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九章 个人经济行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九章 个人经济行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个人经济行为

2 居民个人是微观经济的主体之一,其经济行为与企业经济活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并决定着微观经济的运行过程。个人经济行为是指个人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和就业行为的总和。本章将讨论居民个人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和就业行为。

3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第二节 个人投资行为 第三节 个人就业行为 课后练习 参考文献

4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第二节 个人投资行为 第三节 个人就业行为 个人投资行为的含义 个人资产形式的选择 个人资产形式的调节机制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消费选择 个人消费与储蓄 第二节 个人投资行为 个人投资行为的含义 个人资产形式的选择 个人资产形式的调节机制 第三节 个人就业行为 劳动供给行为 劳动力流动 人力资本

5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一、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收入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通过不同途径或来源获得的收入总和。 top

6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个人收入主要有: (1)劳动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承包收入等;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个人收入主要有: (1)劳动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承包收入等; (2)福利性收入,包括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各种补贴、救济金和其他福利性收入; (3)投资收入,包括持有银行存款、债券和以其他形式贷出货币获得的利息收入,以及股票投资的股息、红利和股票价格上涨获得的收入; (4)经营收入,即从事个体经济或私营经济活动获得的收入和利润; (5)租金收入,即向他人出租私有房屋或其他资产获得的收入; (6)其他收入,如保险公司赔款、馈赠、遗产继承等收入。

7 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余下的就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多少,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 第一,国民收入的总量。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余下的就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多少,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 第一,国民收入的总量。 第二,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方式和制度。 第三,个人向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 个人可支配收入在使用过程中可分解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

8 个人消费行为的动机: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 个人消费行为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二、个人消费选择 个人消费行为的动机: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 个人消费行为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第一,个人收入水平。 第二,商品自身的价格。 第三,相关商品的价格。 第四,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第五,消费者的偏好。 top

9 效用就是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 效用可以分为总效用(TU)和边际效用(MU)。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效用就是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 效用可以分为总效用(TU)和边际效用(MU)。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消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10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的增加量,即总效用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种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其总效用虽然也相应增加,但该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有递减的趋势。

11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消费者使用既定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X和Y的数量各为多少,才能使其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化? 其购买的X的边际效用与Y的边际效用之比,恰好等于X的价格与Y的价格之比,即消费者均衡条件。 消费者均衡,是指一个有理性的消费者其购买行为达到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花费既定的货币收入所购买的各种数量的商品能使他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也就是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极大值,从而不再改变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

12 三、个人消费与储蓄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储蓄是个人可支配收入中用于现期消费支出后的余额,是居民对其现期消费的节制或延期。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三、个人消费与储蓄 储蓄是个人可支配收入中用于现期消费支出后的余额,是居民对其现期消费的节制或延期。 个人消费支出在其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称为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平均每一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一新增收入中新增加的消费所占的比重。 top

13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称为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平均每一单位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称为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平均每一单位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 边际储蓄倾向是指每一新增收入中新增加的储蓄所占的比重。

14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居民当年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是由永久性收入和临时性收入构成的。 居民的永久性收入,是指居民当年可支配收入变动后,可以在今后长期保持下去的可支配收入部分。 ,是指居民当年可支配收入中,无法在今后长期保持下去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

15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居民过去可支配收入的积累状况不同,相同的可支配收入会有不同的消费和储蓄安排。
第一节 个人消费行为 居民过去可支配收入的积累状况不同,相同的可支配收入会有不同的消费和储蓄安排。 此外,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构成和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也会对居民的消费与储蓄的总体状况产生影响。

16 一、个人投资行为的含义 第二节 个人投资行为
第二节 个人投资行为 一、个人投资行为的含义 所谓投资,就是资本的形成,是个人或机构对自已持有的货币资金的一种运用,即购买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将来能获得经常性收入或本金的增值。 投资主体包括个人和机构两类:个人一般指自然人或家庭,机构一般指金融机构、各种基金、企业以及政府机构等法人团体。 top

17 第二节 个人投资行为 投资对象包括金融资产和实际资产两类:金融资产是以金融形式所代表的资产,如货币、外汇、银行存款、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等;实际资产是以实物形式所代表的资产,如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各种耐用消费品(如汽车、音响)、住宅等。 投资报酬或收益包括经常收入和资本利得两部分:经常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和利润,以及利息、债息、股息、红利等按期配发的收入;资本利得是指投资本金的升值而带来的价差收益。

18 第二节 个人投资行为 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指把货币资金直接投入到实际生产、流通、服务和部分消费(如住宅)领域以期获得收益的活动,如开工厂、办商店、建医院等; 间接投资是指把货币资金用于购买金融资产以期获得收益的活动,如银行存款、外汇、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间接投资还包括购买贵金属、古董、宝石、首饰、邮票、各类艺术品等。

