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認知科學在本土語言教學的應用 ~談以大腦知識為基礎的教與學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認知科學在本土語言教學的應用 ~談以大腦知識為基礎的教與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認知科學在本土語言教學的應用 ~談以大腦知識為基礎的教與學
認知科學在本土語言教學的應用 ~談以大腦知識為基礎的教與學 ----金門縣國教輔導團本土語言小組

2 92年. 專題報告 /母語若失聲誰是咱阿娘(述美) 93年. 教學演示 /4年級/去海乾釣魚(何浦) 94年
92年.專題報告 /母語若失聲誰是咱阿娘(述美) 93年.教學演示 /4年級/去海乾釣魚(何浦) 94年.專題報告 /閩南諺語蘊涵寓義淺探(安瀾) 94年.專題報告 /母語教材教法(古城) 95年.教學演示 /5年級/冬至祭祖(沙小) 專題報告 /24節氣與農曆潤月 97年.專題報告/認知科學在本土語言教學的應用(多年) 專題報告 /大腦科學教學運用

3 實踐導向的專業!!! 時代移轉,教育面臨更多挑戰!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貴人!

4 教師如何增進教學效能? 由理論中找答案, 由應用中求印證!

5 派典正在轉變!!!

6 19世紀末─行為學派觀點 20世紀─認知心理學派興起 21世紀─大腦科學的研究將被重視

7 Patricia Wolfe:「當今的研究正在揭開(腦)這個神秘的黑盒子,如果我們仍然忽略這些研究,並且認為這些研究對於教學和學習沒有任何啟示的話, 那真是相當不智的。事實上我們越瞭解腦,我們越能教他。」

8 這是一門跨領域的新興科學,對人類心智發展的研究會有巨大貢獻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特地成立了四個新的國家學習研究中心,推動心智與腦的教育研究計畫。 英國的幾個著名大學和法國的高等研究院也都成立了類似的研究中心…

9 美國哈佛教育學院率新成立Brain/Mind Education的研究所,培養高級人才。
並在去年五月為在職老師及教育人員開了一個為期一週的短期研究課程,原先只規劃三百人的座位,竟來了近千人,讓波士頓附近的旅館通通擠爆!!!

10 「樂在學習的腦」的作者在2000年九月一場與大腦研究和教育有關的多元學術領域工作坊,預期是一個小型的會議卻來了140位科學家和教育家表示有意願參與。

11 資料太少,卻需求若渴… 「從我們與教師和教育研究學者的討論中,漸漸得知,也出乎意料的,就是幾乎找不到任何結合大腦科學和教育的文獻!」

12 當我們在推教學視導或教師專業評鑑的同時,我們是否真的知道
該怎麼幫助老師??? 而不是只是… 去評鑑老師!!!

13 我們如何研究大腦?

14 腦電波儀(EEG) 腦磁波儀(MEG) 測量腦中電和磁性的活動,只要將電極放在頭顱上便可以測量到

15 正子斷層掃瞄(PET) 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
透過特殊的大腦掃瞄機器偵測血流的變化

16 穿顱磁刺激術(TMS) 暫時阻斷大腦功能的技術

17 大腦如何運作?

18 大腦有幾千億的神經元和節細胞,靠神經通路和軸突綿密地連接在一起。神經通路外包覆的白色組織是髓鞘,幫助神經元內激發出來的電流訊號的傳遞。
(腦最基本的結構單位是腦細胞,又稱神經元)

19 一個電流訊號是在細胞體內產生,透過軸突傳送出去,當他到達軸突與另一個細胞的樹狀突相交之處時,電流無法跳過縫隙,此時,動作電流會使終端器釋放出微量的化學物質,然後與對岸的感受體相結合,這些感受體被活化後就會產生電流。

20 學習就是─當有機體從外界接收到新的訊號型態時,突觸接觸點的強度就增加了,局部化學的和電流特性就逐漸改變成複雜分散式型態的銀河系統。
繩索─流籠─吊橋

21 神經團塊的巨集和蜘蛛網般的線路為什麼能做出大腦所做的事出來?
同時激發的神經細胞像跳營火舞般 複雜的激發型態下創造出思考感覺和知覺 幾百萬個神經元必須同步活化才能製造出最微小的思想

22 導覽大腦 綿密的神經網路&大部分的膠質細胞 創造大腦活動的細胞是神經元(neurons)

