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課 髻 琦君.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課 髻 琦君."—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課 琦君

2 徐玉梅 中正大樓C401-3 2532106-5021 t00099@mail.tut.edu.tw 0970605595
第四課琦君髻 徐玉梅 中正大樓C

3 前情引導 你知道古代女孩子 怎樣的髮型才算是時尚?

4 你知道什麼是“髻”? 在頭頂或腦後盤成各種形狀的頭髮

5 題解 本文選自《紅紗燈》,文中藉由「髻」貫穿全文的人事線索,巧妙勾勒出父親、母親和姨娘間不平衡的關係。
《紅紗燈》一書,獲「中山文藝創作獎」,是琦君典型的懷舊文章,內容分三輯,分別是童年生活書寫、對人間事物的體會以及嚴格的家教經驗等。琦君說:「在我記憶中,一直懸掛著一盞古樸紅紗燈,那是外祖父親手替我糊製的……」書中以「紅紗燈」為主要意象串聯人事,寫出外公的長者智慧和五叔由不成材到受人尊重的轉變等往事。

6 題解 「髻」象徵「心結」,隱含人間歡情與愁怨,也寓含人事變遷的滄桑。
說明一切的紛爭擾攘都隨著時光的流轉、丈夫的去世而消逝,兩個女人最終也成了患難相依的伴侶。 作者看盡人世間的愛、憎、貪、痴,以及愛與包容化解人世間的不平,顯現其溫柔敦厚的胸襟與文風。

7 題解~寫作背景 琦君的生父、生母都因病去世,照顧她的大伯父、大伯母就是文章中所稱的「父親」與「母親」。 7

8 題解~寫作背景 琦君與父親 琦君的父親潘國綱是一個威風八面的軍官,也是一個飽讀詩書的儒將。不但槍法準,騎馬功夫更是高人一等,甚至不用馬鞍還能站立在奔跑的馬背上。 他最大嗜好是讀書、買書,因此家裡藏書非常豐富,有時也濡墨作詩,吟哦竟日。他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希望將琦君培植為才女,病榻之間也常口授《左傳》、《史記》、《通鑑》等。 8

9 題解~寫作背景 琦君與母親 母親葉夢蘭是一位沒有正式受過教育的簡樸農村婦女,以夫為天,認命安分。「母親」是琦君創作中極重要的題材:
 母親葉夢蘭是一位沒有正式受過教育的簡樸農村婦女,以夫為天,認命安分。「母親」是琦君創作中極重要的題材: 〈毛衣〉寫母親的節儉 〈一對金手鐲〉寫母親的仁厚 〈下雨天,真好〉寫母親悲憫的胸懷 〈桂花雨〉寫母親的慈愛  母親在琦君的作品中,具有永恆之美的形象。 9

10 題解~寫作背景 琦君與姨娘 琦君童年一家平靜的生活,一夕改觀,全是因為父親從杭州娶了二姨太,就是〈髻〉一文中的姨娘。
   琦君童年一家平靜的生活,一夕改觀,全是因為父親從杭州娶了二姨太,就是〈髻〉一文中的姨娘。    二姨娘主掌父親一切的生活作息,唯有廚房是琦君母親的管轄之地,平時父親、姨娘、琦君在餐廳的大圓桌吃飯,母親和長工則是在廚房吃飯。琦君與姨娘吃飯總是膽顫心驚,因為「姨娘一雙鳳眼不時向她射過來,透著一道寒光」,有時父親要給琦君東西吃或拿補藥給母親,總得避開姨娘,姨娘的嬌縱、跋扈,可見一斑。二姨娘也沒有為潘家生一男半女,父親為了傳宗接代,又納了三姨太、四姨太,這兩位姨太沒有什麼權力,在家裡無聲無息,父親一切都聽二姨娘的。 10

11 題解~寫作背景 愛最單純 在複雜的人倫關係中成長的琦君,是母親教她愛人的功課── 「只要去愛就好了,愛最單純。」 母親──
     「只要去愛就好了,愛最單純。」 母親──      竟是被丈夫冷落了大半輩子。 回目次 11

12 作者 琦君本名潘希珍, 本有「稀世珍琦」的意思,
 本有「稀世珍琦」的意思,  大學時代的恩師夏承燾先生說:「女孩子老是珠光寶氣的不好」,改成希真,希望她崇尚真實,但琦君身分證上用的還是潘希珍。

13 作者~生平 身家:浙江省永嘉縣人, 生於民國六年。 學歷: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 中文系。 經歷: 1.司法行政部(今法務部)編審科長。
    生於民國六年。 學歷: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     中文系。 經歷: 1.司法行政部(今法務部)編審科長。 2.教職: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及國立中興大學等校。 3.任教期間並有大量創作。

14 作者~筆名 琦君的筆名來由 琦君另一位恩師龍沐勛先生一度入監,後因病保外醫治,當時夏承燾先生便託琦君來辦這件事。
   琦君另一位恩師龍沐勛先生一度入監,後因病保外醫治,當時夏承燾先生便託琦君來辦這件事。    夏承燾寄信給龍沐勛時,便以琦君本名希珍,取其「希世之珍琦」的「琦」字來稱呼琦君;而龍沐勛回信時便禮貌地加上了一個「君」字,琦君之名便由此而來。琦君以這兩個字來紀念恩師,極有意義。

