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 蔣竹山.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 蔣竹山."—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 蔣竹山

2

3 (2)文化轉向及語言學轉向導致了所謂的「新文化史」的興起 (3)婦女史與性別史的持續擴大
冷戰之後的歷史書寫變化 (1)社會史與社會科學 (2)文化轉向及語言學轉向導致了所謂的「新文化史」的興起 (3)婦女史與性別史的持續擴大 (4)在後現代主義批判的基礎上,歷史研究和社會科學建立起新的聯盟 (5)世界史與全球史的興起。

4 Peter Burke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2008)第二版 什麼是文化史?

5

6

7 文化史無所不在 曆法的文化史 氣候的文化史 咖啡館的文化史 考試的文化史 恐懼的文化史 神奇磨菇的文化史 國族主義的文化史 陽痿的文化史
失眠的文化史 手淫的文化史 美髮的文化史 懷孕的文化史 煙草的文化史 緊身內衣的文化史

8 科舉考試的文化史

9 動物的文化史 德國的聖誕節

10 文化史課題 Body Na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history of ideas

11 身體的文化史 關注的焦點:History of cleanliness 受到人類學家Mary Douglas的影響
主題之一是潔淨或純淨的隱喻 像是靈魂的純潔、種族的淨化,及語言的純淨等等。 另一個重點就是潔淨的概念和將國家認同結合在一起。

12 National Identity 集體記憶、國家記憶 國家象徵:紀念碑、旗幟
受到Benedict Anderson, Eric Hobsbawn 想像的共同體及發明的傳統

13 皮耶.諾哈 等 原文作者:Pierre NoraPierre Nora 譯者:戴麗娟 出版社:行人 2012年08月28日

14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ideas
思想史與文化史以往是不同發展方向。 近來這個邊界逐漸打破。 知識的歷史社會學或知識的歷史人類學

15 知識的文化史強調「文化實踐cultural practices」的歷史。
閱讀的方式、做註的方式、學術儀式的歷史(學位典禮、教育的物質文化史)

16 全球史的近況 全球史的研究特色 全球史對民族國家史的挑戰 全球視野下的歷史研究領域

17 《全球史學史》(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已掌握最近全球化對歷史學的影響。
伊格爾斯及王晴佳長期以來觀察西方史學動向,書中最後一節〈世界史、全球史和全球化的歷史〉已經揭露了「全球化史學」的到來。

18 這十年來,歐美史學界有關全球史的理論、方法與實踐的研究討論有增多的趨勢。
這方面的著作有:Solvi Sogner編的《理解全球史》( Making Sense of Global History, 2001) A. G. Hopkins編的《世界史中的全球化》( Globalization in World History, 2002) Thomas Bender編的《全球時代中的美國史的再思考》 (Rethinking American History in a Global Age, 2002 ) Patrick Manning的《航向世界史:史家建立的全球過往》(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c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2003) Bruce Mazlish and Akira Iriye合編的《全球史讀本》(The Global History Reader, 2005),收錄主題涵蓋了恐怖主義、環境、人權、資訊革命、及多元國家的合作。

19 A. G. Hopkins編的《全球史:全世界與地方間的交流》(Global History: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Universial and the Local,2006) Barry K. Gills, William R. Thompson合編的《全球化與全球史》( 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History,2006). Bruce Mazlish的《新全球史》( The New Global History, 2006) Peter N. Stearns的《世界史中的全球化》 (Globalization in World History, 2010) 最新一本是 Dominic Sachesenmaler的《全球視野下的全球史》( Global Perspectives on Global History: Theroies and Approaches in a Connected World,2011)。

20 《書寫大歷史:閱讀全球的第一堂課》 Pamela Kyle Crossley 柯嬌燕 《書寫大歷史:閱讀全球的第一堂課》 廣場出版 2012

21 二、全球史的研究特色

22 民族國家史學 民族國家是歷史分析的基本單位 全球史 歷史經驗不僅是個體社會發展的結果 同時也是跨越民族、政治、地域和文化等界限的產物。

23 三個因素 歷史學家和地區專家 累積了歐洲以外地區的人和社會的許多知識 全球帝國、全球戰爭和全球經濟的變動
使人清楚認識到,民族國家和個體社會都不能孤立地決定。 以往學術領域的專門化帶來知識結構的破碎化 阻礙了尋求更深層的歷史意義的努力。

