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励精图治谋发展 强化特色创一流
2
一、学校概况 二、人才培养 三、学科建设 四、科学研究 五、学校未来
3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4
1952年建校,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科)组建成北京地质学院。
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设在武汉。 2000年2月划归教育部管理。 2006年10月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共建中国地质大学。 2010年9月教育部与国家海洋局联合共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5
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成为较早设有 研究生院的33所大学之一。
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 是一所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 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自行审批增列博士生导 师,人事部、教育部授权可自行审定教授任职资格 的大学。
6
办学规模 校园占地面积:1700余亩 在周口店、北戴河、秭归有三个野外教学实习基地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000余人 研究生5900余人(其中博士1300余人) 留学生550余人(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
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景
8
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秭归)教学实习基地
9
师资力量 教职员工3179人,其中教授485人,副教授744人。
师资力量 教职员工3179人,其中教授485人,副教授744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8人 俄罗斯外籍院士 7人 外聘两院院士 19人 博士生导师177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6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9 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1人 “千人计划” 人 国家教学名师 人 “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人 “青年千人计划” 人
10
教学单位——17个学院(课部) 地 学 院 资源学院 环境学院 工程学院 地空学院 材化学院 信工学院 机电学院 珠宝学院 计算机学院
环境学院 地空学院 信工学院 珠宝学院 经管学院 外国语学院 数理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 资源学院 工程学院 材化学院 机电学院 计算机学院 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体育课部
11
第二部分 人才培养
12
育人理念: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
坚持用“大教学观”、“大德育观”统领教育教学工作,坚持教育教学发展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与学科特色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结合。 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制定并实施“李四光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地调矿调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各类基地班和实验班、“英才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13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优秀” (2004年)
评估大会 专家现场察看
14
建校以来,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其中29人当选为两院院士.1952年后毕业生中当选中科院院士人数全国高校排名列第7位.
建校以来,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其中29人当选为两院院士.1952年后毕业生中当选中科院院士人数全国高校排名列第7位. ——摘自2009年两院院士调查报告
15
两院院士全国高校排名我校列第11位. ——摘自2009年两院院士调查报告
16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是我校1968届毕业研究生 。
17
“普光”特大天然气田发现者 马永生(1980级校友)是我校南迁武汉后当选院士第一人
18
努力为西部和基层输送急需专业人才 2005年,我校261名志愿服务西部的毕业生给温家宝总理写信,表达他们到西部去的热情和决心,得到校友温家宝总理的肯定。 2003年以来,我校已累计已有2342名本科毕业生、765名毕业研究生到西部就业,到西部、到基层就业毕业生的比例仍然在逐年提升。 18
19
第三部分 学科建设
20
学科点、专业学位类型 ● 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 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 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 60个本科专业( 76个培养方向)
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4个学科门类。 ● 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思想政治教育、土地资源管理。 ● 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文 学、农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 ● 60个本科专业( 76个培养方向) ● 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 工程硕士(包含19个工程领域)、MBA、MPA、MFA、J.M、 资产评估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旅游管理硕士 和工程管理硕士。
21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2个) 二级学科(8个) 地质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地球化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构造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 地质工程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是国内高校中唯一具有“地质理科”和“地质工科”两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 21
22
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地质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海洋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土木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地球物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23
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2个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地质理科)
