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社會學習領域 能力指標解讀與評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社會學習領域 能力指標解讀與評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社會學習領域 能力指標解讀與評量

2 綱要 壹、「能力指標」意涵-從幾個有關的 名詞談起 貳、能力指標的功能及特性 叁、「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解讀
肆、「社會學習能力指標」與評量 伍、結語

3 壹、「能力指標」意涵- 從幾個有關的名詞談起
壹、「能力指標」意涵- 從幾個有關的名詞談起 一、基本能力(key skills):指學生應 該具備的重要知識、技能和素養,俾適應 社會的生活。 二、基本學力:「基本」指的是共同的、基礎 的事或物;學力指的是學生在接受過某個 階段的學校教育後,所學習到的一切能力 或成就表現。基本學力就是學生學習結果 中,最核心、最基礎的部分,也是所有學 生學習過後,普遍必須具備的最低限度的 能力。

4 三、能力指標(competency indicators):
「能力」指的是「勝任某一工作」,更詳細 的說是:「能勝任工作或擁有工作必備的知 識、才能和態度。」 「指標」是:對某一項定義域中的每個元 素,在知識、技能、能力、態度行為上發展 定義,或發展與規準有關的經驗法則。指標 應具有兩層意義:

5 (一)屬於量的指標:是作為評估監測對象結果
的具體項目,可能是表現的成果或具體量 化的數字。亦即:就量的觀點,「能力指 標」是「用以描述或反映勝任某一工作所 需的知識、才能及狀態的統計量數。」 (二)質的指標:是對變項的描述界定,是由概 念架構的。亦即就質的觀點,「能力指 標」指「對勝任某一工作所需知識、才能 及態度的概念或描述。」

6 貳、能力指標的功能及特性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在總目標之後,依據目標精神,列出主題軸及其內涵,再根據主題軸分別提出分段能力指標,以作為課程設計一個可供參考的方向。 能力指標的訂定,係教科用書或教材編輯、教學與評量的依據,也是基本能力測驗發展的依據(教育部,民87);而分段的意義在於提示能力評鑑的適當階段,但相應教材的出現可以提前,也可以在往後的階段適當地迴旋加深或複習(教育部,民90)。

7 一、能力指標的功能 就教學實施而言: (一)教學實施前: ※規劃編撰課程教材之參考。 ※編製基本能力測驗之依據。 ※客觀了解學生各項基本能力之現況。 ※確知學生應具備之最基礎知識及各種能 力。

8 (二)教學實施後: ※提供教材內容改進的參酌。 ※評鑑教育系統達到教育標準的程度。 ※評鑑學生個人達到教育標準的程度。 ※提供教學方法改進參酌。

9 ※溝通媒介:教育人員之間專業對話、教育人 員與社會大眾討論學生學習情形的共同語言。 ※發展依據:編輯教材與設計教學活動的依據。
綜合言之: ※溝通媒介:教育人員之間專業對話、教育人 員與社會大眾討論學生學習情形的共同語言。 ※發展依據:編輯教材與設計教學活動的依據。 ※評量效標:評量及判斷學生學習成果的效標。 ※評鑑規準:評鑑學校教育成效及全國教育進 展情形的規準。

10 二、能力指標的特性 〈一〉規範性:規範學校教學及教科書內容。 〈二〉共通性:全國一體適用的、共用的課程目標。 〈三〉階段性: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能力指標。 〈四〉學習結果導向:以學生的學習結果加以呈現。 〈五〉可分析性:是比較概括的敘述,沒有具體的目 標,也沒有必要的教材綱要,可加以分析、 詮釋,以發展出適切的教材及教學活動。 〈六〉可擴充性:對能力指標有不周延、不足處,或 應學習上的需要,或應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遷需 求,加以適當的補充及擴充。

11 參、社會學習領域主題軸與能力指標 一、「社會學習領域」內涵:歷史文化、地 理環境、社會制度、道德規範、政治發
展、經濟活動、人際互動、公民責任、 鄉土教育、生活運用、愛護環境與實踐。

12 二、社會學習領域的性質 ※社會學習領域試統整人與環境互動關係,所 產生的經驗性知識的一個學習領域。 ※人的環境包括: 自然的物理環境–生存 人造的物質環境–生計 人造的社會環境–生活 自我與超自然的環境–生命

13 三、九大主題軸的關聯 ※第一軸「人與空間」與第二軸「人與時間」 構成人類的座標系統。 ※第三軸「演化與不變」構成了基本的宇宙觀, 此一宇宙觀自然會影響人類對自我、社會、 政治、經濟、文化與整體生活世界的看法。 ※探索「意義與價值」﹙第四軸﹚,踏出自我, 進入一般社會生活層面思考「自我、人際與 群己」之間的互動關係﹙第五軸﹚。