23 新皮質:薄薄如核桃般的皺紋覆蓋在大腦最上層。使大腦有非常大的計算能力和複雜度。
新皮質有四個腦葉: 枕葉:負責視覺訊息 顳葉:負責聲音的處理 頂葉:掌管觸覺 額葉:處理動作方面的訊息

24 每一半的大腦都可以分成四區 是所有大腦功能的總匯合:思考、概念的形成、計畫的執行,另外也在有意識的情緒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視覺處理區
掌管動作、方向、計算和物體辨認等功能的處理 是所有大腦功能的總匯合:思考、概念的形成、計畫的執行,另外也在有意識的情緒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視覺處理區 跟聲音、語言理解有關,也與記憶的某些層面有關。

25

26 前額葉:有周全的神經網路和全腦各地都有連線,它可以協調、整合其他結構的功能(樂團指揮)。

27 小腦:協調感覺訊息─之間的細微動作,與額葉也有緊密連接參與複雜計量。 皮質:在大腦的演化上相對來說是較晚期的。它包括:海馬回、扣帶迴。
海馬回:記憶 扣帶迴:情緒

28 邊緣系統 下視丘:與生理的平衡狀態有關,包括食物攝取、水分吸收、身體溫度。 基底核:負責運動行為和動作。
杏仁核:控制有機體和外界的互動,尤其是和生存有關的互動包括攻擊或逃跑、交配與否、是否攝食。

29

30 大腦的發展 神經元彼此競賽找伙伴,與之連結成團隊
細胞凋亡(apoptosis)或 計畫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此為神經修剪歷程

31 當嬰兒逐漸長大 髓鞘逐漸形成,讓大腦中越來越多連接 頂葉很早就開始工作~感覺外界基本空間 額葉約在6個月大時參加工作(7坐8爬)
一歲時逐漸掌握邊緣系統的控制權 18個月左右語言中心開始活動,此時孩子懂得比能說出的多,有口難言發脾氣

32 某些大腦區域要很久才成熟,如網狀結構(reticular formation)要到青春期才包完髓鞘。
額葉一直到成年才包好髓鞘。 大腦在嬰兒時期是最有可塑性,隨年齡增長,大腦功能逐漸定型較具獨特性。

33 流動在心智中的河流 神經傳導質 多巴胺(Dopamine) 血清張素(Serotonin) 乙醯膽檢(Ach, Acetylcholine)
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 麩胺酸(Glutamate) 腦啡(Enkephalins)&腦內啡(Endorphins)

34 兩邊腦各有所長

35 左腦 灰質(細胞體)較多。 善於計算、溝通、構思、設計複雜的計劃且能執行,是使現代人類成為成功種族的背後功臣;屬分析的、邏輯的、精確的、對時間敏感的,會產生趣味感、較樂觀的腦、善於分解複雜的型式,使我們在辦公室擁有生存價值。 在野外會見樹不見林。

36 右腦 白質(由軸突束所組成)較多。 像是夢想家、以整體角度看事情、可從複雜的背景中找出隱藏的圖形,或快速的一眼看出物體形狀,與感覺知覺較有關、抽象的認知較少。 比左腦情緒化,尤其是它掌管恐懼、憂傷和哀悼的感覺,是悲觀的腦、要負責懂笑話、空間能力。 人類很多行為皆基於右腦的直覺。

37 大腦發展的三大迷思

38 三歲定終身!? 大腦發展的關鍵期!? 豐富的環境!?
三歲定終身!? 大腦發展的關鍵期!? 豐富的環境!?

39 經驗期待性大腦可塑性 經驗依賴性大腦可塑性 格林諾

40 幼兒時期的語文發展 學語言是本能嗎?!

