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課 赤壁賦 蘇 軾.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課 赤壁賦 蘇 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課 赤壁賦 蘇 軾

2 第二課 赤壁賦 題  解 結構圖表 作者介紹 字詞辨正 內容注釋 修辭小舖 品評鑑賞 國學常識 問題討論 仿作練習

3 題 解 本文選自蘇軾文集。賦,韻文之一種,導源於詩經,興起於楚辭,大盛於兩漢,是介於詩、文之間的特殊文學體裁。唐宋時深受古文影響,發展出以散文句法為主的賦體,稱為散賦或文賦。本文就是宋代文賦的代表。

4 題 解   宋神宗元豐三年(西元一○八○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與客泛舟夜遊赤壁,面對山水美景,緬懷古今興亡,有感於萬物盛衰消長之理,因而作此賦。文中借景抒情,寓物說理,表現了作者樂觀曠達、超脫自在的處世哲學。藝術成就高超,堪稱千古名篇。   蘇軾所遊的赤壁,在湖北省黃岡市城外之赤鼻磯。與孫、劉破曹之赤壁(今湖北省嘉魚縣東北江濱)不同。

5 作 者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生於仁宗景祐三年(西元一○三六年),卒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西元一一○一年),年六十六。

6 作 者   蘇軾稟性聰慧,幼知向學,二十歲即博通經史,仁宗嘉祐二年(西元一○五七年)中進士。其才華深受歐陽脩讚賞,曾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神宗熙寧年間,因批評新法,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請調任地方官。元豐二年,又因作詩諷刺新法的罪名,下烏臺獄,幾至於死,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後,太皇太后高氏臨朝聽政,奉召回京,累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元祐四年(西元一○八九年),出知杭州。哲宗親政,遭新黨排擠,貶惠州(今廣東省惠州市),再貶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徽宗立,遇赦北還,病卒於常州(今江蘇省常州市)。孝宗時,追諡文忠。

7 作 者 蘇 洵 蘇 轍 蘇軾器度恢宏,才華橫溢。與父蘇洵、弟蘇轍,並有文名,合稱「三蘇」,同列唐、宋古文八大家。無論詩、詞、文皆所擅長:詩作題材多樣,意蘊深厚,自成一家;詞風或婉約、或豪放;散文汪洋恣肆,雄健清新;書畫的造詣亦高。有東坡全集傳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GNU Free Documentation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GNU Free Documentation

8 作 者 蘇軾的書法作品「寒食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GNU Free Documentation

9 第一段課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壬 戌
壬 戌 即宋神宗元豐五年,時蘇軾貶黃州已進入第三年。 既 望 陰曆十五日為望,十六日為既望。 蘇 子 蘇軾自稱。 屬 客 勸客。屬,音ㄓㄨˇ,猶勸請。 誦明月 之詩歌 窈窕之 章 朗誦詩經陳風月出那篇詩,唱著窈窕那一章。窈窕之章,指月出篇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皎,月明的樣子。佼人,美人。僚,美好的樣子。窈糾,猶窈窕,幽雅嫻靜的樣子。)

10 第一段課文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斗 牛
斗 牛 星名,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音ㄒㄧㄡˋ)和牛宿,此處泛指星斗。 縱一葦之所如 任憑小舟飄流。縱,任憑。一葦,喻小舟。所如,所前往的地方。 凌萬頃之茫然 越過遼闊無邊的水面。

11 第一段課文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馮虛御風
在天空乘風遨遊。馮,通「憑」,依託。虛,天空。御風,猶言乘風。 遺 世 離棄人間,超脫俗世。 羽化而登仙 身生羽翼,飛升成仙。道教謂成仙之人為羽化。

12 第二段課文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扣 舷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扣 舷 敲擊船舷。舷,音ㄒㄧㄢˊ ,船邊。 音ㄓㄠˋ,長的船槳。 擊空明兮 泝流光 拍擊水中澄澈透明的月影,逆流而上,追逐隨波流動的月光。空明,形容水中澄澈透明的月影。泝,音ㄙㄨˋ,同「溯」,逆水上行。流光,隨波流動的月光。 美 人 即美好之人。

