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一課 近體詩續選 (一)寄黃幾復  黃庭堅 (二)觀書有感之一 朱 熹 (三)颶風   鄭用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一課 近體詩續選 (一)寄黃幾復  黃庭堅 (二)觀書有感之一 朱 熹 (三)颶風   鄭用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課 近體詩續選 (一)寄黃幾復  黃庭堅 (二)觀書有感之一 朱 熹 (三)颶風   鄭用錫

2 課前引導 以今觀古 請現代人説一説古代人 陳黎寫詩給一千年前的詩人黃庭堅

3 〈世紀末讀黃庭堅 〉 / 陳黎 舊的世紀快過去了。翻讀 你的詩,卻覺得像逛一間 新開的精品店,樓上兼營 美容整型,器官捐贈移植
點鐵成金,奪胎換骨︰ 大大的告示牌嚇退了那些 傳統的消費者。他們說詩 豈能是煉金術或外科手術?

4 他們不知道外科也要用心 文章本心術。詩人重寫 時間留在水上的腳步,刻出 新的詩句,但不曾留下疤痕 他們說你是小偷,把偷來的 巧克力變造成「固特異」 翻滾奔馳在繫船三百里,去 夢無一寸的想像的糖果紙 哪能盡吃唐朝的糖啊,你說 他們說糖果紙是形式主義 說你是邪思之尤者剽竊之 黠者,拼貼戲仿面目獰惡

5 所以,你是遠在中國古代的 後現代了?你的法國近親 杜象把豎立的小便器搬到 展覽室,說這是「噴泉」 你的江湖夜雨,如果把它
顛倒成夜壺降雨,應該也是 一盞可以輝映千古的燈吧? 你詩句裡那個閉門覓句的 陳無己,其實就是我︰ 相隔九百年,發向你 夢境的船 ……半分鐘一班 註︰「文章本心術,萬古無轍跡」,「繫船三百里,去夢無一寸」,「江湖夜雨十年燈 」,「閉門覓句陳無己」等皆黃庭堅詩句。 陳黎文學倉庫網站

6 世紀末讀黃庭堅 出處:

7 目次 一、前言 六、問題與討論 二、寄黃幾復 七、延伸閱讀 三、觀書有感之一 八、牛刀小試 四、颶風 九、好站連結 五、文章結構表

8 一、前言 (一)宋詩的特色 從形式而言,宋詩可說是唐詩的延續,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兩種形式。
就內容而言,宋人擺脫了唐代的邊塞、閨怨題材,把精力轉移到詠物、說理方面。 唐詩主情,宋詩尚理。 試看清華大學呂正惠教授以「茶」 「酒」為喻 ——

9 讀宋詩則如「喝茶」,要細品而後才覺甘甜。
唐詩如酒 唐詩是「青年人的詩」 讀唐詩好比「喝酒」,其味是強烈的。 宋詩如茶 宋詩則是「中、老年人的詩」 讀宋詩則如「喝茶」,要細品而後才覺甘甜。 圖片來源-蘭臺

10 在表現手法上, 宋詩也呈現出以下特色—— 好議論、 散文化、 平淡、 俚俗。 (二)宋代詩人 北宋: 梅堯臣、歐陽脩、王安石、蘇軾、
黃庭堅; 南宋: 陳與義、楊萬里、范成大、 陸游(以上並稱「南宋四大家」)、朱熹

11 (三)臺灣古典詩的特色 臺灣古典詩三個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臺灣古典詩皆為古詩和近體詩,形式與中國並
無不同。但因臺灣有浩瀚的海洋,有秀麗的山川風 物,有特殊的歷史文化,有多樣的人群結構,作品 呈現的風貌,別具一格。 臺灣古典詩三個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12 明鄭時期 臺灣文教的開山祖—沈光文,他將古典詩歌傳入臺灣,是明鄭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此時來臺的人士,都是南明的臣民,他們一面希望能夠完成反清復明的大業,一面又忍受離鄉背井的苦況,因此詩中充滿故國之思和對家鄉的懷念。

13 清領時期 1.清廷治理臺灣之後,許多官員來臺,他們對臺灣 的山海景觀及原住民文化,感到新奇,紛紛寫入 詩中。 2.比較傑出的有高拱乾、孫元衡、劉家謀、唐景崧 等人。 3.經過文教的推展,本土詩人也逐漸崛起,他們對 臺灣的民生疾苦和風土民情,有較多的關懷。知名 者有鄭用錫、蔡廷蘭、林占梅、施士洁(音ㄐㄧ ㄝˊ)等人。

14 日治時期 1.乙未割臺,詩人遭逢家國淪喪,滿腔悲憤化為文字,丘逢甲是其中的代表。 2.日本治臺後,許多詩人見國事不可為,於是透過詩歌抒發感時傷世的情懷;由於環境特殊,創作反而大放異彩,林朝崧、連橫、洪棄生、胡殿鵬等,都是傳世的詩人。

15 二、寄黃幾復 黃庭堅 題解 作者介紹 課文賞析 語文萬花筒

16 題解 出處:《豫章黃先生文集》 黃幾復,名介,豫章西山(今江西省新建縣)人。和作者鄉里甚近,少年時便相往來,成為好友。他曾在嶺南為官十年,死於汴京。作者為他寫墓誌銘(見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三黃幾復墓誌銘)。 創作緣起:當時作者在德州德平鎮(今山東省德州市德平鎮)任職,而幾復則為廣州四會(今廣東省四會市)縣令。兩人相隔數千里,且分別已近十年,作者於是寫下此詩寄給朋友。 體裁:為七言律詩。

17 詩旨: 1.詩中除抒發對朋友遙相思念之情外,也推崇朋 友的人品與才幹,並惋惜其仕途多艱,處境淒 涼。 2.作者在悲憫朋友的同時,隱約也含有自己處境 困頓的深沉感慨 。 特色: 1.活用典故,善於運用意象表達深厚的感情。可 視為黃庭堅的代表作之一。 2.對仗工整,頷聯「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 十年燈。」全以名詞組句,並將昔日歡聚之樂 與今日十年別離之苦兩相對比。 音韻:平起首句不入韻。 韻腳:能、燈、肱、藤(平聲蒸韻)。

18 作者介紹 生平經歷 宦海浮沉 書法造詣 文學成就 —詩 —詞 遺聞軼事 回上一層
圖片出處

19 生平經歷 (一)身家背景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宋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又號涪(ㄈㄨˊ)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他的父親黃庶是一位學習杜甫詩風的詩人,舅父李常是藏書家,也擅長寫詩,他的第一個妻子的父親孫覺和第二個妻子的父親謝師厚也都是詩人,這種環境造就他很高的文化素養與藝術素養。 (二)自幼聰穎 自幼聰穎,讀書數遍即能成誦,七歲就作了一首 〈牧童詩〉,詩意脫俗。舅父李常到他家,隨便取架上書問他,對答如流,舅父大驚,誇讚他「一日千里」 。

20 (三)受知蘇軾 英宗治平三年(西元一○六六),黃庭堅赴鄉舉,詩以「野無遺賢」命題,主考官閱其詩中兩句: 「渭水空藏月,傅巖深鎖煙。」擊節稱賞,說: 「此人異日當以詩名揚四海! 」遂中頭名。次年,黃庭堅赴禮部試,登進士第,任葉縣(今河南省葉縣。葉,音ㄕㄜˋ)尉。 傾慕蘇軾的才華,曾寫信附詩求教,甚獲蘇軾激賞,由此聲名始著。但在政治上也始終受到蘇軾的牽連,與秦觀、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士」 。

21 宦海浮沉 哲宗時,舊黨執政,黃庭堅被召為祕書省校書郎,入京編修神宗實錄,秦觀、張耒、晁補之也都參與其事。此時生活安定,知友詩酒酬唱,頗多樂趣。 後新黨用事,迫害舊黨,他也以修神宗實錄失實的罪名遭到彈劾,貶為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涪音ㄈㄨˊ)別駕。命令下來時,左右或泣,黃庭堅顏色自若,投床大鼾,即日上道。 在蜀地六年的謫居生活,極為艱苦,但他不以為意,與後生講學,孜孜不怠,兩川人士爭從之遊,經其指授,下筆皆有可觀。

