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专题 朱自清世情文化散文鉴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专题 朱自清世情文化散文鉴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专题 朱自清世情文化散文鉴赏

2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一.朱自清在国现代散文史上 的地位与贡献 郁达夫评价: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3 朱自清散文集: 《踪迹》 (诗文集) 《背影》 《你我》 《欧游杂记》 《伦敦杂记》《论雅共赏》 《语文影及其他》等, 本部分主要研究朱自清表现世俗人情、心灵感悟的叙事抒情散文和写景抒情美文。

4 二 什么是世情散文 就是世俗化倾向。即贴近生活的人情种种,世俗百态,成为一些散文家观照的热点。朱自清以贴近生活,表现人生,表现心灵世界,刻画生命形式的“有意味”的世情文化散文而取胜。正如朱自清所说:“因为我是素人,而且永远是素人”。

5 社会派散文 “五四”散文 人生派散文 关注点: 社会性存在 具有显见的意识形态倾向 主旨: 社会批评和文化反思
社会性存在  具有显见的意识形态倾向 主旨: 社会批评和文化反思 杂文(或随感录)以思想的深刻性取胜 主要形式: “五四”散文 代表作家: 鲁迅等 关注点: 人生  人生景观,自然景观 贴近生活,表现人情种种,世俗百态,展示人的存在方式、心灵世界、感悟,揭示出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类精神与人生意蕴。 主旨: 主要形式: 美文(艺术散文) 以情采意趣见工 代表作家: 朱自清等

6 第一节 完美的人格 一、“至情”人与“至情”文 李广田 《最完整的人格——哀念朱自清先生》 二、朱自清的“刹那主义” 人生 哲学观

7 (一).朱自清的“刹那主义” 珍惜把握住分分秒秒 主张“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 主张“平凡主义”

8 (二) 朱自清的“刹那主义” 实 质 丢去玄言,专崇实际 。 最关键的是着眼于“现在”,把握住“现在”,只管一步一步地走,且最重要的是走好眼前的一步。这就是朱自清的人生哲学思想。

9 (三) 朱自清的“刹那主义” 理由是现在“是最可努力的地方,是我们最能管住的地方,因为是最能管的,所以是最可爱的。”因此,“我把‘现在’捉住,发展它,改造它,补充它,使它健全,谐和,成为完美的一段落一历程。”

10 三.“刹那主义”人生哲学思想在作品中的显现
例:《匆匆》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

11 “如果有人偷了,“那是谁?又存在何处?”时间在来去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2 四、“最爱真理”的人 李广田 《最完整的人格——哀念朱自清先生》 (一)一个有着强烈正义感和民族气节,有着深厚真挚的爱国主义感情的人。

13 1.《那里走》的徨然 2.《执政府大屠杀记》的愤怒 3.《哀韦杰三君》悲痛之情 4.抛弃了“中间路线”,从单纯的爱国主义者发展为革命民主主义者

14 (二) 崇高伟大的人格 吴晗《悼念朱佩弦先生》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5 清华大学“双星”、“双柱”比较 “狷” 爱多于恨 没有以斗士姿态出现但仍不失为斗士的 从善如归 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雍容 沉潜的 恨多于爱
“狂” “斗士” 英锐 高明的 恨多于爱 嫉恶如仇 飞跃前进,斩将搴旗

16 第二节 情致—— 朱自清记叙抒情散文的“文眼”
第二节 情致——  朱自清记叙抒情散文的“文眼” 一.“情致”的内涵 唐弢 《书话·朱自清》   “情致”,即情感、情趣、兴致 朱自清认为,散文的艺术生命是情感。

17 “最大因却在情感的浓厚”。而追求情感的真挚,情从肺腑出,使其散文具有浓烈的抒情性和精神主体的特征,是朱自清散文最为鲜明的特质。

18 二.朱自清散文所抒之“情”的特征 1.情绪并不强烈,偏激,而多的是一种沉痛隐忧,即使是写到喜悦,也会伴随隐隐约约的苦涩。
2.对情感的收放有度又同时做到“情”与“景”交融。

19 3.“我意在表现自己”——散文美学原则 4.擅长于抓住一些典型场面,或用朴素、自然、幽默的口语,或用精炼、形象的诗一般的文学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以抒发他流自肺腑的浓浓之情。

20 5.秉承了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1)现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传统美学风格
《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认为人的修身若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就会产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神奇效果。

21 (2) 虽强调情感“适中”,“平和”,却并不等于“平淡”。
钱钟书 《谈交友》 “大学问家的学问跟他整个心情陶融为一片,不仅有丰富的数量,还添上了个别的性质;每一个琐细的事实,都在他的心血里沉浸滋养,长了神经和脉络,是你所学不会,学不到的”。

22 三.《背影》:“原父情结”的反思 思考问题:
《背影》所记发生的事情是1917年冬天,而《背影》写作和发表的时间是1925年10月和11月,其间相隔了八年。朱自清为什么没有趁“情”炽热时及时写出这感人的父子情深的散文,而要等到“情”冷静八年后才动笔呢?这是偶然?还是有一段什么隐情呢?

