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 高204厘米, 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 高204厘米, 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 高204厘米, 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这尊雕像是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斯岛,经过一番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5月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 从基座的铭文中人们获知雕像的作者为亚历山德罗斯(Alexandros),并推断出作品创作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50年左右。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

2 一、观点 维纳斯雕像丧失了双臂,这种在外形上的不 完整、不确定,能够引起欣赏者们多种多样的想 像,残缺的维纳斯雕像也从而具有了某种“神秘” 气氛并在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方面有质的飞跃。

3 1.关于“残缺美”。 断臂的维纳斯一出土,就得到了世人的普遍的赞誉。19世纪一些顶尖的艺术家、文学家更是极口赞美它。比如,罗丹说:“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这是神品中之神品!……这是中正和平的肉感,经理智熏染过的生之喜悦”。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她的轮廓的美胜过活人的美。”总的来看,这一时期人们欣赏的焦点有二:一是形体美,一是由节制的表情与动作体现出来的理性美。对于断臂,则没有特别留意。从维纳斯的断臂中领悟到“残缺美”,应该是比较靠后的事情。(编者注:流行说法认为,维纳斯手里拿着的后来成为特洛亚战争导火索的金苹果。)现在,由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引发出来的“残缺美”的概念,已普遍地为人们接受。 此外要注意的是,“残缺美”仅只能作为一种类型,它并不就是创造艺术品时必须追求的。比如绘画名作《蒙娜丽莎》,它的画面基本没有什么毁损,但同样向欣赏者们暗示了丰富的内容,在美术史上它的地位和影响丝毫不亚于断臂的维纳斯。

4 2.维纳斯雕像失去的只能是双手 作者认为,只有失去的是双手,才能唤起大家的丰富的想像,雕像也从而获得无穷的生命;失去其他任何部分,都不可能获得这样的艺术效果。对于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在假设中作出判断。但是,从一些事实来看,作者的话失之于武断。比如,收藏在卢浮宫内的胜利女神雕像,头颅部分失去了,却和维纳斯雕像及《蒙娜丽莎》并称为卢浮宫的“镇宫三宝”。 对于维纳斯失去了双臂不仅无损其美,甚至更增添了美,有人则这样认为,双臂失去,如同芟除多余的枝叶,使维纳斯整个身体的优美的曲线表现得更清楚,给人的印象更鲜明

5 3 传说 阿芙罗蒂德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在古罗马神话中称作维纳斯),传说她诞生于大海之中,一出生便成年。其美丽无与伦比。西方文艺作品常取材有关她的传说故事,在雕刻、绘画中更为常见,许多歌颂和表现女性美的作品,往往以维纳斯命名。而最为人们所熟悉、最负盛名的,当属这尊《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

6 约尔哥斯挖掘出这座雕像时,雕像断裂成几个部分:上半身、下半身、发髻的下垂部分、右腰部的断块、刻着铭文的台座,以及拿苹果的手臂断片。由于手臂断片技艺粗俗,很快被鉴定不属于这尊雕像的原物,明显是后人的复制品。这说明雕像很早就已失去双臂。雕像断去的双臂原来究竟如何,一直是雕刻史上的一个谜。许多专家提出过各种假设,试图恢复雕像的原来面貌,但都归于失败,都未能取得令人信服和满意的效果。围绕所缺两臂的争论,最有意思的是下列几种说法:一说左手拿苹果,右手抓住围布;二说维纳斯的双手拿着胜利花环;三说右手拿着鸽子,左手拿着苹果;四说维纳斯准备入浴,右手抓住似乎要滑落的围布,空手抚握着一束头发;五说她站在战神马尔斯的身旁,右手握住马尔斯的右腕,左手温柔地搁在马尔斯的肩上。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好在雕像虽然是断臂的,但并不给人以残缺不全的感觉,无损于观赏,反倒更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像力。雕像可供四面观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是十分相宜的

