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农作物常见病虫害的田间诊断及防治 旬阳县农技中心 陈和润
2
农作物病虫害的概念 农作物病虫害是指农作物因有害生物的影响所表现出的非正常生长现象,并伴随出现特有的危害症状和害状,又称为农作物生物灾害,具体包括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及鸟兽害。
3
农作物病害: 农作物受到其它生物的侵染或者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超越了它们适应范围,而不能正常地生发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态,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
4
农作物病害分为两大类 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不能相互传染,又称生理病害。致病因素是生长条件的不适宜或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影响,如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量,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导致的旱、涝,温度过高过低所致的酌伤、冻害,以及土壤PH值不适宜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毒害等。 非侵染性病害田间症状多表现在植物下部老叶上,且在田间分布均匀,防治上只需改善不良的条件,症状即可缓解,如缺N补N、缺P补P,干旱灌水,遇涝排湿等。
5
农作物病害分为两大类 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能相互传染的病害,又称为传染性病害。致病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这些致病生物称为病源物,受害的植物称为寄主。 侵染性病害田间症状无固定区段,但有明显的发病中心,早期呈点片发生,防治上要针对不同的致病生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6
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也叫病程,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的感病部位从接触开始,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侵入植物,并在植物体内扩展蔓延,最后引起植物发病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连续发生的,但为了便于分析,习惯上把侵染过程分为:接触期、侵入期、潜入期和发病期四个阶段。
7
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1.接触期 ,又称侵染前期,是指病原物的繁殖体等以各种方式到达植物体表面,并与植物的感病部位接触的时期。如真菌的孢子、细菌的菌体等可以通过气流、雨水以及各种生物带到植物体表。 2.侵入期 ,是指病原物从寄主体表进入体内,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一段时期。 3.潜育期 ,是指病原物与寄主从建立寄主关系开始到寄主刚刚出现外部症状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蔓延阶段,症状明显出现时,就是潜育期的结束。 4.发病期 发病期是指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8
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 侵染性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一次发病的过程叫做侵染循环。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病害侵染循环的特点来设计的,所以病害的侵染循环是病害研究的中心问题。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初次侵染与再次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传播。
9
1.病原物的初次侵染与再次侵染 初次侵染是生长季节田间发生的第一次侵染。在初侵染发生后所产生的繁殖体进行的侵染叫再次侵染。初次侵染的病原物主要来源于越冬越夏场所。再次侵染的病原物来自当年寄主上产生的病原物。有些病害一个生长季节只有一次侵染,而没有再次侵染,如:禾谷类黑穗病等;有些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可以有多次再侵染,如各种锈病、白粉病、霜霉病等。
