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客體關係治療 報告者:政勳、宛蓁、穎柔、澤慧、詩傑、美麗、淳萱、仕瑜、振民 參考來源: 1.學長姊ppt: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客體關係治療 報告者:政勳、宛蓁、穎柔、澤慧、詩傑、美麗、淳萱、仕瑜、振民 參考來源: 1.學長姊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客體關係治療 2016.05.25 報告者:政勳、宛蓁、穎柔、澤慧、詩傑、美麗、淳萱、仕瑜、振民 參考來源: 1.學長姊ppt:
(許玫倩、施怡菱、王映之、林佳慧)(蕭韻文、洪怡菁、陳湘芸、廖子慧)(廖美淑、范煒筑、廖盈盈、毛咪、梁恩盈) 2.客體關係治療-關係的運用。台北市:心理。(2001)林秀慧、林明雄 譯。 Object relations therapy: using the relationship. Sheldon Cashdan著。 (P )

2 前言~治療關係:改變的基礎 投射性認同 關係立場 後設溝通 誘導 依賴 無助 我活不下去 照顧 權力 控制 你活不下去 無能力 迎合
投射性認同是早年客體關係的殘餘物,以人際關係困擾的形式 表現出來。 投射性認同 關係立場 後設溝通 誘導 依賴 無助 我活不下去 照顧 權力 控制 你活不下去 無能力 迎合 自我犧牲 你虧欠我 感謝讚賞 性慾 性愛 我將使你 在性上達致圓滿 性興趣

3 投射性認同在治療中的意涵 在生命早期所形成的客體關係模式通常較多是受到情緒因 素的影響,而不是理智因素的影響。
採用投射性認同建構關係的人,渴望一個”好的”結局。 代表個案想要矯正關係缺陷的努力,對早年之病態客體關 係劇本的重演,構成了一種想要逆轉早期童年壞結局經驗 的企圖。 治療師藉著創造一種使得投射性認同得以在其中發生的人 際環境,創造出一可以在『此時此刻』去處理這些投射性 認同的機會,強調正發生的互動本質。

4 投射性認同在治療中的意涵 治療師確保投射性認同會出現在治療關係中,然後以一種不 同於個案所習慣的方式來回應,這就是基本的目標。
治療師給予個案之投射性認同非典型的回應,以及他對治療 過程的承諾,造成客體關係治療獨特的性質。 積極面質個案並拒絕順從其投射性認同,將關係用來做為改 變個案與他人產生關聯時的習慣方式與自我欺騙方式。

5 投射性認同在治療中的意涵 在治療的過程裏,個案可能可以獲得對當前或過往的客體關系的洞 見,但這類了解只是附帶現象。治療師-個案關係裡的具體改變才是 個案發生持續改變的原因。 覺察自己「內在感受」與「情緒反應」,判斷自己是否已成為案主 投射性認同的標的。 治療師藉著創造一種使得投射性認同得以在其中發生的人際環境, 來創造出一種可以在「此時此刻」去處理這些投射性認同的機會。 治療的基本目標是改變個案的投射性認同,去修正其內在的客體世 界。

6 客體關係治療:四階段 允諾參與 投射性認同 面質 結案 II I

7 客體關係治療:階段I 允諾參與 engagement
投射性認同 面質 結案 II I 第一階段的允諾參與即是為了使個案在情緒上允諾參與治療過程的積極努力。

8 客體關係治療:階段I 允諾參與 engagement
大部分個案對於進入治療只有初步的理解,或許是想尋求減輕 痛苦的方法,很少有個案想在人格上有重大的改變。 許多個案在治療開始不久,對於所發生的一切不舒服,會開始 懷疑自己進入治療的決定。 客體關係治療的「允諾參與」階段,就是要去處理個案感受到 的不舒服感受,並確保個案會持續接受治療。

9 治療鏈結與過早結案 治療鍵結在治療初期非常重要。 過早結案在初期時和治療師過早作過多的事有關,在個案還沒
準備時給建議和解釋,而無法使其允諾參與。 案例:蘿蘭的詮釋(p.119)→顯示過早結案可能與心理領悟或 個案動機低較無關聯,而與治療師在治療初期無法建立「治療鍵 結」較有關。 在獲取個案資料的同時,必須注意關心個案,并讓個案允諾參 與到治療中→達到這目標的方法是透過「情緒聯結」。

10 情緒聯結 情緒聯結指的是用來傳達同理、了解的一系列技巧。
這些技巧來自於以個案為中心的模式,治療師能夠分享並感知個案的 感受並回饋給個案。主要方式是:回應埋藏在個案非語言裡的情緒訊息。 當你談到——時,你就覺得快樂。 只要當——的主題出現時,你似乎便顯得沮喪。 你的確為——感到苦惱。 例子:個案說自己會錯開包含暴力主題的節目或電影。p.122

11 情緒聯結 治療師可以將陳述事實轉變為適當的情緒對話。 另一個建立情緒聯結的方法是:讓個案知道”你站在他那一邊”。
除了情緒聯結,其它方式可以透過幽默、藉著非理性的行為舉 止、建議和忠告來達到允諾參與的目標。 (治療師向個案傳達,因為治療師喜歡個案,可能因為個案的 自殺而感到憂鬱,來幫助個案更有意願投入治療而放棄自殺。 p.126)

12 情緒聯結,補充 情緒聯結的要素 (1)了解對方感受的能力跟意願
我們必須要碰觸到自己內心跟對方那種負面、害怕的感覺 一樣的地方,你才能夠真正跟他站在一起。但,很多時候我們 是多麼努力的要逃開心裡面所害怕的感覺。 (2)不做評斷、點化或說教(draw a line) (3)stay with your friend/client. What makes something better is connection!

