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博物馆导游.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博物馆导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博物馆导游

2 教学内容 1.具备博物馆的相关知识; 2.具备一定的文物鉴赏能力; 3.掌握博物馆导游讲解的基本方法;
4.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 5.培养创新意识。

3 第一部分 学习任务描述 针对不同旅游团的特点,采用灵活的讲解方法,选取最佳游览路线,在保证安全游览的同时,让游客获得最大的收获。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缩影,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要求某类或某件展品要有深度的研究。

4 第二部分 学习过程描述 资讯 计划 决策 实施 检查 评价 学生互评 教师点评 确定方案 选取路线 学生实地讲解 教师实地检查 教师提供信息
第二部分 学习过程描述 资讯 计划 决策 实施 检查 评价 学生互评 教师点评 确定方案 选取路线 学生实地讲解 教师实地检查 教师提供信息 总结 提升

5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实施 建议游览线路 正宫前广场 正宫门 东西朝房 铜狮子 避暑山庄门 钟表展 挂屏展 澹泊敬诚殿 四知书屋 轿舆展 瓷器展 珐琅展 石鼓及铜构件 寝宫门 烟波致爽殿 西所慈禧太后生活展 云山胜地楼 岫云门

6 主要讲解图片展示

7 正宫区 东朝房的“避暑山庄由来和避暑山庄的政治活动”专题展览;西朝房的“木兰秋狝武备展览”;澹泊敬诚殿前东朝房为宫廷钟表展览,西朝房为挂屏展;四知书屋后东西两侧配殿陈列清代轿舆;万岁照房西八间开辟为清帝御用瓷器展览,东八间开辟为清帝御用珐琅展览。

8 避暑山庄门 “避暑山庄”匾额何人所题; “避”字说明;“阅射门”的由来;余秋雨的评价。

9 “这四个汉字写的很好,撇捺间透露出一个胜利者的从容和安详,可以想见他首次踏进山庄时的步履也是这样的。他一定会这样,因为他是走了一条艰难而又成功的长途才走进山庄的,到这里来喘口气。”—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10 内午门前有一对造型优美、形象逼真的铜狮子。东面是“狮子滚绣球”,一只雄狮,前右掌下有一绣球。西面是“太狮少狮”,一只雌狮,前左掌下有一只幼狮。用料精良,铸造精细,反映了清代的铸造水平,是清代的艺术珍品。 据说,这对铜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非常灵验。 传说——日军盗取文物。 史实——唐山大地震。

11 乐亭: 每当庆祝大典或觐见开始,司钟之人便登上松鹤斋南面的钟楼,钟鸣九下之后,先是山庄内各庙宇的钟声齐响,接着外八庙的钟声也相继应和,各种钟共敲击81声。宫廷乐师们在乐亭上开始奏乐,在八音和谐、萧鼓齐鸣之中,百官就位,皇帝临朝。用的乐器包括编钟、编罄、笙、管、笛、箫、琴、瑟、云 罗、钹、鼓等。朝廷在避暑山庄主要演奏中和清乐、丹陛清乐和迎导乐等。

12 淡泊敬诚殿门楣匾额——金漆云龙乾隆诗匾(印章)

13 甪端: 据《宋书·祥瑞志》记载,甪端一天能走十万八千里,甪端一出,意谓政治修明、天下太平、四海归心。故多作为宫殿或佛堂的陈设品与供器。作为香熏, 使用时熏烟自嘴巴冒出。其头部 为盖,以前端环扣联结器身。 头、尾、四足及身腹上多作火焰 纹。头部和尾部的毛发皆张扬上 翘,使甪端更显得气势宏大。

14 象征吉祥和万福的 楠木雕刻天花板 刻有蝠寿的金丝楠木裙板

15 钟 表 展 钟表是近百年来,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计时器。 计时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早在3000年前,我国劳动 人民就发明了“水滴漏”、“沙漏”,利用太阳光的变化制作的“日晷”计时。 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钟表跟着西方的传教士进入中国。中国古老的计时器变为礼仪性的陈设品。 这些钟表是避暑山庄宫廷陈设品的一部分。 宫廷钟表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外国使节进献给清朝皇帝的礼品;第二,广州通过商人从国外购买并仿制的;还有一部分,是我国制造的。乾隆年间,清代宫廷成立了“做钟处”,专门为宫廷修理或根据皇帝的好恶制作各种精美的钟表。钟表分验时钟表和玩意表。验时钟表比较简单,没有玩意和水法,将表镶在固定的位置上如花架表、玉石表、梳妆用的镜于、奁、胭脂盒、扇坠、帽架、寒暑表、鸟笼子等。玩意表不仅有验时用的表,而且还有玩意,就是充分利用机械联动的作用。玩意中最常见的有“水法”。“水法”就是以发条为动力,通过机械联动的作用,带动一根或几根螺旋纹透明玻璃棒,迅速转动形成流水、喷泉、瀑布。还有“跑人”“走兽”,其原理就是将人物、动物等连接在由齿转带的链条上,链条转动,人和兽等便形成跑或走动。其他诸如旋转的“柱”“花束”,也都是运用了机械联动的作用。皇帝们对钟表非常喜欢,乾隆时特大件的钟表收集在宁寿宫,每当节日时才陈列出来,以便观瞻。嘉庆时,仅烟波致爽殿就有大小钟表40余架。慈禧住的房间内,陈列有80余件钟表。宫中使用钟表比较广泛,这些钟表在清代大多陈列在宫廷内,除皇帝、后妃们欣赏,一般人员很少见到。目前,避暑山庄博物馆是国内清代钟表主要收藏单位。镜表:又称梳妆表,产于我国的广州。它既可计时,又可供后妃们梳妆用,因此又称梳妆表。

