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两纲》解读之一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上海桐柏高级中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两纲》解读之一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上海桐柏高级中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两纲》解读之一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上海桐柏高级中学

2 一、《纲要》概况: 《纲要》共分八个部分32条和四个附件。这八个部分是:一、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三、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四、课内、课外两大体系——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载体;五、党团队组织——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力量;六、教师素质的提升——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关键;七、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保证;八、保障体系——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支撑。四个附件是:附件1:《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各学段要求》、附件2:《上海市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意见》、附件3:《上海市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意见》、附件4:《上海市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实施方案》。

3 二、提出民族精神教育的背景 (一)、基于对民族精神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建设和谐社会、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2、在上海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迫切需要,是上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培育上海城市精神、全面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保证。

4 (二)、基于对上海学生德育工作的调查 上海的德育工作总体上取得很大成绩,发展很快,但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在对上海学生德育工作历时一年半的调查时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发现很多问题。 1、在课堂教学方面,无论是德育课还是学科教学其针对性和有效性都不够。整个教育体系中对民族精神教育的覆盖面不够。 2、在课外活动方面,与民族精神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总量较少,形式单一,80%是“参观”。 3、社会环境方面,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于功利化,只追求学习第一,对子女思想状况不关心;校外教育基地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缺乏有效手段。据调查,上海50%以上小学生会上网,90%中学生会上网,但大多学生上网是玩、消遣,真正作为学习工具的很少。

5 三、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出发点,以培育“四有”新人为落脚点;把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灵魂,以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德育的根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整体规划大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工作;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世界眼光、开放意识,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 (二)总体目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人才培养之本、文化建设之魂、民族复兴之源。因此《纲要》将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分三个层次: 1、将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纳入上海市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这意味着民族精神教育将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

7 2、以帮助学生树立党的观念、国家观念、人民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为目标,根据上海教育的实际,挖掘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一纵二横三相”的德育新格局。“一纵”就是民族精神教育要根据学生年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在内容上实现大中小学纵向衔接;“二横”是指民族精神教育要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第一课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环节横向沟通;“三相”是指民族精神教育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

8 3、使上海市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显著提高,使广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得到显著增强,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进而为上海市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这是从学校德育工作和未来公民思想道德素质角度提出的目标。

9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优良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 2、坚持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3、坚持情感陶冶与促进理性升华相结合。 4、坚持突出重点与有机渗透相结合。 5、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6、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相结合。

10 四、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 (二)、民族精神教育主要内容 民族精神教育将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弘扬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11 根据上海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每一项主要内容都包含四个方面的子内容。有人就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上海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在种一棵健康的“成长树”: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是3根刚直有力的“主干”,构成了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方向。枝干上,“树叶”繁茂,每一片都凝结了所在枝干的精华,代表着各项教育重点——国家意识教育将围绕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国家自强展开;文化认同教育侧重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人文传统的介绍;公民人格教育的关键则将落实在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等可贵品质上。

12 1、国家意识教育 重点内容: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和国家自强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自代表国家意识的四个方面,同时由相互联系,共同促成学生国家意识的形成和强化。

13 (1)、国家观念教育: 《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国体和政体;认识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伟大国家;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辽阔疆域,自觉维护国家的神圣主权和国家统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利益和尊严,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了解民族英雄的伟大人格和民族气节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国家观念教育就是要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增进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增强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拥护的目的。

14 (2)、国情意识教育: 《纲要》中指出:要“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传承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优良传统;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看到我国在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国情意识教育就是要通过这些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国家,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5 (3)、国家安全教育: 爱国最根本的就是要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每个公民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鉴于此,《纲要》中指出:要“帮助学生了解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认识维护国家安全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自觉维护国家的领土安全、经济安全、资源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树立整体的国家安全观;坚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信念,自觉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16 (4)、国家自强教育: 国家观念的树立、国情意识的掌握以及国家安全的维护,最终的指向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国家自强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祖国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因此,《纲要》中指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大意义,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坚定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的富强之路;努力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进步成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理解和认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培养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7 2、文化认同教育 重点内容: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四个方面。确定这四个方面作为文化认同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因为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而语言和历史则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能不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尤其不能忘记本民族的语言和历史。另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传统以及在二十世纪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这些传统是对悠久历史的升华,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8 (1)、民族语言教育: 《纲要》指出:民族语言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语言文字是民族意识、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的载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的交往;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维护母语在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中的主导地位;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用语、礼貌用语, 大力推广、使用普通话;在正确、主动地学习、使用语言文字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自觉抵制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违背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的不良现象。”