13 第二段課文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嫋 嫋
嫋 嫋 形容簫聲悠揚繚繞。嫋,音ㄋㄧㄠˇ。 舞幽壑之潛蛟 泣孤舟之嫠婦 使深谷中潛藏的蛟龍為之舞動,使孤舟中的寡婦為之哭泣。此極言簫聲令聽者感動。嫠,音ㄌㄧˊ,寡婦。

14 第三段課文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愀 然 形容神色變得嚴肅而悲愁的樣子。愀,音ㄑㄧㄠˇ。 危 坐
愀 然 形容神色變得嚴肅而悲愁的樣子。愀,音ㄑㄧㄠˇ。 危 坐 直身端坐。危,直。 何為其然也 為什麼會這樣呢?此處指簫聲的悲涼。然,如此、這般。

15 第三段課文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 曹孟德之詩
指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音ㄗㄚ),何枝可依?」 夏 口 在今湖北省武漢市。 武 昌 在今湖北省鄂州市。 音ㄌㄧㄠˊ,通「繚」,纏繞之意。

16 第三段課文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孟德之困 於周郎
孟德之困 於周郎 指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西元二○八年),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為周瑜所敗。周郎,指周瑜。 破荊州下 江陵 攻破荊州,占領江陵。荊州,今湖北省襄陽區。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荊州刺史劉表卒,曹操兵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表子琮舉州投降。劉備失去依靠,遂逃奔江陵,曹操追至當陽(今湖北省當陽市),差一點就追到劉備。劉備逃到夏口,曹操繼續進兵江陵,順流東下。

17 第三段課文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戰船首尾相連有千里之長,極言戰艦之多。舳,音ㄓㄨˊ,船尾把舵處。艫,音ㄌㄨˊ,船首置棹處。 音ㄙ,原義為濾酒,引申指 斟酒。 橫槊賦詩  橫握著長矛,吟誦詩歌。 形容意氣自得的樣子。 槊,音ㄕㄨㄛˋ,兵器 名,長矛。

18 第三段課文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漁樵於江 渚之上
漁樵於江 渚之上 在江邊捕魚,在洲上砍柴。渚,音ㄓㄨˇ,水中小洲。 舉匏樽以 相屬 拿起用葫蘆做成的酒樽互相勸飲。匏,音ㄆㄠˊ,葫蘆之一種,外殼可做容器。樽,酒器。 蜉 蝣 小蟲名,生於夏秋之間,朝生暮死。比喻人生短促。

19 第三段課文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挾飛仙以遨遊 抱明月而長終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挾飛仙以遨遊 抱明月而長終 與飛仙同遊,與明月長存。此指洞簫客幻想長生不死。挾,此為作伴之意。 託遺響於悲風 把悲涼愁苦的簫聲寄託於秋風之中。遺響,指洞簫之餘音。悲風,指秋風。

20 第四段課文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逝者如斯而 未嘗往 江水雖流轉不停,而水的本體實未曾變動。斯,指江水。 盈虛者如彼 而卒莫消長 月雖有盈虛圓缺,而月的本體始終未嘗增減。彼,指月。 曾不能以一 瞬 是不能於一瞬間沒有變化。曾,乃、是。以,於。

21 第四段課文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造物者之無 盡藏 自然界的無盡寶藏。造物者,創造萬物者,指自然界。藏,音ㄗㄤˋ,寶藏。 用,即享用、享受之意。

22 第五段課文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狼 藉 縱橫散亂的樣子。藉,音ㄐㄧˊ。 枕 藉
狼 藉 縱橫散亂的樣子。藉,音ㄐㄧˊ。 枕 藉 縱橫相枕而睡,喻隨意而臥,全無掛慮。枕,音ㄓㄣˋ,以物墊頭。藉,音ㄐㄧㄝˋ,憑以坐臥。

23 品評鑑賞   本篇靈活運用賦體創作的技巧,融合作者散文流暢奔放的特色,透過泛舟夜遊赤壁,即景生情,寓物說理,抒發了謫居的感慨,也表現了超脫自在的處世哲學。   就形式技巧來說,首尾敘事,簡要直接;中間各段鋪陳藻飾,運用主客問答法構篇,賦體的特徵明白顯現。本篇以抒情寫志為主,並融合敘事、寫景、說理於其中,前後照應周到。

