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国经济史 第四章 古代社会的财政、货币与金融 中国经济史.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国经济史 第四章 古代社会的财政、货币与金融 中国经济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经济史 第四章 古代社会的财政、货币与金融 中国经济史

2 第一节 古代财政制度安排及其变迁 一、财政收入 财物和劳务 (一)人丁为本阶段--中唐以前 汉人头税:算赋、口赋、更赋 15-56
第一节 古代财政制度安排及其变迁 一、财政收入 财物和劳务 (一)人丁为本阶段--中唐以前 汉人头税:算赋、口赋、更赋 15-56 汉役:更卒、正卒、屯戍 17-60岁 唐代前期:租庸调 租:每丁年纳2石 调:每丁每年绢2丈、绵3两或布2.5丈,麻3斤 庸:男丁每年服役二旬,不服则纳庸,每日三尺 中国经济史

3 汉代画像石显示的市场管理和征收商税景象

4 第一节 古代财政制度安排及其变迁 (二)地产为本的阶段 780,杨炎-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第一节 古代财政制度安排及其变迁 (二)地产为本的阶段 780,杨炎-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宋:二税确定为土地税,计亩而征 中唐以后,专卖及商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比重大大超过了二税及其附加。 明:黃冊與魚鳞图册制度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中国经济史

5 南京明代黄册库 明代鱼鳞图册

6 第一节 古代财政制度安排及其变迁 二。财政支出制度 军事支出 皇室支出 官俸支出 公共工程建设 社会救济 文化教育 中国经济史

7 第二节 古代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形态的变迁 (一)战国秦汉的金钱并行 中国最早货币——贝币 古希腊亚历山大三世(公元前356-
第二节 古代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形态的变迁 (一)战国秦汉的金钱并行 中国最早货币——贝币 古希腊亚历山大三世(公元前356- 公元前323)头像金币 中国经济史

8 战国货币 秦半两

9 汉五铢钱 汉五铢钱 王莽金错刀

10 元:中统宝纱--中国古代最稳定、最完善的纸币
汉五铢钱 (二)魏晋南北朝钱帛并用 (三)宋至明初钱钞共存阶段 北宋:交子的出现 元:中统宝纱--中国古代最稳定、最完善的纸币

11 汉五铢钱 北宋末印刷纸币的铜版 (上图)。长16cm、宽9cm。 现藏日本银行。 北宋末纸币铜版所印纸币

12 汉五铢钱 现存最早的纸币(元代

13 自元代以后,中国的白银通常铸成重五十两的马蹄形银锭,并名曰“元宝”,明清两代相沿末改,因而白银在清代总名为元宝银或简称宝银。宝银分大中小。
汉五铢钱 (四)明中至清的银钱并用阶段 一。银两制度 明清以来,贵金属白银已发展成为我国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白银流通时以“两”为单位,所以习称为“银商”。 在明清,白银与制钱相辅流通,大数用银、小数用钱。 自元代以后,中国的白银通常铸成重五十两的马蹄形银锭,并名曰“元宝”,明清两代相沿末改,因而白银在清代总名为元宝银或简称宝银。宝银分大中小。 这些宝银的种类、名称大体上是全国统一的,可是在全国各地由于所铸宝银的成色、重量并不完全一致,形状也不尽相同,所以实际上各地流通的宝银,又各有其名称和形式。

14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近代白银流通的情形更趋复杂,各地流通的白银种类、名色更为繁多, 据调查,到清末各省通用的宝银,已不下百余种之多。
中国银两制度分实银与虚银: 上述国内各地流通中实际通用的各种宝银,虽然它们的名称形式、重量、成色各异,可是它们都是实有其物,都是流通中现实存在的银两,所以它们都是“实银”。 流通的“实银”,因它们的名称、形式、重量、成色皆千差万别,而白银被作为货币而流通,在客观上就需要有一个标准计算单位,这个标准单位并不需要实有其物,但却具有一定的名称、重量和成色,这就是所谓“虚银”如“坟银”,就是一种虚银。 纹银作为一种全国性的假想标准银,它的成色是935.374‰。

15 所谓“二四宝”、“二六宝”、“二七宝”、 “足宝”等名称,各地实际行使的宝银的成色,多高于“纹银”,如“二四宝,即一枚五十两重的宝银,按照它所含纯银成色,在流通的时场可以申水二两四钱,换言之,即一枚五十两重的二四宝银,它所含的纯银等于纹银52两4钱。  平砝:关于各地位用的平砝,据调查在清末时就有一百七十余种,这还仅是不完全的统计,如云南的滇平、关平,广西的关平及梧州的九九二平以及甘肃、新疆等省的平砝还未计算在内。这些平砝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为四类: 1、库平。这是清政府征收各项租税时所使用的官平,除关税、或实物及制钱的征收外,它是一切税收缴纳的标准单位。但是,库平的大小并不一致,中央政府的库平与各地方政府的库平大小有差异