41 3個月大的嬰兒在聆聽母語時所激發的腦區和成人一樣。 3到6個月大的孩子特別喜歡「媽媽語」。
嬰兒在子宮內便開始學習母語的語音, 可以區別以母語說的句子 和以其他語言說的句子。 3個月大的嬰兒在聆聽母語時所激發的腦區和成人一樣。 3到6個月大的孩子特別喜歡「媽媽語」。 但透過電視機節目對語言發展完全沒有刺激的效果 -Patricia K. Kuhl 1歲以後,嬰幼兒便喪失了區辨那些不在環境中出現的語音能力。

42 2歲的孩子開始學說話。 6歲的孩子對於有關母語中的語音系統(音韻)、語法及大量的語意知識幾乎俱全。 6歲孩子在語言精熟度和16歲青少年幾乎相同,只不過談話的內容上有差異。

43 日本人無法區分R和L 1歲以後,嬰幼兒便喪失了區辨那些不在環境中出現的語音能力。
10個月大的日本寶寶是有區分R和L的能力,但因為沒有機會接觸這兩個音,所以到了1歲左右,他們便不再能夠偵測出R和L的音的差異。 但在美國長大的日本寶寶可以學會R和L音的差異。

44 九個月以後的新學習, 主要因素是與他人的互動
九個月大以上的嬰兒在語音分類的敏感期過後,還是能夠學到他們從未接觸過的新語音。 然而只有和嬰兒互動的真人所發出的新語音,才能使這種後來的學習發生。 (錄音帶或錄影帶播放出來的,在此年齡的嬰兒身上就不會產生學習)

45 第二語言的學習

46 由初生就開始接觸絕對有益 相較於那些後來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孩子,這些雙語孩子通常在兩種語言的發音和語法上都有較好的掌握。
但是對大腦而言「沒有偏好某一種語言」的情況並不存在,因為被挑出來做為「母語」的語言其處理主要會用到左半腦中的某一區塊,另一個語言則會有重疊並多佔了一些其他區域。

47 幼兒在早期學習第二語言更容易掌握文法和聲調。
孩子像一部天生的語言學習器,可以區別文法和聲調。 母親或成人在對寶寶說話時也會不自覺的以一種拉高拉長的聲調,誇張表達母音,但為寵物和大人就不會。 但語意和詞彙,任何年齡都可以學到。

48 英文是母語或是1至3歲就開始學習第二語言者則會使用左半腦處理文法,但年紀越大開始接觸第二語言者,大腦雙側的活動就越明顯(費力)。
右腦新奇,左腦慣例 高德伯(美國紐約大學神經心理學與認知表現研究院教授)

49 第二黃金期─青少年階段 最新的腦神經科學發現,雖然50%腦神經細胞,是在5~6歲以前成形,然而一直到青少年階段,大腦仍持續成長。
海馬回─海馬回腦神經末端長出大量樹突和突觸,使記憶功能能在這階段大量提高 胼胝體─變大,讓左腦和右腦得以密切合作

50 大腦皮質─16歲以前顳葉灰質都還在生長,16歲以後才進行修剪和髓鞘化。
(顳葉中的「威爾尼克區」,負責對語言進行解碼) 青少年階段語言能力大幅提昇加上海馬回記憶能力增強,因此這可能是學習第二語言以及提升母語水準的另一個最佳時機

51 然而,還是有例外 約有5%的使用雙語的成年人,可以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達到母語的程度,即使這些人是在成年後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

52 與學習有關的大腦知識

53 一、外在環境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神經解剖學家瑪麗安.戴蒙的研究發現,大腦會因為環境刺激長出新的連結。

54 適當的環境刺激可讓孩子更聰明 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院長古德溫指出:「現在我們越來越能瞭解環境可以影響人了…雖然我們無法使智商由70變成150,但是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改變他們的IQ,結果會在正負20分左右,視不同的環境而定。」(Kotulak,1996)。

55 研究後天環境影響力的學者格林諾夫指出兩個發展優異大腦的重要因素:
第一,是要讓學習充滿挑戰性。 第二,是必須讓學生可以得到回饋。

56 具挑戰性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太難或太簡單,學生則可能會放棄或感覺無趣。
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於學習有較高的選擇性 新奇也有作用,經常改變教室布置 或改變教學策略,也是很好的方法。

57 二、內在獎賞 神經科學認為大腦自己便能夠製造獎賞,這些獎賞稱為鴉片劑,與行為主義的「外在獎賞」不同。
只要是正向的學習經驗,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會以自己獨特的生物結構做出欣喜的反應,也就是給自己「內在獎賞」,以觸發學習動機。 有吸引力的目標、正向的信念和想要有所成就的情緒,是很重要的因素(Ford,1992)