22 因新黨不斷打擊舊黨,立元祐黨人碑,黃庭堅受北宋新舊黨爭的影響,如同當時其他文人,晚年的生涯,皆在遷謫中度過。
徽宗即位,遷調內地,後又因與宰相趙挺之有過節,被指摘所作的荊南承天院記,為「幸災謗國」 ,於是被除名,編管宜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崇寧三年抵宜,備受折磨,次年病死在貶所。

23 書法造詣 書法擅長行、草,楷法亦自成一家。他最初以周 越為師,後取法顏真卿及懷素,受楊凝式影響, 尤得力於〈瘞鶴銘〉。
運筆寫字以側險取勝,風格縱橫奇崛,頗為特殊。 與蘇軾、米芾(音ㄈㄨˊ)、蔡襄並稱「宋四 家」。 名帖: 〈花氣薰人〉 圖片出處

24 文學成就 (一)黃庭堅的詩 黃庭堅詩、詞均擅長,其中以詩功力精深,成就最高,與蘇軾並稱「蘇黃」。
蘇軾稱讚他的詩文「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與造化者遊。」 其詩力求新奇,選材避熟就生,造拗句,所以他的詩立意曲深,富有思致、耐人尋繹。 他把杜甫、韓愈偶一為之的拗句(改變五言上二下三、七言上四下三的句法,使文氣反常)、拗律(平仄的交換,使詩的音調反常)的體制加以發展,大量造拗句,押險韻(用艱僻難押的韻字為詩韻),用僻典(偏僻罕見的典故),造硬語(豪邁的語言),形成瘦硬峭拔的風格。 回上一層

25 對於晚唐、西崑的熟滑麗靡風格有矯正之功。但也因過於追求「用事押韻之工」,鋪張學問以為富,點化陳腐以為新,所以不免有晦澀生硬的毛病。
(二)黃庭堅的詩歌理論 在詩歌理論上主張創新,他曾說過:「文章最忌隨人後」、「自成一家始逼真」等名言。 其手法多側重在「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等形式技巧及對前人創作繼承上。 所謂「點鐵成金」 ,指將古人用過的語言加以點化,變換語序,增刪字句,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如寄黃幾復:「寄雁傳書謝不能」 ,前四字是「古人之陳言」 ,用得爛熟的典故,下加「謝不能」三字,句意就變得新奇了。

26 所謂「奪胎換骨」 ,指用新的語言詞彙表達前
人寫過的思想內容,或從前人寫過的內容中翻出 新的意境。 黃庭堅所提出這一套以故為新,化腐朽為神奇的 創作主張,實際上是以流當源,以學問為詩,有 時還難免有剽竊之嫌。但由於他的詩自成一家, 又有詩法,所以效法者很多,形成宋代最大的詩 歌流派,因黃庭堅是江西人,稱「江西詩派」。 南宋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列黃庭堅於首, 確立其宗主地位。

27 (三)黃庭堅的詞 黃庭堅也善於填詞,早期寫下許多俚俗浮豔的 作品,最受詬病。 後期則受到蘇軾的影響,將作詩之法用在填詞 上,使詞的內容與日常生活結合,擴大了詞的 題材,提升了詞的意境,並表現作者倔強不屈 的個性,形成特有的峻峭風格。 詞與秦觀齊名,並稱「秦七黃九」(以家中排 行稱)。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於感慨, 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詞》。

28 遺聞軼事 (一)前身為女子 大約元祐初年,蘇東坡曾與黃庭堅一起去拜見一老者,老者一見面就說蘇東坡的前世是五戒和尚,而黃庭堅的前世是一女子。蘇東坡點頭不語,黃庭堅卻根本不相信,老者對他說:「你到涪陵時就會有人告訴你。 」黃庭堅認為涪陵是被貶的官員才能去的地方,自己怎麼會去呢? 後來他果然被貶到了涪陵,幾次夢見一女子托夢告訴他前世之事。

29 她自稱經常誦念《法華經》,只願再生變爲男子
,而且要變成一位名揚天下的男子。爲了取信於 黃庭堅,她還點出了黃庭堅有「腋氣」的秘密。 「腋氣」就是狐臭!黄庭堅有此毛病,是有前世 的因,才種下今日的果。這女子說:「某所葬棺 朽,爲蟻穴居於兩腋之下,故有此苦。 」原來是 這一窩螞蟻害的。要想除去這毛病,也不難。只 要找到這女子的墓,打開墓穴,「除去蟻聚」, 那種難言之「隱」便可立刻消除。庭堅依言照辦 ,果然,腋氣不藥而除。

30 (二)名列二十四孝 (三)戒子不讀書則面目可憎
據二十四孝圖記載,黃庭堅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三)戒子不讀書則面目可憎 黃庭堅因兒子黃相懶讀書,故告誡他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圖片出處 意思是說士大夫如果不常常讀書的話,就會變得庸俗,面目也會難看,跟人講話則沒有內涵。

31 課文賞析 語意及要旨 各聯句賞析 回上一層

32 〈寄黃幾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這是一首寄贈朋友的詩。作者與黃幾復交情深厚,曾為他寫過不少詩,如〈留幾復飲〉、〈再留幾復飲〉、〈贈別幾復〉等等。黃幾復長期在嶺南任官,久未能遷調,作者和他一別十年,在想念之餘因而創作此詩。 聽本詩吟唱

33 全詩 語意及要旨 1我居北海君南海, 我住在北海,你在南海,相隔遙遠, 2寄雁傳書謝不能。 想要託雁傳遞書信,卻很遺憾做不到。
3桃李春風一杯酒, 想當年,我們在桃李花開的春風中,相聚一起,舉杯暢飲。 (想當年春天相聚時,桃李盛開,兩人歡聚共飲。) 4江湖夜雨十年燈。 而今一別十年,各自在江湖中淪落漂泊,雨夜裡孤寂落寞,獨 對著一盞孤燈。 (十年來流落江湖之間,獨對孤燈夜雨。黃庭 堅、黃幾復於西寧九年︵一○七六︶在京城短暫歡聚,至今已 一別十年。︶ 5持家但有四立壁, 你生活困苦,家徒四壁, 6治國不蘄三折肱。 但你的才能不須經過多次試用就已具備。 7想得讀書頭已白, 料想你依舊奮勉讀書,頭髮早已灰白, 8隔溪猿哭瘴煙藤。 琅琅讀書聲,卻只有猿猴隔著溪水,在瘴癘中傳來的悲鳴聲, 和你相應和著。 全詩 語意及要旨 1、2句旨:感慨與好友南北分離,相聚遙遠。 7、8句旨:謂設想朋友皓首讀書,並傷二人相離,兩地乖隔。 5、6句旨:正反用典。謂黃幾復家境貧苦,具備治國才幹。 3、4句旨:今昔對比。謂昔日歡聚,如今漂泊。

34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各聯句賞析 首聯 一、首聯運用典故,寫南北乖隔、音信難通
作者在本詩跋中說:「幾復在廣州四會,予在德州德平鎮,皆海濱也。」德平鎮在山東,靠近渤海,因在北方,故稱北海。四會在廣東,靠近南海,所以作者首句所說算是寫實。同時它也是用典,化用《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的句子。作者將古書中散文的句子,不露痕跡地組合到詩中,使詩歌散文化,顯得古雅樸拙。而且《左傳》在兩句之後接著說:「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即使是牛馬發情狂奔也不能彼此到達),由此更凸顯兩地相隔之遙遠。 朋友相隔兩地,自然想到寫信,「寄雁傳書」的典故便順手拈來。這個典故已經被用多了,大家太熟了,作者是一個「點鐵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高手,於是便將鴻雁不過衡陽回雁峰的傳說加以結合,繼以「謝不能」三字,說鴻雁以路途太遙遠而辭謝無能為力。詩意馬上變陳熟為鮮活,富有新奇之趣。 鴻雁傳書,衡陽雁回,本皆是古人的虛想,作者虛上加虛,設想出鴻雁謝絕傳書的事來,不是牠不想幫忙傳書,而是路途太遙遠,「不能」到達,這就與「北海」、「南海」、「風馬牛不相及」之意暗合。並自然含有一層言外之意:音訊越難通,此詩此情越顯珍貴。所以前兩句的情趣完全在於「謝不能」三字之上。 各聯句賞析

