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建国初 (1)解放区、国统区及随新中国成立而出现的青年诗人讴歌社会主义新中国、英勇的人民、党的领袖,形成了建国初的颂歌潮。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建国初 (1)解放区、国统区及随新中国成立而出现的青年诗人讴歌社会主义新中国、英勇的人民、党的领袖,形成了建国初的颂歌潮。"—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3

4 1、建国初 (1)解放区、国统区及随新中国成立而出现的青年诗人讴歌社会主义新中国、英勇的人民、党的领袖,形成了建国初的颂歌潮。

5 郭沫若《新华颂》 艾青《国旗》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臧克家《有的人》 冯至《我的感谢》等

6 (2)抗美援朝、反对战争、热爱和平也是这一时期诗歌的主题

7 田间《雷之歌》 未央《枪给我吧》 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 艾青《在智利的海岬上》等

8 (3)国统区的诗人转型剧烈,冯至、穆旦、何其芳等人中断了他们的探索,没有写出超越以前的诗歌。

9 (4)青年诗人明朗、清新、昂扬,邵燕祥、李瑛、未央、闻捷、公刘、顾工等人都写出了优秀的作品。

10 2、五六十年代 (1)抒情诗代表作家:闻捷——展现了新疆旖旎的风光和少数民族热情、奔放、开朗的性格。在刻画少男少女爱情心理方面,闻捷的诗歌独到新颖,细腻动人。如《天山牧歌》

11 (2)政治抒情诗歌代表作家:郭小川、贺敬之。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讴歌火热的时代。

12 (3)叙事诗代表作家:李季《杨高传》、郭小川《将军三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最为引人瞩目。

13 3、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是新时期文学的前奏。 基本内容:怀念总理,揭露和批判“四人帮”,控诉封建专制主义,显示了很强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14 4、新时期 (1)现实主义诗歌潮流:抒真情,表达人民心声,体现觉醒意识。

15 艾青的《光的赞歌》 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 张志民的《祖国,我对你说》 张学梦的《现代化和我们自己》等

16 (2)朦胧诗 思考十年动乱,采用心灵独白方式,采用曲折的象征、暗示和隐喻等方式来揭示时代悲剧给人造成的精神创伤,语言“陌生化”。

17 北岛《宣告》、《回答》、《结局和开始》等诗歌中以人本主义为价值核心的启蒙精神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双桅船》等

18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一代人》、《远和近》、《感觉》、《弧线》等诗
杨炼《诺日朗》、《天问》、《敦煌组诗》、《西藏组诗》、《与死亡对称》等

19 (3)“新生代”诗歌:(“第三代”、“先锋诗歌”、“实验诗”、“后新诗潮”)
特点:坚持平民主义的审美态度,进行“零度情感”的写作,反崇高,消除深度模式,消解善恶二元对立的价值模式,追求语言的戏谑与反讽等。

20 “非非诗派”:周伦佑、蓝马、杨黎等 “他们诗派”:韩东、于坚、于当、吕德安、陆忆敏等 “新传统派”:廖亦武、欧阳江河等 “整体主义”:石光华、宋渠等

21 阅读当代诗歌的代表诗作,了解当代诗歌发展的历程。

22

23 (1923—1971)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县人。

24 少时家贫。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武汉并参加救亡工作。1940年到延安。1949年随军西进新疆,先后任新华社新疆分社副社长、社长。1953年调北京,任《文艺报》记者。1958年任中国作家协会兰州分会副主席。1962年调上海工作。1971年因受迫害去世。

25 诗集 《天山牧歌》 《河西走廊行》 长篇叙事诗 《复仇的火焰》等。

26 《天山牧歌》的突出成就,在于以清新优美的格调、语言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抒发了他们的生活理想。

27 作为这一成就的重要方面,还表现在诗人大胆地、创造性地描绘了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热烈并且蕴涵了深广的社会内容的爱情生活,《苹果树下》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28 在当时,表现真挚而热烈的爱情作品非常少见,而闻捷的情歌把对纯真爱情的讴歌和对新中国青年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新生活、追求美好理想和高尚情操的赞美有机地结合起来。

29 这些情诗不只是写了爱情,还表现了爱情生活中新的生活内容和时代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30

31

32 苹果树下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沿着水渠走来了, 年轻的心在胸中跳着。 她的心为什么跳啊. 为什么跳得失去节拍
     苹果树下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沿着水渠走来了,   年轻的心在胸中跳着。   她的心为什么跳啊?   为什么跳得失去节拍?……

33   春天,姑娘在果园劳作,   歌声轻轻从她耳边飘过,   枝头的花苞还没有开放,   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   奇怪的念头姑娘不懂得,   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

34   小伙子夏天在果园度过,   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   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   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   满腔的心思姑娘猜不着。   她说:“别象影子一样缠着我。   

