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德育走向何方? (兼议中国教育向何处去?)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德育学科规划组成员 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湖北省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 杜 时 忠 教 授 2017/3/15
2
中国向何处去? 30年来的伟大成就 当前存在的严重问题 “中国经济社会矛盾接近临界点”! (吴敬琏) 2017/3/15
3
周国平:教育是最落后的领域! “中国现行教育的弊病有目共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今日中国,教育是最落后的领域,它剥夺孩子的童年,扼杀少年人的求知欲,阻碍青年人的独立思考,它的所作所为正是教育的反面。” 2017/3/15
4
我国德育向何处去? 前30年(1949-1979):政治化德育; 这30年(1979-2009):经济化德育;
后30年( ):? 2017/3/15
5
走向公民 1 走向生活 2 走向对话 3 走向多元 4 2017/3/15
6
提出“四个走向”的依据何在? “四个走向”对德育乃至教育的影响? 实现“四个走向”的障碍? 2017/3/15
7
一、走向公民 几千年培养臣民的教育传统由来已久! 新中国60年教育目标:劳动者、接班人、建设者…… 核心要求:“听话与服从”。
然而,30年的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规划纲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2017/3/15
8
何谓公民? 臣民?公民?人民? 古代:公民是享有城邦主权的部分人;财产与出身;少数人的特权
近代:保护个人权力,限制国家权力;自由(除了服从自由同意的法律,不服从任何其他法律)、平等(不承认在公民之上的任何个人)、独立(人格权他人不能代表) 现代:平等与广泛(出生自然获得)、个人自由(免受公权干涉)、法人化公民(法治社会) 2017/3/15
9
(一)依据 1、政治民主化稳步推进 从反对人权到人权入宪:
1998,我国加入国际人权公约组织;2004宪法、2007党章:“尊重和保护人权”; 公民权利意识觉醒:从经济权利到政治权利意识,公民主动要求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基层选举,村民自治; 1999年,依法治国入宪!(对执政党而言) …… 十七大报告是提民主次数最多的党报告! 2017/3/15
10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十七大报告,胡锦涛,2007,10,24,北京)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2017/3/15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2017/3/15
1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各级人民代表选举政府。
实行无男女、信仰、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普选) …… (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正的尺度。) 2017/3/15
13
政治民主化稳步推进 民主的价值认可(宪法、决议、讲话) 民主的权力配置(行政、立法、司法) 民主的权力运行(授予、竞选、选举)
稳则稳矣,太慢了点; 三个层次不平衡! 2017/3/15
14
一、走向公民 2、市场经济:呼唤公民,并催生了公民社会 个人自由:“物”的自由;人的自由!
公民组织:如业主委员会,是公民保护个人利益的自治组织,是可贵的民主实践! 2017/3/15
15
可贵的民主实践 自主选举、自主管理、自主运行、自我评估、自我受益;公民参与与监督 业主——业主委员会——物业分司 公民——代表大会——政府
2017/3/15
16
市场经济催生公民社会 个人自由、公民组织、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是奠基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基础之上,以交往/交换关系为主轴,以公民共同体为主体,以保护和实现公民基本权利为宗旨的社会组成及运行状态。 不准提公民社会?违背社会发展的常识! 2017/3/15
17
人民社会? 人民代表:组织任命; 人民政府:人民难进; 人民公仆:高于人民;
联合国副秘书长丽卡贝说,中国富不等于中国人富,中国仍有1.5亿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中,3亿人无法得到干净的饮用水,2.3亿外来工得不到应有的医疗和社保。 我为什么对自己的信仰产生动摇?..\..\教育资料汇编\我为何对自己的信仰产生动摇?.docx 2017/3/15
18
行政与民生支出占比(2009) 行政支出 民生支出 中国 38% 14.9% 美国 15% 61% 日本 2.5% ? 德国 10% 70%
2017/3/15
19
一、走向公民 3、网络时代:专制的末日;由代议制民主走向直接民主! 几乎所有重大的社会事件都离不开网络! 房姐房叔事件 小悦悦事件 薄王事件
南京周久耕事件 “两代会” 小悦悦事件 2017/3/15
20
网络民意 及时表达 瞬间凝聚 执政依据 监督政府 专制思维者害怕网络! 2017/3/15
21
网络是专制的天敌! 但是,不要走向网络暴民、网络暴政! 生活中的公民教育无处不在! 2017/3/15
22
一、走向公民 (二)影响:如何处理三种关系 1、纵向关系:公民产生国家,国家是为了公民! 昔日的“国家至上”需要论证。 公民与国家“对等”!