24 關於何謂全球史,目前史學界暫無一致的看法。
Iggers及王晴佳認為,「全球史」和「世界史」這兩個概念究竟有何不同,學界並非那麼清楚。 有關全球史指的是什麼?人們在談論全球史時可以從哪些角度出發,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 全球史與世界史這兩個詞彙往往是相互重疊,混為一談。 前者比較傾向於研究15世紀地理大發現以後的時代,指的往往是20世紀最後30年以來的全球化進程。 世界史則可以把前現代的社會與文化的研究涵蓋進來。

25 Jerry H. Bently 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 《世界史雜誌》主編的Jerry H. Bently
2002年,“The New World History” 新世界史指的就是全球史的概念 新世界史與傳統世界史

26 研究課題 全權f前全妻 交流 物種 帝國與殖民 移民與離散 跨文化貿易

27 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28 Dominic Sachsenmaier 美國杜克大學歷史系教授 有的學者認為「全球史」就是運用全球的視角審視人類的過去
有的學者則堅持「全球史」主要就是指「全球化的歷史」。

29 幾點全球史的發展趨勢 1, 它挑戰了過去民族國家史的書寫限制,將視野擴展到地方、區域、國家、半球之間的彼此聯繫。
2, 全球史的研究已經跳脫以往建立宏大體系與理論的框框,許多兼具有宏觀及微觀的文章開始受到重視。 3, 全球史讓研究者帶有一種全球視野的角度看問題,因此類似上一波史學的「文化轉向」,促使了史學的各次學科有了新的研究取向,舉凡環境史、社會史、性別史、經濟史、外交史、教育史、醫療史都紛紛強調全球視野下的研究角度。 4, 研究者多為跨學科的學者,不限於是史學家的專利,像是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國際關係、地理學。第五,全球史專業學術期刊的出現,例如《全球史期刊》(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5, 最後,專門全球史研究機構的紛紛成立。

30 發展趨勢 書寫限制 宏觀與 微觀 全球視野與研究領域 期刊 機構

31 三、 全球史對民族國家史的挑戰 (一)民族國家史如何超越? (二)民族國家史的「空間轉向」案例 (1)書寫美國史 (2)從國家到大西洋史
(3)歐洲史的書寫

32 四、全球視野下的歷史研究領域 物質文化 社會史 經濟史 全球微觀 環境史

33 物質文化與全球史 卜正民 維梅爾的帽子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Brook的著作更具有全球史的視野 〈從台夫特看世界〉(The View from Delt) 一開始就引領讀者走進十七世紀荷蘭小城台夫特(Delft)的歷史時空。 為何這本書要從台夫特說起?

43 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居住地
指引我們將歷史考察的視線投向十七世紀全球貿易網的最佳入口。 荷蘭小城台夫特自然而然成為Brook編織一張十七世紀全球貿易史網路的最佳起點

44 1993年出版的宗教社會史著作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
這位史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課題有很大的轉變 研究取向的變化正是從社會史到文化史的轉變

45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2000年獲得「李文森中國研究最佳著作獎」 它不是一本經濟史著作,而是一本以文化史角度處理的明代商業史。

46 本書不是一本專為中國史專家而寫的著作 Vermeer’s Hat比較像是一本全球史或世界史的書 中國成了引領我們進入十七世紀的世界史最好的窗口

47 就是中國富裕的魅力籠罩並吸引了十七世紀的世界。
這是一本有關「流動」的故事,尤其是十七世紀的「流動」

48 Brook為何能寫出這樣全球史風格的書?
他的預設讀者應該是西方世界的讀者 Brook所探求的問題不在於一邦一國的國別史或區域史,而是將視野擴及幾個大陸間的物品流通。

49 他提出了十七世紀的物品流通的現象就如同佛教所說的「因陀羅網(Indra’s net)」。
「人非孤島,無人可以自全」來說明十七世紀的世界觀

50 除了全球史的視野外,本書的一大特色就是圖像史料的運用。
本書所敘述的故事,全都以貿易對十七世紀世界的影響和對一般人的影響為核心來鋪陳。

51 第二幅畫是〈軍官與面帶微笑的女子〉 畫中那位軍官所戴的那頂帽子正是我們要開啟的大門。

52 第三幅畫是〈在敞開的窗邊讀信的少婦〉 畫中的一只中國瓷盤是一道門 讓我們走出維梅爾的畫室 走向從台夫特通往中國的數條貿易長廊。

53 第四幅畫是〈地理學家〉。 這幅畫表達的不是家裡內部的世界,也不是台夫特的世界 而是商人和旅行者所遊歷的世界。 海圖、地圖、地球儀都是我們進入那個世界的門。

54 第五幅畫是一只台夫特陶工仿製中國風格的瓷器盤子上的圖像。
在這只瓷盤中,畫了幾位中國仙人在騰雲駕霧 其中一位口中還叼著一管煙斗。

55 第六幅畫是〈持秤的女人〉。 這次帶領我們進入十七世紀中葉世界的是維梅爾妻子卡塔莉娜身旁桌上的銀幣 而這道門的盡頭,我們將看見當時最重要的全球性商品——白銀。