10
2.越冬越夏 当寄主植物收获或转入休眠,这时病原物的侵染活动也暂时中止,直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再继续侵染为害。病原物在冬季的休眠就称为越冬,在夏季的休眠称为越夏,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主要有田间病株 ,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 ,病株残体 ,土壤 ,昆虫和杂草等。
11
3.病原物的传播 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必须传播到植物体上才能发生初侵染,在植株之间也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引起再侵染。病原物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气流:风力可以将病菌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小麦锈病菌的夏孢子可随风传到1000公里以外。 (2)雨水和流水:病原物可以借雨水冲刷、雨滴反溅和雨后或灌溉造成的地面流水进行传播。例如稻瘟病、稻纹枯病。 (3)昆虫和其它生物:许多植物病毒都是依靠昆虫传播的,如引起多种蔬菜病毒病的黄瓜花叶病毒是由蚜虫传播的;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小麦黄矮病是由麦蚜传播的。 (4)人类的各种活动,常常帮助了病原物的传播。例如调运种子、苗木是病原物长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嫁接、整枝、打杈、修剪等活动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途径。
12
例:小麦条锈病侵染循环图 麦苗 9-11℃ 13-16℃ 孢子萌发 小麦秋苗 菌丝扩展 风雨 潜育期 接触期和侵入期 麦株表现症状 夏孢子
麦株表现症状 (黄色夏孢子堆) 夏孢子 再侵染 <23℃ 越夏区小麦 (自生麦苗) 发病期 小麦
13
农作物病害的田间症状 植物患病以后一切不正常的外部表现,即所表现的病态称为症状。症状是认识病害和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它包括病状和病征两部分。
14
病状 病状是植株生病后外部形态发生的异常表现,如: 变色: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
坏死:坏死是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种症状。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叶斑和叶枯。植物根茎可以发生各种形状的坏死斑。幼苗近土面茎组织的坏死,有时引起所谓猝倒和立估 腐烂: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 萎焉:青枯、枯萎、黄萎 畸形:丛枝、皱缩、卷叶,肿瘤
15
病 状 畸形 变色 萎焉 萎焉 坏死斑点
16
腐烂
17
病征 病征是病源真菌或细菌在发病部位表面着生的营养体或繁殖结构,如: 霉状物(小麦白粉病) 粉状物(小麦条锈病) 点状物(炭疽病)
菌核(油菜菌核病) 脓状物(水稻白叶枯病)
18
病 征 霉状物 菌脓 粉状物 油菜菌核
19
农作物虫害、草害、鸟兽害及鼠害: 虫害:由农业害虫(有害昆虫)取食作物体有关部分对作物造成的伤害,称作物虫害。
草害:农田杂草对作物的危害,表现为竟争生长,与作物争水、争肥、争光。 鸟兽害及鼠害:主要对成熟作物的危害,造成丰产不丰收。
20
农业昆虫的特点 种类多:昆虫属动物界,节肢动门,昆虫纲,分为33个目,100多万种,占整个生物种类的一半,整个动物种类的2/3。
数量大:如棉蚜20-30代/年,60-70头/雌,粘虫3-4代/年,1000-3000粒/雌。 分布广:地球上任何地方均有昆虫栖息,从赤道到南北极,甚至在200-400米的高空都可发现昆虫。
21
农业昆虫的特点 食性杂:有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
体形多变:不同种类形态不同,同一种类尚有不同虫态(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及生活习性的一系列变化,即昆虫的变态。 )。 生存环境复杂:可以陆地生(绝大部分),可以水生,还可以寄生。 另外昆虫还有趋光、趋化、趋湿性及假死性、群集性,还有转达移迁飞习性等
22