2017/3/15
23
国旗为谁而降? 国家为了公民而存在! 过去只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逝世才降国旗致哀! 今天,国旗已经三次为公民而降! 说明了什么?
第一次,2008,5,19-21,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 第二次,2010,4,20,为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 第三次,2010,8,15,为甘肃舟曲泥石流遇难同胞。 说明了什么? 国家为了公民而存在! 2017/3/15
24
2、横向关系:公民之间“平等”,去除人身依附!
我国宗教与法律意义上的平等都十分缺乏! 3、内在关系:权利与义务“对称”。 特权: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 草民:只承担义务而没有权利。 2017/3/15
25
一、走向公民 (三)障碍 1、几千年的专制,使官员习惯做主子而不习惯做主人:制度特权、公权私用、俯视民众……
几千年的专制,使百姓习惯做奴隶而不习惯做主人:草民心理(明君梦、清官梦)、崇拜权力、顺与暴…… 2017/3/15
26
奴才遍地,何来公民? 胡适:要个人的自由就是要国家的自由,要个人的尊严就是要国家的尊严; 一群奴才不可能建设民主自由的国家!
秘书现象:官之奴,民之主! 2017/3/15
27
秘书档案 姓名:秘书。至于姓王还是姓李无所谓。 身高:平均身高170厘米;在领导面前160厘米, 在群众面前180厘米。
身高:平均身高170厘米;在领导面前160厘米, 在群众面前180厘米。 体重:任秘书前108斤,任秘书一年后138斤,现在168斤。 视力:看领导时1.5;看群众时0.2。 政治面貌:党员。提拔为领导秘书后半年内突击发展为党员。 行政级别:文件上规定或股级或科级或处级,事实上随领导水涨船高,只比领导低半级。 政治信仰:最相信的是领导。 座右铭:在目前所有的法中,领导的看法最大。 2017/3/15
28
领导评语:该同志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对工作满腔热情,对事业一往情深,对领导非常尊敬,业绩突出,表现优异,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好同志。
处世哲学:以与领导保持一致为最高准则。奉行“领导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领导的私事大于公事”的原则,全心全意为领导服好务。要谨言慎行,坚决做到“不利于领导的话半句不说,不利于领导的事半点不做。”当然,至于帮领导做“代拿文凭、联系小姐、摆平二奶、炮制著作”之类的小事,更要随叫随到,马到功成。总之,要牢记“自己生为领导的人,死为领导的鬼”,能为领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是身为秘书的最大光荣。 领导评语:该同志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对工作满腔热情,对事业一往情深,对领导非常尊敬,业绩突出,表现优异,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好同志。 组织部门任用意向:先提拔为办公室主任过渡一下,两年内提拔为单位副职。在原领导荣升后接领导的班。 《人民公安报》2011年4月16日 2017/3/15
29
江西拍马屁的平主任 国际新闻频道报道:江西***大坝要缺口,将影响下游14.5万人口及国道。中央台主持人电话连线了平大主任。
国际新闻频道报道:江西***大坝要缺口,将影响下游14.5万人口及国道。中央台主持人电话连线了平大主任。 中央台主持人:平先生,您好。请你介绍下大坝多高?现在什么情况? 平主任:主持人好。此历史上有个多次决堤。...73年、82年、98年... 省委书记知道后,给予重要指示... 省长给予重要指示..., 2017/3/15
30
中央台主持人:平主任,我现在对下游14.5万群众有何安排? 平主任:我刚刚已经说过,省委、省政府对此很关心。省长到现场指挥群众转移...
中央台主持人:平主任,我现在对下游14.5万群众有何安排? 平主任:我刚刚已经说过,省委、省政府对此很关心。省长到现场指挥群众转移... 中央台主持人终于忍不住了,再次提问:平主任,对14.5万群众怎么安排? 平主任:省***领导到现场指挥... 省***水利专家到现场给予指导... 心中只有领导,没有群众! 这样的干部何止他一个! 为什么会产生、继续产生这样的干部?…… 2017/3/15
31
2、公民社会不成熟,哪个群体最没有公民意识?
