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小引 一、产权理论 二、制度安排及制度变迁问题 三、西方企业制度发展演变 小结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小引 一、产权理论 二、制度安排及制度变迁问题 三、西方企业制度发展演变 小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小引 一、产权理论 二、制度安排及制度变迁问题 三、西方企业制度发展演变 小结
第二部分、企业制度论 小引 一、产权理论 二、制度安排及制度变迁问题 三、西方企业制度发展演变 小结

2 小引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不是商品买卖,而是权利买卖。人们之所以要买卖商品是要享有支配和使用它的权利。简单的商品其权利和实体不可分,复杂的商品(如知识)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支配和使用它们的权利就不是简单的事情。由于财产权利不清晰,就会给市场交易带来困难。市场的失败往往是财产权利不明确造成的。 本部分涉及当代西方经济学一个热门话题。从企业理论角度分析,我们主要关心的是企业得以形成、得以建立的制度背景,或者说企业与社会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企业制度问题。

3 (一)所有制 (二)当代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产权理论的意义
一、产权理论 (一)所有制 (二)当代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产权理论的意义

4 所有制 所有制、所有权、产权,是经济学长久以来的重要范畴,中国改革以来一直在讨论的问题。
在经济生活中碰到资源稀缺问题时,需要对这种资源的“所有”加以界定和保护。这种界定和保护的过程就是所有权形成的过程。 所有权,是指对主体拥有财富这一特定事实给予社会性的认可和保护。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法律形态。财产法律制度。 产权是所有权的经济用语,它强调的是谁行使各种实质性的所有权。产权关注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实质意义上的财产关系。

5 当代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权的定义 产权的内容 产权的主要形式 不同产权结构的效率 产权结构的制约因素

6 科斯:《社会成本问题》 案例讨论。 只要私有财产权明确,不管这种私有财产属谁所有和作何种分配,都可以通过财产的自由买卖和私人之间契约关系的自由选择机制找到对全社会最优的资源分配和制度安排。

7 产权的定义 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阿尔钦)。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产权,它不是指一般的物质实体,而是指由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是对必然发生的不相容的使用权进行选择的权利的分配。 它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因而,产权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预期。

8 产权的内容 产权的基本内容包括行动团体对资源的使用权与转让权,以及收入的享用权。他的权能是否完整,主要可以从所有者对它具有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来衡量, 如果权利所有者对他所拥有的权利有排它的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和自由的转让权,他所拥有的产权就是完整的。如果这些方面的权能受到限制或禁止,就称为产权的残缺。

9 产权的主要形式 私有产权、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
私有产权就是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了一个特定的人,他可以将这些权利同其它附着了类似权利的物品相交换,他可以通过自由合约将这些权利转让给其他人,他对这些权利的使用不应受到限制。 共有产权意味着共同体内每一成员都有权分享这些权利,他排除了共同体外的成员和国家对共同体内的任何成员行使这些权利的干扰。 国有产权在理论上指这些权利由国家拥有,他再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10 不同产权结构的效率(1) 一种产权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视它能否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
共有产权下,共同体内的每一成员都有权平均分享共同体所具有的权利,如果对他使用共有权利的监查和谈判成本不为零,他在最大化地追求个人价值时,所产生的成本就有可能有部分让共同体内其他成员来承担。且一个共有权利的所有者也无法排斥其他人来分享他努力的果实所有成员要达成一个最优行动的谈判成本也可能非常之高,因而共有产权导致了很大的外部性。