35   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   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   姑娘整夜整夜地睡不着,   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   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   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36   ……苹果树下那个小秋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踏着草坪过来了,   她的笑容里藏着什么?……   说出那句真心的话吧!   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

37

38 这首诗将爱情与劳动糅合在一起,对吐鲁番的姑娘和小伙子追求爱情的那种热烈、健康而又天真的心理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写,并且相当巧妙地将苹果的成长和爱情的发展相映衬,当“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的时候,也正如“苹果”一样,由春天的“花苞还没有开放”而至夏天的“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终于在秋天走向了成熟——

39 1、叙事性是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 随着季节的轮换,“姑娘”和“小伙子”的爱情故事从春天到秋天在时间中逐步展开,他们的爱情,也正如“苹果”一样,由春天的“花苞还没有开放”而至夏天的“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终于在秋天走向了成熟——那“淡红的果子压弯了绿枝”。

40 爱情的萌动与走向成熟、季节轮换和苹果的生长,几乎是一个平行的过程,这样,两个年轻人的情感生长于亲切甜美的自然之中,诗作对爱情的“叙事”就变得不那么单调而富有生机、饶有情趣,这也是该作艺术构思最为巧妙的丰满方面。

41 诗作对爱情的“叙事”造成了悬念,“小伙子”的热烈、唐突、执着与憨厚,“姑娘”的纯真、懵懂、气恼、羞涩与后来的相思,以及二者心理与感情活动的富有喜剧性的“错位”,使得全诗笼罩上了一层轻松活泼的喜剧性氛围,从而也反映了当时的新疆各族人民欢快向上的时代精神。

42 2、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的美 开头和结尾句式相近,韵脚相同,也构成了首尾回环的音乐效果,使得诗作别具风味。

43 阅读闻捷《天山牧歌》的其余诗作,体会闻捷诗歌的主要创作特点。

44 1、《苹果树下》的爱情描写有什么特点? 2、《苹果树下》体现了闻捷怎样的创作特色?

45

46

47 (一)生平(1952——),原名龚佩瑜,福建漳州人。“朦胧诗”的重要代表人物。

48 1964年就读于厦门市一中,1969年到闽西农村插队。 1972年返回厦门后,先后做过泥水工、挡纱工、浆洗工、焊锡工、统计员等工作。 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49 知名诗篇有《神女峰》、《致橡树》、《惠安女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等。
著有三卷本《舒婷文集》。

50 抒情短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
《双桅船》获1979——1982年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

51 抒情浪漫细腻委婉的女性风格,忧伤而不绝望,沉郁而不悲观,充满对价值寻找的渴望,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她的诗歌表达了对理想的追寻、对传统的反思批判和对人的价值的呼唤,深受当时青年的喜爱。

52

53 野火在远方,远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 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无边无际

54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55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56 《惠安女子》是舒婷实现女性书写的代表性作品,它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惠安女子优秀品质的赞美及对她们苦难人生的关怀。

57 惠安女子是我国福建省惠安县沿海几个村镇汉民族妇女群体,那儿的男子长年漂泊在海上,“留守”几乎是所有惠安女子的现实处境。但长期以来她们一直默默隐忍了生活的枯涩,以勤劳、温良、孝顺呼应着传统文化期待。《惠安女子》是舒婷唱给她们的一首悲悯的歌。

58 “野火在远方”,这里“野火”可能是远方真实世界燃起的一堆用于劳动、取暖、加工食物亦或照明的篝火,也是久远年代以来,美丽坚忍的惠安女子不为人知的内心生命之火从未熄灭。

59 “琥珀”和“古老部落的银饰”一起喻示着时间流逝留下的悄无声息的指纹。琥珀是由生命沉积成化石,以琥珀写眼睛的颜色,增加了时间的容量,琥珀色的眼睛里郁积着一代又一代的惠安女子未曾诉说的苦难和不曾浮出水面的梦想。

60 第二小节头两句描绘了惠安女子独特的外形服饰,但诗人随即将笔触转向了惠安女子对幸福的追寻。从写实的角度来看,惠安女子手臂上所戴的银镯和腰间佩戴的银链,相传是母系社会解体时女子被男子所锁铐的象征。

61 表面上看,诗人将女子的外貌和幸福相连似乎有些简单化,但事实上惠安女子的典型装束是为了在海边吸引她们的亲人尽早归来。无数次希望的破灭也没有动摇她们的信心。

62 “蒲公英”、“海面”、“海浪”这些意象的使用暗示了她们最终的失落。正因为如此,她们在对外在服饰追求中的悲剧以为更加突现出来了。

63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 蒲公英一般徐徐地落在海面上 呵,浪花无边无际 幸福不可预期,一代一代惠安女子的命运黯淡了对她们未来的预示,但少女彩色的梦,依旧如蒲公英般在一个又一个花季里绚烂的起飞,在有风的日子里一次次出发和不能到达。一代一代的梦想坠落成浪花的无边无际。