网友录音:公务员不知道是纳税人给自己发工资 2010年06月21日 18:14 来源:人民网 网 友:能不能请问你是哪位领导?能告诉我姓什么吗? 公务员:吵什么?吵什么?姓彭,彭X,怎么啦? 网 友:有什么理由不接收案件和工作? 公务员:我们要不要整理?我们要不要归档? 网 友:我不管你整理和归档,那是你们内部的流程,你不能在法定上班时间不接收工作 2017/3/15
32
公务员:我们内部工作你为什么要指责?你不能指责 网 友:你拿纳税人的钱,你就得接受监督和指责
网 友:你拿纳税人的钱,你就得接受监督和指责 公务员:我拿什么纳税人的钱,我们不收案了怎么样? 网 友:现在几点钟?11:35,你们就不收了,凭什么? 公务员:你吵什么吵?你那么大声干什么? 另一公务员:再闹叫保安!彭公务员,叫什么保安,叫警察! 他们是“人民的公务员”吗? 2017/3/15
33
3、落后的学校制度与学校生活 学校制度: 程序正义缺失 发展价值丧失 学校生活: 考试至上 了无生气
总之,学校制度与社会制度高度同构,维系、复制、再版社会制度;没有探索的动力与勇气,起着保守而不是进步的作用。 2017/3/15
34
二、走向生活 (一)背景与依据 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之一:生活德育论,旨在加强学校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1、批判德育知识化、政治化,脱离生活的危害; 2、道德与生活的联系:生活是道德的本源,道德与道德教育是为了生活。 3、德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价值、态度问题; 4、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与教存在差异; 5、不仅如此,甚至道德是否可教还存在着争议! 2017/3/15
35
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与教 领域 学 教 直接或间接教 知识 听讲、记诵、复述 口授式教 直接地教 技能 观察、模仿、练习、训练
示范、指导、训练式教 态度 体验、认同 间接地教
36
二、走向生活 (二)影响 德育指导思想的变革;德育课程领域 1、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和生活 重心的变化来组织课程目标和内容框架
2017/3/15
37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种关系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健康、安全地生活 儿童与自我 四个方面 愉快、积极地生活 三种关系 儿童与社会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儿童与自然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2017/3/15
3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不断扩大的的生活领域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 “一条主线”: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 “点面结合”:“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 “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 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 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2017/3/15
39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设计思路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2017/3/15
40
二、走向生活 2、课程性质: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因为学生的生活是综合的(显然,生活不是按学科来组织的),学生在生活中所需要的运用于解决生活问题的知识也是综合的,还因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是知情意行的整体。 2017/3/15
41
二、走向生活 3、教材设计:重大生活事件、学生成长需要? 对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是强调“尊师爱校”教育,还是……? 2017/3/15
42
二、走向生活 (三)障碍 1、三大理论不足: 第一,走向功利主义与相对主义道德,亵渎道德的神圣性? 第二,生活有逻辑吗?
