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计划免疫及免疫预防的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计划免疫及免疫预防的发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计划免疫及免疫预防的发展

2 内容 计划免疫概念 免疫预防在传染病控制中的作用 计划免疫工作的特点 计划免疫工作的内容及任务 乡级计划免疫工作职责 免疫预防的发展历程
富阳市免疫预防简要发展史 免疫预防的展望 影响当前免疫预防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

3 一、计划免疫概念(1) 预防接种及计划免疫的概念
预防接种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接种机体,使机体产生对针对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免疫水平,从而防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

4 一、计划免疫概念(2) 预防接种及计划免疫的关系-1
都是通过人工免疫手段来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但仅仅依靠免疫,还不能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更为明确。 计划免疫具有接种对象明确、科学性和计划性强、节省疫苗、管理要求高等特点。 有确切的免疫规划和免疫策略,并提高接种质量。 有加强传染病监测和暴发、流行的控制措施。

5 预防接种及计划免疫的关系-2 是免疫预防发展的两个阶段。
预防接种是计划免疫工作的初级阶段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计划免疫是预防接种的发展和完善。

6 一、计划免疫概念(3) 计划免疫学-1 计划免疫学是研究疫苗可预防疾病免疫预防的机理、效果及免疫策略,据此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免疫规划和技术方案,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控制和消灭针对疾病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以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和以免疫实践为技术基础的一门新型应用型学科。

7 计划免疫学-2 计划免疫学是近10年来才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是随着生物技术发展,免疫预防制品的开发应用,预防接种工作的规范化科学管理,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预防接种为计划免疫学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8 计划免疫学-3 涉及到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生物制品学、传染病学、卫生统计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也涉及到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知识。 计划免疫已由一种技术措施发展成为一个理论方法体系。

9 一、计划免疫概念(7) 计划免疫的基本要素 -1
目的性强。即以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为目的。 要有科学的免疫规划和免疫策略。 建立有效的监测、评价和传染病报告系统。

10 计划免疫的基本要素-2 一、目的性强:即以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为目的。
为达到这一目的,要有免疫效果理想的疫苗、高水平的接种率和高水平的免疫成功率,才能真正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而这一切必须在一个有效的组织实施系统及严密的技术措施来加以保证。

11 计划免疫的基本要素 -3 二、要有科学的免疫规划和免疫策略。 计划免疫的核心是“计划”
制定免疫规划和免疫策略的依据的基础是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 从实际出发,开展科学研究和调查,在真实的了解和掌握当地某种传染病流行状况及人群免疫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出最科学、最有效、最经济的免疫规划和免疫策略。 确定理想的免疫程序来实施预防接种。

12 计划免疫的基本要素-4 三、建立有效的监测、评价和传染病报告系统。 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系统。 传染病暴发、流行调查和控制。
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接种率考核、免疫监测、冷链监测、经济效益评价等。

13 计划免疫的基本要素-5 只有具备了这三个要素,才能将传染病的预防纳入计划免疫范畴,否则就仅停留于预防接种阶段。
目前列入我国计划免疫的疫苗有卡介苗(BCG)、脊灰疫苗(OPV)、吸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PT)、麻疹疫苗(MV)、乙肝疫苗(HBV)。 浙江省已将A群流脑疫苗及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同时还将甲肝疫苗、风疹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疫苗。

14 二、免疫预防在传染病控制中的作用(1) 对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计划免疫是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 三环节之一:保护易感人群
一级预防的主要内容(病因预防、三早、减少损伤,促进康复) 不仅可提高个体的免疫水平,也有助于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 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本工作内容

15 二、免疫预防在传染病控制中的作用(2) 计划免疫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成绩最为瞩目,效益最为显著,是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计划免疫是一项投资小、收效大的工作。国内外的大量调查均证明,计划免疫的效益往往是投入资金的数倍、数十倍。 三个85%目标的达标,实现无脊灰省目标。平均每年减少免疫针对疾病发病10万人以上。

16 三、计划免疫工作的特点(1) 最显著的特点是按照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免疫规划和免疫策略所确定的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开展预防接种为主导措施,辅以传染病监测、暴发或流行控制等措施,以达到控制和消灭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的目的。既是一项国家指令性工作,受国家的规划、政策和法规的保护和约束,又是一项面广量大、艰巨复杂的社会性、公众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科学性强、管理要求高的技术性工作。

