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十七章 抗恶性肿瘤药 Antineoplastic Drugs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十七章 抗恶性肿瘤药 Antineoplastic Drug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十七章 抗恶性肿瘤药 Antineoplastic Drugs

2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的世界癌症日发表《世界癌症报告》称,癌症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类最大致死原因,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全球癌症发病率四年中升高11%,到2012年约有1410万病例,因癌症死亡人数高达820万。并预 测在未来20年 内,世界癌症病例 将增长75%,达到 近2500万。

3 2012年的全球癌症新病例中有一半发生在亚洲,其中大部份发生在中国大陆。而肺癌在全球癌症病例中上升最快,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杀手,死亡率占癌症死亡数的19.4%;第二位肝癌的死亡率占9.1;第三位胃癌的死亡率占8.8%。

4 恶性肿瘤: 人类死亡的元凶 现代医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儿童肿瘤发病率在逐渐升高。在5-10岁儿童中,恶性肿瘤在造成死亡病种中排名第一位。
提高肿瘤防治水平和寻找治疗肿瘤的新方法已成为现代医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5 肿瘤(tumor) 良性 癌症 (cancer) 恶性 Carcinoma Sarcoma 肉瘤 Leukemia 白血病

6 肿瘤分良性和恶性两类。 良性肿瘤称为瘤。为膨胀性生长、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不侵入邻近组织、常有膜包绕、分化比较成熟、不发生转移、对机体危害不大、易手术且不复发,如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等。 恶性肿瘤为浸润性生长(是一种破坏性生长)、肿瘤长入周围组织与之紧密固定、不能转动、没有包膜、生长迅速、组织分化不成熟、易随血液及淋巴液转移、对机体危害大、手术切除易复发。

7 恶性肿瘤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上皮细胞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如鳞状上皮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另一类是由中胚层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如纤维肉瘤、骨肉瘤、淋巴肉瘤等。来自胚胎细胞、神经细胞或未成熟组织的恶性肿瘤则称为“母细胞瘤”;由淋巴细胞发生的称为何杰金病(亦称淋巴网状细胞瘤);由造白细胞组织引起的称为“白血病”(亦称“血癌”)。   

8 Cancer

9 恶性肿瘤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较高,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常见病
恶性肿瘤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较高,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常见病.虽然它的病因,发病原理尚未完全清楚,但采用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化疗(药物治疗),免疫疗法,中医治疗等,它们或多或少能够起到缓解和延长生命的作用.

10 2001年 Nobel 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1 2 3 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 细胞周期控制点学说
(check point) 1. Leland Hartwell (1939-, USA); 2. Paul Nurse (1949-, UK); 3. Timothy Hunt (1943-, UK) 他们发现了导致细胞分裂的关键性调节机制,这一发现为研究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开辟了途径。

11 化疗适应证 • 某些化疗效果好的实体瘤:皮肤癌、绒癌、恶性葡萄胎、睾丸癌、小细胞肺癌 • 实体瘤术后或放疗后的巩固治疗,或有复发和播散者
•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 恶性淋巴瘤 • 某些化疗效果好的实体瘤:皮肤癌、绒癌、恶性葡萄胎、睾丸癌、小细胞肺癌 • 实体瘤术后或放疗后的巩固治疗,或有复发和播散者 • 实体瘤已有广泛转移,不适于手术或放疗者

12 传统的化疗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核酸和蛋白 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诱导凋亡 2非直接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第一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药理学基础 一 抗肿瘤药的分类 1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传统的化疗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核酸和蛋白 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诱导凋亡 2非直接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以肿瘤分子病理过程的关键调控分子为靶点,如条件体内激素平衡和分子靶向药物

13

14 Genes - + Oncogene physical chemical virus tumor suppressor gene
抑癌及分化基因被关闭或抑制 tumor suppressor gene - Genes 增殖基因被开启或激活 + Oncogene 无限增殖状态

15 肿瘤细胞的生长动力学 肿瘤细胞根据其增殖规律,可划分为增殖细胞群、非增殖细胞群。

16 1. 增殖细胞群,增殖周期的各期细胞, 能够周而复始地进行增生繁殖,使肿 瘤不断增大,称为增殖细胞群
1.增殖细胞群,增殖周期的各期细胞, 能够周而复始地进行增生繁殖,使肿 瘤不断增大,称为增殖细胞群.增长 迅速的肿瘤,其生长比率(GF)较大, 对药物敏感   增殖期细胞数 生长比率= (GF)   总细胞数 GF大:对化疗药物敏感 GF小:对化疗药物不敏感