16 2、关平。关平之设,起于中外通商对进出口税的征收。但是各关关平的轻重也不一致,适应举借外债的需要,关平所规定的标准重量,每两约重581.47英厘即37.68克。
3、漕平。它是漕米改征折色银后所使用的平,后来民间亦渐通用,遂成为一般通行的平砝,但它的标准重量也是因地而异。  4、市平。即各地各市场所通用的平,名目繁多难以数计,比较重要的有公砝平、钱平、司马平等。公砝平就是官定的公砝平的意思,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市场交易中多使用之。 虚银:上海的“规元”,汉口的“洋例银”,天津的“行化”银及营口的“炉银”等。

17 银锭

18 二、外國銀幣 中国经济史

19

20 日本龙洋

21 日本龙洋

22 站人洋

23 站人洋

24 西班牙银元

25 西班牙银元

26 大清银币

27 大清银币

28 大清银币

29 大清银币__广东省造

30 大清银币__广东省造

31 大清银币__湖北省造

32 民国开国纪念币

33 袁大头

34 袁大头

35 船洋

36 广东银角

37 日本银角

38 制钱: 中国经济史

39 制钱

40 制钱

41 二。古代货币制度的特点 (一)货币形态多样,货币职能不集中 (二)货币的铸造与流通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三)货币制度与政治、财政状况密切关联
中国经济史

42 第三节 古代社会的金融与信用 一、古代的借贷活动 私人借贷: 典当:质库、当铺 钱庄: 票号 高利贷 中国经济史

43 第三节 古代社会的金融与信用 一、古代的借贷活动 私人借贷: 典当:质库、当铺 钱庄: 票号 高利贷 国家经营的借贷:赈贷 生息银两
中国经济史

44 传统时期的三大金融机构 一。钱庄 1。出现时间:明末清初。 我们之所以把钱庄兴起的叫间定为明末清韧,主要是考虑到虽然明末未见“钱庄”之名,但当时称为“钱铺”、“钱桌”的其中有些可能已经同时经营着放款和货币兑换两种业务。

45 2。钱庄的分类与组织 划分钱庄组织的类别有不同的方法。则20世纪30年代初.潘子豪在其《中国钱庄概要》一书中就提出七种划分方法,即“按全国而分类”,则有南派(指绍兴钱庄派)、北派(指山西票号)之分;“按地方而分类”,则有本帮(指本省人或个县人开设的钱止)、外帮(也称客帮。指外省人或外县人开设的饯庄)之分;“按营业之性质而分类”,则有纯种者(指纯粹以钱业为专务)和非纯粹者。 (1)按资本来源:分合股与独资 (2)按资本大小、业务种类:汇划庄、挑打庄、拆兑庄、零兑庄 (3)按是否加入同业行会:入会与不入会。

46 汇划庄、是钱庄中势力最为雄厚的钱庄、资本大、业务广,所出庄票信誉高、流通广,可直接加入汇划总会,一切票据收解,均可用公单在总会抵轧汇划。    挑打庄、资本较小,业务较简,其一般不能加入汇划总会,故票据收兑需托汇划庄代理,据说“挑打庄”来源于当时货币为制(铜)钱、运输笨重需装担挑送而称为“挑担钱庄”。   零兑庄,其资本在钱庄中最小,主要业务为零星兑换,如兑换银元辅币等,以现兑现,故又称“现兑钱庄”,一般开设于闹市,与商店相似,又叫“门市钱庄”。     如按联合形式来分,钱庄又可分类大同行,小同行。大同行指汇划庄之类,小同行则包括挑打庄零兑庄以及后来称为元字庄、亨字庄,利字庄、贞字庄的钱庄。

47 3。钱庄业务特色 基本业务:存放款、汇兑、发行庄票 营业特色: (1)克存信义”——钱庄立业的基本原则 (2)“一诺干金”——钱庄放款经营术特色 (3)“头发丝吊元宝”——钱庄薄利多收的经营原则 (4)拆票与银拆——钱庄放款资金的来源与经营术的变化 (5) “服务买卖’--钱庄方便客户的工作方式 (6)过帐、轧公单、拨码——先进的票据清算制度 (7)投机性经营

48 上海江西路钱庄街

49 上海钱庄办理业务图

50

51 二。典当业 1、起源与发展:典当业是一项非常古老的行业,学界一般认为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典当最早叫"质库或"“质肆”“质舍”。至元明后,典当业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走出寺院,深入民间,政府法律上有关典当的营业规则也已相当完备。 但是,典当业最为兴盛的时代是清中期。根据当时纳税资料的推算,最繁荣的乾嘉年间,全国典当业数量高达二万三千余家