16 钟 表 展 室

17 嵌白石座自鸣钟 铜镀金花架表 高69cm、长27cm、宽24cm。木座,通体缕空缠枝花卉纹,上镶嵌各色宝石。花架式钟托,上为圆形单面表,外缘环绕缠枝花卉纹,四角凸起花束四枝,花纹美观,色彩绚烂。此表是作为礼品送进宫的。 高73cm、长25cm、宽10cm。白石座上镶嵌镀金花卉纹,表盘四周镀金,顶部镀金耶稣头像,并有放射花纹。

18 铜镀金三人自鸣钟 铜镀金四鹿托钟 高83cm、长38.4cm、宽28.4cm。镀金花卉座,上三人打钟,背为掐丝红叶,顶一圆形柱物,上八个圆球嵌红白宝石,外绕缠枝,洋人打钟时,圆球会转动。 通高66cm,作塔形,分为三层,上层前后是圆形自鸣钟,表盘镶嵌各色宝石,钟上花卉一枝,中层似镀金方匣,上饰镀金饰件,匣外四角为洋人头顶花卉,两侧双鱼托人,匣内是音乐、水法机芯传动部分。下层四角四只角鹿,背托整个钟体,此钟表造型精美,是清代贡品中的精品。

19 铜镀金耍狮子自鸣钟 英国18世纪 底长36cm,宽36cm,通高68vm。下层为乐箱,内装置机械。箱正面有三朵料石花,箱盖四周有栏杆。中间是一组水法,四周围以水池,中有嬉戏小鸭。水法旁叶形曲腿支撑着一双针时钟,钟内有两套发条动力源,分别负责走时、报时。钟顶部是帽架,帽架向外延展之翅上皆镶嵌有绿色料石。当时钟启动后,奏乐的同时,料石花转动,水法演示水流情形,水池内小鸭绕水法转动嬉戏,极具生活情趣。是计时仪,实用器具,陈设兼具的佳品。 高96cm、长63cm、宽49cm。方形木座浮雕花卉纹。花盆形转入水法托座,上为洋人耍狮子,左右二兽,四角各一柱芭蕉树。上层双象驮钟,钟为圆形,边镂空缠枝花卉上镶嵌各色宝石。顶端双鸽托花瓶。

20 18世纪英国。底长28cm,宽19cm,高40cm。木质底座上为双层门楼式建筑。其中底层为一拱形门,门下平台前面横置一方形立柱,四面分刻精细风景画。门两边墙壁前各有两根方形立柱,四面分刻精细纹饰。门中间为双层喷泉水法。门楼顶正前亦横置方柱,四周亦刻各种景物。门楼上半部分为尖顶钟楼,前面正中嵌二针时钟,钟面两边各有两根方形立柱,四面堑刻不同之纹饰,钟楼两边及顶上各有尖形立柱。通过表盘下面的两个上弦孔上弦,启动后水法喷泉喷涌,各个立柱同时转动,变换不同的景物。全身微刻极为精细的花纹,富丽堂皇,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

21 英国 十八世纪 底长53厘米,宽48厘米,通高123厘米。此钟有走时、打点、活动景物及音乐四套机械系统。底座为乐箱,四面镶有可活动的玻璃水法人物布景。乐箱上是一座四角三层宝塔。第一层内有水法矗立在水池中心的假山上;第二层中间为水法柱,水法柱外绕以螺旋形盘梯,顶层塔身上装有两针钟。机械启动后,音乐响起,塔柱转动,水法亦转动。第二层盘梯顶却有一铜球自上而下滚动,掉入盘梯下口的铜兽口中,再被丝杠绞起,再向下滚动,往复不断。同时,下层水池中小鸭,四角人物亦转动,极具观赏价值。

22 长方形底座,四花叶形底座衬以红绒,上为金狮。狮子背托圆形表盘,表盘以两枚叶环把,顶托一朵盛开的莲花。

23 铜掐丝珐琅太平有象 高45.5cm、长27.8cm、宽13cm。
铜胎。通体作象形,象体大,昂首前视作直立状,大耳长鼻,鼻头下卷成圆孔,小眼细眉,躯干和四足肥胖,尾下垂。象腹背负一宝瓶,瓶中插有各式花卉、磬、阴阳鱼等物,是清宫陈设品。

24 宫 廷 挂 屏 宫廷挂屏作为殿堂墙壁上的一种特殊的装饰品。延续到清代,挂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乾隆年间内务府设立造办处,专门制造供帝后赏心悦目的各种古玩和陈设品,挂屏就是其中的一项。   避暑山庄的殿堂非常多,将这些殿堂装饰起来 就需要大量的挂屏。这些挂屏,就是清代保留下来的避暑山庄挂 屏一部分。这些挂屏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内容丰富,是清代留下来的宝贵艺术品。   挂屏边框用料为紫檀木,挂钩为铜镀金,框心用料比较丰富: 象牙丝、玉石、珍珠、缂丝、织绣、雕漆、玻璃彩画、文、竹等等。图案大多取自名家画稿、历史传说、古代故事人物、花 卉等。神态生动,造型新颖,再加上艺人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每件挂屏都是雕刻精细的艺术小品。有的细巧玲珑,精致典雅,有的富丽华美,工艺绝伦,是避暑山庄宫廷藏品特色品种之一。

