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 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 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 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2 一起来朗诵诗歌~

3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4 读了这首诗歌,你的心情如何? 是更轻松积极,还是更消极压抑,抑或有其它的情绪?

5 一起来提问 你认为这首诗歌中的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请将你的疑惑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吧。。。

6 一起来探讨 诗歌赏析 为什么从明天起才去做一个幸福的人? 什么是幸福? 为什么要把房子建在海边? 面朝大海,如何春暖花开?
生命意识的追寻与世俗生活有何矛盾? 诗歌赏析

7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附近卧轨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之间产生了某种分离。也许,正是从这首诗中,我们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生存思考。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

8 海子的照片展示

9

10 对于海子及其作品, 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11 以浪漫主义为底色的生命意识和乡愁意识 程光炜
以浪漫主义为底色的生命意识和乡愁意识 程光炜 海子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20世纪80年代特殊的精神氛围,海子是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象征,代表了某种价值理念和精神原型: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质疑生存的本质和存在的理由为核心的激进的文化姿态和先锋意识。

12 程光炜:1956年12月出生,江西省婺源县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文艺思潮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近年来,专事于“八十年代文学史问题研究”,在《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主持“重返八十年代”讨论专栏,并承担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史问题”。

13 海子:诗是生命的倒刺 余杰 远在幼年,悲哀这倒刺就已扎入我心里。它扎在那儿一天,我便冷嘲热讽一天——这刺儿一经拔出,我也就一命呜呼了。 ——齐克果 年3月26日,当外面的世界还很热闹时,一个相貌平凡的青年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作为物理意义上的生命在那一瞬间被碾得粉碎,渐起的鲜血,是书写在北中国大地上最后一行最崇高的诗句。这位叫海子的天才诗人,留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一具惨不忍睹的尸体。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高河镇查湾,一个地地道道、完完全全的农家孩子。1977年,15岁的海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在宁静的湖光塔影之间,他开始写诗,开始用诗歌来解答哈姆莱特那个古老而艰巨的命题:“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在他的笔下,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次有了纯粹的诗歌。天才往往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诞生的。海子在粗糙的稿子上涂满潦草的诗句,在鸡毛满地飞的90年代,当我们象拾起稻子一样拾起这些诗句的时候,我们将

14 泪流满面地体验到“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唯一不变的只是海子和海子的诗。像我这样一个悲观的人,完全有理由下这样的断言:海子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诗人。
如同梵高在画布上发现向日葵与生命的深沉联系一样,海子在诗歌中找到了麦子与生命的神秘联系。这位自称“乡村知识分子”的诗人,把南方那片黝黑的土地置换成一个魅力无穷的乌托邦。当代中国少有这样美丽的诗句,美丽得让人伤心的诗句:“泉水白白流淌/花朵为谁开放/是这样美丽负伤的麦子/吐着芳香/站在山岗上。”他的每一行抒情诗都有金刚石的质地,光芒闪烁却又无比坚硬,世界上没有比海子的诗歌更坚硬的东西了。至刚本来就蕴含了些许悲剧性在其中。海子便试图寻找点温柔的气息。我羡慕他有一个纯洁的妹妹:“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的妹妹叫芦花/我的妹妹很美丽。”我更羡慕他有一个成熟的姐姐:“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实际上,海子比我们还一无所得。没有“妹妹”也没有“姐姐”的海子为我们创造出凉入骨髓的温馨,这正是流星般的80年代令我尊重

15 和向往的原因之一。我无法想象象海子这样的人活到90年代将是怎样的结局。至少,80年代,梦还是梦,美丽的还是美丽着。海子在80年代最后一个春天到来之前死去,他断然拒绝了90年代,他很明智。 海子很喜欢兰波的诗句“生活在别处”,这句被米兰·昆德拉引用无数次的名言,早已成为人们日常谈话中故弄玄虚的口头禅。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海子那样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想起古龙在《楚留香》中描述绝世英雄的心境:“你不顾一切地向上攀登,山路为生命的一部分。你超过一个又一个行人,到达绝顶时你却失去拥有过的一切。俯瞰山下,后来的人还没能爬上山腰。孤独是山峰给征服者唯一的礼物,这时你再想回头已经来不及了。”对于生活在山脚下的人们来说,海子生活在别处,对于生活在山顶的海子来说,人们生活在别处。“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就是在这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茫茫大荒的心境中,海子创作着他最辉煌的“史诗”。海子就象陀斯妥也夫斯基笔下疯狂的赌徒,孤注一掷,把宝全部押给了“崇高”。难道“崇高”也能逃避么?海子在旗帜降下前的那一刻,挺身而出,拔出了他的剑,明晃晃的剑。“你说你孤独/就象很久以前

