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由台灣都市土地使用規劃 探討住宅區空地現象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由台灣都市土地使用規劃 探討住宅區空地現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由台灣都市土地使用規劃 探討住宅區空地現象
組員:都景二 溫家諭 陳珮婷 莊閔淇 指導教授:莊翰華教授

2 簡報大綱 緒論 文獻回顧 住宅區空地現象 住宅區空地在都市土地使用規劃面上之成因與 空地處理 結論與建議

3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土地使用之源是土地使用規劃,當都市中出現空地時,土地使用規劃亦當需要檢討。本文將由土地使用規劃面探討住宅區空地現象,並且試圖尋求相關對策,以處理這些象徵都市發展不均、造成土地使用未臻理想的住宅區空地。 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1)研究住宅區空地現象 (2)探討住宅區空地在都市規劃面之成因 (3)探討住宅區空地的對策

4 資料來源:本研究修改自行政院農委會網頁資料
圖1-1 研究範圍 資料來源:本研究修改自行政院農委會網頁資料 研究對象與範圍 本研究的對象是都市住宅區內可建築使用而閒置不予利用的土地,而研究範圍基本上是以全台灣地區的都市計畫地區為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是空地,而空地又可分為停止使用、可用而未用等類型,本文的空地主要是指「可建築使用而閒置不予利用之土地」,即所謂「可用而未用」之類的空地。 因此本研究以「住宅區內可用而未用的土地」為研究對象,觀察並且研討這些關乎人住的權益、品質以及都市發展的空地現象。 二、研究範圍 基本上是以台灣地區的各個都市計畫區為研究範圍,探討其間的住宅區空地現象,找尋住宅區空地在都市土地使用規劃面向上的成因,並建議對策。 雖然有取台南縣的都市計畫區作為較細緻觀察的對象,但論文之分析還是以台灣都市計畫地區的一般狀況為主。

5 研究流程 研究內容與流程 本研究除研究住宅區空地現象之外,也藉此初探台灣都市土地使用規劃的歷程與問題,作為為何台灣都市空間品質普遍不佳的這個問題之初步解答。

6 文獻回顧 空地成因 市地地價上漲迅速,地主預期能於未來出售時獲得巨額暴利,故囤積以待價而沽 土地所有權人財力不足,尚無能力建築使用。
土地面積過小或形狀畸零不整,致無法單獨建築使用。 土地共有人過多,或共有人數目不詳,或行蹤未明,以致協議使用困難或處分不易,因而未能建築使用。 土地產權尚有糾紛,於糾紛未解決前,無法加以建築使用。 土地上現有違章建築或其他地上物,因拆遷處理困難而尚未從事合理建築使用。

7 空地功能 都市內的空地並不是完全無功能,若是妥善管理,其仍可發揮供人休憩或者是防災避難的功用,但是要如何管理,在管理時需要考量此空地之區位屬性,也是值得留意的。 空地相關政策 空地稅 照價收買 限期建築 空地自治管理

8 空地弊病 廖淑容(1995)歸納都市有空地閒置之弊病有以下幾點: (1)造成土地的浪費; (2)造成公共設施的浪費;
(3)囤積空地破壞土地供需平衡與侵蝕社會大眾的利益; (4)土地投機養成不勞而獲的惡習; (5)破壞都市整體循序發展的計畫。

9 土地規劃賽局觀點 Kaiser, E. J. , Godschalk, D. R. , & Chapin, F. S

10 研究架構建立

11 住宅區空地現象 在探討住宅區空地的成因與對策之前,先觀察目前台灣地區的空地現象。本章以統計資料呈現台灣都市計畫區內可能形成大量空地的傾向。先看台灣地區情形,再觀察台南縣情形。會選擇台南縣進一步觀察,是因為其是台灣地區1970年代大量擬定都市計畫區的縣之一,另外也因為本研究收集到的都市計畫書中以台南縣最為完整,而且因地緣關係在實際調查上也較為可行。

