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屠格涅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屠格涅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屠格涅夫

2

3 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中期最卓越的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他第一个最深刻地揭示了农民的丰富精神世界与优美心灵,发展了抒情现实主义;第一个全面描写了平民知识分子的民主精神。他的创作紧密伴随时代,成为一部独特的艺术编年史。

4 一、生平与创作 早期的生活与创作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于1818年10月28(公历11月9日)出生在奥谬尔城的一个贵族家中。他的童年是在母亲(一个残暴的女地主)的领地斯巴斯柯耶——卢托维诺沃村的古老庄园度过的。自幼他就憎恨农奴制度。 1827年他全家迁莫斯科。1833年他升入莫斯科大学语言文学系。当时正是大学中各种小组思想活跃之际,他也参加了哲学、政治、文学的讨论。1834年他转入彼得堡大学。大学时期他幻想着共和国制度。

5 大学期间进行了文学创作,写了不少抒情诗及长诗《斯切诺》(1834)。1836年,他大学毕业,又两年,他旅行西欧,并在柏林大学完成哲学、历史的研究,他结识同学斯坦凯维奇、格兰诺夫斯基,认识了巴枯宁,受到先进思想影响。1841年,屠格涅夫回国,他企图考硕士以去大学教哲学而落空,此后专事文学创作。1834年到1843年的10年间,他写了200多首诗,其中长诗《巴拉莎》(1843)是他脱离浪漫主义后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此后,他写了一系列中篇小说。

6 1843年屠格涅夫与别林斯基相识,加强了他反农奴制的现实主义创作。1847年他陪别林斯基出国,在正写《给果戈理的一封信》的大批评家影响下,他写出《村吏》、《猎人笔记》等优秀文章。
《猎人笔记》由22篇速写组成(1880年再版时又加入3篇)。它记载了一个温和地主下乡打猎的见闻。在这本书中,作者在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大胆而公开地把地主与农奴的尖锐阶级矛盾,直接描绘了出来。

7 《猎人笔记》中显现了屠格涅夫独特的抒情现实主义的风格。作者刻划了众多心灵美丽的女性。写人物则突出其特征,简洁地勾勒出形象来。大自然在屠格涅夫笔下是一幅幅油画,一首首抒情乐曲。风景描写到屠格涅夫时代,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

8 木 木 经典名著 《木木》创作于1852年,由于遭到官方的查禁,它在1885年才得以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上。它是屠格涅夫最为出色的一部短篇小说,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9 《木木》取材于现实,戈拉希姆的原型即是屠格涅夫幼年时家中一位名为安德烈的农奴,而地主婆的身上则有屠格涅夫母亲的影子,屠格涅夫对真实的生活加以提炼,使之得到升华。戈拉希姆是一名哑巴农奴,他力大无穷,生性严肃,但在笨拙木讷的外表下,却有颗敏感、温柔、渴盼温情的心。柔弱和善的洗衣女工塔季扬娜是他倾慕的对象,却不幸被任性骄横的地主婆许配给了一个酒鬼,最后被迫远走他乡。

10 为了弥补失落的爱情,戈拉希姆收养了小狗木木,将自己的一腔爱意尽数倾泄在它身上。可这点可怜的慰藉也不能见容于女主人,最后,被迫将木木溺死的戈拉希姆怀着满腔愤恨回到故乡去了。戈拉希姆可谓是俄国农奴的典型代表,他们温驯沉默,老实可靠,但倘若遭受过分的压榨,他们同样会奋起反抗,从戈拉希姆的身上,屠格涅夫看到了俄国的新希望。

11 银屏再现 故事发生在俄国一个农庄里。农庄主是一位高傲、孤僻、怪异的女人,由于被丈夫抛弃而孤独变得自虐。在极其矛盾的情感中生活着。庄里新来的聋哑看门人爱上年轻的女佣达吉亚娜。女主人得知此事,把达吉亚娜安排嫁给了她并不爱的卡皮尔。在当时社会无力反抗的达吉亚娜,在新婚之夜将自己全部献给了深爱的看门人。

12 婚后第二天达吉亚娜与卡皮尔被派到一个非常偏僻的农村做事。痛苦的看门人把全部感情投入到一只拾来的小狗身上。因为他讲话只能发“木、木”的声音,所以人们把这只狗叫做“木、木”。然而,女主人却命令管家把狗处死。她要彻底把达吉亚娜的影子从看门人的心中赶走。在湖面上看门人把一边拴着狗,一边拴着石头的绳子放在水里他的举动是对当时制度的无声控诉。