昆虫的生活史 昆虫的生活周期从卵开始,经过幼虫、蛹到成虫繁殖后代为止,称为世代,即昆虫的个体生活史。
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虫态,如各种甲虫、蝶、蛾、蜂类和蝇类; 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只有卵、幼虫和成虫3个虫态,不经过蛹的阶段,如蝽蟓等。
23
全变态昆虫的个体生活史
24
全变态昆虫的个体生活史 (幼虫) (蛹) (卵) 例:粘虫 (成虫)
25
不全变态昆虫的个体生活史
26
不全变态昆虫的个体生活史 (卵) (若虫) (成虫)
27
农业害虫害状 孔洞:菜青虫、烟青虫 退色斑点:飞虱、叶蝉 缺刻:粘虫、蝗虫 皱缩:蚜虫 枯心:水稻螟虫 叶片发黄:麦蜘蛛
孔洞:菜青虫、烟青虫 退色斑点:飞虱、叶蝉 缺刻:粘虫、蝗虫 皱缩:蚜虫 枯心:水稻螟虫 叶片发黄:麦蜘蛛 隧道:潜叶蝇 断苗:地老虎 枯萎:土蚕 结苞:稻苞虫 卷叶:稻纵卷叶螟
28
昆虫害状实例 孔洞 缺刻 隧道
29
断苗 皱缩 卷叶 退色斑点
30
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即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生态系统的总体观点出发,按照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根据病虫与农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地应用各种防治手段,取长补短,互相协调,把病虫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受害的范围内,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31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植物检疫:根据国家法令由专门机构,对进出境种子、种苗及农产品进行检疫检验,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入或输出,或在传入后限制传播,消灭其危害。 农业防治法,通过恶化病虫草生存环境,以达到直接消灭或抑制病虫草害发生的目的,如深翻改土、合理作物及品种布局,合理轮作倒茬、间作套种、选育抗病虫品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间苗定苗、拔除病虫感染植株、清洁田园、集中深埋枯株落叶等)。
32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生物防治法:利用有益生物及代谢产物进行防治,如保护害虫天敌、人工生产生物制剂(BT、农抗120、农用链霉素)。
化学防治法:利用化学制剂直接杀灭病虫或控制危害的方法,具有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不受地区或季节限制,适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等优点,是最广泛的防治手段。 物理机械防治法:包括人工捕杀和利用趋光性诱杀等。
33
我县作物常见病虫害的田间识别及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 玉米病虫害 水稻病虫害 烟草病虫害
34
小麦条锈病: 俗称黄疸,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在叶片正面形成与叶脉平行的鲜黄色夏孢子堆,似缝纫机线条,故称条锈。严重时全叶、全穗布满黄锈,叶片枯死,全田一片枯黄。
35
06.3.3甘溪镇十字岭村
36
甘溪.十字岭村拍
37
吕河双井村拍摄
38
小麦条锈病在我县的五次大流行: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随气流转播的烈性传染性病害, 在我县第一次流行是1955—1956年使碧玉麦等品种丧失抗性;第二次流1960-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使齐头红-南大2419等丧失抗性;第三次流行1970-1974年使阿勃、阿夫丧失抗性;第四次流行1983-1986年使丰产三号、西育七号,4732等丧失抗性;自1996年以来历时11年是该病建国以来在我县的第五次大流行,从2000年以后年发生面积占播种面积的70%以上,未防治田造成小麦产量损失15%以上,重发田块甚至绝收,成为我县危害小麦的主要病害。
39
在我县的流行特点: 一是发病早。在秋苗期可见病叶,02年和04年在12月下旬始见单片病叶,05、06年均在12月中旬见病,并查到发病中心,05年秋苗期病田率达67.07%,详见下表:
40
表:旬阳县2002-2006年小麦条锈病冬前基数统计表 年 份 病害始见期 病田率% 亩均单片病叶数(张) 亩均发病中心数(个)