35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頷聯 二、頷聯組合許多景物,寫昔日歡聚與別後思念
1.當年他們在和煦春風裡,一同欣賞桃李,舉杯論文,那是多麼歡樂!無奈好景不常,離別之後,十年來流落江湖,獨對寒燈,聽著夜雨,又是如何淒涼!這一聯作者用工整的對仗方式,把一連串尋常而典型的景物意象,巧妙地組合起來。「桃李春風」與「江湖夜雨」,構成樂與苦、歡與悲、合與離、得意與失意的強烈對照;「一杯酒」與「 十年燈」,則是歡聚的短暫和分別的久長之鮮明對比。 2.晚唐詩人溫庭筠在商山早行一詩中,曾不用動詞,只選擇若干名詞加以適當組合,寫出了「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生動而貼切表現出「商山早行」的情景,為後人所稱頌。作者這一聯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些都是名詞,沒有一個動詞,可說是學習溫詩的句法,但它又創造了獨特的意境。 3.溫詩所寫的是同 一時間裡所出現的情景,而作者則是把不同時間裡所產生的感情並列在一起,加以對比,情和景更是有鮮明的對照和豐富的象徵意義,其中的意境愈加耐人尋味。所以同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就曾誇讚作者這兩句詩「真奇語」(王直方詩話)。

36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頸聯 三、頸聯亦化用典故,讚美友人的品德和才能
1.由思念友人,轉而讚美友人的品德和才能。「持家」句寫友人雖然當縣令多年,卻家境貧困,如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家居徒四壁立」的處境(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可見為官之清廉。這句看似全用典故,實則是化用。司馬相如「家居徒四壁立」是客觀情況,黃幾復的「但有四立壁」則是「持」出來的(因為「持家」廉潔,才會如此貧困),這也凸顯他人品的高尚。 2.「治病」句言黃幾復富有才幹。用《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的典故,原意是說一個人多次折臂,自己也就成為好的接骨醫生。比喻辦大事要有幾次挫折,累積經驗後才能成功。但作者反用典故,表明黃幾復不待處於病困,然後才知良醫之方,以讚美他的才能極高,不需經過多次試用,就能熟悉為政之道,可謂對友人相當推崇。 3.這一聯除對仗工整,以數目字和典故相對外,作者還故意用拗律,此法創自杜甫,目的是借古拙之拗峭,來彌補近體之圓熟。「但有四立壁」,連用五個仄聲字,屬拗體,下一句也不補救,形成一種瘦硬奇峭的感覺,從而和這兩句所陳述的內容緊密結合,表現黃幾復兀傲不俗的剛直性格。

37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尾聯 四、末聯設想友人處境,隱含作者懷才不遇之慨 總 評
1.想像友人在險惡環境下刻苦攻讀的情形。「想得」句是說友人老而好學,未得大用,可惜已經頭白了。在稱讚友人治學的辛勤當中,又含有惋惜其仕途之坎坷,長期不得遷調。「隔溪」句寫友人的處境,四會是瘴癘地區,故稱「瘴煙」,「猿哭」表示猿啼之淒哀,從「猿哭瘴煙藤」顯現其環境之惡劣。 2.作者在這一聯中,將「讀書頭已白」之狀與淒涼險惡的環境,既是襯托又是對比,以環境的惡劣襯托內心的苦楚,倍感淒涼;又以如此勤奮治學,竟然身處這樣險惡環境,強烈對比下為友人鳴不平。作者在同情黃幾復之時,其實他的處境又與黃幾復有何相異?只不過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罷了。從這裡我們既可看到黃幾復的淒涼處境,同時又能感受到作者的痛苦和愁悶,其中隱含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 總 評 作者寄給友人深厚的關切之意,愛惜之情,和強烈的不平之慨,真情感人,非泛泛寄贈之作。起筆即寫懷思之情,結句更以「想得」二字表示想念之切,處處寫懷思,妙在刻意精鍊,含而不露。另外在點化典故,活用詞彙,散文化詩語,對仗工整,用拗律,押險韻(如「能」、「肱」二韻)等方面,也都體現了作者七律的藝術特色,故此詩在黃庭堅的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地位。

38 語文萬花筒 引用格 細說引文 細說用事 引用在詩歌中的表現手法 回上一層

39 語文萬花筒 引用格 1.原理— 引用是建立在訴諸 權威或訴諸多數者意見的基礎上的,訴諸權威或多數者可以算是引用的心理基礎。 2.

40 作者的意思與所引的內容一致,是引文之「正引」。
細說引文 這是引文之反引 定義—「引文」是引用別人的語言、文字以強化自己的情思或觀點,所引文字可以跟別人的觀點一致,也可以取其反面的意義。 只引取對自己文章或詩歌有用的部分的意思,不引取原文,也不使用引號。 古人云:﹁以地事秦, 猶抱薪救火,薪不盡, 火不滅。﹂此言得之。 (蘇洵《六國》) ﹁子入太廟,每事問。﹂ 至今傳為美談。但你入輪船, 最好每事不必問。 (朱自清〈海行雜記〉) 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曹丕〈與吳質書〉) 作者的意思與所引的內容一致,是引文之「正引」。

41 細說用事 定義—即一般所謂的「用典」或「典故」 ,主要是引用前人的事件或歷史故事,來佐證自己的見解,也有「正引」與「反引」之別 。
出自《晉書‧張翰傳》。張翰(字季鷹)在洛陽為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和蓴菜,便棄官回鄉;但作者此時已南歸八九年了,卻不得一遂報國之願,因而說出自己無法像張季鷹那樣想回去就回去的話。這是反用典故。 定義—即一般所謂的「用典」或「典故」 ,主要是引用前人的事件或歷史故事,來佐證自己的見解,也有「正引」與「反引」之別 。 劉郎已恨蓬山遠, 更隔蓬山一萬重。 (李商隱〈無題〉) 休說鱸魚堪膾,儘西風,季鷹歸未? (辛棄疾〈水龍吟〉) 引用幽明錄之典故--劉晨、阮肇入天臺山採藥,遇二仙人,在山上停留半年後返家,發現親舊零落,邑屋改異,無復相識,子孫已歷七代的故事,作者在此想像劉、阮二人想再入仙山已不可得的恨憾,來證成自己的憾恨比這兩人更深、更重。這是正用典故。

42 引用在詩歌中的表現手法 從形式上來看,皆為暗用 而從內容上看,主要即為引文與用事
化用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家居徒四壁立」的文字,以描寫黃幾復家境貧困,形式上是暗用,內容則亦為用事。 2三折肱 1我居北海君南海 2四立壁 1寄雁傳書 化用《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之語,是為暗用中的略用,於內容為引文之引經。 運用《漢書‧蘇武傳》漢朝使者告訴匈奴王,說蘇武曾託鴻雁寄信回國的典故,形式上是暗用,內容則屬「用事」。 出自《左傳》定公十三年,用以讚美黃幾復的才能,於形式為暗用的全用,於內容則為引文之引經。

43 三、觀書有感之一 朱熹 題解 作者介紹 課文賞析 語文萬花筒

44 題解 出處:《朱文公文集》 題意:〈觀書有感〉共有二首,本詩為第一首。題目顧名思義,是在抒發讀書的感想。朱熹有感於讀書是吸收新知最便捷的途徑,它可使我們的心靈更加清明;於是在本詩中透過半畝方塘的描寫,把自己領悟的道理藉具體景物呈現出來,讀者既可欣賞詩的美感,也可領悟其中所蘊含的道理,所以本詩是一首極具代表性的哲理詩佳作。

45 思想淵源:朱熹的哲學思想,很重視追求外在的知識,所以他將大學的「格物」,解釋為「即物窮理」(針對萬事萬物窮究其道理)
他說:「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四書集注‧格物補傳》)意思是說人必須根據已知之理不斷去探求新知,等有朝一日豁然貫通,了解各種道理,則心靈大放光明,不會再受外物蒙蔽。他認為要吸收新知,唯有多讀書,因此創作此詩將自己的理念呈現出來。

46 作者介紹 生平經歷 宦海浮沉 文學主張及成就 —詩 —古文 —著作 教育事業 遺聞軼事 回上一層
圖片出處

47 生平經歷 (一)身家背景 1.祖籍徽州婺源(民國時屬安徽省,今大陸畫歸江西省),父朱松 入閩任建州政和縣(今福建省政和縣)尉,後為南劍州尤
溪(今福建省尤溪縣)尉,朱熹就在此地出生。 2.生於宋高宗建炎四年(西元一一三○),卒於寧宗慶元 六年(西元一二○○),年七十一。 3.字號由來— 字元晦,是其老師劉屏山所命,取「木晦於根, 春榮華敷;人晦於身,神明內腴」之意,希望他 成為一個外表不露,道德內蓄的人。 改字仲晦 - 後來朱熹因「元」為四德(元、亨、 利、貞)之首,不敢當,改字仲晦。

