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二、常用大气环境评价标准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二、常用大气环境评价标准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二、常用大气环境评价标准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 (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掌握): 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特定工业区(一般新工业区是二类区)

2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icular,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 μm,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 没有小时平均浓度。 实务中常犯的错误 评价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中的二级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及修改单中的二级标准 ×

3 等效排气筒(掌握) ●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4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 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

5 例题1 某两个烟囱都排放二氧化硫,两个烟囱之间的距离是30米,一根烟囱高25米,排放速率为4kg/h,另一根烟囱高为40米,排放速率为15kg/h,则两根烟囱的等效排放速率为( )。 A B.19 C D.21.4 答案:B

6 例题2 两个排气筒高度分别为24m及30m,距离为50m,排气筒的污染物排放速率分别为0.44kg/h及2.56kg/h,则等效排气筒的高度是( )。 A. B.30 C. D.24 答案:C

7 如果两根排气筒不符合等效排气筒的条件,如何处理?

8 ①风:与气压的大小有关。 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②风频:吹某一风向的风的次数占总的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 ③风玫瑰图:在极坐标中按16个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还有一个静风)

9

10 C=7.2

11 风向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频率% 5.17 6.67 3.67 3.33 8.33 19.50 7.67
6.00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4.50 2.83 2.50 2.33 6.17 8.83 A C D B B

12 ④主导风向: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为22
④主导风向: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为22.5度到45度之间的夹角。 主导风向角范围一般是指连续两到三个风向角的范围。 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13 主导风向不明显 主导风向有二个

14 请问右图的主导风向是: ESE SSE SE 主导风不明显 正确答案:D

15 风向玫瑰图可以表示下列哪些参数?( ) A.静风率 B.风向频率 C.主导风向 D.风速

16 C=11.5

17 (3)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
第三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掌握) 一、划分方法 (1)选择估算模式计算后进行分级 (2)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 (3)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

18 根据初步工程分析,选择 1-3 种主要污染物,使用SCEEN3分别估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Ci。
二、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1)估算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    根据初步工程分析,选择 1-3 种主要污染物,使用SCEEN3分别估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Ci。 (2)计算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的占标率 其中Pi定义为: 式中:Pi —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 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19 Pmax<10% 或 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4)查表确定评价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一级 Pmax≥80%,且D10%≥5 km 二级 其他 三级 Pmax<10% 或 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注意:“≥”、“<”、“且”、“或”

20 某项目环评中使用SCREEN3模式计算某一污染源排放SO2和NO2的落地浓度见下表。
举例:   某项目环评中使用SCREEN3模式计算某一污染源排放SO2和NO2的落地浓度见下表。 下风向距离(km) 污染物扩散计算结果,mg/m3 SO2 NO2 500 0.1 0.16 1000 0.15 0.19 1500 0.23 0.21 2000 0.31 0.17 2500 0.36 0.14 3000 0.34 0.11 3500 0.26 0.07 4000 0.29 0.04 4500 0.13 0.02 5000 0.10 0.009 5500 0.08 0.006

21 SO2的1小时平均浓度一级标准为0. 15mg/m3,二级标准为0. 50 mg/m3, 三级标准为0
SO2的1小时平均浓度一级标准为0.15mg/m3,二级标准为0.50 mg/m3, 三级标准为0.70 mg/m3, NO2的1小时平均浓度一级标准为0.12mg/m3,二级标准、三级标准为0.24 mg/m3。请计算并确定该项目大气评价等级。 解答: (1)对于SO2 Ci=0.36mg/m3,C0=0.5mg/ m3 D10%>5km

22 (2)对于NO2 Ci=0.21mg/ m3,C0=0.24mg/ m3 D10%<5km
取P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即:Pi=87.5%,D10%<5km。 一级评的价的条件是Pmax≥80%,且 D10%≥5 km,不符合一级。 因此,本项目大气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二级

23 例2 某建设项目排放2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A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5%,D10%为1.2km,B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0%, D10%为1.1km,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为1.2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一级或二级 解析:本题中的D10%等于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且Pmax为15%,不满足三级评价的条件。二级。注意“<”、“≥”符号。

24 例题 1.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 )。 A.可低于一级 B.为三级
1.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 )。 A.可低于一级 B.为三级 C.不低于二级 D.不高于二级 A 2.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 )。 A.不高于二级 B.为一级 C.不低于二级 D.不能确定 C

25 三 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
1、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4条)。 (1)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 (2)2× D10% 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26 评价范围: 2×D10% 2×D10%

27 2、当最远距离超过25 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 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 km矩形区域。

28 4、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 m的范围。

29 例1 某建设项目经计算确定D10%为26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 )。
A.26km为半径的圆 B.25km为半径的圆 C.周长50 km矩形区域 D.边长52 km矩形区域 B 解析:当最远距离超过25 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 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 km矩形区域。

30 例2:某拟建项目的污染源排放NO2, 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为2200m,使用估算模式计算落地浓度的结果见下表: 估算模式计算结果
污染物扩散计算结果,mg/m3 200 0.025 400 0.030 800 0.035 1000 0.040 1200 0.045 1400 1600 1800 2000 2200 0.020 2400 0.015 2600 0.013 2800 0.010 3000 0.008

31 解答: (1)Ci=0.045mg/m3,C0=0.50mg/ m3 (2)D10%=2.0~2.2km (3)本项目的Pmax=18.8%,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2.2km), 因此,本项目评价等级为:三级。 (4)评价范围为边长为5 km的正方形或者半径为2.5km的圆。

32 第四节、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
(1)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 (2)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 (3)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为什么无需调查已建的污染源?

33 c.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d.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34 (2)点源调查内容(4+2条,掌握) a.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 b.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 c.烟气出口速度(m/s); d.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 e.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f.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35 “点源参数调查清单”、“点源调查内容”、
“估算模式点源所需参数”的区别? “估算模式点源所需参数”——5条


Download ppt "二、常用大气环境评价标准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