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2010年怒江傈僳“阔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中国 怒江皮划艇野水国际公开赛礼仪组培训材
怒 江 旅 游 概 况 2010年怒江傈僳“阔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中国 怒江皮划艇野水国际公开赛礼仪组培训材 史琳编制 2010年12月4日
2
一、怒江旅游资源特点 自然资源 从自然资源来看,怒江州“四山夹三江”的风景地貌气势磅礴且雄伟壮美,各种各样的地貌景观以及丙中洛、月亮山、独龙江等高品位的旅游景点具有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的优越自然条件。怒江水体资源充沛,自西向东分别有独龙江、怒江、澜沧江三大水系,加上落差较大,形成了山高、谷深、坡陡、水急的巨大峡谷。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区多散布着高山湖泊,泉水和地热,构成了类型多样的水体旅游资源。境内森林覆盖率为74%,植被分布垂直差异明显,动植物物种丰富多样,表现出自然资源的原生态面貌,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物种基因库,地质地貌博物馆”。
3
民俗性人文旅游资源 怒江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州。它以傈僳族为主体民族,其中还包括了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白族、彝族、景颇族、藏族等22个少数民族。其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等均与汉族有明显的不同。作为怒江主体民族的傈僳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其壁耕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等都是吸引旅游者的人文资源,如澡堂会、阔时节、沙滩埋情人、四声部、“山刀山,下火海”、同心酒、手抓饭等,其歌舞、饮食、民居等具有转化为优势旅游产品的现实习性;怒族是怒江州最古老的民族,其民居、原始宗教以及一些节庆活动如桃花节、仙女节,也将会令游客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对于居住在独龙江的怒江州独有民族—独龙族而言,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的自然环境中,于是他们固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民风民俗保持得较好,其原生态文化、节庆活动、纹面文化等都具有极大的独特性和垄断性。
4
历史性文化资源 这里曾发生过各民族英勇抗击英帝国主义的“片马事件”。 1910年英帝入侵片马,怒江百姓用弩弓长矛击败洋枪洋炮。1942年怒江西岸沦陷,人民自卫队两次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 二战期间,日本切断滇西公路,阻断了向盟国运输抗战物资的陆路交通。中美为此联合开辟了从印度汀江至昆明巫家坝机场的空中运输线,即“驼峰航线”。据查,在怒江境内的“驼峰”航线坠落或神秘失踪的飞机就有32架,怒江大峡谷被称为“死亡之谷”。近年发现的二战C-35号“驼峰”坠机就是其中之一。飞机坠落地点位于高黎贡山中国-缅甸边界线中方境内100米处,地处片马风雪丫口附近。
5
参与性游乐资源 每年农历初二至初四,在泸水县登埂温泉都要举行万人澡塘会。有人赞叹为“男女不避温泉浴,洗却风尘净心灵”。澡塘会期间,民间还自发地组织“上刀山、下火海”、情歌对唱、体育竞技等活动。 在福贡县,傈僳族有“沙滩埋情人”的古老习俗。这一活动参与性强,游客在此观看,一不留神,就会被当成傈僳族的“情人”,埋进沙滩里。“沙堆埋情人”习俗,意味着埋去死神,迎来永恒的爱情和吉祥,因而此活动受到人们的喜爱。 同心酒、手抓饭,是怒江各民族待客的最高礼节。喝同心酒时,宾客双方互相搂着脖子,脸贴着脸,嘴挨着嘴,共饮一碗酒,预示着主、宾关系已进入了较为亲密的阶段,同时,吃着用乳猪、土鸡、野菜等烹饪而成的手抓饭,气氛非常热烈,仿佛回到了人类古老温馨的家园。每年农历的3月15日是贡山怒族的“仙女节”。在此期间,福贡的怒族要举行“如密期”。这些节日,是一些原始宗教活动,古朴、隆重,值得一看。 每年的12月20日,是自治州法定的节日——阔时节。这时全州人民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各村寨老百姓要舂糍粑、杀乳猪、吃手抓饭、喝同心酒,迎接新年的到来。此间,还举行射弩、对歌、打跳、“沙滩埋情人”等各项活动。选择此时到怒江旅游,定会让您感受到浓浓的节庆氛围。
