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轍.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轍

2 放大你的格局, 人一輩子要有一次壯遊

3 有一種旅行, 方法很貧窮, 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
這種旅行,西方從16世紀末傳承至今…. 那就是Grand Tour──壯遊。

4 培養獨自「闖」的能力, 才能開創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

5 青年壯遊 台北關渡的賞鳥、司馬庫斯的瞭望台、彰化芳苑的蚵藝文化、台南鹽水的蜂炮及花蓮馬太鞍獨特的生態。

6 出處 選自《欒城集》卷二十二。 《欒城集》有五十卷,為蘇轍五十三歲時自編。 蘇轍曾官中奉大夫護軍欒城縣(屬河北省),因以題為書名。

7 題解 宋仁宗嘉祐元年(西元一○五六年),蘇轍與父、兄至汴京,頗受歐陽脩等人賞識,次年(十九歲時)與蘇軾同榜及第,名動京師。
本文是蘇轍在仁宗嘉祐二年考取進士後,寫給樞密使韓琦的自薦信。 當年蘇轍考中進士後,未得見身居要職的韓琦,於是就寫下這封詞情暢達的自薦信求見。

8 文體 「書」,文體的一種。 古代人臣向皇帝陳言所寫公文與親友間往來私人信件,皆稱為「書」。
前者為稱「上書」或「奏書」,屬公文奏議類;後者則單稱「書」或稱「書信」,屬應用文書牘類。 後世書牘中,給尊長的信亦有稱「上書」,本篇〈上樞密韓太尉書〉即是。

9 樞密韓太尉 樞密韓太尉即韓琦,時任樞密使。
「太尉」為秦漢時官名,掌兵權。「樞密使」職位相當三公之一的「太尉」一職,故蘇轍稱韓琦為「太尉」表示尊重稱太尉執事,是謙虛說法。 韓琦(西元1008~1075),字稚圭,河南安陽人。仁宗時,曾與范仲淹共同防禦西夏,同任樞密副使,並稱「韓范」,名重當時,時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10 為相十年,為朝廷所倚重,與富弼並稱為「富韓」。
神宗即位後,出知相州。王安石變法時,屢上疏反對,與司馬光、富弼同為保守派領袖。 後封「魏國公」,卒諡「忠獻」。 其政論文「辭氣典重,敷陳剴切,有垂紳正笏之風」。 其詩自然高雅,隨時抒感,「雖慚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為世傳誦名句。

11 主旨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內容為論說文。 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韓琦接見。
自薦文章,難擺脫自我標榜或是奉承諂媚,本篇以「作文之道」入筆,採「注意在此,立言在彼」方式。 目的實欲干謁求見,卻以養氣展開議論,隱藏干謁目的,將自己的求見建立在道德文章上。

12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欒城,又號潁濱遺老,諡文定。眉州眉山人。
生於宋仁宗寶元二年(西元一○三九),卒於徽宗政和二年(西元一一一二),年七十四。北宋文人。 蘇洵之子,蘇軾之弟,人稱「小蘇」。後人將他與父洵兄軾合稱為「三蘇」。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3 生平 仁宗嘉祐二年,歐陽修為禮部知貢舉,蘇轍兄弟同試,蘇軾名列第二,蘇轍中第五甲。
蘇轍任仕後表現卓越,後來因其兄「烏台詩案」的牽累和忤逆元豐諸臣等而遭貶謫,晚年貶官許州築室定居,「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宋史.蘇轍傳》)

14 《宋史.蘇轍傳》稱其「為文汪洋澹泊,……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揜,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
蘇轍個性沉靜簡潔,寡欲少言,秉性孝友。 《宋史.蘇轍傳》稱其「為文汪洋澹泊,……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揜,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 「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 《晚笑堂竹莊畫傳》蘇轍像

15 家世背景 蘇轍先世是趙郡欒城人。唐 神龍初年,長史蘇味道被貶為眉州刺史。蘇味道死後,有一子落籍眉州,是眉山蘇氏的開始。
蘇轍祖父蘇序,父蘇洵。蘇洵二十七歲,才發憤力學,可惜沒考取進士,曾嘆:「此不足為吾學也。」於是從此絕意仕進,在家課子讀書,專心研究六經百家之書。 母親程氏,系出名門,頗識詩書。 蘇轍自幼聰敏,有父親教誨,兄長蘇軾指導,學問精進神速,以儒學為主。

16 文學成就—散文 蘇轍文章體裁多樣,內容豐富,長於評史議政,早年的進論、進策,文思機敏,頗有可取的識見。
蘇轍記敘文,常借事明理以抒懷,代表作品〈黃州快哉亭記〉。 書信體代表作〈上樞密韓太尉書〉。 傳記體散文〈巢谷傳〉、〈孟德傳〉。 賦體文章代表作〈超然臺賦〉。

