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40年代小说.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40年代小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40年代小说

2 第一节 孙犁的小说 一、战争环境下的人情美 (一)家人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第一节 孙犁的小说 一、战争环境下的人情美 (一)家人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荷花淀》:在极平凡的故事里,作者的主要目的并非要表现战争本身的残酷性,而是要表现战争背景下妻子、丈夫、父亲的亲情;妻子美丽而贤淑,丈夫英勇而柔情,父亲善良而伟大。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3 (二)战友之间和谐与温情的人际关系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里,“我”与19岁的游击组员三槐同住地洞,并“住在一条炕上……情况紧了,我们俩就入洞睡觉,白天也不出来,情况缓和,就守着洞口睡。”在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中,我们感情愈加深厚。三槐悉心照顾着生病的我,“他不叫我出门,吃饭他端进来一同吃,他总是选择最甜的有锅巴的红山药叫我吃”。 (三)军民鱼水之情 《山地回忆》中,通过我与妞儿的交往,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苦的环境中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女孩纯朴真挚的人情。 孙犁的作品深刻显示了战争背景下的仁爱与温情,他有意识地避开严酷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安与压力,站立在人性的立场对人际关系的纯洁、和谐进行了诗意的讴歌与赞赏,还原出艰难岁月中人性的本真与美好。

4 二、战争环境下的诗情画意 (一)清丽雅致的艺术画卷的描摹
《荷花淀》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罩起一层薄薄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清新的荷叶荷花香”。 (二)欢快的节奏 《嘱咐》中水生要走,水生嫂用冰床子送水生过河,对于水生嫂使用冰床子这一幕孙犁写得跌宕起伏:女人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象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叶草。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只见他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就象受了惊的小蛇,抬起头来,窜过去了。

5 (三)大自然被赋予了坚毅品格 《蒿儿梁》中,尽管到处冰天雪地、一片苍凉,但在这苍凉之中,依然会绽放出热烈而令人振奋的美感:树林里积着很厚的雪,向阳的一面,挂满长长的冰柱。不管雪和冰柱都掩不住那正在青春的、翠绿的杉树林。这无边的杉树,同年同月从这山坡长出,受着同等的滋润和营养,它们都是一般茂盛,一般粗细,一般在这刺骨的寒风里,茁壮成长。

6 第二节 丁玲和周立波的土改小说 一、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一)作品分析
第二节 丁玲和周立波的土改小说 一、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一)作品分析 小说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普通村子为背景,真实而细致地描写了土改运动的整个过程。小说以工作组领导群众揭露狡猾、隐蔽大地主钱文贵为线索,突出表现了土改运动中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和人性关系的微妙性。作品中分为两大阶级,一是以张裕民、程仁为代表的贫苦农民,二是以钱文贵、李子俊、侯殿魁为代表的豪绅,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土改运动中的主要矛盾,最终地主被推翻,农民分到土地。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7 (二)艺术成就 1、真实反映了土改运动中农村的阶级关系 各个阶级之间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形成了犬牙交错、互相渗透的微妙关系:钱文贵这个村里的恶霸地主,他的亲哥哥钱文富却是村子里种二亩菜园地的地地道道的贫农,他的儿子钱义是八路军战士,媳妇是富裕中农顾涌的女儿,女婿张正典是村治安委员,侄女黑妮是村农会主任程仁的情人,农村各阶级之间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联系,使农村的阶级关系无限复杂化。 2、细腻的心理刻画 丁玲忠实于现实的描写,她对农民思想、心理刻画的历史真实性,使得她的描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此外,在表现农村中的新人时,作者也没有人为地把他们拔高,而是真实地写出了他们如何在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摆脱自身的弱点逐渐成长的。