7 《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是一尊半裸雕像。用巴洛斯岛盛产的优质大理石雕凿而成。雕像裸露的上身和覆盖着线条舒卷下垂的衣褶的下半身,结合得十分自然,并构成巧妙的对比,不仅更显示女神的健壮丰满,而且使整座雕像十分稳定而富于变化。雕像动作幅度不大,但异常含蓄微妙,直立而又略为倾斜,静止而又稍有转动,加上人体各部分之间的高低起伏,强弱交替的节奏感,形成整座雕像转折有致、婀娜向上的优美体态。雕像身高2.04米,胸围1.21米,腰围0.91米,臀围1.29米,头长0.267米,约占全身的八分之一,是极为匀称的身材比例。据测定,维纳斯从头顶到肚脐的高度与肚脐至脚底的高度之比约为1∶1.6,而从肚脐到脚底的高度与全身的高度之比,其比值也是1∶1.6,正符合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所确立的,后来被柏拉图所称谓的“黄金分割”比例。

8 雕像的脸型呈现出典型的希腊特征:椭圆形的面庞,朴素的波浪式的发髻,平额,笔直的希腊鼻子,丰满的下巴,安详的目光和微微鼓起的嘴角,表现出沉静、端庄、凝重的神情。雕像的整个形象既不妖艳惑人,亦非纤巧娇柔,既无媚态,也非羞涩;而是落落大方,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充满质朴典雅之美,给人以纯洁、崇高的感觉。古希腊人所崇尚的身心健康、要求健美的体貌和内在的美德相结合的审美观念、以及古代大师精湛的艺术技巧,在《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9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10 《最后的晚餐》,绘制于1494—1498年。它高4.6米,宽8.8米,是一巨制,绘于圣玛丽亚寺院食堂的墙上,此画取材于《圣经》故事。当耶稣与他的十二门徒共进晚餐时,他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如一石激浪,引起餐桌上一阵骚动。达·芬奇画作表现的正是这骚动的片刻。画家立足于观众仰角透视,并把人物设置在画面前沿。在一张长桌前,正中坐着中心形象耶稣,他的十二门徒左右各坐6人。每侧又分成3人的两组。听到耶稣的话后,门徒们的反应各不相同。其反应通过颇具个性的神态和姿态表现出来。他们或吃惊、或愤怒、或悲伤、或猜疑……叛徒犹大显得惊恐不安。端坐的耶稣则神态安详,处于自制的状态,与两边的动态又形成鲜明的对照。动态态势还避免了画面呆板的对称。这是一幅立体的、生动的图画。

11 “完人”的过失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三杰之一,也是历史上众多理想家所祈望出现的“完人”,即各种官能全都完满发展的人。他身心协调,博学多才,集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于一身,是一善于思索、富有理性的一流学者。      追求完美是达·芬奇的特性之一。他常常毁坏他的不完美之作。这决定了他在艺术创作上费时颇多,而成功之作有限。这有限的成功之作自然弥足珍贵。《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同属此类珍贵之作。其创作皆费时三四年,真正凝聚了画家的心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当年人们制作壁画通常采用“湿壁”法。它要求制作者动作敏捷,在灰浆未干之前完成绘画,而达·芬奇一改常规作法,以“干壁”取代了“湿壁”。这也许便于他沉静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画作,也许是一种技术上的尝试。但几年后,人们发现壁画色彩粘着不牢。1517年,画面上出现了斑痕并开始龟裂。人们据此作出结论:达·芬奇的“干壁”制作法是一个不小的过失。

12 名画的劫难 除了达·芬奇技术的过失,一场场天灾人祸还无情地摧残过这幅名画,使它竟一度几成“艺术废墟”。
    1652年,寺院为要在食堂开一扇通往厨房的门,便将画中耶稣和三个门徒的脚截去,为这幅名画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缺憾。     1796年,拿破仑的士兵攻入米兰的时候,占食堂为马厩。士兵们还不时对门徒们的头部掷石为戏。食堂的潮气、煤烟等废气不断侵蚀此画,导致霉菌蔓生,画面变色脱落。     一代代的修复专家们为抢救此画可谓绞尽脑汁,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收效甚微,也有弄巧成拙的。熨烫法曾造成画面局部下滑、变形的严重后果,经不断修复,一门徒的手变成面包,一门徒的胡子越“长”越长……《最后的晚餐》已是原貌不再,魅力不再     值得庆幸的是,当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摧毁了圣玛丽亚寺院时,《最后的晚餐》因有特制墙板和沙袋的保护,得以劫后余生,幸免于难。人们修复这幅名画的理想也因此能够续延。