13 经典名著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14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作品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5 作品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别林斯基评价该作品“从一个前人所不曾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猎人笔记》是作者成名之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16 作者风采 屠格涅夫( )生于世袭贵族家庭,是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就读,并开始诗的创作。后到德国学习,长期侨居国外。 年发表《猎人笔记》,揭露家奴主的残暴和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 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表现了对农奴制的抗议。早期诗作有《帕拉莎》、《地主》。其他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烟》、《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还有剧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诗等。他善于写景,擅长塑造少女形象,风格清新,富于抒情,被列宁誉为俄国的语言大师。

17 银屏再现 影片《猎人笔记》根据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从小说中选取了一个故事——《护林员》拍摄成电影。
影片忠实于原著的风格,以优美的画面,生动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广袤俄罗斯大地上秀丽的自然风光、勤劳俭朴的劳动人民。影片以一个护林员的悲惨遭遇,真实地展现了俄国农奴背景下的劳动人民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凄苦生活。

18 林中的景色美不胜收,尽忠职守的护林员看护着森林,即便是一根树枝,别人也休想从这儿偷走。虽然他尽心尽力地干活,可贫苦、饥饿却困扰着他。他的妻子因病去世,留下一个12岁的女儿和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极为艰难,常常是食不果腹。尽管这样,护林员对工作仍旧是兢兢业业。然而苦难尚未结束,一位先生到林中打猎,误打中了护林员,结束了他苦难深重的生命。而他那两个可怜的孩子,从此更加孤苦无依。

19 50年代的生活与创作 1852年,由于屠格涅夫对农奴制的揭露和同年3月发表悼念果戈理逝世的文章,当局逮捕了他。在囚禁期间,他写了中篇小说《木木》,进一步控诉农奴制。5月,流放原籍,他被软禁一年多。 50年代,他写了大量小说,中篇重要的有《两朋友》(1853)、《静静的回流》(1854)、《雅可夫·白辛可夫》(1855)、《浮士德》(1856)、《阿霞》(1858)、《初恋》(1860),长篇小说有《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

20 罗 亭 经典名著

21 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罗亭》创作于1856年。19世纪40年代,黑格尔的学说在俄国流行,青年们崇尚空谈,不善实际,作品描写的主人公罗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他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念过大学,又曾到国外游历,热爱自由,能言善辩,向往理想的生活、事业、爱情。但他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虽诸多追求,却一事无成。他赢得了美丽勇敢的娜塔利亚的芳心,却为遵从娜塔利亚母亲的意志而放弃幸福。

22 后来他曾创办农业、水利、教育等20多种事业,都以失败告终。之后,他一直过着痛苦的漂泊生活,小说结尾写道:“愿上帝帮助所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1860年作者又给《罗亭》作了补充:后来他在1848年的巴黎巷战中阵亡,临死时手里还握着一面红旗。作品以罗亭与娜塔利亚的爱情为线索,情节单纯,以各种人物的对话、观点、评价为依据,深刻展示主人公的人物特性。

23 银屏再现 影片《罗亭》根据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同名小说改编。
罗亭天资聪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他热情洋溢地宣传真理和理想,征服了许多人的心,也因此赢得了娜塔利娅的爱慕,两人真心相爱了。然而罗亭既无钱财又无地位,达里娅·米哈伊洛芙娜不许女儿与他来往。这时,娜塔利娅告诉罗亭,她宁可抛弃亲人和家庭也要跟他远走高飞。然而意志软弱的罗亭竟然选择退出。两年之后,娜塔利娅嫁给了一直爱她的沃伦采夫。罗亭最终孤身一人。

24 贵族之家 经典名著

25 屠格涅夫的代表作《贵族之家》于1856年开始写作,1858年10月完稿。小说叙述了贵族青年拉夫列茨基由于年轻迷恋上了莫斯科退伍少将之女、美丽的瓦尔瓦拉,并轻率地与她结了婚。后来夫妇定居巴黎,瓦尔瓦拉成为社交场上的“名人”。拉夫列茨基发现妻子不贞后愤然离家。回国后与丽莎邂逅,互生爱慕之心。这时报刊登了他妻子的死讯,这燃起了他对幸福追求的希望。