58 五種發展內在動機的策略 (一)消除威脅。 (二)設定目標。 (三)形成高度正向的氣氛。 上課前的靜心活動、避免不合理的要求;
讓學生有選擇權、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標、形成意義; (三)形成高度正向的氣氛。 表揚學生的成就、布置豐富的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59 (四)激發正向參與的情緒。 (五)增加回饋。 融入戲劇、遊戲、藝術、雙贏的競賽等; 透過同儕、家人、自我、或電腦的評鑑,給予回饋。
Eric Jensen

60 三、情緒 情緒就像是身體的第二個神經系統。一般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靠的是軸突─突觸─樹狀突間的聯繫,然而情緒訊息所走的通路則不同,是經由月生月太分子傳播散佈在血管中,在全身產生效用。

61 杏仁核中有12~15個不同的情緒區。 杏仁核與大腦皮質兼有相互的傳輸網路,由杏仁核傳給大腦皮質的資料遠多於大腦對杏仁核的輸入,它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想發、立場和成見,因此,我們容易受到情緒的操弄,而非理性的控制。

62 一個老師若是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擁有好的情緒,而感覺學習是美好的,就可以讓學生擁有正向的學習情緒。
好的教師可以將情緒與學習結合,善用每個機會將情緒融入教學之中,透過各種教學策略引發學生參與學習的情緒。

63 四、意義 形成意義的重要因素有三: 相關性 情緒 情境和組型的形成

64 相關性 相關性是最常形成意義的一種類型。指的是一個神經元會和附近既有的神經元結構形成連結,如果訊息內容是不相關的,那麼神經元間的連結便不可能形成,相反地,如果相關性的連結越常建立,就越能強化這些連結。

65 情緒 情緒也能引發意義。強烈的情緒會釋放出化學物質如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和血管增壓素。這些化學物質會提供大腦一個「這是重要的事情」的訊號。
如果我們能將情緒引導到一種有生產力的狀態,那麼情緒就可以幫助我們達成目標。因此老師在教學時應儘量引導學生融入各種參與學習的情緒,而不要因為要進行「正經」的學習而設法摒除情緒。

66 情境和組型的形成 安德魯.柯華德在其著作《形態思考》(Pattern Thinking,1990)中指出,大腦會形成立即性的階層組織以衍生或創造出某些型態。這些型態讓輸入的訊息有一個情境,以免被視為無意義的東西而消除。

67 兒童發展專家珍.希利說:「具有型態的訊息,意味著新訊息已經和先前發展出來的心智架構充分地組織和結合了。」
學習最好能親身動手做,親自體驗,並且要能和發展出來的型態結合。 科技整合、跨科模式或是主題統整都是可以幫助學生產生更多相關性和情境,以幫助學生瞭解學習之間的相互關聯。

68 五、注意力 注意力的歷程如下:警覺、尋找方向、確認以及做決定。 「適當的注意力運作」,不僅啟動了許多新的神經元,也要抑制不重要的訊息。
大腦的注意力其實是有選擇性的,如果學生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到所要學習的內容訊息時學習的效果就會大幅的提升。

69 我們在一天當中,注意力也有高低起伏的循環現象。每一天大約會有16次的循環,每一次的循環大約是90-110分鐘。
哈佛大學亞蘭.霍伯森指出神經系統間的連結與固化的過程,只有在注意力低潮時才能發生。可見注意力低潮也並非無益於學習。

70 教育工作者應能容許這一段內化醞釀的時間。因此,老師可以在教完新材料之後,讓學生做反思、討論、寫作或畫圖,以整理所學,這樣神經系統間的連結才有充分的時間強化,學習才能更有成效。
如果老師利用這段時間讓學生做規定的作業或計畫,則無法讓大腦有休息的機會。

71 六、適度壓力 雅各和納德爾(Jacobs and Nadel,1985,1p84)認為,在壓力下思考和記憶都會受到影響,大腦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都會減弱。此外在壓力之下,學生的免疫系統的功能會降低,也會影響學生的健康。

72 大腦只要感到一些令人無助的威脅時,就會出現一些刻板化的行為,這會阻礙學生進行型態辨認和進行複雜的問題解決能力。學生比較不能瞭解事物的關聯性,或看出較高層次的組織,因此學習會被窄化成只是記憶一些零碎的事實(Eric Jensen)

73 Renaten Nummela Caine & Geoffrey Caine在Education on the Edge of Possibility一書中也強力倡導建立低威脅高挑戰的學習氛圍,也就是鬆弛的警覺(Relaxed Alertness) 他指出:在放鬆且安全的環境下,給學生機會與冒險,才可以使人的表現發揮到極致。