8 3、浓郁的生活气息 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给这幅画卷带来了明朗纯净的色彩和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格调,穷人分得了胜利果实,内心充满了喜悦,甚至果树园的草木也欢腾起来。”梯子架在树旁。人们爬上了梯子,果子落在粗大的手掌中,落在蔑篮子里,一种新鲜的香味,便在那些透明的光中流荡。” 在果树园里,阳光普照,充满了欢声笑语。 4、语言细腻、蕴藉、凝练 李子俊的女人再次走到果树园,看到别人在兴高采烈得摘果子,她心里又气又恨,她望着树,望着那缀在绿树上的红色的珍宝。她想:这是她们的东西,以前,谁要在树下过,她只要望人一眼,别人就会赔着笑脸来奉承解释。怎么如今这些人都不认识她了,她的园子里却站满了这么多人,这些人任意上她的树,践踏她的土地,而她呢,倒好像一个不相干的讨饭婆子,谁也不会施舍她一个果子。通过剖析,让一个满怀仇恨而又无可奈何的地主婆形象活脱脱地跃然于纸上。

9 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一)作品分析 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萧祥带工作队进入元茂屯,以赵玉林为中心人物,展现了元茂屯农民对恶霸地主韩老六的斗争,后以赵玉林在剿匪中英勇牺牲结束。第二部写一年后萧队长带领工作队再进元茂屯,扭转了村里的不利形势。主人公是郭全海,他带领农民继续赵玉林等人的未竟事业,进行锄奸反霸,对地主杜善人展开了斗争,最后巩固了胜利果实,并带头参加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10 (二)艺术特色: 1、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暴风骤雨》缺乏《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样错综复杂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小说里,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成了唯一的矛盾,而且斗争的双方营垒分明,阶级阵线就象政策条文规定的那么清楚,绝对不存在互相渗透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现实主义深度。在反映生活固有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方面,《暴风骤雨》不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2、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说用单纯、明朗、简洁的语言形式,描绘出了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如对赵玉林温暖的家庭生活的描写、对白玉山富于风趣的家庭生活的描写都十分传神。

11 第三节 路翎的小说 一、简介 (一)舅父为苏州首富
第三节 路翎的小说 一、简介 (一)舅父为苏州首富 路翎是他1940年在《七月》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要塞”退出以后》首次使用的笔名。在路翎二岁时,父亲赵振寰自杀身亡,不久随其母改嫁,迁到南京。外祖父家是一个封建大家庭,舅祖父蒋捷三为苏州巨富,此人即以后《财主底儿女们》中苏州首富蒋捷三的原形。后来,由于舅父的儿女为了争夺家产,斗得不可开交,内部的倾轧和外部的战争风云,使显赫一时的家境迅速落入困顿,这给早慧的路翎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12 (二)在胡风主编的《七月》上展露文采 1939年开始在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发表作品,很快地路翎便以惊人的才华,迅速成为"七月派"最重要的小说家。抗战期间先后出版的小说有《饥饿的郭素娥》(1943)、《蜗牛在荆棘上爬行》(1944),短篇集《青春的祝福》(1945),长篇《财主底儿女们》中篇《嘉陵江畔传奇》(1945)等。 (三)作品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 路翎的早期作品,大都反映破产农民、矿工、卖艺人、匠人、商贩等下层人民的生活。他正式开始创作的两三年间,在重庆的矿冶研究所会计室当办事员,家居矿区,看到了矿工们住破工棚,衣衫褴褛或赤身露体地下矿井,经常发生矿坑塌方、涌水和瓦斯爆炸等惨事,很多人被活埋在下面。 (四)重视“原始强力” 他并不着力于对旧社会黑暗生活本身的揭露,而是试图透过这种描写,寻求出"人民底原始的强力,个性的积极解放。"他特别看重存在于人民身上的自发的、潜在的、不可压抑的,来自生命本体的力,就是被"七月派"称作"原始强力"的东西。

13 二、《饥饿的郭素娥》 (一)充满心理性格之力度的作品
这是一部充满心理性格之力度的作品,它通过一个受着肉体、精神双重饥饿的煎熬,而又始终固执、并且绝望地追求生命价值的女人,牵连了她和三个人的感情纠葛,在他们的性格碰撞中,不知节制地迸射出所谓原始强力的生命火花。 (二)挖掘出“原始强力” 作者在这个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中,执意挖掘出蕴藏在人民心中的追求个性解放和自发反抗黑暗势力的"原始强力",使人们看到了我们柔弱的民族性深处的"蛮性"。在生命火花的张扬中,作家以主观的热情突入人物心灵搏斗之间,完成了一个浓重得令人窒息的悲剧,从而控诉了那个“把人烧死,奸死、打死、卖掉”的野蛮社会。