13 建議和忠告 在治療第一階段中,要十分小心,只有當忠告是相對無害,且 只有成功的好機會時,才會提出。因為第一階段並非要去解決 問題,而是要使個案參與到治療關係中。 治療師的建議和忠告會被個案視為有價值的資訊,這並非是絕 對的現實狀況。治療師不會在情緒上捲入個案的困難,使得治 療師可以有能力從不同的觀點看事情。 例子:父親再婚后對於兒子的來訪感到矛盾衝突,兒子會對繼 母提出批評的意見。治療師建議選擇找父親和兒子住處的中間 點某地碰面。p.131

14 客體關係治療:階段I 允諾參與 結語 第一階段 允諾參與之目的 個案在治療關係中需要感覺到與某個能夠幫助他們處理生活變
遷的人維持關係;但他們卻又害怕處於關係中。因此允諾參與 的目的就是要來克服這種矛盾情感。 治療的允諾參與階段將近完成的一個訊息指標是:個案說他們 期盼下次會談早點到來,亦即治療師開始進入個案的內在客體 世界。

15 客體關係治療:階段II 投射性認同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S
允諾參與 投射性認同 面質 結案 II I 第二階段的投射性認同即是辨識、診斷、確認個案之投射性認同的本質,以及其背後的後設溝通。並將個案的後設溝通公開化。

16 客體關係治療:階段II 投射性認同 第二階段的個案 個案認知到治療師不僅僅是另一位專業人士而已。 想去找到某個「真正」關係於自己的人。
想要有一種某人是想要涉入而非必須涉入關係的渴望。 這感受越深刻,個案之投射性認同的顯示便愈可能會浮現。

17 客體關係治療:階段II 投射性認同 第二階段的治療師 對於構成個案之投射性認同的各種行為已有相當的了解。
藉著聆聽個案主訴、個案關係裡的拼圖等作為了解個案的基礎。 但傾聽某個人訴說他的投射性認同,並不等於自己成為投射性 認同的目標物。 客體關係治療聚焦於治療師個人捲入個案病理裡的方式。 治療師等著個案把治療師當作投射性認同之目標物。 換句話說,這個階段的諮商師 1、知道個案的凹凸 或是投射性認同的pattern 2、在諮商室中正成為個案的凹凸或是投射性認同的目標物(諮商師有所感、有所想、並想要有行動)

18 客體關係治療:階段II 投射性認同 第二階段的重要特徵(一):治療師覺察與運用自己的反移情
治療師已被指定為投射性認同之目標物的第一個指標是,有 了事情並非完全正確的模糊感受。 在客體關係工作裡,「反移情關係」 指的是治療師的情緒反 應,它發生於回應個案之投射性認同時,尤其當它們反覆發 生時。治療師可以運用自己的感受、情緒反應,當作辨識、 診斷、確認個案之投射性認同的本質,及其背後的後設溝通。 1、治療師的反移情,舉例:治療師發現自己越來越生氣且不耐煩、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把工作做好、過當方式幫助個案例如提供額外的協助等。 2、反移情關係(課本翻譯為反轉移關係): (1)傳統精神分析裡,它指的是在治療師這邊會干擾分析工作的不受歡迎反應。/如果分析工作要成功結束,它就需要被免除或降低到可處理的比例。 (2)客體關係工作有相當不同的看法,它被視為是自然反應;被用來在經驗上確認個案的投射性認同的精確本質,及背後的後設溝通。 它被視為是治療過程中一有價值的,甚至是必要的部分。(Bollas,1983;Meyers,1986;Ogden,1982) (3)課本P.98提到治療師要能覺察與區辨自己的反移情是主觀反移情還是客觀反移情。尤其是客體關係治療師更需要去觸及這些問題。

19 客體關係治療:階段II 投射性認同 第二階段的重要特徵(二): 檢視個案的投射性認同,並將個案的後設溝通公開化 後設溝通如何公開?
需要將關係帶進「會談室內」;即從討論個案與其他人的關係, 轉換到個案與治療師之間關係的討論。 治療師將焦點轉換到此時此刻,即談論治療中發生事情,愈談 論互動的此時此刻,治療師愈能將後設溝通逼到公開面來。 作者提醒: 1、當治療師對個案後設溝通的真確本質有所瞭解時,也就是可以考慮做適當回應的時候。 2、治療師將關係中的後設溝通公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通常治療師談論個案的其他關係會比談論兩人間的關係容易些。經常地,治療師會和個案同謀,一起去談論過去事 件或會談室外的事件,而不去處理治療關係中發生的一切。

20 四種投射性認同的類型 依賴 權力 迎合 性慾

21 依賴

22 依賴 個案可能的狀態與反應 將治療師置於照顧者角色;將治療師視為敏感、全知、全能, 知道個案所不知道的事情和答案,常請求治療師給予忠告、指
導、答案或支持。 個案常表現無助、沒有能力,無法靠自己處理事情,無法靠自 己做任何決定。以及表現憂鬱或暗示自殺等。 個案會過份誇大危機(如:急診呼叫、反覆出現),以尋求治 療師協助,使治療師成為”拯救者”的角色。而「危機」往往 是超乎比例地被誇大,且皆可以在下次會談時被輕易地處理掉。 1、個案所渴望的是一種使他們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關係,他們想要被確定自己是有價值的。 2、只有藉著表現得彷彿他們沒有能力靠自己生活,他們才會感覺到有其他人站在自己這一邊。