13 最终的修复 1980年,在奥利外提公司的资助下,《最后的晚餐》最终的修复拉开了序幕。最终的修复也意味着彻底的修复。荣幸承担这次修复重任的是修复史上唯一的女性比宁·布拉姆比拉。她是米兰的一位艺术史教授。其修复的宗旨是:恢复大师作品的本来面貌,显现其作为艺术杰作的特色。从此,已届中年的她登上脚手架,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修复。像达·芬奇一样,她有时干几个小时,有时早上上脚手架,晚上才下来。如她所言:“修复也是一种急救!”就这样,她凭着坚忍,自然还凭着学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壁”20载,正本清源,终于使《最后的晚餐》复活。     

14 苹果与橙子 塞尚

15 座在红椅上的 塞尚夫人 妻子的肖像画在他的作品 中就占了25件之多。塞 尚从小就惧怕父亲,他瞒 着父亲与奥尔唐斯交往,
两人在认识17年后才正 式结婚,这幅作品是在 塞尚结婚四年后所画的。

16 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P.Cezanne),他一生中的大半辈子是在屈辱和唾骂中度过来的。但他一次也没妥协过,而且最后取得 了巨大的成功,这在艺术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例子。保尔·塞尚于1839年出生于离马赛不远的埃克斯,父亲是制帽厂主,后来成了银行家。塞尚小时候就喜欢绘画,有一次,他的绘画在学校得了二等奖。父亲非但不欢喜,还忧心忡忡地对塞尚说:“青年人,考虑考虑将来吧!”他甚至嚷着说:“有天才的人往往死路一条,有钱的人才活得下去!”他要儿子当一个能赚到钱的律师,起码也要做个商人。他把塞尚送进法律学校,但是塞尚不愿当律师,他又迫使儿子到银行里站柜台,算账、付钱,这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心机。塞尚24岁时终于下决心去投考美术学院,谁知没有考中,学院主考人认为他没有培养前途。可是这并没有使他灰心,他住在巴黎继续研究美术,勤奋地工作着,有时甚至几天不洗脸。但是,他得到的回报仍然是失败。他27岁那年,送一幅画给巴黎沙龙,连个答复也没有。甚至连他是最亲密的朋友左拉,竟将他当作失败的典型写进小说,这使他十分愤怒,于是他决计离开巴黎。1897年,塞尚返回故乡,过着隐士一样的生活。整天不是出去写生,就是坐在画室里对着静物观察、沉思,很少与外界联系。他耐心而热烈地追求实在的、持久的、永恒的事物,潜心研究事物的内在生命和内在结构、形与色的结合。他每下一笔都要再三考虑,双手颤抖着,一直要颤抖到终于下笔为止。但是,他的努力仍然不被社会重视,他的画一张也卖不掉。甚至他把一幅画送给一个熟人,自己竟预先胆怯地说:“当然,我不是要你把画带回家去。”多么凄然!   突然,塞尚的画有了销路,巴黎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为了追求新奇,在塞尚的复杂难懂的作品里得到启示,于是塞尚一下变为“天才”、“先知”。塞尚的画价值千金,一个古怪的老汉卖了塞尚为表示友好送给他的一幅小画,靠卖画所得过上退休生活。塞尚的画对20世纪西欧艺术产生巨大影响,被举世公认为艺术大师。1906年10月22日,塞尚逝世。他对艺术事业一生追求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敬佩。 

17 〈粉色的音调〉 康定斯基

18

19 瓦西里·康定斯基 现代艺术的伟大人物之一;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康定斯基1866年生于莫斯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受到完美的教育;中学时代,不但成绩优异,而且是优秀的业余大提琴手和画家。在莫斯科大学学过法律和经济,仍保持着对绘画的兴趣。1889年到沃洛格达从事民族史与民俗学调查研究,广泛接触到俄罗斯民间绘画和装饰艺术,对它们的夸张的、非写实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色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93年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三十岁的时候,为了学画,他抛掉了法律教授的职位。来到了慕尼黑,在这里,他一下子就被弥漫在这个城市的新艺术运动的气氛抓住了。1900年慕尼黑美术学院毕业,成为职业画家。1903年,他开始了欧洲及北非之行,并实地考察了各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状况,历时四载,从而加深了对欧洲文化的全面了解。1908年,康定斯基定居慕尼黑,并开始了他的职业艺术生涯。

20 潘天寿 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毕业。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 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 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 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国。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 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 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

21

22

23


Download ppt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 高204厘米, 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