14 三、《财主底儿女们》 (一)写出青年中不同的精神路向
《财主的儿女们》是一部八十多万字的长篇巨著,全书分两部。第一部从“一·二八”写到"七·七"事变前夕,故事主要写苏州巨富蒋捷三的二儿子蒋少祖对封建家庭的反叛、斗争和颓唐、倒退,以及蒋家的儿女们为争夺家庭财产而展开的斗争。第二部从"七·七"事变写到苏德战争爆发,集中描写蒋捷三的三儿子蒋纯组在动乱的岁月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生活道路。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15 (二)蒋少祖: 1、追求自由、解放 2、革命失败后消沉、颓唐 3、战前的兴奋和紧张 4、贪图安逸、堕落 蒋少祖他十六岁离开家庭,接受了进步思想,要求民主自由、个性解放。大学毕业后攻击旧文化、旧道德,成为蒋家"第一个叛逆者"。但是,大革命失败后,他对革命失去了信心,开始消沉、颓唐。当他当上了参政员以后,就完全变得反动了,对封建家庭,也由决裂变成了妥协,由叛逆者变成了孝子,成了反动政客和地主分子,过着贪图安逸,吃喝玩乐的堕落生活。

16 (三)蒋纯祖: 1、积极向上 2、经历重重磨难 3、孤独地死去 他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很早就游离于家庭之外,孤独地寻求自己的生活道路。他应朋友之约到农村乡镇石桥场的小学教书。他以石桥小学校长的名义勒令有钱的学生迅速交纳学费,否则开除学籍。这惹恼了农村黑暗的封建势力,遭到了他们的迫害和暗算。他不得已离开,当他的肺病到了晚期,他扶病赶回石桥场,想重新干一番有意义的事业,却终于不能如愿,在石桥场孤独凄凉地死去了。他至死也没有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道路和位置。

17 四、反映“奴役创伤”的作品 《罗大斗底一生》
罗大斗:这是一个向强者屈膝、又向弱者耍横,被黑暗吞没、自己又制造黑暗的堕落了阿Q,一个乡村下流社会无可救药的渣滓。最后,他被财主捆去当壮丁,撞死在瓦砾场的石头上。小说的题记,引用了拜仑的诗句:“他是一个卑劣的奴才,鞭挞他呀,请你鞭挞他!”这篇小说相当典型地展示了中国农民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18 五、关注农民思想转变 《王炳全底道路》 路翎以高强度的心理解剖艺术,使王炳全在一己的恩仇中,孤独地挣扎着,奔突着,情绪沿着悲愤、绝望、沉沦、报复、悔恨的高频率曲线颤抖着,终于扣开了一个农民的较为宽广的心胸,看取“世界上总有我的路”,从而把宁静的团圆留给邻人、不是“简单地一直向前”,而是负着残缺的痛苦去开拓新的生命形式。

19 第四节 钱钟书的《围城》 一、生平 (一)破格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第四节 钱钟书的《围城》 一、生平 (一)破格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10年11月21日,钱钟书先生出生在无锡城区七尺场钱氏家族中,1929年秋天,钱钟书先生投考清华,尽管他中文、英文等试卷成绩均佳,但数学只考了15分。按照规定,一门功课不及格即不能录取,但校长罗家伦被钱钟书的英文试卷吸引住了,破格录取他进了清华大学外文系。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20 (二)得了庚子赔款赴英国留学 1935年以名列榜首的优势取得了庚子赔款赴英国牛津大学公费留学资格,清华大学聘请钱钟书先生任外文系教授。时抗战发生,清华与北大、南开内迁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钱钟书先生至西南联大执教。一年后,应父亲召唤至湖南任国立师范学院外语系主任。 (三)学术巨著《宋诗选注》、《管锥篇》 钱钟书出版了一系列作品,随感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抗战胜利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收录了四篇小说《上帝的梦》、《麦苗》、《灵感》、《纪念》),长篇小说《围城》是他用两年的时间完成的世界名著。1948年6月,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出版。解放后,钱钟书先生完成了两部学术巨著《宋诗选注》、《管锥篇》。