16 /长星照耀十三个州府/的那种孤独/你在夜里哭着/像一只木头一样哭着/象花色的土散发着香气。”他痛斥日益猖獗的后现代主义者“都是背叛神的人”,然而,信神又能怎样呢?神对待海子就像他以前对待约伯那么残酷。海子走过的每一座桥都成为断桥,峰回路不转,“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当海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时,他已然选择了死亡。 于是,刚刚用“大诗”为自己加冕的海子,却被“绝对”的诗歌逼着退位,海子忙忙碌碌设置好祭坛,他早就知道祭品只能是自己。在京郊昌平的一间宿舍里,他不分白天黑夜写诗,诗句就象黑暗里的烟头,闪烁,闪烁。然后熄灭。“我请求熄灭/生铁的光,爱人的光和阳光/我请求下雨/我请求/在夜里死去。”灵魂是如此沉重,脆弱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它。此刻,幸与不信都毫无意义。耶酥在在受难中忍受着别人所加给他的痛苦,海子在同样深重的忧伤中忍受着自己所加给自己的痛苦。耶酥在底墒shang是孤独的,不仅没有人体会并分享他的痛苦,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痛苦;只有上天和他自己才有这样的感受。就连耶酥也有忧伤得仿佛再也承受不住那种极痛的悲苦的时候:“我的灵魂悲苦得就要死了。”然而此时此刻,他的弟子们都睡着了。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的

17 海子,漂浮在一座1000万人口的巨型都市里,却找到了与当年旷野中的耶酥一模一样的感觉。他一遍一遍地翻《圣经》,《圣经》的字迹在泪水中模糊。 因此便有了山海关的那一幕。庸碌如我辈,无法知道海子为什么选择山海关,为什么选择铁轨。海子的朋友、诗人西川这样地说:“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回声。”我却觉得西川过于乐观了。有多少双“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的眼睛呢?对于受难者来说,慈母般温暖的土地已不复存在;对于肉食者来说,没有诗的生存似乎更为轻松和幸福。即使在海子的母校,未名湖畔已换上了一批捧着《托福大全》的学子。海子理应死去,他不可能行走在这样的队伍里;海子永远是痛苦的,即使他用死亡来消解痛苦。 海子以他的死肯定了诗。 海子以他的死否定了诗。 ——节选自《冰与火——一个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

18 余杰:1973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十三岁开始尝试写作,中学时代发表文学作品十余万字并多次获奖,一九九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二零零零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在北大求学期间,创作近两百万字的文化评论和思想随笔。一九九八年,部分作品结集为《火与冰》出版,以对北大现状和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尖锐批判,在读者和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短短两年间印行上百万册,被视为九十年代以来知识分子批评立场回归的标志之一。 作为一名独立作家,一直致力于文化和时政批评的写作,是近年来若干文化论战的重要参与者,是中国大陆最关注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的作家之一。同时,还从事小说、游记、诗歌、报告文学和电视记录片等跨文体写作,并继续近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作品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近年来,写作的主题主要集中于近代思想史及文学史、基督信仰与文化使命、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美国的宪政制度、俄罗斯的文学传统以及中日关系等方面。

19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解读 再次朗诵诗歌,思考上述问题 为什么从明天起才去做一个幸福的人? 什么是幸福? 为什么要把房子建在海边?
面朝大海,如何春暖花开? 生命意识的追寻与世俗生活有何矛盾? 再次朗诵诗歌,思考上述问题

20 评海子   80年代中后期,在普遍以放逐抒情为一大宗旨的“后新诗潮”中,海子的出现堪称一种“奇迹”。在整个新诗史上,没有哪位诗人的抒情姿态比海子更为彻底。海子诗的强烈浪漫精神集中表现在诗人自我理想的极度张扬以及对于庸常生存现实的深刻屏弃与蔑视上(如《祖国——或以梦为马》)。同时,海子的精神视野还聚焦于生命存在主题,使他作品中的抒情具有哲学的深度与高度,极大地丰富了抒情诗的内涵。海子的艺术天才表现在他土地般旺盛、卓越的原始创造力,他所独创的“麦地”、“黑夜”等意象具有符咒般的艺术感染效果,成为海子诗的象征与标志,它在客观上强调了独创性对于一个诗人的重要性。海子诗超越时空的魅力与价值凸现了诗作为一门心灵与精神的艺术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中国新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深刻启示。          ――――节选自《中国新诗300首》序言