52  2。分类  (1)按资本性质的分类。根据资本归谁所有分析,中国典当业大体有三种:官府典当业(包括归军队系统所有);私人典当业,寺院典当业。  (2)按资本数量分:近代中国典当业按资本实力大小大致可分为典、当、质、押、按几种, 其中“按”主要为广东典当业之称呼。

53 光绪末年的上海当铺

54 乌镇当铺

55 乌镇当铺之首饰柜

56 乌镇当铺

57 山西汇源当

58 山西汇源当

59 3、典当业的营业 (1)估价原则:典业估价的原则一般是“值十当五”,即质价为市价之一半,但这一原则并非固定不变的,估价原则因时因地而异,而且因质物种类的不同也有高低。典当对当物的估价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价格高者折扣小,低者折扣大;(2)保管便利者折扣小,否则折扣大;(3)无死当危险而且满当期短者折扣小,反之折扣大;(4)满当时处置易者折扣小,否则折扣大。

60 民国时期杭州典当业质价比例 按重量定价类 按折扣定价类 物品种类 质价 质价(照现价) 金器 50-60元/两 男衣服 5-6折 银器
1-1.2元/两 女华服 3-4折 铜器 0.15-0.5元/斤 绸缎布疋 6-7折 锡器 0.28-0.42元/斤 被帐等 25-30元/百两 钟表

61 汇源当位于平遥县城内(西大街49号),是清代规模最大 ,信誉最高的一家当铺 ,现在开设为平遥典当博物馆,使我们清楚的了解当铺的起源、发展及衰败的过程,馆内收集了大量的当铺实物资料,揭示了早期金融业的特征和经营特点,汇源当创办于清乾隆十八(1753)至民国十八年(1929)歇业,经历了176年的历史,由平遥乔家山的乔鼎元开设,乔家以前是靠在外做官开始起家的,从第五代开设当铺.

62 三。票号 1。起源与发展:亦称票庄、汇号或汇兑庄。明末清初汇票作为汇兑的工具已有流行。乾隆、嘉庆以后,由于埠际贸易扩展,汇兑业务发展迅速,专营汇兑的票号应时产生。道光初年山西平遥县日升昌颜料庄改组为日升昌票庄是最早的一家。其后,平遥、祁县、太谷三县商人继起,将原来由商号兼营的汇兑业务划出或重新集资设立票号。形成山西人独占的一大新兴行业,通称山西票号。外国人称之为山西银行。 2。组织经营 票号多为合伙组织,也有独资经营。每号创始资本自数万两至二三十万两不等。票号资本存储于总号,总号一般设于原籍,因而山西票号又因总号所在地不同而分为平遥、祁县、太谷三帮。在各大城市设立分号,不另拨给资本。总、分号间可直接通汇或调度资金。三年或四年结帐一次,盈利按股分配。按资本分配的称银股;另有人股,俗称顶身股,用以奖励高级职员之用,根据其职位高低和年资定其分配份额。

63   平遥、祁县、太谷三帮票号,营业活动区域大体上呈分合演进状况,所谓“平帮的营业在正西、西北和长江;祁帮在平津和东北;太帮在广东和长江”之说,反映了初期发展状况,后来随着业务发展,有利益的码头,各号竞设分号,上述活动范围也渐被打破。最盛时山西有总号三十余家,全国各省区设分号四百余所。国外如日本东京、俄国莫斯科、印度加尔各答以及新加坡等地也设有分号。汇兑的收入为汇费,亦称汇水,收费标准根据各地银两平色高低、路途远近和银根松紧而定。票号在收付款项时,往往借口银色不足或压低份量,取得额外利润。营业对象最初主要是商人。太平天国期间及以后,因以代清政府汇解各处税收协款、领发军队饷银、衙署薪金为业务重点,票号并经营存款、放款,其往来对象则以清政府和贵族、官僚为主体。

64 山西票号的发展  日升昌票号成立后,营业繁荣,业务发展迅速,到道光三十年(1850)已在北京、苏州、扬州、重庆、三原、开封、广州、汉口、常德、南昌、西安、长沙、成都、清江浦(在江苏)、济南、张家口、天津、河口(在江西)18个城镇建立了分号,到光绪十二年(1886)后又陆续在沙市、上海、杭州、湘潭、桂林五城镇增设五个分号。据日升昌在北京等14个分号统计,仅光绪三十二年(1906)这个账期即获利583762银两。 山西票号家数统计:  咸丰十年(1861)14家  咸丰十二年到同治十三年(1862——1874)26家  光绪元年到光绪八年(1875——1882)28家  光绪五年(1879)29家  光绪九年(1883)30家  光绪十九年(1893)28家

65 日升昌票号

66 日升昌票号

67 票号

68 票号掌柜豪宅

69 - 本章课程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的积极配合! 中国经济史


Download ppt "中国经济史 第四章 古代社会的财政、货币与金融 中国经济史."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