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國際組織及 各國國際教育推動現況簡報 報告人:莊雅慈助理教授
2
日趨一致化的學校發展 1717年由普魯士帝國所提出的義務教育理念,如今,已成198個國家的基本共識。
1950年初等教育的就學率:37%,1990:超過90%。 各國的學制也日漸以UNESCO(美國 )學制為模仿的對象。 學校的行政組織、學校的課程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也有日漸一制化的傾向。 日趨一制化 (or 國際化?)的學校教育的幕後推手~~~國際組織
3
何謂國際組織? 根據M.Virally(1981)的研究組織,國際組織可定義為:許多國家在合約的基礎上,共同組成一個獨立的機構,並藉由會員國之間共同的參與與合作,達成其所共同預立的目標。 國際組織的基本要項: 1.具跨國性,其成員來自不同的國家; 2.一個獨立存在的機構,擁有自己的政策、法規與專職人員; 3.組織的目標是透過會員國合作達成。 (參考:詹盛如2009)
4
國際組織建立的時代背景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興起了國際主義的主張:
1.認為某個民族作為最高尚的民族或認為自己民族特殊於其他民族是狹隘的民族身分認同思想。 2.具體主張:人類都是一個物種,不應該刻意地以文化認同來作為國家存亡的基礎,以及「各民族有平等行使義務之權」。政治活動應考量全世界人類的狀況,而不是應只專注於某一特定國家的利益。倡導和支持國家間為共同利益而開展更廣泛的經濟和政治合作的政治運動。
5
國際組織的簡介 1.全球性的跨國組織 聯合國 (United Nations, UN 1945)成立,聯合國相關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UNESCO)、國際糧食組織 (FAO)、世界銀行(World Bank)。 2.區域性的跨國組織 歐洲聯盟 (European Union, EU),非洲統一組織(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6
國際組織的簡介 3.非政府組織 (Non-Govermental Organization, NOGs) 如國際特赦組織、綠色和平組織、世界展望組織等。 4.先進國家的政府內部所設立的國際發展部門,如英國的DFID 日本的JICA等。 ~這些機構成立的目的是為了聯繫開發中國家人民的橋梁,透過知識和經驗的分享,促進國際合作,共同建立和平繁榮的世界。藉此解決貧窮問題、提升健康醫療設備,改善居住環境、與接受教育的品質。
7
教育相關的國際組織 1.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SECO,成立於1945年,巴黎,為UN的下屬單位) 2.國際教育局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IBE,成立於1925,日內瓦 1969年成為UNSECO的附屬單位,比較教育研究) 3.國際教育計畫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IIEP, UNSECO的附屬單位,教育行政人力的訓練) 4.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 IEA,成立於1960,阿姆斯特丹,學生學習成就量化的評鑑如TIMSS和PIRLS ,臺灣為會員國) 5.世界銀行(World Bank,WB,成立於1944,華盛頓,提供資金協助發展中國家) 6.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成立於1961年,歐洲為主體的政策論壇) 7.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成立於1995,貿易自由化,其中包括開放教育市場)
8
國際組織主要的工作內容 1.發展官方教育政策(白皮書) 2.從事國際間教育比較的研究 3.提供相關的教育訓練課程 4.提供教育援助貸款 5.推動國際發展合作
9
國際組織教育援助的重點 1960年人力資本論興起,主張教育的投資,有助於提升工作能力,不僅能改善個人所得,也可以提升國家整體的生產力。 1990年代之前,以世界銀行為首的教育援助的重點,則是協助開發中國家建立技職教育和高等教育。
10
國際組織教育援助的重點 1990年WB和UNESCO於泰國召開全民教育世界會議(the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會議中則宣示未來十年,以發展基礎教育為主,把降低文盲比例、改善貧窮和促進兩性平等問題為援助重點。
