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石伟平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前我国高职改革发展中的 若干问题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石伟平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
当前我国高职改革发展的文化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改革发展的课程分析 “后示范”阶段我国高职改革发展的主要课题
3
一、当前我国高职改革发展的文化分析
4
文化结构 器物 制度 价值
5
我所理解的校园文化 1. 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价值文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 2. 校园文化必须是一种行动文化
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 体现在养成教育之中 体现在环境建设之中 3. 校园文化是需要守护传承的文化 文化首先是一种理念,通过实践反复强化之后,还需要解决好文化守成和创新的关系,才能持久稳定。
6
1. 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 作为“工具”的职业教育 没有“人”的职业教育
7
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教内部(中高职衔接的)“直通车” 教育内部(与普通教育)“立交桥” 教育外部(与劳动制度)“职前职后一体”
——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劳动人事制度(聘用、薪酬、晋级) NQF——SQF——CQF
8
SHANGHAI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上海资格框架(SQF) 普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资格证书 岗位薪酬体系 APL APL
9
上海思路: 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培养方案,培养高技能人才——创新学制体系、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本院校向应用性本科转型,培养大批技术应用性人才——面向产业需求办学,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专业学位制度,培养创新型的高技术专业人才——采取“双基地、双导师、真项目”的人才培养模
10
3. 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 职业教育的“跨界”特征 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投入、实施、评估都需要国家制度
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岗实习都需“跨界”,不是教育部长发个文件就OK的事 目前的校企合作只是形式;定岗实习更是“异化”
11
4. “跨界”的职教协调机制 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其他部门) 教育内部的协调(中高职、与普教、高教) 中央、地方与学校
谁来管?谁来协调?用什么机制来协调? “跨界”的“圆桌会议”
12
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建立定期的“跨部门圆桌会议机制”
(一)理由 职业教育“来自于产业、服务于产业”的本质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需要教育部门和产业部分的合作。 当前职业教育的跨部门合作机制不顺。虽然当前不定期地会召开七部委会议,但并未就职业教育形成“定期、定责”的跨部委协商机制。虽然教育部门力图牵头建议起跨部门的联席会议机制,但却因为教育部门行政力的有限,难以统筹其它部门,也就无法形成具实质性的跨部门合作机制。 跨部门合作是国外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
13
(二)措施 跨部门圆桌会议从中央到地方分别由国务院副总理、常务副省长、常务副市长召集,由各级发改委与教育部门共同筹划,改变以往教育部门行政力有限的尴尬局面。 跨部门圆桌会议要形成固定机制,即与会人员固定、与会时间固定。与会人员应当包括相关行业部门主管、行业协会或大企业代表、 中小企业代表、职业院校代表等。 跨部门圆桌会议的主要职责是对职业教育进行规划、推动职业教育项目的开展、协调跨部门关系并整合资源。
14
5. 如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行业管标准,行业管准入 但是在中国谁是行业?
在行业指导力不足的情况下,有何替代方案? 区域内核心企业?!
15
校企合作的困境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定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环节
校企合作是办学模式,没用校企合作,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定岗实习、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目前的问题:我们爱企业,可是企业不爱我们 企业的心理:参与了,我有什么好处? 不参与,你能拿我怎么办?
16
以财税政策等举措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一)理由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实施工学结合,而工学结合必须以校企合作为条件。然而,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很不理想。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参与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 以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参与,是国际职业教育的共同经验。如法国、爱尔兰、丹麦等实施了“税收-拨款制度”;英国、美国等用“津贴”方式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进行补助。
17
(二)措施 实施职业教育的“税收-拨款制度”,使企业“必须参与”。向企业预先征缴一定份额的税收,企业在履行相关培训义务后即可获全额退税。 明确企业的参与义务,使企业“不难参与”。细化具体的参与义务,向企业提供多元化的参与方式。 向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不仅退税,而且提供经济和社会奖励,使企业“参与有利”。
18
6.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职业教育看什么?(驾校) ---师资 ---设备 设备好解决 主要的问题在于师资
19
7. 强调“对接”后,高职院校如何不忘“育人”之本?
