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文 学 活 动 的 审 美 意 识 形 态 属 性 第四章.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文 学 活 动 的 审 美 意 识 形 态 属 性 第四章."—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2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 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与非文学

4 文本赏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听雨楼

5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6 (二)有关理论家的观点: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 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字论略》
“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实在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们看来,只要研究的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史主要依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研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7 中国: 魏晋前 文学泛指一切文章 《论语》:文学为孔门四科之一 诗有多方面作用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

8 西方: 未产生一般文学概念,只有文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 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
古希腊 未产生一般文学概念,只有文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 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 文学( literature ):14世纪自拉丁文litteratura和litterae引进

9 (三)小结 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还未从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 文学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已被觉察到

10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1,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2,文学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一)文学的审美含义 1,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2,文学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11 文本赏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听雨楼

12 (二)中国魏晋时期 文学审美属性的独立(鲁迅曾指出)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陆机:“诗缘情” 钟嵘:“滋味”
刘勰:“情者文之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萧统、萧绎、沈约:声律等方面的努力 宋文帝“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

13 魏晋时期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4 (三)西方 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 查里斯·巴托
把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 (fine art)之中,手工艺、科学不再是“艺术” 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在创作上对审美的追求

15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一)文学审美含义的通行 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二)文学审美含义通行的原因
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16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

17 范例分析: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讨论:从审美的角度看此诗
从文化的意义上看此诗

18 四、文学与非文学 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像、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一)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像、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19 便条 威廉斯 便条 This Is Just to Say 我吃了 I have eaten 放在 the plums
便条 威廉斯 便条 This Is Just to Say 我吃了 I have eaten 放在 the plums 冰箱里的 that were in 梅子 the icebox 它们 and which 大概是你 you were probably 留着 saving 早餐吃的 for breakfast 请原谅 forgive me 它们太可口了 they were delicious 那么甜 so sweet 又那么凉 so cold

20 《便条》分析 分行排列成“诗”的样式,无诗意的应用文就摇身一变成“诗”了吗?

21 (来自于理工网): 9月29日晚 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 时向东来到我院营盘校区 为美术系师生 作了一场 以“北京的公共艺术与城市建设的文化思考”为主题的 专场报告会。 

22 (二)非文学向文学的移位 文学本是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吸取资源又回头施加影响。
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 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人们常常会按这种观念去创造新的文学,或者把以往的非文学读解为文学,非经典阐释为经典。可见,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23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24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1,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2,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一)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 1,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2,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25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哲学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 道德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宗教意识形态 商品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哲学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 道德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宗教意识形态 商品意识形态

26 注意: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阿·布罗夫:《美学:问题和争论》

27 (三)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二)审美意识形态 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28 范例一: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9 范例分析二:《虞 美 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0 范例分析三:锦 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范例分析三:锦 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诗被人们认为特别的难以理解,因为在这样的作品中,正体现了教材54所说的“渗透着社会生活及其它意识形态的因子。”在我们来解读一下他的作品的时候,显得困难些。

31 (四)拓展资料 “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1981) “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特征论”(1982、1984)
童庆炳 “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1981) “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特征论”(1982、1984) 相关文章 《关于文学特征的思考》 《文学与审美》 童庆炳

32 钱中文 钱中文 “审美意识形态论”(1987) ——钱中文:《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以感情为中心,但它是个感情与思想的结合;它是一种虚构,但又具有特殊形态的真实性;它是有目的的,但又有不以实利为目的的无目的性;它具有阶级性,但又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及全人类性的审美意识形态。” ——钱中文:《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钱中文

33 (五)文学审美事件与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34 范例分析:文本赏析 ——汪曾祺:《受戒》 作家汪曾祺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汪曾祺:《受戒》 作家汪曾祺

35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无功利与功利 形象与理性 情感与认识 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 无功利与功利 形象与理性 情感与认识

36 (一)无功利与功利 无功利(disinterested,又译无利害),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1.文学是无功利的 无功利(disinterested,又译无利害),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审美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 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37 勃兰兑斯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38 鲁迅 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39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interestedness)
2.文学的功利性 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interestedness) 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40 文本赏析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41 文本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42 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 《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43 《边城》欣赏: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44 范例分析: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nuo)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45 范例分析: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看沈从文的创作
他的创作尽管表现出一定的无功利性,但是也有自己的目的:那便是用文字重造经典,用经典的文字来为衰弱的中国文明招魂。用苏雪林的话说是:借文字把原始的野蛮的血液和力量注入古老、衰败的中华民族体内,好让她在20世纪的舞台与别的民族争生存的权利。