12 台灣地區情形 台灣地區都市計畫區面積與人口數 年度 總人口 都市計畫區數及計畫人口 都市計畫區面積 (佔台灣總面積%) 都市計畫區實際人口數 (佔台灣總人口%) 1975 16,149,702 252 從缺 2,064.87 (5.7%) 9,721,474 (60.2%) 1980 17,805,067 327 17,126,200 3,005.92 (8.4%) 12,325,200 (69.2%) 1985 19,258,053 401 19,287,300 4,131.84 (11.5%) 14,065,500 (73%) 1990 20,359,403 424 21,315,800 4,355.65 (12.1%) 15,583,700 (76.6%) 1995 21,304,181 440 23,627,900 4,401.18 (12.2%) 16,310,300 2000 22,216,107 443 24,063,502 4,429.24 (12.3%) 17,310,583 (77.9%) 2005 22,689,774 447 25,254,433 4,516.87 (12.5%) 17,873,881 (78.8%) 單位:平方公里,人。資料來源:《歷年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 一、都市計畫區面積與人口數 1975年台灣地區僅發佈252個都市計畫區,到1980年就已經有327個都計區,1985年就來到401個,自此就一直維持在400多個,直到2005年的447個。 台灣地區總人口逐步有所成長,但成長的腳步趨緩。而再看到都市計畫區實際人口數佔台灣總人口的比例,1975年人口逐步由鄉村移入,都市或者是都市計畫區越劃越多,1985年人口都市化之腳步也趨緩,直到2005年。

13 台灣地區都市計畫土地使用面積及計畫人口變遷
二、都市計畫土地使用面積及計畫人口變遷 台灣地區都市計畫土地使用面積及計畫人口變遷 年度 住宅區面積增量 商業區面積增量 公共設施用地面積增量 都市計畫區內人口密度 都市計畫區內年底人口數增量 都市計畫區面積增量 都市計畫區數增量 計畫人口數增量 1975 從缺 4,708.00 1980 4,100.00 2,603,726.00 94,105.00 75.00 1985 7,573.12 767.28 13,184.46 3,404.00 1,740,300.00 112,592.00 74.00 2, 1990 2,251.53 376.86 8,355.88 3,579.00 1,524,200.00 22,381.00 23.00 2,028,500.00 1995 -2,435.29 44.49 17,365.09 3,706.00 720,600.00 4,553.00 16.00 2,312,100.00 2000 1,442.56 614.27 -8,278.01 3,908.00 1,000,283.00 2,806.00 3.00 435,602.00 2005 394.77 396.65 4,595.18 3,957.00 563,298.00 8,763.00 4.00 1,190,931.00 單位:公頃、人、人/平方公里。資料來源:《歷年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 從1975年至2005年間台灣地區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及計畫人口變遷情形,總擬定的都市計畫面積平均約為40,867公頃。 計畫人口之成長亦超過實際計畫區內人口成長甚多,1985年至2005年,似乎有穩定少量遞增的情形,但仍然比1975年時少的多,可看出計畫區內人口密度漸趨穩定。 以目前的情形來看,台灣地區都市計畫區的建築用地已經足夠使用,雖是遞減的增量,還是會造成計畫區中有不少未使用的空地。

14 住宅區空地在都市土地使用規劃面上之成因與空地處理對策
運用訪談以及文獻資料,探討住宅區空地在都市土地 使用規劃面上之成因與對策。 成因方面 都市土地使用規劃歷來的規劃方式 規劃的參與者,特別是地方派系

15 台灣都市土地使用規劃制度習性 都市規劃所使用的觀念或規則,會漸漸形成制度習 性,與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背景或有關聯
(一)台灣城鄉發展之內外部環境 1. 威權體制下都市的改造(1945 年至 1960 年) 2. 經濟發展下的都市發展(1961 年至 1977 年) 3. 快速成長中的都市(1978 年至 1987 年) 4. 政商關係下都市空間的形塑(1988 年至今)

16 (二)都市土地使用規劃制度習性之形成與導致 空地產生之原因
最早期是由規劃師自己的經驗與理想來做規劃的判斷,當然既主觀又容易發生誤判,因此,台灣都市計畫區計畫人口劃得比實際人口成長需求多,計畫土地劃得比未來需求多,而且不管是偏僻的鄉鎮或者是繁榮的大都市都用同一套規劃方式在擬訂計畫與檢討,導致計畫區內住宅區的空地偏多,顯然是無可避免,尤其是一些未來發展潛力較弱的地區,可能這樣的現象更嚴重。