6
二、旅游景点 怒江大峡谷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上游称那曲(即黑水河),流经西藏、云南出国境穿过缅甸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入云南后纵贯怒江州的贡山、福贡和泸水三县,在滇西横断山脉的纵谷地带形成了长约310公里、平均深度达2000米的怒江大峡谷。这是三江并流风景区最西部也是最秀丽的自然景观之一。怒江河床海拔仅800—1400米左右(在怒江景内),河谷与山颠平均高差达3000米,形成著名的怒江大峡谷。怒江大峡谷位于怒江州境内长310公里,汛期呈U型,是世界最大峡谷之一。
7
怒江大峡谷全长316公里,从北到南纵贯怒江全州。峡谷西为高黎贡山,东为碧罗雪山,两山分水岭间距一般为25公里,相对高差4000多米,有诗赞道:“两山巍巍雄观世界,一江滔滔阔论古今”。怒江大峡谷最高峰嘎娃嘎布海拔5128米,最低海拔738米(位于泸水县上江蛮云怒江边)。峡谷是世界奇景之一,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以及世界各大洲主要江河流域都是有名的峡谷景区。与原认为的一些世界之最的著名峡谷对照比较,怒江大峡谷其长度为世界大峡谷之最
8
怒江大峡谷从西藏境内的丁青、嘉玉桥一带开始,到泸水县跃进桥为止,总长度约600公里,如再往下游延长,可达700多公里,它的长度约等于科罗拉多峡谷的两倍,比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也长得多(科罗拉多峡谷长350公里,雅鲁藏布大峡谷长494公里),可称为世界第一长峡谷。从谷地的相对高差看,怒江峡谷河段中最大高差达4500米,比科罗拉多峡谷深得多(科罗拉多1800米),但比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最大高差6000米要小,可算为第二位。峡谷的陡峻程度方面,科罗拉多峡谷和雅鲁藏布大峡谷都胜过怒江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以雄险和色彩多变著称,大峡谷以其深邃神秘闻名,怒江大峡谷不及这二峡,但其雄、奇、秀、美兼有,景观更为多样,更富有变化。自然的壮美,更配以人文的内涵。怒江峡谷是古人类文化的长廊,傈僳、怒、独龙、藏等各民族以大峡谷为世代生息繁衍的空间,各民族文化各异,风情浓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峡谷里和谐的分布着城镇、村寨、耕地、桥梁、溜索、河谷农业、壁耕农业等等。在自然的伟大中,表现了人的精神和智慧,比之科罗拉多大峡谷的苍凉雄壮、不见人间气息或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封闭神秘,难以接近,怒江大峡谷更象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
9
怒江大峡谷内浓缩了从热带河谷到高山苔原带的生态景观,生物物种丰富、繁多,区系复杂,汇集的动植物是我国从南到北的缩影,被誉为“天然基因库”、“活的博物馆”、“哺乳动物祖先分化发展的发源地”、“南北动植物走廊”、“第四纪冰川活动时期原生物避难所”。县内高山湖、瀑布、泉、溪流众多,以傈僳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无论是民风民俗,宗教、路与桥、口岸风情等都展现着独特性与神秘性,这些旅游资源既体现了美学的观赏价值,又更多的体现历史文化及科考科普价值,能满足您不同旅游行为层次的需求。
10
六库旅游区: 六库是个年轻的城市,西靠高黎贡山,东依碧罗雪山, 是进入怒江大峡谷的南大门。怒江从城中穿流而过,将六库镇一分为二,江东是政治商业中心,江西是文化区。这里的海拔为850米,年平均气温为21℃,是一个具有亚热带风光的地方。对于六库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白族人说:过去这里是珍禽异兽穴居的地方,土司常在这里下扣捕鹿,所以叫“鹿扣”。 六库是“鹿扣”的谐音。汉族人说:这里周围一共有六座山峰,峰峰都有宝藏,共有六个宝库,因此称为“六库”。这里的土著民族傈僳族说:六库这个地方,传说有很多冒水,地下有龙潭,所以叫“罗苦”,汉语音译为六库。传说种种说明了六库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据记载六库最早开发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1620年,由云龙段氏土司管辖,1951年,泸水县人民政府在这组建国营试验农场恳荒开始,六库才开始开发,但速度很慢,直至1974年州府从碧江县城迁到这,六库才真正发展起来,目前六库现居住着6万多人。