11 不同产权结构的效率(2) 国有产权条件下,权利由国家选择的代理人行使。,由于权利的使用者对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最后成果的分配都不具有充分的权能,就使他对经济绩效和其他成员的监督的激励降低,而国家要对这些代理者进行充分监查的费用又极其高昂,行使国家权力的实体往往为了追求其政治利益而偏离利润最大化动机,在选择其代理人时也具有从政治利益而非经济利益考虑的倾向,国有产权条件下的外部性也是相当大的。 私有产权条件下,私产所有者在作出一项行动选择时,他就会考虑未来的收益和成本倾向,并选择他认为能使他的私有权利的现期价值最大化的方式,来作出使用资源的安排;他为获得收益所产生的成本也只能由他个人来承担,因此,在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下的许多外部性就在私有产权条件下内在化了,从而产生了更有效利用资源的激励。

12 产权结构的制约因素 一个社会产权结构的选择,以及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变迁,除了产权的经济功能外,还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一个政府对所有制的偏好,这种偏好主要取决于它能给政治家带来的收益。 (2)一个社会群体对一种产权结构或一项具体产权安排的接受程度。 (3)能促进人们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技术状况和技术创新。 (4)在面临新的获利动机时,原有产权结构下的受益者和受损者可能作出的反应。

13 产权理论的意义 给出了关于一个生产组织内的单个决策者所起作用的全新解释。组织本身不再是研究的中心,而是假定个人在现有的组织所确立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并使效用最大。 认为事实上存在多种形式的产权,而且不能保证利润的最大化。通过考察产权安排对收益——报酬制度的影响,可能详细地分析制度安排与经济行为之间相互关系。 认识到交易费用大于零在所有情形中具有的实际重要性。 否定利润最大化基本假设,用效用最大化取代,是一个重大进展。效用最大化假设为研究不同形式的管理行为展现了可能性,并允许更全面地洞察各种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营。 经济活动所发生的制度环境可以得到更明确的说明。尤其对所研究的每一情形,合约活动中的现存的财产关系,交换,监察和执行成本都能够得到更清楚详细的说明。

14 二、制度安排及制度变迁问题 制度是什么 制度的功能 制度结构或制度组成 制度创新或制度变迁 制度理论与企业观 新制度学派的启示

15 制度是什么 制度可以理解为一套支配特定的活动方式和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
在新制度学派看来,制度安排的定义是管束特定行动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 一项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制度安排一词最接近制度通常使用的含义。

16 制度安排的形式 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正式的制度如家庭、企业、医院、大学政府等;非正式的安排如意识形态和习惯。制度安排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可以是长期的。 制度安排的形式,从纯粹自愿的形式到完全政府控制的形式都有可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半自愿半政府结构。 自愿的安排简单说就是相互同意的个人之间的合作性安排,任何人都可以合法地退出。如企业之间订立的契约。政府的安排没有提供退出的选择权,因此,行动并不要求有一致的同意,而只要遵从一些决策规则就行了。如法规。

17 制度的功能(1) 诺斯: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是人类对付不确定性和增加个人效用的手段。  1 安全 ——为人们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提供制度保障,秩序。借助于建立在一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基础上的法律和道德习惯实现。  2 提供信息 ——制度规范通过建立固定化的人类行为范式,或设定人类行为界限,或订立人类行为规则,或约束人类行为,提供给其他当事者以信息。制度的这种功能的结果是,在一个高度复杂的世界中,尽管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及超载的信息量,行为仍然是规则的和可预测的。

18 制度的功能(2) 3 经济——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提供信息的功能和安全功能,人们不必每做一件事,每一步行动都仔细思考,谨慎行事;可以通过合理的预期来经营和谋划自己的行为,可以经济、节约地从事各种类型的活动。换言之,在一个有法律制度保障、其他人行为有规则可循,人类的各方面活动都有现成秩序和规则的世界上,个人才有可能经济节约地从事自己的活动。 4 制度安排是获取集体行动收益的手段——通过某种类型的制度结构,可以把既有个别目标,又有共同性的个人组织起来,形成各种类型的组织,获得超越个人能力之上的集体的收益。

19 制度结构或制度组成 制度结构被定义为一个社会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的总和。
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所组成。