17 增殖细胞群不断按指数分裂增殖是肿瘤增长的指标,其在肿瘤全细胞群中的比率称生长比率(growth fraction,GF)。

18

19 2. 非增殖细胞群;指的是静止期细胞, 无增殖力细胞(已分化细胞)和死亡 细胞等三部分
2.非增殖细胞群;指的是静止期细胞, 无增殖力细胞(已分化细胞)和死亡 细胞等三部分. 静止(G0)期细胞:指 暂不增殖的后备细胞。 对药物不太敏感,是复发根源(G0期)

20 增殖周期中的细胞分期: 在增殖周期细胞群生长繁殖的过程 中,可以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生 物学的变化
增殖周期中的细胞分期: 在增殖周期细胞群生长繁殖的过程 中,可以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生 物学的变化.根据这一变化又可将此 期细胞分成为四期:

21 肿瘤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时间称为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可分为:
1.DNA合成前期:G1期,这一期为合成 DNA的准备时期. 2.DNA合成期:S期,DNA复制的时期 3.DNA合成后期:G2期,为有丝分裂作 准备 4.丝状分裂期:M期,细胞一分为二

22 细胞增殖周期分为四期 肿瘤细胞的增殖动力学 S DNA合成期 G2 分裂前期 M 分裂期 G1 合成前期 无增殖 力细胞 G0 静止期

23 二.抗肿瘤药物的作用及分类(按细胞周期来分)
(一)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对增殖周期各期,甚至对G0期都有作用,这类药物多能与细胞现成的DNA结合,阻碍其功能,其量效曲线呈指数性,其中氮芥,丝裂霉素选择性低,斜度很接近,其它烷化剂,抗肿瘤选择性高,斜度相差较大. 这类药物因选择特异性不强,故为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1)烷化剂(氮芥、环磷酰、噻替派、氮甲 等) (2)抗生素(丝裂霉素、放射菌素D、博来霉 素)

24

25 (二)周期特异性药物 能够特异性的杀灭增殖周期中某一期肿瘤细胞的药物,这期细胞的量效曲线特点是:呈渐进线型 (1)作用于S期的药物:羟基脲、阿糖 胞苷、甲氨喋呤、巯基嘌呤、 5-FU (2)作用于M期的药物:长春新碱、长春 碱、秋水仙碱

26

27 2. 抗肿瘤药作用的生化机制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 影响DNA结构与功能 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 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 调节激素平衡

28 化疗的两大障碍 • 毒性反应 • 耐药性

29 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G0期细胞) 获得耐药性 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肿瘤细胞内活性药物减少(摄取减少,灭活降低,外排增加等) 受体或靶酶改变
代谢途径改变 DNA修复增加等

30 多药耐药指肿瘤细胞在接触一种抗癌药后,产生了对多种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其他抗癌药物的耐药性。
产生机制:和耐药细胞膜上的P-gp相关。 P-gp是细胞膜上的药物外排泵,可以将细胞内的药物通过主动外排的机制泵出细胞外。 P-gp的形成与细胞内的多药耐药性基因mdr1过度表达P-gp相关,此外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谷胱甘肽、蛋白激酶C亦起着重要作用。

31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1) 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巯嘌呤、羟基脲和阿糖胞苷等。
(2)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烷化剂(环磷酰胺、塞替派)、丝裂霉素、顺铂、喜树碱等。 (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放线菌素D和柔红霉素。 (4)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长春碱类、紫杉醇类、三尖杉酯碱和门冬酰胺酶等。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1) 调节激素平衡,抑制肿瘤的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雄激素等。 (2)分子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小分子物质

32 第二节 常用抗肿瘤药物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抗代谢药的化学结构和单核苷酸中的嘌呤和嘧啶或叶酸相似,它们可能与相应的代谢物嘌呤或嘧啶,竞争地与酶结合,或以伪代谢物参加到肿瘤细胞的代谢中去,从而干扰核酸的合成,使肿瘤不能合成DNA,RNA和蛋白质,阻止细胞的分裂繁殖. 作用于S期的周期特异性药物