11
歐盟成立的背景和目標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各國渴望重建二戰後損失慘重的歐洲,以及擔憂歐洲會再度陷入戰爭泥潭。歐洲各國均認為必須將西歐國家團結,才能與美俄並駕齊驅。 1951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 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1967年統合在歐洲共同體之下, 1992 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會員國在馬斯垂克(Maastricht)召開會議,訂立「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e Vorträge),決議將「歐洲經濟共同體」更名為「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EU),在合約的基礎下建立獨特制度架構,界定並管理歐洲會員國之間的經濟與政治合作。使歐盟漸漸地從貿易實體轉變成經濟和政治聯盟。
12
歐盟國旗 十二顆五角金星並非一般人所誤解之當初加入歐洲共同體的十二個國家。
「十二」是一個完美無瑕的古老象徵,意謂著一年十二個月、一天十二個時辰、以及希臘神話中的十二個主神等等,而「圓環」則象徵歐洲各國合作統一。 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境內有24種官方語言,約有五億的人口,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區域市場。
13
歐盟教育政策演進 從1957 年到1985 年,歐洲的教育政策主要集中在職業教育領域,藉由發展教育以改善歐洲的經濟。
1957 年3 月25 日比利時、德國、法國、義大利、盧森堡和荷蘭等六個國家,在羅馬開會簽訂協議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共同探討歐洲區域市場的問題。在協議中不僅提出貨物生產和分配的問題,而且提出資本和教育脈絡,特別是勞動市場的問題。此項協議從一開始就探討教育問題,而且集中在職業教育的問題。
14
歐盟教育政策演進 1986年之後:透過教育培養歐洲年輕人的公民意識和歐洲共同體之意識;會員國間教育制度的整合以及建立教育交流的機制,同時建立起品質保證機制,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 1993 年歐盟在出版的《成長、競爭力與就業:迎向21 世紀的挑戰與途徑》(Growth, Competitiveness and Employment: The Challenges and Ways Forward into the 21 Century)白皮書中,指出當時歐洲教育的問題有下列幾項: (一)缺乏科學─技術的認證制度; (二)大量的青少年未接受基本教育; (三)繼續教育機構的設置和繼續教育的管道不足; (四)不存在真正的歐洲品質認證的市場; (五)缺乏開放教學和遠距教學的提供。
15
歐盟重要的教育計畫 1999 年「波隆納宣言」(Bologna-Declaration)呼籲歐盟各國應合作建立一個具有能見度、透明性和包容性的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希望經由宣言的簽訂,作為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礎,解決歐盟各國遭遇到的教育問題,改善歐盟教育的品質,提升歐盟的競爭力,促進歐盟國家經濟的發展。同時,基於區域整合與經濟成長的理念而成立,持續推動跨國的整合型教育與訓練政策,希望創造公平合理和文化融合的社會,使歐洲在2010 年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知識經濟實體」的目標。
16
歐盟重要的教育計畫 波隆納宣言(Bologna-Declaration)高等教育整合計畫的六大目標 (一)建立一個容易互相理解和可以比較的文憑學歷認證機制。 (二)創立兩個階段(大學部與研究所)的大學學制。 (三)依照「歐洲學分轉換系統」模式實施「績效點數制度」。 (四)經由交流障礙的消除,促進歐洲高等學校的交流。 (五)提倡歐洲品質保證領域的共同合作。 (六)進行歐洲高等學校教育層面的補助。
17