17 地方權力結構導致空地產生之原因 1.制度性機會結構的分析 2. 地方派系房地產炒作的機制 3.地方派系影響土地開發與空間形塑的手段

18 住宅區空地現象之對策 一、改進都市計劃作業 二、改良都市計畫審議組織 三、空地自治管理

19 研究結論 住宅區空地現象 住宅區空地在都市規劃面之成因 (一)都市土地使用規劃制度習性之形成與導致空地產生之原因
(二)地方權力結構導致空地產生之原因 (三)其他原因 住宅區空地的對策 (一)改進都市計劃作業 (二)改良都市計畫審議組織 (三)空地自治管理

20 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 ─以金門大學為例
組員:都景二 溫家諭 陳珮婷 莊閔淇 指導教授:莊翰華教授

21 簡報大綱 緒論 文獻回顧 研究方法與流程 預期成果 參考文獻

22 緒論 研究動機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與空間,在永續發展的理念下,如何賦予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活絡學校的生命力,展開新面貌,達到資源永續利用標,為本研究主要之議題。妥善規劃校園閒置空間,可促進環境資源有效利用與發展。

23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有下列三項研究目的:
1. 本研究藉由國內閒置空間再利用推動之案例分析,透過空間再利用之發展意涵與規劃策略層面,解析大學內閒置空間之重要關鍵影響因素。 2. 探究各影響因素之關連性,希望能建構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最適利用的規劃方向。 3. 透過上述比對分析後,找出最重要之影響因素,這些因素的建構可成為大學空間再利用之方法或策略。

24 研究範圍 ↓金門大學示意圖

25 文獻回顧 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意義 除了空出的校舍外,舉凡距離遙遠無人使用的庭園、雜草叢生的操場、或是純粹只具有觀賞價值而不具親近功能的空間規畫,都可界定為校園閒置空間。 閒置(狀態) 空間的意義沒有使用,沒有機能的特質 空間(對象) 空間的定義相當廣泛,包含各種類型之建築物或構造物,甚至是開放空間 再利用(手段) 再利用的理論乃是結構安全的老建築可以用史實性與現代性兼顧再循環其生命週期,並且讓其以本身之條件得到經濟上存活的能力

26 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方法 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方法意義如下: (1)環境永續經營的理念
閒置空間具備再利用的良好機能,妥善的規劃再利用,可充分活化校園空間,進而使學習資源的永續利用。 (2)空間機能的持續 空間再利用的基本精神是強化或變更原有的機能,使活化其生命力。除了教育以外,也可發展其他的機能。

27 閒置空間規劃方向 閒置空間再利用必須評估地區環境的發展,規劃適當的機能,評估的機能必須能深入學校環境的重心讓學生與老師能充分利用學校設施,或帶動空間再利用之行為,產生效益。

28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為探討閒置空間再利用將以文獻分析法、資料分析法等方法作為原則,以深入瞭解與探究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相關議題。
文獻分析法:針對閒置空間再利用與環境永續、校舍教學空間等相關文獻進行蒐集及分析,以作為本研究發展、調查及分析之理論為基礎。 資料分析法:透過資料的調查、整理與分析,將有助於了解各校整體與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構想與理念,並做為各項議題分析之依據。

29 流程 設立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劃定研究範圍 文獻資料蒐集 擬定研究方法與流程 設定預期成果

30 預期成果 減少校園死角,加強校園安全 改變閒置空間原有的機能,吸引使用者 美化環境,減少景觀衝突 建立學習角落,打造優質學習環境

31 參考文獻 萬新知,2005,閒置校舍再利用之研究。 湯志民,2008。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探析
湯為國,2008,臺灣地區國小校園閒置空間活化與再利用之政策分析與案例探討 傅朝卿,2001,臺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 蔡靜怡,2010,活化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高雄縣興糖國小與旗山國小為例

32 報告結束,謝謝聆聽


Download ppt "由台灣都市土地使用規劃 探討住宅區空地現象"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