17 三、计划免疫工作的特点(2) 性质的福利性、公益性和经营性 规划的指令性、法规性 影响的国际性、荣誉性
对象的公众性、社会性:需要社会宣传动员、民众参与,依靠民众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完成。随着居民生活的改善,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人们的健康需求都发生了改变,对免疫服务的需求由供给型转为选择型,对计划免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划免疫是一项活动内容广泛、涉及面广的工作,并非卫生部门能单独完成。

18 三、计划免疫工作的特点(3) 组织的严密性、系统性 管理的科学性、技术性
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当前针对传染病疫情仍处于抓一抓就下降,松一松就上升的不稳定状态。其次目前的计划免疫工作仅限于“五苗七病”,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风疹、甲肝等用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也将纳入计划免疫,另外随着医学技术和发展,一些传染病将会不断认识、发现并最终将会有相应的疫苗被研制、开发,并用免疫预防手段来加以控制和消除。

19 三、计划免疫工作的特点(4) 时间的经常性、连续性:计划免疫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婴幼儿,每天都有新生儿出生,都有新的易感儿出现,因此必须保证计划免疫工作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儿童保持高水平的接种率,才能提高和维持高水平的人群免疫水平。在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被消灭前,疫苗接种工作就不能放松。

20 三、计划免疫工作的特点(5) 技术上的连贯性、特殊性:计划免疫工作具有多环节性,从疫苗的计划订购、储运分发、组织接种、效果考核、反应处理等,一环扣一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计划免疫的全局工作。计划免疫工作在技术上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如目前计划免疫所用的疫苗大都有不耐热的特点。其贮运使用必须在规定的温度下由冷链来实现,需要有专用的设备和技术条件,特别在基层,必须突出“快”的特点,做到疫苗快运送、快分发、快接种。

21 四、计划免疫工作的内容及任务 免疫规划与免疫策略的制定。 行政措施与技术措施的确立。 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和规范。
技术培训、社会动员与部门协调。 预防接种的组织与实施。 接种率、疫苗效果及人群免疫状况监测。 传染病监测与暴发、流行控制。 信息反馈、质量控制与监督评价。

22 五、乡级计划免疫工作职责 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具体实施预防接种工作和实施安全注射。
制订免疫规划用疫苗需求计划,做好疫苗管理,保证疫苗冷藏。 开展冷链温度监测,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管理。 按有关规定对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卡(证),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给予接种或补种。 进行常规接种率、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报告。 对一般接种反应进行处理 开展健康教育和对村级人员进行培训。 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23 六、免疫预防的发展历程(1) 免疫预防发展简史-1
免疫预防的经验时期:我国唐宋始的人痘的接种、明朝的太平痘苗。 免疫预防的实验时期:1796年英国爱德华·琴纳发明了牛痘苗,是免疫预防由经验向科学实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676年芬兰人列文虎克创制了显微镜,为人类打开了微观世界;法国巴斯德发明的减毒狂犬疫苗;细菌学研究奠基人德国郭霍发现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 19世纪末期期)。

24 免疫预防发展简史-2 免疫预防的发展时期:随着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的迅猛发展,促使更多的免疫预防制品问世并得到推广使用;1974年WHO、UNICEF提出全球扩大免疫规划(EPI)。 近三十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疫苗研究制造理论和技术工艺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疫苗学也应运而生,(集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于一体,以现代化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为技术方法),如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百日咳组分疫苗。

25 六、免疫预防的发展历程(2) 我国免疫预防的发展
预防接种阶段:建国后—1977年,免疫预防工作的初期。 计划免疫阶段: 年,标志时间1978年。免疫预防工作迅猛发展的一个时期。 免疫规划阶段:1999年以来。巩固成绩、扩大内容、提高质量,保证预防工作可持续性发展时期

26 预防接种阶段-1 奠定物质和组织基础(成立疫苗生产研究和检定机构、建立卫生防疫机构)
内容: 50年代牛痘普种、卡介苗等;60年代脊灰、麻疹疫苗、百白破等;

27 预防接种阶段-2 1963年首次发布《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提出计划接种 形式:突击接种、分片轮种(无管理机制)
成绩:消灭天花;针对疾病发病大幅度下降

28 计划免疫阶段-1 78年起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通知》、 预防接种反应诊断处理办法、计划免疫工作条例等
确定了全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建立了计划免疫组织实施系统(省、地、县、乡)逐步设立计划免疫接种站(点)