24 品評鑑賞   首段「清風」二句寫江,「白露」二句寫月,固然是賞心樂事的根源,也是後文論說水月的變與不變的張本;次段描繪洞簫旋律,固然是為了渲染悲情,也是為下文感時寄慨作鋪墊。篇中遣詞造句往往化用成語,推陳出新,極盡創意之能事。尤其在形容泛舟之樂、摹寫洞簫之聲、感慨人生悲苦、發抒隨緣自適時,透過譬喻、映襯、推論等方式,使得意象浮現,極富理趣。

25 品評鑑賞   就思想內容而言,首段敘寫夜遊之樂,次段接寫簫聲之悲,第三段洞簫客感慨世事無常,哀嘆人生短暫,將悲苦怨悶推向極點;第四段以水月為喻,就近取譬,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使洞簫客茅塞頓開,化解悲思,表現出一種見道妙悟後的歡喜。樂是因景而生,喜是由理而悟,這個由樂生悲,再由悲轉喜的曲折經過,也可視為東坡謫居黃州期間的心路歷程。

26 品評鑑賞   他如何從苦悶中解脫,使思想得到安頓,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發。洞簫客的感嘆和議論,是從相對中凸顯出悲哀與遺憾;蘇軾的水月之喻,及「物各有主」的見解,也是從相對的觀點出發,反覆論證發揮。變的是現象,不變的是本體。生命的現象雖有成敗、順逆、榮辱、毀譽,猶如水月之流逝盈虛;生命的本體卻是亙古不變,永存不朽的。這種理論來自莊子與佛經,作者運用這種思想作為處世哲學,終能在樂觀曠達中獲得超脫。

27 品評鑑賞 如果我們也能夠不為外界虛浮萬變的現象所迷惑,就不會在環境變遷中迷失,面對造物者的無盡寶藏,才能為所當為,樂所當樂。
  如果我們也能夠不為外界虛浮萬變的現象所迷惑,就不會在環境變遷中迷失,面對造物者的無盡寶藏,才能為所當為,樂所當樂。   本篇除了寫景優美之外,更充滿了生命智慧的靈光,又兼有聲情之美,使人讀來興味淋漓,誠為千古不朽的名篇。

28 問題討論 一、文中「扣舷而歌之」的這一段歌詞,所指何 意?就文章作法而言,有何作用?
一、文中「扣舷而歌之」的這一段歌詞,所指何  意?就文章作法而言,有何作用? 答:蘇軾「扣舷而歌之」,歌詞是:「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  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歌詞的內容,對倒數  第二段「水月之喻」,有強烈的提示作用,所以詳細羅列,以  便作前後呼應。前二句說槳楫敲碎了水中的月影,又繼續追溯  流動的月光,這周而復始的動作中,就有道體循環「有所變,  有所不變」的意味,為後段「蘇子曰」一番議論預作張本。後  二句說美人,應用屈原「思美人」的比況,暗喻對君王之思念。  屈原思念楚懷王被奸佞權臣蒙蔽,蘇軾也憂慮宋神宗被新法派  中某些奸邪小人所包圍。蘇軾雖待罪黃州,自稱「雖廢棄,未  為忘國慮也」,所謂「形在江湖,心存魏闕」,可見耿耿忠心。  所以,宋神宗後來看到赤壁賦,讀到此句,曾說:「蘇軾終身  愛君。」

29 問題討論 二、蘇軾謫居黃州,在心境上有何變化?試就本 文表現論說之。
二、蘇軾謫居黃州,在心境上有何變化?試就本  文表現論說之。 答:蘇軾反對王安石新法,支持新法者就群起誣陷蘇軾,連章  彈劾,說他包藏禍心,怨望皇上,無人臣之節,於是逮捕  入獄,這就是「烏臺詩案」。由於朝中內外大臣的營救,  宋神宗也賞識蘇軾的才華,於是改貶黃州。蘇軾貶官黃州  期間,心情十分孤寂悲涼,生活上相當艱難,甚至於「向  人乞米何曾得」,更飽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蘇軾為排  遣苦慮,經常「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往  往為醉」;當知東坡是位「奮勵有當世志」的人,放浪山  水自有不得已的苦衷。(接下頁)