20 正式制度的类型 除了作为基础的法律、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在制度学派视作制度环境的正式制度组成部分以外,立足于经济活动过程,舒尔茨对制度作了如下的分类: (1)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货币、期货市场。 (2)用于影响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分割或分担风险的制度),契约、公司、保险制度。 (3)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的联系的制度(分配制度),产权、资历等。 (4)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框架的制度(公共事业),如学校。

21 非正式制度安排 非正式制度安排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它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因,渐进演化的文化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素。 在正式规则设立前,非正式的约束能够保障社会按照常规运转。非正式约束的空间比正式规则广泛得多。制度均衡意味着正式约束的最佳供给并且与非正式约束具有相容性。 在非正式制度安排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对一个将价值取向的信念伦理置于首位的民族来说,意识形态有可能取得优势地位以指导思想形式构成正式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和最高准则。)

22 意识形态的作用 意识形态是人们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具有确认现行制度结构符合义理或凝聚某个团体的功能。 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它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由于意识形态的存在,可以免除一系列制度。)。

23 意识形态的三个特征 1、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从而使决策过程简化。(实际上是人类的理性还不足以认识和解释世界,但人类又需要诸如安全、自信这样一些心理状态才能生存。意识形态是人们在既无力解释世界,但又要解释世界以获得安全和自信感的矛盾驱使下创造出来的一种简单化的解释世界方法。) 2、当个人的经验与他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会改变意识形态上的看法。实际上,他试图发展一套新的、能更好适应其经验的合理解释。然而,重要的是要强调一下……在个人改变他的意识形态之前,必然有一个经验和意识形态不一致的积累过程。(梁漱溟) 3、意识形态的存在是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理性有限性之间的不对称。当个人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而无法迅速、准确和费用低廉地作出理性判断以及现实生活的复杂程度超过其理性边界时,他们便会借助于与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性等相关的意识形态来走捷径。

24 伦理道德的作用 比意识形态更具一般性的,还有一般的道德规范和习惯。 帕森斯:“制度范式依赖于社会成员的道德情操的支持。”
至于道德情操的起源:“普遍的事实是,在早期童年时代,这种道德情操被反复灌输给儿童越深刻,他就会越深入地嵌入他的人格结构中。在更深层的意义上,他是不能由意识决定和控制的,除非也许在某些紧要关头时例外,并且即使人们有意识地排斥它,它依然会继续发挥其影响……。”(帕森斯,1940)

25 习惯 早期经济学家凡勃伦就曾经指出习惯的制度作用。
由于经济活动所要求的信息及计算能力的容量大大超出人的能力,要对经济行为所有方面进行完全有意识的理性思考是不可能的。当事者需要某种机制,使实际进行的行为从连续的理性估计中摆脱出来,这就是习惯。制度本身就是由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固定的思维习惯所组成的。 习惯的形成有多种方式:有时是通过模仿他人而形成,人从小形成的习惯;有时是有意识选择之后成为习惯,如习惯于骑车而不考虑有无必要。 习惯与惯例的功能意义是,减少复杂的日常行为中所包含的计算量,减少思考。

26 制度创新或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的内容 一种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包括: (1)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的变化; (2)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变化;
(3)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 如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企业模式转换所引起的变化。

27 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诱致性变迁指的是一群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当大家普遍产生改革的愿望时所引起的变革。
强制性变迁指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 如1949年。 比起技术变化来,制度变迁有滞后性(类似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这种滞后性是产生重大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

28 制度理论与企业观 从制度角度分析,有主张企业是一种制度结构的,也有主张企业是一种市场结构的。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普通市场交易和企业内组织和资源分配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他们否认市场上的商品交换和企业内部雇佣契约之间存在本质差别,“命令一个雇员打出这封信而不是整理那份文件就如同告诉售货员卖给我这听金枪鱼罐头而不是那种面包一样”。(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7) 大多数经济学家赞同把企业看做一种制度结构。英国经济学家G.M.霍奇逊指出,新古典经济学的错误在于它坚持理性的领域是无限制的,假定理性可以直接达到最大化,暗示所有行为都导源于推论和计量,忽视了推理所依存的认知系统,并认为所有的非契约因素都可以被忽视。

