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片段背诵 第9课 说“木叶” 晨读 新课启航 资料助读 第三单元 识记 知识必备 主旨概览 探究 文本研读 文本层析 写法借鉴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片段背诵 第9课 说“木叶” 晨读 新课启航 资料助读 第三单元 识记 知识必备 主旨概览 探究 文本研读 文本层析 写法借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片段背诵 第9课 说“木叶” 晨读 新课启航 资料助读 第三单元 识记 知识必备 主旨概览 探究 文本研读 文本层析 写法借鉴 领悟 学海览胜 高考对接 素材档案 积累 写作点滴 佳作欣赏 应用 体验之旅

2 ◎ 第8课 咬文嚼字 ◎ 第9课 说“木叶” ◎ 第10课 谈中国诗

3

4

5

6 和 谐 1.古往今来,人们都渴望着与自然和谐共处。陶渊明纵情于山水之间,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逸诗句;失意的王勃也无法拒绝美景,吟唱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豁达飘逸的林清玄在台湾日月潭饱览着美景;有着流浪气质的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寻找着情感的寄托……人与自然有着天生的联系,谁都无法抗拒那或宏伟壮丽或清灵俊秀的美景。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让我们的心情放飞在另一片天空。

7 2.和谐是山间叮咚的泉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和谐是清晨第一缕阳光,冲破了黑暗和阴霾;和谐是一阵轻柔的海风,拂去萦绕在心头的烦忧和纷扰。有人渴望橄榄枝永久地摇曳在枝头,有人相信爱是人类力量的来源,有人崇尚科技引领着人类的进步……然而和谐才是基础,它是摩天大厦最坚固的基石。

8 3.鲜花,因有了绿叶的映衬,才显得清纯,鲜润;天空,因有了白云的点缀,才显得静穆,安详;大地,因有了万物的拥抱,才显得平和,馨香。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不也是因为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和谐吗?

9

10 创作与研究的完美统一者——林庚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 1910年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 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 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 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1952年任北京大

11 学教授。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十一部文集。

12 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楚辞、唐诗、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以“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传神、准确地概括了盛唐诗歌的神髓,理清了唐诗浪漫主义渊源发展的脉络。

13

14 zhuó niǎo zhēn quán lái lǎnɡ piān tiáo jiǎo ɡǔ xī sū zhǒnɡ

15 nínɡ jǐn jìn nìnɡ shěnɡ xǐnɡ

16 chuànɡ chuānɡ

17

18

19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典型 典范 填一填   (1)“感动社区·感动和平”人物评选活动颁奖典礼隆重举行,又有10个市民和集体成为了道德传承的先进 。 (2)当前,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从产业规模、工业体系、未来科技上已成为全球 。 典型 典范

20 辨一辨   典型: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②文学艺术作品中用艺术概括的手法,表现出人的某种社会特征的艺术形象,它既表现了人的一定的阶级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典范: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21 2.流传 留传 填一填   (1)战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绚丽夺目的文化瑰宝, 至今,造福后人。 (2)城市的迅速发展、道路的拓宽改建,让一些千百年来 下来的街道和地名,不得不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尴尬。 流传 留传

22 流传:指顺着时间往下传或扩大范围往外传。
辨一辨 流传:指顺着时间往下传或扩大范围往外传。  留传:指留存下来传给后世。

23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2)一言难尽:一句话很难说完。形容事情曲折复杂,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尽,完。 (3)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4 (4)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相去,互相之间存在距离;无几,没有多少。
(5)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头稍微差一点,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有一点差错。差,相差。毫厘,“毫”和“厘”都是很小的计算单位,形容微小。谬,错误。

25 2.辨析正误 “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表面上看相去无几,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在语言上要达到一定的境界,非下一番苦功不可。 辨析 : . . .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是指会造成坏 的结果。 此处可改为“大相径庭”。

26

27

28 《说“木叶”》一文,作者林庚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
“落木”的原因,深入挖掘“木叶”中“木”字所蕴涵的意境,从而阐发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29

30 一、阅读第1~3自然段,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31 (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1自然段开头引用屈原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以屈原的诗句引出文章的话题。这一引用富有诗意,能激发读者浓厚的兴趣。 [对应考点:引用的作用]

32 2.第2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经典诗句来证明观点,这种写法具体作用是什么?
提示:(1)为后文作铺垫;(2)引导深入思考其区别,引发读者的探究兴趣;(3)指出个例中体现了普遍性。 [对应考点:引用的作用]