64 第三小节是诗人对惠安女子坚忍个性的刻画。“洞箫”、“琵琶”、“晚照”等意象为惠安女子的忧伤增添了古韵,这这份忧伤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65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觜里”,一个“咬”字包含了惠安女子对所有不幸的饮吞和自制,生动而传神的写出了惠安女子对于自己表面风平浪静之下,内心深处波澜的克制和容纳的努力。

66 第四小节,诗人表达了她对世人以猎奇心态关注惠安女子的不满。他们对惠安女子发生兴趣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她们的苦难,这就使她们得不到应有的关怀。舒婷对她们苦难的抒写有了意义,也显示出作者强烈的女性意识。

67 1、  第二人称的运用拉近了作者和惠安女子之间的情感距离,她们并不是“被看”的对象,而是作者心心相印的姐妹。

68 2、 以细节表达情感。 全诗共四小节第一小节短短两句将惠安女子望眼欲穿的双眼定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似火的目光传递的是惠安女子对丈夫或恋人刻骨的思念和无限的牵挂。

69 3、形式均匀,声韵和谐 在诗歌形式上,除了第一小节,其余的小节都是五行,结构安排比较均匀。诗歌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70 1、结合《致橡树》、《神女峰》和《会唱歌的鸢尾花》等写女性感情和女性价值之类命题的诗作,体会舒婷诗歌在意象选用,句式表达和抒情方式方面的特色。

71 2、结合北岛的诗作,比较二者在表现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方面的异同,体会北岛作品风格上的叛逆的“阳刚”与愤激和舒婷诗作的清新柔婉而忧伤的女性特征。

72 1、《惠安女子》体现了舒婷怎样的创作思想?
2、《惠安女子》为什么运用第二人称?请作具体分析。

73

74

75

76 原名赵振开,另又笔名石默、艾珊等,祖籍浙江,生于北京。

77 1969年到北京某建筑公司当工人。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写诗《回答》。1978任《今天》杂志主编。1980年起在《新观察》和《中国报道》任编辑,后辞职。90年代后出国,现居美国。

78 著有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和小说《波动》等。《北岛诗选》获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1985—1986)优秀新诗奖。

79

80

81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82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83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84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85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86 诗人以深刻的怀疑和理性精神对动乱的社会和丑陋、荒谬、黑暗的现实提出了有力的指控,同时,也以深刻的历史思考表现了对“新的转机”和人类新的“生存的峰顶”的坚定信心,对“坚信”的和“不相信的做了明确的选择”和“回答”。

87 抒情主人公形象:怀疑和挑战现实,具有博大的胸怀及坚定的历史信念。

88 “我不相信”是经历了无数创伤灼痛,无数屈辱损害的历史性反刍后而抑制不住的诘难,是在大变革前夜独具胆识觉察到转机到来时最英勇的抗争,充满了大无畏的叛逆否决精神,它集中体现了七十年代中期一代青年,甚至可以延伸为整个民族从噩梦中唤醒的标志。 ——陈仲义《中国朦胧诗人论》

89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已经成为许多人传诵的具有历史积淀意义的著名诗句。

90 全诗共七节,北岛企图在一个封闭的逻辑空间内构建一个完整、自足的“自我”形象,并依靠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关系来强化这一形象的独立性。

91 第1、2节,是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黑暗体验并由此产生质疑。在诗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卑鄙者以卑鄙的手段可以在世上畅行,高尚者的高尚品行却使其自身走向墓地。“镀金的天空”喻示着以辉煌的表象掩盖了一个时代真正的黑暗,到处是歌功颂德到处是粉饰太平,人性被扭曲成“弯曲的倒影”四处凋落。

92 诗人在世界的混乱与无序中,保持着清醒的痛感,对置身其中的世界提出了质问:“冰川纪过去了”“好望角发现了”,这个世界明明已经经历过巨大的变革、阵痛和去旧图新,一个旧时代曾被庄严地宣告死亡,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和“千帆相竞”地“死海”的现实,依然显示着诡异和不公正?

93 从第3节开始,“我”作为抒情主体,出现对一片死寂、冰凉、规则混乱和缺乏公正的世界,以一种理性的声音,开始对世俗世界审判、否定和挑战,对一切习以为常的规则表示质疑:“我——不——相——信!”