29 非市场制度的一个重要类型就是资本主义企业。企业内部存在劳动分工,没有成员之间的内部商品交换,企业与市场不同。企业中成员的有限的理性和附加的、非功利主义的动机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共生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对立又互相补充。 不确定性和知识的缺乏是说明企业存在和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作为一种长久组织结构,有能力应付将来研究、开发和创新的成果的不确定性状态。企业内部的相对稳定性意味着它可以冒一定风险。特别是大企业,它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设立并维持研究和开发部门。

30 新制度学派的启示 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理论至少抓住了经济活动过程的一个核心侧面。
透过新制度学派和产权理论的种种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西方典型意义上的企业和其赖以建立和生存的制度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为理解企业制度,构建企业制度提供理论指导。

31 其要点是: 1、一个社会有史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性等相关的意识形态,和在此基础上的正式制度规范,是该社会范围内一切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 2、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次级层次的有关经济行为的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决定该社会环境中经济组织(例如企业)的性质和特征。 3、相应地,经济组织内部的制度规范或制度安排,与这一组织赖以建立和生存的宏观制度安排之间,也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 4、制度变迁或制度变革不管是诱致性的还是强制性的,除非是在几个层次上相继发生,互为因果,互为表里,方能成功。

32 资本主义私营企业演变简史 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演变 古典企业与现代企业
三、西方企业制度 发展演变 资本主义私营企业演变简史 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演变 古典企业与现代企业

33 资本主义私营企业演变简史 到目前为止,西方企业发展依次经历了私营企业的发展,股份公司,跨国公司几个大的发展阶段。
这一发展过程,经历了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量变主要体现在资本集中程度方面。质变一是由无限责任变为有限责任,二是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由完全结合而逐步趋向分离。

34 个人企业 最早、最原始的企业形态是个人企业。个人企业是个人独资设立、经营的企业。个人企业受资本和生产扩张的限制,无法适应市场扩大的要求,于是有合伙公司的雏形出现。

35 合伙公司 通常认为合伙公司起源与中世纪欧洲内陆商业城市的家族合作社Societas(ソキェタス)共同体。当时出现了家族合作社与其它企业合作的企业形态。这种形式在欧洲充分发展大约在15——16世纪。初期并无法律保障。直到1673年法国国王路易14世颁布的商事条例,第一次在法律上承认了这种组织的合法地位。当时称之为普通公司。就是所谓无限公司的原始形态。 合伙企业成员承担无限责任,资本集中有一定限度。稍后,又有两合公司的雏形出现。

36 两合公司 两合公司起源于中世纪意大利海滨城市(威尼斯、比萨等)发展起来的委托商康枚达(Comenda),由商品的委托者和海上运输业者相互通过委托契约结成。前者承担有限责任,后者承担无限责任。上述合伙企业与委托商结合的形态叫magna societas(マグナ·ソキェタス)。这就是最早的两合公司。 两合公司在欧洲的充分发展是在16——17世纪。两合公司由于既有无限责任出资者,又有有限责任出资者,资本集中突破了个人企业的限制。

37 有限责任公司 稍后便是有限责任公司的出现。1895年德国学者黎赫曼(Lehmann)出版的《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史》指出,股份公司起源于17世纪初荷兰及北欧各国设立的殖民公司。他以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创立为近代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 有限责任公司出资者只承担有限责任这一点有利于资本集中,但出资者数量受法律限制(日本规定50人以下),不能向社会集资,资本集中仍有限度。

