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95課綱 歷史科第二冊(中國史) 第三單元(章) 近世發展(宋、元明、清) 第三主題(節)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95課綱 歷史科第二冊(中國史) 第三單元(章) 近世發展(宋、元明、清) 第三主題(節)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95課綱 歷史科第二冊(中國史) 第三單元(章) 近世發展(宋、元明、清) 第三主題(節)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教學活動設計 95課綱 歷史科第二冊(中國史) 第三單元(章) 近世發展(宋、元明、清) 第三主題(節)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2 汪栢年 po.nian@msa.hinet.net
2-3-3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汪栢年 蘭陽女中歷史教師 歷史學科中心教學資源研發推廣小組 個人網站:「寒冰論壇」

3 2-3-3 仕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主題 主題一:科舉與士大夫文化 主題二:城市發展與庶民文化 主題三:宗族、仕紳與民間社會

4 主題一:科舉與士大夫文化 科舉致知:士大夫身分取得 經世致用:階級文化形成的影響 文化自覺:士大夫品味及交遊 綱要

5 主題1~1科舉致知:士大夫身分取得 宋:士大夫集團的形成 元:仕與隱之間的出路 明:八股取士高壓統治 清:八股取士高壓統治 綱要

6 綱要 a.士大夫的誕生 b.科舉制度的發達及原因 c.宋代士大夫的精神 d.宋朝文人政治的缺點 e.宋朝士大夫集團的意義
主題1~1-1 宋:士大夫集團的形成 綱要 a.士大夫的誕生 b.科舉制度的發達及原因 c.宋代士大夫的精神 d.宋朝文人政治的缺點 e.宋朝士大夫集團的意義

7 士大夫的誕生與獨特性 士大夫的誕生: 是中國文明獨一無二的現象,他們經由競爭性的經學和文學考試而產生。

8 士大夫階層的來源 士大夫階層由很多家族構成。在這些家族中,只有一部分男性成員活躍在國家社會政治舞台上。一般來說,地主才有能力教育其後裔。他們在家鄉是當地豪紳,只要一家之中有一人在朝廷任職,其他成員就很容易步其後塵,因為官吏不僅在經濟上使其家族獲利,而且也會使他的子孫享有各種權益,如較容易科舉及第,或者可以被直接任命為下層官吏。對於中層或高級官吏,有時甚至連更遠的親戚也能享有這些權益。因此,從地方而非國家的角度來看,歷史悠久的家族比新進之士更為引人矚目。

9 地主 佃農 工商 士階層 統治階層 被統治階層 (豪紳之家) 機會多 機會少 特權

10 宋朝初年,君主們最耿耿於懷的是如何防止武將專權,為此大大發展了科舉及官學制度。
時代背景 宋朝初年,君主們最耿耿於懷的是如何防止武將專權,為此大大發展了科舉及官學制度。 劍橋插圖中國史,p.116

11 印刷術的影響 印刷術使書籍比過去普及,書香門第和立志仕途者能比過去更為方便地買到或借閱儒學經典、各代歷史、詩賦全集,以及各種參考書籍。
很多豪富之家開始擁有藏書幾千卷的私人藏書樓。 劍橋插圖中國史,p.117

12 中進士的平均人數很快就達到唐朝的四至五倍。朝廷不遺餘力地使取士制度臻於完善,使之能夠擇優錄取,發現人才。
科舉制度的發達 中進士的平均人數很快就達到唐朝的四至五倍。朝廷不遺餘力地使取士制度臻於完善,使之能夠擇優錄取,發現人才。 劍橋插圖中國史,p.116

13 謄錄 方式 為確保考試不受考官對個別舉人熟悉程度的影響,書吏將考卷謄寫一遍,憑號碼識別考卷。 影響
由於採取了這一新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朝廷任用的很多官吏首次來自華中和華南,從而結束了北方人壟斷官職的局面。 劍橋插圖中國史,p.116

14 科舉考試的誘因 一朝金榜題名,便滿門榮耀。即使是那些可以經由高官子孫身份以「蔭任」方式步入仕途的,往往也參加科舉,因為在科舉考試中成功,有極佳的機會晉升到朝廷中主裡朝政的高位。 劍橋插圖中國史,p.116