平均发病中心面积(m2) 中心内平均病叶数 2002 上年12/30 2.42 0.03 2003 当年3/19 2004 7.14 4.76 2005 上年12/13 67.07 11.4 0.08 0.3 8 2006 上年12/14 2.04 0.02 0.1 4
41
在我县的流行特点: 二是流行快,一般在3/下-4/上普发,4/上、中是流行高峰期,特别进入4月份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若遇阴雨,即迅速扩展流行,如2002年4月5日调查仍为点片发生,4月8-9日两个雨日后,4月12日调查病田率高达82%,病叶率10.1%;又如2003年3月19日在赵湾镇华树梁村首次发现病叶,这也是03年全最早发现条锈病叶,后历时20余天基本呈点片发生,至4月10-12日三个雨日,伴随大风天气,4月15日调查该病在全县己普遍发生。
42
在我县的流行特点: 三是危害时间长,从秋苗期即可染病直至小麦成熟期,危害期长达130余天,几乎伴随小麦全生育期。
四是发生范围广,从近几年的普查情况来看,不论是高、中、低山还是浅丘河道,在全县小麦种植区域均有发生,全县不同小麦种植区域均有发病田, 02至06年病田率依次为74.2%、84.8%、80.1%、63.5%、66.67%。 五是危害重,病田率在70%左右,其中03年高达84.8%,病叶率11.7%,严重度 %。
43
流行原因: 其一,新和条锈病生理小种的分化产生,小麦品种抗性丧失,自1991年和1993年先后发理了条中30、条中31号新生理小种,仅3-5年时间就使绵阳、川麦系列小麦品种丧失抗性,从1995年起小麦条锈病先后在川西北、鄂东南及陕南等大面积种植绵阳系列小麦品种的地区开始发建国以来的第五次大流行,特别是1999年前后分化产生的条中32号生理小麦,因其毒性强、毒谱更宽,使全国各主要麦区的大部分品种丧失抗性,流行遍及湖北、四川、云南、甘肃、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全国流行面积在7000万亩以上。
44
流行原因: 其二,品种的单一化布局。我县自1985年引进绵阳系列小麦品种,80年代未已基本普及了绵阳11、15、19、20等品种,进入90年代又先后引进推广了川麦24(3034)、绵阳26、30、31等丰产良种,但终因血源相近(同属绵阳11系),抗源单一形成小麦品种类型的单一化布局,抗锈特性显著减退。
45
流行原因: 其三,适宜的气候条件。小麦条锈病菌不耐热,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极有利于病菌的流行,自上世纪未全球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之后,进入二十一世纪气候恢复正常,早春降水频率较高,特别是三、四月份的低温阴雨天气有利于病菌的反复染危害。 其四,菌源条件。冬季频繁南迁的西北利亚寒流,使陇东旱源及川北地区的越夏孢子沿汉江南侵。
46
防治技术: ⑴ 合理品种区域布局,选用抗病品种。做到不同生态区域小麦品种合理布局,克服品种单一现象,以增强品种垂直抗性,多品种混播减轻发病。同时在小麦条锈病常发重区,可播种油菜、杂豆或撩荒休闲来年播种早玉米及烤烟等经济作物,利用作物多样性减少病害发生减轻危害损失。同时引试推广抗病虫品种是防治的根本性措施,也是综合防治的关键。
47
防治技术: ⑵精耕细作,适期晚播,保证播种质量。播种过早会增加小麦条锈病的秋苗感病机会,形成病源的“桥梁田”,适期晚播可推迟或减轻秋苗发病,按我县情况,中高山区应在10月中旬播种;浅山低山区在霜降前5—10天开播;沿河川道麦区在霜降时开播,播在高产期。 ⑶加强麦田管理,合理配方施肥。重视农家肥的施用和氮、磷、钾配方施肥,一般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配合施用小麦专用肥50公斤,出苗后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证小麦健壮生长,增强植物抗性。
48
防治技术: ⑷ 秋播药剂拌种或推广包衣种子。亩选用15%的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20克拌种10公斤,预防小麦锈病、白粉病、黑粉病等。
⑷ 秋播药剂拌种或推广包衣种子。亩选用15%的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20克拌种10公斤,预防小麦锈病、白粉病、黑粉病等。 ⑸秋冬季节挑治发病中心,压低田间菌源,减缓扩散速度。 ⑹小麦拔节孕穗期“一喷三防”。每亩用15%三唑酮100克或12.5%的禾果利20克,加40%乐果100克或25%的替氧星50克,另加98%磷酸二氢钾200克兑水30—50公斤混合喷雾。
49
