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陸權論 由麥式1904著作「歷史的地理軸心」先提出「心臟地區和世界島」概念
2
大陸心臟地帶論 英國麥金德:心臟地區包括波羅的海、黑海、小亞細亞、亞美尼加、波斯、西藏、蒙古 心臟地帶 帶 內 地 新 月
3
大陸心臟地帶論 理論公式為: 誰掌握了東歐,即可控制心臟地帶; 誰掌握了心臟地帶,即可控制世界島; 誰掌握了世界島,即可控制全世界。
麥欽德(Sir Halford J. Mackinder )在其著作「歷史的地理軸心』(1904)提出「心臟地區與世界島」的觀念,麥氏將歐、亞、非三洲合稱為「世界島」,此島的心臟地帶是西自伏加爾河,東迄大興安嶺以西,南自喜瑪拉雅山,北自北極海。 理論公式為: 誰掌握了東歐,即可控制心臟地帶; 誰掌握了心臟地帶,即可控制世界島; 誰掌握了世界島,即可控制全世界。
4
1904年英國地理學者 Harford Mackinder(麥金德
)提出與Mahan相對的「陸權優勢」論說。 Mackinder曾任英國會議員,他目睹英國殖民全球 霸業的擴張,也面對大英帝國,自1870年以來在 美、德競爭壓力下,逐漸失去世界經濟和政治領 導地位的事實。在此環境衝擊下,Mackinder的政 治主張不但由原來自由貿易(Free trade)轉而經 濟保護,進一步,他並脫離提倡自由貿易的自由 黨,加入保守黨。另一方面,英國維多利亞時代 的社會也正面臨著隨著工業革命而來的社會與思 想革命。就在此時,Mackinder提出他那影響二次 大戰後國際局勢數十年之久的「心臟地說」。
5
最強大的世界陸權中心,一直存在於歐亞大陸內地,並不
斷地向外威脅著海洋邊緣。Mackinder經由對歐洲歷史的分 析,發現歐洲主要外患來自東方歐亞大陸內部草原民族, 此內陸對海洋邊緣不斷的壓迫行動,導致海洋邊緣國「新 航路」與海上霸權的追尋;另一方面,即使在西歐海上霸 權全盛時期,歐亞大陸內部地區卻絲毫未受干擾。 Mackinder 相信這裡就是「世界政治樞紐」,此幅員遼闊的 草原地帶,如今政治上被俄國統 一,加上便捷的鐵路運輸 系統,陸地內部豐富資源的開發指日可待,換言之,俄國 遲早將成為強大的國際勢力。因此,他認為海權的哥倫布 時代即將結束,在蒸汽火車推動之下,未來世界將是陸權 稱霸的時代,而此霸權中心, 就在是今俄國所在的歐亞草 原地區,並將之命名為世界政治「樞紐區」(Pivot area)
6
Mackinder警告海權國一旦陸權影響滲透入海洋區
例如德國與俄國結盟,則世界將出現一所向無敵 的超級帝國,因此,與海洋關係密切的國家:位 於歐亞大陸沿岸(內部半月型區)與大洋上的美 洲、澳紐和薩哈拉以南非洲(外部半月型區), 必須聯合起來抵制陸權的擴張以維繫國際權力平 衡(Mackinder,1904 )
7
麥欽德學說概述: A、將歐、亞、非三洲大陸視為擁有廣大面積土地的 「世界島」。指出地球上有十二分之九的面積被
廣大的水域所佔據,陸地面積僅佔十二分之三。 就陸地總面積而言,「世界島」佔全部總面積的 十二分之二,而其餘大陸( 主要如美洲與澳洲 )僅 佔十二分之一。同時,「世界島」的人口佔世界 總人口數的十六分之十四。
8
麥欽德學說概述: B 、世界島的心臟地區西起伏爾加河、東迄大興安嶺以西、南起喜馬拉亞山、北至北極海。該地區含歐陸全部、印度、東南亞、中國的大部分,是人口及經濟資源最發達的地區。在心臟地區的週邊就是「內新月地區」,是一個部份海洋性和部份大陸性的地區,最外圈就是「外新月地區」,是由島國( 英、日、澳洲、美洲 )所組成,不受陸權的直接威脅。
9
亞洲
10
歐洲
11
麥欽德學說概述: C、心臟地區的東北面為勒那河地區是一片險惡山地;東面為阿爾泰山和天山山脈;南面為興都庫什山地和阿富汗及伊朗高原;在裏海和黑海之間有高加索山地;西南面的喀爾巴阡山地構成一道天然防線;西面為波羅的海。只有在西面夾在喀爾巴阡山地與波羅的海之間,為一條可以直接攻入心臟地區的門戶。因此,麥氏認為只有東歐才能控制心臟地區的門戶。
12