56 最後一幅畫〈玩牌人〉不是維梅爾的作品,卻有他的畫作的所有元素。
畫中吸引我們的是黑人男童 他就是畫中的門,引領我們進入一個以旅行、移動、奴役、混亂為特色的世界。

57 在結論部分,Brook再次強調,撰寫這本書的動機之一,就是讓身為萬物的我們了解過去歷史之全球化的方式。

58 Vermeer’s Hat一書雖然不具有專業史學那種每段話都有詳細註腳及紮實史料依據的寫作規範
但仍透露了當前史學研究的兩個重要走向的訊息。 一是物質文化史的研究 二是全球史的研究取向。

59 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美國新清史著名史家Pamela Kyle Crossley(柯嬌燕)的新著What is Global History(2008)
這本書是了解當前史學界的全球史寫作趨勢相當重要的一本入門書。

60 Vermeer’s Hat這本書有三層意義
一是從中國來看十七世紀的世界史 其次是十七世紀開始,歐洲與中國之間的巨大隔閡首度開始消彌 第三是全球化的概念不僅是當代才有的現像,我們有必要將視野往前推到十七世紀全球化的初期,兩者的差別僅在於規模而已。

61 Robert Finlay2010有關瓷器的全球史的新書The Pilgrim Art: Cultures of Porcelain in World History

62 全球視野下的環境史

63 一、世界環境史 John McNeill, Donald Hughes。

64 二是以某個專題為主,從世界的範圍進行研究
Richard Grove, Joachim Radkau Edmund Burke III及彭慕蘭合編的《環境與世界史》(The Enviroment and World History),值得我們注意。[1] [1] Edmund BurkeIII & Kenneth Pomeranz, The Enviroment and World History,2009.

65 第三種是把環境史與世界史融為一體的著作 McNeill合著的《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The Human Web: A Bird’s 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 2007),[1] 英國環境史教授阿梅斯拖的《文明的力量:人與自然的創意關係》(Civilizations, 2000)、 《世界:一部歷史》(The World: A History, 2007),[2]

66 [1] 大陸譯本為《人類之網:鳥瞰世界歷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拖,《文明的力量:人與自然的創意關係》。

67 克羅斯比(Alfred Crosby)的《寫給地球人的能源史》
(Children of the Sun: a History of Humanity’s Unappeasable Appetite for Energy, 2006)。

68 四、強調「大歷史」,把人類史放在大爆炸以來的地球環境演化中來研究
例如克里斯蒂安的《時間地圖:大歷史導論》(Maps of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Big History, 2004 ) Fred Spier的《大歷史與人類的未來》(Big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 2011)。

69 環境決定論對西方醫學的歷史的影響 瘟疫與人 哥倫布大交換 生態帝國主義

70 David Arnold 對「生態決定論」史觀的批判 西方歷史上的環境思想的看法 環境決定論 可能論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71 為何人數不多的西班牙征服者在十六世紀可以打敗數量佔優勢的印地安人,讓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臣服,進而征服美洲?
為何西班牙人來到之後,美洲原住民數量就急遽減少? 引起歷史人口學的興趣

72 過去的解釋 西班牙軍隊較精良 鐵製武器與槍砲勝過印地安人 印地安人沒有馬 騎兵戰時的失利

73 人口銳減原因 過去解釋 西班牙的橫徵暴歛 奴役印地安人 在惡劣環境工作 礦場 叢林 農場 嗜殺成性 屠殺 滅族

74 克羅斯比的修正看法 疾病之助 除了澳洲原住民之外,美洲印地安人或許是和其他人類隔離最久的人,這是很危險的。
舊世界傳來的疾病,印地安人缺乏免疫力 天花、麻疹、肺結核、傷寒、流感

75 疾病史學者庫克的看法 專著:生而注定要死:疾病與新世界的征服 墨西哥中部在1519年人口達一千五百萬
與歐洲人接觸之後,一個世紀減至一百五十萬 美洲其它地方亦有類似現象。 西班牙的暴政不足以解釋人口的大量衰退 疾病才是主因

76 為何是歐洲的疾病殺死美洲印地安人?而不是美洲疾病殺死歐洲殖民者?
印地安人祖先越過白令海到美洲時,寒冷氣候阻擋的細菌的生存。 遷徙過程的死亡也減低的細菌的生存。 適者生存的淘汰,最健康的人來到細菌相對少的環境,逐漸對疾病沒有免疫力。

77 另外的新說法 舊世界的農業文化,使得當地人群頻繁的暴露於由家畜傳染給人的疾病,因而對疾病有了免疫力。
相反地,新世界可馴養的動物相對少,當然就沒有機會發展出免疫力。 代表者Jared Diamond

78 作者:UCLA醫學院生理學教授 出版時間:1997 中譯本:1998,2013四十七刷 獎項:1998美國普立茲獎

79 為什麼是白人製造出這麼多貨物,再運來這裡?為什麼我們黑人沒搞出過什麼名堂?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種族發展的差異?