小 麦 白 粉 病 俗称黑疸,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面上,也可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其症状特点是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粉状霉层。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及至褐灰色,上面散生黑色颗粒。
50
段家河拍摄
51
麦穗受害状 后期产生黑色颗粒(闭囊壳)
52
发生特点: 其发生流行与气象条件、品种、栽培管理有密切的关系。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冬季气温偏高,雨量适中,小麦白粉病易流行;种植密度大,田间湿度大,过多、过迟、偏施氮肥造成通风透光不良,对其发生亦有利;另外,遇春季干旱,麦株抗病性差,易发病。
53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丰产良种。 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播种。
药剂防治,以高肥、密植、阴湿田为防治重点,早春以消灭发病中心为主,春后一般掌握在拔节或孕穗至齐穗期,病株率达50%时立即用药,防治药剂同小麦条锈病。
54
小麦红蜘蛛: 小麦红蜘蛛俗称“红彦”,在我县主要有两类红蜘蛛,麦圆红蜘蛛和麦长腿红蜘蛛。
麦圆红蜘蛛,体长0.6-0.8毫米,体呈长园形,头部略尖,尾部钝园,体色浅红褐色或黑褐色,背肛,4对足等长。喜阴湿环境。 麦长腿红蜘蛛,体长0.6毫米,体梭形,头尾尖,1、4对足特长,肛门在腹面。喜干旱高燥环境。
55
麦长腿红蜘蛛 麦圆红蜘蛛
56
段家河. 麦田红蜘 蛛
57
危害特点: 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小麦汁液,叶片被害后,沿叶脉出现白色长条或白色小点,并渐变黄干枯,严重时全部叶片枯黄,麦苗矮化,不能正常抽穗,甚至枯死。
58
发生规律: 在我县,该虫从10月下旬开始迁入麦田危害,经3-4代,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是其危害盛期,4月中旬后随着气温升高,虫品密度下降,成蛛在土缝中产卵越夏,至10月中旬开始孵化,迁入麦田危害。 有群集危害和假死性,稍受惊动便迅速向下爬行或落入土面伏于根际和土缝内。 晴天早10时前,晚4时后活动最盛,阴天则全天在麦株上危害。掌握此规律有利于选好药剂防治时间。
59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麦收后及时深翻,将茬各落叶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夏卵;冬春盛发期中耕除草,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灌溉等方法均可控制危害。
药剂防治:冬前和早春2月上旬至3月上旬,每市尺单行麦垄有虫200头时,即用药防治。亩用40%氧化乐果100毫升或25%替氧星50毫升兑水喷雾。
60
小 麦 蚜 虫: 在我县发生的麦蚜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其中以麦长管蚜为主,都被群众称为“彦”或“腻”,集中在小麦叶片、茎杆、麦穗上危害。 该虫以刺吸式口器取食麦株汁液,致使叶片呈现黄色斑点,严重时全叶发黄,植株早衰,危害麦穗后,使麦粒瘦小干秕、味苦,并能排泄蜜露,诱发煤烟病,麦二叉蚜还能传播病毒(传播小麦黄矮病等)
61
城关镇青泥村拍摄
62
发生特点: 麦蚜一年可发生多代(麦长管蚜年发生20余代)。
麦二叉蚜,以无翅成蚜或若蚜在麦根或土缝越冬,耐寒性较强,冬天较暖时可爬上麦叶活动,一般在2月下旬开始为害,3月份危害盛期,在麦收前飞到禾本科杂草上越夏,秋播出苗后又回到麦田活动。 麦长管蚜,越冬、越夏基本同二叉蚜,不同的是它发生较晚,抽穗后为盛发期,集中在幼穗上危害,乳熟期达到危害高峰。
63
影响其发生的因素: 气候条件:春旱年份麦蚜危害重,群众说“十年旱,九年彦”,当5日平均气温在24℃以上,湿度80%以上时,其繁殖危害受到抑制,虫口数量急剧下降。 寄主条件:播种早为害重,冬灌蚜虫少;抽穗至灌浆期,麦株分解出单糖、氨基酸、脂肪等水解产物,有利麦蚜繁殖。 天敌:优势种是螵虫、蚜茧蜂,还有草蛉、食蚜蝇
64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适时播种,清除田间杂草。
药剂防治:苗期百株有虫10-15头,孕穗期百株有虫500头开始药剂防治,防治药剂与防治小麦红蜘蛛相同。
65
粘 虫: 俗称行军虫、五色虫、是一种世界分布的害虫,喜食禾谷类作物,以幼虫为害作物的叶片及穗部,1、2龄时只咬成小孔洞,3龄以后即咬成缺刻,5、6龄是暴食期,发生严重时可将整株叶片吃光,仅留残杆,甚至咬断小麦、水稻的穗头,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幼虫形态特征:老熟幼虫长38毫米,体背有5条纵线,中线白色较细,两侧两条红褐色3龄后头正中有“八”字形纹。
67
