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港九潮州公會馬松深中學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古都北京之旅 中國古代建築─明十三陵.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港九潮州公會馬松深中學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古都北京之旅 中國古代建築─明十三陵."—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港九潮州公會馬松深中學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古都北京之旅 中國古代建築─明十三陵

2 (一)序 在歷史悠久的北京古都,文物古蹟量多類全,而且大都具有很高的藝術、科學價值。
明朝的十三陵,坐落在昌平縣天壽山腳下,是明成祖朱棣(永樂)以下歷代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總稱。陵區占地40平方公里,四面環山,幽美肅穆,以精美的石雕藝術、宏偉的地上殿堂 和巨大的 地下宮殿,吸引著成千上万的國內外游人。

3 此行參觀了十三陵中唯一開放的定陵。 它是明神宗朱翊和孝端、李靖兩位皇后的陵寢;中共在1956年開始挖掘定陵的地下宮殿。陵區環境優美肅穆,地上的殿堂以及地下的宮殿規模之宏偉,令人嘆為觀止!

4 (二) 明十三陵簡介 十三陵是我國明代表(公元1368~1644年)十三個封建皇帝的陵墓,它們分別是: 一、長陵 八、永陵
一、長陵 八、永陵 二、獻陵 九、昭陵 三、景陵 十、定陵 四、裕陵 十一、慶陵 五、茂陵 十二、德陵 六、泰陵 十三、思陵 七、康陵

5 一、長陵 在整個陵域的正北面,地名天壽山,埋葬著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史稱”太宗文皇帝”,年號永樂,在位二十二年(公元1403~1424年),合葬的有皇后徐氏。

6 二、獻陵 在天壽山西側,與長陵相距約一里,地名黃山埋葬著朱棣的長子朱高熾。朱高熾史稱”仁宗昭皇帝”,年號洪熙,在位一年(公元1424~1425年),合葬的有皇后張氏。

7 三、景陵 在天壽山東側,與長陵相距約一里半,地名黑山,埋葬著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朱瞻基史稱”宣宗章皇帝”,年號宣德,在位十年(公元1426~1435年),合葬的有皇后孫氏。

8 四、裕陵 在獻陵西北,相距約三里地名石門山埋葬著朱瞻基的長子朱祁鎮。朱祁鎮史稱”英宗睿皇帝”,他有前後兩個年號:正統戰公元1436~1449年)和天順(公元1457~1464年),共二十二年,中間由仔弟弟朱祁鈺做了八年皇帝,年號景泰。裕陵中合葬的有皇后錢氏、周氏。

9 五、茂陵 在裕陵西,相距約一里,地名聚寶山,埋葬著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朱見深史稱”憲宗純皇帝”,年號成化,在位二十三年(公元1465~1487年)合葬的有皇后王氏、紀氏、邵氏。

10 六、泰陵 朱祐樘。朱祐樘史稱 在茂陵西北,相距約二里, 地名史家山(亦名筆架山), 埋葬著朱見深的第三子 ”孝宗敬皇帝”,年號弘治,
在位十八年(公元1488~1505年) ,合葬的有皇后張氏。

11 七、康陵 在泰陵西南,相距約二里,地名金岭山,埋葬著朱祐樘的長子朱厚照。朱厚照史稱”武宗毅皇帝”,年號正德,在位十六年(公元1506~1521年),合葬的有皇后夏氏。

12 八、永陵 在景陵東南,相距約三里。原地名十八道岭,後改名陽翠岭,埋葬著朱厚熜。 朱厚熜史稱”世宗肅皇帝”, 年號嘉靖。在位四十五年
(公元1522~1566年), 合葬的有皇后陳氏、 方氏、杜氏。

13 九、昭陵 在長陵西南,相距約四里,地名大峪山,埋葬著朱厚熜第三子朱載垕。朱載垕史稱”穆宗庄皇帝”年號隆慶,在位六年(公元1567~1572年),合葬的有皇后李氏、陳氏。

14 十、定陵 在昭陵東北,相距約一里地名大峪山,埋葬著朱載垕的第三子朱翊鈞。朱翊鈞史稱”神宗顯皇帝”,年號萬歷,在位四十八年(公元1573~1620年),合葬的有皇后王氏。

15 十一、慶陵 在獻陵西北,相距約一里,地名黃山二岭,埋葬著朱翊鈞的長子朱常洛。朱常洛史稱”光宗貞皇帝”,年號泰昌。合葬的有皇后王氏、郭氏、劉氏。

16 十二、德陵 在永陵東,相距約一里, 地名檀子峪,埋葬著朱常 洛的長子朱由校。朱由 校史稱”熹宗悊皇帝”, 年號天啟,在位七年
(公元1621~1627年)。 合葬的皇后有張氏。

