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一、前言 二、內修方面 三、度眾辦道方面 四、佈施方面 五、結語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一、前言 二、內修方面 三、度眾辦道方面 四、佈施方面 五、結語"—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一、前言 二、內修方面 三、度眾辦道方面 四、佈施方面 五、結語
修辦道者的心理調適 一、前言 二、內修方面 三、度眾辦道方面 四、佈施方面 五、結語

2 一、前言 有修行沒修行都要面對人生終點…… 死有重於泰山,……人生該如此而非如同草木枯死。 真修實辦結果是道成天上,名留人間

3 二、內修方面 (一)面對自己: 自處之道:得意歉(淡)然,失意泰然。 六祖壇經說:內調心性,外敬他人。又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4 二、內修方面 論語一書學而篇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勸善書籍提到:……殃盡必昌。……德盡必殃。)

5 二、內修方面 (二)面對家人: 子女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 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 修緣就要心生善緣,緣造好命。

6 要悟道體以便破財、色、名、食、睡五慾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害。
二、內修方面 要悟道體以便破財、色、名、食、睡五慾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害。 佛家說: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7 二、內修方面 (三)面對成敗 太上老君說清靜經提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共辦大道務須知成功不必在我,……

8 二、內修方面 古有明訓:失敗是成功之母。 當今勵志名嘴陳先生說:失敗是因為學習得不夠。(最好五明之學都要知道)(五明之學:佛學內明、醫學醫方明、語文學聲明、科學工巧明、理則學因明,明是智慧。)

9 二、內修方面 (佛學宗教哲學都是內明,追求的是內在的心性之知。佛教梵唄音樂 開始於三國時代的支謙,是用微妙音樂來供養世尊佛陀。電腦通訊
科技及藝術是工巧明。數學及邏輯推理都是因明--透過宗、因、喻、 合、結而得智慧,辯證法正、反、合的過程就類似此過程。)

10 二、內修方面 發明大王愛迪生說:成功是百分一的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很多成功的企業家甚至科學家都認為自己的成功是……

11 二、內修方面 效法古聖先賢雞鳴而起,孜孜矻矻為道務而努力。 (四)面對因果而不昧因果 聖人畏因,眾生怕果。 金剛經提到: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2 二、內修方面 (五)面對困境與晚年處境 孔聖人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又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古聖哲嘉言提到:芝蘭生於幽林,不因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困窮而敗節。

13 二、內修方面 對處境的超越: 對應該對我好卻反而不好時的超越,……

14 二、內修方面 被罵、被數落、被評論時的超越:告訴自己-- ……

15 心理調適的方法是自我教育:要告訴自己--……
二、內修方面 評論者不知準備者的辛苦 心理調適的方法是自我教育:要告訴自己--……

16 二、內修方面 想要別人對我好就要先對別人好,儒家四書提到:…… 但是弘法佈道要當仁不讓,…… 一貫道要普傳,所以不可匿道不現。

17 二、內修方面 晚年處境要小心之處: 貞婦白頭失節一生清白全非,防範的方法是三清四正,看到異性可微笑但是不要嘻皮笑臉,
不要話還沒說就嘻嘻哈哈……

18 二、內修方面 三清四正:聖凡清、財物清、男女界限清,身正、心正、言正、行正。 對修辦道的理念要正確,……

19 二、內修方面 (六)面對不同宗教的定力與把持自己
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在人心。佛法只要是在講十八界及解脫與成佛之道,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境)、六識。 六根又名六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修到阿羅漢果位才不受六賊所害。

20 二、內修方面 六塵又名六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 是與六根相應的內在心境、外在環境因素。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因為六根遇到六塵境才會產生六識去辨識與覺知,所以關鍵在人的心、意、識。

21 二、內修方面 心、意、識三者名稱不同而意義相通,只是遠(體--本心)、近(用--如理作意與辨識)、大(本尊)、小(分身)之分。修行就是要修正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說法等等,這類似儒家說的去內在脾氣、改外在毛病,也就是格物致知,革除貪、瞋、癡、愛四心物而回復固有的本性萬德莊嚴。

22 二、內修方面 現今盛行的佛教只要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出家徒孫所傳五家七宗的臨濟宗,而一貫道道統到了唐朝六祖以後主要是由在家弟子接傳,這就是所謂的道降火宅,是為末劫時期末後一著的大開普渡做準備的。