33 3.阅读第3自然段,开头一句“从‘木叶’……也正在此”,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由“落木”引出对“木”的思考,这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应考点:理解句子的作用]

34 二、阅读第4~6自然段,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35 (二)解读文本精要 4.第4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指什么? 提示:空阔、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对应考点:筛选信息、分析综合]

36 5.第5自然段中,“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躲”字形象鲜明,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诗歌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对应考点:修辞手法的运用]

37 6.第5自然段中,作者举周邦彦的例子有何作用?
提示: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以及说明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以此进一步揭示诗歌形象的暗示性特征。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对应考点:举例的作用]

38 7.第6自然段中“它可能是透着黄色”一句中,“透”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透”字描写“木”的颜色,表现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对应考点: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39 8.结合文章第6自然段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对应考点:分析概括]

40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落叶 (4)________ (5)________ (6)________ 落木 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超远而美丽的意象

41 提示:(1)微黄 (2)干燥、不湿润 (3)疏朗、飘零之意(4)繁密绿色 (5)饱含水分 (6)春夏之交

42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一)宏观结构把握

43 (二)整体综合解读 9.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 对应考点:探究文章标题的丰富意蕴]

44 提示: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涵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45

46

47 [写法简析] 1.逐层剥笋式的结构 古代诗人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作者不急于兜底,而是以探寻的目光层层分析:先排除文字洗练的因素,再由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发现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逐层深入,探幽析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48 2.运用了例证法和比较分析的方法 作者围绕“木叶”列出了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可以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诗中在分析“木叶”的独特意味时,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进行分析比较。诗中讲了“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等几个方面的比较,使读者对意象有了具体的感知。比如,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

49 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窸窣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50 [技法指导] 如何用比较法写议论文 比较法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方法之一,是进行科学分类的基本前提。客观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有相似处,又有相异点。通过比较,既可以具体地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似,又可以具体地了解事物之间的相异,为进一步分类提供客观依据。

51 运用比较法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纵向比较法 是将同一或同类事物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形态加以比较的方法,具有历史性、时间顺序性以及纵深感的特点,故又名历史比较法。

52 2.横向比较法 是将同一水平横断面上的不同事物,按照某个同一性的标准进行比较的方法,例如,将同是第三世界国家、同是亚洲国家、同是大国的中国与印度作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比较,就是横向的比较。

53 3.纵横结合比较法 是将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结合起来进行的方法。通过纵横比较,既可以了解参加比较事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似与相异,又可以了解它们横断面上的相同与不同,因而,对于参加比较的事物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

54 4.理论与事实相比较的方法 是将理论研究的结果与观察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的方法。通过这种比较,可以确定研究所得的结论是否与观察所得的数据相一致,也可以反证数据是否真实。这对科学发现有重要意义。1609年,开普勒在大量观测的基础上,设想

55 了行星运动可能存在的形式,继之,又将这些设想与所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椭圆形轨道的设想与观察到的事实最接近,进而发现了行星运动的第一定律。可见,用设想(理论)同事实进行比较,不但有其论证的作用,而且有其深化认识的作用。

56 [尝试运用] 请你用比较法写一段以“成功源于不懈的付出”为观点的文字。(200字左右)

57 参考示例: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十年。十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十年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58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付出”让他们的人生异彩纷呈,“付出” 更使他们青史留名。

59

60 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对接 所考查的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这类句子在文中通常有以下几种特点:结构比较复杂,较难把握;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61 考题印证 (2011·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培育一位电影明星,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从时间成本看都是昂贵的,一个明星的成长有漫长的过程,还要有天赋和种种机遇。当然还有更为紧要的前提,即明星必须扮演某个角色,借角色而成名,如扮演埃及艳后、扮演安娜·卡列尼娜或特工“007”等。只有作为成功的角色的明星,才能成为生活中的明星。

62 自从有了电视,情形有了难以料想的变化,明星的概念大大泛化。一方面从明星生产的角度看,周期更短,速度更快,一部电视连续剧,可以使演员每天晚上出镜,抵得上十来部电影。另一方面,更关键之点是,有了电视,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角色成名,明星可以是扮演自身,就像电视主持人。再例如,姚明扮演姚明,刘翔扮演刘翔。亦即当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可以直接登场,以明星自身的