23 依賴 個案可能引發治療師或他人的反應 治療師會想要以可能會被認為是「過當的」方法去幫助個案,
像是提供額外的協助;治療師可能會「過度保護」個案;努 力」幫助個案、給個案「額外的」協助等。 在治療師身上引出的反應是「幫助」、「 照顧」 。 治療師在努力幫助個案時可能會不知不覺地提供了個案想 要的忠告,而這忠告經常無法被達成,個案便會以責備治 療師來作結束。 當所有的給都是單向時,關係是很難維持下去的。變成依賴 之投射性認同的目標者,最終會覺得被榨乾及被剝削。 1、尋求忠告本身並不是病態的,治療師有時候可以對個案的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但若除了收集資料外只剩下指導或被要求支持便可以懷疑投射性認同的進行。 2、課本的例子為被丈夫恐嚇的婦女,治療師的建議為勇敢表達自己,個案下次會談回應說丈夫更過分了。

24 「凱瑟琳群我有關他與雇主的關係,包括他如何去請求加薪、他要如 何才能獲得升遷?他對自己的工作職務覺得沒有安全感,且想要我藉 著乖做什麼來幫助他把事情弄好」
「他也堅持要我指導他如何處理與男人的關係,例如想知道遇到一個 合適的人時該怎麼辦?在第一次約會裡兩人會有多大的進展?男人是 否會期待越早發生性關係越好?他將這些問題直接擺在我面前,期望 我會給他答案」

25 「尋求忠告本身顯人部是病態的,治療師有時候可以對個案 的問題提出不同觀點,但是當治療會談的進行除了尋找資料、 是圖獲得指導、請求、支持,而幾乎沒有別的內容,且『危 機』被超乎尋常的誇大,且無法撐到下次會談再討論時,我 們可以懷疑是否有別樣東西正在進行」

26 依賴 治療介入方式 運用反移情關係—對自己的反應做出反應! (1)允許自己在情緒上去回應埋藏在個案的投射性認同 裡的後設溝通。
(2)運用此資料當作辨識個案之病理的一種方法。 →治療師必須願意讓自己變成各種情緒的壓力計。 允許自己被「使用」,而運用反移情關係對個案 後設溝通的本質做評估。 治療師能對發生在自己裡面的一切有所感(檢視與運用自己的反移情),並透過思考整理或評估後再回應出對個案有治療效果的回應。

27 依賴 治療介入方式-如何做到? 將「治療關係」帶入「晤談室裡」,將焦點從「正在發生的 事」移至「此時此地」;使後設溝通盡可能地被公開、直接 溝通(沒有你,我個案就活不下去) 治療師須明確拒絕個案所要求的同情、指引和支持(但這對 治療師來說常是困難的,因為與其自體形象相反) 一旦後設溝通浮出表面,它就不能再獨佔地住在個案的投射幻想裡。便有機會改變個案內在的主觀客體世界。

28 權力

29 權力 個案可能的狀態和反應 (會談中瀰漫著批評,對CO的介入吹毛求疵) 批評治療師未能抓到重點。 治療無法有較大進展。
個案帶著危機來,治療師未能正確處理。 顯得不耐煩,不滿意治療師。 希望治療師遵循他的建議。 常見的兩個類群:事業上的主管群、心理治療師!

30 權力 個案可能引發治療師或他人的反應: (CO被置於一個不舒服的位置,引出無能、即將失敗的感受) 懷疑自己的處遇是否正確。
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所發生的一切。 容易變得惱怒,對個案憤怒。 產生無能或即將失敗的感受。 會有想擺脫個案的秘密幻想。

31 權力 -治療介入方式 如果CO希望能將後設溝通公開化,就需要忍耐,甚至鼓勵CL
權力 -治療介入方式 如果CO希望能將後設溝通公開化,就需要忍耐,甚至鼓勵CL 的投射性認同在治療初期的表達,治療第一階段,可談論個案治療室外的關係。 到了投射性認同 的階段,須轉換到個案與治療師之間互動關係的討論,例如詢問CL其對生活中其他人的感受,是否類似CL對CO的感受,舉例來說:「是不是有時候你在治療是裡面的感受,跟你對雇主生氣時的感受很像?」或更直接的,當個案說到他希望兒子遵循他在金錢方面的忠告時,治療師可以說「有時後在討論我們會談內要做些什麼時,我會覺得你想要我遵循你的建議」

32 即便CL可能會徹底否認,但詮釋的「正確與否」並不如「會談內容的轉變」重要!→將後設溝通公開出來,使得治療師與個案開始去討論治療中所發生的一切,而不是對治療外或過往發生的事情有無盡的討論。

33 迎合

34 迎合 個案可能的狀態和反應 個案會試圖讓自己對治療師有所幫助。 個案表示自願成為治療師的實驗對象。 個案會讓身邊的人知道治療師多麼有能力。
在這些情況下,治療師很難不表達感激之情。

35 迎合 個案可能引發治療師或他人的反應: 治療師會發現自己處在被期望去感謝和讚賞的情境裡。 感謝和歡迎個案的“善解人意” 。
感謝個案努力配合治療,覺得他是『最好的個案』。 因沒有配合個案而感到內疚。

36 迎合 治療介入方式 如果個案熟練於迎合的投射性認同,那麼治療師可能會毫無察 覺地被拉進病態的關係中。
在投射性認同真正開始進行前壓制它的話,會使得治療師無法 充分經驗到作為個案投射幻想之接收者意味著什麼,而且也無 法準確地辨識它的本質。

37 迎合 治療介入方式 在治療中,一旦投射性認同的本質變得明顯,便有必要將其背 後之後設溝通強迫至公開領域,讓個案承認他願意將治療師的
意願放在自己的意願之前(先人後己)是希望藉着自我犧牲獲 得何種回報(e.g.在治療結束之後仍能得到治療師的照顧)。