29 计划免疫阶段-2 逐步装备了冷链设备 免疫服务形式发生重大转变:实行按月接种制,部分地区逐步推行按旬、按周或常年接种门诊
接种形式: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应急免疫等

30 计划免疫阶段-3 90年代以提高和巩固儿童免疫接种率,控制和消灭针对疾病为主要目标。
大力开展消灭脊灰活动,将消灭脊髓灰质炎作为重点内容推动计划免疫的全面发展。 建立了以脊灰监测系统为代表的计划免疫监测系统,开展了AFP和常规免疫监测。 启动加速控制麻疹工作 免疫服务内容不断扩大- 乙肝、破类、麻腮风、甲肝等新疫苗

31 计划免疫阶段-4 主要成绩 普及了儿童免疫—实现了三个85%目标 1988年以省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85%目标
1990年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85%目标 1995年以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85%目标 消灭脊灰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免疫针对疾病的监测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

32 计划免疫阶段-5 免疫针对疾病发病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麻疹发病率从计划免疫前的248.08/10 万下降至“九五”期间的6.15/10万;
百日咳发病率从年均 /10万下 降至连续八年1/10万以下; 白喉已多年无报告病例。

33 免疫规划阶段-1 继续加强常规免疫工作,重点规范化管理、流动人口免疫管理 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消灭脊灰的攻坚战—证实无脊灰
肝炎等其它疫苗针对疾病控制纳入免疫规划管理 在AFP监测系统基础上实施麻疹、新破等监测工作方案

34 免疫规划阶段-2 主要成绩 常规免疫工作儿童计划免疫报告、调查接种率在90%以上 实现无脊灰目标,并保持无脊灰状态
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 逐步扩大免疫预防疫苗种类,并规范接种的管理 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35 七、富阳市免疫预防发展简史(1) 1942年起由富阳、新登两县卫生院承担霍乱、痘苗等的预防接种,接种对象限于两城镇的部分居民;
建国初,预防接种工作主要由卫生工作者协会和个体医事人员承担; 1956年成立县卫生防疫站,预防接种工作由卫生防疫站主管;

36 七、富阳市免疫预防发展简史(2) 1963年全县开始建立以生产大队为单位的预防接种分户登记表;
1977年在上官乡进行15岁以下儿童装一人一卡试点工作; 1978年全县开始实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任务不再按人口比例分摊,而是按公社卫生院上报的计划,经县卫生防疫站调整的再下达,杜绝无计划接种。

37 七、富阳市免疫预防发展简史(3) 1979年1月,县卫生局下达《关于认真开展计划免疫工作的通知》,规定各公社、镇卫生院要有1名医务人员担负计划免疫工作,同时规定以儿童为预防接种对象的生物制品接种率在95%以上; 1981年县卫生局颁发《富阳市计划免疫实施细则(试行草案)》,规定免疫卡册每半年整理一次,出生者及时建卡,并建立生物制品领发登记簿;

38 七、富阳市免疫预防发展简史(4) 1982年停止痘苗接种,卡介苗复种由县幼保健站移交县卫生防疫站管理,1983年,卡介苗初种也移交至县卫生防疫站; 1983年6月起,规定每月15日为计划免疫接种日,以公社卫生院为接种点,并开始配备专用冰箱;

39 七、富阳市免疫预防发展简史(5) 1984年起每年按PPS法进行接种率调查,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均在90%以上;
1991年11月,县卫生局颁发《富阳县计划免疫实施细则》,规定每月20日为“儿童接种日”; 1992年1月1日,县卫生局制定并实施《富阳县乙肝疫苗接种实施办法》,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工作,建立“每月三次,逢十接种”的乙肝疫苗门诊接种日制度,要求以乡为单位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80%以上。

40 七、富阳市免疫预防发展简史(6) 1992年实行常规免疫接种月报告制度。同时建立启动AFP监测系统。
1992年5月1日起全县开展计划免疫漏建卡普查,查到0-7岁儿童65243人,其中漏建卡2109人,漏卡率3.23%。 1994年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共接种15029人,接种率为93.75%。 1995年对在校小学生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同年开始使用伤寒Vi多糖菌苗。

41 七、富阳市免疫预防发展简史(7) 1995年7月10日起,富阳镇预防保健所开展“四苗”及乙肝疫苗按日常年接种。
1996年7月,风疹疫苗接种工作采用计划免疫方法,实施统一管理,规定对12-23月龄儿童进行初免,初中三年级学生进行加强接种。 1997年建立并启动麻疹监测系统。