15 參加科舉的文人數量 十一世紀初 不到三萬人 十一世紀末 近八萬人 宋朝末年 (1279年) 達四十萬人

16 激烈的競爭 競爭激烈 因為錄取人數並未增加,考中的機率大大下降,有些州平均每一千人中只有三人能考中 應考方法
文人們須將儒學經典背得滾瓜爛熟,甚至連最模糊不清的段落也能記得。 掌握特定作文方法,包括吟詩作賦。 劍橋插圖中國史,p

17 宋代士大夫的精神 宋代士人將從政視為讀書求道的具體實現,學者,如張載以「為天地立心,位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讀書人的使命。

18 士大夫精神的具體表現 范仲淹慶曆改革 北宋的政治改革運動 王安石熙寧變法 義田 造福鄉里 社倉 鄉約

19 宋朝文人政治的缺點 官員人數龐大 官員因循守舊 官員兼併土地

20 龐大的官僚集團 宋朝官僚機構日益龐大,通過恩蔭(任子)、科舉、進納、軍功、胥吏出職等途徑入仕者不斷增加。正官之外,等候差遣空缺的人員多到不知其數,「一位未缺,十人競逐,紆朱滿路,襲紫成林」。 中國大百科‧宋

21 龐大的官僚集團 宋真宗時(997~1022) 文武百官為九千七百餘員。 宋仁宗皇祐年間(1049~1054)
一萬七千餘員,還不包括未受差遣的京官、使臣和守選的選人在內 宋英宗時(1063~1067) 增至兩萬四千員。 中國大百科‧宋

22 官僚集團因循守舊 在龐大的官僚機構中﹐一切因循守舊﹐以襲守成規相標榜。有人對朝政有所建明﹐即被指為喜功生事﹔或者不顧時忌﹐指事陳說﹐則被指為“沽激”。官員們以“因循懦默者為得計”﹐遇事唯恐承擔責任或招人非議﹐影響官位﹐腐朽的官氣和暮氣籠罩著整個宋朝政府。 中國大百科‧宋

23 官員兼併土地 與此同時,大臣們競相「廣市田宅,爭求重利」,文武百官無不仿傚。宋仁宗時,「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為俗,重禁莫能止焉」,「公卿大臣之佔田或千頃而不知止」。土地兼併的結果,使地主與國家、農民的矛盾日趨尖銳。 中國大百科‧宋

24 宋朝士大夫集團的意義 到宋朝末年,士大夫官僚統治集團、政治和文化諸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方面中國與歐亞大陸的其他社會不同。就中央政府來說,大部分重要職位由擇優選用的文人執掌;就階級和地方權力結構而言,雖然統治階級與教育和科舉制度的關係日益密切,但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仍是地租收入。就廣泛的文化象徵而言,宋朝與北方游牧和半游牧軍事強國的爭鬥,部分強化了中國文明中士大夫的意識型態。 劍橋插圖中國史,p.118

25 宋朝政府 重要職位 其他職位 文人官僚 地租收入 佃農 皇親國戚功臣世家 強敵壓境 階級意識

26 主題 元:仕與隱之間的出路 綱要 a.元初政治思想及思想家 b.元朝士人從政情形 c.隱士及其對地方的貢獻

27 元初的政治思想 起因 忽必烈開府金蓮川,尊攬儒士,招集一批漢族知識分子為幕僚,其中以劉秉忠、郝經、許衡為代表。 結果
他們的政治思想,成為元初改革的基本理論,奠定了元代的成憲,為後繼諸帝所師承。 中國大百科‧元

28 文化主義的政治立場 元儒不談「夷夏之防」,而著重「用夏變夷」。大如許衡有詩云:「光景百年都是我,華夷千載亦皆人」。可見他認為區分夷夏並不重要。雖然元朝族群鴻溝並未消失,大多數士人採取文化主義的立場看待元朝統治,認為元朝已行「中國之道」,故尊之為正統王朝。 蕭啟慶,〈元明之際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擇〉,P.82

29 元儒 宋儒 夷夏之防 用夏變夷

30 元初的政治思想家 向忽必烈上疏陳事,指出「可以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勸說忽必烈傚法周公、尊崇孔子、修復廟祀,奠立太平之基和王道之本。
劉秉忠 向忽必烈上疏陳事,指出「可以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勸說忽必烈傚法周公、尊崇孔子、修復廟祀,奠立太平之基和王道之本。 郝經 力主「附會漢法」﹐即「以國朝之成法,援唐宋之故典,參遼金之遺制,設官分職,立政安民,成一代王法」 許衡 主張「帝中國,當行中國事」﹐「必行漢法」。 中國大百科‧元