38 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真正发展,是在两个世纪之后。
产业革命以后,公司的发展与立法管理的相关性越来越强。但各国各自有不同的规定,尚不规范。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才趋于一致。这种规范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严格规定公司的组织程序和会计制度,并加强政府对公司的监督。如法国1867年的《公司法》,德国1937年的《股份法》,法国1893年修正的《股份有限公司法》。 二是严格规定公司的经营状况要对外公开。如美国1928年的《统一公司法》,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日本1950年修正的《商法》。

39 跨国公司 此后,是垄断企业发展的时期。按照列宁的分析,1860年到1870年期间是自由竞争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垄断的萌芽时期。1873年经济危机之后,是卡特尔的广泛发展时期。到1900,1903年的大萧条时期,资本主义演变为帝国主义。 进一步的发展,扩张从一国向国际范围拓展。从50年代起进入大发展时期,即所谓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发展时期。

40 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演变 1929年巴里(A.A.Berle)和米恩斯(G.C.Means)做了一项开创性的调查。对当时美国非金融类最大的200家企业的控股或支配状态进行分析(《近代股份有限公司与私有财产》1932)。 调查结果表明,二十年代末美国管理者支配或控制的企业为44%。

41

42 1939年调查 在此项调查刺激下,1939年受总统委托,美国临时国民经济委员会对非金融类最大的200家企业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其中,占支配地位的集团支配项目相当于管理者支配。 调查结果显示。管理者支配数量由88家减到61家,比例由44%降到30.5%。这是3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所致。

43

44 拉奈调查 1963年,拉奈(R.J.LARNER)采用与巴里、米恩斯同样的方法按照同一口径进行调查,与巴里、米恩斯调查结果的综合见表。
从1929年到1963年,管理者支配由88家,44%演变为169家,84.5%。 对此,拉奈指出:“1929年巴里和米恩斯的调查说明管理者革命的开端,经过30年发展,这场革命已告完成”。

45

46 三户公调查 三户公教授1936、1955、1966年三次对企业支配形态进行调查。
到1966年日本完全所有者支配为0,所有者支配40%,管理者支配60%。

47

48 宫崎义一调查 宫崎义一教授分别于1960、1965、1970年作了三次调查。这次调查口径、样本与三户公调查都有所不同。
按同样的口径换算管理者支配为54.7%,少数所有者支配(企业集团控股的情况)所占比例为300家企业的115家,38.4%,反映了日本大商社和大型企业集团的情况。

49

50 综合上述调查反映的情况,国外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实际状态大体上管理者支配与所有者支配的比例为6:4。
按照各项调查分析提供的材料,不管是管理者支配还是所有者支配,其背后具有决定性支配作用的,往往是大财团。 管理者革命的程度没有通常宣传的那样高,经济生活的命脉仍然掌握在大型垄断资本手中。

51 古典企业与现代企业 古典企业即以私人企业为特征的企业。特征是: (1)经营单一产品,在一地经营,规模较小,钱德勒所谓“单一单位的企业”。
(2)所有者与管理者是同一个人,所有权与管理权合一。 (3)有两个组织层次,一个管理层次。即除了管理者以外就是雇佣者,没有中间管理层次。 相应地,古典类型的企业主要生长于斯密所谓“看不见的手”环境中,政府是“守夜人”角色,自由竞争、自由放任是经济运行过程的特征。

52 现代企业 现代企业,是“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其主要特征是:
(1)具备多种经济功能,经营多系列产品,在若干地区经营,企业规模较大。钱德勒所谓“多单位企业”。 (2)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由专职管理人员承担,所有者不再从事管理活动,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 (3)企业组织中含有两个以上的决策层次,有一套决策分工体系起作用或存在一个相对复杂的管理组织。钱德勒所谓“管理层级制”。 现代类型的企业则生长于另外一类环境,政府采取了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经济运行过程既有竞争和自由的成分,又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在起作用。