第三,学校起源于教育与生活的分离……杜威、陶行知的实验与难题! 学校即社会(杜威) 教育即生活(陶行知) 2017/3/15
43
走向生活的障碍 2、实践障碍 第一,应试教育、分数崇拜决定了学校教育远离生活的“合法性”
第二,专业的德育教师队伍尚不具备!生活德育需要有生活智慧的老师! 不少老师认为新教材“不如以前好教”! “该不该给陌生人开门”? 第三,需要更广泛的教育资源和更完备的教育条件。 2017/3/15
44
三、走向对话 聊天?谈判?辨论? (一)背景 1、 存在论:我-关系(I-it)与我-你(I-you)关系,对话关系(dialogue)
2、教育论:对主体性德育的深化…… 3、悠久的历史传统…… 2017/3/15
45
三、走向对话 (二)影响 对话的三个要件: 第一,对话者地位平等 第二,对话有特定的背景或共同话题 第三,通过对话而生成新的意义与价值
2017/3/15
46
三、走向对话 德育对话: 1 2 3 师生双方地位平等,相互尊重,既不是教师中心,也不是学生中心
必须创造德育对话的“条件”,如共同的话题或特定的活动情景 3 通过对话,师生都生成了新的态度或价值。对话之中,教师也是学生,学生也是教师;对话之后,教师成为新的教师,学生也成为新的学生。 2017/3/15
47
三、走向对话 德育对话的形式 德育对话的实质:不仅仅是人际关系的改变, 关键是重塑校园生活!是一种公民社会、民主生活的建构! 师生对话
生生对话 自我对话 师生与课程文本、制度文本的对话 德育对话的实质:不仅仅是人际关系的改变, 关键是重塑校园生活!是一种公民社会、民主生活的建构! 2017/3/15
48
走向教育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化从其性质上说,是指按照民主的要求改造教育或学校工作的所有方面——对象、制度、方法、师生关系、管理、内容、组织形式等等,使之处处体现民主的精神,成为“民主实践的典范”,培养民主公民的摇篮。简而言之,教育民主化就是以民主的精神去改造教育、重建学校。 2017/3/15
49
三、走向对话 (三)障碍 1、仅仅是教学对话、课堂对话 2、对话即师生问答 3、事先有标准答案,走过场,没有生成意义与价值。
理论上要深化认识;实践中要建设民主化、人性化校园,教师角色转变! 既要学校努力,更依赖公民社会成熟! 2017/3/15
50
四、走向多元 (一)背景 大德育背景下,思想教育向何处去 1、以往的思想教育实为思想统一
2、当前中国社会的根本变化,是走向多元化:阶层分化、文化多样、价值多元、观念多变 2017/3/15
51
专业技术人员阶段(教授、医生、律师、工程师等)
当前中国十大社会阶层 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人(管钱的) 私营企业主(1000万以上) 国家管理者阶层(掌权的,最低正科级) 专业技术人员阶段(教授、医生、律师、工程师等) 个体工商户 第三产业及新兴服务行业从业者阶层 传统产业工人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失业、半失业、城市游民阶层 办事人员阶层(公务员) 他们的生活方式、核心利益、价值观念能够一致吗? 2017/3/15
52
主流文化宽容化 精英文化边缘化 大众文化风靡化
文化多样 观念多变 中国文化、西文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主流文化、支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 根本性颠倒: 30年前,越穷越光荣; 今天,越富越光荣。 其他…… 主流文化宽容化 精英文化边缘化 大众文化风靡化 2017/3/15
53
四、走向多元 (二)影响 何谓多元? 一是承认多样,即认可多种不同思想、观点、价值、学说的“合法性”
二是倡导主流,即在多种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并存的状态中,有一种主流观点或主旋律来引导; 三是确保底线,即存在一种最低限度的“公共道德”或法律规范,成为人们行为的底线。这三者缺一不可! 2017/3/15
54
四、走向多元 首先,我们在学校德育中应该承认多种不同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存在的“合法性”; 某中学生写“另类白卷”被令回家反思
2010年07月05日11:53 新华网 杜时忠德育博客: 2017/3/15
55
去年4月23日,某中学举行高二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因为当时身体不舒服,我已经做了交白卷的准备。” 看到作文题后,18岁的李姓同学改变了想法——题目要求考生根据一段文字材料作文。
草见人命——李红豪 2017/3/15
56
4月27日,正上早自习的李同学被班主任老师叫出去,严肃地批评他:“胆子太大了,竟然在考试作文中讽刺老师和学校”,并要他请家长,一起教育他。老师还提出,让他“考虑转学或者换班”,“思想没有改变,就不许进教室上课”。 随后的3天,李红豪仍留在学校,但没有再进教室,白天就呆在图书馆。接着赶上五一放假,他回家后就再没返校。 校方事后曾托人给李红豪捎话,称他可以回来上课,却遭到李红豪断然拒绝。他认为学校的做法“太虚伪”,如果就这样回去了,显得“太没骨气”。 2017/3/15
57
这样的教育让我感觉悲哀! 1.学生应不应该有不同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承认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只应该是什么样的思想?有的人只认可主流思想,对非主流思想是要无情打击的。),我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允许有不同于主流的思想。因为,有了不同的思想,说明学生在动脑筋,在思考问题。这是学习的本质,是应该肯定的!如果我们不把教育定位于思想灌输、政治宣传的话。 2. 关键是,我们的学校与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应该怎样处理较为妥当?如果视而不见,不理不睬,这是教育的失职;如何才能更好地负起教育的责任?“零容忍”,坚决批判,是一种选择;像班主任最初所做的,与学生辩论,也是一种选择;辩论不过,让他回家,还是一种选择;但问题是,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2017/3/15
58