94 在6——7节,这个傲岸的“我”在对这个不义的世界和历史宣战之后,毅然表达了愿以个体的自我来承担属于全部人的一切,特别是人的苦难,此时的“我”是一代人中最清醒和坚定的灵魂:

95 如果一个民族的历史真的能重新开始,就让所有所有的苦难只存留在“我”心中;如果一个民族的再生,需要一代人的伤痛作为代价,这一切就由我们来承担吧。“海洋的决堤”、“陆地的上升”,都是以自然界恢弘阔大的沧桑变迁,喻示人类历史的新生。

96 最后一节,对人类与世界的未来新的转机充满信心和期望:“闪闪的星斗”,“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是一个民族悠久和坚实的力量。既然诗人从一开始就自觉地承担起了重整乾坤的伟大使命,因而诗作中始终能感到历史的目光在注视。

97 “文革”结束后,文坛上先“伤痕”继而“反思”的写作,纷纷竞相展示苦难和控诉历史,在对历史的鞭挞中把现实指认为“新生”。

98 而写于“文革”结束之前和之后的北岛的《回答》等诗作,却是以清醒的眼光审视过去,愤怒而又不失理性,拒绝承认全部现实的新生性,以一种批判的立场,为了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庄严宣告。北岛在诗中喊出了“我不相信!”传达了一代青年的心声,使由来已久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主义道德神话的大厦应声坍塌。

99 《回答》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与诘难,是在“文革”的摧残之后的历史感与现实感的重生,是一代人甚至一个民族走向清醒的开端与标志,是对历史与伤痛的诘问与回答。它典型地体现了朦胧诗中的理性批判精神和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呼唤,以及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等价值被践踏时的愤慨与反抗。

100 1、善于运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并且通过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成复杂的、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追求陌生化和距离感,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

101 “镀金的天空”和“弯曲的倒影”——喻示了貌似辉煌实则黑暗的年代对于人的戕害与扭曲。
“到处都是冰凌”和“千帆相竞”的“死海”——象征着诗人所处的险恶的时代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以傲岸不屈的“挑战者”的姿态对不义的世界进行了严正的回答。

102 2、诗作在抒情结构和意象的选用上,具有“北岛特色”:
“审视——怀疑——否定——挑战”的抒情结构,和“天空”“海洋”“陆地的上升”和“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等意象和表述,都充满阳刚之气。

103 这一充满理性和具有穿透力的声音,与同为朦胧诗人的舒婷诗作中对于“星星”“风铃草”“鸢尾花”等意象的选用和诗意表达上的婉转、抒情和感伤相比,显得冷峻、势不两立和剑跋扈张。

104 课外阅读北岛的《宣告》,《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一切》、《履历》等,并作出比较。

105 具体阐述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106

107

108

109 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抗战期间在四川读中学,1947年起,先后在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读书,1951年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与诗友共创“蓝星诗社”。1958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学硕士。反台后任教于台湾多所高校及香港中文大学。

110 迄今共出版诗集、散文集、评论、译作20余部。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了台湾《中华新文学大系》(共15册)。
出版的诗集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天狼星》等。

111 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112 他的诗,早期受到西方现代派影响,六十年代开始向民族传统回归。

113 “我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古典文学比较爱好。虽然我是从事新文学的创作,不过我觉得我作品的基调,主要的灵感,感情的来源,主要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白天教的是英文,晚上写的是中文。……在文学上,我追求的是四样东西:诗、散文、评论、翻译。我的这四个追求,上我生命的‘四度空间’。” ——余光中《我是一个中国作家》

114

115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116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117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118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19 诗人抒发了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乡愁”的不同感受,而将“诗眼”定位在对祖国大陆的深情。“乡愁”因此而具有了深广的时代意义,概括了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动荡、分裂的历史,对饱尝漂泊、分离、海峡阻隔之苦的中国人来说,本诗抒发的感情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意义,因此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120 在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

121 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122 ——刘川鄂《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及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排行榜》
余光中轻盈而博大,西化而传统,中国人的情韵跃然纸上。 ——刘川鄂《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及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排行榜》

123 1、意象鲜明:诗人提炼了四个鲜明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贴切到表达了离乡、漂泊、诀别和望而不能归的离愁别恨,将抽象的“乡愁”真切、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

124 2、  韵律和谐,结构优美 本诗属于新格律诗,节与节之间平衡,句子有参差之美。句式的重复和叠词的自然运用,强化了全诗低回掩抑,如泣如诉的情思。

125 3、  语言纯净、清淡,浅白真率而又意味隽永。“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音的形容词,用来修饰中心意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音乐感。

126 1、 与《乡愁四韵》、《白玉苦瓜》等诗作比较阅读,以更好的了解余光中诗歌的艺术特色。
2、 了解台湾文学的简况,将余光中的诗置于“现代台湾文学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予以定位。

127 3、与中国古典诗歌中写“乡愁”的作品比较,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学对余光中创作的不同影响,及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128 1、为什么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层层递进,越来越深沉?

129 2、请比较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体会两首诗在情感和表达手法上的异同。

130


Download ppt "1、建国初 (1)解放区、国统区及随新中国成立而出现的青年诗人讴歌社会主义新中国、英勇的人民、党的领袖,形成了建国初的颂歌潮。"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