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君子之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君子之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君子之风

2 导入课文 高尚的竹啊,把我的名字刻在你身上,是不是就可以成为你?

3 这不是我家的……

4 我爱怎么停就怎么停

5 我悄悄地伸进你的口袋,让我探探你的钱

6 ……####//////////-----------~~

7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8 陈 水 扁 公 然 为 “ 台 独 ” 叫 嚣

9 想进球?先领教我的飞毛腿吧!我踹踹踹!

10 君子?小人?

11 归 来 兮 之 风

12 儒家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细分成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又归并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大类。“圣人”难做到,“小人”遭唾弃,“众人”虽是主体,而最受推崇的是“君子”。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有107次,提到小人的地方有23次,可以说,君子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概念。

13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政治地位高的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品德高尚的人

14 “君子” 、“小人”本来是就人的政治地位来说的。上层阶级的人称为“君子”;下层阶级的人称为“小人”。
在对人的反思中,孔丘认为,人的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并不是他的政治地位的贵贱。

15 2、掌握“游、喻、鄙、奚、乐、文”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背诵15.9、4.16、6.11、7.16、7.19、6.23、8.7章 2、掌握“游、喻、鄙、奚、乐、文”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并积累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16 一、给下列词语中的红色的字注音 孙以出之 恶衣恶食 曲肱 箪食 乐水 知者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詞,有特殊用法的要加以说 1.游于艺 女奚不曰 2.君子义以为质 发愤忘食 3.礼以行之 不知老之将至 4.信以成之 子温而厉 恭而安 5.有杀身以成仁 三、判断句式并翻译 6.君子喻于义 未足与议也 7.而耻恶衣恶食者 孙以出之 8.患得之 9.苟患失之 10.人不堪其忧 11.饭疏食

17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君子—— 坚守道义、讲求诚信

18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 1 . 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   2.《诗》、《书》、《礼》、 《乐》、《易》、《春秋》     六种儒家经书。

19 本章讲述君子的道德修养主要内容。 第一、要立志,要立定远大的志向。志立在什么地方呢?必须立足在求“道”上,即修已治人之道。 第二:讲述修己的问题,他要求学生“据于德,依于仁”,完善自我。德是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准则。而人的一切行为准则的德目中,仁又是主要的,它统摄各种道德.所以必须依于仁,只有达到仁的境界,个人的修养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第三,论述治人之道,即游于六艺之中,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的本领,将来为治人作好充分的准备。当然修已与治人的修养应该是同步进行的。所以这四者,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目的。

20 先立志,然后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本章讲述孔子教导学生进德修业的方法。 先立志,然后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21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掌握一种句式。 2、孙:通“逊” 君子—— 坚守道义、讲求诚信

22 (15.18)君子完备周到的品行。 君子体质先须存义。义而后礼,礼而后逊,逊而后信,有次序焉。”君子行为的义、礼、逊、信四条原则:
一、本质意义上要有义,也就是探求义理,属于君子的内心修养。 二、礼,行动要求循礼而行。 三、逊,即是谦逊,出言吐语谦逊恭谨。 四、信,办事守信,取信于人。

23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评析」   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24 杀身成仁(成仁取义)——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君子:杀身成仁 小人:贪生怕死

25 君子有求仁的牺牲精神。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追求。生命诚可贵,但为了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以献出宝贵的生命。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下,孔了赞许他为仁人。比干苦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孔子也赞许他为仁人。管仲有大功于天下,虽不曾死,孔子仍赞许他为仁人。孔子这种思想影响十分深远。中国有多少英雄儿女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杀身成仁,表现了中华民族浩然正气。

26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成仁”与“害仁”合而观之,有五种状态。 第一,杀身以成仁,是天地境界,勇圣所为。 第二,不杀身以成仁,道德境界,是智圣所为。 第三,杀身而不成仁,强打硬斗,暴虎冯河,匹夫之勇所为。 第四,既不杀身,也不成仁,平庸混世,庸常之人所为。 第五,求生而害仁,临大节而夺其志者,怯懦之人所为。

27 孔子在五种“成仁”“害仁”的境界中,通常不赞成杀身以成仁,如比干,成仁德而失性命。
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通常赞成的是“不杀身以成仁”,如管仲不死而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是成仁不必杀身。{} 讨论举例:中国历史上杀身成仁的君子