14 ※跟著進入法律與生活層面,探討「權力、規
則與人權」﹙第六軸﹚,再進入經濟與商業 生活層面,探討「生產分配與消費」 ﹙第 七軸﹚。而後進入當代文化生活的重要層面, 探討「科學、技術與社會」﹙第八軸﹚ 。 ※最後,所有的生活都關連在一起,會成地球 村的生活,歸結到第九軸「全球關連」。

15 四、九大主題軸的內涵 ﹙一﹚人與空間 ※空間從家庭到地方、聚落、都市、區域、 自然環境、地球生態等都是。 ※不同的人因經驗和文化背景不同,對不同 特性的空間,會有不同的詮釋。 ※個人與空間互動的歷程,影響一個人對空 間的利用方式,也影響一個人選擇保護或 破壞環境。

16 ﹙二﹚人與時間 ※人類是時間的產物,人與人、事、物在 時間中互動的結果,塑造了歷史。 ※「歷史」是人類對使時的選擇分析解釋和 判斷與建構的結果,會因觀點與使用工具 而有不同的結果。 ※人類的價值觀念、社會制度和經濟活動等 都隨時代變遷,同時也影響時代變遷。

17 ﹙三﹚演化與不變 ※宇宙變化不居,萬事萬物都在變化。 ※在人類歷史中,只有切割一段時間來看, 才會有「不變」與「穩定」。 ※從一個人、一個觀念、一個社會制度,到 一個星球、一個宇宙,都有其穩定與持續 的一面,是長期演變的結果,同時又永遠 處於變化之中。 ※人類必須選擇適當的時間尺度,才能明瞭 事物的變化。

18 ﹙四﹚意義與價值 ※就個體而言,最基礎的意義是個人對環境 中的人事物與情境的察覺、探索、體會、 認識與表達。 ※高層次的意義是對各種價值的再反省,不 斷的重塑意義。 ※人類對意義探究的結果,包括真、善、美, 科學探究真、宗教追求善、藝術追求美。 ※藝術宗教與道德三者交互作用,共同影響 人類的價值和行為。

19 ﹙五﹚自我人際與群己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然、健康發 展的權利,在發展與成長過程中,又受到 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的影響。 ※個人在追求自我實現的成長過程中,和其 他個體及群體產生競爭與合作關係。 ※在人際溝通歷程中,個體認識到自己的主 觀性,並願意理性溝通、相互尊重。

20 ﹙六﹚權力規則與人權 ※個體或群體為實現其意志,而影響他人和 群體,即產生權力;權利可形成秩序、促 進效率或傷害權益。 ※政府為了統治國家,要求人民遵守法令、 讓渡某些自由,就是一種公權力。 ※人權內涵隨時代而變遷,除個人外還包括 弱勢族群的人權。 ※制衡是約束權力的重要方式,議會制度與 司法系統的存在,就是為了防止行政系統 的權力過度膨脹。

21 ﹙七﹚生產、分配與消費 ※人類為滿足生活需求從事生產,生產要素 包括土地、人力和資本等。 ※透過生產提供消費,消費是一種選擇,示 對需求作取捨、也是對各種供應品作取捨。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制定公共政策,經濟活 動因而受政府的監督、管理與調節,但不 應由政府支配與控制。

22 ﹙八﹚科學、技術與社會 ※科學的進步帶來技術的突破,技術的突破也 帶來科學的進展。 ※就心理層面而言,科學技術影響價值、信仰 和態度,而價值、信仰和態度也會影響科學 與技術。 ※科技進步解決很多問題,但也帶來許多問題。 ※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依相生,互為因果,人 類必須學習駕馭科技,而非為科技所駕馭。

23 ﹙九﹚全球關聯 ※全球關聯是個事實,發生在政治、經濟、 文化、學術、資訊、氣候、環境、生態等 各個層面。 ※人們必須認識到全球是一個系統,意識到 自己的選擇或行動,或多或少對地球村造 成影響。 ※不同文化的交流,增加文化的多樣性,且 促進文化的創造,但要注意平等及保護弱 勢文化。

24 叁、「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解讀 一、解讀能力指標的必要: ※課程設計上的需要:能力指標不適合直接作為
教學目標,為進行課程設計,便需要分析能力 指標的內涵,並做適切的教學轉化。 ※課程行政上的需要:能力指標是學校課程計畫 的必要項目。 ※能力指標的學術化:能力指標太重學術名詞, 且舉例說明不足。

25 二、解讀能力指標要點 ※閱讀學習領域能力指標補充說明。 能力指標補充說明.doc ※進行「概念分析」。 ※理解主要概念內涵。 ※參考課程設計基本原則:順序性、繼續性、 統整性。 ※注意學習領域間的統整與銜接。 ※切合學生的認知能力、興趣和需要。 ※配合學校與社區特色。 ※參酌教師專長與家長期望。 ※重視分析後的檢核。

26 三、能力指標的解讀,目前並無絕對、權威式的
解讀方式,造成莫衷一是的困境。教師應可 依個人的體會進行解讀,但是應注意各主題 軸內涵與能力指標間關聯性,並探究概念內 涵、考量相關因素,以符合社會學習領域課 程精神,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 第二階段概念分析.doc 能力 指標解讀舉例.doc