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 (地质工科) 教育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 2个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地球系统过程与矿产资源”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3
24
17个省部级重点、优势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地质学 地球物理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地质学 地球物理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 固体地球物理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岩土工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 安全技术及工程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材料学 油气田开发工程 土地资源管理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海洋地质
25
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
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1个 科技部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改委 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 教育部 构造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联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 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工程开发中心 教育部 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 岩土钻掘与防护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 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 地球表层系统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 废物地质处置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25
26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 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筑面积5000m2,拥有世界银行贷款、“211” 工程经费等添置的大批国内外一流的大型分析测试仪器。
27
2011年成功申报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我校第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8
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011年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牌
以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为宗旨、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市场产业化为向导、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为推进地理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29
国家遥感中心 地壳运动与深空探测部
30
巴东野外大型综合试验场于2010年3月投资开建 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野外综合性地质研究平台,其研究成果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和指导意义。
31
第四部分 科学研究
32
我校主要的科研方向 一、基础地质研究 二、矿产资源能源研究 三、地质工程研究 四、地球物理研究 五、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
六、地理信息系统与测绘研究 七、材料科学与化学研究 八、经济与管理研究
33
科研情况 5年来,主持973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课题、专题)39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专题) 2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项、国家杰出科学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5项。 近3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4000余项,研究经费10亿元以上,在地质、资源、环境、工程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
34
2011年,学校已承担科技项目1230项,合同经费4.18亿元、实到经费4.4亿。
全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项,经费达5411万元,其中包括杰出青年基金1项、重点项目2项、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 全年共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地质矿产保障工程项目83项,实到经费1.17亿元。 学校承担的矿调、区调项目在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云南新发现铜、铁、铅锌等金属矿化点12处,非金属矿点1处,矿化线索12处。
35
2010年重大项目申报获得新突破 以工程学院唐辉明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重大工程灾变滑坡演化与控制的基础研究”项目和以地学院谢树成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若干重大地质环境突变的地球生物学过程”项目获得“973项目”资助。
36
“九五”国家重点项目, “伸向地球内部的望远镜”
参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九五”国家重点项目, “伸向地球内部的望远镜” 36
37
1994∽2009 科研学术成果 1994年金振民教授在Nature上发表封面论文 2004年27岁的章军锋博士在Nature上发表论文1篇
1994∽2009 科研学术成果 1994年金振民教授在Nature上发表封面论文 2004年27岁的章军锋博士在Nature上发表论文1篇 2004年“壳幔交换动力学 ”国家创新群体带头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高山教授在Nature上发表文章1篇 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谢树成教授在Nature上发表文章1篇 2009年地学院硕士研究生孙亚东在SCIENCE发表论文一篇(署名排名第二)
38
金钉子 2001年科技部、教育部十大科技进展 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39
华北及其邻区大陆地壳组成与壳幔动力学研究2007年获国家自然学科二等奖
生命与环境协调演化中的生物地质学研究2008年获国家自然学科二等奖
40
《中国大陆科学深钻的科技集成与创新》研究项目于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分布式大型GIS平台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于2009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41