23 (一)《背影》背后的故事 从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品读《背影》这篇经典散文,我们就会发现,这篇不到一千五百字的短小篇幅中还潜隐着朱自清内心深处一种巨大的沉痛隐忧——对沉重的封建的“父权”思想的叛逆与反思,对“平等的父爱”的渴望和理想

24 1.中西方文化中,“父亲” 观的比较 西方文化“父亲”观 基督教教义影响 上帝是全知全能的绝对主宰 人有“原罪”. 特征
反抗父权,追求家庭成员中的平等关系 ` 父子关系 上慈下孝  更强调平等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 “父亲”观 儒家、佛教 封建制度、宗法家族 “尊尊”关系、“亲亲”关系 封建家族伦理道德 孝顺父母,养亲事亲 儿子绝对服从父亲,尊敬祖宗

25 2.朱自清的家庭及父亲 早期小说《笑的历史》 散文《给亡妇》 1923年写成的中国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 《山野掇拾》

26 (二)《背影》新解 观点 :从1917年的“背影” 到1925年的“背影”,这八年时间里,已是朱自清痛定思痛,对中国传统文化“原父情结”的反思与升华之后的“背影”。朱自清以“背影”为标题,实质是表现了对传统“父亲”观的“背影”——母爱般无私、伟大、平等的“现代父爱”观呼唤与赞美。

27 强壮有力(主要指精神上) 传统“父亲”观的”背影” ———— 慈母 普通观念中“父亲” 《背影》中的“父亲” 特 征 特 征 粗心、大方
    ———— 慈母 普通观念中“父亲”   特 征  《背影》中的“父亲”    特 征 心细,事事不放心,斤斤计较,对儿子体贴入微,絮叨、老态 实质是表现了传统“父亲”观的“背影”——母爱般无私、伟大、平等的“现代父亲”观。   粗心、大方 强壮有力(主要指精神上)

28 四 心 的 旅 行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新读 (一)写作背景: (二)走进《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29 风情万种的秦淮河 水 灯影 歌声 月儿 天未断黑: 漾漾 柔波 恬静,委婉,水阔天空之想,憧憬纸醉金迷之境
碧阴阴、厚而不腻六朝金粉所凝? 天未断黑: 漾漾 柔波 恬静,委婉,水阔天空之想,憧憬纸醉金迷之境 风情万种的秦淮河 沉沉 黯淡 像梦一般 梦的眼睛 冷冷地绿着 灯火通明: 色彩 黄黄     朦胧 散光 烟霭  纷然 如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 光雾 浑沌 光芒与雾气腾腾地晕着 状态 灯影 晕 钩人 情深意长 逗起缕缕明漪 温柔之梦乡  渺渺的灵辉  情意 真实  因袭的言词  无情感可言  生涩 机械 尖利    歌声 袅娜着 密语 少年的粗率不拘 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 渴慕  牵惹 震撼 相与浮沉 心理变化(通感) 月儿  清辉 瘦削  盈盈的  精神 偷窥  怕羞 缠绵

30 四.千古绝唱 —朱自清《给亡妇》与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比较
四.千古绝唱 —朱自清《给亡妇》与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比较 (一) 朱自清与苏东坡在夫妻情深和丧妻之痛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31 (二) 抒情之文最忌浮泛。抓住具体可感的形象,尤其重视抓住细节进行细致、生动的刻画,以突出抒情对象的品性肖貌,来吸引人打动人心,是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词和朱自清《给亡妇》散文的共同特征

32 朱自清则在《给亡妇》里深情绵邈地细诉着爱妻生前对自己和孩子的种种恩情:
忆妻子对儿女的慈爱: 忆妻子的贤惠及对自己的恩爱 忆妻子的温顺和宽忍: 忆妻子的无私:

33 (三) 朱自清情感运动的独特模式与极富个性化的审美心理
朱自清的情感运动有个比较独特且固定的模式:个人遥远的回忆,常常是朱自清寻求审美愉悦的源泉,成为他心理感应的内驱力和定向趋势,成为他情感的积淀物。这些积淀物因时间的距离而获得一种心理距离,它可以使朱自清痛定思痛之后从容、冷静地进行反思,进行记忆罗网的筛选,而且进行长时间的情感蕴蓄与发酵。鲁迅曾说:“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 这与朱自清“意在表现自己”的特殊的审美心理定势相合拍

34 朱自清这样描述自己的审美心理:“童年的记忆最单纯最真切,影响最深最久,种种悲欢离合,回想起来最有意思。‘青灯有味是儿时’真实不止青灯,儿时的一切都是有味的。”

35 第三节“美人幻像”探谜 一、奇特的“眼睛” 二、“美人幻像”探谜 (一).何谓“美人幻像”?