63 名义登场。由此,电视不仅生产了演艺明星,还生产了体育明星、演讲明星,还有大众明星。到了大众明星秀这一步,明星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他们早已脱下神秘的面纱,成为邻家男孩和女孩。当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明星就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既然明星不一定要扮演某一个角色,明星的门槛就大大降低,明星的大门洞然敞开。

64 明星是社会流行趣味的代表,这种流行趣味不是由哪一位才趣卓著的人物独自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商业文明和大众传媒合谋并通过明星自觉和不自觉的配合,共同创造的。这就是当代电子文化的特征。当代文化的辉煌是工业文明的辉煌,是物质生产技术文明的辉煌,而这些辉煌的替身或者说集合点就是明星。

65 明星是流行趣味的代表,大众仰望明星,大众在此岸,而明星在彼岸。从此岸到彼岸应该有一段漫长的距离,跨越这一距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还要机缘凑巧。但是陡然间,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电视娱乐节目的大量涌现,大众能直接参与明星生产,自己当明星,他们参加各类选秀节目,哪怕是只当15分钟的明星。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不但青年人跃跃欲试,连成年人和儿童也加入到这一浪潮中,势头汹涌。一旦当明星不需要以扮演什么角色为条件,那就是星途

66 坦荡,而且是条条大道通明星。特别是有了网络视频,人们不一定要上电视节目,也用不着资格审查就能踏上明星之路,只需将自己制作的视频制品拿到网络上传播,就有成功的可能,这大大增加了当明星的概率。也难怪,当年麦克卢汉在对比电影和电视时会说:“看电影时,你坐在那儿看银幕,你就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电视时,你则是电视屏幕。……看电影的时候,你向外进入世界;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正是电视

67 和网络的出现,使影像电子文化成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和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就像今天的孩子在若干年后会发现,自己的童年生活早已被细心的父母记录在各类摄像和视频中,自己早就充当了家庭生活的小明星,潇洒地生活在大人们的摄像镜头和屏幕里。 (节选自蒋原伦《今夜星光灿烂》,《读书》2011年第2期)

68 [题目]综观全文,请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 解析: 审题 关键点 综观全文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理解

70 思解 题路 (解答此题的关键之一就是应清楚本句是引用的某人的言论,而引用的目的就是说明,因此搞清楚作者因何而引用,引用前后文的意思即可)。根据原文,有了电视,明星的生产条件大大改变,大众的参与率大大增加,且影像电子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和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所以人们看电视时,在某种程度上是“向内进入自己” 说明 评分 “明星生产的条件改变”2分,“向内进入自己”的原因和途径各2分

71 答案:有了电视,明星生产的条件大大改变,明星的门槛大大降低,大众可直接参与明星的生产,自己当明星,并且影像电子文化与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

72  技法汇总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抓”→“析”→“联系” (1)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句子的含意。 一个句子通常有一个或多个比较关键的词语,这一个或几个关键的词语,往往是理解全句的钥匙。如果正确理解了句中的关键词语的意义,又注意把握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理解整个句子的含意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73 如:(2008·江苏高考)《纯朴的嗜血者》一文中,“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对此句含意的理解,重点是解释“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活在书中的好”这三个要点。“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告诫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最可怕”意为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意为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由此不难得出本题的答案。

74 答案示例: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②反对滥用暴力;③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75 (2)分析句子的特殊形式来理解句子的含意。
一个句子的特定含意通常与具体的语言环境密不可分,它总是借助特定的语言形式(即句式)来表达。句子的形式不同,句子的意义也就随着句式发生变化。根据句子的结构形式、修辞手法,去体会句子的语气、语体、分寸等,进而去理解作者通过这个特定的句式所要论述的事理和抒发的感情。

76 如:试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但是,黑客却如阳光下的阴影一样,纠缠着每一个需要光明的人。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对付阳光下的黑影。

77 对有修辞的语句的理解,要分析出所用的修辞本身的特征,比喻的修辞是通过喻体的浅显易懂说明本体的深奥。先分析“阴影”的意思,是阳光下的黑暗;再分析“纠缠”和“需要光明的人”的意思。二者结合起来就能解说这句话的含意。加横线的句子是个比喻句,要理解句子的含意,先弄明白本体和喻体的联系。句子把“黑客”比喻为“阴影”,从现实意义上看,阳光下的“阴影”是黑暗的代表,是没办法