11
怒江六库大桥:建成于1990年12月,总投资11 701 996元,全长337.52米,桥面宽11米,主跨154米,是一座横跨怒江的变截面预应力连续箱桥梁,居全国同类型桥梁之冠。
古渡木棉:它是六库的一大景观,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六库重点保护的稀有大树。
12
老虎跳景点: 距六库50公里,海拔为1150米,峡长10公里,最狭窄处为10米,落差为20米。傈僳语称为“腊跨洛”和“腊玛登培”,即老虎跳峡谷之意。峡谷两岸峰峦重叠,峭壁如削,江中怪石林立,虎跳石为一块2米见方的巨石横卧在江心,江水从巨石两侧跌落而下,水流湍急,浪花飞溅,震耳欲聋,轰鸣声响彻云霄。此处被视为傈僳族的虎氏族发源地,据说在民国年间抓壮丁时,壮丁还从江东跳到江西。
13
飞来石景点: 距六库90公里,海拔1300米,位于怒江东岸匹河民族中学院内,重约500余吨,高3米多,直径2米多。1983年3月19日凌晨2:30,一阵天蹦地裂的巨响,一颗巨石从天而降,傲立于福贡县匹河民族中学教师宿舍的四十平方米小庭院内,不偏不倚恰在中间,仅损坏了北面房子屋檐一角,岩体紧靠面墙,实在是有惊无险。当时睡在宿舍里的十几位教师却都丝毫无损。第二天早上,人们到处寻找巨石滚落的地点,但找遍了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岸,均找不到巨石滚落的痕迹,据估计系怒江东岸山体蹦落而来。于是,巨石的从天而降就一直成为一个谜,至今当地老百姓讲述着种种神奇的传说。
14
石月亮景点: 石月亮距离福贡县城32公里,位于高黎贡山山脉中北部福贡县利沙底乡境内的怒江西岸海拔3200米——3500米之间的山颠中,是一个天然大理岩溶蚀而成的深洞穿透整个山体。深洞呈椭圆型,东西长32.70米,上下高约60米,宽30米,深12米,洞前有一棵约20米高的干枯云杉树。从远处眺望恰似一轮明月高高悬挂于山林峰海之中,与天空连接为一体,群峰簇拥,形成一个集宏大、奇异神秘、秀丽为一体的怒江大峡谷地质奇观,傈僳语叫“亚哈吧”,是傈僳族的发祥地。
15
从地质构造上来说,石月亮是燕山运动晚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分别向北、向南运动中直接碰撞而形成强大水平挤压,加之当时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影响,整个区域岩性抗侵蚀力强,碰撞后所释放出来的应力,使反复遭受海侵的古地中海强烈隆起,从而使整个地区大规模的迅速抬升,河流沿构造线迅速下切,断块隆起,断陷沉降,形成的山地质奇观。
16
拉马底过溜点——体验“风之桥” 怒江有着世界上最惊险的“桥”——溜索。傈僳族有句俗话“不会过溜索的人,算不得傈僳汉子”。在远古的时候,傈僳族、怒族人民迁徙到怒江两岸居住下来,但苦于大河的阻隔,人们来往困难,年青人只能靠对歌来交流感情。 怒江上空出现的彩虹,使年青的恋人受到启发,他们砍来山竹,编成长长的蔑绳,用弩箭射麻绳带蔑绳过江,架成溜索飞桥,使恋人溜过怒江实现相会,人们可以跨过天险,互相往来了。在滔滔怒江上飞来飞去,练就了傈僳、怒族人民勇敢无畏的胆魄,豪迈的性格,使男男女女都成了空中飞人。
17
江中松: 位于距贡山县城茨开镇10公里的齐郎当西岸怒江之中。在江中的一座岩石上,生长着一棵无法估算树龄的云南松,树高8,5米,粗1,44米。根部土壤和肥力较少,常年不见干枯和成长,四季常青,数百年来都傲立于怒江中的岩石之上。每年怒江江水上涨之际,水位均到树根上部,任凭风吹雨打都婷婷玉立于怒江之中,被称为贡山“迎客松”,有诗写道“天生巨石碧波中,石上亭亭一古松,任凭狂风急浪打,依然挺拔郁葱葱”。
18
丙中洛民族风情旅游区: 丙中洛,藏语意为“藏族居住的地方”,傈僳语意为“世外桃园的地方”。位于怒江州贡山县最北部,距县城茨开42公里,海拔为1750米,总面积为16.95平方公里。北面毗邻西藏地区的察隅县,东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西接独龙江与缅甸毗邻,南连贡山县城。
19
丙中洛是一个多元民族文化、多种宗教并存和“东西方宗教交融互生、互为消长”的地方。这里以“雪山为域,江河为池”,民族风情特异,民居建筑风格独特,无任何污染,山林植被覆盖率较高,空气纯洁度最高,田园风光景色较美而闻名于世。丙中洛地形北高南低,四面环山,传说有十大神山守护,东面有碧罗雪山,西面有高黎贡山,南为巩担神山,北为石门雄关,南北遥相呼应,恰似一对“相约无期”的恋人。丙中洛坝由念瓦洛河和格马洛河分割为三大块,呈扇形分布,怒江由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最高峰是终年积雪的卡娃卡布峰,海拔为5128米。其景区包括怒江第一湾、石门关景区,巩当神山、扎那桶桃花岛、香巴拉宫遗址、普化寺、重丁天主教堂、金矿旧址等景点。