2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29 文天祥临刑时衣带诏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史·文天祥传》)

30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你认为生命与仁义哪个更重要?
生命对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仁”。 当然我们也不能看轻生命,在两难的时候,要尽自己所能地想办法,既要能保全仁义,也要能保全生命。 儒家是热爱生命的,提倡心胸要开阔,意志要坚定,不能因一时遭受挫折就放弃生命。在生命与仁义不可兼得时,儒家提倡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也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31 不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死去, 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

32 这正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样, 把“义”与‘利”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列起来,让你作二者不 可得兼的选择。
子日:“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   ①喻:明白,懂得。 这正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样, 把“义”与‘利”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列起来,让你作二者不 可得兼的选择。   

33 君子:见利思义、重义轻利 小人:见利忘义、重利轻义

34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主张见利思义,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韩非子则认为君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 对于义与利的关系,你是如何看待的?你觉得市场经济时代应树立怎样的义利观?

35 问题探究 说说孔子对于“义”“利”的认识对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水污染 黑砖窑 食品安全问题……
  说说孔子对于“义”“利”的认识对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水污染 黑砖窑  食品安全问题……   这可以溯源到这30年来“义”和“利”的剧烈碰撞。30前的中国,讲求的是“无私奉献”,要求人们以道德和理想来约束自己。是为“义”。30年后的中国,争取的是“利润最大化”,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为“利”。

36 中国今天身处的时代,是“义”与“利”相撞最为惨烈的时代——当道德、理想、亲情碰上了金钱,立刻败得溃不成军。当“义”遇到“利”,前者不但向后者缴械投降,甚至有时还鸣锣开道。
一方面,人们对“义”已经一无敬畏,遂以“利”来量度一切事物:只要能赚大钱,什么都可以去做,而且做得理直气壮。于是,黑砖窑里奴役孩子、把工厂废水大量倾倒到湖里河里、桶装水里装自来水、用废纸充作包子馅儿……就统统都成了必然。 另一方面,社会的约束机制显露出它的先天缺陷,尤其对政府官员而言。教育与惩罚,同时置身于一个大体制架构之下。更有甚者,当教育公众和惩罚犯罪的部门也同时被牵涉入不法勾当之时,上面提到的种种恶行,遂又成了社会上的自然现象了。

37 今天,有不少商人、企业家昧着良心、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只要能赚大钱,什么都可以去做,而且做得理直气壮。于是,桶装水里装自来水,牛奶里加入三聚氰胺,杭州地铁发生坍塌事件,7人死亡,14人失踪……就统统都成了必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8 义乌古称乌伤,此名的由来缘于一个美丽 动人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颜乌的孝子, 虽然出身贫寒,却深知礼义,孝敬长辈。 有一年,与颜乌相依为命的父亲病故了, 他无钱办丧事,只得独自筑坟安葬父亲。 他日里负土堆垒,晚上通宵守坟,一群乌 鸦看见这般情景,深为感动,纷纷衔土相 助。坟终于筑好了,可是乌鸦的嘴巴也全 都啄伤了。从此,这个故事就四处传扬开 去,秦始皇时定名为乌伤县,唐时改成义乌。

39 有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一生从不与人争利, 包括自己应得的利益。在这个俗世中,他像野草一样活了一生,慢慢老了,最后死了。他来到了天堂,发现天堂的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所有人都你挤我拥,想早点进入天堂的大门。他想,不能和人争,不然会有麻烦的。于是,他一个人排到了队伍的最后面。前面不断有人插队,为此许多人混战成一团,然后妥协,队伍又恢复了平静。他不敢插队,连这样的念头也没有。还有人不断向他请求,能不能把位置让给他们,他答应了,于是又站到了队伍的最后面。他在这里

40 有很好的名声,所有新来的人,都会让他把他的
位置让给他们。 他永远都排在队伍的最后面,这 样过了几个世纪,他还没有进入天堂。他慢慢有 些不耐烦了,但他从来不敢和人说,更别说生气 了。所有人都说的他的脾气好,然后像在人间一 样,开始把取笑他作为一种游戏。终于她遇上了一 位天使,他壮着胆子问:“天使啊,我在这里站了 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进入天堂?”天使把他的情况 告诉了上帝。上帝说:“你说的是那个永远排在队 伍最后面的人吗?让他下地狱吧!”天使把上帝的 话告诉了他,他终于愤怒了。他去质问上帝:“上 帝啊,你不是把天堂留给那些温良、仁慈、有道义 的人吗?”上帝说:“是的,但是如果你连自己应该 得到的东西都不愿去争取,那么地狱最适合你了!”