30 問題討論   這篇赤壁賦,正是處境艱難困苦,情緒孤寂煩悶下的作品。首段秋夜泛舟,看似飄飄欲仙,歌酒樂甚,其實這是苦中作樂。自己的孤寂苦悶,卻假託洞簫客道出,世事無常、人生短暫之哀嘆,正是心理的曲折反映。面對此種橫逆,東坡企圖用老莊、佛學的修為來化解:透過精神層面之提升,轉化為隨緣自適、超脫達觀的處世哲學,來救贖自己的痛苦和迷惘;本文倒數第二段,東坡暢談水月之喻,終於歡喜覺悟,可見一斑。

31 問題討論 三、試說明本篇第四段如何以「水」、「月」為 喻,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
三、試說明本篇第四段如何以「水」、「月」為  喻,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 答:在變的現象中,作者以「逝者如斯」、「盈虛者如  彼」的現象,說明「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  能以一瞬」。在談不變的本體中,作者以「(水)  未嘗往」、「(月)卒莫消長」說明「自其不變者  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既然世間有隨時變  化的現象,也有永遠不變的本體,我們自應以不變  的角度面對世事,如此我們的人生自然能夠安適自  得而不會患得患失。如果懂得自「不變」的角度生  活,則「物與我」都可以無盡,自然可以安恬地享  受各種不同的遭遇與生命了。

32 結構圖表 赤壁賦 主旨——借赤壁泛舟夜遊,抒發謫居感慨,表達樂觀曠達的情懷 舟遊樂——赤壁 之樂 樂事 賞心 美景 良辰——七月既望
   舟遊樂——赤壁   之樂 樂事 賞心 美景 良辰——七月既望 扣舷而歌 飲酒樂甚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33 赤壁賦 悲 人生短暫之悲 世事無常之悲 洞簫旋律之悲 不能 註定 周公瑾困曹公於赤壁 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 如泣、 如訴 如怨、 如慕
如泣、 如訴 如怨、 如慕 抱明月而長終 挾飛仙以遨遊 哀吾生之須臾 渺滄海之一粟 泣孤舟之嫠婦 舞幽壑之潛蛟 而今安 在哉 33

34 赤壁賦 知道喜——悟道 之喜 賓主盡歡 物各有主 水月之喻 共食 莫取——苟非吾 之所有 不變 變 盈虛者如彼 逝者如斯 山間之明月
   知道喜——悟道   之喜 賓主盡歡 物各有主 水月之喻 共食 莫取——苟非吾    之所有 不變 盈虛者如彼 逝者如斯 山間之明月 江上之清風 月卒莫消長 水未嘗往 34

35 字詞辨正 屬 形 音 義 例詞、例句 ㄓㄨˇ 勸請 舉酒「屬」客。 舉匏樽以相「屬」。 請託 「屬」予作文以記之。 (范仲淹〈岳陽樓記〉)
使人「屬」孟嘗君。(馮諼客孟嘗君) 相連不絕 高猿長嘯,「屬」引淒異。 (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連綴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 (曹丕〈典論論文〉)

36 字詞辨正 屬 形 音 義 例詞、例句 ㄕㄨˇ 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陶潛〈桃花源記〉) 杜赫之「屬」為之謀。
(賈誼〈過秦論〉) 隸屬 名「屬」教坊第一部。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7 字詞辨正 如 形 義 例詞、例句 往 縱一葦之所「如」。 吾何行「如」之。(禮記檀弓) 比照 葬者「如」再嫁之數。 (錢公輔〈義田記〉) 合
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矣。 (蘇軾〈教戰守策〉) 「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日月。 (韓愈〈祭十二郎文〉) 若、假如 「如」使平民皆習於兵,彼知有所敵。

38 字詞辨正 曾 形 音 義 例詞、例句 ㄗㄥ 乃、是 「曾」不能以一瞬。 竟 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
(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篇)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篇下)

39 字詞辨正 曾 形 音 義 例詞、例句 ㄗㄥ ㄘㄥˊ 則、那麼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王粲〈登樓賦〉) 尚、還
「曾」觀弈者之不若已。 (錢大昕〈弈喻〉)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ㄘㄥˊ 曾經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離思〉)

40 字詞辨正 棹 櫂 形 音 義 例詞、例句 ㄓㄠˋ ㄓㄨㄛ 划船用的槳 桂「棹」兮蘭槳。 可放置東西的傢俱。同「桌」 方「棹」
桂「櫂」兮蘭枻,斲冰兮積雪。(楚辭湘君)