粘虫危害玉米 正午粘虫移至麦根及土缝 粘虫危害小麦害状
69
发生特点: 在我县一年发生3—4代,幼虫出现和为害时间是,一代3/上出现,为害小麦和早玉米,二代6/下—7/上出现,为害夏玉米,三代8/上出现,为害晚玉米。 成虫活动从傍晚黎明有3个高峰,,黄昏峰(取食),午夜峰(交配),黎明峰(产卵);成虫对糖、酒、醋液有趋性,有趋光性,并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尤其在产卵前活动性极强,每次迁飞距离600-1000公里,迁飞规律春季由向北,秋季由北向南。 一雌蛾可产1000-3000粒卵,对产卵部位选择性极强,喜产于作物干尖、枯鞘、枯心苗上。 幼虫有假死性和成群迁移性。 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其发生
70
防治方法: 诱杀成虫,掌握在首次蛾蜂前期,即产卵前,于傍晚设诱蛾盆,盆内加入糖醋混合液或发酵淀粉,并加入少许敌百虫,诱杀效果良好;如果在首次蛾峰后或二次蛾峰时诱集,因成虫大部分卵已经产出,诱杀作用不大。 诱杀卵块,成虫产卵高峰期,用干稻草扎成0.66米长小把,倒挂在2米高的木棍或竹杆上插入田中,高出作物0.16-0.33米,每亩插10把,每天清晨用塑料袋套住草把,将蛾赶抖落于网风杀死,3-5天收集一次草把,并集中烧毁。
71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 抓住1-3龄幼虫阶段进行药剂防治,小麦、水稻田平方米有虫5-10头时,每亩用50%敌敌畏或晶体敌百虫100毫升,加细沙土30公斤,混匀撤入田间;玉米田每平方米有虫20-25头时,用25%快杀灵50毫升或25 %甲胺菊脂50毫升对水喷雾,防治效果较好。幼虫4龄抗药性增大,那样则费用高效果差损失大。
72
玉米螟
73
田间识别: 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体背淡褐色,中央有一条明显的背线,腹部l一8节背面各有两列横排的毛瘤,前4个较大。
卵椭圆形,黄白色。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每块卵20~60余粒粘在一起排列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 玉米螟幼虫
74
田间识别: 排孔害状 为害状,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 受害雄穗: 轴部折断,有虫粪排出
75
生活习性: 在我县一年发生2代,以二代老熟幼虫在玉米杆中越冬,5/中、下越冬代化蛹,6/中羽化为成虫,6/下第一代幼虫盛发期,为害早玉米,7/中第二代成虫盛发,7/下二代幼虫盛发,主要危害夏玉米。
76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①处理越冬寄主秸杆,在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处理完毕;②选用抗虫丰产良种;③ 合理布局,尽量使播期整齐,以减少适于成虫产卵的对象田。 物理防治:灯光诱杀成虫。 药剂防治:玉米大喇叭口期(12片叶)被害花叶株率达10%时,或者在穗期虫株率达10%时,进行全田普治,低于此指标进行挑治;亩用2.3%呋喃单颗粒剂3公斤,施于喇叭口内;或用90%敌百虫100克或18%杀虫双200-250毫克对水喷雾。
77
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水稻上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上和病谷上越冬,病稻草是次年病害初浸染源。
78
穗茎瘟 节 瘟 谷粒瘟
79
稻瘟病危害造成全株枯黄枯死
80
流行特点: 稻瘟病的发生发展主要受品种抗性、肥水管理和气候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水稻在4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氮肥使用过多,会导致病菌易侵入和繁殖。适当施用钾肥,可增强稻株抗病力。施硅肥可提高稻株细胞的硅质化程度,对稻瘟病具有明显的防效。抽穗期遇持续3天20℃以下的低温,水稻生活力减弱,常加重穗颈瘟发生。
81
稻瘟病侵染循环示意图
82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良种是防治稻瘟病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加强健康栽培,合理施用氮肥,多施有机肥,配施磷钾肥,分蘖后期适度烤田,抽穗期不断水,后期合理干湿管理,也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措施。 药剂防治的策略是注意防治苗瘟,巧治叶瘟,狠治穗瘟。穗瘟是药剂防治的重点。抓住破口至齐穗期用药1-2次,每次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10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100克,加水60公斤喷雾。