25

26 紫檀边嵌鸂鶒木彩集芝仙 产自我国广东、海南和台湾一带,它的质地坚硬。花纹形似野山鸡翅,因此而得名。这种木料比紫檀名贵,是我国稀少的上等材料。用它雕出的作品木纹纤细,浮动变化无穷,自然形成各种山水、风景图案,具有浓厚的艺术韵味。 这幅图是群仙祝寿、彩集芝仙的故事情景,整个面面构成一幅远是连绵起伏的山峰,近是一片海水,在海上有一座恰似蓬莱仙境的岛屿,楼、台、殿、阁若隐若现,掩映在白云缭绕的松堑之间。岛的周围布满灵芝仙草,七只悠闲的仙鹤,分享着人间大自然的风光,18位人物神态各异,形象逼真,充分再现了古代艺人的高超技巧,反映了宫廷内人们追求安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横130cm、纵95cm、厚6cm。框边为三层;外层紫檀边;次层铜边,内层紫檀雕刻回纹边。屏面用珍贵木材——木雕嵌艳丽的纹理,独具特色。屏面上半部为蓝色的天空,右上角嵌玉,隶书“彩集芝仙 ”四字。中部山峦中古松翠柏掩映着瑶台琼阁,殿宇回廊错落于佳山胜水之间,众神仙散布其间,数只仙鹤临空起舞,山石中有灵芝等奇花异草。下部山势渐趋平缓,尽头形成一片水面,水上架桥,有二神仙缓步而行,二书童抱酒缸寿桃紧跟其后。湖水中有一小舟,上坐神仙二人和书童。此屏根据群仙祝寿、松鹤延年的文意,雕刻而成,描绘了仙山琼阁的仙境气氛。

27 紫檀边文津阁 缂丝挂屏 清乾隆 紫檀框边,屏面采用缂丝技术,织绘出了当年文津阁的全貌。 横83cm、纵115cm、厚3.5cm。紫檀框边,屏面采用缂丝技术,织绘出了当年文津阁的全貌。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内,建于乾隆年间,它和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合称四阁,是储藏《四库全书》的地方。这组建筑,山环水抱,阁前有假山,山上有亭有台,山下有洞有桥,洞中有洞;阁后有花园,茂林修竹,曲径通幽,景色优美。屏左上方缂有乾隆“御题文津阁诗”一首,落款为子臣永熔(乾隆帝第六子)敬书恭绘,并有“子臣永熔”、“夙夜滋恭”两枚朱篆方章。此屏缂丝精湛,技术高超,实为上乘之作。

28 紫檀边牙丝编织花鸟挂屏 横68.5cm、纵106.5cm、厚2.5cm。紫檀浮雕夔龙纹框边.屏心是用象牙,采用劈丝、磨光、编织等技法,编成几何纹地,其上嵌骨制花鸟,通过漆毁,构成一幅鲜花盛开、鸟栖枝头的自然画面,达到极高的艺术效果。牙丝纺织工艺是象牙雕刻工艺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清代广州牙雕工艺的一项创举,这件牙编挂屏就是这时期的产物,只因制作难度极大,造价昂贵,传世品无几,难为民间所见,既是珍贵的古代艺术品,又是难得的文物珍品。

29 四 知 书 屋 四知书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题名“依清旷”,乾隆晚年改题为“四知书屋”。
  “四知”,源于《易经·系词》里的“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它正是乾隆“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治世思想的体现和统治手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此殿面阔五间,是皇帝临朝前后更衣小憩,接见近臣和贵客的便殿。 四知书屋现在的陈列布局是根据嘉庆初年宫中《陈设档》复原的。此殿中间为过道,东稍间为休息和更衣之所,东次间是接见少数近臣之处,西间为接见重臣、贵宾、军机大臣之所。   乾隆曾在此处接见过喀尔喀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胡图克一世、二世、三世,六世班禅和土尔扈特蒙古首领渥巴锡。

30

31

32

33 宫 廷 轿 舆 四知书屋后东西两侧有配殿各五间,内陈列清代轿舆。
乘舆制度是清代宫廷典制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舆辇是帝后常用的代步工具,也是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的象征。舆辇的使用曾随清朝的盛世出现过繁荣,也随着清朝的衰亡而颓废。 后妃们的车轿也有等级之分。如皇太后、皇后乘龙车和仪舆、仪车,用16人抬;皇贵妃用翟舆、仪舆和翟车、仪车;贵妃则用翟舆、仪舆、仪车;嫔妃用翟舆、仪舆。 这里展出的有乾隆用的舆,嘉庆用的木辂,后妃用的仪舆、仪车。平时这些辇舆都由銮仪使掌握。从辇舆上每一组图案或每件装饰,每个部件甚至每个绳结用料规整考究都不失皇家风范。 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和西方文明的渗透,清朝御用交通工具也酝酿着变革,相沿了数千年的辇舆制度逐渐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代替。