41 字詞辨正 繆 形 音 義 例詞、例句 ㄌㄧㄠˊ ㄇㄧㄡˋ ㄇㄡˊ ㄇㄧㄠˋ 纏繞。通「繚」 山川相「繆」,鬱乎蒼蒼。 錯誤。通「謬」
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莊子盜跖篇) ㄇㄡˊ 固結 待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詩經豳風鴟鴞) ㄇㄧㄠˋ 「繆」先生

42 字詞辨正 形 音 義 例詞、例句 僇 謬 戮 勠 有蒙受羞辱之意 自余為「僇」人。 ㄌㄨˋ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ㄇㄧㄡˋ 不實的,荒唐的 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螳臂之拒走輪耳。 (杜光庭〈虬髯客傳〉) 刑殺 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歐陽脩〈縱囚論〉) 并力 雖茲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陸機〈文賦〉)

43 字詞辨正 匏 瓠 嫠 犛 形 音 義 例詞、例句 ㄆㄠˊ ㄏㄨˋ ㄌㄧˊ ㄌㄧˊ 植物名。一種葫蘆。外殼可作容器 舉「匏」樽以相屬。
植物名。一頭有腹長柄者為懸瓠;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為壺;壺之細腰者為蒲蘆 「瓠」瓜 ㄌㄧˊ 寡婦 泣孤舟之「嫠」婦。 ㄌㄧˊ  動物名。哺乳綱偶蹄目。全身有長毛,野生者色黑,畜養者色白,腿短。是青康藏高原地區主要的力畜 「犛」牛

44 修辭小舖 (一)對 偶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單句對)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單句對)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單句對)
(一)對 偶    語文中上下兩句,字數相等,句法相稱,有時還講究平仄相對。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單句對)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單句對)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單句對)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隔句對) 桂棹兮蘭槳。(句中對) 擊空明兮泝流光。(句中對)

45 修辭小舖 (一)對 偶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單句對)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單句對) 侶魚蝦而友糜鹿。(句中對)
(一)對 偶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單句對)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單句對) 侶魚蝦而友糜鹿。(句中對)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單句對)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單句對)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雙句對)

46 修辭小舖 (二)設 問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激問)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激問)
(二)設 問    為了引起對方注意,講話、行文故意採用詢問語氣。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激問)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激問)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激問)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提問)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激問)

47 修辭小舖 (三)譬 喻    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說話作文時,運用「那」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譬喻可分為四種: (1) 明喻:凡喻體、喻詞、喻依三者具備。 (2) 隱喻:只具備喻體、喻依,而喻詞由繫語如「是」、「 為」代替者。 (3) 略喻:省略喻詞,只有喻體、喻依。 (4) 借喻:省略喻體、喻詞,只剩下喻依。 (例句見下頁)

48 修辭小舖 (三)譬 喻 縱一葦之所如。(借喻。一葦,喻小船)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明喻)
(三)譬 喻 縱一葦之所如。(借喻。一葦,喻小船)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明喻)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明喻)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借喻)

49 修辭小舖 (四)映 襯    在語文中,把兩種不同,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從而使語氣增強,使意義明顯。映襯的修辭方式分為三類: (1)反襯:對於一種事物,用恰恰與這種事物的現象或本質相反的觀點,加以描寫。 (2)對襯:對兩種不同的人、事、物,用兩種不同或相反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 (3)雙襯:將同一人、事、物的雙重性質、相對現象,放在一起,使之凸顯。 (例句見下頁)

50 修辭小舖 (四)映 襯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四)映 襯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51 修辭小舖 (五)借 代 (六)誇 飾 談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不用,而另找其他名稱或語句來代替。
(五)借 代    談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不用,而另找其他名稱或語句來代替。 擊空明兮泝流光。(借「空明」代「月光」)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借「舳艫」代「戰艦」) (六)誇 飾    語文中誇張鋪飾,超過了客觀事實。 凌「萬」頃之茫然。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

52 修辭小舖 (七)引 用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明引)
(七)引 用    語文中援用別人的話或典故、俗語等。引用有兩種方式: (1)明引:明白指出所引的話出自何處。 (2)暗用:引用時不曾指明出處。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明引)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逝者如斯」暗用論語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53 修辭小舖 (八)錯 綜 凡把形式整齊的辭格,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語次,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
(八)錯 綜    凡把形式整齊的辭格,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語次,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實為「歌誦詩經明月詩之窈窕章」的「交錯語次」) 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實為「漁於江之上而侶魚蝦,樵於渚之上而友麋鹿」之「交錯語次」)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實為「惟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與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之「交錯語次」)