33

34 甲氨喋呤(MTX: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机理] 甲氨喋呤化学结构与叶酸相似(仅喋啶环上一个OH换NH2,N10上的H用甲基置换)能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止二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进而阻止N5,N10一甲酰四氢叶酸的转变,由于N5、N10一甲酰四氢叶酸是甲基的携带者,因此,脱氧尿甙酸不能甲基化为脱氧胸苷酸。

35 此外,由于N5、N10一甲酰四氢叶酸还参与嘌呤C2、C8的生物合成,四氢叶酸缺乏,嘌呤合成受阻,DNA合成受阻,肿瘤生长繁殖受抑。 由于大量甲酰四氢叶酸能扭转甲氨喋呤的作用和毒性,对机体可产生“援救”作用.因此,对肢体瘤,如骨肉瘤可以采用动脉插管给药或增加剂量,并加用甲酰四氢叶酸,“援救”则可提高化疗指数,减少毒性。

36 [应用] 主要用于儿童急性白血病和绒毛膜上皮癌.对肝癌、头颈部癌、肢体癌亦有一定疗效. [不良反应] 胃肠粘膜损害,骨髓抑制,脱发,皮炎
[应用] 主要用于儿童急性白血病和绒毛膜上皮癌.对肝癌、头颈部癌、肢体癌亦有一定疗效. [不良反应] 胃肠粘膜损害,骨髓抑制,脱发,皮炎

37 5-氟尿嘧啶(阻止嘧啶核苷酸形成) [机理] 5-氟尿嘧啶在体内转变为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抑制脱氧胸苷酸合成酶,阻止脱氧尿苷酸经甲基化转变为脱氧胸苷酸,从而阻止DNA的合成,抑制肿瘤细胞的繁殖.

38 此外,其在体内转化为5-氟尿嘧啶核苷后,能作为异常的核苷酸渗入RNA产生伪RNA,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故对其它各期细胞也有作用

39 6-巯基嘌呤(6-MP:嘌呤类核苷酸互变抑制剂) [机理]其结构与次黄嘌呤和腺嘌呤相似,进入体内以后可转变为硫代肌苷酸,阻止肌苷酸变为腺苷酸和鸟苷酸,干扰嘌呤代谢,阻碍DNA合成,对S期细胞最好. [应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儿童).

40 羟基脲(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作用机理:抑制核苷酸还原酶,阻止胞苷酸转变为脱氧胞苷酸,抑制DNA的合成。 对S期细胞有选择性杀伤作用。
使肿瘤细胞集中于G1期,可用于同步化,增加化疗,放疗敏感性 临床应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黑色素瘤。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致畸。

41 阿糖胞苷(抑制DNA多聚酶) [机理] 本药在体内被脱氧胞苷激酶的作用下,磷酸化为二或三磷酸阿糖胞苷,后可抑制DNA多聚酶,阻止脱氧腺苷酸,脱氧鸟苷酸,脱氧胞苷酸,脱氧胸苷酸合成DNA,也可掺入DNA中,干扰DNA的复制使细胞死亡,对S期细胞最敏感. 与常用抗肿瘤药物无交叉耐药性 [应用] 急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白血病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引起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42

43

44 二,直接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一)烷化剂 烷化剂是一类化学性质很活泼的化合物,具有活泼的烷基,进入体内后,把氯解离形成游离基或经环化形成高活性的乙酰亚胺离子,与细胞中功能基团如核酸或蛋白分子中的-OH,-SH,-NH2,-PO4等发生烃基化,特别是DNA分子中鸟嘌呤的N7相结合,形成交叉联结,引起核碱配对错码或使鸟嘌呤与糖联结断开,产生脱嘌呤,而使DNA链断裂,破坏DNA结构和功能,合成异常的蛋白质使肿瘤细胞不能进行繁殖而杀死。这类药物很多,如氮芥、环磷酰胺等

45 氮芥(Nitrogen mustard) 最早用于恶心肿瘤的药物,双功能烷化剂 [特点]1. 作用迅速,短暂,维持时间短 (数分钟) 2

46 [应用] 1.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 2.恶性淋巴瘤的联合治疗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黄疸、眩晕、听力减退、脱发、月经失调、皮疹
[应用] 1.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 2.恶性淋巴瘤的联合治疗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黄疸、眩晕、听力减退、脱发、月经失调、皮疹

47 环磷酰胺 又名癌得星,是氮芥与磷酰胺基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环磷酰胺 又名癌得星,是氮芥与磷酰胺基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体内过程] 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肝中受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催化,在细胞色素P450作用下,经氧化、裂环生成有效物醛磷酰胺与DNA发生烷化形成交叉联结,影响DNA功能.