17 十三、思陵 在昭陵西南,相距六里,地名錦屏山,埋葬著朱由檢。朱由檢史稱”庄 烈愍皇帝”,年號崇禎。 在位十七年(公元1628~1
644年)。合葬的有皇后周 氏、貴妃田氏。

18 (三)規模宏偉的十三陵 陵門外屹立著一座大石牌坊,這是陵園南端的第一座建築物,建於明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 )。整個牌坊為五間六柱
十一樓,寬達28.86米, 結构勻稱和諧,造形美 觀大方。牌坊用純一色 的漢白玉制成,給人一 種晶瑩光洁的感覺。

19 過了大石牌坊,就是大紅門了。這是陵園的正門,門分三洞,旁邊一塊石牌上面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八個大字。

20 進入大紅門,沿著陵園內的大道向前,一直通到十三陵的第一座陵──長陵。這條大道便是當年的”神道”。

21 “神道”上的第一條建築 是高大的碑亭,亭呈 方形,重檐厚壁,下面 有石座,四面開門。碑 亭外面四角立有四個圓 柱形的大石柱,明朝人 稱它們為”擎天柱”,一 般也叫它們為”華表”。

22 通往十三陵的大道,全長約6公里。三座紅門 是陵園的總門戶,立有石牌坊, 左是青龍白 虎兩山。神道兩側有二石柱,北面依次 掛列著十八對石人石獸。人分為勛臣、文臣 、武臣三種,共六對都是立像;石獸分為獅 、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六 種,共十二對,其 中六對是立像,六 對是臥像,都是用 整塊石材雕成的, 姿態生動。

23 我國古代陵墓前放置石人石獸的制度早在秦漢以前就已經有了。放置勛臣和文武大臣的石像,表示皇帝死後要和生前一樣主宰一切。六種石獸有著不同的用途,獅和獬豸是守衛陵墓的。駱駝、象、麒麟、馬都是坐騎。

24 經過兩座石橋,地勢又逐漸轉高,再向前去,就可以到達長陵陵門了。

25 (四)長陵與定陵之建築特色 長陵 長陵是十三陵中營造最早的,建于570多年前,是朱棣生前用五年時間建成的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共有三進院落。前面有廣場,規模宏大,進入陵門是朱柱黃瓦的棱恩殿,是長陵的主要建築,料精工細,為各陵之首。殿堂有香楠木 60 根,中央4根立柱高14.3米,直徑1.17米,兩個人都抱不過來,為國內少見。 殿后是埋葬帝后的寶城,寶頂周長 1000 米。前后松柏蒼翠,紅牆綠瓦,金碧輝煌。大殿的總面積為 1956 平方米,是我國現存的最大殿宇之一。

26 俯瞰長陵

27 大殿楠木柱

28 定陵地宮 定陵是明万歷皇帝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位近皇后的陵墓,是十三陵中的第三座大陵。万歷十二年(公元 1584 年)開始建造。
當時朱翊鈞只有22歲,用了六年時間建成。施工每天用工匠 3 万多人,共耗白銀800 多万兩,約合當時1000万農民一年的口糧。 地宮在寶城下,由磚隧道、石隧道通入,在進入地宮前又砌一牆封閉,叫金剛牆。 陵墓總面積1195平方米,後殿最高處達9.5米,其他各殿最高處也在7米以上,由前、后、中三殿和左、右兩配殿連接而成。

29 定陵地宮 金鋼牆

30 后殿是地宮主殿,放有帝后的三具棺槨,周圍是玉料,梅瓶和裝滿隨葬品的紅漆木箱。
中殿設白玉石雕成的寶座三張,座前有供桌和裝滿芝麻油點燃的長明燈。 定陵的明樓和永陵一樣,全部為石結构,無梁柱。它的優點就是堅固又能防火。這五個殿之間用整塊漢白玉制成我石門隔開,石門重約 4 吨。地上鋪滿“金磚”,光潤耐磨。 1956年開始發掘,出土隨葬器物近3000件,都是金銀玉器,反映了明代的高度藝術水平。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皇帝的金冠和皇后的鳳冠,制作得都絕妙精緻,現已建成定陵博物館展出。定陵的地宮現在已經發掘開放,是十三陵中目前唯一發掘開放的地宮。

31 《龍冠》          皇帝的龍冠,用极細的金絲編織而成,上面鑲嵌有兩條金龍戲珠,工藝精絕。

32 《鳳冠》 皇后在大典時所戴。上有三龍二鳳,龍口銜珠滴,上飾翠云。目前共出土四頂。

33


Download ppt "港九潮州公會馬松深中學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古都北京之旅 中國古代建築─明十三陵."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