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小孩也能做大事
2
猜猜我是誰 提示一:今年32歲 (1982年出生) 提示二:加拿大人 提示三:me to we 提示四:12歲轉變 提示五:關心童工
答案:魁格˙柯伯格 (Craig Kielburger )
3
像我這樣的一個孩子(魁格) *每天早晨上學以前,我都會先看一下報紙上的漫畫;
《登斯貝》(Doonesbury)、《跳跳虎》(Calvin and Hobbes)…等漫畫, 是我的最愛。如果看到了特別好笑的漫畫,我會把它剪下來,貼在房間的佈告欄上,或者用膠帶黏在我學校的課本上。每天大笑一場不嫌多。
4
扭轉人生 1995年4月19日,我拿起《多倫多星報》,放在桌上—但我沒有跳過頭版,因為我的目光被標題吸引了:「奮戰的童工,12歲男孩遇害。」晴天霹靂!12歲,和我一樣大!我的眼睛直盯著照片上一名身穿鮮紅背心的男孩,他笑得很開心,高舉雙手,緊握著拳。 繼續讀下去:「無懼於『地毯黑幫』的勇士。」我腦中隨即浮上電影的情節。但是這報導和電影中所鋪陳的不同,新聞所發生的地點在巴基斯坦。這男孩叫伊克巴˙馬西。
5
伊克巴˙馬西(巴基斯坦) 他只有132公分高,他爬上講台後方的板凳上,全場就響起如雷掌聲。他的名字叫伊克巴˙馬西(Iqbal Masih),是個重獲自由的童工,也是個努力讓其他童工也能獲得自由的勇士。他從巴基斯坦來到美國,接受「銳跑青年行動獎」(Reebok Youth in Action Award) 的榮譽,以表彰他勇敢向世人揭發 童工所遭受的恐怖待遇。
6
12美金的童工 伊克巴講自己的故事,也是許多南亞兒童的遭遇:家貧借貸,伊克巴的父母為了替大兒子娶媳婦,向當地一位有錢有勢的地毯工廠老闆借了600盧比(約美金12元=台幣400元),以當時才4歲的伊克巴充當織工為條件。 讓他和其他的孩子一樣,蹲在老闆的工廠裡織機前,結著細小的線結,織成花色繁複的地毯,然後這地毯會以高價銷往全世界。在家人沒有償清借款以前,伊克巴都屬於工廠老闆。
7
漫長痛苦的每一天 每天都十分漫長。清早就開始工作,直到晚上7點才歇息,一天12小時,每周工作6天。他很快就懂得不要觸怒工廠老闆,因為只要他犯了錯,他父母所借的金額就會增加一些罰金。 他戒慎恐懼工作,深怕不小心就被毒打。在這裡工作的許多孩子手腳都有疤,是在織機前睡著而招來鞭笞或被棍棒及尖銳金屬工具毒打所留下的結果。 此外,他們也常被銳利的編織地毯小刀割傷。這時,工頭就把他們的傷口浸入熱油中止血,或者在傷口灑上製的火藥粉,然後點火,讓皮膚迅速癒合,不再流血,就立刻回去工作。
8
頓悟 伊克巴到了十歲時恍然大悟:自己是絕不可能還清家人的債務的了,而且,他會和村子裡其他許多兒童一樣,永遠是奴隸。處罰他犯錯的罰金和每天的膳費也算成欠債,而今債務已經累積到一萬三千盧比。 在一個人權組織的協助下,伊克巴逃離了工廠老闆的奴役,並且進學校就讀。第一年,他完成兩級的學業,學會了讀和寫,成為一位強硬的鬥士,對奴役童工的現象展開不遺餘力的抨擊,多次領導童工遊行,抗議剝削兒童的行為。
9
人權鬥士 一九九四年春,伊克巴在斯德哥爾摩一個由瑞典產業工會所召開的記者會上演講。「現在,我不再害怕工廠老闆,」他告訴記者:「是他怕我!」
那年的下半年,他抵達波士頓接受「銳跑青年行動獎」。 伊克巴一手握鉛筆,一手握著一把織地毯的工具,他站在聽眾前,以他那細小卻有力的聲音,向大家吐露童工所遭受的恐怖待遇。聽眾席上一片安靜,氣氛緊繃。
10
我們自由了 「我們在學校有一個口號。」伊克巴說:「每當有兒童獲得解放的時候,我們全體一起說:『我們自由了!我們自由了!』」 這時全體觀眾紛紛站了起來。 「我們……」伊克巴的聲音在室內迴盪。 「自由了!」全體大喊。 「我們……」伊克巴又喊一次。 「自由了!」所有服裝整齊的紳士、婦女和他們養尊處優的孩子,一起大吼。
11
夢想 伊克巴夢想著成為一位律師,好幫助更多自己國家的兒童獲得自由。
位於美國麻州的布蘭岱斯大學,被伊克巴的勇氣感動,願意提供全額獎學金,讓他在完成巴基斯坦的學業之後前去就讀。 銳跑運動鞋公司的一位代表與一位美國醫生講好,為伊克巴開出一年份的荷爾蒙,好促進伊克巴受阻礙的發育。伊克巴的前景看來十分光明,而數百萬計的童工也終於擁有了一位代言人。
12
謀殺 然而,在1995年4月16日,復活節的星期天,伊克巴訪問美國後的四個月,悲劇發生了。伊克巴從拉合爾搭巴士回木里德克(Muridke)探視家人。 伊克巴和兩個朋友騎著腳踏車,在他們所住的村莊——距離位於印度東部的城市拉合爾三十五公里處的木里德克,遭人射殺。有人認為,憤怒的地毯業者雇人把伊克巴除去,這些人曾多次揚言要讓這個小鬥士發不出聲音。
13
當魁格遇見伊克巴 在1995年這天早上,讀過這則報導之後,魁格的生命轉了個大彎,夢想的種子在此發芽。12歲的魁格正要看報紙的漫畫笑一笑時,讀到一則巴基斯坦男孩四歲就被賣為童工的悲慘故事,他大感驚訝,一樣是小孩,竟有這麼迥異的命運。
14
展開行動 他發現,他所接觸的人權團體對童工問題都不熟悉,而且回答問題的都是大人。他心想,難道兒童不能站出來為兒童說話嗎?