41   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君子羞于言利”的传统心态。直到 进人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人们才发现,君子也要“不羞于言 利”,该做的贡献要做,该拿的钱也照样要拿。也就是既要“喻于义”,也要“喻于利”。   于是便有了“义”与“利”之间的若干纠葛,若干不清,若 干的尴尬人做出若干的尴尬事。比如说“义演”还是‘利演”的 问题,劳动所得还是贪污受贿的问题,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问题是不是出在“利”这头猛兽一旦被释放出来,“义”就不大招架得住呢?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一旦放出 了魔鬼,人间就不得安宁。   所以,圣人要把“义”与“利”分别开来,并用君子和小人 加以严格的界限。其用心良苦,不外乎是要求我们重“义”而轻 “利”罢了。

42 4-9子曰:“士①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注释】   ①士:“士”在古代有多种含义,是一种特殊的阶层,总起来说,是指有 知识,有修养,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论语》中的“士”则多指读书人,即 知识分子。

43 君子:见利思义、安贫乐道 小人:贪图享受

44 本章孔子勉励学生要专心致志求道,不为世俗所累。
孔子在此倡导一种什么样的品格? 安贫乐道

45 孔子认为一个士人追求正道就一定是个君子吗?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而留恋安逸,便不配做读书人了。” 士是有志的读书人,如果只求个人生活安适,这就与他的志向相背,不会有所作为,所以不够资格为士。

46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志于道,但贪图享受,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讨厌物质环境艰苦,怕自己穿不好吃不好,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意志若被物质环境支配的话,就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

47 17.15 患得患失:形容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 的利害。 无所不至:⑴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⑵指凡能做的都做了(用于坏事)。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7.15) 小人: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形容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 的利害。 无所不至:⑴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⑵指凡能做的都做了(用于坏事)。

48 「评析」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49 本章孔子认为鄙夫患得患失,寡廉鲜耻,谄媚奉承,无所不至,对之表示了极大的蔑视。
朱熹说:“鄙夫,庸恶陋劣之称。小则吮痈舐痔,大则弑父与君。皆生于患失而已。” (《论语集注》卷九)

50 清梁章钜《论语集注旁证》说:“志于道德,圣贤之徒也。志于功名,豪杰之士也。志于富贵,即鄙夫也。圣贤非不事功名也,可为则为,不可为则不为,不害于道德也。豪杰非恶富贵也,视功名为重,则富贵为轻也。鄙夫则富贵而外,他无所志,故其得失之患至于如此也。”

51 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可以是名利,也可以是地位。总之是他想得到又生怕失去的东西罢了。 患得患失的人什么都做得出来。为了得到自己的一己利益,或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打击同事,排挤异己,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

52 其实,患得患失的人自己也很痛苦,很无聊,活得并不自在,并不轻松。那可真是“熙熙攘攘为名利,时时刻刻忙算计”,结果还多半会“算来算去算自己”。对这种人来说,人生就正如哲学家 叔本华所指出,是在痛苦与无聊,欲望与失望之间摇晃的钟摆,永远没有真正满足,真正幸福的一天。 麻烦的是,进入所谓现代社会以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患得患失的人们越来越多,而从容不迫,悠哉悠哉,保持平静心态的却似乎是越来越少了。

53 一是比较得到之后的收获和付出,认为不值得。 二是对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
有人认为 “患得之”是生怕得到的意思,你觉得有没有道理? 一是比较得到之后的收获和付出,认为不值得。 二是对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

54 雄才大略的齐桓公身边有三个宠臣,易牙、竖刁、开方。易牙是当时最著名的烹饪大师,给齐桓公做了许多美味佳肴。一天,齐桓公对他说,寡人尝遍了山珍海味,但却没有尝过人肉的味道。那易牙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诚,回到家把自己的儿子杀死蒸了献给齐桓公。而那个竖刁为了能时刻在齐桓公的左右,竟然把自己阉割了,做起齐桓公的寺人。开方本是卫国人,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忠心,父亲死了也不去奔丧。齐桓公认为这三个人爱他胜过爱自己的身体,胜过爱自己的儿子,胜过爱自己