38 「在其他團體成員出現前,諾曼會擔起責任去排團體室內的座椅,檢查菸灰缸是否 全都乾淨,並將開飲機裡的水裝滿,這些通常都是我自己會去做的事情,但因為這 樣會減少一些我的工作量,我就沒有太在意它,甚至歡迎他的善解人意」 「在團體期間他會來評論我的處遇,例如『我想凱許醫師想做的是使我們彼此互相 更加誠實』以及『為何我們不特別留意一下準時出席,畢竟醫師一向嚴守時間』 「我去指出他所做的一切事情,是在逃避與我有真實的相處,我告訴他我寧願他直 接告訴我他所看到的一切,不過他仍持續這麼做,最後,我拒絕接受這些他所迎合 我的行為,他開始退縮且鬧彆扭」 「我直接問他如果我接受了他的奉獻,他會希望獲得什麼回報,最初他的回應是 『什麼都不用』,但當我刺激他時,他便承認『希望我一直照顧他』,甚至在治療 結束後也是如此,如果他是「有用」的話。」

39 性誘惑

40 性誘惑 個案可能的狀態和反應 性慾之投射性認同的整體意圖是性慾的滿足。 這類個案相信他人會停留在與他們的關係中,是因為他們可以
在性方面滿足這些人,或者使他們更有男子氣概或更有女人味。 所有關係的底線是提供愛慾的滿足。 案主打從心底相信治療師真正和他們在一起唯一理由是因為性。 這件事令人沮喪的是,使用性慾之投射性認同的人,其自尊幾 乎被包封在性慾裡。

41 性誘惑 個案可能引發治療師或他人的反應 透過反移情關係來覺察辨識。治療師自然的反移情關係就是
「性興奮」,覺得有快感、被色欲所引誘、性欲被激起。 Ex: 「一位名叫史恩的律師,不僅描述了他想要出席法律會議裡 引誘年輕女性委任人的強迫衝動,還堅持提供其性愛事件之極 為詳盡的資料給我。」→「其不尋常之處是,包含了對性活動 過度詳盡的描述。這幾乎就是史恩企圖透過語言使我涉入到他的 性越軌事件裡。」

42 性誘惑 治療介入方式 - 治療師的態度 當治療師將性「帶離會談室」,使它較不具威脅時, 就可能與投射性認同裡的客體關係議題擦肩而過!
避免當成諮商室外的事情處理,或不以立即性的術語來談論 Ex:「你是否想起在你生活中對任何人有類似的感受?」 「這是否使你想起以前所感受的某件事?」 治療的重點是將個案的投射幻想關係活生生演出來,治療師必須願意去 成為個案操縱之目標(意味著開始感覺到有快感、被引誘、性慾被激起)。 如此才有可能 進一步將投射認同的後設溝通帶進公開領域談論。

43 性誘惑 治療介入方式-治療師的態度 如果治療師屈服於個案的性慾之投射性認同,只會使個案最深 的恐懼更加堅固。
必須認知到治療師可能會對自己的個案心懷性慾感受,但卻仍 然是一個好的治療師。 一旦治療師有能力覺察出對個案的興趣並非如自己所相信的是 由理智啟動時,便能夠將自己的反應用在診斷上,而不是性慾 的目的上。

44 性誘惑 治療介入方式-治療師的作為 治療師必須覺得有信心於不論何種騷動感受,都是被自己與個 案之互動所促發的。
處理性慾的投射性認同的主要任務是要將後設溝通帶到最顯著 的地方。第二階段一直要到公開帶進誘惑才算結束,這並不容 易,因為性誘惑與性愛行動很容易找到申辯理由。 雖然這類感受經常令人尷尬且困窘,但仍有必要忍耐下去。

45 性誘惑 治療介入方式-治療師的作為 2/2 只有藉著往前推壓,投射性認同背後的根本訊息才能成為這持 續進行的關係裡明顯的部分。
治療介入方式-治療師的作為 2/2 只有藉著往前推壓,投射性認同背後的根本訊息才能成為這持 續進行的關係裡明顯的部分。 將投射認同強迫至公開領域看似殘忍,但不比讓個案因活在投 射性認同中而遭受挫折和空虛之苦更殘忍了。

46 「我去指出關於他將治療性愛化的努力,使得他承認他覺得我需要一直受到性的誘 惑,以免我不再將他視為我的個案。他承認自己並不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而且他 看不出來除此以外(性刺激的提供),還有什麼原因會讓我一直讓他接受治療。當 我告訴他我真的關心的是身而為人的他,而不是因為他的故事使我將它當成個案時, 他的反應是彷彿他沒有聽到我說的,繼續描述他另一段性愛事件。 「(治療師指出自己沒有興趣將治療室變成「性的會客室」)…..他安靜了好長一段 時間,接著他說他會為我口交,會做任何我想要他做的事,只要我繼續讓他接受治 療,他的反應有一種奮不顧身的本質,但在關係中卻是一個絕望的人,他猜想如果 我對他提供的性不敢興趣的話,那麼他身為一個人,就沒有什麼可以讓我使用的了」

47 投射性認同 關係立場 後設溝通 誘導 依賴 無助 我活不下去 照顧 權力 控制 你活不下去 無能力 迎合 自我犧牲 你虧欠我 感謝讚賞 性慾 性愛 我將使你 在性上達致圓滿 性興趣

48 客體關係治療:階段II 投射性認同 結語 投射性認同雖然是病態的,但也代表個案想要矯正關係缺陷的
努力。對早年之病態客體關係劇本的重演,構成了一種想要逆 轉早期童年壞結局經驗的企圖。 治療師確保投射性認同會出現在治療關係中,然後以不同於個 案習慣的方式回應,這就是基本的目標。因為「治療師-個案 關係」裡的具體改變才是個案發生持續改變的原因。

