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学目的要求: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学目的要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建设成就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进行拨乱反正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2、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 3、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和巨大成就。

2 主要内容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纲领的与时俱进 三、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成就 四、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3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粉碎“四人帮”的胜利
1976年10月6日,在叶剑英、华国锋等支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行动,对“四人帮”实行隔离审查,由此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4 (二)“两个凡是”的提出 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公开发表“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5 (三)邓小平的复出 同年8月,中共十一大宣告“文革”结束,但依然肯定了“文革”的错误理论和实践 上海南京路出现呼唤邓小平复出的标语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一切职务 同年8月,中共十一大宣告“文革”结束,但依然肯定了“文革”的错误理论和实践

6 (四)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随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 《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1978年5月10日《理论动态》发表
随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 《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1978年5月10日《理论动态》发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 “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13日) “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9页。

8 (五)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 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10 (六)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979年3月30日, 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1979年3月30日, 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1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会场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

12 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 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

13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 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纲领的与时俱进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纲领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 --毛泽东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 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江泽民

14 (一)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9月 在北京召开

15 主要内容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 提出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在本世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
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16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7 “翻两番”的奋斗目标 1981年,邓小平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构想的具体标准,这就是“翻两番”:
  1981年,邓小平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构想的具体标准,这就是“翻两番”: “以1980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50美元为基数,用10年时间翻一番,到1990年达到500美元,再用10年时间再翻一番,到本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

18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和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和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19 (二)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

20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经济建设 四项基 本原则 改革开放 综合国 力上升

21 3.“三步走”的战略规划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2 (三)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江泽民为核心的第 三代领导集体形成 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

23 1.1989年政治风波的平息与新的中央领导集 体的形成
1.1989年政治风波的平息与新的中央领导集 体的形成 ◆政治风波的平息 1989年春夏发生的政治风波,是极少数敌对势力利用党在工作中的失误,利用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的不满,掀起的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动乱。

24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同意邓小平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 实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交接。

25 2.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 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
南方谈话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总结,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以这次谈话与随后不久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6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 国内背景 改革引发深层次矛盾凸现,一些负面现象出现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 国际背景 西方经济制裁 苏联东欧剧变
结果:引发姓“社”姓“资”的争论

27 ◆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28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才是硬道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判断改革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29 3.中共十四大召开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四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

30 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 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 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31 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精辟论断, 根据14年来的实践经验,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精辟论断, 根据14年来的实践经验,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2 (四)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大会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大会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33 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34 历史地位 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5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经济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文化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6 (五)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深入贯彻 2000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的长篇报道,首次披露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三个代表”思想发端于高州,明确于广州,深化于上海,完善于2001年“七一”讲话。

3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
十六大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8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10 建党一百年 新中国成立一百年
建党一百年 新中国成立一百年 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9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40 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

41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了全面论述,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等 。

4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首次将“和谐”列入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4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 安定有序 诚信友爱 民主法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充满活力 公平正义

44 5.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5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
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同时阐述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45 6.“十一五”规划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6 (六)中共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47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8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49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0 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51 三、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和成就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1.农村经济改革的历程 (1)邓小平关于农业的“两个飞跃”思想
第一个飞跃: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第二个飞跃: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52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 ①包产到户的兴起、实施和完善
1978年冬,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订的一张包产合同书掀起了包产到户的序幕。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始出现“包产到户”的政策松动小缺口。

53 中央“一号文件” “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江泽民十六大报告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承认“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的,是一次认识上的大突破。 1983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彻底地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 ,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到15年以上,帮助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1993年中共中央明确宣布: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在土地承包期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江泽民十六大报告

54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 “大包干,直来直去不绕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55 ③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它从根本上动摇了人民公社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促使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
它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 它促使了村民的流动,促进了城乡的交流。

56 (3)乡镇企业的兴起和改组 ①兴起原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劳动热情空前提高,农业生产迅速增长,为农村非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又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予以吸收。

57 ②发展历程 高峰期 1978年到1988年 治理整顿阶段 1989年至1991年 全面改革与发展阶级 1992至1996年 改制新阶段
十六大以后,完善承包、租赁、兼并、拍卖、破产等项制度

58

59

60 (4)废除农业税 ①税费改革的背景 农民负担加重 农民增收缓慢 农村干群关系紧张

61 农民负担增长及原因 机构臃肿、人员膨胀。 税费不分,费出多门,费重于税。
1988~199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当年价计算年均增长9.5%,而同期农民人均负担却增长了16.7% !