34 宝 筏 喻   万岁照房中间三间原为佛堂“宝筏喻”,班禅曾在此佛堂赡拜过。现为通向后宫的过道,东西两侧陈列着一个铜匾、一对铜抱柱楹联和10个石鼓。 铜匾、铜抱柱楹联:是避暑山庄山区珠源寺宗镜阁的构件。宗镜阁建于乾隆十年(1746年),与北京颐和园宝云阁同模铸造。日本侵华期间被破坏,仅剩此构件。这两件文物不仅反映当时高超的铜铸工艺,也是日本侵略破坏中国文化的实物例证。 石鼓:即鼓形的石,上刻有文字,用大篆书写,即石鼓文。 石鼓文是古代帝王为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王家田猎的最古老的石刻。因为文字内容记述游猎情况,也称“猎碣”, 石鼓文是战国秦献公十一年作品。每个鼓上都刻有一首古诗,内容记载的是周天子派使者到秦,秦公和使者一起去游猎的盛况。石鼓文在汉字书法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石鼓于唐初,在陕西雍县的野地上被发现,但未被收藏,后来被移到凤翔孔子庙。五代时又失散。宋朝,宋徽宗命人以黄金填嵌石鼓上的文字,陈设于内府稽古阁。明清时,相继将石鼓陈列于国子监和孔庙大石门内。清乾隆皇帝,在北京国子监得见石鼓文,恐石鼓久后益发残损,仿制两套,以小篆刻字,并亲躬石鼓文的摹勒修撰,一套藏于北京国子监,一套藏于承德文庙内。石鼓原物现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铭刻馆。由于承德文庙辟为学校,石鼓及其他部分供器收藏于避暑山庄博物馆及外八庙。

35 万岁照房 石鼓

36

37 万岁照房 铜匾、抱柱楹联

38 珠源寺宗镜阁幸存物

39

40 万岁照房(瓷器展) 四知书屋后有一排19间房,称万岁照房。庭院开阔,广植古松,有回廊与四知书屋和楠木殿相通,环境幽雅。以此为界,南为“前朝”北为“后寝”。文武官员及其他男性不得超越此界,否则招来杀身之祸。现开辟为清帝御用瓷器、珐琅展览。这里展出的瓷器,大部分是山庄各殿堂的陈设品,也有一部分是实用器皿,都是清代瓷器中的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瓷器:十九间房西八间开辟为瓷器展览。瓷器是我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在世界上,我国素有“瓷器之国”的美称,英文里中国“China”就是“陶瓷”的意思。 早在3 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的青瓷。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烧造技术不断提高。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一个高峰。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官、哥、汝、定、均)都产生于这个时期,而景德镇也是自宋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的。元明时期瓷器制作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了清代,尤其是康、雍、 乾三朝,臻于鼎盛,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其中康、雍两朝,强调在烧造技术上改进和创新仿古。取得了卓越成就;而乾隆时期的瓷器着重在造型上追求新奇。乾隆以后,我国制瓷业由兴盛转向衰落。总体上说,青花和粉彩瓷器是清代瓷器的主流。

41 粉彩八桃盘 清·乾隆 粉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亦称”软彩”。在烧好的瓷胎上 用玻璃白(一种白色的化妆土)打底,然后掺入铅粉釉料,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设骨画法渲染,再低温二次烧成。色调淡雅柔和,色彩丰富,画面层次分明。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创烧,雍正时最为盛行,乾隆时不如雍正时期秀丽淡雅,却有大量的工艺品。

42 三彩盘 三彩盘:皇帝举行宴会时用来盛放果品和糕点用的。高8cm、口径41cm、底径26cm。侈口,宽边,圈足,素三彩是康熙时期釉上彩瓷中的名贵品种,施彩方法:直接在烧好的素胎上,用彩料绘图,再罩上一层透明白釉,用低温二次烧成。其特点是不用红色,一蓝、绿、紫、黄等色为主。黄釉作地,盘心弦纹内二龙戏珠,一紫龙,一绿龙;次层花卉纹;外层龙戏珠。盘外壁云纹,二龙戏珠。盘底“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青花款。

43 即先在瓷器胎上,以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施釉,经高温烧成后于线内填所需颜色,再低温烘烤而成。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斗彩交泰瓶 清·乾隆 斗彩:属于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结合品种。 即先在瓷器胎上,以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施釉,经高温烧成后于线内填所需颜色,再低温烘烤而成。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斗彩以成化年间最为著名,雍正时仿成化斗彩最为成功。

44 届均窑系,红釉的一种。始创于明永乐年间,呈色均匀,釉如桔皮,雍、乾时期较多。由于这种颜色的瓷器常用于祭 祀,所以也称”祭红”。
霁红釉瓷钵 清·乾隆 霁红: 届均窑系,红釉的一种。始创于明永乐年间,呈色均匀,釉如桔皮,雍、乾时期较多。由于这种颜色的瓷器常用于祭 祀,所以也称”祭红”。

45 郎窑红:均窑系,是景德镇红釉瓷器中的名贵品种。
郎窑红观音尊 清·康熙 郎窑红:均窑系,是景德镇红釉瓷器中的名贵品种。 清康熙四十四年,景德窑务由江西巡抚郎廷极管理。在他的指导下,仿永乐、宣德烧制成红釉瓷,具有明显的特点,所以称为”郎窑红”。郎窑红釉色莹澈浓艳,像初凝的牛血,所以也称”牛血红”。 釉面有不规则的牛毛纹,器韧口部呈淡白色,底部釉汁流垂凝聚, 但又只流到底足下,故又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有大件器皿,也有小件器皿,郎窑红瓶就是清代郎窑红器物中的典型器。