信工学院吴信才教授团队完成的《分布式大型GIS平台开发与应用 》,2009年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工程学院唐辉明教授团队参与完成的《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关键技术》(第二完成单位),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9年学校被评为“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先进单位”; 2010年学校参与的项目“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11年学校参与的项目“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余找矿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11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先进集体”
42
科技期刊 《地球科学》入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SCIE是国际三大权威检索系统之一SCI(科学引文索引)的网络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先后进入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成为我国有影响力的文科学报中刊龄最短、发展速度最快的新锐文科学报之一。
43
科技服务社会 我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1号”至“神舟8号”载人航天飞行,连续15年位居国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评榜首。
44
科技赈灾 我校专家情牵灾区人民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校科技赈灾专家组先后两次赶赴四川地震重灾区,现场勘查灾区地质状况,为灾区预防次生灾害、做好灾后重建与城镇选址等工作提供有效帮助,得到上级部门充分肯定与赞赏。
45
科技、教育合作日益广泛 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行业单位及18个省市的地勘、地调单位,与咸宁市、随州市等多个地方政府签署科技教育合作协议,签署了战略合作或科技教育合作协议,努力服务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
46
落实部局共建 联合共建产学研教学实践基地。加大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和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共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产学研教学实践基地” 协议的力度。2011年有近10位本科生在这两个基地完成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1位联合培养的博士生、4位联合培养的硕士生顺利毕业。 参加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作为首席科学家(李家彪研究员)单位的国家973课题: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承担了其中05课题2个专题的研究工作,主要解决莺琼盆地的构造演化和南海南北陆缘成藏条件对比方面的科学问题(2011年通过验收)。 根据国家海洋局的总体部署,大力开展海洋日等宣传科普活动。
47
建设了中匈联合实验室、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中美环境变化联合研究所、中美远程教育联合技术教室等一大批国际合作平台。
2007、2009、2012年先后在美国的布莱恩特大学、阿尔弗莱德大学和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
48
积极参与地质调查和深部找矿 2009年5月,原校长张锦高教授在地质找矿与科学发展论坛上致辞。
2011年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地质矿产保障工程项目83项,实到经费1.17亿元。
49
第五部分 校园文化
50
美丽校园
51
逸夫博物馆独具地学特色 51
52
2010、2011、2012年春节 学校先后组团赴美国、东南亚国家演出
53
特色体育 成绩卓著 两次获“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五次获得“校长杯”。
特色体育 成绩卓著 两次获“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五次获得“校长杯”。 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获130余块金牌、300余块银、铜牌。 在攀岩比赛、毽球比赛、羽毛球比赛中保持先进地位 。 53
54
野外生存训练 亚洲最大的 室内人工攀岩壁 54
55
2011年7月,在第九界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上获得15枚奖牌,在全国高校中独占鳌头。
56
我校学生高凌获得27届(悉尼)、28届(雅典)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冠军
我校学生高凌获得27届(悉尼)、28届(雅典)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冠军 56
57
我校经济管理学院2005级学生陈金以2:1的总比分战胜韩国名将李炫一,夺得北京奥运会羽毛球单打铜牌。
我校2005级学生何汉斌和队友于洋以2比1战胜印度尼西亚选手韦塔·马里萨/弗兰迪·利姆佩莱,获得北京奥运会混双铜牌。
58
登山运动 世界一流 1960年王富洲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 1988年5月李致新登上珠穆朗玛峰 1993年5月5日王勇峰登上珠穆朗玛峰
登山运动 世界一流 1960年王富洲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 1988年5月李致新登上珠穆朗玛峰 1993年5月5日王勇峰登上珠穆朗玛峰 1998年5月24日在校生次洛登上珠穆朗玛峰 1999年6月李致新、王勇峰胜利完成登上世界七大洲七座最高峰的壮举 2008年10月,我校登山队首次独立成功登顶世界第六高峰——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 2012年5月,我校登山队成为登顶珠峰的唯一大学登山队。 58
59
登顶珠峰,传递圣火 1.上图右:我校学生袁复栋 上图左:校友次洛
1.上图右:我校学生袁复栋 上图左:校友次洛 2.下图前:校友、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登山队总指挥李致新在大本营指挥中心庆祝火炬登顶珠峰。 3.另有王勇峰、张志坚、丁晨、梁奕世等多名校友、在校学生、老师参与珠峰圣火传递活动。 59
60
2008年,我校登山队成功登顶卓奥友峰
61
2009年,我校登山队成功登顶若尼峰二峰
62
2012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4名队员(董范、德庆欧珠、次仁旦达、陈晨)从北坡成功登上海拔8844
2012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4名队员(董范、德庆欧珠、次仁旦达、陈晨)从北坡成功登上海拔 米的珠穆朗玛峰顶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他们在世界最高峰向母校60周年校庆献上了深深的祝福。
63
地大珠峰登山队胜利凯旋
64
第六部分 地大未来
65
校 训 1994年,校友温家宝回母校视察,应老师、同学要求,回京后题写并寄回母校。 2004年,学校将其定为校训。
66
2012年4月国务院 总理温家宝为母校 题写校名
67
2012年5月19日,60周年校庆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校友回母校视察并看望师生。
68
报告会上,温总理的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地质科学的重要性,指明了地质科学的发展方向,深情回忆了在大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动情表达了对母校教育培养的深深情怀,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殷切期望。
69
温家宝总理希望学校建设成为 “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70
地大的未来 长远办学目标: 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阶段性办学目标: 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
71
“ 谢谢大家!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