55 的父亲,因而就格外宠信他们。但管仲却不这样认为,他对齐桓公说,人性当中莫过于宠爱自己的儿子,莫过于爱惜自己的身体,莫过于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果他们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了,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了,连自己的父亲都不爱了,还能指望他们爱别人吗?齐桓公没有听进管仲的意见,依然信任他们三人。结果管仲去世仅一年,桓公病重,三人谋反作乱,囚禁桓公,桓公饥饿而死,死后无人掩埋,一直到尸体腐烂,“虫流于户”。堂堂霸主,死得如此悲惨。可见鄙夫奸臣之可恶,也

56 可见桓公没有识察奸小的能力。称霸大多是管仲的功劳。从管仲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称他为仁者,不无道理。同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就与齐桓公不同了。当时魏国与中山国交战,魏文侯命大将乐羊率兵攻打中山国。当时乐羊的儿子正住在中山国,他们便杀了他的儿子做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乐羊为了显示自己对魏文侯的忠心,明知道是自己儿子的肉,也毫不犹豫地吃掉了。

57 这件事传到魏文侯那里,魏文侯很震惊,他认为假如一个人连自己儿子的肉都可以吃,说明这个人太残忍了,怎么指望他去仁慈宽厚地对待别人呢?魏文侯从此就不再重用乐羊了。
在春秋时期的中山国,国君孟孙有一个侍从叫秦西巴。一天,孟孙出外狩猎逮住了一只小鹿,就把它交给秦西巴带回去。秦西巴带着小鹿往回走的路上,一只母鹿一路哀鸣着跟着走。秦西巴被这只母鹿的母爱所感动,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放了小鹿。后来,孟孙知道了这件事,他不仅没有责

58 怪秦西巴,反而认为他是一个仁慈博爱的人,任命他为太子太傅。
齐桓公的三个宠臣之所以能够卑躬屈膝地侍奉齐桓公,对齐桓公赤胆忠心,那是他们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所以当齐桓公一死,眼看自己的利益不保,马上就原形毕露了。这是这一类人的共性。为了向你显示自己的忠诚,他可以不惜一切。这种人十有八九是靠不住的,因为说到底他还是为了他自己。一旦他发现你不可能给他带来利益的时候,他

59 对你也会痛下杀手。他对自己都可以不惜一切,对别人还有什么是可以怜悯的吗?
只有当一个人的心灵中充满了宽厚、仁孝、慈爱之心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可以让人信赖的朋友。不然,连起码的人性都没有,他又怎么可能有大节大义? 一个人,首先应是一个充满了人性光辉的人。

60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应该用一块面包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
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患得患失的孔子所最关注者唯一事:培育高于物欲需求的高贵人性。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应该用一块面包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

61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62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孔子为什么称赞他有道德? 颜回追求正道,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追求生活享受,只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

63 颜渊档案 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家语》记曰:“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后儒曾评价说:“颜子没而圣学亡。”足见颜渊对儒学的重大影响。 “好学”的精神 安贫乐道 “不违仁” 孔子语录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则无。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余!”

64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 的方法在战车的轭上打了 一串结。他预言: 谁能打开这串结,谁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 到公元前334年,仍然没有一个人能成功地将 结打开。这时亚历山大率领军队入侵小亚细 亚,他来到葛第士绳结的车前,毫不犹豫地 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占领了比希 腊大50倍的波斯帝国。在现实生活中,困扰 我们的绳结同样存在,并且有可能就在我们 的心中。

65 有一个年轻人从家里出门,在路上看到了一 件有趣的事,正好经过一家寺院,便想考考 老禅师,他说:“什么是团团转?”“皆因绳未 断。”老禅师随口答道。年轻人听了大吃一惊。 老禅师问道:“什么事让你这样惊讶?”“不, 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是怎么会未卜先知 呢?”年轻人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了 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栓在树上,这头牛想 离开这棵树,到操场上去吃草,谁知它转来转 去,就是脱不开身。我以为师父没看见,肯定 答不出来,却没想到你一口就说中了。” 老禅师微笑道:“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