19 这事实上指出了民族语言教育的三个层面:一、要引导学生了解语言文字对民族、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之根。二、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母语,包括要坚持讲普通话,要使用规范字。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自己国家的母语。三、要学会优雅地使用,用语言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文化内涵。

20 (3)、革命传统教育: 《纲要》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弘扬和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要继承和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传统,深化热爱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的情感。” 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光荣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认同和传承革命传统中深化对对党的感情,树立为国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21 (4)、人文传统教育: 《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等多方面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优秀人文传统的教育和熏陶;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吸纳中华民族注重和谐的文化精神,引导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热爱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了解并践行中华民族的良好礼仪,继承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这给我们三点启示:一、人文传统的教育不能孤立进行,而要借助各种文化载体,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因为人文传统本身就寓于这些内容中;二、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内涵十分丰富,对于现代社会要特别挖掘人文传统中的和谐的思想,引导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三、在人文传统教育中要注重发挥礼仪教育的作用并通过礼仪教育引导学生认同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2 我校从04学年开始开展的《名篇诵读》课程就是要挖掘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来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今后我们要继续搞好这项课程,现正编写校本教材,以把它打造成我校的特色课程。

23 3、公民人格教育 重要内容: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和勤奋自强四个方面。之所以要强调这四个方面的公民人格教育是因为民族精神的形成是由一代代中国人的不断努力奋斗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也更需要世世代代的人格健全的中华儿女不断弘扬和培育

24 (1)、社会责任教育: 《纲要》指出:要“引导学生增强自身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意识;了解并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明确自身的权利,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觉承担个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将社会责任感体现在人生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中。”之所以在社会责任教育中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作为一个现代公民首先要对国家和社会有一种责任心,要有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首先必须建立在对现代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践行之上。

25 (2)、诚信守法教育: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是现代人融入现实经济生活的基本条件。人无信而不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守法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也是基本要求。只有每个人都能自觉得维护法律的权威,法治社会才可能最终实现。因此,《纲要》中指出:要“将中华民族传统中的诚信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要求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以诚待人、严于律己、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把法治精神作为现代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法律至上’的态度和意识,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观念。”

26 (3)、平等合作教育: 我国是一个提倡民主的国家,不分男女、老幼、民族、出身,提倡人人平等。而在分工高度精细化的现代社会,许多事情想一个人完成是做不到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因此平等合作的观念对于现代公民人格培养是必不可少的。鉴于此,《纲要》指出: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养成推己及人的处事准则,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学会宽容,与人和谐相处,在集体、社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27 (4)、勤奋自强教育: 中国传统道德非常注重个人修身,注重个人气节。《易经》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鲁迅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勤奋是自强的前提和保证,成功总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而勤奋是最好的准备。因此,《纲要》指出: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勤快、勤劳、勤奋、勤俭的生活习惯;保护公共财产,节约公用资源;不浪费、不盲目攀比;养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增强抗挫能力。”

28 五、民族精神教育各年龄段要求 《纲要》中说: “在民族精神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树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在学生成长的各年龄阶段,要一以贯之并有序递进地进行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此,《纲要》中详细规定了小学至大学各学龄段在开展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具体要求。其中,高中阶段它是这样说的:“高中阶段,要重点引导学生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利益和尊严;了解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树立整体国家安全观,自觉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