62 温饱尚可,富裕不足 辛辛苦苦三百天, 洒尽汗水责任田; 亩产千斤收成好, 年终结算亏本钱。

63 ②税费改革的历程 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2002年3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

64 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废除农业税条例

65 ③取消农业税的影响 2004年、2005年、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8%、6.2%和7.4%,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 “经典中国·辉煌55年·农村改革篇” 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66 废除农业税后农民的减负

67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0年《南方周末》年度人物 李昌平 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68 ①背景 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已连续7年低速增长,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 农民增收缓慢

69 城乡发展不平衡 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28∶1 教育、医疗、卫生等系列方面均存在重大差别。

70 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 我国农村总体上还较落后。

71

72

73 ②提出及推进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74 2006年2月,中央发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 《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75 ③基本要求 生产发展

76 生 活 宽 裕

77 乡风文明

78 村容整洁

79 管 理 民 主 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80 ④基本方针 “多予、少取、放活”

81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82 (5)成就 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基础设施成果显著; 义务教育基本实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
【经典中国·展望十一五】多策并举建设新农村

83 加大农村义务教育

84 “农民工日”诞生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重庆设立农民工日 农民工之歌
预计到2008底,我国广大农村将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重庆设立农民工日 11月第一个星期日 农民工之歌

85 ⑤当代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时代选择? 关注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主题。 2006年,北京大学生“村官”2016名上岗。
幸福源自实现了内心所追求的理想和生活方式。 实践赋予了我们新的知识和快乐。 2006年,北京大学生“村官”2016名上岗。 2007年,3000名“村官”上任。 志存高远的大学生村官

86 2.城市经济改革的历程 (1)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87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①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有益补充 重要组成部分

88 ②确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89 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指出:计划多 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指出:计划多 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90 (4)国有企业等其他方面的改革 ②大力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①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91 3.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 (1)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2)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 建立经济技术开放区;保税区;开放边境城市、省会城市、内陆城市

92

93 (3)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11月20日,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尔·穆尔致函世贸组织成员,宣布我国政府已于2001年11月11日接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这个议定书将于12月11日生效,我国也将于同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94 中国经济的发展 至2006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排世界第四,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
1978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提高到11759元,年均增长12.4%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87元 ,年均增长9.6%。 2000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 到2006年底,全国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87亿人、1.12亿人、1.57亿人和1.02亿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374万人;全国共有2235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

95 (二)政治体制改革历程 (1)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政治体制改革基本阶段和思路 (1)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0年8月,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96 (2)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部署阶段(80年代中后期)
从1985年下半年到1987年上半年间,邓小平多次强调必须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 1986年9月,中共中央成立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 1987年10月,十二届七中全会《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 中共十三大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97 (3)总结经验调整思路阶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
由突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地位和份量调整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发生变化:着重解决权力过分集中》进一步完善党政制度 在实践中,政治体制改革有所放缓,从而在整体上使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98 (4)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时期(90年代中后期至今)
中共十四大: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共十五大:加强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 ,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任务。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中共十六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中共十七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99 2.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100 3.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007年11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

101 4.基层民主改革 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以社区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城市基层民主建设
以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的企事业基层民主建设

102 村 民 自 治 设立村民委员会 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03 5.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十五大报告 2001年9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104 6.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
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修改。这次的修改主要集中在经济体制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和帮助方面。 2005年2月28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05 7.尊重和保障人权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大的人权。”——江泽民
“人权问题说到底是属于一个国家主权范围的事,我们坚决反对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江泽民 1991年11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布的第一份以人权为主题的官方文件。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首次将“人权”概念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06 8.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07 中国宗教信仰政策及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反对一切形式的邪教组织及其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 截至2004年底,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清真寺约2.39万座,教职人员约2.7万人。

108

109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10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针与活动 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

111 “五讲四美”活动与树立行业新风 1981年“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 1996年实施以“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行业活动。
1997年 “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

112 2.以德治国 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
“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

113 3.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114 (四)全方位外交局面的形成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地道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地世界。

115 1.外交工作新局面的打开(1978-1988) (1)中日关系改善 福田赳夫首相欢迎邓小平访问日本
1978年8月12日,中日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 福田赳夫首相欢迎邓小平访问日本