21 二、《围城》 (一)主题 1、 围城象征婚姻 褚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是说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y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作者借褚慎明和苏小姐之口抒发了对婚姻的感想与感叹,道出了”围城”的第一重意义。” 电视剧《围成》剧照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22 2、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处境 方鸿渐曾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对赵辛楣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这里”围城”的第二重寓意指对人生、社会环境的真实感悟。 3、人类困境的根源:心灵的隔膜 美国学者夏志清就曾说过”《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独和彼此之间无法沟通的小说”。因而也导致了人生”围城”境遇的产生。文中有一句能很好地阐释这个主题,就是说方鸿渐和苏文纨的关系:”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而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这句话可反映了人与人之间难以冲破的隔膜,心与心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23 (二)人物形象 1、方鸿渐:玩世不恭,但不失热情与正直 他虽然不求上进,在国外留学混了几年,从骗子手中买了一张假博士文凭,但这只是为了向家人交差,从不以此炫耀。”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上决不开这个学位。”他一直恪守这条原则。在三闾大学,他也从未想过用假文凭换取教授的职位。面对一帮不学无术、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的”伪道学”,方鸿渐选择的不是同流合污,而是避而远之,幻想凭真才实学争得一片自己的天空;他具有民族正气,当他工作的新闻社被日伪机关收买后,他毅然离开报馆,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身上的气节。

24 爱情上纯洁、热情、真挚 他喜欢热情开朗的唐晓芙,不喜欢庸俗势利和虚伪的官僚千金苏文纨,反映了他在爱情上的真挚。 生活中的被动、无奈懦弱;强烈的虚荣;虚伪无聊 方鸿渐在他对生活的每一次选择中,都是被迫的、无奈的,从来没有自己的主见。去欧洲留学,是他丈人的建议;买克莱登文凭是迫于父亲和老丈人的压力;回国后找不到工作,只有到丈人开的”点金银行”暂谋生路;后来在丈人家呆不下去,只有去湖南的三闾大学谋职,而这个选择也是他的情敌赵辛楣安排的。在三闾大学,方鸿渐也没能呆下去,最后又被迫回到上海。

25 2、其他知识分子形象 褚慎明:虚伪卑劣 《围城》中的褚慎明是个披着哲学家外衣的色情狂。他开始”最恨女人,眼睛近视得厉害而从来不肯配眼镜,因为怕看清楚女人的脸,又常说人性里有天性跟兽性两部分,他自己全是天性”。在宴席上,初见苏文纨时,”他象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弹’,险的突破眼眶,迸碎眼镜。”当他听到苏小姐跟他讲“心”时,”非常激动,夹鼻眼镜泼刺一声直掉在牛奶杯子里,溅得衣服上桌布上都是奶。” 李梅亭:道貌岸然、卑鄙下流 在三闾大学,他当上了训导长,满口仁义道德,”说什么中西文明国家都严于男女之防,师生恋爱是有伤师道尊严的,万万要不得,为防患于未然,未结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学生的导师。”“男女同事来往也不宜太密,这对学生的印象不好”。他在暗地里又偷偷去镇上嫖娼。

26 高松年:空洞虚无、不学无术、趋炎附势 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他不学无术,投机钻营政治。他不像科学家、校长, 倒像一个十足的政客加流氓,小说中写他“精明得睡觉还睁着眼睛,戴着眼镜,做梦都不含糊的”,他”研究生物学……自负最能适应环境,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对学校里三院十系的学问,样样精通”。他凭借出色的外交才能,招徕了三闾大学各色人等。他处事圆滑,左右逢源。 (三)“学人小说”——充满智慧 在讽刺方鸿渐购买博士文凭时,拉来了《圣经》:”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方鸿渐拿到假的博士学位,觉得这是欺骗,但转念一想,这至少是为了让父亲和岳父高兴,对于方鸿渐的这种自我安慰,钱钟书牵涉到中西古代圣贤: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圣人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活脱脱地画出了一个咬文嚼字的阿Q。