31 元初政治思想的表現 建立年號﹑國號和禮儀制度 承襲中原王朝傳統的國家機構和職官制度 實行勸農政策
「附會漢法」以下四個方面被蒙古統治者 所實踐 建立年號﹑國號和禮儀制度 承襲中原王朝傳統的國家機構和職官制度 實行勸農政策 承認和提倡以儒學為主體的漢族傳統文化 中國大百科‧元

32 元初政治思想家的歷史意義 兩種政治文化的衝突 力主以中原傳統政治文化取代塞外游牧政治文化,他們實際上扮演了中原傳統政治思想在元代的傳人的角色
背景 兩種政治文化的衝突 主張 力主以中原傳統政治文化取代塞外游牧政治文化,他們實際上扮演了中原傳統政治思想在元代的傳人的角色 成就 對推動蒙古族徹底封建化,保全中原傳統封建文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具有積極作用。

33 元代科舉人數少 吏治 據元人自己的估計﹐由吏入仕者佔元朝官員總數的十分之八以上。 開科
元朝科舉的嘗試是窩闊台時期的「戊戌選試」(1238)。延祐年間,正式設科取士。 比例 開科共十六次,人數僅佔文官總人數百分之四,其規模遠不足與唐宋兩代相比擬。 歧視 南人想要入仕尤其困難,能做官的,大多數也不過州縣卑秩。

34 元朝入仕困難 元朝在1315年恢復科舉制度,但是他們同時又進行名額限制,以首先確保蒙古人和其他非漢族人(色目人)占錄取者名額的半數,另外四分之一歸以前金朝的臣民,最後四分之一才屬於以前宋朝的臣民(前宋臣民占人口總數一半以上)。不僅如此,還有地區名額限制各省的應試人數,以削弱文化發達的長江下游地區的影響力。但實際上,只有百分之二的官吏荊軻舉任用,元朝官吏的大部分還是從小吏提拔起來的。

35 科舉錄取人數 蒙古人和色目人1/2 金朝的臣民1/4 宋朝的臣民1/4

36 元代科舉錄取不公平 蒙古、色目與漢族人口相較,可能僅有百分之二、三,讀書人口的比例相差更大,四個族群的錄取名額卻相等。就考試內容難易言之,蒙古、色目人的考試較漢人、南人簡易甚多,因而科舉制度具體反映族群等級的不平等。 蕭啟慶,〈元明之際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擇〉,P.82

37 隱士對地方的貢獻 隱居鄉里的隱逸士人,以追求聖賢學問為宗旨,成為地方上擁有古典知識的一群人,他們沒有官職繫身,反而更有餘裕親身實踐古聖先賢之嘉言懿行。高啟曾在〈送徐先生歸嚴陵序〉中指出,讓士人能夠自由地選擇回歸鄉里,是一種順人情、厚民俗的施政態度。從這種重視地方教化的角度出發,高啟認為並不一定要使隱者之廬皆空、天下無隱者,才是治理國家的最好方式。反之,隱士在鄉里間有他們的作用,使部份不欲出仕的士人隱居在野,是在上位者敦厚民俗的方式之一。 參見高啟,《鳧藻集》,卷二,頁18b—20b,〈送徐先生歸嚴陵序〉。 引自,汪柏年《元明之際江南的隱逸士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7

38 執政者 施政態度 官員 出仕 實踐古聖先賢行為 敦厚民俗 隱士 退隱 地方社會

39 隱士的文化使命 隱逸不以出仕達成儒家賦予士人的使命,隱於鄉里仍能對地方上的文化風氣有所助益,甚至在異族統治及戰亂紛擾的時代中,肩負起維繫文化傳承的作用。隱逸除了對文化傳承上付出默默的貢獻之外,其隱逸的精神也寄託在詩詞書畫之中。

40 主題 明:八股取士高壓統治 綱要 a.明代的士人社會 b.明初的高壓思想控制 c.閱讀資料:「元末明初的士人活動」~討論問題

41 不同功名的士人 明代的士大夫是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特權階層,他們也被稱為士人,是熟讀詩書等如加經典的知識分子。他們暫時還未進入仕途,卻是進入仕途的主要階層,是有功名的候補官員。士大夫又分不同類型,在不同時期發揮著大小不等的作用。

