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周爱光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州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周爱光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州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周爱光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州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周爱光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州"—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周爱光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州

3 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 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 生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
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 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 生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国务院

4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 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 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 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6国务院

5 各类学校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确保学 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把具有健 康体魄作为青少年将来报效祖国和人民 的基础条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

6 上述重要文件中关于学校体育的论述, 明确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新一轮 的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我国教育 全面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 转轨过程中,学校体育的改革也如火如荼 的开展起来。

7 2001年《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 准》、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 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2003年《全国普 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相继出台。

8 这三个有关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举措, 对整个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影响深远,具有 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学校 体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肩负着培养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任,因此高校体教专业 与整个学校体育的改革具有密切的关系。

9 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背景

10 (一)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 我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起步比较早,1989年原国家教委体卫艺司根据改革精神,在天津和湛江进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试验。经过三年的试验和总结,1992年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委员会通过了试验大纲,同年,国家教委颁发供实验用。1995年,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本经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由国家教委批准试用。

11 1997年原国家教委又在天津、山西和江西试验了《全日制普通高等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经过三年的教学实验,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经过对《大纲》修改、完善,2000年扩大到在全国10个省市进行实验。

12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的新发展,教育部于2000年12月颁发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极大地推动了体育课程的改革。

13 教学大纲的不断变化,反映了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不断完善的体育教学大纲,推动了学校体育改革的前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谈到我国以往的教学大纲的不足之处时,王占春先生总结了以下8点:

14 1.“健康第一”的思想不够鲜明。 2.反映以学生为主体不够。 3.只考虑到大纲体系的完整性,对开放性    和现代性重视不够。 4.选修教材过分强调不同地区差异的选择  性,忽视了学生自选内容,并且选择的幅    度不够。 5.大纲的教学内容偏多,在规定的教授时数里  很难教完。 6.大纲教材内容规定过死。 7.大纲的教材内容,没有很好的体现教学目标。 8.考核与评价比较强调指标和结果评价,对过程  评价不够。

15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体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6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的性质、课程的价值和课程的理念中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

17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18 课程价值: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19 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20 2、以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的按照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课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和体育自身的特点,确立了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三个层次(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的课程目标体系。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

21 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22 运动参与 小学阶段,要着重让学生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 初中阶段,要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初步养成;
高中阶段,要注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23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 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 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运动 技能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 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所专长。同 时学会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 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24 运动技能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会多种游戏和身体活动方法
初中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 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的系统和 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 高中阶段,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 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至三种运动项目进 行较系统的学习,发展运动能力

25 身体健康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 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 有重要影响。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 康的重要手段,因此,本学习领域在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 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 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26 身体健康 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其体能状况紧密相 关,而良好的体能是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获得 的。根据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本学习 领域要求学生在某一水平学习时侧重发展某些 体能;同时,在小学阶段还应要求学生着重了 解营养卫生和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初中阶段 要求学生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高中阶 段要求学生注意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27 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有助于增 进心理健康。此学习领域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发展良好的 心理品质。在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 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注意 创设专门的情景,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心 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8 心理健康 小学阶段,应侧重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 对心理活动的影响,敢于展示自我;
初中阶段,应侧重使学生了解身心之间的关系, 增强体育学习的自信心; 高中阶段,应侧重发展学生运用体育活动等方 法改善心理状态的能力。

29 社会适应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具有独特的作用,本学习领域注重通过体育 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 力以及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在体育教 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 适应能力。

30 社会适应 小学阶段,应侧重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游戏规 则,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表现出合作的意识 和行为;
初中阶段,应注重学生对运动角色和体育道德 行为的识别,初步了解几种体育传播形式; 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社会 责任感,帮助学生掌握在现代社会中获取体育 与健康知识的技能。

31 3、加大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放弃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而只是规定了各学习领域、各水平的学习目标以及根据目标体系选择学习内容的原则和范围。这就加大了各地、各校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自由度。

32 4、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过于注重用运动成绩指标来衡量学生的体育学习结果,集中地体现了体育课程的竞技化倾向,它更多的是一种终结性、甄别性的评价,对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促进作用不大。新课标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有利于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目的出发,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新的评价体系。

33 评价内容:采取多维度评价。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均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价方式:采取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评价目的: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

34 (二)高校普通体育课程的改革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不少大学开始尝试学校体育的改革。清华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深圳大学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南京体院和吉林体院的体教结合模式等等为大学体育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35 教育部在总结全国普通大学体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于2002年8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了大学体育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是目前指导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

36 1 .课 程 性 质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37 2 .课 程 目 标 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两种目标均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来设定,但内容和要求不一样。

38 3 .课 程 设 置 《纲要》明确规定普通高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四个学期144学时。修满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可以开设体育选修课。

39 4 .课 程 结 构 《纲要》指出,为了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40 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41 同时,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42 5 .课 程 评 价 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教师教学的评价和课程建设的评价。在课程评价中要实行三个转变。
第一,由终结评价向终结与过程结合转变; 第二,由内容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第三,由教师评价向师生、同行评价转变。

43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挑战与改革

44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已经从小学到中学,从高中到大学蓬勃兴起,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这场学校体育改革的大潮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并不是一个安定的绿洲,已经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45 (一)扩招加剧了就业难问题 就业难的问题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据今年8月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中国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其中包括212万刚刚毕业的第一批高校扩招生。统计表明,截至今年6月份经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口达到近800万,登记失业率为4.2%。由于扩招,毕业生人数增多,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46 (二)体教专业的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社会在变革,经济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社会对体育人才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体教专业的课程设置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需要提供合适的人才。