麥欽德學說概述: D、心臟地區在世界島而言,居於中央位置。控制心臟地區的國家,除西面外,幾乎不怕任何攻擊,若能利用其豐富的資源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重工業國家,就能運用快捷、廉價的內陸鐵、公路,逐步的征服歐洲、中東、印度和遠東,控制歐、亞、非大陸( 世界島 ),並且憑藉其優勢的資源和人口及內新月地區一切海軍基地,陸權也能建立壓倒性的優勢海軍,去征服外新月地區的海權國家。
13
麥欽德學說概述: E、世界戰略形勢主要為海權與陸權的對抗,心臟地區不但幅員廣大,且其位置距海洋甚遠,不受海權的威脅,如有一個強大民族能統治此廣闊領土,即可轉變世界權力的均衡。而且廉價的陸上運輸( 尤其是鐵路 )最後一定可以抵銷海權國家便捷的海上運輸,陸權國家能依賴陸上運輸以支持長距離以外的軍事行動。
14
麥欽德學說概述: F、內新月地區若與心臟地區結合,利用歐、亞世界 島的豐富資源,必能征服世界。因此,除擔心中
國征服俄羅斯帝國外,更擔心蘇聯與德國合作, 故主張英國應聯德制俄。建議從波羅的海到黑海 之間建立一道由緩衝國家所組成的隔離線,將 德、俄隔開,以阻止德國進軍東歐。西方國家在 第一次大戰後也確實建立一系列的東歐緩衝國,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緩衝國卻成了侵略的犧 牲者。
15
內新月地區 歐亞大陸邊緣: 包括西伯利亞東部、中國、東南亞、印度、中東、南歐、西歐、挪威,是世界島與海洋正面接觸且海權力量可深入的地區
16
外新月地區 歐亞大陸以外的大型陸地: 包括美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澳洲以及大型的島嶼國家如英國、日本、印尼,對歐亞大陸形成包圍之勢
17
麥金德警訊 誰統治歐洲,誰就能主宰心臟地區;誰統治心臟地區,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能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世界(防止俄國擴張或俄德結盟)
18
恿希特勒擴張侵略,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陸權論之影響 一、首先實踐陸權論的國家為德國, 豪斯佛禾依據麥欽德的理論,慫 恿希特勒擴張侵略,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蘇聯亦承麥欽德的理論,發展陸 權擴張思想史達林協助中共侵吞 中國大陸並大肆向外擴張侵略。
19
德國地緣政治學─國家土地成長說 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政治局勢進入不穩定期,世界強 權國順位異動:德、奧帝國瓦解,大英帝國逐漸沒落,
美國成為顯著的經濟強國,但在門羅主義教條下,退隱 出國際事務舞臺。十月革命後的新蘇俄,也因內部的不 穩定,暫時也是孤立於國際舞臺上。二、三0年代間, 以極端民族和排外主義為號召的極右獨裁政權在德國、 日本和義大利先後獲得大權。
20
德國地緣政治學─國家土地成長說 Karl Haushofer(豪司霍夫1896-1946)為二次大戰前德國地緣
政治中心人物,其中心思想即結合了Ratzel和Kjellen的國家 有機成長論,Mahan、Mackinder的海權、陸權的國際權力 制衡論 戰敗後的德國,不但海外殖民地盡失,國界被迫重劃,喪 失萊因河以西與東北沿波羅的海的大片領土,還要賠償沈 重的軍事費用。這對於1871年才急速興起,且極重紀律的 軍事工業強國而言,簡直是不可思議,對德國人而言更是 盡失國際顏面與自尊心。全國各階層,無不對德國的前途 憂心忡忡,學術界更是挑負重擔, Haushofer即為其中最具 使命感之一人。他曾停留於日本一 段時日,目睹日本如何 經由領土擴張成為強國,因此堅信擴張空間是必要的, 也 是國家維繫生存正當的目標。