27 (四)风格:讽刺 1、运用比喻进行讽刺 在每个人物出场时,钱钟书都对人物肖像进行了描写,极尽讽刺之能事,使人未见人物的行为,便已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运用比喻讽刺女性的庸俗、丑陋;运用比喻讽刺知识分子的好色、不学无术、道貌岸然;运用比喻讽刺国民党的卖国政策;运用比喻讽刺现实的肮脏、龌龊。 2、运用活用词语进行讽刺 对方鸿渐、赵辛楣等人去三闾大学途中所乘的车就有这样精彩的一段描写:“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能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撒依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僻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驭了解。它开动之际,先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用车象征抗战时期国民党上层人物行为,口头上高喊抗战,实际消极不战,倚老卖老,压迫百姓。

28 3、运用英文词语进行讽刺 作者讽刺了张吉民善于卖弄自己,炫耀自己的走狗身份,刻画了张先生那种崇洋媚外的丑态。张吉民话中那些无谓的英文字,恰切地表现出他附庸风雅赶时髦又俗不可耐,浅薄虚荣,炫耀卖弄,甘当洋奴的丑态。对于他说话中夹杂的英文,作者也用了一个比喻:”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而他说的英文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4、运用文言文词语进行讽刺 写到方遁翁时,方鸿渐刚回国,报纸上就把他和苏文纨的博士照片刊登出来了,他的父亲看到后,说不能娶苏文纨这样的,就有下面一段话:”女人留洋得了博士,只有洋人才敢娶,否则男人至少是双料博士,鸿渐,我这话没说错罢?这跟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一个道理。”最后的一句文言讽刺了方遁翁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也讽刺了他卖弄学问的本质。

29 第五节 张爱玲的小说 一、生平 (一)家庭: 父亲:封建遗少 母亲:新女性
第五节 张爱玲的小说 一、生平 (一)家庭: 父亲:封建遗少 母亲:新女性 父亲属于典型的封建遗少,颇能附庸风雅,受父亲的影响,张爱玲三岁就会背唐诗,父亲给她请来了私塾先生,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催发了她对文学的嗜好。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与张爱玲的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是失去了母爱之后,而且承受旧家庭的污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30 (二)少女时期 才华出众;与父亲决裂 1931年秋,母亲将11岁的张爱玲送入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后,再次出洋。读书期间,张爱玲的孤僻性格和文学才华都显露出来,文章精神潇洒,词藻瑰丽。代表作品《霸王别姬》。1937年夏天,与父亲决裂。她父亲宁愿自己抽鸦片、嫖妓、赌博、娶姨太太,也不愿为她的教育多花一分钱,而且不分青红皂白地毒打她,囚禁她,甚至在女儿快要死时也不去理会,看出她父亲的糜烂荒唐、霸道,冷血残忍,这些人生经历,深深印在张爱玲的心灵深处。 (三)香港读书期间 学业被战争阻断 1938年,她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却因为欧战的爆发没能娶英国,而转入香港大学文学系。香港读书期间,成绩优秀,香港大学文科二年级有两个奖学金被她一人独得,因为她不仅可以学费膳宿费全免,毕业后还可能免费保送到牛津大学攻读博士。但是,三年级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本人围困,香港大学停止教学,张爱玲未能毕业返回上海。

31 (四)上海阶段 创作的高潮期 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发表了她一生中几乎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同年8月和11月,张爱玲相继出版了她最有代表性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 (五)再度香港—美国 寂寞的隐居岁月;孤独地死去 1973年迁居洛杉矶专事写作和读书,离群索居,不见人,不接电话,不与外界来往,闭门谢客,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人发现孤独地死于洛杉矶家中。