职业教育的产业性特征要求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行业、企业、岗位的需求,注意“与之对接” 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 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 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产业建设、服务城乡统筹、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
我们不是培养生产、服务的“工具”,而是培养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有血有肉的“职业人”
因此不能只关注学生专业“硬技能”的培养,还要或者“更要”注意培养从事任何工作所需要的“通用技能”(generic skills)----“软技能”(soft skills);如认真负责、敬业爱岗、人际沟通、团队合作、信息素养、时间管理、质量意识等。 如何做?改造现有的“文化课”,注重隐形课程育人作用,注重专业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
21
二、当前我国高职改革发展的课程分析
22
1. 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 传统概念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师 现代概念 ---专业建设(中国的话语)
---课程改革=课程开发(包括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 ---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实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施、师资队伍、教学评价,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改革包括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 ---作为体系的课程(curriculum)改革(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说起) ---作为一门课的课程(course)改革(需要从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说起) 作为一门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逻辑起点!
23
2. 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高职趋同发展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问题 职业性与高等性 高职的尴尬
24
中、高职的培养目标仍不清楚 中职培养目标:技能型人才 高职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 高职的高技能“高”在什么地方?
是“操作技能”还是“心智技能”? 什么是“心智技能”( mental skill)? --人们顺利认识特定事物、解决具体问题所运用的智力活动方式。 如果是“操作技能”,高职生比中职生“高”吗?
25
给中职造成的困惑 高职培养什么人才?高职与中职之间层次上是区别在什么地方?
“高职”目前有许多专业与中职相似(如数控、财会、国际商务、物流),在培养目标上它们与“中职”的区别到底在哪? 目前的中高职定位十分不清! 中、高职的定位不清,直接影响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课程最重要的出发点。 因此目前中高职定位不清,会直接影响到当前这场课改的成败。
26
培养目标重在 “首岗适应”还是以后的多岗迁移?
开发过程中向谁调查?行业专家 一线操作人员 一线管理人员 人力资源部经理 企业老总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
27
3. 高职生的“多元化” 出路问题 原来,高职生的出路比较单一,毕业后主要就业。但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严峻就业形势下,相当数量的高职生,希望毕业后继续学习,选择“专升本”,或者毕业后选择创业或到海外留学。 高职生出路多元化的趋势直接影响到了高职的培养目标,也势必会影响到高z职的课程目标、内容与教学方式等。 因此,当前的课改在考虑高职生“就业目标”的同时,还必须把学生的“升学目标”、“留学目标”、“创业目标”也考虑进去。当然,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目标”仍将是高职的主要目标。
28
什么是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 学生毕业后 --想就业的,都能“高质量就业” --想升学的,都能“升成” --想留学的,都能“留成”
--想创业的,都能“创业成功”! 这样的学校一定能成为学生、家长首选的 “名校”,一定是人民满意的职业院校! 因此,在高职的高年级,需要有多种不同的课程组合或服务来满足学生的这种多元的发展需求。
29
4. 专业建设:建“超市” 还是建“专卖店”? 职业院校谋求“量”的发展,扩展规模时,确实需要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开“超市”,因为学校的专业数量决定着学校的规模。 但是,在职业院校谋求“质量提高”、“特色发展”的今天,在专业建设上要开“专卖店”! 因为只有“专卖店”的商品才有“质量”,才有“品质”,才有“特色”。
30
如何建“专卖店”? 职业院校当前应该抓住机遇按“扶强”、“扶特”、“扶需”的原则进行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开出有特色、有品牌的“专卖店”!
强化“特色精品专业”建设意识,一个特色精品专业有: 若干门“精品课程” 若干位“教学名师” 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一批成系列的“教学成果”去争取“教学成果奖”
31
5. 学生文化基础更差与职业院校文化课功能的重新定位
观点一:为学生更好的生涯发展,必须加强文化基础 观点二:为学生将来多次就业,必须加强文化基础 我的观点:强调某一阶段职业教育的有限目标与主要目标 ——科学的发展观:首先是为学生的第一次就业作准备,其次才去兼顾学生多次就业的需求 ——终身教育体系可以关照他们未来的学习需求
32
我的观点:应强化职业院校文化课的服务功能
——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 ——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涯发展 目前文化课要解决的难点: 如何使学生 --“学有兴趣” --“学有乐趣” --“学有成效” 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33
6. 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基础能力 建设相对滞后
6. 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基础能力 建设相对滞后 专业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 专业实训设备设施不齐不全 专业实训工位数台套数不够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顺序倒置 学校学习与岗位学习的脱离 我们职业院校开设的许多专业,“既没有会开车的教练,也没有车子让学生练”,在这样的“驾校”里,学生能学会“驾车”吗? 刚刚学会开车的“双师型教师”成不了好的“教练”;“双师结构”才是解决之道!