21 谢冕怀海子 这位诗人来自深厚而贫瘠的大地,他和大地上的村庄、村庄周围绵延的麦地血肉相通。他的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这生长了谷物和生命的大地 星辰在天空的燃烧和最后的消失是激动人心的。那一道弧线是一个永恒的记忆,但却更像是一个悲痛的预告。它预示着一种文化精神的终结。

22 海子生前的 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说 :海子没有幸福的找到 他在生活 中的一席之地 ,这或许 是由于他的 偏颇。在他的房间里, 你找不到电视机 ,录音 机,甚至收音机。海子 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 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

23 遗书

24 今晚,我十分清醒地意识到:是常远和孙舸这两个道教巫徒使我耳朵里充满了幻听,大部分声音都是他俩的声音。他们大概在上个星期4那天就使我突然昏迷,弄开我的心眼,我的所谓“心眼通”和“天耳通”就是他们造成的。还是有关朋友告诉我,我也是这样感到的。他们想使我精神分裂,或自杀。今天晚上,他们对我幻听的折磨达到顶点。我的任何突然死亡或精神分裂或自杀,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一定要追究这两个人的刑事责任。另外,我还提请人们注意,今天晚上他们对我的幻听折磨表明,他们对我的言语威胁表 明,和我有关的其他人员的精神分裂或任何死亡都肯定与他们有关。我的幻听到心声中大部分阴暗内容都是他们灌输的。现在我的神智十分清醒。 爸爸、妈妈、弟弟:   如若我精神分裂,或自杀,或突然死亡,一定要找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常远报仇,但首先必须学好气功。 一禾兄   我是被害而死。凶手是邪恶奸险的道教败类常远。他把我逼到了精神边缘的边缘。我只有一 死。诗稿在昌平的一木箱子中,如可能请帮助整理一些。《十月》2期的稿费可还一平兄,欠他的钱永远不能还清了。遗憾。              

25 死因 1、练功走火入魔 2、精神分裂 3、因为女人 4、脑力使用过度以后脑损伤变得非正常 5、印度的迷香和酒精过多 6、江郎才尽
7、城市和乡村的矛盾

26 对海子的文化阐释 无法复活的海子,随着20世纪80年代理想主义、精英意识的逝去而成为神话(诗人西川称他为“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在《怀念》的开头说“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从90年代初起,他的诗歌被批评家广泛关注,甚至一度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海子热”。 20年来,通过阐释及“过度阐释”海子,一些“文学知识分子”绵延述说着“海子神话”。将海子视为“斗士先知”与视其为“心灵赤子”,是“海子神话”中的两大基本倾向。上世纪末,“海子神话”的主要倾向是“斗士先知”论,以此呼应其时的政治文化骚动;进入新世纪以后, “海子神话”的主要倾向转向“心灵赤子”论,以此反抗商品社会中消费文化的压迫。“文学知识分子”自外于民众和实践的“精英”立场,注定其介入现实、凸显自身的努力难有实效,“海子神话”述说,显现出他们的雄心和激情、无奈和感伤。 斗士先知——著名评论家朱大可在他写于1991年的《先知之门》一文中认为,人类处于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之夜”的隐喻之中,海子,则是看破了这一“黑夜真相”的“先知”。像海子这样的“先知”,对现实没有采取隐忍的态度,他们既是黑夜的目击者,又是黑夜的言说者,“凭借人的内在智慧光线、神喻的启示和说出真理的非凡勇气,宣布了对世界之夜的激烈审判”。 心灵赤子——1990年6月,他的一位诗人朋友苇岸写下了沉痛的悼念文章《诗人是世界之光》,这句借自卡莱尔的作为标题的话,正显现了苇岸对海子及其诗歌的赞誉。“‘诗人是世界之光’。这光芒射自天堂,它映照一切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在他看来,人们未能发现、承认海子这一天才诗人及其诗歌,不仅是穷困无名的海子最终走向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如他所言:“天才是自然所给与我们的最宝贵的礼物,为了得到这样一件礼物,也许我们要等待几个世纪。如果他在我们的手中受到损失,责任全在我们自己。”

27 你如何看待海子及海子之死? 请将你的想法写下来。。。(10分钟)

28 死是一门艺术, 诗人的死实际等于诗人的再生 ——( 美) 西尔维娅·普拉
  诗人的死实际等于诗人的再生     ——( 美) 西尔维娅·普拉 无论是特拉克还是杰克·伦敦,无论是叶赛宁还是马雅可夫斯基,每个诗人个体生命的毁灭都会给西方思想界带来巨大而长久的震动。“诗是一种精神”,因而诗人的死亡象征着某种绝对精神和终极价值的死亡。