26 就在他与丽莎互托终身后不久,瓦尔瓦拉突然出现。那则死讯竟是讹传。幸福的希望化为泡影,丽莎进了修道院;拉夫列茨基虽然在妻子恳求下没有离婚,从此一个人孤寂地度过余生。八年后当他故地重游再访丽莎家的邸宅时,已经物是人非,故人相继作古,丽莎还在修道院;年轻的一代长大成人,入主故宅。他在花园里昔日与丽莎互表衷情的长椅上静静地回忆过去,然后悄然离去。

27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充满悲凉气氛的爱情小说,它和《罗亭》一样是以俄国19世纪贵族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主题的,如果说作者在《罗亭》中主要批评了贵族知识分子的弱点,指出他们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那么在《贵族之家》中则是哀悼贵族的退出历史舞台,为贵族阶级的没落唱了一首挽歌。 《贵族之家》是屠格涅夫创作中最严整、最完美的一部作品,它的发表轰动了整个俄国,人们争相传阅,为之着迷。屠格涅夫自己也说:“从这部小说出版时起,我就成为舆论界值得瞩目的作家之一了。”

28 银屏再现 影片《贵族之家》根据屠格涅夫的同名小说改编.
拉弗列茨基因在巴黎有过一段放荡生活,导致了妻子的背叛。他回到祖国俄罗斯,在恬静的庄园生活中寻找慰藉。与丽莎的相识使拉弗列茨基重燃起对新生活的希望 。丽莎也同样钟情于他,而拒绝了彼得堡贵族潘申的求婚。妻子死亡的假消息使拉弗列茨基感到获得自由,一切美梦却随着妻子的到来而破灭。绝望的他无力抗争命运,开始酗酒和寻欢作乐。妻子再度抛弃他去了巴黎,丽莎则入了修道院,拉弗列茨基落得孑然一身。

29 《前夜》在1861年改革的前夜问世,成为俄国文学中划时代的作品。小说是农奴制崩溃和革命形成高潮时期俄国和巴尔干斯拉夫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面镜子。
《前夜》塑造了一个走出贵族之家,奔向革命的妇女叶琳娜 · 斯达霍娃的形象,成为几代俄罗斯女革命家的模范。

30 前 夜 经典名著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前夜》是俄国文学中描写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形象的最早作品。被文学评论家们一致认为是屠格涅夫的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的不朽之处在于:它在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非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迅速而敏锐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历史发展的趋向和要求,揭开了俄国文学崭新的一页。

31 小说《前夜》反映了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社会的新动向,是一部深刻地揭示俄罗斯社会现实的杰作。
小说反映了俄国19世纪50年代末社会运动的高涨及对新人物、新生活的社会需要的背景。主人公叶连娜是个正直、热情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俄国姑娘。她出身豪门贵族,身边有好几位热心的追求者,都不称心。

32 后来她遇到保加利亚人英沙罗夫,他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积极战斗并准备奋斗终生,十分钦佩和爱慕,并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他。与他同赴保加利亚参加反对土耳其奴役的民族解放运动。途中丈夫病逝,叶连娜忠于信仰,依然前行。作品描写景物清奇迷人,色、声、香兼而有之;刻画人物善于烘托;风格细腻淡雅,独具一格。

33 银屏再现 影片《前夜》根据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34 影片反映了俄国19世纪50年代末社会运动的高涨及对新人物、新生活的社会需要的背景。主人公叶连娜是个正直、热情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俄国姑娘。她出身豪门贵族,身边有好几位热心的追求者,她都不喜欢。后来她遇到保加利亚人英沙罗夫,他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积极战斗并准备奋斗终生。叶连娜十分钦佩和爱慕,并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他。与他同赴保加利亚参加反对土耳其奴役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归家途中丈夫病逝,叶连娜带着丈夫的遗愿,继续他未竟的事业。

35 俄罗斯文学塑造了许多优秀妇女的形象,《奥涅金》中的达吉亚娜、《谁之罪》中的柳邦卡、《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尔加、《大雷雨》中的卡杰琳娜等等,谁也不能同叶琳娜相比。屠格涅夫善于写女性,有“屠格涅夫家的姑娘”美称,但《罗亭》中的娜达丽亚、《贵族之家》中的丽莎、《阿霞》中的阿霞等等,都不过是写叶琳娜的准备。