80 賈德走另一條路線,自近代歐洲殖民歷史設想,找出歐洲人致勝因素為何。歸納起來,無非因為槍砲、傳染病、鋼鐵工具與工藝產品。
那麼下一步自然就是找出,為何歐洲人能發明這些,而起步較早或不同生活方式的別種文明種族不能,這箇中的原因何在了。

81 這項研究,牽涉太多不同層面的知識,諸如語言學、醫學、生物學、史學、分子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生物地理學等等。
偏巧,賈德因緣際會都接觸過。 探察下來,他歸納出石破天驚的發現。歸納成一句話來表示

82 他以為「各族群的歷史,循著不同的軌跡開展。那是環境差異造成的,而非生物差異」(頁 30)。

83 由於歐亞環境有馬、牛、豬、羊……等等適合馴養的家畜
且歐亞大陸的地域大體呈橫式走向,緯度氣候相去不遠,相同的文化或技術極易傳播。

84 而美洲、非洲大陸呈直式走向,天南地北酷熱嚴寒差別太多,同樣的農業畜牧業原就無從發展;
再者野地生物如大象、獅子、美洲豹、美洲虎、斑馬……等等,大多兇蠻不馴,不能為人所用,所以農業畜牧業自然無從生根,只能從事古老的採集狩獵生活了。 而安定的農牧業才利於群集人群,發展組織架構,使得文明發展不得不出現分野。

85 再者,各地域生產的礦藏也有差異。 以西班牙人滅亡印加王朝為例,印加古文明源遠流長,雖生產許多黃金等貴金屬,卻缺少鋼鐵等堅硬金屬,且也從無馬匹等乘坐牲畜。 是以西班牙騎兵隊如入無人之境,先騙取印加王的大量黃金,再輕鬆以數十人殺滅數以萬計的印加族人。

86 另一方面,歐洲人入侵其他陌生地域,除了巧取豪取,帶來家畜等生物豢養以建立殖民地,相對也帶來陌生的病菌。
比如歐洲人習以為常只造成數天不適的感冒病毒,對被入侵地域原住民而言就可能是致命的禍害,使大量土著死亡而消失。

87 而家畜們也對原有物種造成侵擾甚至殺戮,使原有物種快速滅絕。
例如澳洲諸多原產有袋類生物,就是如此滅種。 所以歸納而言,標題列出的「槍砲,病菌與鋼鐵」三者,實是歐洲人征服世界的三大利器。

88 縱使如此,或許華人還覺得不能釋懷。 比如,中國遠古就有煉丹術,很可發展成化學或冶金學;有渾天地動儀、木牛流馬等等奇巧機械,很可發展成天文學、機械學;甚至造紙、紡絲、活字印刷、火藥……,太多太多現代文明賴以根植的技術,都由中國而來。

89 生態決定論的共同觀點 生物的、環境的因素是不同地區人類社會發展差異的主因,也是歐洲崛起與殖民世界其它地區重大歷史事件的決定性因素。

90 經濟史的全球視野 彭慕蘭的「大分流」研究可說是近來中國經濟史與近代世界形成關係中最常被提到的著作
2000年出版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獲得美國歷史學會的年度大獎。

91 Pomeranz的核心看法 十八世紀之前,東西方完全處於相同的發展水平。 西方完全沒有優勢。
直到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歷史發展才有了岔路,兩者開始分道揚鑣

92 其原因有二:一是美洲新大陸的開發解除了土地制約;二是,英國煤礦的優越地理位置使蒸氣為動力的大規模使用成為可。
反之,中國不僅沒有類似新大陸「發現」的海外之財,也沒有一個有利位置的煤礦開採。 彭慕蘭把這種兩種不同境遇的過程稱之為「大分流」。