这样的教育让我感觉悲哀! 3.弄清有没有更好的选择的前提,是要明了教育的本质、教师的职责。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灌输,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学生的思想,而不是甘当社会主流思想的传声筒。当然,这里更存在的一个大前提,就是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社会,我们想建设、想要什么样的社会。如果是大一统的专制社会,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那么选择自然不言而喻;反之,如果我们想建设一个多元、民主、自由的现代社会,那么选择也是不言而喻 4.其实,就是从最保守的角度来讲,教师的选择也不应该是让学生回家或者叫学生家长,这是教师“无能”的体现。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的班级、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这样的思想问题,比如,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高中生完全可以做到!比如,让李同学就他所写的问题做点调查研究(课改不是一直倡导研究性学习么),深化目前的认识?还比如,利用学生的忧患意思,培养学生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胡老师放弃了多么难得的教育机会! 2017/3/15
59
这样的教育让我感觉悲哀! 5. 当然,我善意地相信,老师之所以要他回家,也许有两个现实的考虑:一是这样的作文可能在高考中难以得分,从而影响学生的前程;二是觉得学生这样下去,形成了偏执的思维方式,而难以见容于社会。这样的考虑不无道理,但是这样的处理实在是不够高明! 6. 可惜进而可悲的是,如果我们的学校只允许学生成为会考试的机器,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连讽刺学校与老师的学生作文都看作是大逆不道,甚至把叛逆的思想视为政治问题(可怜的校长与老师!),这样的教育只是培养驯服工具的教育。在如今这个多元、多变、多样的时代,这样的教育,不引导学生的思想,只是限制学生的思想,究竟还能走多远? 2017/3/15
60
四、走向多元 其次,学校德育不能没有主旋律。但是应该着重引导,而不能把主旋律当作固定不变的标准答案,由此进行非此即彼的事实判断。
学校和教师应该表明自己的立场! 第三,在这个时代,人们的行为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底线要求,这就是软性的社会公德和硬性的法律规范。如果说统一,只能在这个层面上来谈统一。在思想层面上无法谈统一,因为不能给思想制订一个统一的“思想规则”。 2017/3/15
6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 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有形的都可以自由,无形的更应该自由! 2017/3/15
62
四、走向多元 (三)障碍 教育制度(实为社会制度所规定); 学校时空条件; 落后的思想教育观念:
思想教育就是政治宣传?终极目的是一还是多?思想自由与思想统一,哪个更值得追求? 2017/3/15
63
五、逻辑关系 “四个走向”具有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我国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之后对学校教育、学校德育的新要求。
“走向公民”这一教育整体目标的转型,必然要求学校德育在价值取向、课程建设、方式方法上作出新的调整。“走向公民”,其实是走向具体的公民个人,走向公民的现实“生活”,这种生活的本质是尊重差异,承认“多元”,真诚“对话”。 正是未来的理想的公民生活样式决定了学校德育的走向,这是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17/3/15
64
小 结 我国渐趋成熟的公民社会决定了学校德育必将整体转型,具体而言就是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
小 结 我国渐趋成熟的公民社会决定了学校德育必将整体转型,具体而言就是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 走向公民的德育目标,要求审慎处理公民生活的三种基本关系,培养独立人格;走向生活的德育课程,极大地颠覆了德育的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和教材风格;走向对话的德育方法论,将重构德育课堂乃至学校生活;走向多元的思想教育,使德育“不同而和”,真正起到启发思想的价值。 当然,学校德育要完全实现“四个走向”,还面临着历史文化心理、现有管理体制、教师专业化等诸方面的障碍,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7/3/15
65
欢迎讨论! 电话:027-67865950 QQ:838999367 电邮:szdu@mail.ccnu.edu.cn 杜时忠德育博客:
欢迎讨论! 2017/3/15
66
杜时忠德育著作推荐 1、《德育十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006年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转型期中小学德育实效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2013年获得首届“明远奖”优秀奖。 3、《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新世纪,新师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009年修订本。 5、《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华中师大“博士文库”,华中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199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6、《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本书于2003年获得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7、《人文教育与制度德育》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017/3/15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