48 自號晦翁—四十一歲時,在福建建陽蘆峰山的
雲谷築有寒泉精舍,自題為晦庵,作有雲谷晦 庵詩數十首,因自號晦庵,晚年又自號晦翁。 考亭先生—晚年朱熹定居在建陽(今福建省建 陽市)考亭,學者稱他考亭先生。 紫陽先生–又因祖籍徽州有紫陽山,朱熹父親 常在其上讀書,朱熹念念不忘此山,故築書院 於武夷山時,牓曰紫陽,學者亦稱他紫陽先生。 (二)資質穎異 1.朱熹幼穎悟,甫能言,父親朱松指天示之曰:「天 也。」熹問曰:「天之上何物?」父親頗感詫異。 就傅,授以孝經,一閱讀,在上面題字曰:「不若 是,非人也!」

49 3.父親為進士出身,歷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職,因反
2.嘗從鄰兒戲沙上,獨自端坐以指畫沙,近看,原來 是畫八卦。 3.父親為進士出身,歷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職,因反 對秦檜議和政策而出知饒州(今江西省波陽縣),未 至而卒。此時朱熹十四歲,遵遺命師事劉子翬等人。高宗紹興十八年(西元一一四八),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任泉州同安(今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主簿(協助縣令主管文書簿籍之幕僚長),聚徒講學,後 罷歸,監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南嶽廟(為名義官職 ,有祿無事,住所聽便)。

50 宦海浮沉 ~敢言直諫~ 1.孝宗即位,朱熹上書反對議和,隆興元年(西元一一六三)被召 見,復言主戰。朝廷雖屢任以官職,因與當政者意見不
合,皆辭不就。 2.淳熙五年(西元一一七八)史浩再度為相,薦朱熹知南康軍(今 江西省南康市),屢辭不許,次年赴任。訪白鹿洞書院遺址,奏 請修復舊觀,訂立學規,從事講學。 3.淳熙八年(西元一一八一),浙東大饑,朱熹被任命為提舉浙東 常平茶鹽公事,從事濟荒救災工作,成效卓著。次年,因屢 次上疏彈劾臺州太守違法擾民,太守為宰相王淮姻親,朱熹 的奏章被扣壓,因憤而辭歸。 4.光宗即位,任朱熹為江東轉運副使,以病力辭,後改任漳州 (今福建省龍海市)知州,次年(西元一一九一),辭歸建陽,朱熹原 居崇安(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五夫里和武夷山,這時他正式 遷居建陽。

51 5.紹熙四年(西元一一九三),朱熹被任命知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兼荊湖南路安撫所,修復嶽麓書院,擴建學堂,廣納四方游學之士。
6.寧宗即位,任朱熹為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待制為皇帝的侍從顧問,侍講是為皇帝講學)。由於朱熹利用向皇帝進講的機會,直言勸諫,並得罪執政韓侂胄(侂,音ㄊㄨㄛ),因此被皇帝解除職務,朱熹在首都臨安任職前後才四十日。

52 教育事業 (一)講學不輟 1. 熹從中進士五十多年來,歷仕高宗、孝宗、光 宗、寧宗四朝,實際居官時間才七年餘,他大
部分時間都用力在講學和著述上,門徒甚眾, 可考者五百三十餘人。 2. 寧宗朝,韓侂胄擅權,朱熹憂其害政,數次諫言,侂胄乃創「偽學」之名,排斥朱熹學術, 甚至有其黨羽上書乞斬朱熹。

53 3.但朱熹不受影響,講學不輟,有人勸他遣散生徒
,以免召禍,他笑而不答。朱熹家境貧窮,有遠地來的學生,粗茶淡飯,都和他們分享,甚至常常向人借貸以供給學生,其熱心培育人才可見一斑。 4.朱熹為程頤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闡發儒家思想 中的「仁」和大學、中庸的哲學思想,繼承和發 展二程理氣關係的學說,論學以居敬窮理為主, 主張格物致知,反躬踐實,集北宋理學之大成, 與程頤並稱程朱。 5.人稱其學為閩學或考亭學派,與濂(周敦頤)、 洛(二程)、關(張載)三者合稱為宋代理學四 大派。

54 (二)後世尊崇 1.朱熹在世時,學說被誣為「偽學」,其本人是「 偽學罪魁」,但由於朱熹的學說適合當時社會的 需要,他死後第九年,寧宗嘉定二年(西元一二○九) ,追諡曰文。 2.理宗寶慶三年(西元一二二七),又贈太師,追封信國公, 後改封徽國公。 3.到了元代,朝廷更將朱熹的著作,包括《四書集注》 、《周易本義》、《詩集傳》作為科舉考試的定本。 明、清兩朝沿襲其制。 4.各帝王無不對其表示推崇,尤以清聖祖更表景仰, 曾謂:「讀書五十載,只認得朱子一生所做何事。」 5.康熙五十一年(西元一七一二),以「朱子有功聖道, 特進木主於十哲之下」,升朱熹配祀孔廟十哲之 列(以往只把朱熹放在孔廟兩廊)。

55 文學主張及成就 (一)詩歌成就 1.朱熹寫詩重古體而輕律詩。他認為律詩講究用韻、對仗、用典、遣詞,「益巧益密」,有害於詩的「言志之功」。
2.他的古體詩學漢魏,學陶淵明,學唐人中詩風古 樸的一派,往往即景即事,言志抒懷,以表現其 「雍容俯仰」的氣象和「中和沖淡」的胸襟。篇 幅較短,語言自然,不用典故,長於用白描手法 寫自然景色。

56 3.代表作—〈對雨〉、〈六月十五日詣水公庵雨作〉、〈臥龍庵武侯祠等〉。
4.他的七絕清新之作較多,常用比興手法寫客觀景物,予人啟發,如〈春日〉、〈觀書有感〉二首,都寓議論於寫景,富有哲理,耐人尋味。 5.朱熹可說是道學家中詩歌創作成就最高的一位詩人。

57 (二)古文成就 1.文風特色 —朱熹的散文長於說理,風格近似曾 鞏。 2.代表作—如庚子應詔封事、詩集傳序、答楊宋卿 文,結構謹嚴、邏輯周密、文字簡潔明暢,很能 代表其文章風格。 3.其他—某些記事、寫景之短文,則頗具有文學性 ,如〈記孫覿事〉、〈百丈山記〉、〈送郭拱辰 序〉等文,皆是歷來傳誦的名篇。

58 (三)著作~著述宏富~ 1.文集—所著朱文公文集一百卷,收其詩歌和散文 ,有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又有《續 集》十一卷、《別集》十卷,與《文集》合刊為 《朱子大全》 ,有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 2.語錄體—其門人所輯錄的朱子語類一四○卷,是 朱熹以口語講經傳道,品評是非的紀錄,涉及面 很廣,是宋代以後新的語錄體奠基之作。 3.四書集注—朱熹平生用力最深者,莫過於四書, 所著四書集注,元代以後的科舉考試規定士人發 揮題義必須以此書為依據,影響後世甚大。 4.其他—另有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韓文考 異等書。

59 遺聞軼事 (一)擇地生孔夫子 朱熹的父親朱松,酷信地理,曾經聘請風水師擇地 ,問所選的地富貴如何,風水師思索了一段時間回
答說:「富也如此,貴也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 孔夫子。」後來生了朱熹,果然成為大儒。 (二)天理勝地理 朱熹擔任同安主簿的時候,有地方惡勢力強占人家 一塊風水好的土地,他看不慣,於是向人要了筆題 上一些字:「此地不靈,是無地理;此地若靈,是 無天理。」後來這戶強占別人土地的人家,果然就 不發達。

60 (三)科考同經相忌 朱熹參加省試,易經的考題為「剛中而應」。鄰座 的考生就說:「此句在易經共出現了七次。」朱熹 默默的數只有五次,於是根據自己所記憶的來回答 。等到考完出來檢視,果然只出現五次,這時他才 體悟到同經者相忌,故意想誤導他,還好朱熹沒有 相信,所以這一年他就考上了。 (四)反對偏安祀孔明 白鹿洞書院有孔明木刻小像,過去朱熹曾在此作臥 龍庵,祭祀孔明。他的用意是不滿宋高宗偏安江左 ,委靡頹廢,不能復仇,所以祭祀孔明來表明自己 收復失土的抱負。