29 海子是一个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的诗人,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诗人。海子曾说过,抒情就是血。其实海子说得很诚实: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红色,都是用血浸泡过的,都是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 他是农民的儿子,上大学前一直生活在封闭的农村;大学毕业后蛰居京郊,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广阔的天地,走向海边。看海是他童年时期的一个梦想。遗憾的是,他写完这首向往大海的这首诗后二个月,在离大海不远的地方卧轨自杀了。他的灵魂永远地“面朝大海”了。大海是海子的安魂之乡,海子是大海的儿子。

30 《走进比爱情更深邃的地方》音乐剧

31 海子诗歌拓展阅读

32 《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凌晨3点--4点

33 海子出生乡村,对自然有一种特别敏锐的感受;然而,80年的都市生活使他的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对生命的存在、人的价值、幸福之类的问题进行了痛苦、漫长的探索后,终于于1989年感到了疲惫,于是在最后的创作中诗人写了不少抒情诗。《春天,十个海子》便是最后一首诗作。 它即表达了在春天从“沉睡”中复活的渴望,但是同时又意识到自身的分裂:“十个海子”和“最后一个海子”如此的不同,几乎没有可能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中同样能够读到这种自我分裂——在情绪的延展中分离出差异化了的诗人内心声音。而诗人认可的最终还是退回到自我世界和主观情境中的那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写于1989年3月14日诗人去世前不久的诗句似乎是一个预言。 一九八九年二月,海子自杀前一个月,他谈到对自己和诗歌的希望。海子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的诗,正是他所希望的越来越趋向行动的诗,而他的诗歌行动,则以青春生命为手段和代价。他的诗歌走向导致了他的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黄昏,——这次自杀作为一项最后,也是最初的行动,又反过来成为海子诗歌重要的一部分。

34 《祖国(或以梦为马)》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为大,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 以梦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的骨骼 如雪白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横放在众神之山 我投入此火,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吐出光辉 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35 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 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 只有粮食是我珍爱,我将她紧紧抱住 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 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静的家园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 岁月易逝,一滴不剩,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归天

36 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 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 和周天子的雪山,天马踢踏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 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至今——“日”——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37 这首诗体现了海子对光明的执著追求,几乎囊括了海子诗歌中所有重要的思想。“马”在海子诗中又有特别的象征意义,他喜爱以“马”作为自己到达理想之境的载体,如“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祖国,或以梦为马》);“青海湖上/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因此, 天堂的马匹不远)”(《七月不远》)等等,“马”有时成为诗人高蹈理想的人格映证:“在长长的,孤独的光线中/只有主要的在前进/只有主要的仍然在前进/没有伙伴/没有他自己的伙伴/也没有受到天地的关怀”(诗剧《太阳》)。因此,“马”在诗中出现,暗示着对尘世幸福留有怀疑,即刻准备出走的“先行者”姿态。 在海子的诗歌中,对光明的追求,是最为突出耀眼的主题。光明,在海子的诗歌中,具化为太阳,太阳成为海子诗歌中光明的象征物,成为海子咏唱的主要意象。海子写过十首长诗,其中七首以《太阳·七部书》命名(虽然那是由骆一禾命名,但那作品和太阳的意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子的长诗很复杂,但是在海子的抒情诗中,已经可以反复看到孩子对太阳的咏唱,对光明的追求。海子对光明的渴求,绝不是年轻人的冲动,也不是为了堆砌诗歌的需要,而是出自内心深处的渴望,持久而强烈的渴望,“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海子一直自视为太阳之子,和太阳合而为一的愿望,那是一种疯狂,但也是海子追求光明的最好写照。

38 对光明的强烈渴求,总是和对现实的失望相伴随。物欲横流的社会,物质上是突飞猛进的,但人们往往缺乏精神和心灵上的财富。“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黑夜的献诗》)极为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作者对这种现实的认识。一个优秀的诗人,只能在贫困中挣扎,海子的贫困,在他心中留下了阴影。从小在贫瘠的土地上长大,饱受饥寒交迫的海子,——父母总是腌上几缸白菜,那是家里的美味佳肴,海子考大学的时候,父母每天给他专做一些,弟妹们总是羡慕地望着哥哥吃这些腌白菜,父母就会自豪地说,好好读书,等你们考大学的时候,也给你们吃腌白菜。(《海子传》)“一滴无名的泪水/在乡村长大的泪水/飞在乡村的黑夜”(《一滴水中的黑夜》),这种奇特而悲凉的感受,生长在城市中的人很难体会——海子忘不了贫困岁月留下的深刻印象,也知道金钱的可贵,但追求物质,在本质上和诗人的精神相悖,物质对海子而言,至多只是个“短暂情人”,但这个短暂情人,几乎从来没有来到过海子身边,海子短暂的一生,饱受贫困折磨,虽然大学毕业以后,在大学任教,有一份固定工资,但他的收入,都用来买书和接济家里,稍有积蓄,也都在“远方”的游历中消耗。到了月底,海子往往要借钱度日。对这样的贫困生活,海子有很多感受,但他感受更深的,不是自己,而是无数生活在农村的父老乡亲。海子清楚地知道,他的生活,比起家乡的人来,已经是天差地别。乡村的贫困和城市的富裕,对很多人来说是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也是社会上存在的现实差距。“村庄”在海子的诗歌中,是个充满忧伤的意象,“看到卵石滚满了家乡的河滩/黄昏长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五月的麦地》)。