74 七、記憶 記憶是一種歷程,不是一種固定的東西,大腦中並沒有單一區域負責我們所有的記憶。
海馬迴主管空間記憶以及其他外顯記憶─如講話、閱讀,甚至情緒事件等等; 對於名字、名詞、代名詞的記憶是在顳葉。 負面的情緒事件會儲存在杏仁核。 基底核和技能有關。 小腦對連結性記憶的形成有關。

75 短期記憶/長期記憶

76 短期記憶(工作記憶) 訊息在工作記憶中大約只能留存15~20秒之久。這時間看來很短暫,卻很有用。
工作記憶可以讓我們統整當下的知覺訊息和既有的知識,並且有意識地談論、思考與反覆運用。 如果要記憶數字,最多僅能達到7位數加/減二的長度而已,更長的數字,就會變得很難一次就記住。

77 「塊狀處理」、「精緻化練習」或「背誦式複習」則可以提高記憶效果。
我們幾乎不能同時處理兩項思考,特別是它們使用同一個感覺管道時。因此老師在課堂上,不宜讓學生同時做兩件事。

78 長期記憶 一般可以又分為陳述性記憶(外顯記憶)和程序性記憶(內隱記憶)。 陳述性記憶指的則是語意記憶和事件記憶。
語意記憶:儲存遍佈大腦之中,大腦基本上不善於提取這種類型的記憶,它需要語言的激發以連結儲存的資料。

79 事件記憶:指的是場所、空間、事件或情境的提取歷程。
學習和記憶可以被特殊的情境或位置喚起 (一首歌會想到一件事情)。 擁有無限的空間,形成快速且容易更新。 弱點:容易混淆,當同一地點有許多事件或材料時,就會變得混淆而難以進行記憶的提取。

80 程序性記憶(動作記憶):指的是有關技能、或刺激反應方面的記憶。
像是騎腳踏車,多年之後不必重新學習, 也能立刻毫無困難地開始騎。 程序性記憶的容量並無空間限制, 只需要少量的複習和一點內在動機。 這說明了為什麼許多最難忘的教室學習經驗,就是「動手做」。

81 針對記憶的教學策略 語意記憶:可以經由押韻、音樂、聯想等方式來激發記憶中的知識。
事件記憶:可以多多改變學習的場所、情境,運用不同的學習角落、肢體動作和情緒等來增進記憶的提取。 程序性記憶:靠得是練習得越多,學習越會自動化,越有可能形成反射性記憶。 (反射式記憶:肌肉的反應、情緒的反應)

82 八、肢體動作與學習 1995年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主題為:「小腦在認知中所扮演的具體角色為何?」,當時,已有80件左右的研究指出,小腦和記憶、空間知覺、語言、注意力、情緒、非語文訊息、甚至和做決策的能力之間有高度相關。體育活動、肢體活動以及遊戲對於提高認知能力具有很高的價值。

83 運動除了可以鍛鍊肌肉、心臟、肺部和骨頭外,也會強化基底核、小腦、胼胝體,以及大腦中的所有重要部位。
運動能夠燃燒大腦中的氧,但它也會提供神經滋養物質,以增強神經元的成長和更多的連結。

84 每周運動75分鐘的受試者,會表現出較敏捷的反應與較佳的思考和記憶能力。
Michaud and Wild,1991 每天多花半小時時間上體育課程者的表現成績比沒有參加體育課程的學生成績好。 Hannaford,1995 美國運動與健身事務總統諮詢委員會強調:所有K-12的學生每天應要有30分鐘的體能活動,以刺激大腦。 老師應有計畫地融入肢體活動在教學之中。包括:伸展活動、舞蹈、步行、戲劇、體育活動等。

85 九、充足的睡眠和營養均衡的三餐 近年的研究指出睡眠有助於記憶的凝固 (Patricia Wolfe,p120),
充足的睡眠有助於白天經驗的凝固。 而且充足的睡眠也有助於白天的學習。

86 提供足夠的營養可增強記憶 鈣的衍生物鈣活化酵素,可以幫助消化蛋白質並開啟感受體。
乳製品中的苯丙胺酸,有助於製造正腎上腺素,同時也和警覺性、注意力有關。 乙醯膽鹼的含量和記憶的改進有關, 在蛋類、鮭魚與綠色蔬菜中的卵磷脂, 則可以提高膽鹼的濃度,提高記憶。