歐盟重要的教育計畫 1990年起倡議以大型的整合性教育與訓練計畫,諸如蘇格拉底(Socrates)計畫、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計畫、青年(Youth)計畫與田普斯(Tempus)計畫,這些教育合作計畫不僅藉由眾多相關人員與教育機構的參與,加強會員國間的合作;更因為歐洲人民廣泛地流動,內化了歐洲面向(European dimension)在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整合角色。
18
蘇格拉底(Socrates)計畫 蘇格拉底(Socrates)計畫涵蓋的各個教育層面的教育改革政策,藉此在各級學校中強化歐洲意識、改善外語學習環境、促進境內各國的教育合作與交流等,在的知識歐洲(an Europe of knowledge)理念下,鼓勵歐洲人民終身學習。同時發展出不同面向的具體實踐策略,其相關計畫分述如下:
19
「康美紐斯」計畫 (Comenius Program)
此計畫主要是協助學校發展有關歐洲議題的教育計畫,推行跨文化的教育。此計畫焦點集中在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涵蓋學生、老師、地方當局、父母、協會、非政府組織、教師訓練機構、大學和其他教育成員的教育參與。其主要目標在增加學生和教育人員參與學術交流的總量和頻率,提升各級學校的教育品質,加強以歐洲面向為教學基礎的師資培訓課程。 預期目標:2007年~2013年至少要有300萬名學生參與此計畫。
20
「康美紐斯計畫」具體措施 (一)輔導學校教育機構進行交流計畫和事前準備方案,以確保交換學生獲得適切的指導和安排。具體作法包括鼓勵相關人員為達成學術交流、建立夥伴關係、國際聯盟和網路合作等目的,進行事前的交流互訪,以及建立教師的訓練課程和輔導制度。 (二)以多國參與的夥伴關係共同推動學生的交流學習計畫。 (三)多國夥伴關係包括提升和傳播新的教學方式和內容,透過教學經驗的交流和累積,進一步發展新進教師的訓練課程。 (四)加強網路內容和建置,包括以網路無遠弗屆的優勢,協助發展教育方法、學科主題和兼顧實作創新的學習內容;即時分享各國的教學經驗和資源;各國學校教育的現況介紹和經驗分析。
21
「伊拉斯謨斯」計畫 (Erasmus Program)
此計畫是歐洲教育與訓練的旗艦計畫,透過歐洲高等教育機構之間的支持和合作,每年有兩百萬名學生能夠到外國學習和工作,涉及的不只有學生,還包括大學或高等教育機構人員、大學或教育機構和企業人員。 這個計畫目標在於促進歐洲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建立歐洲高等教育區,培養創新的能力,增加歐洲高等教育機構的跨國合作計畫,提升歐洲高等教育與進階職業教育的品質,同時促進高等教育機構和企業間的產學合作,朝向波隆納進程邁進。 預期目標:至2012年至少要有300萬名學生參家交流學習計畫。
22
「伊拉斯謨斯」計畫具體措施 (一)在高等教育領域中推動個體流動,作法包括鼓勵學生至他國接受高等教育和職業訓練,並實地參訪企業、訓練中心和相關組織。同樣地,鼓勵大學教師至他國接受教學訓練和在職進修。 (二)促進多國合作計畫,尤其強調計畫的創新性與實驗精神。 (三)由高等教育相關組織主導,透過網路推廣新時代的學習概念和核心能力。
23
「格倫德維希」計畫 (Grundtvig Program)
格倫德維希計畫聚焦在成人教育和另類教育管道的人的教學與學習, 並設立相關的服務機構與組織。支持終身學習與流動性,以這些方式來因應歐洲人口老化的問題,提供各種管道來改善他們的知識和能力。這個計畫的目標在於提升跨國性成人教育的參與人數總量與內容品質,改善成人教育機構的教學方法和經營管理方式,強調確保社會上的弱勢族群或中輟學生,能有再度學習和獲取所需教育資源的機會。
24
「格倫德維希」計畫 具體措施 (一)輔導成人教育機構進行交流計畫和事前準備方案,以確保學習者獲得適切的協助和指導,具體作法包括安排企業參訪、就業安置、資源支援、學習者和教學者跨國性的交流互訪。(至2013年至少要有25,000人受惠) (二)以多國參與的夥伴關係共同推動成人教育合作計畫。 (三)依創新和實作應用的理念來改善成人教育的品質。 (四)以網路作為職業成人教育相關學術研究交流的媒介。
25
多元語言學習計畫 (Lingua Program)
即「增進歐盟外語教學計畫」,以改善語言學習環境、啟發語言學習動機、發展語言教學工具和推廣網路學習以提升教學品質為主要目標。透過他國語言的學習不僅有助於了解此一國家的文化,也可以提升個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機會。 預期目標:歐洲青年除了三大語言(英、德、法)的學習之外,至少三種以上的外語。
26
資訊和通訊科技運用教學計畫(Minerva Program)