34
7. 实训配套问题 在加强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虽然各职业院校建成了一批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中心或实训室,但是这些实训场所的建设并没有很好“关照” “项目课程”的教学需求,与之相配套,所以到使用时“很不顺手”。 校内实训场所应该服务于学校教学,服务于校外培训,服务于社会考证。如果在建设过程中不及时调整,将来势必造成重大的资源浪费。 教学环境也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
35
8. “双证融通”与“证出多门” 职业院校的专业标准如何劳动部门的能力标准对接?与哪个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证出多门”如何“融通”?
——“证出多门”如何“职前、职后一体”? 应该建立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这之前可以与劳动力市场或者当地核心企业最认可的权威证书接轨 开发“双证”课程与教材 建立职业资格证书效用 建立与技能等级挂钩的企业“用工制度”与企业“薪酬制度”
36
9. 教师的课改准备问题 (1)教师的首要任务转变观念: 人才观——职校生也有“才”,也能“成才” 学生观——职校生也“可爱”、“可教”
教师观——具“双师素质”的“教练”才是合格教师 教学观——“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理实一体” 课程观——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实践导向 质量观——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就业,而且可使其职业生涯持续发展
37
(2)要明白为什么要改? 为什么要改? 为什么要“项目教学”? 为什么要“理实一体”?
多年的“课改”、“教改”多动症已经引发了教师的课改“疲劳症”。
38
(3)要会使用新教材!转变教学行为和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材”开发出来后,这样的教材如何正确地使用? “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项目课程开发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深入到教材,但是有关项目课程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得不够,许多课改实验学校老师还不知道“项目课程”怎么教?
39
10. 教师的课改激励机制问题 虽然当前这场与“项目课程”为中心的职教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草根性”,但是在职业院校目前一线教师的“参与度”并不高。 除了观念、方法问题之外,没有一套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改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是否参与课改,与其薪酬、收入没有关系;课改成果,也与教师职称评定关系不大。
40
11. 教师的课改时间、精力问题 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专家的作用只能是引领,提供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与开发技术指导。
单由大学教师来开发职教课程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难以理解职教课程理论,也难以把握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准备程度,对工艺层面的知识也知之甚少。 行业专家除提供一些协助外,要他们承担课程开发主体任务也是不现实的,并且他们也缺乏足够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因此,课改改革的任务最终必须由教师自己去完成。
41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可能涉及到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课程标准的重新编制,教材的重新编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劳动。
即便教师观念上没问题,认可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但是对一个周课时超过20、工作量非常繁重的职业院校教师来说,他/她也没有时间与精力“陪你校长玩课改”! 简单地通过行政命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这只会让教师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得整个课改工作流于表面。 向课改要时间!通过“有效教学”与“高效教学”来创造下阶段课改所需要的时间!
42
12. 课改的支持体系问题 教师培训 环境配套 激励机制 教研援助(开展教研活动,注意归纳总结,加强经验交流)
技术支持(建立课改数据库,积累成功案例,搭建交流平台) 校企合作机制作保障
43
课程改革离不开科研与教研专业人员的支持与援助!
专业认证 课程开发 教材开发 实训基地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方法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优秀教学案例的选评
44
此外,职教课改中还应该处理好以下关系: 做事与做人 理论与实践 硬技能与软技能 今天与明天 就业与升学 文化课与专业课 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
45
13. 职教课程改革的难点:是“开发”还是“实施”?
课改成果不仅仅是教材,它必须到教师!必须进课堂!要将课改进行到底,当前的重点和难点是课改的校本实施。 课改的校本实施涉及: 1.教师的素质(观念、方法、技术) 2.教学环境 3.制度(校企合作机制、课改激励机制、课改支持体系) 如果说“课程开发”涉及的是个别骨干教师,那么“课改的校本实施”涉及本专业的所以教师,涉及需学校配套的各个方面!