20
怒江第一湾: 是怒江从北向南流至贡山丙中洛乡扎那桶时,因受地势影响而江道突向西急转,形成北—西—南弧状的怒江第一湾。该湾呈U型,上段与下段弯转处继续侵蚀,即将贯通并联接,弯曲的凸按为前部略平,后部缓坡上升的一片缓丘,凹安呈陡崖状笔直上升到顶部,高约20米。下部宽约40米,中上部仅千余米,形势十分险要。它是随着地壳的强烈抬升沿着原有的弯曲河流强烈下蚀而成的,属于嵌入河曲类型。湾径处为一冲积台地,是扎那桶村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耕地,江水蔚蓝,水平如镜,松竹环抱,茅舍掩映,田园景色,引人入胜。
21
石门关.活着的茶马古道 石门关当地人称之为“纳依强”,纳依是仙人洞的意思,强是关口的意思,意思为神仙也难通过的关口。石门关摩岩壁上共刻有五幅藏文经文版,第一、第二、第三幅藏经文是教徒们对藏传佛教第十七世嘎马巴说的话,意为:“我们信仰你,我们尊敬你,嘎马巴”,第四幅藏经文是释迦牟尼说“南无阿弥陀佛”,第五幅意为“山神保佑这里过往的行人一路平安,不要闹鬼,不要滚石头”。石门关侧面有两个石坠,形极似伞,称之石伞。崖顶有一块平地,周围生长着一种绝世棕榈树,每年自己脱壳一次,较高的有5—6米,一般在1—2米,据专家考证,为世界仅有的表稀植物,目前仅有数百株。 年这里连续四年端午节前后,有数条颜色各异的大蟒蛇爬出山洞晒太阳,最长的约有10米左右,巨莽的出现使丙中洛变得更加神秘。石门关出现巨莽的历史最早在300年前的佛经里有记载,最近的有50年前的目击见证。传说石门关岩壁上的藏文,就是为了镇住被当地土著民族称为“龙”的巨莽的镇邪禅语。
22
石门关旁的公路是怒江北与西藏茶马古道上的必经通道,在没有修通这条公路之前,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的马帮都要通过这条人马驿道来丙中洛托运物资,虽然现在公路修通了,但仍有马帮进入丙中洛托送物资。贡山的马帮文化与宗教文化是融为一体的,所以马帮文化源远流长,因为地形环境复杂等因素,贡山解放后还成立了国营马帮队,一直担负着往独龙江的物资托运。1999年,独龙江公路通车后,国营马帮队解散,2000年原国营马帮队受省里的邀请,参加了进京送《普洱茶》的活动。1997年云南电视台拍摄了县城至独龙江的人马驿道名为《最后的马帮》的纪录片。2003年,我国著名导演田壮壮在丙中洛至西藏的茶马驿道上,拍摄了轰动日本的记录片《德拉姆》。
23
五里村: 五里村主要居住的民族是怒族,五里村是贡山县境内怒族民居建筑格式及建筑风格保留较完整的村寨,对于深居在这里的怒族群众来说,这片土地显得足够的奢侈,土地带来的丰衣足食,让灵魂有了栖息之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乐园,不少有旅游专家和外界人来到这个地方都被它的宁静而感叹,所以便称之为净化心灵的天堂。
24
普化寺: 普化寺,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原为草项房,取名“飞来寺”。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建成金碧辉煌的喇嘛寺,更名为“普化寺”。经堂平面呈方形,面阔16.3米,进深15.6米,廊下和内壁绘壁画11幅,片有小幅“耸吉”计2000幅,寺占地889平方米,它是滇西北红教十三大寺这一。文化大革命中寺庙被损毁。现在这座寺庙是1990年后修复的。普化寺现有20多个和尚,他们中有怒族、藏族、独龙族、傈僳族、白族等五种民族,年纪最大的68岁,最小的19岁,他们除轮流看管普化寺外,平时在农村务农,每年举办两次大会。普化寺已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腊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贡山的藏族都要过“歌斗节”过节期间,普化寺的喇嘛要在广场上表演喇嘛舞,为虔诚的善男信女酬谢鬼神,迎福纳祥,避秽驱邪,消灾减难,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普化寺历史悠久,在当地有重要的地位,喇嘛舞叫巴强,属藏戏的一种,有十二个固定的节目,演员戴面具,以鼓、钹、锁呐、螺号、铜号伴舞,没有词曲和道白,观众从面具的造型和色调来区分善恶忠奸及鬼神等角色,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以村寨进行“白谢”挑战,这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歌咏比赛,受到挑战的村寨必须组织本寨的男子应战,否则被视为无能无才而受到嘲笑,参加“白谢”的男子,手握腰刀环绕着摆供品的舞场且歌且舞,你问我答,歌词妙趣横生。