78 防止的事物,联系网络可以看出,“纠缠”一词有防不胜防的意思。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黑客是网络的黑暗现象,在我们需要网络时,他们如影随形,防不胜防。

79 (3)联系文章的主旨或观点来理解句子的含意。
由篇章理解语句,由语句理解篇章,即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传统的理解文章意义的有效方法。由篇章理解语句,就是根据文章的文体、内容去把握、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由语句理解篇章,就是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的位置、内容来归纳、概括文章的中心。这样既有利于准确把握中心,

80 又有利于加深对文中重要语句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如(2010·广东高考)《不可无“我”》,命题者担心考生找不到解答的角度,题干中给出了“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再如上面(2011·湖南高考),命题者担心考生解答的视角狭小,题干中给出了“综观全文”,这也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81 2.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组织答案 (1)摘录法:适当地采用原文重点相关词句来作答。 (2)改写法:根据题目,将原句中的几个关键词,作点改动,使之合乎答案的要求。 (3)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手法的句子或举例方法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或举例想证明的问题,就等于找到了答案。 (4)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说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本题答案就是运用了改写法和摘录法。

82

83

84 课内素材 处处留心皆学问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使人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85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到它的存在。敏感细心而又多情的诗人们,他们能够从现实生活中,从语言形象中,认识到一些潜在的东西。这些东西与所谓的概念交织结合,就成为诗。因而诗的语言就有很强的暗示性,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功能。我们在欣赏诗歌时,

86 不知不觉地就会受到它的感染和启发。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歌时,就要注意去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体会诗歌中潜在的形象。
应用角度:“处处留心皆学问”“细心与发现” “语言的暗示性”“博大精深的祖国语言”等。

87 鲜活素材 蛇年春节刚过,南方许多地方都轰轰烈烈地搞起了“植树运动”,不但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而且有宏伟目标,比如“今年力争种树××万株”“让祖国的山更碧、水更清”等等。一些地方政府在上班的第一天就组织干部群众进行植树活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人感动。

88 但是,记者在一些地方看到,有些乡镇组织干部、职工上山种树,存在许多不讲科学的地方:有的土坑挖得不够大、不够深,有的行距与株距不是太密就是太疏,有的苗木根茎还露在表土上,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浇过水……目光所及,到处是东倒西歪的苗木。树是种下了,并且种的数量还真不少,成活率却实在让人担心。

89 还有一些乡镇也十分积极地组织人力大搞植树造林,但半天劳作之后,中午就到饭馆里集体吃饭,大鱼大肉。种树时个个显得有气无力,一到酒桌上划起拳、猜起码,却个个龙马精神、虎虎生威。这样的植树活动能不能真正造出林来,值得怀疑。

90 在一个乡镇的集市上,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群众,他们对镇政府组织的植树活动都表示难以理解。一位摊主说,记得从2005年起,他们每年都在那片坡地上植树,年年种,却年年不见绿,以前的荒坡到现在还是荒坡,“真搞不懂是那片土坡不适合种树,还是他们根本就不懂种树。”

91 [热评] 不讲科学种树,种下之后没有管理,这样劳民伤财的植树活动,不搞也罢。实际上,在哪里植树,植什么树,怎么样植树,都应当有其科学根据。盲目植树和形式植树,不但于事无益还授人笑柄,更有悖科学发展观。所以,各地政府在大力号召全民参与植树的同时,更应认真规划,科学植树,努力做到种下一棵,成活一棵;种下一片,长大一片。只要尽起责任,就能把树种活,就能把好事做实,做好。

92 植树造林是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情、好事情,各地的绿化规模与科学的植树活动密不可分。春天是植树的最好时节,希望所有的人都能行动起来,认认真真植树,让祖国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山川更秀美。

93

94 青 与 绿         林 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

95 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

96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
“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97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叫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

98 青则更为单纯、凝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的绿却说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99 [美文评点] 《青与绿》对古代诗歌中出现的两种颜色进行品评和玩味,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世界是绿色的,可是为什么诗人却爱用“青青”来形容草色、柳色呢?在概念上,作者认为“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在意味上,也就是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作者认为“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

100 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
“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并由此推想开去,意识到“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实际上表达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

101 点击下面图画进入 应用体验之旅


Download ppt "片段背诵 第9课 说“木叶” 晨读 新课启航 资料助读 第三单元 识记 知识必备 主旨概览 探究 文本研读 文本层析 写法借鉴"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