46
目前的课改,虽然基本解决了“学的东西要有用”的问题(通过教材改革),但是“让学生学起来”的问题(教学法改革创新问题)远没有很好解决。
课程开发前6个环节,虽然解决了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问题, 但是,如果教师没有积极地参与,无动于衷,他们中大多数仍是课程改革的“旁观者”, 那么,这一场课改只是政府官员、课程专家、院校长之间的自娱自乐、卡拉OK! 任何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没有教师的参与,是不可以成功的!
47
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不改变,
那么,再“精品”的课程、再“优秀”的教材,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用“老”的方法来教“新”教材,其教学效果可能比原来的还要“糟糕”! 因此,当前职教课改校本实施中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问题!
48
职教课改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 让学生“学起来”!(方法) --学生普遍的“厌学”变成普遍的“乐学” --教师普遍的“厌教” 变成普遍“乐教”
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教材) --对他们就业有用 --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用 只有当学生真正“学起来”了,我们才能实现我们的课改目标!否则,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 因此就当前而言,“让学生学起来”是第一位的!
49
三、“后示范”阶段我国高职改革发展的主要课题
50
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职 该如何定位与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14条: 到2020,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51
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 初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残障群体) 一般劳动者 中等职业教育 技术工人系列的技能型人才 高等 职业 教育 高职专科
技术工人系列的高技能人才 技术员系列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技术应用型本科 技术工程师系列的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硕士学位 创新型高技术专门人才
52
高职升本的可能性 鼓励现有3本院校、部分2本院校转型 允许部分国家级示范校、国家级骨干校升格
通过评审“国家特色精品专业”的方式,允许拥有“国家特色精品专业”的高职院校申办本科,允许这类学校“以专为主,以本为副,由专到本,逐步发展”。
53
2. 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如何 协调发展? 部分城市中职学校的困境:企业明确不要中职毕业生 中职也想升格
3+2中高职贯通培养高技能人才改革遭遇的尴尬 ----高职没有积极性(占指标,少收益) 可能推广的模式: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高等职业学校--办5年一贯制大专专业)
54
3. 高职的高等性如何体现? 这些年高职改革成果:职业性大大增强; 主要不足:高等性有所降低
造成:高职不“高”,中职不“低”,中高职趋同发展 “高职高专处”划归“职成司”的担心:高等性进一步降低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至今没有搞明白: ----高技能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 高职比“中职”到底“高”在什么地方?
55
4. 高职该不该讲“产学研”? 加强科学研究,可能是未来高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高职要不要“研”? 大部分高职不在省会城市
非省会城市区域的特征: ----大型企业少,中小企业居多,企业研发能力弱 ----研究型大学少,高等教育资源贫乏,高职可能是当地唯一的高等教育机构 非省会城市区域服务型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研发”的职能 况且,科研可以提供教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加强科学研究,可能是未来高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56
5.“示范校”、“骨干校”后, 高职接下做什么?
国家做什么? -----落实高职办学的财政性保障,启动“国家特色精品专业”的评审工作 《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53条:高等职业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省级和地方财政保障、中央财政资助、受教育者合理负担、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的机制。
57
我的意见: 高职院校,尤其是行业办高职教育缺乏财政性保障,是目前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反映了我国现有高等教育财政中欠公平!
高职院校,尤其是行业办高职教育缺乏财政性保障,是目前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反映了我国现有高等教育财政中欠公平! 职业高等教育的财政保障应该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视同仁,甚至可以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因为办这类教育成本更高。 生均经费才是真正的保障!
58
地方做什么? ----省内专业结构布局调整, 根据“扶强、扶特、扶需”的原则,指导各高职院校优化本校的专业结构
----通过省内同类专业优势比较,遴选与确定本省政府需要重点扶植的“强、特、需”专业
59
学校做什么? 省内同类专业优势比较,重新确定本校的专业结构,依据产业链重组专业群
通过企业调查,中职、本科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调研,重新确定各专业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注意人才的高等性、应用型和复合型特征 把课程改革的重点由课程开发转向课程实施,注重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在高职生源短缺情况下,做大做强职后培训,通过生源多元实现高职院校功能的多元 通过引进现代学徒制,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60
谢谢大家Thank you! 联系方式: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