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神经系统疾病 病理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神经系统疾病 病理教研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神经系统疾病 病理教研室

2 病变类型: 先天性畸形 代谢性和中毒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 血管疾病(占机体耗氧量20%,搏出量15%) 肿瘤 颅脑外伤 脱髓鞘疾病 变性疾病

3 病理上特殊规律 CNS易损性; 封闭式颅脑、椎管,限制了病变组织的膨胀; 特有的定位表现、功能障碍;
除有器质性病变外,还有神经、精神方面表现,综合征较复杂。

4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损伤的基本反应

5 一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 神经元 1 Nissl小体溶解(chromatolysis) 中央性:最多见于轴索反应
周围性:代表致病因子的早期反应 2 神经元急性坏死 红色神经细胞 鬼影细胞

6 中央尼氏体消失

7 鬼影细胞

8 3 神经元慢性病变 单纯性萎缩 神经原纤维缠结 包含体:胞浆内:Negri、Lewy小体 核内:病毒包含体 老年斑:球状嗜银斑 4 轴索变性

9 包含体

10 轴索断裂

11 (二)神经胶质细胞 1 星型胶质细胞 增生 修复、愈合 胶质瘢 痕 GFAP(+) 肥大:肥胖星型胶质细胞 2 少突胶质细胞:卫星现象
增生 修复、愈合 胶质瘢 痕 GFAP(+) 肥大:肥胖星型胶质细胞 2 少突胶质细胞:卫星现象 3 室管膜细胞: 颗粒性室管膜炎 巨细胞病毒包含体

12 胶质瘢痕

13 卫星现象

14 正常室管膜

15 颗粒性室管膜炎

16 4 小胶质细胞(可能来源于血单核细胞,CNS的吞噬细胞):
急性病变3-4天后即有吞噬活动 增生 吞噬脂质 巨噬细胞,称格子细胞(gitter cell)多见于梗死灶内。 慢性病变(如神经梅毒) 增生、核伸长 杆细胞(nod cell)。 噬神经细胞现象。

17 小胶质细胞吞噬脂质

18 格子细胞

19 小胶质细胞吞噬 含铁血黄素

20 嗜神经现象

21 二 常见并发症 1 颅内高压,脑疝形成(herniation):主要由于颅内占位性病变和脑脊液循环阻塞所致的脑积水。 海马沟回疝 扣带回疝
小脑扁桃体疝 2 脑水肿 血管源性:间质性水肿 细胞毒性:细胞内液体

22 扣带回疝

23 小脑扁桃体疝

24 海马沟回疝

25 脑水肿的分类

26 脑水肿

27 脑水肿 脑水肿

28 病理改变:脑回变平,脑沟变浅 切面特点(早期)
血管源性(湿脑) 新鲜切面湿润,有液体渗出,出血点流散,脑组织触诊有松软感。 细胞毒性(干脑) 切面很少有游离液体渗出,切面的点状出血不向周围流散,脑组织触诊有韧实感。

29 3 脑积水:脑积液量增多伴脑室扩张。 形成原因 1)产生过多 单纯脑脊液分泌过多 脉络丛病变:肿瘤 脑膜炎,另:无菌性脑膜刺激

30 2)脑脊液循环阻塞—阻塞性或非交通性脑积水
脑脊液循环路径的发育异常 颅骨畸形 颅内肿瘤 粘连性阻塞:出血、炎症、外伤

31 3)脑脊液吸收障碍—交通性脑积水 蛛网膜粒的闭塞、静脉窦的血栓形成性静脉炎和闭塞皆可引起脑脊液吸收障碍。 病理改变: 脑室扩张、脑组织萎缩。

32 脑积水

33 第二节 感染性疾病

34 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 局部扩散 直接感染,创伤或医源性感染 经神经感染 病原体多种,主要介绍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

35 细菌性疾病 脑膜炎 分类: 化脓性脑膜炎—由化脓菌感染引起(如:流行性脑膜炎); 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
细菌性疾病 脑膜炎 分类: 化脓性脑膜炎—由化脓菌感染引起(如:流行性脑膜炎); 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 慢性脑膜炎—可由结核杆菌、梅毒、布氏杆菌、真菌(机会感染)等引起。

36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原菌因病人年龄不同对细菌的易感性不同: 新生儿期—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
儿童期—呼吸道内细菌(流感噬血杆菌) 青年和成年人—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其他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3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致病菌:脑膜炎双球菌 发病机制:流行性(多在冬春季)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病人/带菌者 飞沫 易感者
病人/带菌者 飞沫 易感者 细菌寄生在鼻咽部粘膜 健康带菌者 抵抗力低下时入血 菌血症 脑膜炎

38 病理变化 肉眼:脑脊膜血管扩张充血 重:蛛网膜下腔灰黄色脓性渗出物 轻:脓性渗出物沿血管分布 渗出物阻塞脑室 脑室扩张
渗出物阻塞脑室 脑室扩张 镜下:蛛网膜血管高度扩张、蛛网膜下 腔脓性渗出, 病变严重者:脉管炎和血栓形成 出血性梗死