农历六月十五,普化寺有一个重要的宗教活动——游经书。目的是祈祷上天保佑消灾避难,吉祥幸福,一大早,丙中洛各村寨的游经人早早就到普化寺,4个男子分别吹着海螺,敲着芒锣,另外7人抬着金佛像,73名妇女背着经书,一行人沿着怒江边弯曲的小道,一面唱着长寿歌,一面念着六字真言,诵歌声,长号声,海螺声在册谷中回响,走到哪里,哪里的村寨就烯起五谷和松烟,吹响海螺和法号出外迎接,并用青稞酒招待游经人。
25
三、民风民俗 阔时节” “阔时”是傈僳语,分别为“年”和“新”之意,即过新年,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傈僳族节期择定是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的,一般均在樱花漫山遍野开放之时过“阔时节”,此时正是农历十二月初五到次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各村寨从准备过年到节日结束都前后不一,前后约为一个月时间,傈僳族习惯上称为“过年月”。1990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治条例颁布实施后,把每年的12月20日定为傈僳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阔时节”的法定节日。
26
“阔时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舂籼米粑粑和糯米粑粑,并酿制香醇的水酒,家家户户都会邀请亲朋好友、远方的客人到家作客。为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全家幸福美满,每一户都要将第一碓舂出来的籼米粑粑放少许在桃树、梨树根上,在新年祭祀时,为了表示对狗的尊敬,拿一碗饭、一块籼米粑粑、一块肉先给狗吃,传说五谷杂粮种子是狗从天神那里偷来的,从那以后人类就不再忍受饥饿了。节日期间,从年节第一天到第十三天,各村寨都要选择一块空地架设各式各样的秋千和跳高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最华丽的衣服结伴游玩。老人们走亲访友,喝酒聊天唱调子,几天几夜不歇;青年人则相约在一起举行射弩、打陀螺、荡秋千、对歌,到江边沙滩举行埋情人游戏和划竹筏竞赛活动
27
“同心酒” “沙滩埋情人” 同心酒” “同心酒”是 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当远方的客人到访时,主人在进门时就手捧倒满香醇美酒的竹杯,唱着“差不多就和你无法相会,差不多就与您无法相聚,您的到来使陋室生辉,您的到来让情缘相聚,请您喝了这杯接风酒,请您饮了这杯洗尘酒!”的祝酒歌,热情地与每一位宾客喝上一杯“同心酒”。 傈僳族的见面酒为三杯酒,第一杯为“交杯酒”,意为从今以后就是朋友;第二杯为“拥抱酒”,意为朋友之间亲善、友爱和真诚;第三杯为“同心酒”,意为今后将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在与客人饮酒时,习惯上不分男女,都与客人喝“同心酒”,傈僳语叫“知伴多”、“双杯打”或“多杯打”。 其方法是:由主人手捧斟满杵酒的竹杯,一边唱着祝酒歌,一边真诚地邀请客人共饮“同心酒”。喝“同心酒”时,由女士右手拿着酒杯,左手搂着男士的脖子;男士则左手握住女士的左手,左脚上前跨出一大步,形成弓步半蹲型,右手搂着姑娘的腰;男女双方脸贴脸,嘴挨嘴,让酒同时流进主客的嘴里,共同饮下这杯美酒。傈僳族有这样一句谚语:喝了“同心酒”,走遍天涯海角都是情。“手抓饭”是富有傈僳族地方风味特色的小吃。其选料的方法是:以本地特产的香米煮熟后倒在一个洗涤干净的簸箕内,在米饭上放切成小块的黄焖小猪肉、火烧鸡、熟火腿和油煎土豆、凉拌鱼腥草、清煮南瓜及特色佐料,然后盛一碗鲜鸡汤在每一个客人前面。客人在吃“手抓饭”前必须先洗手,然后大家围着簸箕做在一起,以左手当碗,右手当筷,边吃“手抓饭”边喝杵酒。在“手抓饭”时,主人还会唱着动人的祝酒歌,向来宾一一敬“同心酒”,直到客人酒饱饭足才结束。
28
“沙滩埋情人”是福贡傈僳族男女青年谈恋爱的一种方式。每逢节日,男女青年三五成群来到江边沙滩,如发现有中意的人,就邀约伙伴将意中人埋入预先挖好的沙坑中,一边撒沙子将其埋葬(一般只埋下身),一边唱驱除病魔的歌,为意中人驱逐病魔,来年健康、平安。
29