17 文評 《宋史.蘇轍傳》:「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於其兄。」
明代劉大謨〈欒城集序〉:「議者謂其,似其為人。文忠亦嘗稱之,以為實勝汪洋澹泊,深醇溫粹於己,信不誣也。」 茅坤〈蘇文定公文鈔〉:「子由之文,其奇峭處不如父,其雄偉處不如兄,而其疏宕嫋娜處,亦自有一片煙波,似非諸家所及。」

18 蘇軾〈答張文潛書〉說子由之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林雲銘《古文樸義》:「文中有一種雄偉之氣,可以籠罩海內,與乃兄並峙千秋。」

19 文學成就—詩 蘇轍存詩一千八百多首,數量可觀。內容多為日常瑣事、文場應酬贈答唱和。
蘇轍〈答徐州陳師仲書〉中說:「轍少好為詩,與家兄子瞻所為,多少略相若也,子瞻既已得罪,轍亦不復作詩。」與兄唱和之作最多,風格也很相近。 詩風特色「簡遠澹泊」、「沖雅溫粹」。自稱以餘力作詩,晚年作類似禪門偈語。

20 詩評 方東樹稱其詩「氣格雅適」。 賀裳《載酒園詩話》:「欒城身分氣概總不如兄,然瀟灑俊逸,於雄姿英發中,兼有醇醪飲人之致,雖亦遠於唐音,實宋詩之可喜者也。」

21 文學成就—詞 蘇轍不善於寫詞,今僅存〈水調歌頭〉、〈漁家傲〉兩首。
前首見於元刊本《東坡樂府》卷一,〈題子由徐州中秋作〉,蘇軾曾提及此詞,謂「余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 後篇《見欒城先生遺言》,篇中:「早歲文章供世用,中年禪味疑天縱」,反映出他前後期心情變化。

22 蘇轍文論 一、獨創風格   蘇轍強調文章風格獨創性,曾自許「文章自一家」,讚譽他人則曰「凜然自一家」,〈欒城先生遺言〉中:「余觀古人為文,各自用其才耳,若用心專模仿一人,捨己徇人,未必貴也。」   重視作家各人獨立風格,正因如此,他的文章自立於父兄之外,獨創一格。

23 二、閱歷以養氣   〈上樞密韓太尉書〉中提出:「以為文者,氣之所形」,強調氣可養而致。   養氣有兩種途徑:一是內心修養,如孟子「善養浩然之氣」,文章的「寬厚宏博」與其氣之大小相稱;二是外界閱歷,人物交遊對作家的影響和山川形勝、奇聞壯觀對作家的激勵,「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於作家心靈氣質的陶冶和創作文章有積極作用。

24 著作 《欒城集三集》八十四卷 《欒城應詔集》十二卷 《詩傳》二十卷 《春秋傳》十二卷 《古史》六十卷 《老子解》二卷

25 體氣高妙 蘇洵對二子同登科曾說: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蘇軾評蘇轍: 「子由之文,辭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

26 蘇洵〈名二子說〉 說明命名二子「軾」、「轍」含義,表達期望與告誡。
原文:   輻、輪、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27 語譯:   車輪、輻條、車篷、廂軫,對於車子來說,都有各自的用途。而車前橫木「軾」,卻獨獨沒有重要而實際的用處。雖然如此,去掉軾,我們就看不見一輛完整的車了。軾啊!我是耽心你不注意外表的修飾啊!  天底下的車,沒有一輛不經由軌道前進,而說到車子的功績時,轍是不包括在裡頭的。雖然如此,車子翻了、馬死了,禍患在車子不在軌道上行駛,這個轍啊!在福與禍間將會處置很好的。轍啊!我知道你善於除災免禍了。

28 補充說明 輻:車輪上連接軸與輪圈的木條 軫:車箱四面底部的橫木 軾:車箱正前方供人憑倚的橫木 轍:車輪輾壓的痕跡

29 三蘇父子 「眉山三蘇」(三蘇父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齊列唐宋八大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
三蘇文學成就極高,有云:「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 「眉山有三蘇,草木皆盡枯。」可見三人在文壇上耀眼的光芒。 歷代以來研究三蘇者眾,「千家注蘇,萬人評說」評蘇、注蘇者不絕。

30 關於蘇洵 字號:字明允,號老泉,諡文安。 作品:擅長政論、史論,喜談兵謀、權    變。承孟子、韓愈議論文傳統,    雄健奔放,犀利明快,具戰國縱    橫家氣勢。 名篇:〈六國論〉、〈心術〉、〈管仲    論〉、〈名二子說〉。 著作:《嘉祐集》。 地位:唐宋八大家之一。