15 作者~文學成就(1)散文創作 琦君的作品以散文為主,多達三十餘本。 《煙愁》 53年中國文協獎章、 88年更得到「臺灣文學經典」的殊榮
《紅紗燈》 59年「中山文藝創作散文獎」 《此處有仙桃》 74年「國家文藝獎」 《三更有夢書當枕》 《桂花雨》 是六○至七○年代琦君書寫思念大陸永嘉瞿溪的作品 《留予他年說夢痕》及其以後作品 是琦君在美國書寫對臺灣的思念。 「留予他年說夢痕,一花一木耐溫存」是夏承燾的贈詩,也緊扣琦君一生的創作的情調與主旨

16 作者~文學成就(2)小說創作 《琴心》 琦君第一本集子, 民國43年出版, 是小說、散文合集 《橘子紅了》 民國80年出版,
入選當年十大好書, 後被公視改編拍成連續劇, 轟動海峽兩岸

17 作者~散文特色 1.常於文章題目中見主旨 2.善於透過生活題材表現意蘊 3.慣於結尾處引發深思 4.心中有愛、筆端有情

18 文學常識~乞巧節的習俗 農曆七月七日,號稱「中國情人節」,是有情男女期待的盛會。然而就風俗源流來看,七夕還有以女性為參與者的習俗活動。
七夕有穿針乞求巧慧、巧藝的習俗。七夕又稱乞巧節,為強調是屬於女性的節日,也稱為女兒節。 從南朝始盛的七夕穿針習俗,後來又逐漸衍化為浮針、投針,也就是將針投入水面,觀察針影的形狀,以卜女紅之巧拙。 七夕沐髮,因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必可獲得織女的  護佑。 回目次

19 結構表(1) 母女間的溫馨親情 開端 母親的青春俏麗及對父親歸來的期待 父親帶回姨娘─開啟三人情感的糾葛 糾葛 (衝突) 髻
母親的守舊不入時 以對比手法凸顯情感的衝突 姨娘的嬌媚摩登

20 結構表(2) 背對背梳髮髻─母親與姨娘彼此仇視 高潮 母親的失寵與落寞 母親在這場爭戰中落敗 母親的衰老與憂戚 母親的年老與多病
父親去世後, 母親與姨娘由仇視轉為患難相依 轉折 (緩和) 姨娘歸於平淡與哀戚

21 結構表(3) 姨娘也漸年老,青春不再 衝突解除 來臺後作者與姨娘成為相依的親人 人終必歸回塵土,一切成空,何須執著 回目次

22 課文賞析~髻的象徵 1.髻的變化象徵人物的轉變: 2.總結: 文中「髻」主要顯示了母親、姨娘相互糾纏影響的 「心結」。 其變化也意味母親與姨娘兩人關係及人生觀的改變。 母親 螺絲髻→鮑魚頭→短髮 青春流逝與內在愁緒纏結 姨娘 橫愛司髻→時髦髮式→ 香蕉卷 顯示年輕美麗終將歸於平淡,這也是兩人殊途同歸的命運

23 課文賞析~寫作技巧 (二)對比映襯 髮式的不同 性情的不同 時間的不同 境遇的不同 姨娘的時髦對比母親的保守,來表達兩個女子婚姻生活的悲與喜
母親的自甘淡泊對比姨娘的榮華恩寵,來表達失了父親的依傍之後,姨娘的空虛落寞更甚於母親的感受 時間的不同 兩個女人過去滿頭烏絲對比今日稀疏白髮,來表達歲月易逝,青春難再的心酸 境遇的不同 作者離家前後的見聞、思索,表達生離死別的滄桑

24 課文賞析~寫作技巧 (三)感官摹寫 嗅覺 摹寫 視覺 聽覺 「雙妹牌生髮油的香氣混和著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帶出母親特有的氣味
琦君描寫憶往人事,往往訴諸於感官知覺的摹寫,以達到「逼真」往事的效果。 嗅覺 摹寫 「雙妹牌生髮油的香氣混和著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帶出母親特有的氣味 視覺 「比如我的五叔婆吧!她既矮小又乾癟,頭髮掉了一大半,卻用墨炭畫出一個四四方方的額角」→刻劃一個其貌不揚的五叔婆,形象鮮活 聽覺 「走廊的那一邊,不時飄來父親和姨娘琅琅的笑語聲」→表現出父親和姨娘的恩愛

25 課文賞析~寫作技巧 (三)感官摹寫 觸覺 摹寫 心覺 「偶然給母親梳頭,頭髮捏在手心,總覺得愈來愈少」→帶出母親的衰老
琦君描寫憶往人事,往往訴諸於感官知覺的摹寫,以達到「逼真」往事的效果。 觸覺 摹寫 「偶然給母親梳頭,頭髮捏在手心,總覺得愈來愈少」→帶出母親的衰老 心覺 「想起幼年時,每年七月初七看母親烏亮的柔髮飄在兩肩,她臉上快樂的神情,心裡不禁一陣陣酸楚」→抒發對母親的悲憫 回目次

26 相關名句(1)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蘇武‧結髮為夫妻)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李白‧秋浦歌)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李白‧秋浦歌)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李白‧將進酒)


Download ppt "第四課 髻 琦君."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