49 客體關係治療:階段II 投射性認同 結語 第二階段的目標更是將投射性認同帶進公開領域中,將所有的 關係拉回到此時此刻,強調正發生的互動本質。
雖然第二階段的過程是赤裸裸的,但卻是治療前進推展的重要 階段,而個案其實知道其投射性認同是自我欺騙與耗竭情緒的, 因此仍忍受治療師的挑戰和刺探(下一階段會談到)。

50 將投射性認同充分表達,強迫至公開的領域,似乎經常是殘 忍無情的,但在也沒有什麼比讓個案因活在投射性認同而遭 受挫折和空虛之苦更殘忍的了。
雖然難熬,在在第二階段結束時,個案會有種釋放感,不論 好壞,關係都已經被澄清、攤牌了。

51 第三階段-面質

52 治療師的階段任務-不照案主的劇本走 方法:簡單地說 就是「不」 藉由面質個案建立關係的習慣方式,來挑戰其投射性認同的真正本質
允諾參與 方法:簡單地說 就是「不」 藉由面質個案建立關係的習慣方式,來挑戰其投射性認同的真正本質 目標:拒絕投射性認同的要求而非個案 (具體重述承諾與關心,同時溫柔堅定地拒絕) 投射性認同 面質 但事實上並不容易,如何去告訴一位要脅自殺的個案,如果他傷害自己的生命,你不會為他的行為負責呢。 結案

53 治療師會遇見的困難與反應 無法忍受面對案主的脆弱痛苦與掙扎。ex自殺 強烈的情緒使治療師自我懷疑,進而說服案主事情將會好轉,或 過度付出。
強烈的情緒使治療師自我懷疑,進而說服案主事情將會好轉,或 過度付出。 無法堅定拒絕而退回詮釋中。藉由詮釋與案主一同迴避後設溝通 背後的關係意涵,稀釋情緒的衝擊、演變為理智的分析。而案主無 法使用語言形式的詮釋,因為投射性認同是非語言的 (語言詮釋)的問題之一便是個案依賴投射性認同作為溝通、防衛和產生關係的主要模式。 而這機轉即無論內在精神方面或人際關係方面,皆反映出個案無法使用語言符號此一事實。 也因此,個案無法瞭解也無法利用以語言形式提供的詮釋。(Ogden,1982) 但案主的投射性認同是很難用言語實質表現出來,需在真實的關係中去體會。 也就是說詮釋似乎是治療師退出關係之中,欲以第三人的角度去看待這段關係,而並未真正進入個案的脈絡之中,且拉回認知的層次,這似乎也可能是治療師的擔心與害怕 例:我在治療關係之中,發現個案流露出一點點不欲談的表情我就會跳開

54 情緒的面質: 溫柔堅定 但這階段的發生勢必得在允諾參與時與個案建立穩固關係的基礎之下 行為背後的需要 憤怒之下的害怕

55 情緒的面質: 溫柔堅定 其結果並非再經驗過往發生的一切, 反倒是去經驗當刻極為強而有力且持續的感受。

56 個案的反應 (強化、責備、次發投射性認同、告辭)
•個案經驗到不同層次與不同程度的強度:

57 個案的反應 一.個案可能的反應: a)生氣 b)勃然大怒 c)指控治療師 d)退縮到長時間的沉默裡 e)慍怒
f)互動停滯且陷入死氣沉沉的狀態 二.個案很少不掙扎就放棄投射認同,所以他們會採取某些措施來對抗攻擊,包括: 強化、責備、次發的投射性認同、告辭。

58 個案的反應(一)強化 迎合-更犧牲奉獻且更願意去做任何事以獲讚賞。
性慾-變更大膽與坦白,且刺激治療師以強化其後設溝通(外在理由) 的需求 例:當治療師表示不願與個案上床時,個案罵他膽小鬼 依賴-利用治療師的責任感,亦可能已自殺要脅 例:帶啤酒到治療室,質疑治療師為何不管他,又將之後車禍的發生 怪罪於治療師未制止他喝酒 目的:為「證明」治療師對其後設溝通之否定已發生作用 治療師的回應:不要中計,繼續反對個案的需求,不要照著他的劇本 演 個案放大絕:自殺要脅

59 個案放大絕-自殺 治療師的回應: 如果妳要殺了妳自己的話,那麼我就不想再見到妳了…如果我一直 和你一起工作,我甚至可能會更喜歡你,如果你走了、死了,那麼 我會成為那個憂鬱的人 」。(P.126) 重點:讓個案知道治療師不會將生命繼續花費在擔心個案是否隨時還 活著的這件事上,必要時堅定兩人的關係。

60 「一致性」與「互補性」的反移情關係 (Racker, 1968)

61 個案的反應(二)責備 即藉由所經驗到的感受而責備治療師,是一種「防衛」。
它來自個案對其投射性認同處於要被根絕之危險中的覺察,個案 的責備,意味著個案想要阻止治療師入侵其人際關係病理的企圖。

62 個案的反應(二)責備 例如: 依賴-可能指控治療師不讓他們長大。 迎合-可能會指控治療師為了隱藏的動機而利用他們。
性慾-可能會指控治療師對他們有性的興趣,或是對他們有煽情 的動作。