29 引导学生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要把自身的发展与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了解民族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注重发掘民族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功能;了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和基本线索,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化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了解并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基本形成正确规划人生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30 另外,市教委还在《纲要》附件中指定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纲要各学段要求》,详细制定了民族精神教育三大板块中每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例高中阶段,“国家意识”中的“国家观念”,它是这样说的:“认识国体和政体,引导学生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树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志向,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利益和民族尊严。”

31 “文化认同”中的“人文传统”,它是这样说的:“了解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继承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公民人格”中的“社会责任”,它是这样说的:“了解并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体现在人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中,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32 六、民族精神教育的载体 两大载体: 1、课程、教材
《纲要》指出:“要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充分挖掘各门学科的民族精神内涵,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小学要将民族精神教育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使之作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33 《纲要》还特别指出:“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要充分发挥人文精神教育的优势,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教育比重,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体验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经久魅力。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等课程要加强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体现民族精神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纲要》还着重根据新课程的八大学习领域制定了学科教学中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附件《上海市中小学学习教学中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意见》。

34 2、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它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外实践活动两大领域。加强课外活动建设,是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抓手和载体,也是使学生体验和践行民族精神的良好渠道。

35 (1)、校园文化建设 A、重视开展节庆教育。如 利用“五·一”、“五·四”、“六·一”、“七·一”、 “十·一”等国家重要的节庆纪念日,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国家意识;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伟大人物的重要纪念日和“学雷锋”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人格教育; 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利用 “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纪念日,对学生进行勿忘国耻的教育,使学生居安思危。

36 B、积极开展仪式教育 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等教育活动。尤其要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严格规范敬礼、唱国歌、国旗下讲话等仪式的程序。

37 C、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和谐相处。引导学生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懂得体谅父母,孝敬长辈;引导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共存关系,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生命的珍爱,进而将环保教育与科学发展观教育结合起来。

38 D、组建学生社团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文学类、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等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具有民族精神特色的活动,增强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更加自觉地践行民族精神对自身的要求。 另外,还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硬件环境,充分发挥其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潜移默化功能。发挥学校媒体网络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作用。

39 (2)、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环节。《纲要》具体规定各学段的具体要求。其中,中学阶段,它这样要求:“要充分利用‘二期课改’中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实践特点,利用上海民族精神教育的丰富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中学生实际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要注重认知教育和实践体验相结合,榜样示范与环境熏陶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个性发展中了解、体验民族文化,感悟、认同民族精神。要通过社会调查、军政训练、农村劳动、企业实训等途径进行国防、法制、科技、能源、工业发展、现代农业等考察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要充分利用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社会服务等丰富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要求,统筹规划,有重点、分层次地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旅游”和定点服务。”

40 《纲要》结合课外活动的这两大领域专门制定了附件《上海市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意见》。《意见》以行、习、赏、唱、礼五个板块从考察活动、社团活动、社会服务、农村、企业实践活动、军政训练、科技活动、民俗技艺训练、名著阅读、影视观赏、戏剧欣赏、歌曲学唱、节庆活动和仪式教育等方面按学生学段分别提出了教育要点、必修要求、操作说明等。

41 例:“礼”板块,它主要通过节庆活动、仪式教育进行,其教育要点是培养良好礼仪和传统美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其中初中阶段的必修要求是升旗仪式、入团仪式。操作说明有四点:在开展仪式教育中,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史资源,强化校训教育;活动要精心设计,避免形式化、走过场;采用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方法;活动前充分准备、活动中师生积极参与交流展示,活动后践行延伸增强体验。

42 七、学生民族教育的关键 学生民族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升。为此,《纲要》指出:“育人先育师,要使全体教师明确自己在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主要职责,进一步增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深入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的民族精神内涵,将民族精神教育有机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基层党组织在教师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作用,引导教师研究并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增强教师传授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中小学要在‘240’、‘540’的教师职后培训中,把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不断提高教师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能力。”

43 《纲要》还从加强领导队伍建设、加强德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团队干部培养、加强校外辅导员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几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另外,市教委还将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最后,《纲要》还专门谈到了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保证——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支撑——保障体系。由于时间关系不再展开。


Download ppt "《两纲》解读之一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上海桐柏高级中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