46 青花瓷器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画,高温烧成的瓷器。烧成后花纹呈蓝色,因此称青花。
青花瓷器的白地蓝花有明净、素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欢。 青花瓷器始于唐代。元代景德镇窑臻于成熟。明清两代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尤其是康熙时期的青花,从胎质、釉色、纹饰方面,都达到了登峰 造极的地步,色调青翠鲜明,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素有”青花五彩”之誉。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器,从胎质、器型、花纹、釉色、 款式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 青花白地穿花龙大碗 明·嘉靖

47 哥窑渣斗 清·雍正 哥窑:是我国南方青瓷产品发展到宋代的杰出代表之一。相传南宋时有章姓兄弟两人在龙泉烧瓷器,兄名生一,所烧者称哥窑;弟名生二,所烧者称弟窑。哥窑造型简练、古朴、制作精巧, 最具特点的是遍身布满大小开片,开片处露出深色的胎色。大开片纹深缝大,呈铁黑色,在大开片间的细小开片呈稍浅的金黄色 称”百圾碎”,这因为胎体和釉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在冷却过程中釉层爆裂所至,造成了一种非人工所能造成的天然的缺陷美,哥窑刻意追求这种效果,人们也特别珍爱。

48 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瓷胎上 彩绘,施釉后经高温焙烧而成。白地红彩,红彩在釉下,故称 “釉里红”。
釉里红缠枝牡丹碗 明·洪武 釉里红:釉下彩的品种之一。 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瓷胎上 彩绘,施釉后经高温焙烧而成。白地红彩,红彩在釉下,故称 “釉里红”。 创烧于元代,发展于明代,成熟于清代。

49 冬青釉双鱼鼓式洗 高3.5cm、口径17.3cm、底径16cm。圆形,口部略收,平底。洗内中心刻划双鱼戏水纹,双鱼鳞鳍清晰,摇头摆尾,极为活跃,形象逼真。腹部一圈鼓钉凸起,器底二层支钉烧痕,中心浅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50 铜胎画珐琅团花缸 高40.2cm、口径45.2cm、腹径66cm、底径39cm。 唇口,圆肩,肩以下腹部渐收成平底。器形平稳圆润。 铜胎,外壁孚色釉作地,缠枝莲花卉布满全身,肩蕉叶纹一周,腹部开四个开光,内饰夔龙纹,底足处如意云头纹。器内施绿釉,口沿、底部不施釉显露铜质本色。

51 高67cm,口径10cm,腹径22cm,底径13cm。小口瘦足,体修长,平底,为辽瓷特有器形之一。 缸胎,通体挂茶叶末釉,釉面光泽不强,釉色匀净,厚处有堆汁。肩上划刻有文字。
辽代 茶叶末釉鸡腿瓶

52 青花轮花绶带瓶 高31cm、口径3.5cm、腹径2.5cm、底径13×10cm。瓶身呈扁形,直口长颈,颈至肩部塑有两侧对称的弯曲绶带,椭圆圈足,无款,明清流行的一种瓶式。器身主体图案为缠枝宝相纹,口沿、颈、腹下部皆有弦纹装饰,釉面青白,青花纹饰有凹凸之感觉和明显的瑞光斑点,是明代永乐时期典型的官窑瓷器。

53 白玉如意 清·乾隆 全长21cm。玉料为羊脂白玉,器身两个如意相互缠绕,上镂雕大小九个灵芝,柄尾浮雕万年有余图案,中部有瓶盒,盒内刻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盒盖阴阳鱼纹,瓶盒底部皆阴刻云纹。如意系僧具之一,有以搔背,故名如意。后端作灵芝或云叶形,柄微曲,赋与吉祥之意,互相赠送以示祝贺。 清代盛行进送如意的习俗。这件如意造型奇诡,雕工非常精美,是乾隆时期传世如意中的上乘佳作 。

54 轿瓶,也称壁瓶。轿瓶是挂在桥舆或墙壁上插花用的装饰器物,宫中使用比较广泛。
轿瓶 清·乾隆 轿瓶,也称壁瓶。轿瓶是挂在桥舆或墙壁上插花用的装饰器物,宫中使用比较广泛。

55 高67cm,口径10cm,腹径22cm,底径13cm。小口瘦足,体修长,平底,为辽瓷特有器形之一。 缸胎,通体挂茶叶末釉,釉面光泽不强,釉色匀净,厚处有堆汁。肩上划刻有文字。
茶叶末釉鸡腿瓶

56 珐 琅 展 珐琅:十九间房东八间开辟为珐琅展览。珐琅俗称景泰蓝,创始于元末明初时期,到了的景泰年间,广泛流行。当时,以蓝色釉最为出色,习惯称为景泰蓝。珐琅是以硅、铅丹、硼砂磨碎制成的粉末状的彩料再填于金、银、铜瓷等器胎上经烘烧而成的釉。珐琅器有掐丝珐琅、錾珐琅和画珐琅三种。掐丝珐琅是以红铜制胎,用细而窄的铜丝掐成花纺轮廓线,焊接在胎体上,再填各色珐琅釉料,入炉烧炼,经磨光、镀金而成。掐丝珐琅色彩丰富,图案规整多变化,釉料丰满,镀金厚重,造型古朴淡雅。錾珐琅是将铜胎由铸造、锤焊而成,錾出凹凸不平的图案,凹处再点煤珐琅釉料,磨光,镀金,器物显得富丽堂皇,有着庄重而醇厚的艺术效果。画珐琅用珐琅釉在器物的胎上画出各种图案煤制,工艺简单,图案变化多样。主要受西方工艺的影响,清晚期画珐琅器物比较多。清代帝王对珐琅的制作极为重视,康熙初年建立的宫廷造办处内设有“珐琅作”。根据宫中的需要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生产规模庞大,数量多,制作精细,风格独特。 这里展出的珐琅器皿是避暑山庄宫廷内的陈设器和佛堂祭祀器物,少部分是明代传世景泰蓝。这些展品造型规整古朴,图案生动典雅,装饰简练,釉料晶莹透亮,反映了清代珐琅制作的最高艺术水平。