53 由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演变的主要环节 由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的过程,包括企业组织本身的变化,企业生存的制度环境的变化。后者主要是“凯恩斯主义”作用下政府职能改变的过程。前者就是我们这里要叙述的企业组织演变过程。 对现代企业形成过程,钱德勒有非常精彩的论述。在《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中,钱德勒运用大量史料给出了富于说服力的解释。 概括起来,现代企业形成和发展过程经历了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内部管理层级制形成过程、企业规模扩张过程和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过程。

54 第一个论点,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生产力,较低成本和较高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企业会取代传统的小公司。
第二个论点,在一个企业内把许多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要等到建立起管理层级制以后才能实现, 第三个论点,现代工商企业是当经济活动量达到这样一个水平,即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的协调更有效率和更有利可图时,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的 第四个论点,管理层级制一旦形成并有效地实现了它的协调功能后,层级制本身也就变成了持久性,权力和持久成长的源泉  第五个论点,指导各级工作的支薪经理职业,越来越技术性和职业化。  第六个论点,当多单位工商企业在规模和经营多样化方面发展到一定水平,其经理变得越加职业化时,企业的管理就会和它的所有权分开。 第七个论点,在作出管理决策时,职业经理人员宁愿选择能促使公司长期稳定和成长的政策,而不贪图眼前的最大利益。 第八个论点,随着大企业的成长和对主要经济部门的支配,改变了这些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的基本结构。

55 企业规模扩张过程 美国企业规模扩张包括两种过程,一是大批量生产和大批量销售发展过程,二是一体化过程——两方面的结合过程。
大批量销售指大批量经销商品的商业企业的出现。“分配领域中商业企业的规模和活动的转变是发生得最突然的。19世纪40年代,经营方法与500年前大同小异的传统式商业公司,仍然执行全国货物的市场交易和分配功能。仅仅一个世纪之内,它在农产品和消费品的销售上,就被现代形式的营销企业所取代。” 交通条件改善(铁路)和通讯技术进步(电报)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主要促进因素。按钱德勒的提法,这种转变使大量市场交易被内部化于单一的大型现代企业中。

56 大批量生产出现晚于大批量销售。因为大批量生产有赖于生产技术的进步。
“现代的工商企业……是把大规模生产过程与大规模分配过程结合于一个单一的公司之内而形成的。”这种结合导致大量市场交易内部化。结合的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纵向联合,即某些小的、单一单位的企业直接建立它们自己的全国性和世界性销售网络和采购组织,并取得自己的原料来源和运输设备。 二是横向联合,许多小的、单一单位的、家族和个人拥有的企业合并为大型全国性企业。 到1917年,资产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278家公司有90%是经过纵向联合形成的。钱德勒说,“美国工业完成了自己的形成时期”。

57 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的过程 钱德勒认为支薪经理人员在高层管理中占支配地位的企业是经理式企业。19世纪50年代在铁路企业产生,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经济主要行业成为工商企业的标准形式。资本主义成为经理式资本主义。 与此相对应的,是早期家族式企业和金融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的过程,是家族式企业和金融式企业向经理式企业演变的过程。 这种演变与企业规模扩张和经营管理过程复杂化伴随在一起。在通过纵向结合方式发展的企业中,也有通过自己筹集资本扩张的情况。这种情形下发展的,往往是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由家族成员自己掌握。 钱德勒指出,除非家族成员自己懂得管理,否则高层管理人员不能发挥作用。真正决定家族高层管理人员地位和权力的,不是掌握股份的多少,而是管理能力的大小。

58 “在美国大型生意企业中,曾有两代以上的家族参与其公司的管理决策者只有少数几个企业。”前面提供的数字表明,到1963年,200家最大的非金融类企业中有169家84.5%的企业是经理式企业。杜邦公司这样的被长期公认为优秀家族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家族成员也已不再起主要作用。 金融式企业指那些主要依靠外部资本扩张的企业。由于金融机构握有支配股份而形成。这种企业中,金融机构更多地行使否决权而不是做决策。随着企业发展,这类企业虽然形式上是控股者所有,但实际决策权掌握在管理人员手中。 钱德勒说:“金融的资本主义在美国乃是一种实行领域不广、存在时间不长的现象”。