39 物质的匮乏,绝不是海子痛苦的根源,海子的主要痛苦,来自于世俗世界对诗歌的不理解,对诗人的不理解。孤独的海子,在黑暗的世界里摸索着前行,全凭着对光明的一种强烈执著。已被世界接受并认可,被推崇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梵高,被海子称为“我的瘦哥哥”。精神上,两人有着极为相通之处,——两人的不同之处,是海子还没有被认为是伟大的艺术家。他们都对以太阳为主要象征物的光明有着极为强烈的追求渴望,梵高主要以向日葵为寄托物,但梵高也画过不少的麦地,而海子则主要以麦地为寄托物。“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责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海子从麦地找到了最恰当、最能表现内心热情和痛苦的寄托物。来自农村的海子,对麦地本就有着天然的亲近,而成为诗人的海子,那强烈的色彩,那尖锐的麦芒,更让诗人感受到光明给人的灼伤。“太阳的光明像洪水一样漫上两岸的平原/抽出剑刃般光芒的麦子”(《黎明》之三),在不少诗歌之中,海子都表达了相近的感受。 海子在现实中的痛苦,因为有了对光明的渴望,而得以缓解。“在黑暗的尽头/太阳,扶着我站起来/我的身体像一个亲爱的祖国,血液流遍/我是一个完全幸福的人/我再也不会否认/我是一个完全的人我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人/我全身的黑暗因太阳升起而解除。”海子相信自己就是太阳之子,终将和太阳合二为一,“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黎明捧着我/光明的孪生之子。”(《黎明》之三)这种在世人眼里近于疯狂的思想,却是海子思想中的核心,是海子对光明的执著追求达到极点的表现。 海子对光明的近于疯狂的追求,使海子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感觉。一是睥睨天下的豪气,二是近于绝望的孤独。

40 九月 海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九月 海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只身打马过草原 孤单寂寞地走向绚美

41 海子诗《九月》赏析 诗中的主人公是何等的孤独寂寞!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望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一位是峨冠博带的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一位是有着一琴一马、戴着眼镜、留着络腮胡子的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青年,但是面对天地、人生却流露出同样的渺小无奈、情思难酬。 他们的诗同样创设了一种空旷、悠远的意境,但如果说陈子昂的诗给我们更多的理性的思考,而海子的诗却借助美妙的意象,简洁凝重的语言攫住了我们的感官,“草原”、“野花”、“明月”、“琴”、“马”、“只身打马过草原”的诗人,色彩鲜明,有物有人融合为天地,这么让人眷恋的世界,反而倍添一分寂寥而悲戚。

42 海子是一个有奇才华的青年,有一颗不染尘滓的心灵,少年智慧和成熟,极端的理想主义,使他少有朋友,少被认同,那种理想的美在他诗中反复出现,“给每一条河每一条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的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明花开》) 但是现实毕竟是现实!与那经泪洗面的唐代诗人李贺寄托于鬼神的奇思异想一样,海子心中的神祗是死亡,象那众神一样,这样才能有“众神死亡的草原鲜花一片”,从而接近绚美,“接近太阳”。 如果说陈子昂是在哭泣,那么我们衷爱的海子却“泪水全无”,痛彻心扉,追求诗歌,追求爱情,追求理想,而这一切的结果是:“远方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远方除了远一无所有,“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而他”打马过草原“的身影那么无助、孤单,不知飘向何处……

43 仿写小诗:要求仿照下列例子,选取一个意象,写一首小诗
示例: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忙碌的人, 你放下包袱时, 世界就变轻了 云端的月, 当你遍洒光华时, 夜晚便亮了

44 作业 查阅资料,思考“幸福”这一话题。 (为下一次课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议论文做准备)

45 谢谢!


Download ppt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 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