48 [应用] 抗癌谱广,主要对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对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卵巢癌、乳癌等也有效
[应用] 抗癌谱广,主要对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对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卵巢癌、乳癌等也有效. [环磷酰胺的体内代谢] P ↓ 环磷酰胺 →醛磷酰胺→磷酰胺氮芥

49 [不良反应] 1.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 2. 脱发:发生率30-60% 3. 造血系统反应,抑制骨髓,白细胞下 降. 4
[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恶心、呕吐. 2.脱发:发生率30-60% 3.造血系统反应,抑制骨髓,白细胞下 降. 4.出血性膀胱炎:刺激膀胱粘膜致血尿、 蛋白尿 5.其它:黄疸、凝血酶原减少、闭经或 精子减少.

50 噻替派 [机理] 为三乙酰硫代磷酰胺,其结构中含有三个乙酰亚胺基,其进入体内后,把乙酰亚胺环打开,与DNA的碱基结合,影响瘤细胞的分裂

51 马利兰(白消安,白血福恩) 对粒细胞系统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马利兰(白消安,白血福恩) 对粒细胞系统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对骨髓有抑制作用,久用可致闭经或睾丸萎缩 卡莫司汀 、 脂溶性高,能透过血脑屏障,临床颅内恶性肿瘤

52 2 破坏DNA的铂类配合物 卡铂 第二代 毒性低 抗瘤活性强

53 3 破坏DNA的抗生素类 现常用的抗癌抗菌素都来源于微生物培养基,其机制主要包括: 1.与DNA发生烃化(丝裂霉素) 2.使DNA单键断裂(博来霉素) 3.插入DNA形成共价结合,阻止转录(更 生霉素)

54 丝裂霉素C(自力霉素) [机理]与烷化剂同,其可插入DNA两条互补链与鸟嘌呤发生共价结合,形成交叉联结,阻止DNA复制,也可使部分DNA断裂

55 博来霉素(争光霉素) [机理]主要在腺嘌呤-胸腺嘧啶(A-T配对处)与DNA结合,引起DNA单链断裂,阻止DNA复制,干扰细胞分裂繁殖

56 4 喜树碱(拓朴异构酶抑制剂) [机理]喜树碱是从我国特有的珙铜科喜树的根、皮、果实中提出的生物碱,属周期性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作用机理特异性抑制拓扑异构酶1,抑制DNA复制、转录。 [应用]由于分布在胃肠道、骨髓和肾脏的浓度较高,故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癌(胃、结肠、直肠癌)绒毛膜上皮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血尿

57

58

59 三.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 [机理]放线菌素D能嵌入到DNA双螺旋中相邻的鸟嘌呤和胞嘧啶(G-C)碱基对之间,与DNA结合形成复合体,阻碍RNA多聚酶的功能,阻止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应用]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 横纹肌肉瘤及神经母细胞瘤.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口腔炎,骨髓 抑制,脱发、皮炎

60 四. 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1微管蛋活性抑制剂 长春碱类 [机理] 从夹竹桃科长春花植物中提出的主要生物碱,有长春碱、长春新碱
四.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1微管蛋活性抑制剂 长春碱类 [机理] 从夹竹桃科长春花植物中提出的主要生物碱,有长春碱、长春新碱. 长春碱可与微小管蛋白一定受体部位结合,阻止微小管装配形成纺缍线,从而抑制有丝分裂.M期

61 [应用] 长春碱:用于急性白血病、何杰金氏 病、绒癌 长春新碱:用于小儿急性白血病、淋 巴瘤 [不良反应] 长春碱:主要引起骨髓抑制,白细胞及 血小板减少,脱发、恶心等. 长春新碱:外周神经症状,便秘、脱发、 口炎、骨髓抑制作用轻.