46 (二)形象与理性 1,审美形象的含义及特征 艺术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像、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

47 文本赏析: 鲁迅先生写润土: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48 他抬起头来。黄河正在他的全部视野中急驶而下,满河映着红色。黄河烧起来啦,他想。沉人陕北高原侧后的夕阳先点燃了一条长云,红霞又撒向河谷。整条黄河都变红了,它燃烧起来了。他想,没准这是在为我而燃烧。铜红色的黄河浪头现在是线条鲜明的,沉重地卷起来,又卷起来。他觉得眼睛被这一派红色的火焰灼痛了。他想起了梵·高的《星夜》。以前他一直对那种画不屑一顾;而现在他懂了。在梵·高的眼睛里,星空像旋转翻腾的江河;而在他年轻的眼睛里,黄河像北方大地燃烧的烈火。对岸陕西境内的崇山峻岭也被映红了。他听见这神奇的火河正在向他呼唤。我的父亲,他迷醉地望着黄河站立着,你正在向我流露真情。 ——张承志《北方的河》

49 对比分析: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上源卡日曲,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省北部人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

50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2,审美形象与艺术直觉 形象在直觉的瞬间真正活现出来 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
审美直觉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如卡西尔所说

51 卡西尔 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卡西尔:《人论》

52 文本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王维

53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3,文学中的理性 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与形象方式相对
形象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形象又依赖于理性的力量 艺术形象本身蕴含着某种理性 理性使艺术形象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

54 (1)写作技巧的运用是理性的体现,创作中,理解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分析素材,构思主题、情节、人物关系、预测读者反应和批评界态度等,都需要理性的参与。
(2)艺术形象里面本身蕴涵着理性。

55 文本赏析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狭狭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56 范例分析: 这首诗以“乡愁”为凝聚热点,切人时、空、心等三大阈限——时间,从“小时候”进入“长大后”再到“后来啊”而又至“现在”;空间——从大陆内的母子生离到海峡的夫妻分手再到异地间的母子死别;心间——从母子夫妻之情缘扩展到游子与祖国的眷爱。字里行间,蕴涵着情感的波涛,蕴蓄羞理性的因子,使人们亢奋而又沉思。这个诗人在创作时,选择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假性契合点,营造了一个新的结构,结果使情与理双方都升华到新的境界。我们吟诵此诗,可以作出审美把握:对于客观生活特征来说,是在假定性中的强化;对于意象创造来说,是一种创新——从个体之情到群体之爱,只有意象更新了,情理特征才真正被强化到具有审美魅力的高度。

57 文本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8 文本赏析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59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是形象的 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含某种理性
形象与理性(小结) 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是形象的 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含某种理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理性

60 (三)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 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1,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 2,审美情感的特征 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并通过它们而显现

61 文本分析 雨果:《巴黎圣母院》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读者可以从对形象的直觉中体味出来: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尔达是外美与内美的美的化身,敲钟人卡西莫多外丑内美,卫队长法比外美内丑,主教克罗德外善内恶。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62

63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
3,文学也是认识的 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

64 4,文学认识价值的体现 一是认识生活。一个人的经历总是有限的,时空局限很大。要形象地认识自己不熟悉的生活,通过文学认识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是认识真理。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不是为了反映而反映,它要通过形象和画面揭示社会生活韵本质和指示生活的发展趋向。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蕴含着生活的真理,对读者具有启迪意义。 三是认识各种人物。

65 拢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66 《致命拜访》 卡罗尔作为华盛顿特区一位着名的精神病医生,在事业上堪称小有所成。无论在业内还是在亲戚朋友中都有着不错的口碑。与在同一所医院中的搭档本的合作中也颇为顺手。但这一天,一种莫名的病毒的发现彻底打破了两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己经实验、发现和取证之后,卡罗尔和本最终确定,这种莫名其妙的病毒并非小小的地球之上的产物,而是来自遥远的外太空。而且,这种病毒暗含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做事严谨的卡罗尔试图尽快找寻能控制这种流行性病毒蔓延的良药,以及病毒的来源,几经寻觅之后,卡罗尔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的亲生骨肉小儿子奥利弗才是真正可以阻止这种流行疾病的惟一“救星”……

67 5,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

68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情感与认识(小结)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和认识性应当联系起来考察。

69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阿多诺 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
总结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阿多诺 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

70 阿多诺 艺术的本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摆脱经验现实和效果网络即社会;另一方面,它又属于现实,属于这个社会网络。于是直接显示出特殊的美学现象:它始终自然地是审美的,同时又是社会现象的。 ——阿多诺:《美学理论》

