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三章 台灣的水墨畫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三章 台灣的水墨畫發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三章 台灣的水墨畫發展

2 第 一節 「閩習」與「狂野」──台灣明清書畫美學特質
第 一節 「閩習」與「狂野」──台灣明清書畫美學特質 台灣在1661年,因鄭成功的驅荷而納入以漢人文化為主軸的所謂「明清時期」,這個時期直到1895年的乙未割台,前後大約234年的時間。 就美術史觀點言,水墨書畫的傳入,是台灣美術發展的ㄧ次重大變革。 從史實觀,明清時期台灣書畫深受中國大陸閩浙地區畫風之影響。

3 水墨書畫是漢人文化在台地蘊生發展最重要的文化成就之一。台灣明清時期書畫,長期以來,被正統中國美術研究者視為中國文化的邊陲或末流,乃屬民間野趣的東西,不登大雅之堂。但今天的台灣美術研究者,早已從這些作品之中,窺見並歸納出屬於本地特殊美感品味的「狂野」氣質。一如早期帶著批判、貶抑意味的「閩習」一詞,之後轉為較中性、客觀的「閩派」說詞;台灣書畫作品,避開「閩習」這種依存於大陸原鄉的說法,也被「狂野」這樣一種具有獨立美學意義的名詞所取代。

4 台灣特殊的狂野美學,脫胎於福建的「閩派」作風,進而發揚光大,其中可以看出兩條路徑的並行發展。一是福建畫家在台地的受到喜愛與收藏;一是台地本地畫家的學習與模仿,乃至更為加強和誇大。

5 明清時期自大陸來台的畫家,就其身份,可分為仕宦和流寓兩類;前者是來台任官,後者則是應大戶人家之邀,來台客寓。然而不論何者,福建以地緣之便,人數始終偏居首位。此外,即使不以籍貫分別,只要是畫風具放縱、霸氣的「閩習」傾向,總是受到台民格外的喜愛和珍藏,此原因或與台地社會偏屬新闢地區、民風較為強悍有關。 詳參揭蕭瓊瑞〈「閩習」與「台風」〉一文。

6 應聘來台江南文人 來台仕宦者、流寓文人中,以曾茂西、謝琯樵 ( )最具知名度。謝琯樵曾師事華喦外甥王志周,因此畫中筆意似有新羅山人之影響。 板橋林家聘請來台之江南人士,有名的「汲古屋三先生」謝琯樵、呂世宜、葉化成帶來當時中國文人書畫風格。

7 謝琯樵 ( ) 福建詔安人,生於嘉慶十六年,咸豐間來台,初寓磚仔橋吳家,同治三年(1864)隨林文察進剿太平軍,殉難於萬松關,享年五十四歲。著有《談畫偶錄》。約於1857年至1860年間旅居臺灣,先後寓於臺南吳家宜秋山館、板橋林家。 詩書畫印四絕的謝琯樵,則以詩人之才,合米芾、顏真卿兩家書風為一體,自成一家;畫作多係18世紀揚州八怪遺風,精研篆刻經驗亦融入書畫中,其多才多藝的各種專長,帶給臺灣早期傳統畫壇相當大的影響力。

8 謝穎蘇〔古木蒼鷹〕,1859,台南許文龍藏。

9 曾茂西〔秋塘野鳧〕,1858,台南楊氏家族藏。

10 呂世宜( ) 金門人生於乾隆五十七年。道光年間舉人,曾拜郭尚先為師。建「愛吾廬」,金石收藏頗為豐富,見有古人墨蹟,即傾資財購求。善於考據,書法負盛名,以隸書為最。 「臺灣金石學之祖」,一生所收藏大量的商周鼎彝、秦漢碑刻,以及其他朝代碑拓、法帖,留在臺灣,充實了臺灣的書畫文獻。 其金文、篆隸碑學流傳於臺灣各地,對臺灣書學的提升貢獻鉅大。

11

12

13 葉化成( ) 板橋林家在道光十七年間聘來呂世宜、葉化成及之後的謝琯樵( )等人對書法影響至大。對於北臺灣詩文、書畫之發展助益良多。葉化成擅書畫,尤擅長水墨山水畫,筆法溫文秀潤,其行草書法典雅秀麗,與呂世宜擅伊秉綬風格之「八分書」,謝琯樵之宗「板橋道人」,風格截然不同,然傳世作品極少,因此名氣不如呂、謝二人。

14

15 台地書畫家 將「閩習」徹底發揮,並形成「狂野」氣質者,仍以本地出生之林朝英( )、莊敬夫(乾隆年間)、林覺(嘉、道年間),乃至較後期的謝彬(光緒年間)為代表。