54 修辭小舖 (九)類 疊 同一個詞彙、語句,接二連三反覆地使用著。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類字)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類字)
(九)類 疊    同一個詞彙、語句,接二連三反覆地使用著。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類字)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類字)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類字)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類字)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類字)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 (類字、疊字)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類字) 鬱乎蒼蒼。(疊字)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類字)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類字)

55 賦的介紹 性質 賦為介於詩和文之間的一種文體 起源 1.「賦」字首見於詩經「賦、比、興」,意思 是用華麗的辭藻來鋪陳其事
1.「賦」字首見於詩經「賦、比、興」,意思 是用華麗的辭藻來鋪陳其事 2.創始於楚辭,荀子則首先以賦名篇 特色 問答成文為辭賦的通體

56 賦的發展:先秦 時代 名稱 異稱 特 色 代表作品 先秦 短賦 每篇不超過五百字,篇幅極短,短賦也直接促成漢賦的發生。 荀卿〈賦篇〉

57 賦的發展:兩漢 時代 名稱 異稱 特 色 代表作品 兩漢 漢賦 古賦、 大賦
特 色 代表作品 兩漢 漢賦 古賦、 大賦 漢代文學的主流,詞藻華麗,氣勢壯大,但好堆砌冷僻之字,使其艱深難讀。 1.賈誼〈弔屈原賦〉、〈鵩鳥賦〉 ※備註:上承屈宋、下開枚、馬,開 漢賦之先聲 2.枚乘〈七發〉 3.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 4.揚雄〈甘泉賦〉、〈長門賦〉 5.班固〈兩都賦〉 6.張衡〈二京賦〉 ※備註:西漢司馬相如(賦聖)、揚 雄,東漢班固、張衡並稱為漢賦四 大家 57

58 賦的發展:魏晉 時代 名稱 異稱 特 色 代表作品 魏晉 駢賦 俳賦 、 小賦 篇幅短小,用於抒情,講究聲律和諧,用典對仗,使用俳句。
特 色 代表作品 魏晉 駢賦 俳賦 小賦 篇幅短小,用於抒情,講究聲律和諧,用典對仗,使用俳句。 1.曹植〈洛神賦〉 2.王粲〈登樓賦〉 3.陸機〈文賦〉 ※備註:陸機〈文賦〉與宋代文賦 不同,屬駢賦 4.左思〈三都賦〉 ※備註:左思〈三都賦〉寫成後, 洛陽為之紙貴 5.江淹〈恨賦〉 6.庾信〈小園賦〉

59 賦的發展:唐宋 時代 名稱 異稱 特 色 代表作品 唐代 律賦 官賦 、 考賦 科舉考試以賦命題,又求新巧,重押韻、平仄、對偶
特 色 代表作品 唐代 律賦 官賦 考賦 科舉考試以賦命題,又求新巧,重押韻、平仄、對偶 ※備註:較無文學  價值 1.王勃〈春思賦〉 2.杜甫〈郊大禮賦〉 3.李程〈日五色賦〉 宋代 文賦 散賦 散文賦 說理為主,不重格律,變成了有韻的古文,是唐代律賦的反動 1.蘇軾〈赤壁賦〉 2.歐陽脩〈秋聲賦〉 3.杜牧〈阿房宮賦〉 ※備註:以上三篇為三大散文賦 名篇 59

60 賦的發展:明清 時代 名稱 異稱 特 色 代表作品 明清 股賦 科舉應試所寫的八股賦體,結構比律賦更嚴。 ※備註:較無文學價值

61 仿作練習   懷古傷今,就是以對古人古事的懷思,引起個人內心的感慨。   請以一件歷史人物或事件的「盛」、「衰」,發思古之幽情,進而抒寫自己的感受。抒懷可以是忿忿不平,也可以是怏怏不樂;可以感傷生命的無常,也可以宣洩生不逢時的悲嘆。題目自擬,字數在三百字以內。


Download ppt "第二課 赤壁賦 蘇 軾."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