61 (五)臨危不懼 朱熹被認為是「偽學罪魁」後,沈繼祖甚至上奏請 殺朱熹。朱熹看到朝廷的公報,不發一語,在庭院 中散步,說:「我這頭且暫戴在這裡。」過了一會 兒又說:「自古聖人不曾被人殺死。」 (六)中毒飲水而解 朱熹曾經在山上中了烏喙毒,頭部不斷冒汗,逐漸 煩躁疲憊,身體全部變黑。深山又沒有醫藥,他想 到漢質帝說過喝水可活的話,趕緊汲取新鮮的水不 斷的喝,終於經過一番嘔吐之後便解毒了。

62 (七)表章四書而龍馬生 蔣粹翁,宋末隱居在滿月山。曾經告訴人家說,他 的先世家住九峰山,畜養一匹母馬生了小馬,龍頭 馬身,形狀像背負河圖,有父老說:「從前孔子整 理六經而出現麒麟,今天朱熹表章四書而降生龍馬 ,這都是為聖人出現的祥瑞。」朱熹聽了,謙遜不 敢自居,只是去看牠吃草。後來龍馬放牧在山裡, 竟然消失不知到哪裡去了。 (八)朱熹孫不失節 賈似道秉持國政時,浙漕朱浚每次向他報告事情必 說:「浚萬拜。」於是當時人便嘲諷朱浚為朱萬拜 。朱浚是朱熹的曾孫。後來元兵攻入建寧,朱浚被 擄卻不投降,他說:「豈有朱熹的孫子而失節的嗎 ?」於是便自殺。

63 課文賞析 賞讀〈觀書有感之一〉 回上一層

64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之一 聽本詩吟唱 語譯
圖片出處 語譯 這個半畝大的河塘,清澈得像 一面打開來的鏡子,在河塘裡可以看到太陽的亮光和白雲的影子,慢慢的搖來搖去,門口河塘為何那麼清澈呢?因為他的源頭,隨時有新的水流下來,才能保持那麼的清澈。 聽本詩吟唱

65 賞讀〈觀書有感之一〉 1.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一生多半從事講學與 著述,他深知讀書的重要,曾說:「為學之道,
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朱文公文 集卷十四) 2.本詩題為觀書有感,旨在抒發讀書之感想,但全 篇都在寫景,無一字和讀書有關,乍看之下似乎 文不對題;其實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用的 是託物言志的比興手法,以具體的景物寄寓讀書 的重要性。

66 半畝方塘一鑑開 2.朱熹父松與鄭安道交好,朱松 當尤溪尉罷官後,館於鄭氏,朱
                                                                                                                                                                                                                                                                            2.朱熹父松與鄭安道交好,朱松 當尤溪尉罷官後,館於鄭氏,朱 熹即在館舍誕生。朱松嘗有蝶戀 花(醉宿鄭氏閣)詞寫到館內的 方塘,云:「清曉方塘開一鏡。 落絮飛花,肯向春風定。 」                                                                                                                                                                                                                                                                             1.朱熹詩中所描寫的「半畝方塘」,一般都當作泛指某一個方形的小池塘,但也有人特別指出它就是在福建尤溪城南鄭安道(義齋)館舍內。 半畝方塘一鑑開 4.南溪書院前有半畝方塘及活水亭,清道光重 纂福建通志卷四十四古蹟尤溪縣載:半畝方 塘,在南溪書院,即鄭義齋故宅,朱子觀書處也。弘治十一年,知縣方溥濬,建亭其上,曰活水。朱子觀書詩有「半畝方塘」、「源頭活水」之句,故以為名。 3.朱松死後,朱熹曾於其誕生地鄭安道館舍建尤溪縣學,以紀念朱松。朱熹死後,尤溪縣學被當作文公祠,後改稱南溪書院。 5.現在,南溪書院復稱文公祠,後人修復過的 朱熹出生地尤溪鄭安道館舍、半畝方塘和活水亭,以及朱熹(一說朱松)手植的兩株大樟樹,皆存。

67 半畝方塘一鑑開 1.首句透過比喻,表達讀書領悟時舒暢歡快的心情。 2.詩的首句寫一個僅有半畝面積的方形池塘,它非常
清澈明亮,就像一面剛從鏡匣中打開的鏡子。 3.「半畝」是形容池塘的小,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 一個這樣小的池塘,想它必是汙濁死寂的;但它卻 出人意表,作者用比喻的寫法,說它像一面打開的 鏡子,如此清澈明亮,實在令人訝異。透過上四字 與下三字意義的對立,增強了詩的張力,一開始即 引人注目。

68 4. 如果再把它和詩題聯繫起來,作者是借「半畝方
塘」來比喻人的「方寸」,就是吾人的「心」, 這個比喻暗含心在未通達事理之前是狹隘、渾沌 的。 5. 「一鑑開」即把「寸心」轉比成明鏡,一個「鑑 」字,使讀者自然聯想到光明澄澈。因此首句顯 然寫到一個讀書的過程,這裡最關鍵的是個「開 」字,它貼切地表達了讀書人領悟了書中的道理 ,內心豁然開朗的情狀。 6. 此句由兩個小比喻又組合成全句的大比喻,用以 表達讀書領悟時舒暢歡快的心情。

69 天光雲影共徘徊 1.次句以生動畫面,說明內心洞鑑萬物,不受蒙蔽
2.次句:「天光雲影共徘徊」,是緊承前句「鑑」字而來,更具體描繪方塘的清澈明亮,可映照天光和雲影。 3.作者寫景非但如畫,這裡用「徘徊」一詞,描繪天光雲影緩緩移動,使整個畫面變得生動活潑,而不是一幅板滯的靜態畫。 天光雲影共徘徊 4.若再從詩的理趣去尋味,作者所以選用「天光雲影」作為可鑑之物,用意即在於表示方塘包容之大。這也說明了我們的寸心,「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四書集注格物補傳)的道理。

70 1.末兩句自問自答,將讀書的好處凸顯出來。 2. 第三句:「問渠那得清如許」,作者用設問作為全詩的轉折,並將詩意引入主旨。這一問是呼應首句「半畝方塘」四字,因為一個小小的方塘居然能清得照鑑天光雲影,是一定有它的原因。 3.詩的末句一語道破:「為有源頭活水來」,因為有活水源源而來,方塘才不會陳腐,不會枯竭,才能永遠像鏡子一樣清澈明亮,才能給人一種清新的美感。從這裡我們可以領悟到,作者不只是在描寫方塘,而是在談自己讀書的感受。人的寸心就像那半畝方塘,要想不陳腐、不枯竭,就必須吸收外來的新知,而且還必須不斷地攝取,不斷地更新,這才能不斷沖去自身的渣滓,永遠保持一顆澄澈明淨之心,也才能洞鑑萬物,不受蒙蔽。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總 評 1.全詩透過物象呈現讀書的道理,令人玩味無窮宋人作詩,常喜歡用典使事,賣弄學問,也喜歡議論、說理,故嚴羽滄浪詩話批評說:「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但他也認為詩必須要有深刻的內涵才算上乘,所以接著又說:「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2.綜觀本詩,作者雖在抒發讀書的感想,議論讀書的重要,但他不著痕跡地透過物象將道理呈現出來,而且不設一典,不使一事,深刻的哲理、真切的體驗全以明白如話的尋常語言道出,它正是嚴羽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上等佳作。

71 語文萬花筒 朱熹論讀書 回上一層

72 語文萬花筒 ││─ ─││─ ─ ─ ─│ │─ ─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 影共徘徊。 │─││─ ─│ ││─ ─││─
觀書有感之一的格律與押韻本詩為仄起式七言絕句,其平仄如下: ││─ ─││─ ─ ─ ─│ │─ ─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 影共徘徊。 │─││─ ─│ ││─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中第二句第三字(雲)應仄作平,第三句第一字(問)應 平作仄,都屬於一、三、五不論的允許範圍內,故本詩完全 合律。本詩首句押韻,押韻的字為:開、徊、來。所押者據 詩韻集成皆為上平灰韻。

73 朱熹論讀書 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沉,窮 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朱子全書》)
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朱子全書》)  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朱文公文集》)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 心到最緊。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訓學齋規》)  讀書,不可只就紙上求理義。(《朱子語類》)  要讀書,須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鏡;暗鏡 如何照物?(《朱子語類》) 