63 個案的反應(三)次發的投射性認同 次發性投射性認同:案主似乎放棄原本的投射性認同後設溝通,但另一種形式的投射 性認同卻悄悄登場。
次發性投射性認同:案主似乎放棄原本的投射性認同後設溝通,但另一種形式的投射 性認同卻悄悄登場。 次發性投射認同的產生,迫使治療回到第二階段(迫使諮商失去處理另一組全新的溝 通與後設溝通)。 「次發性」投射性意味著它不會被守護或被防衛得那麼好(因為如出生的小鹿一樣脆 弱),因此較容易將與它有關的後設溝通誘導至表面。→治療師處理次發性投射性認 同的時間與挑戰性就不會像第一次這麼費時、費力。 不管投射性認同是原發還是次發,治療師需要引出後設溝通在行為上的直接表現,然 後接著去面質它。 最終,個案皆必需學會:「投射性認同」是無法被用來和治療師產生關係的合法途徑。

64 個案的反應(四)告辭 個案嘗試上述三個方式都失敗之後,來自個案陰暗卻強有力的信念, 會讓個案只看到一個選擇--結束治療。
個案嘗試上述三個方式都失敗之後,來自個案陰暗卻強有力的信念, 會讓個案只看到一個選擇--結束治療。 治療師面質之後,案主在最深的層次會經驗為:「拒絕」代表著對 案主之內在世界的部分拒絕,意味著治療師已「發現」案主之自體 分裂開來的壞部分。 投射性認同是一種: 1.案主形成關係的方法 2.案主對抗「壞自體」暴露的防衛 3.案主企圖改正「過時」且「令人痛苦的客體關係」的方式

65 個案的反應(四)告辭 所以第一階段花費能量讓個案允諾參與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階段的情緒連結,讓個 案重新肯定自己,並扮演對抗當下失落和被拒絕感受的緩衝物。 個案在告辭和留下來間猶豫,治療師必須具體展現持續不變的承諾,就是直接告訴 個案「我仍然是你的治療師,治療時間仍屬於你」。 貝 絲:我繼續來有用嗎?(依賴的溝通用語:C→P) 治療師:下星期我會在這裡..同一時間、同一地點。 貝 絲:我不確定下週我會來。 治療師:…不管你的決定是什麼,我都會在這裡。 治療師須小心勿因擔心個案變得太沮喪或想結束治療,而太早放棄努力!(避免和個案 病態內在關係結盟-就是不要中計啦!)

66 治療關係轉變的線索 了解適應不良的方式不可行。 投射性認同:頻率、強度降低。 個案開始懷疑接下來要做甚麼? 感覺到不同,不確定是甚麼?
結束時,可辨識到治療的轉捩點。

67 第四階段-結案

68 第四階段: 結案 允諾參與 治療的最後階段,提供個案機會: (1)覺察自己之投射性認同對他人的影響方式。 (2)洞察自己在與他人產生關係時之不適應的方式。 (3)瞭解早期關係如何影響現在模式。 (4)觸及與結案有關的議題:對前面的治療歷程進行綜合梳理(冷 靜地重新思考以前所發生的之一切)、處理分離議題。 投射性認同 面質 也就是告訴個案當他在做~的時候,治療師會感覺~ 結案

69 第四階段: 結案(續) 治療變得是平靜的、沈思和理智的。
允諾參與 治療變得是平靜的、沈思和理智的。 此階段會發生更多的詮釋,然而,需小心的是不要過早的把治 療的注意力轉向外界,而是需要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治療室」 上,亦即治療關係上。這種關注所採取的方式就是回饋 (feedback) 投射性認同 面質 也就是告訴個案當他在做~的時候,治療師會感覺~ 結案

70 結案歷程(一)回饋 :為什麼需要回饋? 多數個案對自己投射性認同傳達出的訊息毫無所覺。
結案歷程(一)回饋 :為什麼需要回饋? 多數個案對自己投射性認同傳達出的訊息毫無所覺。 個案不知道自己的投射性認同在人際互動中對他人的 衝擊,像是自己的操控、限制,對他人情緒的影響為 何。 個案或已經注意到別人會受挫或是退縮,但是他們不 知道為何是如此

71 結案歷程(一)回饋: 回饋的目標? 投射認同接收者(治療師)用直接立即的方式回饋,讓個案理 解他們與他人互動的模式如何影響他人。
結案歷程(一)回饋: 回饋的目標? 投射認同接收者(治療師)用直接立即的方式回饋,讓個案理 解他們與他人互動的模式如何影響他人。 治療師避免陷入對個案的家人、同事等可能如何感知和回應個 案的冗長的假設解釋中,與其以一般性的反應或者他人的假設 性反應作為回饋的信息來源,不如將自己與個案在一起的體驗 來作為回饋的信息來源。 提供個案對於自己的投射性認同有一種「加工處理過的視野」 使之能夠被同化(再內化),並且能夠修正個案的內在自體-客 體關係。

72 結案歷程(一)回饋:如何進行回饋? 治療師利用自己的客觀反移情關係做為治療工具。 治療期間,反移情的功能:
初期:診斷工具,以辨識個案的投射性認同。 中期:用以正確指出個案後設溝通的準確特質。 後期:當成回饋個案的工具,提供個案了解其行為對他人所造 成之衝擊的有價值資料。

73 結案歷程(一)回饋:如何進行回饋(續)?
只對所發生的事做出評論༚ (ex.依賴性個案) 「你知道當你每次問我某件事時,你的聲音裡都有一種懇求 的素質嗎?」 「如果我沒有提供答案你就會離去」(直接告訴個案、情況 發生時治療師的感覺) 「每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會讓我覺得不舒服,而且這在我們之 間拉開距離」。 「我不想覺得好像如果我提出的建議不能改善事情的話,我 就失敗了。」