66 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解脱,一理通百事啊。”年轻人大悟。其实,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得失随缘吧。不要过分强求什么,不要一味地去苛求些什么。世间万事转头空,名利到头一场梦,想通了,想透了,人也就透明了,心也就豁然了。名利是绳,贪欲是绳,嫉妒和褊狭都是绳,还有一些过分的强求也是绳。牵绊我们的绳子很多,一个人,只有摆脱这些心的绳索,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体会到做人的乐趣。 生命各有各自的快乐,在于不同个体对各自生活的一种简单的满足。不要被世俗的绳结羁绊, 听从内心真切的呼唤,便能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

67 龙王与青蛙一天在海滨相遇,打过招呼后, 青蛙问龙王:“大王,你的住处是什么样的?” “珍珠砌成的宫殿,贝壳筑成的阙楼,屋檐华 丽而有气派,厅柱坚实而又漂亮。”龙王反问 了一句,”你呢?你的住处如何?“青蛙说:”我 的住处绿藓似毡,娇草如茵,清泉潺潺。“说 完青蛙又向龙王提了一个问题:”大王,你高 兴时如何?你发怒时又怎样?”龙王说:“我若 高兴,就普降甘露,让大地滋润,使五谷丰 登;若发怒,则先吹风暴,再发霹雳,继而 打闪放电,叫千里以内寸草不留。那么,你呢?

68 你呢?青蛙!”青蛙说:“我高兴时,就面对
清风朗月,呱呱叫上一通;发怒时,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后气消肚瘪,万事了解。” 人活在世上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或者是“ 龙王”,或者是“青蛙”。或许你的生活很简单,但是你也会有自己的乐趣。 有些人,他们活着,却没有时间去感受生命;爱着,他们却不懂怎么诠释爱情;他们满足,因为他们没有奢望生活过多的给予;他们简单,不用在人前掩饰什么。他们也许连幸福是什么都不知道,然而真正快乐的就是这么一群简单的人。

69 7-16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70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浮云”比喻的理解: 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 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71 战国时期,孟子名气很大,府上每日宾客盈门,其中大多是慕名而来,求学问道之人。有一天,接连来了两位神秘人物,一位是齐国的使者,一位是薛国的使者。对这种人物,孟子自然不敢怠慢,小心周到地接待了他们。
齐国的使者给孟子带来了一百两金子,说是齐王所赠的一点小意思。孟子见其没有下文,坚决拒绝了齐王的馈赠。 隔了一会儿,薛国的使者也来求见。他给孟子带来五十两金子,说是薛王的一点心意,感谢孟子在薛国发生大乱的时候帮了大忙

72 孟子吩咐手下人把金子收下。左右的人都十分奇怪,不知孟子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孟子的弟子陈臻对这件事大惑不解,他文孟子:“齐王送你那么多的金子,你不肯收;薛国才送了齐国的一半,你却收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错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错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对了。” 孟子回答说:“都对。在薛国的时候,我帮了他们的忙,为他们出谋划策,平息了一场战争,我也算是个有功之人,为什么不应该受到奖励呢?而齐国人平白无故给我那么多金子,是有心收买我,君子是不可以用金钱收买的,我怎么能收他们的贿赂呢?” 左右的人听了,都十分佩服孟子的高明见解和高尚操守。

73 7-19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1)叶公: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74 此章乃孔子之自述。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而其好学之笃有如此。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斯诚一片化境。
钱穆《论语新解》

75 中国古代曾有“江郎才尽”的故事,它警示人们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南北朝时期,梁超有个名叫江淹的金紫光禄大夫。江淹年轻时家境贫寒,好学不倦,诗和文章都写得很好,成为当时富有盛誉的作家,中年为官以后,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我的五彩笔在你处多年,请你还给我吧!”江淹听了这话以后,到自己怀中去摸,摸到了五彩笔变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写诗、文便再也没有优美的句子了。

76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君子:不忧不惑不惧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77 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仁者不忧

78 智者不惑 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 智者不惑

79 勇者不惧 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智、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80 于丹的解读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了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所以说:仁者无敌。