19 第二节 个人投资行为 投资还可分为短期投资、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在金融市场上,长期与短期的区分一般以一年为界限:一年或一年以内的为短期投资,一年以上的为中长期投资;或将一年或一年以内视为短期投资,二年以上至五年以内视为中期投资,五年以上视为长期投资。

20 第二节 个人投资行为 个人投资行为的含义:居民个人将其货币资金转换为其他形式的金融资产,以期将来获得与所承担的风险相应的经常性收入或本金的升值,实现货币资金的保值和增值的一切活动。 风险,是指投入一定的货币资金在将来一定时期内发生亏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获得的收益大小的概率分布状况。 投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是直接相关的。收益越大,所承担的风险也越大;收益越小,所承担的风险也越小。

21 第二节 个人投资行为 二、个人资产形式的选择 个人资产是指个人拥有的以金融形式所代表的资产。
第二节 个人投资行为 二、个人资产形式的选择 个人资产是指个人拥有的以金融形式所代表的资产。 个人资产定义:个人所拥有的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并能在将来一定时期内获得某种收入的债权或所有权凭证,主要是银行存款、外汇、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 个人资产形式的选择,也就是对银行存款、外汇、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的选择。这种选择又称为个人投资形式的选择。 top

22 第二节 个人投资行为 上述四个因素对个人资产形式选择的影响是有矛盾的
第二节 个人投资行为 上述四个因素对个人资产形式选择的影响是有矛盾的 个人资产形式选择的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在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的条件下,使收益达到最大化。 资产分散化是个人资产形式选择的重要原则。所谓资产分散化,是指投资者为了尽可能地避免风险,获得最大限度的有保证的收益而采取的一种资产有效组合方式,即人们常说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23 三、个人资产形式的调节机制 经济周期 利率 物价水平 其他因素: 第二节 个人投资行为 第一,汇率。 第二,税制。 第三,货币供应量。
第二节 个人投资行为 三、个人资产形式的调节机制 经济周期 利率 物价水平 其他因素: 第一,汇率。 第二,税制。 第三,货币供应量。 top

24 第三节 个人就业行为 一、劳动供给行为 劳动者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自主选择劳动方式和就业。
第三节 个人就业行为 一、劳动供给行为 劳动者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自主选择劳动方式和就业。 假定劳动者只选择劳动和不劳动(闲暇),那么劳动供给行为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第一,市场工资率的高低。 第二,劳动者个人可支配时间。 第三,其他方面的因素。 首先,人口状况。 其次,教育事业发展的状况。 再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最后,宏观经济状况。 top

25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在地区之间和产业之间的转移。
第三节 个人就业行为 二、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在地区之间和产业之间的转移。 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别。 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并不能最终消除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别。 top

26 第三节 个人就业行为 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的障碍和阻力: 社会障碍和体制因素 信息偏误 信息成本
第三节 个人就业行为 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的障碍和阻力: 社会障碍和体制因素 信息偏误 信息成本 流动成本。包括直接的有形迁移成本、间接的无形心理成本。

27 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个人就业行为 劳动者的年龄 产业和企业的技术经济特点 工资率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第三节 个人就业行为 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的影响因素: 劳动者的年龄 产业和企业的技术经济特点 工资率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劳动者对职业的偏好

28 第三节 个人就业行为 三、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投资而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并能为为劳动者带来持久性收入的劳动能力,它一般表现为劳动者所具有和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特定职业技能和健康状况等。 top

29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或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
第三节 个人就业行为 人力资本的形成,来源于人力资本投资。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或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 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各种形式的教育。 第二,职业技术培训。 第三,健康保健。 第四,劳动力流动。

30 第三节 个人就业行为 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 第一,间接性。 第二,迟效性。 第三,长期性。 第四,风险性。

31 第三节 个人就业行为 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 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构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总成本。 预期收益包括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 货币收益是指获得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一般以工资为其表现形式。 非货币收益是指较高学历和技术等级给个人带来的社会评价和声誉,以及对个人消费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的有益影响等。

32 本章主要名词概念 课后练习 个人消费品 替代品 互补品 消费者偏好 效用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个人消费品 替代品 互补品 消费者偏好 效用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均衡 投资 个人投资 风险 个人资产 资产分散化 市场工资率 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 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

33 课后练习 本章思考题与练习题 1、试述决定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 2、简述影响个人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3、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什么? 4、简述影响个人资产形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5、试述个人资产形式的调节机制。 6、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为什么不能消除地区之间 的工资差异? 7、试述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特点。 top

34 1、伍伯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本 章 参 考 书 1、伍伯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丁 冰 《当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top


Download ppt "第九章 个人经济行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