74 結案歷程(一)回饋:個案的可能回應? 個案並未沮喪,反倒有高度的興趣/總是正面的回應這種回饋。 因為治療師回饋了個案自己無所覺察的部分。
回饋(出自於客觀反移情)是一項禮物,是治療師給個案的治 療師自己的一部分。在治療早期,只有治療師能夠使用它,現 在個案也可以使用它,是一個人願意與另一個人分享他個人經 驗到的事實。

75 結案歷程(一)回饋:個案的可能回應(續)?
回饋是一個贈予而非指控。使個案能經驗在自己和他人的公開關係中 是什麼樣的感受,個案第一次可以經驗到不必防衛、無須操控便可以 與人互動,經驗到一個朋友的經驗是什麼。 因著個案的投射性認同被治療師「加工處理」了,治療師因此不會成 為「壞客體」,反而被內化成為「好客體」。 個案開始經驗到可以捨棄其舊有的投射方式也可以與他人互動,可以 從不同觀點來看人際關係,而且可以選擇自由。

76 結案歷程(二)詮釋:前言 ORT強調「關係的重新建構」,而非「認知的重新建構」。 因為ORT理論基礎聚焦於先於語言的事件。
自體-客體表徵的發展等現象的發展在生命非常早期,當 時個案還根本無法使用語言這一工具,因此他要去理解在 生命極早期發生的事情的意義是很難的。 詮釋也很重要,但關係的重新建構才是持久改變所不可或 缺的。

77 結案歷程(二)詮釋:ORT中的詮釋和傳統精神分析的詮釋有什麼差異?

78 結案歷程(二)詮釋:如何進行詮釋? 詮釋並非客體關係治療的主要部分,但它們能幫助個案將一種經驗型態「對自己的感受」轉譯成另一種經驗型態「與另一個人的互動」。 使個案與他人(如治療師)的互動得以將其中的好壞經驗 轉化成一種自體的好與壞感受。而這最終將成為 「解放」 的基礎。

79 結案歷程(二)詮釋:如何進行詮釋(續)?
例:「你覺得我只是因為性的原因而認為你有價值,這種感覺看起來無異於那種使你假裝對父親的骯髒笑話感興趣的感覺。」→個案感到難過但承認事實的確如此༌這引發她對與父親其他互動事件的進一步審視...

80 結案歷程(三)解放:解放就是寬恕 「解放」就是「寬恕」,治療師需要為個案指出此方向,個 案不一定是因為這些客體的所作所為而寬恕他們,而是因為 這些客體沒有能力察覺到他們所做的事可能會造成破壞性的 心理影響而寬恕他們。 寬恕意味著有能力去經驗個人的內在客體是可能會犯錯的客 體,並且能夠寬恕其缺點。除非寬恕自己的內在客體,否則 會發現難以寬恕自己。

81 結案歷程(三)解放:解放就是寬恕(續) 個案早先被體驗為全好或全壞的內在客體,現在被體驗為好壞兼 具,個案需要解放的是被高度極化的內在客體觀點。個案從不會 完全的放棄其內在客體,但治療師的內化和所產生的安全感,使 個案有能力去經驗早期客體分裂的部分,早期經驗到的全好、全 壞分裂,現在被經驗為「好與壞」並存。 要讓個案重要的(壞)客體關係成為過去,就需要有替代性客體(治 療師)來使這情況發生。治療師藉著讓自己成為個案投射幻想的 一部份,並重新修改腳本,變成個案內在強而有力的新客體。

82 結案歷程(四)分離:如何有一個「好」分離?
要慎重處理這個歷程,勿將它看為僅在治療結束時被隨口一提 的事情。分離是構成內化過程中強而有力的高潮。(內化過程: 始於個案將治療師併入投射性幻想,結束於個案發展出寬恕的 能力) 當治療師越來越成為個案內在世界一部份時,個案便越來越不 需要治療師在現場才覺得安心,治療師的功能好像各式各樣的 過渡性客體,即便分離了,治療師仍是個案內在的一部分。

83 結案歷程(四)分離:如何有一個「好」分離(續)?
治療師積極主動的讓個案參與到分離的體驗中,讓個案談出對結案 的所有情緒與想法,包括不安、沮喪和愉快。分離時有愉悅 「和」 沮喪,這使分離有潛力成為個案生命中非常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事件。 治療師與個案一起分享一些這樣的感受是重要的,治療師可以讓當 事人知道,他們在治療中的進步令他感到滿足,但是分離也令他難 過。 我們的個案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正如我們變成他們的一部分。

84 客體關係治療的個人層面

85 成為目標物的治療師 治療師允許自己成為個案之投射認同的焦點。 治療師讓自己以這種方式被利用,意味著他將要遭受不愉快的情緒經驗: 罪惡感 憤怒
性和性慾的投射認同有關的事

86 成為目標物的治療師 如何處理成為目標物所引起的衝突感受: 將治療經驗視為自我探索的機會 將自己浸泡在投射中 透過幽默和玩興來促進治療的互動

87 反轉移關係:治療和其他的 客體關係治療大多時候倚重的一種方法或程序是對反轉移關係的運用。 傳統精神分析:分析師這邊會干擾治療的心因性反應。
客體關係:治療關係中產生,催化而非干擾治療。 主觀的反轉移關係 客觀的反轉移關係 治療師對在治療關係中回應個案之行為時的情緒反應

88 反轉移關係:治療和其他的 反轉移關係的本質 心因性的 短暫的:衍生至治療師之持續關係中的壓力與緊張 治療師的生活事件會影響反轉移關係的本質
治療師的與人的關係也會影響反轉關係的本質→要去確保構成反轉移關係的感受