93 傳統看法 這一派學者認為歐洲取得統治地位主要不是因為工作勤奮和律法森嚴,而是因為帝國主義和對其他社會的剝削。
他們贊同馬克思的觀點,認為每個社會的內部經濟環境都會產生階級劃分,這帶來了社會衝突,最終促進了社會發展。 世界體系分析的學者進一步研究了各個社會間的關係,主張強勢的核心社會迫使弱勢邊緣社會參與到不平等的交流當中來,因而使得核心地區更加富足,進而阻礙了邊緣地區的發展。 Immlanud Wallerstein(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是此類說法的集大成。

94 彭慕蘭的看法挑戰了以往的世界體系分析的主流觀點。
彭慕蘭的大分流觀點正是挑戰了上述現代理論體系分析學者的歐洲中心論。 他們的主要論點在於當解釋歐洲經濟發展與及其在世界上的統治地位時,他們認為這並不是歐洲的獨特性所產生的結果,而是發展的偶然性的結果。

95 延伸議題 其議題也啟發了歐美相當多的學者繼續發展相關課題的研究。
例如Robert C. Allen的新書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s, 2009。

96 幾本教科書

97

98

99

100 幾本重要的文明史著作 Jared Diamond槍砲、病菌與鋼鐵(1998) Robert Mcneill文明之網(2007)
Alfred Crosby哥倫布大交換(2008) Felipe Fernandez Armesto文明的力量(2008) Felipe Fernandez Armesto大探險家(2010) John Darwin帖木兒之後(2010)

101 哥倫布大交換 克羅斯比在人類史中加入了生態學,解釋了許多長久以來讓人困惑的歷史事件
若沒有美洲這片新市場,五百年來的歐洲,以及今天的歐洲,會是一個非常不同且比實際上貧瘠甚多的地區。

102 文明之網 網際網路並不是連結全球人類的第一個網路。 「網路」其實才是世界文明體系發展的核心概念。
人類透過親緣、友誼、信仰、競爭、敵對、生態依存、政治合作、貿易和征服等互動模式與技術的演進,藉由資訊、物流甚至病害的交換和散佈,擴張跨區域與族群的傳播網路。 織就我們熟悉的當代文明之網。

103 文明的力量 作者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實驗,以風、雨、氣溫、地形、洋流、緯度、海陸比例等元素為依據,將人類文明分成九大類型十七種生存實境,細數歷史上人與環境的各種可能。 例如: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如何發展馴鹿業? 熱帶低地瘴癘之處如何誕生吳哥窟? 印度洋如何因為風向系統,成為貿易最盛的古老海洋? 歐洲人如何突破大西洋洋流,來到新大陸?

104 費南德茲—阿梅斯托:大探險家 一部以全球為範圍的人類探索史。
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講述了遠古以來人類分流(因四處移棲而在各地紛紛冒出人類社會)與合流(因為發現「新世界」而開始將那些社會再度連結)的壯闊歷史。 透過「舒展」「伸出」「走動」「躍起」「跳越」「圍繞」「連接」「深化」「全球化」九個階段。 費南德茲—阿梅斯托揭露了史上實有其事的探索壯舉、探險家不可一世的自負、以及激勵他們出外探索的傳說與幻想。

105 約翰.達爾文 John Darwin,帖木兒之後
全方位俯瞰六世紀(1405~2000年)的世界舞台 。 《帖木兒之後》將世界視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用真正的全球視野、全方位視角,為人類現代史提供了嶄新且平衡可靠的觀點。 首創「歐亞革命」帝國史觀。 認為亞洲帝國主義對世界的影響,無論就空間上還是影響的深遠度上,比歐洲帝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甚至主張這段期間歐洲的重要性有被過度誇大之嫌。

106 尼爾.弗格森 Niall Ferguson 西歐文明憑什麼勝過外表看來比它優越的眾多東方帝國?
弗格森認為答案是西方發展出六大「殺手級應用」,而這六大利器正是世界其他地區所缺乏的 競爭、科學、財產權、醫學、消費社會與工作倫理。

107 結論 綜上所述,究竟全球史是取代了民族國家史的歷史書寫,還是二者呈現一種相互補強的情況,答案似乎一目了然。
全球史研究取向讓民族國家史有了新的研究角度,這種空間轉向,不只是研究領域的地理空間的擴大,更代表了新的研究視野與方法。 然而,這種「空間轉向」的研究取向是否已經取代了傳統的世界史書寫

108 但仍有學者持懷疑態度。 就如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李來福(Leif Littrup)所言,在過去的二十餘年裡,『全球史』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並挑戰了世界史學者的傳統作法。 『全球史』究竟只是『世界史』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還是世界史研究的一種新方法。 或者它是歷史研究整體上的一種新方法,這些都有待我們進一步的觀察及研究。


Download ppt "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 蔣竹山."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