47 长期以来,体教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专”,而不重视社会的需求。在术科方面,一些社会需求的新的运动项目没有导入到课程中来;在学科方面不够重视学生的外语、计算机等知识的培养。

48 这种“薄基础、窄口径”的课程设置使毕业生的质量不适合社会的需求。因此,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体教专业必须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毕业的一次性就业率。

49 (三)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对体教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新要求
长期以来,中小学的体育课都是按照教育部审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学大纲按照运动项目,规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甚至提供辅助练习的内容。体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很容易写出教案,按照教案进行教学。因此,造成了有的体育教师一本教案用几年不变。

50 但是,2001年7月推出的新课标,如上面已经介绍的那样,是以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5个领域6个水平,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51 过去习惯依靠大纲教学,现在新课标中没有规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是目标管理,这就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和组织能力。这实际上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2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今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新方案),这是一个指导高校体教专业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53 《新方案》明确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54 根据《新方案》的精神,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主要有以下特征。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健康教育。 加大了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和选修课程的课时数。 重视外语和计算机教育。 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5 根据《新方案》的精神,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主要有以下特征。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体育人才,拓展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增加课程门类,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样化。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完全学分制(三自主)。

56 三、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57 (一)“健康第一”与“三基”的关系 “健康第一”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和体教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毫不动摇。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体教专业尤其特殊的专业特点。

58 没有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就不可能达到上述的目的。因此,我们把不应当“健康第一”与“三基”对立起来,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59 (二)“专才”与“通才”的关系 体教专业是培养专才还是通才,现在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体教专业就是要培养体育专才,就要有一技之长,因此对于课程方案中减少术科教学时数很有意见。另一种观点主张培养体育通才,以更加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需求,使毕业生有更加广泛的适应性。

60 现在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既不欢迎“单打一”,又不欢迎“万金油”,而是需要“一专多能”甚至“两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其中包括英语和计算机的能力。所以,我们体教专业学生的“专”应当是在“多能”基础上的“专”,“通”也是在“专”基础上的“通”,两者不可都偏废。

61 (三)“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随着学校体育的改革不断深入,人们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而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习式教学模式。

62 但是,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是“师道尊严”,把学生当作可操作的“机器人”,失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教师成为了旁观者。

63 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这两种关系,具体的说,教师应当成为 “电影导演”,学生成为 “电影演员”,演员在导演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两者的密切配合才能上映一场精彩的电影。

64 (四)“鱼”和“渔”的关系 新课程方案减少了体育术科的教学时数,同时又不能因此而降低教学质量。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教学创新。教学创新包括教学管理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管理方面应当充分把课内、课外以及校内、校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练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65 (四)“鱼”和“渔”的关系 在教学方法上,应当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说,教师通过教学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不仅教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使学生走出校门后尽快适应学校体育的新情况。

66 (五)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提倡教学创新都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源”,教学是“流”,不加强体育科学研究,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何谈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创新。

67 因此,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不仅从事教学,还要从事科研,既是教师,又是学者,一般归属于“教学科研型”教师系列。可能有些老师认为体育没什么可研究的,也可能有些老师对科研望而生畏,认为高不可攀,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对的。

68 首先,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体育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例如,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学校体育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讨;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问题;

69 现代科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其中包括多媒体教学,教学课件研制等;体育的人文精神研究;体育的价值研究;大学生体质监测调控;运动处方;运动创伤的防治等等。总之,体育科学研究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

70 其次,体育科学研究也并不神秘,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只要有搞科研的热情,并付出努力加上正确的方法,就一定能在某个领域,或在某个课题研究上取得成功。

71 因此,体教专业的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尤其是在教学任务中的情况下,要想方设法挤出时间进行科研,实际上很多科学研究都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72 (六)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的关系 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至关重要。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学校、一个院系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

73 目前,体育院系的师资队伍出现“双低”即,职称低、学历低 现象。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教师拥有高级职称的占20
目前,体育院系的师资队伍出现“双低”即,职称低、学历低 现象。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教师拥有高级职称的占20.46%,其中正高职称仅占1.86。而日本全国高校高级职称教师占56.3%。

74 另外,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硕士学位占3. 2%、本科84. 7%、大专9. 8%、其他2
另外,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硕士学位占3.2%、本科84.7%、大专9.8%、其他2.3%。而美国的体育教师中95%具有硕士学位。这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高学历人才匮乏。

75 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趋势的几点估计

76 (一)教学模式更加灵活 在由于扩招学生人数增多,教师人数相对短缺,以及选修课的增多和学分制的实施,现已在某些普通高校实施的“三自主”模式,“俱乐部”模式、“网上选课”模式等灵活性大的教学模式将会被借鉴,并根据体教专业的具体情况,创新出更多的教学模式。

77 (二)教学内容多种多样 新课程方案规定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开设课程,从主干课程、一般必修课程到选修课程都给了地方和学校充分的自主权,这会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充分利用各学校独特的教育资源,开设出形式和内容多样化的课程,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78 (三)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一步提高 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些运动项目,例如竞技体操、田径等的教师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这就需要转型。

79 (三)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教竞技体操的教师可能要转教健美操或体育舞蹈,教田径的部分老师可能要改教羽毛球等,那种靠教一门专业课吃一辈子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从客观上要求教师不断深造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80 同时,新课程方案也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选修课以及外语和计算机的学习,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81 (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将受到高度重视 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是今后各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竞争的主要内容之一,一个院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如何,直接反映该院系的水平。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通过人才培养,多出,快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高教学的科学含量将是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8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

83 谢谢大家!


Download ppt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周爱光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州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周爱光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州"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