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3 知识与能力 了解阮籍、陶渊明、李白、李清照、黄遵宪及其诗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5

6

7 三、名句填空 (1)云中谁寄锦书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越王勾践破吴归,________________。宫女如花满春殿,________________。

8 【自我校对】 一、mèi wéi jīn chěnɡ qī zhè ɡū diàn chóu móu shū 二、(1)照 (2)落下 (3)门 (4)驰骋 (5)想要 (6)已经 (7)更 (8)还 三、(1)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2)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3)义士还家尽锦衣 只今惟有鹧鸪飞

9 一、作家档案 1.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 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 帝曹睿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 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

10 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11 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赋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

12 2.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晋宋时代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所著诗文一并流传于世,有集八卷。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宦家庭。八岁丧父,家道更为衰落,与母亲和五岁的妹妹相依为命。虽然生活很贫苦,但因家教优良,他从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读了许多书,包括《老子》《庄子》“六经”,以及文、史、神话、小说等等。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曾把自己描绘为“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从读书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但是他读书并不是字斟句酌,而是“不求甚解”,以期与古人心灵谋合。

13 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隐逸诗人之宗”。他从小“好读书,不求甚解”;他有济苍生、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却又因不肯为“乡里小儿”折腰而“归去来”,过起了隐居田园的生活;他生性疏懒、嗜酒成癖,但又常常无钱买酒,于是便有了“我醉欲眠”“渊明漉酒”“白衣送酒”等佳话;他的诗文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但在唐宋之后,却受到文人墨客的极力推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14 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筠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15 李白一生活动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肃宗时代。玄宗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大战乱——安史之乱。这场战乱长达八年,到代宗广德元年(763)才算最后平息。战乱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广大人民惨遭浩劫。从此以后,唐朝就开始走向衰落,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对强大,战乱不断。李白一生正处在这个由进入全盛到急剧衰落的历史时期。他是这个时期许多重大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也是这个时代的卓越歌手。他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16 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17 4.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18 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19 5.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光绪举人,曾任驻日、英使馆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回国后积极参加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去职家居,老死乡里。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20 黄遵宪是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第一诗人。黄遵宪很早就有诗歌革新的意识,二十一岁所作《杂感》,对“俗儒好尊古”提出批评,宣称“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不过这还是泛泛之论。戊戌变法前夕,他提出了“新派诗”的名目,《酬曾重伯编修并示兰史》云:“废君一月官书力,读我连篇新派诗。”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诗中他是以“文章巨蟹横行日”(指横写的西洋文)和“世变群龙见首时”为其“新派诗”的背景。换言之,这是对西学日兴的形势的反应,并有着欲为群龙之首、领风气之先的用意。后来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他对自己在诗歌方面的追求作出了更详尽的说明。其要旨大体是最广泛地汲取古代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打破一切拘禁,而终“不失乎为我之诗”。

21 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其“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呐喊成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其《人境庐诗草》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诗作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22 二、背景回放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

23 2.《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时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24 3.《越中览古》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25 4.《一剪梅》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26 5.《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黄遵宪《杂感》诗,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

27

28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结合作者身世,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讨诗人为什么而“忧”,他的“忧思”又是什么。 【参考思路】 阮籍身处魏晋易代之际,政治环境险恶,稍有不慎,便有杀身之祸,所以他虽发言玄远,行为不羁,不理世事,但内心是十分痛苦忧愁的。这就是全诗通篇说“忧”,却又不能言明的缘故了。本诗写了诗人深夜弹琴寂寞和孤独不安的忧思,抒发了诗人欲排遣忧愁而不能的绝望之情。

29 (2)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思路】 这首诗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惊惧和哀伤,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诗人以“孤鸿”“翔鸟”自喻,以“夜”来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写出了自己在无边际的惊惧中,犹如惊弓之鸟的状态。

30 2.《杂诗十二首》(其二) (1)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 【参考思路】 这首诗先描绘了日月更迭、万里清辉的景象,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点明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而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31 接下来两句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诗人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暗自悲凄,心境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了对人生的感叹。