57 铜掐丝 珐琅大盘 明代 高7.5cm、口径57.5cm、底径6.5cm,铜胎。圆形,侈口,折沿,矮圈足。盘内五彩祥云,二龙赶珠纹,龙一黄、一蓝;盘沿锦纹小花一周,外壁饰缠枝莲纹。

58 唇口,圆肩,肩以下腹部渐收成平底。器形平稳圆润。
铜胎画珐琅团花缸 清·乾隆 高40.2cm、口径45.2cm、腹径66、底径39cm。 唇口,圆肩,肩以下腹部渐收成平底。器形平稳圆润。 铜胎,外壁孚色釉作地,缠枝莲花卉布满全身,肩蕉叶纹一周,腹部开四个开光,内饰夔龙纹,底足处如意云头纹。器内施绿釉,口沿、底部不施釉显露铜质本色。底“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蓝款。

59 铜胎,器分三层:下层为鼓式炉身,象头双耳,三个卷鼻象头足;中层以子母口与下层扣合;上层为炉盒。
高39.5cm、口径24.5cm、腹径30cm、底径6.5cm。 铜胎,器分三层:下层为鼓式炉身,象头双耳,三个卷鼻象头足;中层以子母口与下层扣合;上层为炉盒。 盖面高隆绘有四朵如意云头纹内饰四季花卉、宝盆卧象鎏金纽。炉身为九狮戏舞图,九狮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是乾隆时期,清宫造办处所制。 铜掐丝珐琅九狮戏舞三足炉 清·康熙

60 圆形,盖面高隆,直腹,盒盖与盒身上下扣合组成,腹下折收成平底,高3圈足。
高7cm、口径8cm、腹径7.5cm、底径5.2cm。 圆形,盖面高隆,直腹,盒盖与盒身上下扣合组成,腹下折收成平底,高3圈足。 黑珐琅地,单线掐丝缠枝花卉,如意云头纹。黑地掐丝珐琅实属少见,为稀有珍品,具有极高的价值。 铜掐丝珐琅盒 清·乾隆

61 炉盖镂空缠枝云纹,镂空镀金二龙戏珠盖纽。炉内铜质无釉,器身蓝色珐琅釉为地,用黄、白、草绿、红、宝蓝等色饰缠枝花卉纹。
铜掐丝珐琅双耳三足炉 清·乾隆 高46cm、口径14cm、腹径35cm、底径13cm。 铜胎,铜镀金夔龙双耳,兽头三足。 炉盖镂空缠枝云纹,镂空镀金二龙戏珠盖纽。炉内铜质无釉,器身蓝色珐琅釉为地,用黄、白、草绿、红、宝蓝等色饰缠枝花卉纹。 盖与炉身上下扣合和处镀金回纹作边饰,肩部一周镀金覆莲纹。掐丝精细,线条活泼流畅。

62 烟 波 致 爽 是清朝皇帝在承德时的寝宫。建于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康熙曾说这里:“四围秀岭,十里澄湖,致有爽气”。因此,题名“烟波致爽”,井将它列为康熙三十六景的第一景。 明间:为三间,是皇帝接受后妃们朝拜的地方。殿内陈设富丽堂皇,有金、银、铜、钟表、玉器、珐琅、书画、家具等。琳琅满目,各种古玩多达1 000多件。中悬康熙题“烟波致爽”匾一面。匾下为一斗大的“福”字。两侧为乾隆御笔贴对联,墙上有乾隆御笔落。北面设有一铺炕,炕上设有座褥、靠背、迎手、青玉如意、红雕漆痰盒、回字境。两侧设有多宝格,陈设各种古玩、盆景等。周围设有各种几,陈设钟表、炉、瓶、盒、画珐琅缸、紫檀半脚玻璃镜。东面有一对填漆描金花鸟双顶竖柜,西面大条案上有瓷器、珐琅等。 康熙诗曰:   山庄频避暑,静默少喧哗。北控远烟息,南临近壑嘉。   春归鱼出浪,秋敛雁横沙。触目皆仙草,迎窗遍药花。   炎风昼致爽,绵雨夜方赊。土厚登双谷,泉甘剖翠爪。   古人戍武备,今卒断鸣笳。生理农桑事,聚民至万家。   此殿面阔七楹,前后围廓,卷棚歇山式瓦顶。庭院里,绿草如茵,古松如盖,山石散置,极富清新、幽美、自然的情趣,是宫殿区内最具园林气息的一组建筑。

63

64 戒急用忍 东次间:为皇帝与帝后们闲坐叙话之所。门内有“戒急用忍”匾一面。“戒急用忍”匾原是康熙以苏轼《留侯论》中“猝然 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教育皇四子雍正,引用佛经中的一句话题写。目的在于规劝雍正涵养德性,同时借以自勉。自道光七年“秋狝礼废”以来,原匾又残损不堪。公元1860年,咸丰避难山庄时重题四字。   陈设有贴落、挂屏、古玩、如意、痰盒、座褥、靠背、迎手、文房四宝,多宝格、紫檀边穿衣镜等。