42 具有功名的士人 具有功名 進士 舉人 監生 諸生

43 進士 進士依例都被授以官職,只是因為某些具體原因而尚未就職,不過,這類情形是很少見的。

44 舉人 舉人是鄉試錄取的優勝者。明代實行科舉制,各地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錄取一定數量的舉人。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每次錄取如此多的舉人,其中僅有三百人左右能考中進士,其他的舉人則坐待入仕的機會,但這個機會太少了,不少舉人「循資待選,年老始得一官」。因此,以舉人的身份生活於社會的士人很多,形成一個引人注意的階層。 引自,毛佩琦,《中國社會通史‧明代卷》,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45 監生 即國子監學生,包括舉監、貢監、蔭監和例監,此外還有外國留學生,即「夷生」。
關於國子監生員總數,沒有明確定額,歷代變化較大。洪武四年國子監生員總數為2728人,洪武十六年為766人,最多的一年為8124人。由於監生資格是終身享有的,他們散處於社會,也享有監生的特權。

46 諸生 即地方府學、州學、縣學的學生。 明初下令各府、州、縣普遍設立學校,招收生徒,講論道德學問。
地方學校生員的入學資格有一個大致的規定,即年齡在15歲以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他們一部分來自於民間的私塾,一部分來自社學。 由於諸生功名為終身所有,全國在學及在社會中存在的諸生要大大高於每年之統計資料。

47 士大夫階層的特權 第一,免役權,除本身免役外,法律規定可免戶內二丁差役;第二,明代法律禁止庶民之家使喚奴婢,士大夫階層作為特權階層有權利使用奴婢,過養尊處優的生活;第三,明初規定舉人、貢生犯了死罪,可以特赦三次,以後雖未執行,但是法律對諸生、監生、舉人還是有優待的,諸生犯了法,在學校把他開除以前是不能用刑的,這是遵從「刑不上大夫」的古老習慣;第四,士大夫如家庭貧寒,生活困難,無力完納賦稅的,可以由地方官奏請豁免。

48 高壓思想控制 洪武﹑建文時的御用學者宋濂和他的門人方孝孺﹐被稱為“程朱復出”。在明成祖主持下所編的《四書大全》﹑《五經大全》和《性理大全》等都以程朱理學為依據﹐考試者不能離開攻讀朱熹註解的《四書集註》和他對《五經》的見解﹐否則就會造成“鳴鼓而攻之”的局面。 中國大百科

49 元明之際士人筆下出現「父老歌延祐,君臣憶至元。」的詩句,並承認元朝為「百年禮樂華夷主」。
士人對前朝的懷念 元明之際士人筆下出現「父老歌延祐,君臣憶至元。」的詩句,並承認元朝為「百年禮樂華夷主」。 蕭啟慶,〈元明之際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擇〉,P.85

50 明代君主打擊儒生士氣 太祖朱元璋以廷杖與文字獄屈辱士大夫;明成祖發動「靖難」後,剷除方孝孺等持反對意見的士大夫;諸位皇帝還利用特務機關監視士大夫。

51 明初不利出仕的政治氣氛 明太祖統一後,雖仍廣泛訪求賢才,但對士人甚為猜忌,並且倚靠暴力豎立權威,採取高壓政策,完全否定士人「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自主權。〈大誥〉中甚至規定:「寰中士夫,不為君用,其罪至抄劄。」否定士人之自主與尊嚴,出仕士人,動輒得咎,故士人對出仕明廷,不無疑慮。 蕭啟慶,〈元明之際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擇〉,P.85

52 明太祖統一後 明以前 有道則見, 無道則隱 寰中士夫,不為 君用,其罪至抄劄 元代隱逸傳統 明初多隱士

53 讀讀看 談遷曾說: 「聞國初(明初)嚴馭,夜無群飲,村無宵行,凡飲會口語細故輒流戍。即吾邑充伍四方,至六千餘人,誠使人凜凜,言之至今心悸也。 」 談遷(1593—1657):明清史學家,入清不仕,自稱江左遺民,以傭書、幕僚為生。

54 談遷曾說:「聞國初(明初)嚴馭,夜無群飲,村無宵行,凡飲會口語細故輒流戍。即吾邑充伍四方,至六千餘人,誠使人凜凜,言之至今心悸也。 」
讀讀看 談遷曾說:「聞國初(明初)嚴馭,夜無群飲,村無宵行,凡飲會口語細故輒流戍。即吾邑充伍四方,至六千餘人,誠使人凜凜,言之至今心悸也。 」

55 想想看-你在讀完閱讀資料後… 一、你認為談遷所談的明初情景是否屬實?明朝以往被認為是推翻外族的民族革命典範,與談遷所言是否有衝突?
二、若是你能夠選擇生活的年代, 元末明初清初,你會選擇那個時代?為什麼?