仙女节: 也叫“鲜花节”,是贡山怒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3月15日,是“鲜花节”的举办之时,它是怒族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产物,节日期间你可了解到怒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族及宗教文化,“仙女节”是为纪念一位名叫“阿茸”的怒族姑娘,节日中怒族少男少女们手捧从高山采到的各种杜鹃,跟在喇嘛身后,赴仙女洞取“圣水”,根说有缘之人才能从钟乳中取到圣水,节日期间当地各少数民族还举行众多的民族活动。
30
开春节: “开春节”,是怒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密期”怒语,“密”意为邪,“期”意为洗,意为驱除邪气,是怒族人民在与自然界长期作斗争中,形成的一种原始自然崇拜。长期以来,因无法抵御自然灾难性的巨变,在春耕前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以便一年四季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庭和睦、吉祥平安。据传,怒族原来过开春节,但只过一天,后来他们和其他民族一起过元旦、春节,这些节日自然也代替了本民族的开春节,最近几年,怒族又恢复了过本民族的开春节。在农历十十九日举行。又叫“开春节”。每年3月6日,在匹河都隆重举行迎春活动,是匹河怒族乡的民间传统节日。于是,逐渐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匹河怒族“如密期”节。
31
卡雀哇节: “卡雀哇”,独龙语,即过年之意,是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对研究中国民族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时间在每年的冬腊月,节日时间的长短主要以食物的准备而定,一般是两三天或四五天不等。1991年,贡山县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根据广大独龙人民的意愿,把每年1月10日定为独龙族“卡雀哇”节。
32
在年节期间,各家庭互相邀请,友好往来。邀请方式常用特制的木刻送往别的村寨,木刻上有几道缺口就表示再过几天后就举行庆祝年节和仪式,被邀请的人就带上各种食物前往互相致意祝贺。在预定的日期里,宾主相见,习惯都要与主人共饮一筒水酒和相互对歌,晚上全村的人陪着被邀请来的客人聚在一处,围着篝火一面品尝食物,一面观赏青年男女跳舞,共同庆祝一年一度的丰收。有的村寨妇女们则把五彩独龙毯挂在屋顶上,以求增添节日的氛围;男子则边唱祝酒词边饮酒,待喝完就将碗抛入悬挂在火塘上空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直至欢庆到深夜才散席。年节期间,独龙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一年一度“剽牛祭天”活动,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剽牛祭天是生活在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人民举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祭祀活动。剽牛一般安排在年节的第三天,即在独龙族年节的最后一天举行。
33
剽牛那天,全寨男女老幼和附近的独龙人均聚集在剽牛场观看。先由选出的剽牛士在场子的中央埋一棵木桩作绑牛的柱子,主祭师从牛厩内将祭牛牵入场内,几个早有准备的中年妇女将两串五彩“珍珠”分别挂在牛角上,给祭牛披上一张五彩缤纷的独龙毯子。给牛喂五谷升天饭。喂完后,主祭师牵上牛围着牛的主人家的房屋转7圈,边转边诵祭词,求天神保佑。再把牛牵入祭场。剽牛士早已手持锋利的竹制剽枪守候在场内。他们与祭师一同喝下一大碗同心酒,便步入剽牛的最佳点,对准牛猛地一枪刺去,任凭再强悍的独龙牛,也难挡此枪了。如果一枪能把牛刺死,那么来年全村就大吉大利了。
34
剽牛后,随着芒锣四起,全场沸沸扬扬,挥刀舞步,高声欢呼,以祭师、剽牛士为主,在祭牛周围跳起“锅庄舞”,唱起独龙族民歌,男女老少都陶醉在欢东的气氛之中。欢舞后,按到场人数分食祭牛。所有人都得到一份数量相等的生牛肉。场地上烧起一堆熊熊大火,人们边烧牛肉边吃,喝着自己带来的美酒,谈笑风生,祝福来年如意,通宵达旦。
35
独龙族的剽牛活动,自始至终是以祭祀万能的天神为主题,希望得到天公神灵的保佑,希望神灵降福人间。剽牛活动之所以安排在“卡雀哇”节的最后一天,这其中也蕴含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所以,独龙人彻夜歌舞,守候在“剽牛祭天”的当地,用欢乐送别旧岁,满怀希望地迎接那更加美好的新一年的到来。