36 “幻像”,也即“偶像”。指盘据人心而牢不可破的一些错误观念或看法。而使用到文学创作中培根所说的“错误观念”(即虚假的,不真实的),可以理解为“虚构”、“想象”的意象而得以“合理”成立。“美人幻像”,即对“美人”爱恋、崇拜的“情结”。而对美人的爱恋“情结”,则形成了朱自清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审美心理,这是构成他散文优美的意境的重要因素。

37 问题:朱自清写景散文里的优美意境为什么往往与女性的美的意象紧密相连 ?

38 比如,作者写花,月光,杨柳枝条,海棠花枝,潭水,瀑布,荷叶,荷花等等,都喜欢用女人的脸,美人的臂膊,少女的皮肤,少女的心,少妇的裙幅等等来比拟。

39 (二)独特的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也可称为艺术感觉,审美情感。它是审美意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审美感受是作家的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将体现出作家对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艺术表现的能力。它包括着审美主体个性的情感运动和个性的艺术思维过程,是主观和客观在审美意义上的统一。

40 (三)从《女人》中看朱自清的文艺观与审美情趣
* 朱自清明确地为他所“喜欢的女人”定性质:是“艺术的女人”。

41 “艺术的女人”的标准:“有三种意思:是女人中最为艺术的,是女人的艺术的一面,是我们以艺术的眼去看女人。
* 朱自清就对“女人”审美的态度进行了严格的区分:“我们之看女人,是欢喜而决不是恋爱。”

42 * 朱自清对“欢喜”与“恋爱”的界限进行了细致的界定:
“恋爱” :“全般的” ,占有。 “整个‘自我’与整个‘自我’的融合,故坚深而久长”。 “欢喜”是“部分的”,是“‘自我’间断片的融合,故轻浅而飘忽”。

43 恋爱是对人的,欢喜却兼人与物而言 朱自清认为对艺术的女人“欢喜”的态度是一种纯艺术的对美的欣赏,就象欣赏美丽的大自然,欣赏绘画、雕刻、跳舞等艺术一样,因而,它是纯洁的、高尚的、美丽的。

44 由此可见,朱自清以审视艺术女人的高尚情趣和经验,去感知、观照、想象、描写笔下的自然风物和人物,他的主观意识取得了与自然美相适应的心理体验与情绪,在审美的渴慕与愉悦中找到了自我的艺术感觉,从而形成了朱自清式的审美心理。这种只属于他个人的艺术感觉使他的视角不仅是敏锐的、奇特的,而且是新鲜的,充满独特的艺术魅力。

45 四.抒情性记人散文 《阿河》鉴赏 1926年1月11日,发表在1926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上的叙事抒情性散文《阿河》。
四.抒情性记人散文 《阿河》鉴赏 1926年1月11日,发表在1926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上的叙事抒情性散文《阿河》。 阿河,可以看作是朱自清潜意识中“美人”爱欲的化身 阿河刚到主人家时,毫无美感,当然更谈不到“艺术”:

46 三、女性:意境美的精灵 (一)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鲜明的特征 具有女性化优美意象与情景交融,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是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鲜明的特征。

47 (二)意象与意境 这是一对内涵很相近,联系紧密,然又有着区别的美学概念,它原本用于诗论,也可泛论一切文学作品。

48 1.“意象” “意象”是指作家在生活中,有了的深切感受和感动的艺术想象的产物。它既是外物(“象”)感召的结果,却又决不是外物本身,而是一个与作者的感情色彩、形象思维密合无间的特定的“物”。

49 2.“意境” 指通过形象化,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

50 3.“意象”与“意境”相似处: 首先均要求在创作中物我水乳交融,意与境浑,心与物共。二者既不能相离,更不能相乖。如王夫之《姜斋诗话》的精辟论述:“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51 其次,无论意象与意境,都要求意余象外,咫尺万里;要求运用明喻、隐喻、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含蓄蕴藉,使人玩味无穷的意境。

52 (三)“美人幻像”在们散文中的艺术投射 1. “花” (如海棠花、栀子花、荷花等),常是朱自清散文中托物言志的意象。
如《温州的踪迹·“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中描写画中那一枝海棠花: 《看花》

53 2.水、瀑布、月等自然中的物体也是朱自清散文中常描写、抒情的意象。


Download ppt "第三专题 朱自清世情文化散文鉴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