89 面質的面質 第三階段:面質 面質不符合多數治療者看待自己的方式 所以有時候會逃避面質 治療師使用的方式: 藉助於治療以外的關係 透過詮釋

90 結語 客體關係治療師會去考慮是否值得去做→報償可能無法立即顯現 但這個報償是值得所治療師的: 有意義的改變透過治療室的關係而發生
當改變發生的時候是明顯的 改變是持續進行之治療互動的一部分

91 客體關係治療- 第九章 治療室 之外

92 【童話故事】 藝術&客體關係的交互作用 由於童話故事有能力加入象徵的過程裡,所以他構成了一個重要的途徑,使人類得以藉著祂來觸及具有客體關係本質的衝突 在本章中,作者要藉由童話故事來讓我們認識對「分裂」的了解

93 邪惡的巫婆和其他母親 童話故事-刺激兒童想像力。 -兒童(與成人)所懷對世界及人們之本質的最深信念 。 -與情緒發展之重要層面有關的主題。
-貝圖漢(Bettelheim,1976)認為包含對伊底帕斯的關注。 ex. 灰姑娘的高跟鞋

94 邪惡的巫婆和其他母親 分裂的動力-強調好與壞的重要掙扎 巫婆 邪惡的女巫 壞心腸的後母 好母親 神仙教母 負 正

95 邪惡的巫婆和其他母親 白雪公主 -(1)標準童話故事(2)把壞集於一身(3)清楚描繪出邪惡 (4)邪惡消除善良長存 -好母親 -壞巫婆 巫婆
邪惡的女巫 壞心腸的後母 好母親 神仙教母 負 正 白雪公主中母親的死是確保把[好母親]與[壞母親]做隔離,保證不會被汙染。 整個故事著重在壞巫婆打算將白雪公主完完全全的鏟除,代表了邪惡的化身,徹底的壞到骨子裡。 p.236下半部 白雪公主的故事只描繪出好-壞光譜的其中一面,並沒有包含好的力量的部分,沒有一個能在對抗壞的鬥爭中幫助孩子的[好]存在

96 對「壞」的平衡:神仙教母 灰姑娘-(1)有著好與壞兩面向的角色(2)分裂動力 -壞心腸後母 -神仙教母 -結局:灰姑娘的原諒 巫婆
邪惡的女巫 壞心腸的後母 好母親 神仙教母 負 正 與白雪公主的故事相比,不同的點在於 [灰姑娘]中包含著一位有著明確且不變的好 更能展現分裂動力的具體樣貌。 灰姑娘的原諒代表著好與壞的和解,並且能並存。

97 壞 對「壞」的平衡:神仙教母 客體關係治療目標-好與壞的和解。 讓個案停止用病態方式將自己壞的部分分裂。 [好]與[壞]可以一起存活下來。
被拋棄 被拒絕 給予個案接受[壞]作為自體整合的機會

98 好與壞的融合 瓦西莉莎姑娘-(1)象徵兒童覺察好與壞的並存於一個個體 (2)信念被超越 -洋娃娃 -壞繼母 -巫婆 巫婆 邪惡的女巫 好母親
壞心腸的後母 好母親 神仙教母 負 正 洋娃娃為過度客體 壞繼母與灰姑娘故事中的角色一樣,帶著兩個姊姊嫁給瓦西莉莎的爸爸,且一樣都計畫著要把故事主角消除 巫婆在這個故事中代表著好與壞的融合,故事中對著主角使壞,但在最後給了主角可以摧毀敵人的工具

99 給成人看的童話故事 兩個自己-源自德國神話—雙重行者。 -假定每個人都有一個複製自體。 -以相反的型態呈現。 -與故事主角緊密地相連。

100 給成人看的童話故事 Dr. Jekyll and Mr. hyde-海德與吉柯 -為了殺死卑劣的海德,同時也殺死了自己
-一個想要和解內在分裂的故事 與兒童故事相異-和解的企圖 -要去面對好與壞可能在同一個個體

101 「好」的繁殖 《維廉·威爾生》-仍然有好與壞之間的分裂 -另一個自己是好的 -另一個自己擁有「道德感」讓主角無法接受
-透過主角進入「記憶本身尚未誕生」的時期 -最終企圖殺了另一個自己時,僅毀滅了自己 兒童故事中「壞」可能被摧毀,成人故事則否。 人類必須學會如何整合「好」與「壞」的部分。

102 電影中的「分裂」 《綠野仙蹤》 -缺席的母親 -東方、西方的巫婆 代表邪惡不容易被剷除 -仙女 一個「好」的代表 -紅鞋子 過度客體
-東方、西方的巫婆 代表邪惡不容易被剷除 -仙女 一個「好」的代表 -紅鞋子 過度客體 -稻草人、錫人、獅子 各代表一種形式的「壞」 -一場對抗死亡的戰鬥

103 電影中的「分裂」 《綠野仙蹤》 -稻草人、錫人、獅子最終仍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 →努力與自己的缺陷和平共處 →所尋找的本質存在於自己裡面
克服自己個人缺點,須往內在尋找 尋求的是勝過自己的勝利

104 童話故事,與心理治療 客體關係不是一種「詮釋」的治療, 因為大部分的客體關係經驗都是在前語言期發生。
客體關係不是一種「詮釋」的治療, 因為大部分的客體關係經驗都是在前語言期發生。 因此,童話故事中的「隱喻」才能大展身手, 因為隱喻可以跳脫語言詮釋之束縛, 提供個案一種與分裂過程接觸的方式


Download ppt "客體關係治療 報告者:政勳、宛蓁、穎柔、澤慧、詩傑、美麗、淳萱、仕瑜、振民 參考來源: 1.學長姊ppt:"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