36
多声部、四声部 多声部是以傈僳族的“摆时”、“优叶”、“木刮”为代表,一般以对歌的形式进行。吟唱时,一般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并随着节拍欢快自如地摆动腰身,其乐融融。领唱词一般至少两句,多为四五句不等,合唱一律唱最后两句,是属于少见的多声部原始复式音乐珍贵遗产。它以即兴唱、诗韵浓、词句对仗工整、大量采用比喻手法和两个声部以上组合的特征,具有比喻形象、隐喻巧妙贴切、节奏明快、顺口入耳的民族特色,打破了外国专家学者长期以来一直坚持认为中国无多声部音律的定性。
37
四声部是以傈僳族多声部合唱为根基,与基督教外来民族文化的传播相结合,以无伴奏、原汁原味、优美动听的合唱享誉国内外。怒江州傈僳族农民无伴奏四声部合唱团曾参加1999、2000年两次国际合唱节,以优美动听的世界名曲合唱引起轰动。百花岭傈僳族农民无伴奏四声部合唱接待点距州府六库17公里,是一个傈僳族聚居区,以傈僳族农民无伴奏四声部合唱世界名曲《友谊地久天长》、《欢乐颂》、《平安夜》、《为了明天的和平友谊》、《大地之歌》而声名远扬,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纯朴、热情、大方、好客而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好评。
38
上刀山、下火海 “上刀山、下火海”是傈僳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结晶,是傈僳族节庆活动中最隆重的活动之一,也是一部雄伟的傈僳族爱国主义史诗。“上刀山”时,用锋利无比的72把长刀或36把长刀,分别绑在两棵20多米高的松树圆木上,刀口朝上,竖立起来之后,祭师绕着刀杆周围一边念咒语,一边跳祭祀舞。结束之后,在祭师的壮行下,由两名赤手空拳的傈僳汉子,赤脚踩着刀刃,双手抓住刀梯,十分敏捷地顺着刀山向上爬,直到刀山的顶端,然后表演各种高难度的凌空翻滚动作。之后,从刀山的另一面顺着刀刃往下走下来。当下到最后一把刀刃时,在刀杆周围的两人用一把锋利无比的长刀,刀口朝上,让上刀山人踩在刀刃上,架起后在祭师带领下绕场一周,同时前后都有人为他舞刀开路。结束时,上刀山的人手掌、脚底板均无伤痕。
39
“下火海”时,先烧一堆篝火,待见到火炭时,祭师便开始边敲芒锣边围着火堆跳,然后弯腰卷起裤脚,赤着脚丫,踩在耀眼的火炭上,穿梭于火炭堆中,并用火炭洗脸、嘴嚼和打滚,直至将火炭全部息灭。结束后由祭师带领着“下火海”的全部人员,边敲芒锣边唱边舞,而所有参与者均毫发无损。
40
四、民族风味 石板粑粑 1、在贡山县境内,有一种石料可用刀削,但一经火烤之后则坚固无比,并有一层油性光泽。用些种石板烤出来的粑粑,香甜酥脆,保持面粉的原汁原味,不需加任何佐料,只需将养面、包谷面、麦面或其它面粉调匀后,倒在早已烧烫的石板上,反复翻烤约5分钟之后即可食用,是贡山怒族待客食用的一种特殊天然加工食品。 2、侠 辣: 侠辣,怒语,即肉酒之意。一般用鸡肉和上好烧酒作原料。做侠辣时,先将肉剁成小块,然后放在锅里用漆油或酥油煎炒,炒至脆黄时,稍退火再倒入烧酒,盖上锅盖焖片刻。经过这种特殊烹调方法加工出来的肉酒,味道鲜美,香气扑鼻,甜中带辣,特别可口,是滋补身体,强壮筋骨和治疗风湿病、妇科病的营养上品和良药也是怒族待客的上好食品。
41
3、琵琶肉 琵琶肉是怒族独有的佳肴,因形似琵琶而得名。每年11—12月份,各家各户将杀好的猪取出内脏,整只地剔尽所有的骨头,然后撒上配好的腌料后,用针线缝合刀口,在猪耳朵内各塞一个核桃,猪鼻孔内各插一根与鼻孔相当的木棍,腌放数日后,取出木棍,顺琵琶肉便做好了,将其置于火塘上端,到了大年三十晚上才开刀食用。琵琶肉香醇可口,可与宣威火腿相媲美。如有远方的客人到来,主人切下第一刀琵琶肉接客,被称作全猪招待,是最大的礼节了。 4、杵酒 又名“嫩汁”,主要用玉米、高梁、大麦、或小米为原料。制作方法是,先把粮食煮熟,冷却后拌入酒曲,装进洗净的大瓮中,封口发酵十天左右,待透出很浓的酒香味时,取出一些酒糟,对进温水,再用木瓢挤压出汁液,经过滤后,便是食用的醋酒了。这种酒只有17到18度左右,味淡且略回甜,富有营养。喝后既解渴又爽口,有提神解乏之作用,还能增进食欲,是当地傈僳族群众不可缺少的饮料。近年来,人们风趣地将杵酒称为“峡谷啤酒”。
42