65 西次间:为佛堂,是皇帝晨昏理佛堂屋,内陈设有佛龛、珐琅塔、珐琅八宝、铜珐琅五供,乾隆御笔贴落等。
西暖阁西次间 西次间:为佛堂,是皇帝晨昏理佛堂屋,内陈设有佛龛、珐琅塔、珐琅八宝、铜珐琅五供,乾隆御笔贴落等。

66 西稍间:是皇帝寝宫,俗称西暖阁。阁门上悬乾隆御笔“抑斋”匾一面。康熙、乾隆、嘉庆、咸丰曾在这里住过。阁内依满族传统设南北炕。南炕设有文房四宝,是皇帝看书批阅奏章的地方。北炕有落地帐,是皇帝睡觉的地方。
  1820年9月2日、1861 年8月22日,嘉庆,咸丰两位皇帝就在这里去世。著名的辛酉政变也发生在这里。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 把举世罕见、珍藏中国历代图书典籍、文物书画和无数珍宝的圆 明园抢掠一空,并焚毁。咸丰以木兰秋狝为名,带皇后和懿贵妃及五岁的载淳仓皇逃至热河。留下奕沂留守京师,督办和局。奕沂在英法俄的武力逼迫和恫吓挟持下,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咸丰帝就在西暖阁的炕几上批准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仅《中英北京条约》,就将香港、九龙割给了英国,使中国丧失了大片的领土和主权,香港经受了百年的屈辱。   为了让国人不忘记落后就要挨打这段耻辱的历史,1997年7 月1日,承德市委、市政府在此处挂上“勿忘国耻”铜匾,以警示后人。

67

68

69 西 所 西所:烟波致爽西侧有回廊相通一小院,俗称西跨院,是清帝驻跸热河期间读书、供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当咸丰皇帝逃到这里避难时,慈禧当时就住在西所。后殿三间,东西室为慈禧休息、更衣、梳妆的地方,中室设有宝座,小皇帝同治每天都要到这里向慈禧请安。西所前殿三间是慈禧日常活动的场所。现在陈设的文物是当年慈禧在避暑山庄使用的生活用品。   慈禧姓叶赫那拉,是满族镶黄旗人,祖籍吉林省梨树县,出身于满族官僚家庭。16岁被选入宫。1856年,生皇子载淳,被晋封为懿贵妃。咸丰死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俗称西太后。她在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下,曾三次“垂帘听政”,夺得清政府的最高统治权,把持中国大权长达48年之久。   慈禧的生活非常奢侈,吃的是山珍海味,用的是金银玉翠,每天的菜看有百种之多。那拉氏喜欢赌博、养狗、看戏。她爱斗纸牌,而且只能赢不能输。她爱玩狗,对狗宠爱倍至。甚至不惜花费银两为狗做了狗衣。慈禧讲究排场,从她使用的梳具、茶具到头饰及各种陈设无不由金珠玉翠制成。当时清宫中的文化生活不太丰富,看戏成了慈僖的主要娱乐之一。她不仅喜欢看戏,还喜欢演戏,经常在戏里扮演观世音的形象。以显示自己大慈大悲的胸怀。 慈禧养生之道:泡手、洗脚、午睡、散步是其健身方式;礼佛是调整心态的一种方法;梳洗之后喝一碗银耳汤,是食品养颜的一项内容;经常喝奶。

70

71 身长116cm、袖长87cm、袖肥47cm、腰肥128cm,此氅是清代伴戏用的戏衣,形制白领,对襟,宽袖,两开裾,使用上等织锦团花缎料。在内衬领部,钤有“太平图”“三景学”等印章。据专家介绍,此件是明代锦料,清代锦料,清代制衣,较为珍贵。 织锦缎戏衣

72 身长131cm、袖长105cm、胸围125cm、下摆188cm。圆领,大襟,马蹄袖。袍面用明黄色素缎,用金线和五彩线绣出五彩祥云和九龙十二章纹。下服绣八宝立水图案。九龙十二章和八宝立水图案,是帝王权威的重要标志,并喻有江山一统的政治思想。这件龙袍是清代光绪皇帝在喜庆的日子里穿用过的龙袍之一,在做工上非常考究,是当时苏绣品中的杰作。 黄缎彩绣十二章龙袍 (吉服) 清·光绪

73 身长138cm、袖长106cm、胸围125cm、下摆188cm。圆领,大襟,长袍。袍料用石青色暗蝠纹绸,其上用彩线平绣形态各异的百蝶图案,使人有彩蝶飞舞之感,百蝶喻有福寿之意,将其绣于袍上,即华贵长寿和一统百年的愿望,这件百蝶袍是慈禧晚年时最喜爱穿用的袍服之一。 慈禧百蝶长袍 清代