31 關於蘇軾 字號: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諡文忠。 生平:宋仁宗嘉祐年間進士,作詩諷刺王安 石新法被貶黃州、海南瓊州,最後卒 於常州。
生平:宋仁宗嘉祐年間進士,作詩諷刺王安    石新法被貶黃州、海南瓊州,最後卒    於常州。 作品:散文、詩、詞、賦皆擅。 風格:自云:「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    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    「汪洋宏肆」。 地位:與韓愈並稱「韓潮蘇海」,唐宋八大    家之一。(氣勢磅礡宏偉) 著作:《東坡全集》

32 關於蘇轍 字號:字子由,號欒城,潁濱遺老,卒諡    文定。 生平:嘉祐年間進士。 作品:發展韓愈「氣盛言宜」的論點,古    文採取俳句形式,吸收駢文技巧。 風格:文章汪洋淡泊,記敘文則紆徐曲    折。 著作:《欒城集》 名篇:〈黃州快哉亭記〉、〈武昌九曲亭    記〉、〈上樞密韓太尉書〉。 地位:唐宋八大家之一

33 四川眉山三蘇像

34 大蘇、小蘇 蘇軾性格豪邁灑脫,文章自然豪放;蘇轍性格深沉內向,文章紆徐曲折。
清人劉熙載《藝概‧文概》:「大蘇文一瀉千里,小蘇文一波三折。」說明二蘇散文不同風格。

35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舊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達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弟寄贈 〈懷澠池寄子瞻兄〉 蘇轍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舊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達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36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兄唱和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37 三蘇祠

38 景蘇樓

39 段落大意 第一段:從作文當由養氣之功談起,說 明文章乃氣之所形。 第二段:從自身經歷對養氣展開論述, 說明多見山水人物足以充塞文 章之氣概。
第一段:從作文當由養氣之功談起,說     明文章乃氣之所形。 第二段:從自身經歷對養氣展開論述,     說明多見山水人物足以充塞文     章之氣概。 第三段:由歐陽公而頌揚韓琦,說明求     見之意。 第四段:表明志氣,希辱教之文與政。

40 自薦策略 未見 想見 求見 「逐層烘托」手法

41 寫作策略 請 辱 教 之 氣 文 者 氣 之 所 形 求 奇 聞 壯 觀 遊 名 山 大 川 覽 故 都 帝 京 謁 翰 林 歐 陽 公 求

42 構篇章法 【意在此,言在彼】 本意求見太尉,謂「意在此」;通篇以養氣益文為議論,隱藏「干謁」目的,即「言在彼」。
談文是虛、是賓;求謁是實、是主。作者故意喧賓奪主,大談文與氣,至收筆才將求謁原委目的托出。

43 寫作特色 一、注意在此,立言在彼 二、借賓顯主,順理成章 三、養氣為文,識見非凡 四、行文疏蕩,用字傳神

44 本干謁文字之所以稱頌百代, 全妙在「構思」。
深究鑑賞 本干謁文字之所以稱頌百代, 全妙在「構思」。 第一段,是全文主意。起筆先說「好為文章」,於「深思」後,提出文章是氣之所形的論點。 以孟子之善養氣,文能「稱其氣之大小」照應主題;再舉司馬遷遍覽名山大川,「疏蕩」而有「奇氣」佐證,收住首段。

45 第二段,自述求學歷程。先寫因家鄉所見者小而離家;後寫來京之所見。於「人」則著重文壇盟主歐陽脩及其門人。
前半段「在鄉所見之小」與後半段「來京所見之大」成強烈對比,以「而後知天下文章聚乎此」收住。 第三段,稱讚韓琦以才略冠天下,並以古之賢臣比之。「且夫」轉折以襯托「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文至此,自言「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 第四段,說明自己非為求官,意在治文與學政,語氣曲折委婉,卻不顯卑弱。

46 張孝先《唐宋八大家文鈔》: 「蘇家兄弟論文每好說個氣字。」
養氣之說 張孝先《唐宋八大家文鈔》: 「蘇家兄弟論文每好說個氣字。」 1.「養氣」一詞,始於孟子。孟子所講的養  氣著重「持志」、「正心」,偏重於內  在。 2. 劉勰論「養氣」,重在勿多用,多用則  氣衰。《文心雕龍‧養氣篇》:養氣方  法在於清和其心,調暢其氣。

47 3.曹丕《典論‧論文》中強調「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文章內容取決於作家才氣,因此陽剛之氣和陰柔之氣有所分別,況且人的素質有巧有拙,無法移易子弟。
4. 蘇轍認為文章是作者精神氣質的外在表現,氣充乎中,好文章自然產生。論「氣」重視後天的生活實踐,注重作家內在主觀修養、外在生活閱歷和文章風格之間的關係。   


Download ppt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轍."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