59 现代组织管理体制的形成过程 像钱德勒第一个论点所强调的那样,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的小公司。也就是说现代工商企业是作为市场机制的替代物发展起来的。这种替代,是通过组织管理技术和手段的进步实现的。 在将近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工商企业先后采用过三种组织形式。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简称H型结构,一元化管理的直线职能制形式,(unitary structure)简称U型结构,事业部制形式(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简称M型结构。

60 采用H型结构的多数是通过横向合并形成的企业。总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关系松散,子公司有较大的独立性,执行不同的经济职能,总公司通过某些委员会和职能部门控制。
U型结构是集权程度比较高的组织形式。但是导致高层管理人员陷入日常事务;部门负责人从部门利益出发,无法从企业全局出发制定决策;U型结构由通用率先发展,到1917年前后,成为美国大公司主要的组织结构形式。 M型结构是当代最时髦的形式。 M型组织结构中,各事业部是半独立的利润中心,按经营产品、地区或商标分别设置,分权程度高,总部只掌握事业部管理人员人选、财务监督、资源配置、总的经营战略等根本问题。1921年最早在通用汽车公司出现事业部制形式。

61 事业部制突破了直线职能制(U型结构)给企业发展和有效管理造成的限制,把U型结构纳入自己的结构中,成功地解决了科学、有效管理与企业扩张之间的关系。
从资源配置角度分析,事业部制式企业等于把原来的若干个直线职能制式企业结合在一起。原来在若干个直线职能制企业之间,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现在这种资源配置通过事业部组织的管理者来进行,由此,组织管理技术的发展使得市场交易内部化,使得管理替代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上述三种过程,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成为古典企业向现代工商企业转变演化的主要因素。

62 小结 1、产权是一个经济制度意义上的范畴。产权理论的意义在于,明确的产权可以减少外部性,提高经济系统运行的效率。产权理论揭示了制度安排和经济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为从制度环境角度解释经济行为开辟了道路。 2、制度是一套支配特定的活动方式和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减少不确定性和和交易费用,增进生产性活动。制度是人类对付不确定性和增加个人效用的手段。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安全、信息、经济、整体性几个方面。

63 3、制度结构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两个方面。相对而言,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更具有本源性、基础性意义。
4、从一个社会有史以来沿革下来的基本制度到具体的企业内部制度结构,具有内在一致性质。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变迁往往是包含所有层次的,制度体现的基本价值观的根本性变化。 5、在制度安排与企业发展演变相互关联意义上,西方企业制度形成,确立其正统地位,经历了如下几个互为因果的过程: (1)首先是在一种并非企业生长的制度环境中企业萌芽,初步发育,并且在企业相互交易过程中初步形成新型制度形态的过程; (2)原有制度结构逐步被发展起来的新型制度形态取代,新型制度结构确立其主要地位的过程;

64 (3)对上述过程起了主要促进作用的技术变革过程,特别是产业革命引起的根本性变化;
(4)意识形态层次的变革所起的积极作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6、在由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演化过程中,一方面是企业在适合自己生长的制度环境中急剧扩张,对组织管理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组织管理技术发展,日益专业化、职业化、复杂化,与企业发展的相关性越来越强,导致所有者退出管理舞台,管理权转移到专职管理人员手中。 7、同时发展起来的大企业体制对市场交易过程的支配和政府角色职能转变,使得组织管理技术本身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因素,不仅在企业内部,在市场交易、经济运行过程中,同样显示出重要的支配作用。所谓“看不见的手”到“看得见的手”的转变。


Download ppt "小引 一、产权理论 二、制度安排及制度变迁问题 三、西方企业制度发展演变 小结"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