32 二、作品分析 (一)审美视角:言情,或者描写两性关系、婚姻关系
《倾城之恋》:白流苏和丈夫离婚已经七八年,住在娘家,她的兄弟把她视为碍手碍脚的不祥的扫帚星。白流苏产生了孤傲,偏执的心理反应,在一家人为妹妹到饭店相亲的时候,她偏偏以迷人的舞姿侵夺妹妹的目标范柳原的青睐。这位三十二岁的著名华侨的子弟把二十八岁的自流苏邀至香港,出身望族的自流苏不愿当名分不定的情妇。她不能容忍范柳原追逐其他异性,最终她又不能在上海的兄妹母嫂面前自贬身价,无可奈何地一步步成为范柳原的情妇。正当范准备去英伦从商,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炮火震撼了香港。他们一同避难,一同汲泉水,煮饭,彼此彻底谅解,登报结婚。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33 (二)主题:黄金和情欲的心理传奇 《金锁记》:尖利地剖析了一个卑微的女人曹七巧,在黄金的枷锁下丧失了人性,制造了一幕幕惨酷的悲剧。这就难怪傅雷为之怃然:“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悲剧变成了丑史,血泪变成了罪状,还有什么更悲惨的?当她的爱情得不到实现时,她又扑杀了其他人的幸福与和谐。这是一种阴郁的畸形的人性的抒写。 (三)基调:苍凉 张爱玲认为“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家庭的温暖,没有母爱,没有手足之间的骨肉深情,有的只是自私、卑鄙、虚伪和残忍,以及因利益而联结在一起的男男女女,可以说,她笔下展示的是一个情感缺失的荒凉世界,描写的是一段又一段的苍凉人生。代表作品:《半生缘》、《花凋》、《封锁》等。

34 三、艺术特点 (一)文化背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1、作品的命名:从古老的典故和小说、戏曲名词中点化出现代性的新意。
2、以传统的题材演绎现代的思想内容 3、传统的结构形式与西方现代派技巧的完美结合 (二)雅俗融合 1、从所写生活看,她对于人生之世俗层面的饮食男女。衣食住行投以极大的关注,同时对于人物的深层意识、人性予以剖析。 2、从叙事看,大抵是讲述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故事结构完整,但又与传统小说有差异,她的故事以对人、人性的探索为中心,呈现出现代小说的特征。

35 (三)丰富的意象:月亮、镜子、墙 月亮:《金锁记》中充斥着大量的月亮意象,月亮和女性的命运连在一起,第一段中的月亮,月亮还是30年前的那个月亮,而30年前的年轻人现在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故事的人物也在变(年轻人——老年人),不变的是故事的内容和地点,而这故事的见证者正是那千古不变的月亮。”这样的月光给全文笼罩了一个凄冷的氛围,埋伏下苍凉的基调,暗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镜子:镜子在张爱玲小说中反复出现,另外镜子在中国历代的男女情爱关系中反复出现,是一个重要的原型,镜子的一大特点就是易碎性,人们喜欢用破镜来形容夫妻之间感情不和,“破镜不能重圆”,镜子成为夫妻关系的象征,张爱玲把镜子引进男女情爱关系的描写,暗示爱情的脆弱和无可奈何。 墙:在《倾城之恋》中,现代文明被战争毁灭之后,只剩下无生命的墙,人在墙的面前显得这么渺小无助,即便是有一点真心,但它的背景却是文明已经毁灭了,墙意象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苍凉和对人生的失落。

36 (四)语言特色 1、语言视觉化——色彩语言的运用 语言视觉化的表现就是对色彩语言的运用,她的语言始终能刺激读者的眼球。作者自己也直言不讳地说:“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直到现在,我仍然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2、语言听觉化—音乐化的语言 音乐“能够以特殊的力量和准确性语言表现最隐秘的情感运动和不可捉摸的流动的情绪”。音乐描写文中所起的功能,大致分为两类:一,揭示人物心理;二,结构小说的框架。

37 3、古典小说的遗风 在父亲的熏陶下,她三岁背唐诗,四岁读《红楼梦》,终生研读这部著作,十四岁,写了一个长篇《摩登红楼梦》晚年写了一部《红楼梦魇》,曾自谓:“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她的很多作品都能看到《红楼梦》的影子。《金锁记》主人公曹七巧的出场,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翻版。 4、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那时天色已经暗上来了,月亮才上来。黄黄的,像玉色缎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片。”张爱玲用残缺不全的月亮比喻薇龙残缺不全的感情和被腐蚀的灵魂。 象征:月亮意象和镜子意象 通感:七巧“那平庸而尖利的喉咙割着人像剃刀片”,这是听觉向触觉的挪移,把七巧刁钻、尖刻的性格表现出来,读来令人毛骨悚然。

38 思考题: 1、赵树理和孙犁同为解放区作家,他们的作品有何异同? 2、以《饥饿的郭素娥》为例分析路翎的小说是如何体现 “原始的强力”的。
3、为什么《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4、张爱玲的小说如何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39


Download ppt "第三章 40年代小说."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