21
德國豪司霍夫主張 *生存空間:把達爾文物競天擇、適 者生存理論結合地略的發展… *自然疆界:國家有權超越其政治或 人為疆界
Friedrich Ratzel Karl Haushofer
22
豪斯霍夫學說概述: A、理論基礎沿襲賴則爾的「生存空間」理論及克則 倫的「自給自足論」,強調擴張的理論。將世界
區分為四個泛地區,每個泛地區都能自給自足, 並有一超級大國所領導,各區將因領導國的擴張 而趨於統一。 B、受麥欽德陸權論影響,深信陸軍有佔領空間的能 力,為決定戰爭的力量。德國如欲征服世界,主 要目標先求鞏固心臟地區,必須對付蘇聯;次要 目標係對中、西歐的控制與非洲殖民地的獲得。 控制了世界島之後,最後的目標係摧毀反抗德國 的海權國家(英、美)。
23
豪斯霍夫學說概述: C、控制心臟地區的首要步驟為先控制自芬蘭到希臘一線的緩衝國家,才能打開蘇聯西邊的門戶。
D、掌握西歐邊緣地區,對德國未來的地位關係極大,丹麥、比利時與荷蘭等西歐小國必將註定滅亡的命運;法國雖係德國在西歐的唯一障礙,但其生機與政治上均趨凋萎,非德國之敵;義大利的地理環境已限制了他的自由活動,可以不必介意;非洲的殖民地也非難事,應列為主要目標。
24
豪斯霍夫學說概述: E、深感海權的重要,宣稱世上最具有決定性的政治潮流,係激勵強國向海洋發展,他相信世界霸權最後係由同時擁有強大的陸軍與海軍而又有空軍為輔的國家所取得。 F、「太平洋」係世界最重要的區域,將成為過去地中海與歐洲時代與大西洋時代的繼承者。一九二四年出版的「太平洋地緣政治學」書中即預言未來將是太平洋時代。
25
豪斯霍夫(Karl Haushofer 1869-1946) 理論
二十世紀聞名的納粹德國的地緣政治學權威,學說中心是「生存空間」,因而主張國家應作空間的擴張。其學說歸納如下: 1.自給自足 2.生存空間 3.泛區論 4.陸權與海權 5.國境
27
德國豪司霍夫主張 *生存空間: 一、一個國家應有充份的空間以安置其人 口,除了這個居住的空間外,還包含 這個空間上一切天然與人為資源
二、國家是一個有機體把達爾文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理論結合地略的發展
28
德國豪司霍夫主張 *自然疆界: 國家有權超越其政治或人為疆界,即國家疆界既出於人為,人力自可加以改變。
一個新的疆界,只是一個國家在實行再度征服以前的一個呼吸時間,是一個國家走向統治世界的暫時界線而已。
29
德國豪司霍夫主張 *自給自足: 依據國家目標,使每一個政治單位都能生產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東西,達到經濟上的平衡,而無需依賴外國的物資和產品,國家在經濟上的自給自足是成為強國的 重要因素
30
德國豪司霍夫主張 *泛地區: 由於交通和運輸發達,已經破壞所有大小國家的獨立狀態,一個新時代已經到來,世界分為四大區域
1.泛美:包括南北美洲, 由美國主導
31
德國豪司霍夫主張 2.歐非:以德國為中心 3.泛俄:以俄國為中心 4.泛亞:包括亞洲大陸 東部及澳大利 亞一帶,以日 本為中心
32
德國豪司霍夫主張 *海權與陸權:認為德國不但與俄國享有控制歐亞大陸心臟地區有利條件,是一個重要陸權國家,而且比俄國更接近海洋,具有發展海權國家的能力(本思想對納粹德國發展有其 關聯性)
33
豪司霍夫主張預測 *許多海軍強國興起,英國將 喪失許多軍事要地 *控制世界的最後戰爭將發生 在太平洋地區 *日本進攻中國之舉,將無法
喪失許多軍事要地 *控制世界的最後戰爭將發生 在太平洋地區 *日本進攻中國之舉,將無法 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34