74 四、颶風 鄭用錫 題解 作者介紹 課文賞析 語文萬花筒

75 題 解 出處:本詩是一首七言律詩,旨在描寫秋天颱風的肆虐,並抒發悲天憫人的情懷。選自《北郭園詩鈔》,全書分五卷,卷一收五、七言古詩,卷二收五言律詩及排律,卷三及卷四收七言律詩,卷五收五、七言絕句,計收三百五十四首。此書是鄭用錫詩最通行的本子。 背景:臺灣於每年夏、秋之時,大都會遭受颱風侵襲。秋天的颱風,俗稱秋颱,所過之處,拔樹倒屋,破壞力尤其強烈,最為可怕。作者某次遭遇強烈秋颱,眼見即將收成的農作物被摧殘,農民的心血也隨之泡湯,因此有感而創作此詩。

76 題意: 颶風(颶,音ㄐㄩˋ),習稱颱風。颱風是 臺灣每年幾乎都會遭遇的天然災害,但以颱風 為題材的詩歌,並不多見。本詩描寫秋颱肆虐 的景況,是一首充滿鄉土風味的作品,詩中也 表露作者悲憫農作物遭受摧殘的心意,充分顯 現其悲天憫人的情懷。

77 作者介紹 生平經歷 宦海浮沉 書法造詣 文學成就 —詩 —詞 遺聞軼事 回上一層
圖片出處 回上一層

78 生平經歷 (一)身家背景 鄭用錫,字在中,號祉亭,臺灣省淡水廳竹塹(今新竹市)人。生於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卒於文宗咸豐八年(西元一八五八),年七十一。鄭用錫原籍福建省同安縣(今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先人遷居金門,父親鄭鄉賢於乾隆年間東渡來臺,定居竹塹。父親以課讀自給,從學者眾,家道漸裕。鄭用錫為其次子。

79 (二)自幼聰穎,開臺首位進士 1.鄭用錫少穎異,從父親讀書,精通經史百家。年二十 三補弟子員。道光三年(西元一八二三),年三十六 ,進士及第,為開臺以來第一人,地方人士奔走相告 ,競報佳音,引為無上榮耀。 2.返鄉後以讀書為樂,並熱心公益,人稱「鄭善人」。  3.監造新竹城,赴京任職三年道光六年,福建巡撫孫爾 準巡臺,到竹塹(竹塹為淡水廳治所在),鄭用錫請 建廳城,孫爾準同意,於是鄭用錫親自糾工監造,完 成以後,被任為同知。 4.道光十四年,到京任職,簽分兵部武選司。次年授禮 部鑄印局員外郎兼儀制司。每逢祭典,都能恪恭從事 ,不辱使命。 5.道光十七年,乞養返鄉,主講於明志書院。對於地方 建設,輸財輸力,深受鄉人敬仰。

80 (三)自募鄉勇,保衛臺灣鄉土 道光十九年,鴉片戰爭事起,臺灣遭受池魚之殃, 英艦不時侵擾。鄭用錫自募鄉勇,赴援臺中大安港 ,虜敵兵,擒洋匪,清廷以護土有功,賞花翎,獎 加四品銜。咸豐四年(西元一八五四),協助進士施瓊芳 督辦團練,勸捐米糧有功,恩給二品封,榮耀至極。

81 1.臺灣自來各莊分類械鬥成習,先是閩、粵械鬥,後是 漳、泉械鬥,彼此大動干戈,禍延數百里。咸豐三年
(四)苦口婆心,平息分類械鬥 1.臺灣自來各莊分類械鬥成習,先是閩、粵械鬥,後是 漳、泉械鬥,彼此大動干戈,禍延數百里。咸豐三年 (西元一八五三)竹塹地區祖籍來自晉江、安南、惠安等三 地的居民,與來自同安的居民,發生嚴重的械鬥;鄭 用錫以一方人望,往來各村,力為排解,撰寫勸和論 曉喻各方,分類械鬥得以平息。 2.後人為感念其恩澤,乃將勸和論刻石於後龍,並於同 治十年(西元一八七一),入祀鄉賢祠。 3.鄭用錫本為同安人,分類械鬥期間,為了表達調解械 鬥的誠意與決心,他暫時寄居到晉江、安南、惠安居 民所在地的李姓人家,親自奔走於各村邑,努力勸導 邑人消弭干戈,使許多邑人得以避免生命財產的傷亡 ;詩人丁日健對先生的義行,非常景仰,有「婆心解 鬥安三邑」句(楊浚楊雪滄稿本),表彰先生的仁心。

82 (五)築北郭園,吟詠酬唱自娛 鄭用錫在地方頗有人望,尤其致力農業生產,累積不 少財富,每年的穀糧收入有萬石之多。晚年建造一座 私家庭園,號北郭園,他徜徉其中,享受山水之樂。 鄭用錫平日喜好吟詠,士大夫來到竹塹,他都熱情款 待,彼此以詩酬唱,北郭園也因此成為當時文人薈萃 之所。咸豐八年,鄭用錫在家去世,年七十一。

83 文學成就 鄭用錫喜歡作詩,常邀文士聚集北郭園,酬唱吟詠,談論古今,並籌組竹社,定期舉辦聯吟活動,提拔後學,對新竹文風的發展頗有貢獻。鄭用錫留下來的詩作計三百五十多首,其特色約有以下兩點:  (一)內容偏於山水田園情趣,間有感懷、關心民生疾 苦之作 (二)遣詞用字,平易近人,富有鄉土風味

84 (一)內容偏於山水田園情趣,間有感懷、關心民生疾
苦之作鄭用錫的詩篇大都歸田後所作,由於晚年生活 閒適,北郭園景色優美,所以詩歌主要以山水田園為 描寫對象,如〈石橋垂釣〉: 且理釣魚絲,石橋獨坐時。 一竿遺世慮,最愛夕陽遲。 寫傍晚獨坐石橋垂釣的悠然自得生活。 又如〈和迂谷題贈北郭園原韻〉: 一局殘棋袖手觀,園林拓地水雲寬。 人間熱夢知多少,敢託高名不愛官。 寫北郭園生活的逍遙自在,已經不再眷戀世間的 功名權位。

85 但鄭用錫身為知識分子,並非完全不食人間煙火,他仍然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如〈颶風〉就是他對颱風給農民帶來災害的同情。又如苦雨寫道:「年華初度已清明,陰雨連旬尚未晴。……可憐柳絮飛仍墜,又值秧針插未成。為祝東皇香自爇,莫教物候誤蒼生!」則是寫連綿陰雨使農民無法插秧,他焚香向上蒼禱告,希望老天不要再為難百姓了。

86 (二)遣詞用字,平易近人,富有鄉土風味 1.鄭用錫作詩,大都直抒性靈,不事雕飾。楊浚為《北郭園詩鈔》作序指出,鄭用錫的詩就像晉的陶淵明、唐的白居易,宋的邵雍,這些詩人的作品文字淺白,抒情自然,由此可見鄭用錫詩風平易近人之一斑。 2.另外鄭用錫的詩也富有鄉土風味,如〈颶風〉一詩,以臺灣的天然災害颱風為題材,頗具地方色彩。又如《盂蘭會》: 姓氏編排各一行,先期覺路列燈光。 喧天簫鼓魚龍舞,舉國今宵盡若狂。 寫臺灣中元普渡的鋪張熱鬧景況,反映風土民情, 也相當真實。

87 遺聞軼事 (一)衣錦還鄉,害死母羊 道光十七年(西元一八三七),在北京做官的鄭用錫 ,因念雙親年紀已大,於是以乞養理由向朝廷請求還
鄉,當他從北京返回新竹時,地方人士蜂湧前往迎接 ,導致有位牧羊女手中牽的母羊因此被拖死,鄉間於 是留下「人做官,汝死羊母」這句諺語。 (二)克盡孝道,澤及親族鄉人 鄭用錫平日孝友慈惠,熱心公益,如建學宮、修橋渡 、賑飢寒、恤孤寡,施棺施藥,為鄉里所稱道。他曾 經建造祖先祠堂,每次祭祀都非常虔誠。為了向母親 祝壽,他曾捐穀三千石,救助父母親族中貧困的人, 以此功德祝福母親能享高壽。