62 紫杉醇 紫杉醇属有丝分裂抑制剂或纺锤体毒素(Spindle poison),和目前常用的化疗药作用机理不同,它是诱导和促进微管的装配。紫杉醇具有聚合和稳定微管的作用,致使快速分裂的肿瘤细胞在有丝分裂阶段被牢牢固定,使癌细胞复制受阻断而死亡。M期

63 被剥皮的红豆杉在流泪 南方周末 • 观察版

64 紫杉醇为广谱抗肿瘤药 对卵巢癌和乳腺癌有特效。 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神经毒性、过敏反应。

65 2干扰核蛋白体功能的药物 三尖杉酯碱 [机理]可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步阶段,使核蛋白体分解释出新生肽链,而停止蛋白质的合成. [应用]主要用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厌食、脱发、白细胞减少、心率加快、心肌缺血

66 激素类 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 影响体内激素平衡而发挥抗癌作用
第三节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激素类 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 影响体内激素平衡而发挥抗癌作用 仅能治疗某些与内分泌有关的组织的肿瘤 不少内分泌组织癌复发仍保留与原发组织类似的激素依赖性 无骨髓抑制作用 必须选用适当,否则有促进肿瘤生长的危险。

67

68

69 二 分子靶向药物 单克隆抗体 小分子化合物 其他 三氧化二砷

70 恶性肿瘤治疗的新药物  肿瘤细胞诱导分化药(如维A酸)  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药  抗肿瘤侵袭及转移药 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药
 生物反应调节药(如干扰素)  肿瘤细胞诱导分化药(如维A酸)  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药  抗肿瘤侵袭及转移药 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药  肿瘤耐药性逆转药  纳米药物(抗体包衣、高分子包裹、磁性)

71 恶性肿瘤治疗的新方向 • 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细胞因子治疗 • 基因治疗:将目的基因、抑癌基因导入靶细胞
• 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细胞因子治疗 • 基因治疗:将目的基因、抑癌基因导入靶细胞

72 第四节细胞毒抗肿瘤药应用的药理学原则和毒性反应
药理学应用原则 1.根据细胞增殖动力学考虑 2.从药物作用机制考虑 3.从药物毒性考虑 4.从药物抗瘤谱考虑 5.从药物用药剂量考虑 6.小剂量长期化疗

73 1.根据细胞增殖动力学规律 1增长缓慢的实体瘤,其G0期细胞较多,一般先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增殖期及部分G0期细胞,使瘤体缩小而驱动G0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继用周期特异性药物杀死之。 2对生长比率高的肿瘤如急性白血病,则先用杀灭S期或M期的周期特异性药物,以后再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其它各期细胞。待G0期细胞进入周期时,可重复上述疗程。

74

75 2.从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考虑 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药合用可能增强疗效,如甲氨蝶呤和巯嘌呤的合用。

76 3.从药物的毒性考虑 多数抗肿瘤药均可抑制骨髓,而泼尼松、长春新碱、博来霉素的骨髓抑制作用较少,可合用以降低毒性并提高疗效。

77 4.从抗瘤谱考虑 胃肠道腺癌宜用氟尿嘧啶、噻替派、环磷酰胺、丝裂霉素等。鳞癌可用博来霉素、甲氨蝶呤等。肉瘤可用环磷酰胺、顺铂、阿霉素等。

78 5.从药物用药剂量 一般均采用机体能耐受的最大剂量,特别是对病期较早、健康状况较好的肿瘤病人应用环磷酰胺、阿霉素、氮芥、甲氨蝶呤等时,大剂量间歇用药法往往较小剂量连续法的效果好。因为前者杀灭瘤细胞数更多;而且间歇用药也有利于造血系统等正常组织的修复,与补充,有利于提高机体的抗瘤能力及减少耐药性。

79 6小剂量长期化疗 小剂量长期化疗可通过显著抑制肿瘤新生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等发挥抗肿瘤作用,全身毒性小,不易产生耐药性

80 二、毒性反应 1. 近期毒性 (1)共有反应(早) • 骨髓抑制:除激素类、博来霉素、门冬酰胺酶外 • 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 • 脱发

81 (2)特有反应(晚) 心脏毒性:柔红霉素、多柔比星、三尖杉酯碱 呼吸系统毒性:博来霉素、白消安、CTX
肝脏毒性:MTX、羟基脲、CTX、鬼臼毒素类 肾和膀胱毒性:CTX、顺铂 神经毒性:长春新碱、紫杉醇、门冬酰胺酶 过敏反应:博来霉素、门冬酰胺酶、紫杉醇

82 2. 远期毒性 • 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 • 不育和致畸

83 1.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2.抗肿瘤药物的联合用药原则. 3.什么是多药耐药?


Download ppt "第四十七章 抗恶性肿瘤药 Antineoplastic Drugs"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