促進歐洲各國將資訊和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跟開放與遠距教學(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ODL)運用於教學和改善教學品質。
27
「達文西計畫」 (Leonardo da Vinci Program)
此計畫是有關職業教育與訓練實踐的政策,計畫的範圍涵蓋給予個人改善能力、知識和技術的機會,在國外接受一段時間教育,到歐洲訓練機構之間的合作。 這個計畫的目標在於提升跨國性職業教育與訓練的參與人數總量與內容品質,促進職業教育、企業、工會與其他相關團體的聯繫與整合,改善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的能力認證制度,使求職機會更透明化,就業過程更制度化。
28
「達文西計畫」具體措施 (一)鼓勵企業設置進階專業人才的訓練員和諮詢顧問,增進跨國性的就業安置機會。 (二)協助職業教育相關機構建立夥伴關係以共同發展。 (三)協助跨國就業者因應不同語言、文化和國家發展的需求。 (四)依創新和新科技的理念來改善職業教育訓練的品質。 (五)以網路作為職業教育與訓練學術研究交流的媒介。
29
「莫內」計畫(Jean Monnet Program)
這個計畫的目的在於補助高等教育中關於歐洲整合議題的教學與研究,以增加專家學者與歐洲人民對於歐盟整合的知識與自覺,同時支持高品質的泛歐性學會或組織的活動。
30
「莫內」計畫具體措施 (一)支持大學層級有關歐洲整合的計畫─包括大學講座、卓越中心、課程模組、資訊或研究活動,以及支持歐洲教授與研究者學術性協會的整合。 (二)六種學術性機構的整合─注重歐洲興趣的追求,例如:歐洲學院和歐洲大學機構的補助,這些機構不需要申請經費的補助,歐洲諮議會會自動將其列入名單中予以補助。 (三)歐洲範圍內學會的支持─歐洲層級有關教育與訓練的學會,至少必須在12 個歐盟會員國設立分支機構,每年從其學會的提案中,選出特定的提案給予經費的補助。
31
橫向計畫(Transversal Program)
橫向計畫的目的在於促進歐洲在兩個或多個次要計畫的合作,提高會員國教育與訓練制度的品質和透明性,為歐盟終身學習的教育政策提供可資比較、分析的資料與統計數據,監督考核終身學習計劃的目標與實際執行成效是否一致,確保計畫的實驗成果能大規模地適用於全歐洲,另外提供多元化的語言學習計畫和先進的資訊科技服務與教育資源,以提升終身學習的教育品質。
32
「橫向計畫」具體措施 (一)建置網路平台分享終身學習的政策研究和研究方法,分析終身學習政策於各會員國的實施成效,並在網路上呈現歐盟會議對終身學習的討論結果。 (二)發展大規模和泛歐性的跨國教育政策。 (三)堆正式與非正式的教育學習或跨國交流,皆建立透明和一貫的資格認證制度。 (四)拓展多元語言的學習管道,例如線上學習資源與課程;研發多元語言師資培訓的資源與課程;運用多媒體增加外語學習的樂趣。 (五)支援創新產品的開發,鼓勵同領域的產學合作,以刺激新技術的應用與推陳出新。
33
「行動青年計畫 」 (Youth Program)
歐盟 年行動青年計畫推廣年輕人更積極參與公民社會,原則上開放予13至30歲青年參與,包括五項行動方案:歐洲青年、歐洲志願服務、世界青年、青年支援制度、在青年領域上支持歐洲間的合作,其中歐洲志願服務與世界青年等方案開放予與歐盟簽訂合作協議的國家。
34
「行動青年計畫 」具體措施 透過跨國的交流計畫,讓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針對議題共同討論,藉此讓以身為歐洲的青年,能充分了解國與國、種族與種族在血統、語言、地理、文化習俗、及歷史上的差異,學習懂得尊重個別差異,化解彼此間的刻版印象。。 透過歐洲志願服務,包括社會、生態、藝術等領域,藉此開拓學生的社會服務視野。並提供志工發揮其專業知能的機會,將其創意運用於實務工作上。
35
歐盟教育政策的總結 一、致力於打破國族之間的藩籬,建立新的區域認同,培養歐洲共同體的公民意識; 二、動態且具連貫性的規劃、強化資源整合;
三、以終身教育為目標,以因應多變的全球化趨勢; 四、培養多元語言文化素養以推進合作交流; 五、利用網路科技達到全球知識與資源共享的理想。 六、建立明確的教育指標和檢定方式,確立教育品質管控機制,共同提升歐盟境內各國的教育品質。
36
台灣的青年交流計畫 依據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與臺灣最新簽署的互惠協議,這項「臺英青年交流計畫」將自明(101)年元月1日起正式生效。藉由這項計畫,英國每年將釋出1,000個名額給我國年齡介於18至30歲的青年,提供其入境生活、工作、遊學,最長可留英兩年。英國也是繼紐西蘭、澳洲、日本、加拿大、德國與韓國之後,第七個與我國簽署打工度假協定的國家。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