83
水稻二、三化螟 群众称为钻心虫,以幼虫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稻苞和茎内壁等组织,水稻不同生育期受害,造成害状不同,叶鞘被害造成“枯鞘”,秧田期和分蘖期受害造成“枯心苗”,孕穗期受害造成“枯孕穗”,抽穗期受害造成白穗,黄熟期受害造成“虫伤株”,以“白穗”和“枯心苗”损失最大。
84
白穗 枯心苗
85
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隐伏在稻丛基部或杂草丛中,夜出活动,有趋光性和趋向嫩绿稻株上产卵的习性,在水稻分蘖和孕育期的产卵较多,初孵幼虫先群集于叶鞘内为害形成枯鞘,以后蛀茎形成的枯心等,老熟幼虫在稻茎内化蛹。
86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①妥善处理稻草、稻茬,稻茬是二、三化螟主要越冬场所,秋收后及春耕前将稻茬集中处理,烧毁或沤肥,对消灭越冬幼虫,压低来年虫源作用很大。②适时翻耕,灌水杀虫,春季在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将休闲稻田及时翻耕、灌水淹没7-10天有良好的灭蛹效果;或者在老熟幼虫化蛹时放干田水,降低化蛹位置,进入化蛹未期灌水灭蛹,死亡率达90%。
87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灯光诱杀成虫,利用成虫的趋光性,采用灯光诱杀成成虫。
药剂防治:亩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克,25%杀虫双200-250克,在分蘖期或孕穗期兑水50公斤喷雾,或先排干田水,然后亩用1.5%杀虫单颗粒剂1.5-2公斤撒毒土。
88
烟草花叶病 烟草花叶病包括烟草普通花叶病和黄瓜花叶病,该病自苗床至大田皆可发生。最显著的症状是花叶、叶片畸形和植株矮缩。病叶厚薄不均,叶色浓淡不匀、畸形皱缩。
89
烟草花叶病(聋烟) 症状表现主要有: 花叶 矮化 畸形
90
发生规律: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能在多种植物上越冬,初侵染源主要是田间带毒植物和操作时带毒人员及污染病毒的工具,其次是混有病株碎屑的种子和土壤。大田发病初侵染源还有带毒的烟苗。病毒主要借接触摩擦传染。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烟草花叶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感病的黄瓜、番茄、白菜等栽培或野生寄主植物,其传播除汁液接触摩擦外,更主要的是借蚜虫传播。
91
发生规律: 烟草花叶病的发生流行,同环境、耕作、抗性等因素有关。若温度过高(>37℃)、过低(<10℃),或光照太弱都会出现“隐症”现象。由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的烟草花叶,蚜虫发生多时,发病就重。偏施氮肥,烟株生长柔嫩,较易感病。土壤瘠薄、排水不良的烟田,植株生长衰弱,发病也重。连作地较轮作地发病重。
92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 。 (2)培育无病壮苗 苗床选地尽量远离菜园、烤房、晒棚,清除周围杂草,施用净粪,床土消毒,农事操作前用肥皂水洗手,操作时严禁吸烟,及时治蚜。 (3)搞好大田防治 移栽时严格剔除病苗,田间及时拔除病苗;加强肥水管理,促植株早生快发;打顶抹杈操作前用肥皂水洗手及工具,先健株后病株,以减少人为传染;及时除蚜,控制虫媒传毒,治蚜防虫;喷施83增抗剂或叶面营养剂,提高植株抵抗力。
93
乡镇农业服务站的工作职能 1、通过农田示范开展生产常用技术指导 2、农业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3、实用技术和科学知识宣传
4、培训、帮助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 5、开展技术配套物资的的供应服务
94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职责 1、完成上级安排任务,搞好试验示范 2、完善推广网络,搞好推广工作 3、抓好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4、收集整理当地农情资料,建技术档案 5、提供技术意见,指导农业生产 6、搞好科普宣传,增强农民科技意识 7、加强联系,搞好经营服务
95
谢谢大家! 祝 工作顺利! 事事如意!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