39 流行性脑膜炎

40 临床病理联系 一般化脓性炎症的全身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1 颅内压生高:三联征:头痛、喷射性 呕吐、视觉障碍。前囟饱满
1 颅内压生高:三联征:头痛、喷射性 呕吐、视觉障碍。前囟饱满 2 脑膜刺激症: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屈髋伸膝(Kernig)征阳性。 3 颅神经麻痹 4 脑脊液

41 角弓反张

42 结局和并发症 脑积水 颅神经受损麻痹 脉管炎—脑缺血、梗死 暴发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多见于儿童
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表现,伴肾上腺严重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称沃—弗综合征。

43 病毒性疾病 变质性炎症,常伴有脑膜反应。 不同病毒感染途径不同: 脊髓前角灰质炎——消化道传染 森林脑炎——壁虱传染
流行性乙型脑炎——蚊虫传染 与机体抵抗力密切相关:单纯疱疹脑炎 大多病毒性脑炎不引起大片组织坏死,单纯疱疹脑炎例外。

44 基本病变 炎细胞浸润,围绕血管形成血管套; 胶质结节形成:小胶质细胞、星型胶质细胞; 包含体形成: 病变的定位:
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狂犬病毒 海马回神经元 单纯疱疹病毒 颞叶神经元

45 乙型脑炎 发病机制: 乙型脑炎病毒 传染源或中间宿主 蚊虫叮咬 人 局部内皮细胞、全身单核细胞系统内繁殖 致病 侵入CNS
隐性感染 免疫力低下 病毒血症

46 病理改变 部位:整个CNS灰质,大脑皮质、基底 核、视丘最严重; 肉眼:脑膜充血、脑水肿 切面:散在的粟粒大小的软化灶;
镜下: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筛状软化灶(具有特征性); 胶质细胞增生。

47 临床病理联系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颅神经麻痹 脑水肿、颅内压升高; 脑膜刺激征阳性; 脑脊液改变。 消化道传播
定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越向上越轻。

48 具有病毒感染的基本特点; 胶质细胞增生显著、噬神经细胞现象明显; 有些神经细胞内可见嗜酸性核内包含体; 晚期:前角、前根萎缩;神经纤维脱髓鞘和Waller变性; 肌肉弛缓性瘫痪,明显萎缩。

49 软化灶

50 脊髓灰质炎前根萎缩

51 第三节 神经系统肿瘤

52 肿瘤 多为颅内肿瘤,胶质瘤最多见; 儿童发病率高,仅次于白血病,胶质瘤、髓母细胞瘤较常见。 临床病理联系: 局部神经症状
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

53 神经系统常见肿瘤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胶质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 原始神经上皮源性肿瘤—髓母细胞瘤 脑膜瘤 松果体瘤 垂体肿瘤 转移性肿瘤
周围神经肿瘤 神经鞘膜肿瘤 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瘤 神经细胞源性肿瘤 神经母细胞瘤 节细胞神经瘤

54 胶质瘤 生物学特性: 良恶性的相对性:浸润性生长,无包膜; 局部浸润: 转移:脑脊液转移

55 分类 星型细胞瘤(ⅠⅡⅢⅣ级) 室管膜瘤(ⅠⅡⅢⅣ级) 少突胶质瘤(ⅠⅡⅢⅣ级) 神经元—星型细胞瘤 分级标准:
1)瘤细胞非典型性;2)核分裂: 3)内皮细胞增生; 4)坏死。

56 星形细胞瘤 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30%; 年龄和性别:各年龄组均可发生: 大脑:35—45岁; 小脑:8—18岁。 部位:
儿童:小脑、脑干、视丘下部、视神经; 成人:大脑半球,多在额、颞、顶叶, 占82%。

57 病理: 肉眼:结节、巨块状;灰白色;分化好的肿瘤境界不清,分化低者境界清。
镜下:肿瘤细胞由分化不一的纤维型和原浆型星形细胞组成,瘤组织内有丰富的胶质纤维。 星形细胞瘤: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Ⅰ-Ⅱ级 分化不良(间变型)星形细胞瘤:Ⅱ-Ⅲ级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Ⅲ-Ⅳ级

58 小脑胶质瘤

59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出血

60 星形细胞瘤Ⅰ-Ⅱ

61 星形细胞瘤Ⅰ-Ⅱ

62 星形细胞瘤Ⅱ

63 肥胖型星形细胞瘤

64 星形细胞瘤Ⅱ-Ⅲ

65 星形细胞瘤Ⅱ-Ⅲ血管增生

66 转移瘤 可累及脑、脊髓,脑较多见; 原发瘤:最多为支气管肺癌,其次乳腺癌; 脑转移瘤部位:多位于皮质白质交界处。


Download ppt "神经系统疾病 病理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