16 林朝英 小名耀華,或作夜華,字伯彥,號一峰,又號梅峰、鯨湖英等,臺灣(台南)人。祖父林登榜於康熙間來臺,居台南府城嶺後街(今建國路),營布商兼業砂糖,店名「元美號」。朝英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貢成均,以資授中書銜。嘉慶初,倡修縣學文廟。廟成,奉旨嘉獎,建坊,賜「重道崇文」之匾。

17 嘉慶15年(1810)所作行書〔雙鵝入群展啼鳴〕乃晚年代表力作,全幅筆力雄健飛揚,有鐵畫銀鉤之勢,間以飛白乾筆,尤見速度之美 。林朝英展現台地「狂野」風格之作品,除書法外,亦以繪畫見長。其花鳥之作,頗受明代畫家徐渭影響,此在其所繪芭蕉、荷莖之飛白用筆中,可得印證 。 林氏曾被日人尾崎秀真誇讚為「清代台灣唯一的書畫家」,此話或許並非完全允當,然以作品風格得以呈現台灣殊異美感氣息且深受台人喜愛者,林氏確為第一人。林氏書作,普及南部諸多名剎大廟,如台南開元寺、屏東雙慈宮等,均仍保存其所書匾聯。

18 林朝英 行草

19 林朝英〔行書〕

20 開基天后宮裡林朝英所書匾額

21 林朝英〔墨荷圖〕

22 林朝英〔蕉石白鷺〕

23 林朝英〔雙鳳圖〕

24 林朝英是乾隆嘉慶年間的台南商人,他最為人熟知的事蹟是捐錢修建孔廟獲頒「重道崇文」石坊。石坊原本位在南門路龍王廟前,日治時期因開闢南門路被拆除遷移到台南公園燕潭北畔。

25 這是公會堂裡的一段十分有趣的說明資料,大意是說日治時期台南大正公園(湯公園)施工時工人意外挖掘到林朝英埋藏的金塊,爭奪逃竄。大正公園基地徵收自林家宅院一峰亭,官方追回金塊後沒有返還林家後代,卻移作建造公會堂的經費。

26 林覺 林覺成名於台南府城。舉凡花鳥、人物、山水,均為專擅,而題畫書法,風格亦具特色。究其淵源,實深受揚州八怪中之福建畫家黃慎影響,如所作〔歸漁圖〕,即深得黃慎筆法神韻,飛舞轉折中意趣橫生。 在民間廟宇壁畫享有盛名的林覺,以其作品之精煉純粹,早已超越畫工層次,而其筆意之狂縱放逸,為台灣明清畫壇後期表現該地殊異美感的重要代表畫家。

27 林覺〔歸漁圖〕,1831

28 林覺〔蘆鴨圖〕

29 〔墨畫蟾蜍〕,尤見林覺狂野意趣。此三足蟾蜍,三足係以草書般之狂筆畫就,留白的腹部,呈顯仰頭上望的蟾蜍姿態,濃墨點染的蟾蜍口部上方,則以淡墨快筆,畫出旋轉般的中鋒長線,乃是伸舌捕物的趣味動作,戲墨之味濃厚,亦見畫家創意之無拘。

30 林覺〔劉海戲蟾蜍〕 〔劉海戲蟾蜍〕(另名〔蝦蟆仙人〕),抱在劉海身上的蟾蜍,全身滿佈突刺,奇醜無比,相映劉海亦為醜陋的臉龐,可見畫家以醜為趣的狂野美感。

31 莊敬夫 字欽翰,號桂園,臺灣(今台南市)人,居郡治之西定坊。武舉人,唯却以水墨繪事著名,凡山水、人物、草木、花鳥,意到筆隨,各臻其妙。今日所見之畫多以紙本的大幅松鹿圖為主,筆法粗勁有力,鹿眼炯炯有神,富有強勁硬實之感。近代美術史家,以其為台灣「狂野」特質之代表。

32

33

34 「閩習」與「狂野」 「閩習」是一種延續自「浙派」的美感取向,在強調「正統」、「雅構」的人士眼中,「浙派」乃是一種「狂態邪學」的「野禪」表現,而「閩習」正是這種趣味的延續與發揚。所謂「好奇騁怪」,指的是造形上的不居一格;所謂「筆霸墨悍」則是用筆墨上的霸氣強悍。這樣的批評,事實上也正突顯了福建畫家自黃慎、鄭顛仙、張瑞圖……以降,一種強調個性表現與筆墨狂放縱逸的地域性特質。

35 延續「閩習」作風的台灣地區畫家,在同樣的趣味取向上,則更增加了筆法上的勁道,少了墨色的發揮,因此畫面上展現一種強調「力量」的「狂野」之氣。「狂野」二字,均語出《論語》,〈子路〉篇孔子曾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狂」者,乃是一種勇於進取、不拘成法的人格特色。而〈雍也〉篇也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野」正是一種質樸而不求文飾的趣味。「狂野」二字,反映的正是一種質樸、進取、不拘成法、不求文飾的美感傾向。


Download ppt "第十三章 台灣的水墨畫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