87 多喝水很重要! 大腦一天要有8~12杯的水才能有最佳運作狀態,教室中的脫水現象不利學習。 喝水後5分鐘和壓力有關的
兩種荷爾蒙(腎上腺皮質素、腎上腺素) 有明顯下降的趨勢。 缺乏充分的水分會造成傷害 ----注意力缺乏、昏睡。

88 Six Ways to Prepare the Learner
教孩子有關大腦的知識 設定個人的學習目標:think smart! 幫助學生瞭解適當的睡眠有助於學習:sleep smart! 教學生關於食物與營養和學習的關係: eat smart! 讓學生瞭解水對於身體系統特別是大腦的重要性:drink smart! 幫助學生瞭解大腦運作的方式,以提升其學習技巧

89 Four Ways to Manage the Environment
建立正向的學習氣氛 使用音樂 (音樂在每分鐘60beats的速度下可幫助學習) 使用有用的視覺記憶提醒(KWL) 建立互動的環境

90 Four Ways to Gain and Keep Learner Attention
統整新奇或強烈的情緒與學習連結。 使用幽默感(每日與學習主題相關的一笑話)。 允許活動(movement)將活動融入教學中以增加腦部氧的循環。 理解外顯和內隱的注意力。 (學習需要引起動機,也需要內化的時間)

91 Six Ways to Increase Memory and Recall
將情緒適度的運用在教與學當中 建立感官的連結(看、聞、聽、摸、嘗) 協助學生發現他個人的學習意義 反覆練習 特別重視教學的起始與結束 (大腦特別容易記住事情的起始與結束) 教導特殊的召回技術 91

92 十二個啟發兒童腦力發展秘技 摘自商業週刊 讓睡眠工作 利用睡醒後複習 常休息一下 經常訓練大腦 利用遊戲來學習 運用學習地圖 運用多重感官
十二個啟發兒童腦力發展秘技 摘自商業週刊 讓睡眠工作 利用睡醒後複習 常休息一下 經常訓練大腦 利用遊戲來學習 運用學習地圖 (將關鍵資訊歸納整理成圖) 運用多重感官 從幼兒開始訓練腦力 改變資訊結構並加以精簡化 閉起眼睛複習 透過音樂來學習 利用故事性記憶法

93 4種腦波 β腦波:有意識時,專心警覺時、說話、行動、積極及緊張時→適合接受資訊,但耗費精力。
α腦波:放鬆而清醒時,它提供意識和潛意識的橋樑,身心能量耗費較少,腦部活動更為順暢→適合整合資訊及記憶資訊 θ腦波:剛入眠、幻想時,θ腦波對於邊緣系統有非常直接的接觸,所以可以觸發深層記憶、強化長期記憶→容易靈光乍現 δ腦波:沈睡時

94 3步驟應用 一、讀書時,讓孩子聽節奏強、具有安撫作用的巴洛克音樂,因其與α腦波頻率一致,有利學習吸收。
二、利用睡前放鬆,在腦中回憶白天的學習內容,進入睡眠時,讓θ腦波發揮長期記憶的功能。 三、早上一醒來,立刻複習前一天的課程,記憶效果事半功倍。

95 結 語

96 Eric Jensen極力主張我們應該要做一個大腦研究的「消費者」
但也提醒我們「千萬不要因為某人或某處聲稱某種想法是『與腦相容』的,就一股腦地擁護它」,「要很謹慎地引用新發現」,這一點是非常重要。 大腦的研究方興未艾,許多研究成果都有待驗證,我們的確應小心應用,而不要盲目追隨,才能當一個聰明的知識消費者。

97 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 真正的實驗室是要在教學現場中去實踐

98 讓我們藉著對認知科學的瞭解, 為提升本土語言的教學專業而努力!
~感恩~

99 實作練習與分享

100 C.在教學進行中 如何獲取與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A.在學習者本身的學習準備上 B.在教學環境的處理上 C.在教學進行中 如何獲取與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D.在幫助學生的記憶上 E.在教學之後


Download ppt "認知科學在本土語言教學的應用 ~談以大腦知識為基礎的教與學"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