邊緣地帶論 史派克曼(Nicholas J. Spykman )於1944所著「和平地理學」一書中提出新月形邊緣地帶—由冰島、英倫、北非、東南亞、臺灣,而至日本與庫頁島,構成新月形。其理論歸納如下: 一、心臟地帶國家欲求生存與發展,必須要有海口,否則會陷經 濟窒息而死 二、擁有海權的國家之船舶生產與航運支援,必須仰賴於港口 基地,這些基地不是在大陸的周邊,便是離島 三、誰能掌握世界島的邊緣地帶,就可以控制歐亞大陸; 誰能掌握歐亞大陸,就可以控制了世界的命運。
35
史派克曼學說概述: 1、強調權力平衡觀念,分析下列四大原則 為基礎:
1、強調權力平衡觀念,分析下列四大原則 為基礎: A、國際環境是處於無政府狀態的,所以每個國家 必須負起自衛的責任,也就是應負責維持其本身的領土完整。 B、外交政策須以其國家的地理為基礎,才能提供最大的安全。 C、世界為一種封閉性的政治體系,所以無論哪個地區發生事情,都會影響全世界。 D、美國應不惜用武力的手段,來阻止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地區歸於統一(即舊世界或世界島),以避免被包圍。 基於這些原則,史氏力主美國必須放棄孤立主義,而對世界事務採取干涉的政策。
36
史派克曼學說概述: 2、強調邊緣地帶論的觀念: A、將地緣政治學定義為:以地理因素為基礎的國家安全計畫作為。
B、國家安全的最後保障為國家權力,若欲獲致世界和平,其較現實的方法是作最適當的權力平衡安排。 C、從美國的觀點指出西半球(即北美)受到東半球(即歐亞大陸、非洲、澳洲)的包圍。以面積而論;東半球比西半球多兩倍,以人口論;東半球比西半球多十倍。
37
史派克曼學說概述: C、雖然美國藉大西洋和太平洋與歐亞大陸相隔離, 但歐洲或遠東地區若產生任何強國,將造成舊世
界(世界島)權力中心威脅到美國的安全,尤以 居邊緣地帶為甚,如中國。因此他認為長期的全 球鬥爭中,西半球是很難對抗東半球,所以美國 外交政策就必須阻止任何國家統一歐亞大陸。他 主張美國與蘇聯(陸上霸權)、英國(海上霸 權)聯盟,以保障世界和平。
38
史派克曼學說概述: D、認為麥欽德的「心臟地區」(即蘇聯西伯利亞地 區)氣候惡劣,不適農業生產,礦產與水利開發
不易,四週邊疆地理交通上的障礙均減低心臟地 區的重要性,因此他相信蘇聯的力量主要仍將存 在於烏拉山以西的歐洲,而非西伯利亞的心臟地 區。因此,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因居於心臟區域 與海洋邊緣之間,為陸權與海權之間的緩衝區, 其位置較心臟地區更為重要。 邊緣地帶可海可陸,世界人口和資源大部分集中 於邊緣地區,因此邊緣地帶才是最重要的。
39
史派克曼學說概述: 故提出二句名言:「誰能掌握世界島的邊緣地帶,就可以控制歐亞大陸;誰能掌握歐亞大陸,就可以控制世界的命運。」
E、英、日兩國分別位於西歐與東亞海岸之外之戰略要衝,係邊緣地帶以外的政治與軍事中心。 非洲與澳大利亞為離岸大陸,非洲藉歐洲地中海與歐亞大陸的西南邊緣地帶聯繫;澳洲藉南海與歐亞大陸的東南邊緣地帶相通。任何一國控制這些海洋,將限制這兩個大陸的潛在力量。 故提出二句名言:「誰能掌握世界島的邊緣地帶,就可以控制歐亞大陸;誰能掌握歐亞大陸,就可以控制世界的命運。」
40
史派克曼學說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國務院外交政策委 員會主席喬治肯楠教授,即根據史氏理論, 提出「圍堵戰略」政策,輔助國務卿馬歇爾
將軍制定「圍堵戰略」防務。亞洲的鍊島防 線及參加越戰欲鞏固中南半島,將赤禍圍堵 於鍊島防線之外,即圍堵政策的具體行動。
41
邊緣地帶學說影響 美國在二次大戰以來,是以圍堵心臟地區的向外擴張為主要目標
,並增強具有戰略重要性的歐亞邊緣地帶(如圍堵政策、北約的設置、越戰及韓戰的參與)
42
如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 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
《田中奏摺》,1927年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