88 (三)受鄉人愛戴 鄭用錫平日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所以頗受 鄉人愛戴。他晚年生病的時候,鄉親父老都 非常關心,並為他祝禱。等到他病逝的消息
傳來,鄉人皆痛哭失聲。 (四)進士第成為二級古蹟 1.進士第,是清朝第一位以臺灣為籍的進士 鄭用錫的宅第,位在新竹市北門街一七九號 。鄭用錫中進士後,曾在北京朝廷當官,官 至禮部鑄印局員外郎。 圖片出處

89 2.道光十七年(西元一八三七)還鄉,次年在北門街故里建造一棟三開五進的大院落,門額上掛「進士第」匾額,也就是所謂的進士第,只可惜後面的三進於二次大戰時焚毀,只剩目前的前二進。
3.進士第木雕十分講究,門前雕成鰲魚的垂花與兩側的獅子斗座雕工精美,至今仍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而正廳格扇門的雕花具有古樸蒼茫的特色,底層為萬字不斷,上層為詩句或富貴平安雕刻,其刻工超穎脫俗,令人嘆為觀止。正門所懸掛的「進士第」匾額,可惜在八十二年五月間被人竊走。政府為了保護歷史文物,進士第已被列為第二級古蹟。

90 鄭用錫於一八五八年去世,到了一八六九年才遷葬於竹子坑現址,由於鄭用錫生前具有從二品的官銜,因此其墓地極為寬闊,規模相當宏大,整體墓地坐北朝南,墓的形式為三曲手規模,逐層向外推展,使墓地顯得更為寬敞,墓前有石象生以顯其官位。 鄭用錫墓 鄭用錫墓外觀呈橢圓形,墓碑為盔頂形,墓塚前方兩側有如椅子的扶手一般,稱為曲手,墓塚前方定有平坦的明堂,墓前的石象生自內而外依次為石人、石馬、石羊、石虎以及石望柱各一對,其人物雕刻細緻精美,石獸樸實可愛,頗具藝術價值。今已被列為第二級古蹟。 圖片出處

91 (六)梅竹社與梅竹賽 鄭用錫與林占梅為清道光年間新竹的兩大家族,分別在北郭園與潛園組竹社和梅社來吟詠詩文,成為南北文人經常聚會的地點,兩詩社藉詩酒互相酬贈唱和,帶動竹塹的文學風氣,也使新竹贏得北臺灣文化古城美譽。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位在新竹,校區相連,僅一小橋之隔,並無明顯界線。兩校為了聯誼,每年都舉辦「梅竹賽」。清大以紀念在臺復校首任校長梅貽琦,所以取「梅」為代表,而交大則以前校長凌竹銘的「竹」字為代表,梅竹賽固然與當年的梅社、竹社無關,但兩校每年舉辦君子才藝之爭的競賽,卻與當年的梅竹聯吟遙相呼應,這也是一種巧合。

92 課文賞析 《颶風》的格律與押韻 回上一層

93 颶 風 鄭用錫 圖片出處

94 秋風一夜起狂飆 颶母西來怒氣驕 何似排雲驅萬馬 乍疑傳箭落雙鵰 聽本詩吟唱 一、首聯以錯綜技巧寫秋颱來勢洶洶
1.首聯描寫颶風初來,風雲變色,狂風呼號的情況。 2.颶風俗稱颱風,是臺灣最嚴重的天災,每年夏、秋兩季侵襲臺灣,秋颱尤其可怕。夏天的颱風大都由臺灣東岸登陸,因為有中央山脈的屏障,所以西部地區遭受破壞的程度可以減輕許多。秋天的颱風有可能由臺灣海峽北上,所經之地,都是平原,破壞力威猛無比。 3.詩中有「秋風」、 「西來」 ,顯然詩人描寫的是最可怕的秋颱。颶母是颱風來襲的前兆,颱風來襲之前,天空會出現如彩虹般的雲氣,雲象凶惡,奔騰不已。緊接著狂風暴雨,颱風就正式來襲。颱風來襲的過程,先有「颶母」 警示,再有「狂飆」 肆虐,詩中將其順序顛倒,其實是錯綜技巧的運用。 秋風一夜起狂飆 颶母西來怒氣驕  何似排雲驅萬馬 乍疑傳箭落雙鵰 聽本詩吟唱 二、中間兩聯以對仗刻劃颱風 肆虐景象 第二聯「何似排雲驅萬馬,乍疑傳箭落雙鵰」,運用譬喻的技巧,以萬馬奔騰來比喻颱風風狂雨驟的威力,以引弓射箭來比喻颱風速度迅猛、風聲呼號的景象。

95 傾摧樹木山皆動 噴激波濤水亦搖 最是關情收穫近 田疇禾稼恐枯焦
第三聯「傾摧樹木山皆動,噴激波濤水亦搖。」則運用形象描寫的技巧,具體將颱風來襲時的景象刻劃出來,陸地是山搖地動,樹木摧折,水上是波濤鼓盪,濁浪排空,彷彿天地都要崩裂一般。依照律詩的作法這兩聯需要對仗,作者不僅透過比喻及形象描寫來凸顯秋颱的威力與恐怖,而且對仗也相當工整,如第二聯用「何似」對「乍疑」、「排雲」對「傳箭」、「驅萬馬」對「落雙鵰」,詞性相同,平仄相對,第三聯也是如此。 三、尾聯轉為抒情,表達對農民的關心 1.尾聯「最是關情收穫近,田疇禾稼恐枯焦」,詩人寫颱風來襲的感觸,表達對農民的關心。鄭用錫眼見如此強烈颱風,農作物遭受摧殘之後,勢必造成嚴重損害,尤其即將收成的穀物,禁不起狂風暴雨的吹打,恐怕都會枯焦,農民辛勤的血汗,就將化為烏有,來年衣食無著,如何度日?詩人對農民的關心,寫來雖然平淡,但切中實際情況,在平實中,更見其悲憫的情懷。 2.全詩文意明朗,用字遣詞,平易近人;描寫對象具有臺灣特色,是一首頗具代表性的臺灣文學作品。

96 颶風的格律與押韻 本詩為平起式七言律詩,其平仄如下: ─ ─│││ ─ ─ │ │─ ─ ││─ 秋風一夜起 狂飆,颶母西來怒氣驕。
─│─ ─ ─ │ │ │─ ─││ ─ ─ 何似排雲驅 萬馬,乍疑傳 箭落雙鵰。 ─ ─││ ─ ─│ ─│─ ─ ││─ 傾摧樹木山 皆動,噴激波 濤水亦搖。 ││─ ─ ─││ ─ ─ ─││ ─ ─ 最是關情 收穫近,田疇禾稼恐 枯焦。 其中第三句第一字(何)應仄作平,第四句第一字(乍)應平作仄,第三 字(傳)應仄作平,第六句第一字(噴)應仄作平,第八句第三字(禾) 應仄作平,皆屬於一、三、五可以不論的範圍。故本詩皆合格律。本詩首 句押韻,押韻的字為:飆、驕、鵰、搖、焦。所押者據詩韻集成皆為下平 蕭韻。

97 語文萬花筒 「颱風」的俗諺 誰來挑戰:颱風一百問 回上一層

98 語文萬花筒 有關「颱風」的俗諺 知多少(按一下) 1.六月初一,一雷 2.七月初一,一雷 3.九月颱, 4.西北颱、 5.霜降,風颱
有關「颱風」的俗諺 知多少(按一下) 1.六月初一,一雷 2.七月初一,一雷 3.九月颱, 4.西北颱、 5.霜降,風颱 6.颱風過後, 十日九日溼 7.一雷 壓九颱 九颱來 沒人知 慘歪歪 走去藏 沒回南 破九颱 回上一層

99 五、文章結構表

100

101 六、問題與討論

102 問題與討論 一、《寄黃幾復》一詩四聯中,你最喜歡哪一聯? 請說明喜歡的理由。 答:本詩四聯各有其特殊之處,如首聯化用《左傳
》的句子,以散文入詩;又點化「寄雁傳書」 通俗典故,加上「謝不能」,變陳熟為新奇。頷 聯全部用尋常名詞組合起來,不用動詞,不僅對 仗工整,亦對比強烈,使過去歡聚的短暫與別後 孤淒的長久凸顯出來。頸聯亦對仗工整,而且活 用典故,另有新意,推崇友人的品格與才幹。末 聯有襯托也有對比,以環境的惡劣襯托友人的失 意,倍感淒涼;又以如此勤奮治學,竟然身處這 樣險惡環境,強烈對比下為友人鳴不平。也隱含 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