116 (2)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 (3)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同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
邓小平访美时与卡特 总统在白宫阳台上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同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 (3)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17 2.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面推进(1989-1996)
(1)东欧剧变后邓小平提出新的外交方针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

118 (2)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先后与印尼复交,与新加坡、文莱、韩国建交,与蒙古、老挝、越南实现关系正常化。
与东盟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对话机制。

119 (3)加强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正式成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同里约集团等发展中国家地区组织的关系有了建设性发展。 构筑长期稳定的中非关系。

120 (4)努力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及时与独联体和东欧新独立国家建交。 利用矛盾,逐步打破了西方的制裁。 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成功访日。
1991年起,同西欧关系明显改善。 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成功访日。 1994年江泽民主席应邀访问法国。 1996年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促使克林顿政府宣布对华实行“接触”政策。

121 3.全方位外交新局面(1997- ) (1)妥善应对国际危机,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
3.全方位外交新局面(1997- ) (1)妥善应对国际危机,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 反对北约轰炸南联盟和我国驻南大使馆。 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 积极斡旋朝鲜半岛核危机。 2007年2月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

122 2007年1月14日温家宝出席第十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2)巩固与周边国家的战略依托关系 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全面发展 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不断深化 巩固与朝鲜、韩国、日本的关系 2007年1月14日温家宝出席第十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123 2008年5月7日胡锦涛访日 2008年3月15日,胡锦涛在中国人民大学 2008年5月29日,韩国总统李明博北大发表演讲
2008年5月24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步入北大演讲会场 2008年5月7日胡锦涛访日

124 (3)构筑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 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利益攸关者、建设合作者)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日战略互惠伙伴关系 俄罗斯年的徽标

125 (4)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取得新突破 中非合作论坛 友谊、和平、合作、发展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访问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政治上平等互信 经济上合作共赢 文化上交流互鉴

126 (5)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 2005年11月,胡锦涛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发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

127 (五)顺利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84年6月22日、23日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发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讲话。

128 2.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129 3.努力促进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 1963年初,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思想提出“一纲四目”解决台湾问题:
(1)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 1963年初,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思想提出“一纲四目”解决台湾问题: “一纲”:台湾必须回归祖国。 “四目”:①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都由蒋介石决定;②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③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④双方互信,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之事。

130 (2)“叶九条”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正式提出“和平统一”的对台方针,希望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 1981年9月30日,在共和国三十二个国庆节前夕,叶剑英委员长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九条对台方针。

131 (3)“邓六条” 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 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983年6月25日,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了按照“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具体构想。 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 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 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 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不现实。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

132 (4)“九二共识”与 “汪辜会谈” “九二共识”指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1993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

133 (5)江泽民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 面向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两千一百万台湾同胞,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 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 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 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134 (6)胡锦涛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2005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联组会,并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重要意见。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135 (7)《反分裂国家法》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36 (8)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2005)

137 (9)中国国民党获得台湾地区选举胜利 2008年2月22日,马英九、萧万长获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胜利
2008年5月26-31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大陆

138 (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面向新世纪,党中央领导全党正在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江泽民

139 1.加强党的建设的背景 “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党的十七大报告

140

141 2.整党建设 ◎统一思想,纠正一切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1983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关于整党的决定,开始全面整党。整党历时三年半,到1987年5月基本结束。 整党的任务: ◎统一思想,纠正一切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整顿作风,纠正各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 ◎加强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改变党组织的软弱涣散状况; ◎纯洁组织,把坚持反对党、危害党的分子清理出去

142 3.《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1989年7月2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 1990年3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143

144 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理论著作出版 1991年《毛泽东选集》(1-4卷)再版 1993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发行
2006年《江泽民文选》正式出版

145 5.《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1994年9月,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对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

146 6.“三讲”教育 1998年11月21日,根据中共十五大的部署,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147 7.《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2001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提出必须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

148 8.兴起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潮
2003年 6月,中央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发出《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 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讲话,对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作了有力的动员。 中央宣讲团赴各地宣讲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149 9.《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150 10.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从2005年初开始,中央决定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151

152 法院庭长宋鱼水 公安局局长任长霞

153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新时期 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154 (一)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55 (二)主要经验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156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2.结合实际,试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启示。 3.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谈谈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57 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
《邓小平年谱( )》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 《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现代史》(上、下)(1919-2000) 王桧林、郑大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靳德行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8 本讲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Download ppt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学目的要求:"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