32 (2)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到了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这是为什么?
【参考思路】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现实,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作看似悠然平淡,却饱含焦灼与悲愤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33 3.《越中览古》 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参考思路】 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34 4.《一剪梅》 这首词主要抒写了作者的思夫之情,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作者的特色,富有艺术感染力。其特点是什么? 【参考思路】 (1)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既像蜜一样甜,也像水一样清,磊落大方。 (2)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在通俗中多用对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既是对偶句,又浅显易懂,读之朗朗上口,声韵和谐。

35 5.《今别离》(其一) 这是一首近代诗,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参考思路】 古人写离别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愁情显得不那么浓、那么悲。

36 在对离别时情景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进行充分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7

38

39

40 二、意旨探微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此诗列八十二首《咏怀》诗的第一篇,如同序诗。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诗人用象征的手法,通过他夜中难寐、徘徊户外的一系列举动和眼前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既难以名状又难以排遣的深沉愁绪。

41 2.《杂诗十二首》(其二)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全诗写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3.《越中览古》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吴越争霸事件而写下的,流露出了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42 4.《一剪梅》 这首词写的是闺情。上阕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词的起句,领起全篇,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五句的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词的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即事即景,又兼比兴。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43 5.《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今别离》共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标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这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诗人妥妥帖帖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 这首诗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带给人们的离别之苦,表现了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44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起承转合,浑然天成 先写室内弹琴,由明月照入,清风吹进,自然转入室外,写听到孤鸿、翔鸟的鸣声,再踱身室外。最后一句,照应首句,以“忧思”解释“不能寐”的原因。

45 (2)写景抒情,含蓄蕴藉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衣襟,造成一种凄美氛围。景中有人,写景是为了写人,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6 2.《杂诗十二首》(其二) (1)景、情、理相互交融 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诗人心情的孤独,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清冷的夜气,无垠的宇宙,短暂的人生,流逝的光阴,未酬的宏志,这些都非常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2)刻画渲染,意境独到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寥廓的宇宙,也是一个飘渺的虚空。“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刻画了清冷孤寂的画面。寥廓的宇宙和清冷的居室在一片侵肤的清冷之中融合在一起。

47 (3)语言朴素,直率自然 这首诗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使人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读之自然亲切真挚,不知不觉走进诗人营造的悠然恬淡的意境中去。

48 3.《越中览古》 (1)对比强烈,表现力强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一般说来,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不容易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就使表达效果大大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愈着力,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也就愈有力度。

49 (2)结构独特,挥洒自如 诗人对这首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而这首诗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50 4.《一剪梅》 (1)笔调清新,风格细腻 女词人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确实与众不同。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性的细腻之处,这是女词人特有的柔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51 (2)婉转曲折,含蓄蕴藉 抒写别愁,不直接倾吐,而是通过环境烘托和感情变化来反映,从“红藕香残”到“花自飘零”烘托相思人的凄凉孤独;“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反映相思无法排遣,抒写这种相思之情婉转曲折,含蓄蕴藉。

52 5.《今别离》(其一) (1)推陈出新,独具特色 这首诗的创作被梁启超誉为“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本诗借传统的游子思妇的主题来赞美轮船这一新鲜事物,并将新事物、新观念融入自己独特的印象与感觉中,令人耳目一新。 这首诗的用韵与句意受到唐代诗孟郊《车遥遥》的影响,但诗人的感受已完全不同于古典诗歌所写的离情别绪,而是渗入了一种现代性的体验。诗人的感受有别于孟郊,诗中的人生体验具有了时代标志,也就是一种现代性。

53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 诗中围绕着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离别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54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55

56 □ 五言诗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今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为东汉班固的《咏史》。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五言诗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唐代以前的五言诗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57 □ 七言绝句 七绝——七言绝句,由律诗演变而成。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四句押为两韵,二、四句入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从句数、字数来说刚好是七言律诗的一半;就其平仄来说,七言绝句的格式,恰好是七言律诗第一种格式的前半首和后半首。

58 □ 关于“词” 词——亦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顶峰。按长短规模,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按创作风格,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有词牌,例如“西江月”“破阵子”“沁园春”等,词牌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59 □ 陶潜名句 1.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60 □ 易安名句 1.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61 □ 李清照南渡 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明诚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


Download ppt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