81 孔子强调的“君子道者”三方面他认为自己没能做到,而子贡却说“夫子自道”,到底是孔子谦虚还是子贡夸大事实?
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差距,差距可以激起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子贡认为老师在仁、智、勇等方面的努力是卓有成效。没有夸大。

82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83 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
似有智者.动而之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 清,似知命者,卒成不毁,似有德者. 天地以成,群物以生, 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 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 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耸乎天地 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於山也。 用山、水类比和描写仁、智,非常聪明和贴切。作为最高 生活境界的仁,其可靠、稳定、巩固、长久有如山,作为 学习、谋划、思考的智慧,其灵敏、快速、流动、变迁有 如水。智者能够迎刃而解许多问题,了解人生的方向和意 义,所以快乐,“仁”的境界更高一筹,已经无所谓快乐与 否,他的心境是如此平和宁静、无所变迁,成了无时间的 时间,所以“寿”

84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①弘毅:弘,大;毅,坚毅、弘毅指志向远大,意志坚毅。

85 (8.7)本章曾子论述士求仁的要求。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弘”,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宏大的气度,目光远大而包容一切。
一是要“毅”,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拔的毅力,果敢的决断,目光犀利而处事利索。 有了这两个条件再持之以恒,死而后已,或许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而称为君子了。

86 12-8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
「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这就是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 语源。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87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12.8)

88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评析」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89 思想内容 (1)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 内外兼修,文质兼美。(12·8) “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 “质”,就是内在的道德修养。

90 (2)君子之质(内在修养)的具体要求: 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7·6、15·18) 二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15·9) 三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4·16、4·9、17·15、6·11、7·16、7·19) 四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14·28) 五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6·23、8·7)

91 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7·38) (3)君子之文(外在表现)的具体要求: (4)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
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4·16、4·9、17·15)

92 小结 孔子眼中的“君子”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
1)“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 2)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3)具体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 4)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 5)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 6)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 ……

93 (课后练习一第一问):从7·16、 7·19两章中来看,你怎样看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怀的心境?
答案:这两章,把孔子安贫乐道的生活和乐义忘忧的心境表现得非常传神。他看重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他从读书学习和活动中体味无穷的乐趣。孔子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忘食”“忘忧”“忘老”这“三忘”,把他的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成语: 发愤忘食:为抒发郁闷而决心努力,以至于忘了吃饭,形容十分勤奋。 乐以忘忧:快乐起来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高兴。

94 饮水曲肱: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问(课后练习一第二问):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不合乎义的荣华富贵,他是坚决不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 答案: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说的过眼烟云;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 重。 成语: 饮水曲肱: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95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董仲舒的重要经济思想,是约束人们不道德和非法的求利行为;他只要人民讲义,不要人民讲利以至取消物质利益 。
问(P30课后练习三):答案: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见P31《儒家价值观》。主张重义崇德,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董仲舒的重要经济思想,是约束人们不道德和非法的求利行为;他只要人民讲义,不要人民讲利以至取消物质利益 。

96 四、典型问题阐释 例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乐”字的理解。

97 答案: 1、孔子所讲的“乐”并不是肉体的快乐,而是一种精神的平静和满足。所以虽然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中,他还是“乐”。 孔丘认为,在他所想的完全的人格之中,个人和自然、社会的关系,都有适当的安排。这就为一个人布置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在其中他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这就是孔丘的“道”。 、孔丘认为在他的学生中,颜回是最好的。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仁”是完全的人格,也是一种精神境界。达到完全人格的人,就有这种精神境界。经常在这种精神境界之中的人称为“仁”,孔丘把“乐以忘忧”作为他自己的一项成就。他一生到处碰钉子,应该说是处于忧患之中,但他还是“乐以忘忧”。他是“忘忧”,并不是强制他自己勉强地不变。“不知老之将至”,也是忘忧的一种表现。其所以能如此,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地”。那就是他的“道”。他说:“朝闻道 ,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这里说:“安身立命之地”,对于人生的重要。

98 例2: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①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的?(2分) (2)、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2分) 答案: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2)、言之成理即可。

99 子曰:“志士仁人, ,有 。” 子曰:“君子喻于义, 。” 子曰:“贤哉,回也! ,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 , 。” 子曰:“知者乐水, ;知者动,仁者静; ,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不亦远乎?”


Download ppt "君子之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