71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与话语 文学与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72 一、文学与话语 话语(discourse),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四种“话”的区分:
1,何谓话语 话语(discourse),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四种“话”的区分: 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语言系统) 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话。(言语) 现场听众都感觉你的话很有力量。(话语) 这些话让人回味再三。(文本)

73 语言区分为语言系统(1angue,或译语言、语言结构)和言语(parole)两种成分,前者指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后者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 语言区分为语言系统(1angue,或译语言、语言结构)和言语(parole)两种成分,前者指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后者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福柯的话语理论 话语指语言结构与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74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2,文学是一种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文学话语的特殊性 文学是一种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有具体社会关联性,与社会权力关系有紧密联系

75 我的观点是,最为有用的是把“文学”视为一个名称(name),人们在不同时间出于不同理由把这个名称赋予某些种类的写作,这些写作则处在一个米歇尔·福柯称之为“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的完整领域内;如果有什么应该成为研究对象的话,那就是这一完整的实践领域(whole field of practice),而不仅是那些有时被颇为晦涩地贴上“文学”标签的东西。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导论》 伊格尔顿 Terry Eagleton

76 范例分析:文学与话语 你见过大海 韩东 你见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然后见到它/就是这样/你见过了大海/并想象过它
                                                     韩东         你见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然后见到它/就是这样/你见过了大海/并想象过它         可你不是/一个水手/就是这样/你想象过大海/你见过大海/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顶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你也想象过大海/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就是这样/人人都这样

77 文学与话语 3,文学话语五要素 说话人 受话人 文本 沟通 语境(context,又译上下文)

78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蕴藉” 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蕴藉包容性的含义: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1,何谓蕴藉 “蕴藉” 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蕴藉包容性的含义: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2,中国古典美学中论蕴藉 刘勰、张炎、贺贻孙、王夫之、赵翼、刘熙载

79 刘勰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 把“酝(蕴)藉”作为评价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
《文心雕龙·隐秀》:“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提出“重旨”和“复意” ,指文章蕴含其他重要意义 强调“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 刘勰

80 张炎、贺贻孙 张炎《词源·杂论》评元好问词 “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 贺贻孙《诗筏》
“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而溢为光怪尔。蕴藉极而生光,光极而怪生焉。李、杜、王、孟及唐诸大家,各有一种光怪,不独长吉称怪也。怪至长吉极矣,然何尝不从蕴藉中来。” “所谓蕴藉风流者,惟风流乃见蕴藉耳;诗文不能风流,毕竟蕴藉不深。”

81 王夫之、赵翼、刘熙载 王夫之《古诗评选》评江淹诗 “寄意在有无之间,慷慨之中自多蕴藉” 赵翼《瓯北诗话》赞李白古乐府诗
“皆酝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82 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
3,话语蕴藉 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83 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
4,文学作为话语蕴藉 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

84 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指出:“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之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以“紧关物色字样”——较少的话语运用,通过所描绘的景致和语言节律,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意象很充分、很生动地得以生成。叶燮把言约旨远,含蓄凝练视为文学话语的至境:“诗之至处,妙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雏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85 文本赏析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86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1,含蓄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87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 ——沈祥龙:《论词随笔》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叶燮:《原诗·内篇》

88 文本赏析 长信宫词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 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89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2,含混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90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文本赏析 江 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 甫

91 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文本赏析: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92 文本赏析 雨 巷 戴望舒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踟躇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雨 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踟躇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93 文本赏析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94 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
3,含蓄与含混 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

95 范例分析:从清代叶爕分析杜诗“晨钟云外湿”《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看文学语言的话语蕴藉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96 以“晨钟”为物而“湿”乎?“云外”之物,和啻以万万计,且钟必于寺观,即寺观钟,钟之外,物亦无算,何独湿钟乎?然为此语者,因闻钟声有触而云然也。声无形,安能湿?钟声入耳而有闻,闻在耳,止能辨其声,安能辨其湿?曰“云外”,是又以目始见云,不见钟,故云“云外”。然此诗为雨湿而作,有云然后有雨,钟为雨湿,则钟在云内,不应云“外”也。斯语也,吾不知其为耳闻耶?为目见耶?为意揣耶?俗儒于此,必曰:“晨钟云外度。”又必曰:“晨钟云外发”。决无下“湿”字者。不知其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叶爕《原诗》内篇 

97 本章小结

98 思考问题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

99 感谢您的关注!


Download ppt "文 学 活 动 的 审 美 意 识 形 态 属 性 第四章."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