103 二、觀書有感全詩都在描寫半畝方塘,與題目如何取得連繫?
答:作者採用比喻的寫法,託物說理,強調讀書的重 要,全詩就是一個大譬喻,他借著說明方塘要有 「活水」才能清澈明亮,從中托出人要不斷讀書 ,吸收新知,才能永保一顆澄澈清明之心。如果 細分的話,「方塘」比喻「寸心」,「一鑑開 」除比喻方塘的清澈明亮外,也再進一步比喻內 心豁然開朗,澄澈清明的情狀,可說譬喻中又有 譬喻。 「天光雲影共徘徊」,比喻內心洞鑑萬 物,不受蒙蔽。「活水」比喻書本上的新知。各 個譬喻都很貼切生動。

104 三、鄭用錫《颶風》的最後二句傳達什麼情懷?
答:颶風詩的最後二句傳達詩人對農民的關懷。秋 颱來襲,農作物遭受摧殘之後,勢必造成嚴重 損害,尤其即將收成的穀物,禁不起狂風暴雨 的吹打,恐怕都會枯焦,農民辛勤的血汗,就 將化為烏有,來年衣食無著,如何度日?詩人 對農民的關心,寫來雖然平淡,但切中實際情 況,在平實中,更見其悲憫的情懷。

105 七、延伸閱讀 1.黃庭堅詩 2.朱 熹詩 3.鄭用錫詩

106 〈病起荊江亭即事〉黃庭堅 翰墨場中老伏波,菩提坊裡病維摩。 近人積水無鷗鷺,時有歸牛浮鼻過。 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
伏波,漢朝伏波將軍馬援。 〈病起荊江亭即事〉黃庭堅 (一) 翰墨場中老伏波,菩提坊裡病維摩。 近人積水無鷗鷺,時有歸牛浮鼻過。 (二) 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 菩提,和尚。 陳無己,陳師道,時爲祕書省正字。 第一首前半用典,說自己是個文壇老將,也像個廟裡的病和尚。馬援的「常恐不得死國事」,很合作者心事。後半首即景抒情。鷗鷺之典前面已經見過,詩人無法歸隱之心明矣。第四句化用陳詠「隔岸水牛浮鼻渡」 ,詩人改「渡」爲「過」 ,變得更準確、生動些。 第二首一、三句寫陳師道,二、四句寫秦觀。詩人抓住兩位朋友創作時的不同表現的細節,描寫出他們不同的風度,一個閉門覓句,其艱辛可知;一個對客揮毫,其瀟灑可見。一靜一動,一隱一豪,各有特色,而其才幹超群自是想像中事。但可悲的是他們有才卻不受器重,一個沉淪下僚,一個客死荒遠。 秦少游,秦觀,時已病死于廣東藤州。

107 〈登快閣〉黃庭堅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在江西省泰和縣東澄江邊,是登覽勝地。 琴弦通常染成紅色,故稱朱弦。這裏是寫登臨時懷念知音的佳人。這位佳人指誰,不詳。 痴兒:詩人自指。晉朝人以放達爲高雅,以勤理官事爲痴呆。這裡反用其意,說自己辦完公事,才在傍晚時分登臨快閣。元豐四年至六年,作者任太和知縣。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登快閣〉黃庭堅 青眼:晉阮籍能作青白眼,用青眼對待有好感的人,用白眼對待有惡感的人。這裡表示對美酒的愛好。 鷗盟:和鷗鳥結盟,意思是共同過閑適的生活,即隱退。 這兩句寫閣上所見秋天遠景。 這兩句表示自己無意長久混迹官場,希望歸隱江湖。 圖片出處

108 〈牧童詩〉 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機關的原意是控制機械的樞紐,在這裡指的是計謀和權術。機關算盡,就是把計謀和權術都用盡了。 多少人栖栖惶惶奔走仕途,熙熙攘攘競逐名利,爾虞我詐,機關用盡,迷失本真,倒不如牧童安於拙愚。 圖片出處

109 昨夜江邊春水生, 蒙衝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觀書有感之二〉 朱 熹
昨天的夜裡,江邊的春水漲潮了,許多大戰船,像羽毛一般輕靈地飄浮在水面。回想往昔水淺的時候,空費了多少推移的力氣,如今春水飽漲,船在江心裡,儘可從容自由地向前行駛了。(這首詩說明人的學問淺薄,見道不明時,苦思力索,毫無所獲,等積學力久,一旦豁然貫通,一切癥結,就可迎刃而解了。) 蒙衝:也作「艨艟」,音 ㄇㄥˊ ㄔㄨㄥ ,古代的一種戰船。 昨夜江邊春水生, 蒙衝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觀書有感之二〉 朱 熹 圖片出處

110 〈苦雨〉鄭用錫 年華初度已清明, 陰雨連旬尚未晴。 麥飯紙錢人上塚, 提壺布穀鳥催耕。 可憐柳絮飛仍墜, 又值秧針插未成。 為祝東皇香自爇,
提壺、布穀,都是鳥名,常於清明春耕時鳴叫。 【語譯】 春天剛到一下子又已經清明了,陰雨接連數十天還未放晴。人們攜帶麥飯、紙錢上墳掃墓,提壺、布穀鳥也頻頻啼叫好像催人耕種。可憐柳絮剛要飛舞卻被雨打落,本來又是插秧的季節卻因下雨無法插成。我親自向春神焚香禱告,不要讓時令耽誤老百姓的插秧。 春光 祭祀用的飯食。 〈苦雨〉鄭用錫 年華初度已清明, 陰雨連旬尚未晴。 麥飯紙錢人上塚, 提壺布穀鳥催耕。 可憐柳絮飛仍墜, 又值秧針插未成。 為祝東皇香自爇, 莫教物候誤蒼生。 秧苗初生時,尖細如針。 萬物隨季節氣候而變化的週期現象。泛指時令。 親自向春神焚香禱告。東皇,春神。爇,音爇 燒。 接連數十天。 圖片出處

111 八、牛刀小試

112 牛刀小試 Q:文人中,常有在各個不同領域;如文才、學行 、學術互相頡頏,彼此齊名的說法。以下並稱 何者有誤?
何者有誤?  (A)書法:「宋四家」:黃庭堅、蘇軾、米芾、蔡襄  (B)詩派:「蘇 黃」:蘇軾、黃庭堅  (C)學派:「清初三大家」:王夫之、黃宗羲、顧炎 武  (D)學派:「程 朱」:程顥、朱熹 。 解答: (D) 解析: (D)程頤、朱熹。

113 牛刀小試 Q:關於以下各文句所述,何者有誤? (A)天光雲影共徘徊 (B)「寄雁傳書謝不能」,化用蘇武典故
(C)「治病不蘄三折肱」說明自己體健心安,請黃幾復 無須寄掛  (D)「持家但有四立壁」用以形容黃幾復家境的貧困。 解答: (C) 解析: (C) 讚美黃幾復有治理政事的才能,不需 經過多次試用,就能熟悉為官之道。

114 牛刀小試 解答: (A) Q:朱熹〈觀書有感〉一詩的旨趣,最切合下列何者 ? (A)窮理以致其知 (B)大塊假我以文章 (C)萬物靜觀皆自得
(D)萬物皆備於我。 解答: (A)

115 牛刀小試 解答: (C) Q:「何似排雲驅萬馬,乍疑傳箭落雙鵰。」乃描寫: (A)狩獵射鵰的景象 (B) 戰爭壯烈的景象
(D)鳥獸騷動的景象。 解答: (C)

116 牛刀小試 Q:(多選)江西詩派開起宋詩的新紀元,其主張 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更是其詩法的 重要主張,其中「點鐵成金」係指將古人用過
的語句加以點化,變化語序,增刪字用,以運用 至自己的作品中的方法,準此判斷下列詩句何者 屬之?  (A)我居北海君南海  (B)寄雁傳書謝不能  (C)江湖夜雨十年燈  (D)治病不蘄三折肱  (E)隔溪猿哭瘴煙藤。 解答: (A) (B)(D) 解析: (A)(B)(D)皆有化典,另 出新意 。

117 九、好站連結 詩詞總匯 (簡體版) http://www.sczh.com/sczh/article.asp 大紀元


Download ppt "第十一課 近體詩續選 (一)寄黃幾復  黃庭堅 (二)觀書有感之一 朱 熹 (三)颶風   鄭用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