在母親的鼓勵下,他到圖書館找資料、也在學校向同學演說,立刻找到了十幾個同學共同成立「解放兒童」組織,希望能解放因為戰爭、貧窮而失學的孩子們。「我們這個世代總被假設是明天的領袖,我們一定要從今天就開始當家做主!」小小年紀,魁格就有雄心壯志,「兒童也能幫助兒童」。 MV
15
兒童幫助兒童 魁格跟班導師借了上課時間,向同學訴說伊克巴的故事和有關童工的驚人統計數字,立刻找到十幾個人報名參加他要發起的組織。【解放兒童】是孩子們自己想出來的組織名稱。魁格的家變成了組織辦公室。學校的校長協助他發信給學區內其他學校,讓他有機會推廣理念。他應邀向安大略省勞工聯盟大會兩千名代表發表演說,得到熱情的支持,還當場收到十五萬加幣的捐款。【解放兒童】從此上路。
16
追求真相 只靠零碎的書面資料,無法真正了解童工問題。魁格決心想要到南亞各國去認識真實情況。
他還不滿13歲時就一再努力,花了8個月說服母親讓他到亞洲走一趟,親身了解童工遭遇。 當他向母親提出要到亞洲落後國家時,他母親說除非你能籌到旅費、而且證明你會安全。 「她以為我沒法做到,就會算了」。沒想到魁格真的到處辦募款活動、演講,湊齊了旅費,還不斷寫信與當地的人聯絡,確定他一路有人照顧、陪同,可以安全回家。
17
南亞兒童帶來的震撼教育 這一趟「探險」充滿了驚險和驚奇,改變了一個白人兒童的一生,也改寫了很多第三世界被奴役兒童的命運。
八個月後,魁格與一個25歲、也很關心人權的朋友艾朗踏上旅途,花了七個星期走訪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與泰國。 踏上南亞的土地,魁格走入了火線。從達卡到曼谷,從加爾各答到加德滿都,他看到了一幕幕兒童在悲慘處境下被當作奴工的情景。有的孩子渴望讀書識字,對未來懷抱著天真的幻想,有的則因生活的困苦喪失想像力,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意思。
18
自我解放 但是,這趟旅程並不是一個優越國家的兒童前來同情落後國家的慈善之旅,而是一個西方孩子自我解放的歷程。魁格在旅途中認識異國文化,學習思考問題,體察善與惡的鬥爭,看見受苦兒童的天真和生命力,還跟這些孩子變成真正彼此關心的朋友。
19
解放兒童Free the Children 這則報導改變了魁格的人生,使他從一個中產階級的孩子變成一個革命家。他實地走訪亞洲南部,親眼看到兒童受虐的事實,他發現,大人不但沒有全力愛護兒童,反而是造成童工問題的元兇—從此,他更加相信:兒童必須為自己爭取權利。於是,他帶領一個由兒童管理的人權組織『解放兒童』,為全球兩億五千萬童工請命。
20
解放兒童組織的宗旨 Children helping children!!
兒童解放組織是由兒童們自主性地發起,並透過代言、領導和行動來協助世界各地兒童的一個國際性組織網絡。 主要目標: 1.讓兒童能夠免於貧困、剝削和虐待。將兒童從不人道的對待中解放出來。 2.讓兒童能夠表達意見、並有機會接受領導事務的訓練,讓他們能夠以行動參與各種本土的或是國際的攸關兒童權益議題討論。將兒童從「沒有能力管理自己的事務」的成人偏見當中解放出來
21
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 此組織至今已在全球發送150萬美元等值的醫療用品及建立健康照護中心,影響了51萬2,000多人。因為深信教育是打破貧窮循環的唯一方法,「解放兒童」也在全世界艱困貧乏的地區蓋了500多所學校,嘉惠超過5萬名孩童;透過「創造其他收入計畫」,這組織幫助了2萬3,000多名婦女在經濟上能夠自立。 在北美地區,解放兒童組織辦理營隊,訓練青年領袖和志工,激發更多年輕人投入社會議題,活動擴及美國和加拿大1,000多個學校。
22
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被提名人 世界上每天都有關於童工的不幸消息,但不是每個人都像魁格(Craig Kielburger),因為看了報紙上一名巴基斯坦童工的悲慘故事,就決定創立組織為兒童權益奮鬥。更特別的是,那年他才12歲,「解放兒童」是第一個號稱「兒童幫助兒童」的兒童人權組織。 現年26歲的魁格已走訪50多個國家。他曾得到曼德拉人權獎、世界兒童人權獎、羅斯福自由獎章等,並三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被提名者。 一路走來,魁格和他的哥哥馬克攜手共進,有感動然後行動,有理想而非空想;他認為世界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個有倫理觀的生活方式可以讓世界更好。
24
www.freethechildren.org 【看不懂英文沒關係,可利用YAHOO翻譯網頁功能】
逛逛【解放兒童組織】 【看不懂英文沒關係,可利用YAHOO翻譯網頁功能】
25
願井男孩的故事 願井男孩的故事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