5、漆油 怒江的漆油是由生长在海拔 的山谷沟壑的漆树的籽粒壳中榨出来的,这种油冷却后凝固成块,颜色比黄蜡稍浅,所以商品名又称为漆蜡。怒江的漆油无胆固醇成份,具有滋阴补阳、补血的功效。漆蜡制作方法不断在翻新,有的把漆蜡溶化后,混入猪油、菜油、核桃,比例约为2比1,待冷却后凝固成固体油,携带十分方便。 漆油炖鸡是傈僳族、怒族传统食用的高级滋补食品之一。一旦妇女作月子或男女劳累过度或跌倒内伤时滋补身体,益气补血,舒筋壮骨的食品,也是一种治伤治病的特效用物之一。 6、董棕粉 董棕粉是独龙江特有的食品。董棕是一种高达两三丈、直径一尺的树,生长在独龙江东南的温热地带,30多年才产出董棕粉,60年开花,因此,独龙人民常以这种树来纪年。董棕树成熟之时,木质就变成淀粉,把树砍倒以后,鲜吃味似甘蔗,树干用 水浸泡数日,然后抖出树干内的淀粉晒干,就成了董棕粉。它可以做成粑粑,也可以烤或蒸着吃,还可以用水调成糊状,象藕粉一样吃,具有降血压、血脂的功能,因为30年以上的树龄的董棕才有淀粉,所以它是一种十分稀奇和珍贵天然食品。
43
7、独龙牛肉 在怒江西北边境的独龙江地区,生存着一种稀有牛。由于它生长在独龙江地区,当地群众将它称为“独龙牛”。 独龙牛身高体大,前额比一般牛宽,两角几乎成“一”字形排开,四足长有环状白毛,又称大额牛。独龙牛的染色体基因介于野牛和家牛之间,属半驯化的牛种。 这种牛力大、灵活、行走快、抗病性强,主要靠野外放养。独龙牛生长快,肉质细嫩,成牛体重达400多公斤,是人类生活中理想的肉食牛。 8、酸竹菜 酸竹菜是山里生长的一种青嫩的竹笋,夏初挖出,削皮切成片状晾晒成干菜(独龙语称“美皓”),食前以热水浸泡,常用来炒肉食和做汤料,味鲜美爽口。制成的酸笋是将鲜笋剁碎,舂打至绵软,密封在竹筒里,用芭蕉叶封口,放在有细小泉溪处淋滴,数天后发酵变酸,取出晾干做酸竹汤,去暑解渴,是夏季适宜的汤食。
44
9、打茶 独龙河上游的人有"打茶"的习惯,可能是受到邻近藏族习俗的影响。独龙族不种茶,多购买砖茶,煮沸后就饭食而饮。打茶常用来招待客人。打茶的工具,是一个长约70公分,口径约10公分的竹筒,内置一个上下活动长约90公分的带竹柄木塞。筒中放进少许盐和熟的动植物油脂,如猪油、肥肉丁、鸡油、核桃油或酥油等,以及加放上一些有香味的苏麻籽,也有加入调好的鸡蛋,再将煮好的茶水倒入,然后手握竹柄木塞,上下反复打茶,再倒出饮用。其色浅褐,味咸香,能提神解乏,是一种滋补饮料。 10、竹筒酒 竹筒酒是独龙族男女老少都爱喝的传统饮料,它还被当作青年男女订婚时的礼酒和盛大节日中的喜酒。制作竹筒酒时,首先要在山中竹林里选择最好的竹子,将其做成酒筒,然后把煮熟的小麦、大米或者高粱拌上酿酒用的酒装进竹筒内,存放七天之后竹筒酒就酿制好了。此时打开竹筒盖,醇香的酒气扑鼻而来,令人飘然陶醉,颇有酒未入口人已醉的感觉。 11、怒江鱼 怒江的江鱼属鮡鱼类,最大的特点就是无鳞、皮厚、肉紧、味鲜。怒江鱼品种很多,最为有名的是大头鱼,墨瓜鱼、蛇鱼、石扁鱼等。江鱼的价格一般在四五十一斤,贵的时候要百十块。这些土著鱼,能在湍急的江河中生长和繁衍后代,具有肉质细嫩、丰腴味美的特点,可与著名的“大理弓鱼”比美,堪称佳肴上品。
45
12、老窝火腿 老窝火腿产于怒江的泸水县老窝乡,是火腿中的上品。它美味主要是因为原料是用包谷、绿菜、野菜喂养出的土猪肉制成。老窝火腿的制作过程相当的精细,先是用磨盘轻轻地挤压刚宰下的猪腿,将肉中的血水挤出,撒上花椒、辣子面、花生面及酒,再浸泡三到五天后,放阴凉处凉晒,存放的时间越长味道越鲜美。有的将火腿挂在灶堂上方,用烟熏,美名其曰“熏烟火腿”。 13、烤乳猪 烤乳猪是一道当地土著民族的传统美食。烤乳猪的制作过程:选用二至三月体重十五斤至三十斤的乳猪,将其杀死并褪去内脏肚杂之后涂上香油,整个架在栗炭上面微烤,边烤边撒辣椒、草果面、花椒等佐料直至烤熟。烤熟的乳猪肉焦黄香嫩,甜脆可口。 14、竹叶菜 竹叶菜生长在3000米海拔以上的高山积雪地带,每年春天随着积雪融化萌发,叶片绿色,长约三五寸,是一种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多种营养维生素的野菜。在怒江峡谷中,以贡山县的竹叶菜味道最佳。
46
15、布汁酒 布汁,傈僳语,既用小甑子蒸出来的酒的意思。主要是用玉米、小麦、青稞加上高粱、稗子等作原料酿成,度数一般在34-56度之间。布汁酒口感好,不打头,是峡谷人民最为喜好的白酒。 16、包谷砂稀饭 包谷砂稀饭是怒族的主饭食之一,它是经过特殊加工而制成的。 首先把晒干的包谷籽放到木碓和石碓里,加少量水舂去皮,再舂成砂砂,簸去皮再用大筛和小筛分别筛出大、中、小粒三种不同的包谷砂,大粒包谷砂用来煮稀饭,在铁锅或土锅内一次放足水,用柴禾煮到2小时左右,待煮熟后再放上蔬菜之类,备些豆豉或辣子,吃起来味美香甜,开胃又解渴。若有条件者放入猪脚、排骨或腊肉之类,味道更好。中粒和小粒包谷砂一般用来煮干饭吃,煮时将包谷砂煮至八成熟滗水后再加水,掺上大米或荞米煮上片刻后滤水焖 17、咕嘟饭 “咕嘟饭”一般用包谷面或荞面煮成。煮时烧开一锅水,舀去一半作回锅水,然后将包谷面倒入锅内盖上锅盖,等水渗透包谷面时,用小搅板搅拌,再倒入回锅水,焖上片刻,再搅拌,再焖,反复几次,便成了喷香可口的咕嘟饭。因在烹饪时有“咕嘟”响声,故称为“咕嘟饭”。干,便成了包谷砂干饭,吃时再备上一道菜,味道也合口。
47
谢谢大家 再见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