36 叶琳娜超过以前俄罗斯文学中所有的女性,不仅在于她有独立的性格力量,不同凡俗的、蔑视旧世界的精神,更在于她关怀人民、追求伟大的目标。她抛弃优越的生活、拒绝优秀贵族知识分子的爱情而献身于保加利亚民族解放斗争。叶琳娜是屠格涅夫笔下女性形象中最光辉的一个,也是俄国文学中最光辉的一个。

37 《前夜》第一个在俄国长篇小说中塑造了平民知识分子民主革命家的形象。英沙洛夫一心向往祖国解放,终身献给反土耳其统治者的斗争,最后牺牲。这种新的人物形象,使俄国文学的典型形象画廊面目一新,成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文学塑造新人的先驱。

38 60、70年代的生活与创作 1860处杜勃罗留波夫发表了许多《前夜》的论文《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屠格涅夫不同意它的革命精神,宣布退出《现代人》杂志。进步文学阵营中以屠格涅夫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派同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首的革命民主派发生了决裂。革命派反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法令,而自由派却表示拥护。

39 1862年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父与子》问世,引起各界的争论。《现代人》被查封、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捕。屠格涅夫也被沙皇政府审查。他上书沙皇,表示忠心,遭到赫尔岑等的批判。从1856年到1881年屠格涅夫常在外国居住,几乎每年回国一趟,且越来越短。这时,他发表了长篇小说《烟》(1867)、《处女地》(1876),中篇小说《春潮》(1872)及其他作品。

40 《烟》写国外俄国侨民生活,作者一方面批判赖米罗夫反动集团的荒淫无耻,另一方面却讽刺以奥加辽夫为原型的谷柏廖夫所领导的革命集团。
《处女地》是文学中第一次反映民粹运动的佳作。作者一方面批判反动分子卡朗米耶夫和自由主义者西比雅金们,另一方面又丑化涅滋达诺夫、米苏林娜、巴克林等民粹派革命家。屠格涅夫主张自下而上的改革,所以歌颂了改良主义者沙罗明,宣传了渐进主义思想。 屠格涅夫这两部小说中表现的思想,受到了革命阵营的批评。

41 晚年的生活与创作 屠格涅夫在80年代初的几年,不再回国,自己思想的矛盾也加深。一方面出版了《爱的凯歌》(1881)、《克莱拉·密里奇》(1883)这类神秘主义小说;另一方面也出版了优秀作品《散文诗》(1878——1882)。这部作品中显示了作家的苦闷与悲观,同时也在《俄语》中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在《门槛》中歌颂同黑暗势力坚毅斗争的精神。久居国外,屠格涅夫老友尽丧,自己年迈多病,怀念祖国而精神苦闷。1883年8月22日(公历9月3日)他在巴黎逝世。

42 二、《父与子》 意义与主题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最高峰。小说在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刻划了完整的俄国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形象。《父与子》最及时的反映了农奴制改革时期的思想斗争,它的写作紧密伴随着瞬息万变的巨大历史事件。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859年夏天,而尾声写的是农奴制改变以后的事。

43 小说1860年8月开始构思,1861年6月完成,横跨了1861年的二月改革。屠格涅夫最敏锐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小说的主题不是表现子辈同父辈的冲突,而是表现民主主义平民知识分子同自由主义贵族知识分子之间的时代矛盾,反映时代转变时期代表不同阶级及世界观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作用的更替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44 父 与 子 经典名著

45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父与子》创作于1862年,作品以农奴制改革时期为背景,反映了革命民主主义者同贵族自由主义者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巴扎罗夫是位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他应邀到贵族子弟,同学阿尔卡季家作客。阿尔卡季的伯父巴威尔对他不拘贵族礼节而产生恶感,两人谈话从不投机导致唇枪舌剑。后来巴扎罗夫在舞会上爱上了美丽动人的富孀奥金佐娃,但遭贪图贵族生活的奥金佐娃的拒绝。失恋后他埋头生物学研究,后来在一次尸体解剖中划破手指,伤口感染而死。作品刻画了以巴扎罗夫为代表的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出现的一批新人形象。

46 “新人”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贵族知识分子逐渐被平民知识分子取代,文学中“新人”形象取代了“多余人”形象;
所谓“新人”,指的是平民知识分子,他们出身低贱,有革命理想,有坚实行动,尊重友谊、爱情等; 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塑造了许多“新人”典型。