23 二、內修方面 六祖惠能大師結緣訓提到:釋家從我絕宗風,儒家得我正法通,三期末劫收圓事,正心誠意合中庸。
佛學三綱領是戒、定、慧。而六度與八正道都不離戒、定、慧。 儒家三綱領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禪宗六祖也開啟了宋明理學之先機。

24 二、內修方面 六祖早就知道將來在家及出家弟子會一起弘揚禪宗,而中國的佛教就在禪宗(又名佛心宗),因為佛教到唐代才完成中國化,而且歷經佛教法難仍能一枝獨秀不衰的就是禪宗,關鍵在超越形相而直指人心(本心),做到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而見性成佛的特質。

25 二、內修方面 佛教很多宗派都出自禪宗。例如主張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淨土宗始祖就是禪宗的人。 定力與把持自己: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正定),由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佛教書籍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26 二、內修方面 一貫道道親可靜修三寶,來淨化身口意三業,轉業成道,轉染成淨。
內調心性如同古代宰相調理陰陽,人的內在情理衝突、天人交戰會產生心念起伏不定,需要佛法智慧來調理。 法無定法,佛陀當年都是因人施法、因才施教的,所以法無高下,應機則宜。

27 二、內修方面 禪宗談學道的人心境的轉化與成熟,以山水來比喻,是很值得參考玩味的: 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正,世俗的教育階段)
2.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反,出世的教育階段) 3.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合,以出世的精神積極做入世救度眾生的聖業階段)

28 三、度眾辦道方面 六祖壇經說:若言下相應,則共論佛義,若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門無諍競,諍論失道意。
成全有緣人須知三十六對法,內容提到:(正、反)二道相因,成中道義。(辯證法正、反、合類似此) 念而無念

29 三、度眾辦道方面 從六念至無念(不是槁木死灰而是一心無二念,是只有正念現前)(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從有學到無學(不是不學無術而是該學的都學完了)(佛教書籍說:菩薩求法當於五明處求。)

30 三、度眾辦道方面 從我執到無我而大公無私 從人心私慾與微妙道心兩者並存的情況進而允執厥中找到中道平衡點 度人求道須知
佛教書籍說:皈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究竟皈依處,三寶最吉祥。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認為真正的皈依三寶是皈依自性本具的覺、正、淨。

31 三、度眾辦道方面 所以現代人要找有天命的明師(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的開悟者)傳一貫道性理真傳三寶心法,就是要找濟公活佛的代理點傳師傳三寶心法。 這樣能利己又能幫助祖先與後代子孫,這也是大孝的實踐。

32 但是不要貪功濫度或是貪多造成分身乏術應付不來反而兩頭落空,度眾不順時告訴自己--度不來也許是不必幫忙擔他的業力,可再找需要我幫助的有緣人。
三、度眾辦道方面 但是不要貪功濫度或是貪多造成分身乏術應付不來反而兩頭落空,度眾不順時告訴自己--度不來也許是不必幫忙擔他的業力,可再找需要我幫助的有緣人。

33 四、佈施方面 佛陀視黃金如毒蛇,聖賢視錢財如糞土,至聖先師孔老夫子視富貴如浮雲。
布施要做到三輪體空,遵守佛陀的教誨: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

34 效法孫師母大人與何老前人的五大犧牲的辦道精神--大義、大仁、大慈、大勇、大智。

35 四、佈施方面 化世間小愛為大愛,化小情為大情,化小義為大義。 要問我為一貫道做了什麼?而不要問一貫道為我做了什麼?
效法前賢們的辦道志節:以道務興衰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自我勉勵期許而非以道德教條鞭打人)

36 五、結語 領悟: 大家都在幫辦道務,學佛最終是要離苦得樂,得到解脫而成佛,然而解脫又可分成慧解脫與行解脫兩種,所以要尊重別人的不同表現。大家都有愿要了,相互祝福了愿快樂吧!相輔相成、各展長才,又能辦道辦大體。

37 仙佛慈訓:相信是學道之路,相讓是學德之路。 點傳師強調說:做對的事比把事情做好還重要。
五、結語 仙佛慈訓:相信是學道之路,相讓是學德之路。 點傳師強調說:做對的事比把事情做好還重要。

38 五、結語 雖然不能竟如人意,但是可求無愧於心, 這是操之在自己的部分。 效法六祖惠能大師的自我期許:唯求作佛,不求餘物。有助去除貪、瞋、癡三毒及淨化身、口、意三業。


Download ppt "一、前言 二、內修方面 三、度眾辦道方面 四、佈施方面 五、結語"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