56 主題1-1-4 清:八股取士高壓統治 綱要 a.清政權對漢文化態度的轉變 b.清廷的懷柔與高壓統治 C.八股取士的影響

57 清政權對漢文化態度的轉變 皇太極 採用漢文化、漢制度 多爾袞攝政 四大臣輔政 排斥漢制度 聖祖親政 全面用漢文化 利用 抗拒 接受

58 入關前皇太極的措施 任用漢族官員﹑將領和知識分子。以高官厚祿招納漢官漢將﹐並任以實權。實行開科取士﹐荐舉賢才。從而增強了後金政權的實力﹐分化﹑削弱了明朝的力量。

59 懷柔與高壓統治 清朝統治者面對廣大的土地與人民,皇帝一方面極力追求文治,維持傳統儒家聖君統治者的形象,以符合中國士人的期待;另一方面,為維繫滿洲的統治勢力,又施以嚴密的思想言論控制,以防範任何可能損害其統治權的因素。 懷柔與高壓政策並用的結果,漢族士人大多為清廷所任用。

60 高壓統治 清廷特別對漢族鄉紳和知識分子嚴加控制防範﹐利用種種機會打擊各地士紳。江浙發生的通海案(與鄭成功相通)﹑科場案(科舉考試中舞弊)﹑奏銷案(欠交錢糧)﹑文字獄(如莊廷 明史案)﹐誅殺流放許多鄉紳士子﹐打擊和削弱了明末地方地主階級的勢力和特權。 中國大百科全書

61 滿漢區隔 為了防止佔人口很少數的滿族被漢族同化﹐嚴立滿漢界限﹐不許滿漢通婚﹐在滿族中努力保持騎射﹑滿語及其他習俗。還保障滿族的特權﹐王公親貴﹐按爵職領取銀米﹐待遇優厚﹐一般正身旗人也有少量俸餉。刑法方面﹐滿漢之間﹑各個等級之間量刑標準亦不同。許多漢人雖在政府中任官﹐但實權掌握在滿族官員手中。

62 懷柔與高壓兩面手法 一方面開科取士,取得士人的普遍好感,並於康熙年間詔開「博學鴻詞科」,以為籠絡。另一方面,則從士人著作中摘取文字,發動文字獄加以整肅;乾隆年間又以編修《四庫全書》為名,訪求天下書籍,藉機禁燬冒犯清廷禁忌的書籍。

63 高壓 懷柔 編修四庫全書等 厚葬清皇室 開科取士 博學鴻詞科 薙髮 文字獄

64 八股文箝制思想 繼續以科舉制作為培養、選拔官吏的「正途」。府州縣每年考試,錄取秀才﹔鄉試三年一次,錄取舉人﹔以後舉行會試、殿試,錄取貢士、進士。殿試前三名為一甲,俗稱狀元、榜眼、探花。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出題,寫八股文章,思想內容和文章形式均有嚴格的程式,應試者受很大束縛,不能反映其真才實學。除了三年一次的考試外,有時還開恩科、特科,如康熙、乾隆時曾開博學鴻儒科。知識分子以此為進身入仕的階梯。

65 八股文的基本特點 題目一律用《五經》﹑《四書》中的原文。 內容必須以程朱學派的註釋為準。
體裁結構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等部分組成。

66 八股文的弊病 明清兩代﹐八股文是幾乎所有官私學校的必修課。從童試到鄉試﹑會試都要用它。不會寫八股文﹐就無法通過科舉考試﹐就難以得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於應付科舉﹐此外毫無實用價值。不論公私文書﹑文史著作﹐記事﹑抒情﹑說理﹐都無法採用八股形式。因而人們把它比作敲門磚﹐中試之後﹐就棄之不顧。


Download ppt "95課綱 歷史科第二冊(中國史) 第三單元(章) 近世發展(宋、元明、清) 第三主題(節)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