47 银屏再现 影片根据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父与子》改编。
主人公巴扎罗夫是位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他应邀到贵族子弟,同学阿尔卡季家作客。阿尔卡季的伯父巴威尔对他不拘贵族礼节而产生恶感,两人谈话从不投机导致唇枪舌剑。后来,巴扎罗夫在舞会上爱上了美丽动人的富孀奥金左娃,而贪图贵族生活的奥金左娃却拒绝了他的爱。失恋后他埋头生物研究,在一次尸体解剖中划破手指,因伤口感染而死。

48 巴扎洛夫的形象 这个形象标志着在俄国文学中平民民主主义分子上升到小说的主角位置,取代了贵族为主人公,改变了俄国文学的传统。小说围绕巴扎洛夫展开它的矛盾冲突。巴扎洛夫体现了60年代反封建、反自由主义的民主思潮。这是一个当时否认统治阶级权威与原则的虚无主义者。

49 他出现在贵族庄园内,以高大的身躯、新奇的作为、与普通人的亲近,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惹得贵族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或是愤恨或是哀伤。巴扎活夫不同于过去俄国文学中常写的脱离人民的“多余的人”,他却是意志坚强、对生活和对自己充满信心,敢于否定旧有规则的人。在同贵族阶级代表人物的冲突中,他不是失败者。

50 屠格涅夫通过“父”与“子”的矛盾,揭示了巴扎洛夫的唯物主义与民主主义精神。巴扎洛夫是现实主义者,重视科学实验,鄙弃对浪漫主义的陶醉,他全面否定贵族阶级和正酝酿的农奴制改革。他认为只有否定和打扫地面,才是他的任务。

51 作者敬佩主人公的彻底民主主义精神,但自己更喜爱自由主义,因此巴扎洛夫也就被写得粗暴、阴沉,对女人、艺术、大自然的美也持否定态度。作者突出他的孤独、对父母的无情,并给予他偶然早夭的命运。在这里,既可以看到作者夸大他粗野、狂傲的局限,也可以看到民主主义者中确实有盲目否定一切的一类人。

52 自由主义贵族的形象 小说中写了基尔沙诺夫们,阿金佐娃们这些自由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相比较,则显出他们精神的没落与低下:巴威尔过着外国骑士的生活,以英雄自居悍卫自由主义原则和贵族利益,结果落得可笑收场,但仍不服输。尼古拉哀伤美好时光的逝去,为自己跟不上时代而悲叹,而实际上却固守着贵族的庄园和美丽的女农奴。阿尔卡狄看来好像新思想的追求者,论年龄也该属于“子”辈,但归根到底,他离不开贵族家庭的原则,他不是巴扎洛夫式的高翔的苍鹰,而是守在房子上的寒鸦。

53 阿金佐娃外形美丽、典雅,似乎与有爱慕民主青年之意,不过她内在精神浸透了自私,她真正追求的不是进步而是享乐、宁静。虚伪的情感,掩不住她对贵族世界的留恋。总之,屠格涅夫在小说中批判了贵族阶级自由主义。这种批判也有自我批评的含义。作者清楚自己和自己的集团的弱点,而批判的本身却是温和而哀伤的挽歌。

54 艺术特色 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不以作者自己的主观立场去改变真实,他总是尽力客观而迅速地反映生活涌现的新事物与新问题。 屠格涅夫小说的主题单纯而明确,包括的范围不大,场面展开直接,在事件进程上很少大篇幅的插述和议论。作品多是单线发展,没有复杂的副主题。《父与子》围绕一个人物(巴扎洛夫),4个地点(玛利因诺、阿金左娃庄园、省城、巴扎洛夫家)展开。它的情节很短,开始于1859年5月20日,巴扎活夫死于7月底,全部故事不过两个月。而重点在写人物之间的冲突。

55 作者写人物,强调他是某种世界观的代表,人物倾向鲜明。屠格涅夫笔下的人物一出场就性格定型,只把主人公放在低于他的环境中,让他在与周围人争论中表现其性格与世界观。各种人物登场之际,作者都用小传全面介绍他。对人物内心世界,作者不直接剖析,而是通过肖像、行动和动作的细节描写来显示。而写主人公的命运,常给偶然结局(如巴扎洛夫之死)。 屠格涅夫的小说更以细腻入微的风景描写、娓娓动听的叙述、缓缓的情节发展、简洁优美的语言,形成他柔和的抒情的风格,大大丰富了俄国现实主义艺术。


Download ppt "屠格涅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