27 肆、「社會學習能力指標」與評量 一、能力指標在教學中的地位

28 二、社會能力指標與評量 ﹙一﹚能力指標不能做評量的依據。 ﹙二﹚能力指標解讀後轉化為教學目標,再規 劃教學評量。 ﹙三﹚評量的規劃:依據成績評量準則及有關 規定的項目進行。 *筆試 *口試 *表演 *實作 *作業 *報告 *資料蒐集整理 *鑑賞 *晤談 *實踐 *檔案評量

29 ※擬具評量要點。 ※設計評量工具。 *筆試試題 *評量表 *檢核表 能力 指標 評量實例.doc 評量表示例.doc

30 結語 一、能力指標的解讀,尚無定則,這或也是能 力指標特性之ㄧ,教師宜掌握其中妙處, 做適當的解讀。 二、學界似已覺察能力指標解讀的困境,逐
次尋求進一步的概念釐清與相關的詮釋, 相信會有更清楚的說明提示。 三、結合能力指標,運用合宜的評量方式,建 立評量工具,以檢視能力指標達成的程 度,亦有待持續探究。

31 她接著換了許多工作,都一再的失敗。後來憑著一點語言上的才能,當聾啞學校的輔導員,而後辦殘障學校,經營殘障人士器材連鎖店,事業有成。
※故事– 中國大陸一個高中畢業的女子,到小學教書,數學沒教好,不到一個星期就讓學校給辭退了!媽媽安慰她:「滿肚子的東西,有人倒得出來,有人倒不出來!你就別難過了!」 她接著到成衣工廠工作,不到一個月又被解僱了,媽媽說:手腳總有快有慢!別人已經幹了很多年了!你一直在讀書,怎麼快得了嗎! 她接著換了許多工作,都一再的失敗。後來憑著一點語言上的才能,當聾啞學校的輔導員,而後辦殘障學校,經營殘障人士器材連鎖店,事業有成。

32 各位師長!這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啓示呢?請想想:故事中的媽媽,還是個識字不多的鄉下農婦!
媽媽回答女兒關於榮染自己一再失敗的問題時說道:一塊地,不適合種麥的,可以試試種豆子,豆子也長不好,就可以種瓜果,如果瓜果也長不好,就可以撒上喬麥的種子,一定能開花的!一塊地總有一粒種子是適合它的,總有屬於它的一片收成! 各位師長!這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啓示呢?請想想:故事中的媽媽,還是個識字不多的鄉下農婦!

33 ※第十名現象 在10倍速競爭的時代,「第1名」,是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期盼、也是許多人的目標。然而,1989年,大陸小學老師周武提出的「第10名現象」研究,卻顛覆了舊思維:第10名之流的中庸學生,獲得的關愛眼神不多,但壓抑也最少,在人生賽局中,反而容易成為冠軍。當然,置身在耀眼的白小鴨之中,黑小鴨顯得黯然失色,然而,黑小鴨有「黑」的本色與活力,何不讓想法轉個彎,脫離「白」的隊伍、評價與迷思,走出黑小鴨變黑天鵝的尊容與自信。

34 所謂「第十名現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學生,有著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造力,讓他們未來在事業上嶄露頭角,出人頭地。這裡所指的第十名,並非剛剛好第十名的學生,而是指成績中庸的學生。根據周武解釋,這個群體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受老師和父母的關注不那麼多,學習的自主性更強、興趣更廣泛。至於名列前茅的學生因為得到父母、師長過分關注,過分強化學科成績,反而扼抑了潛能和學習自主性。

35 這個說法觸及了基礎教育的癥結:究竟是分數重要,還是學習力重要?經由大陸媒體爭相報導,「第十名現象」引起廣大回響,從省教育單位到學校,從學生、家長到專家……,透過網路不斷轉貼,餘波甚至蕩漾到了台灣。聯電發言人劉啟東三、四年前到大陸出差,被當地同事熱烈討論「第十名現象」,激發探索的興趣。這研究也呼應著他個人的成長,這位曾被全球外資法人票選為「亞太區第一名」的半導體分析師回想自己的歷程,一直以來最好的名次也就是第十名。劉啟東說,他不是不念書,而是不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念書。

36 「人生是長跑,不應該拚命讀書贏了上半場,下半場就沒了持續力。」專研資優教育的師大特殊教育系教授吳武典比喻,第一名的學生如果為了維持第一,把所有的資源都拿來讀書,自然會排擠掉發展人際關係、領導力或是其他興趣的機會。父母以為考第一名就等於能考上好學校,而考上好學校又等於未來能出人頭地,如果一再這樣畫上等號,忘了培養孩子成為有學習目標的人,可能留下遺憾。

37 能力表徵模式課程轉換.doc 能力指標與評量實作.doc


Download ppt "社會學習領域 能力指標解讀與評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