74 宫廷织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和刺绣的国家。特别是锦、绢、绣、帛、缣等产品,还远销世界各地。汉唐以来,经过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国内生产的织绣品运销波斯、罗马,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不但能织锦、缂丝、刺绣,还由单纯实用范围,发展到生产一些专供欣赏的艺术品。明代成化、弘治以后,丝纺织业又有了改进,发展到在绫绢上提织各色花纹。明末,苏州市场上有绫、绢、沙、绸、 罗、布六种织机作为商品贩卖,所织成品“巧变百出,花色日新”。   清代丝织品在继承历代成果的基础上达到顶峰时期。以江南地区的江苏、浙江两地生产最盛,民间丝织品作坊发展到上千台织机,生产规模和数量都超过了官营织造,丝织品也随之遍及全国。供皇宫王公大臣享用的高级丝织绣品是由清廷内务府在江宁(南京)、苏州、杭州设置的“织造衙门”组织当地招工巧匠负责内廷“供奉”。每年按广储司缎库、茶库拟定的花样、颜色和数量进行生产。宫廷内务府设有染作、衣作,皮作,满足皇室日常消费,同时还提供大量的丝织品赏赐给少数民族首领。   清宫御用的彩织锦缎源于江宁(南京)织造。苏州以织造宫廷赏赐品为主,还织“上用”和“官用”两类。上用专供帝后用;官用,是为赏赐官府、王公所用。杭州织造除织造御用袍服外,也为皇室供奉丝、绫、杭绸等。少数民族首领来觐见皇帝时,为表示尊敬也将本民族生产的棉织品和丝织品作为贡品献给皇帝。

75 云 山 胜 地 云山胜地楼:烟波致爽殿后,面阔五楹、上下两层。是正宫区最高的一座建筑,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 康熙三十六景第八景。建筑特点是楼内不设置木制楼梯,楼外用不规则的云石砌成假山蹬道,顺假山蹬道盘旋而上便可登二楼。这里风光独好,《热河志》记载:“高楼特起,俯瞰群峰,夕霭朝岚, 顷刻变化,不可名状。”康熙诗曰:“万顷园林达远阡,湖光山色入诗笺。 披云见水平清理,未识无愆守节宣。” 登临此楼,清风徐来,爽气顿生。凭栏北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楼上西间设有佛堂,佛堂门用柏木雕刻,根据佛教妙法莲花经(即法华经)的经义,门呈莲花形。乾隆题名为“莲花室”。 乾隆年间,每至中秋之夕,后纪们常在此祭月拜佛。班禅也曾在此佛堂赡拜过。 二楼现复原了清帝皇家佛堂,并展出了馆藏清宫佛教艺术珍品和家具。西梢间佛堂是根据嘉庆档案资料复原的皇宫佛堂“莲花室”,佛堂迎面的楠木大长几案上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在佛像的两侧和前面分别陈列着五供、七珍、八宝。山墙正中挂着一幅观音画像,两侧有一副对联:“山静尘清水参如是观,天高云净月喻本来心”。对联的两边为红木嵌粉彩十六罗汉挂屏,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据玄奘译《法住记》,释迦牟尼曾令十六个大阿罗汉常任人世,济渡众生。 莲花室门两侧,左挂御笔仿绘《红衣罗汉图》,并书《42章经》。右挂御笔仿郑重画达摩像,画中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神态悠闲,题画诗曰:“好风吹送大江横,世界三千茎苇轻,若说一花开五叶,有人我寿者众生。”

76 宫廷玻璃器

77 宫廷玻璃器主要来源有三部分:一是外国使节进献给清朝皇帝的礼品,如意大利、比利时等国;二是海关购买来进献皇帝的礼品;第三部分是清廷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
在我国,玻璃的出现、使用和发展,已有4 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始于西周时期,当时称为“琉璃”。汉晋时期的玻璃工艺已有相当水平,但只限帝王或显宦所使用。到了清代,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康熙帝诏令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置玻璃器皿“作坊”, 为区别烧制琉璃砖瓦厂新取名“玻璃厂”。从此,“玻璃”之称广为流传。

78 玻璃彩画橄榄瓶 高26.5cm、口径7.1cm、腹径10.5cm、底座6.9cm。   大口,长筒形器身,底与口式样相同。白色半透明玻璃,口沿饰折枝花卉一周,瓶身彩色花草纹饰。 玻璃彩画梅花瓶 高37.8cm、口径10.7cm、腹径11cm、底径12cm。圆筒式,直口,凸肩圈足。 口至肩部为红色玻璃,半透明。腹壁有缓楞,描金花叶,衬以白色透明状梅花纹,口沿、底部为描金。

79 玻璃画金花带盖壶 高30cm、口径5cm、腹径9cm。壶体呈瓶形,细颈鼓腹,平足。盖纽宝珠状,口与流作喇叭形,流有描金,曲柄。通体白色透明玻璃,肩腹描金刻划纹,腹下部有描金弦纹装饰。

80 玻璃嵌银座船型盘 高14cm,长44.8cm,宽19cm。透明白色玻璃。船式。两侧及两端似扇形纹上凸,盘身有放射形纹,银质座,刻花镶嵌,两端有耳,底有四足。

81 铜座玻璃荷叶花插 高52cm,棱形带花纹铜座,下有四足,其上五根铜柱支撑荷叶形玻璃盘,盘上中心插喇叭花形花插,铜座长向两端另出支架一对,托住荷叶形玻璃盘各一,设计精巧、新颖独特。 绿玻璃花瓣形描金碗 高9.5cm,口径21cm,底座9.4cm。 花辨形口沿,圈足,腹凸起,饰紫红色梅花枝叶四组,底部呈放射形花纹。

82 岫云门 云山胜地楼后是三楹的垂花门,名“岫云门”,为正宫的后门。“岫云”二字与云山胜地楼的“云山”二字相呼应。开门可见“望鹿亭”和“驯鹿坡”。当年,这里麋鹿漫游,霭遮树掩。出岫云门,苑景区风光映入眼帘。

83 利用学院教学基地,选取魁星楼进行道教宫观实境模拟导游训练


Download ppt "博物馆导游."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