42 七、富阳市免疫预防发展简史(8) 1998年停止7岁、12岁儿童的卡介苗复种工作。同年实施卫生部《特殊人群计划免疫工作管理方案》,每年两次进行外地儿童普查; 1999年建立并启动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 1999年5月起,各镇乡预防保健所开展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10月,富阳镇预防保健所通过杭州地区“示范接种门诊”的考核验收。

43 七、富阳市免疫预防发展简史(9) 2000年将甲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规定对12-23月龄儿童进行初免。
年各镇乡街道防保所继续创建规范化接种门诊; 2002年10月1日,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

44 八、免疫预防工作的展望(1) 从全球看: 保持无脊灰状态,直至全球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还有一些国家有流行
新的问题:无脊灰国家出现输入野病毒病例、疫苗衍生病毒造成脊灰流行。 麻疹将成为下一个被消灭的疾病,加速麻疹控制工作 “2001~2005年全球麻疹战略计划” WHO、UNICEF制订

45 八、免疫预防工作的展望(2) 各地区麻疹控制的目标 美洲区: 2000消除麻疹——1990年开始实施
欧洲区: 2007或之前,消灭本地区麻疹 地中海区: 2010消除 东南亚区和非洲区: 2005死亡率降低一半 西太区: 2003年已通过2010加速控制的决议

46 八、免疫预防工作的展望(3) 从国内看: 免疫针对疾病控制任务仍十分繁重 保持无脊灰状态直至全球实现消灭脊灰
《全国20032010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各项指标要求更高。 以推行乙肝疫苗接种为重点的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任务繁重 乙肝是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不能在短时间使疫情下降,还需研究其他免疫策略

47 八、免疫预防工作的展望(4) 控制麻疹的任务相当艰巨
现行的控制麻疹策略在基本控制麻疹阶段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目前麻疹仍然是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中危害最大的疾病。发病率仍在一定水平徘徊,且呈周期性波动。2000年起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离消除麻疹尚有很大距离。我省目前流行现状属于疫情严重省份之一。 乙脑和流脑的预防控制 风疹、腮腺炎等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控制

48 八、免疫预防工作的展望(5) 新疫苗增加,工作内容的扩大,管理工作需要加强。 以疫苗为主要控制手段的疾病将不断增多,
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预防保健服务要求更高。 建立疫苗接种反应监测系统,开展监测 安全注射将是长期的任务 逐步采用自毁型注射器、建立适宜的注射器处理销毁系统 流动人口管理直接关系到免疫预防的成效,管理好流动儿童仍是工作重点

49 九、影响当前免疫预防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1)
法律及法规不完善。安徽省铜陵市VAPP诉讼案诉讼期间,当事人、当事人父母的痛苦、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生产OPV的研究所,计划免疫接种门诊以及新闻媒体单位和法院对此都感到困惑,为什么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加计划免疫出现异常反应致残得不到应有的足额补偿?为什么尽力为计划免疫事业工作、完成政府指令的具体计划免疫事务方面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推上被告席?为什么为弱者说话,为公平呼喊得不到法律的认可?为什么法官、法院眼睁睁地看着原告不过份的诉求却不能判决其胜诉?

50 九、影响当前免疫预防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2)
计划免疫经费投入不足,筹资机制不完善。全市26个镇乡(街道)防保所(实际统计17家),2001年、2002年、2003年当地政府投入的预防保健工作经费分别为358.5万元、460.8万元、562.9万元,分别占当地政府当年财政支出的1.34%、1.46%、1.76%,

51 九、影响当前免疫预防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3)
信息传播手段落后。广泛的宣传活动是做好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可以提高群众对计划免疫工作的有序依从性,而且还可减少因对计划免疫知识不理解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如对接种反应的认识等。健康教育,社会动员,是促进计划免疫工作最有效的措施。

52 九、影响当前免疫预防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4)
但目前计划免疫工作的宣传还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如投入经费不足,不能保证宣传工作的持续发展,在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方面缺乏主动性,计划免疫工作成为卫生防疫机构的单一任务,影响计划免疫工作的持续发展。宣传品供应不足,宣传形式不灵活,影响宣传效果。不仅群众,医务人员对计划免疫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流动人口成为宣传工作的盲点。

53 九、影响当前免疫预防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5)
不安全注射影响计划免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平台建设落后。 预防接种副反应对接种依从性的影响。 流动人口已成为制约计划免疫巩固发展的重要因素。


Download ppt "计划免疫及免疫预防的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