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柴可夫斯基 51803鄭亦宸.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柴可夫斯基 51803鄭亦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柴可夫斯基 51803鄭亦宸

2 柴可夫斯基的生平(1) 柴可夫斯基-悲愴大師。俄國作曲家。1840年3月7日生於俄國佛根斯克。初攻法律,後習音樂。在其司法部任職期間,同時進入聖彼德堡音樂院,在察倫巴安東盧賓斯坦門下學習音樂。卒業後,執教於新辦的莫斯科音樂院,在此期間發表其第一首交響曲。1869年發表幻想曲序曲〝羅米歐與茱麗葉〞,反應平平。1868年追求女歌星阿爾托失敗。1877年與米林高瓦結婚,不幸的婚姻使他神經錯亂,幸得富孀梅克之鼓勵,身體慢慢恢復。該孀婦按年給予可觀的資助,使柴可夫斯基得以專心作曲,在此期間完成第四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歌劇〝艾烏基尼奧乃金〞等傑作。從此蒸蒸日上、名滿天下。1891年訪問美國,受到盛大的歡迎。1893年11月6日因霍亂症不治,逝於聖彼德堡,享年53歲。

3 柴可夫斯基的生平(2) 柴可夫斯基不可思議的敏銳天性和善於表達自我的天份,其實很早便以有明顯展現,在藝術強度上已遠逾一個藝術家的標準,因而,他常為了表白而陷入痛苦情緒裡。 他也是當時 俄羅斯最具權威的作曲家;他受過傳統訓練與良好教育,具有對自己或他人作品機敏的評析力。 柴可夫斯基創作一些歌謠或室內樂,他們大多是甜美怡人的。 他在戲劇類作品或交響樂作品上,產量平分秋色,前者如芭蕾或歌劇,後者如一般管絃樂。 不同於他的同儕,把交響樂當作裁縫師練習裁縫一樣,以直接的角度來看交響樂應有的色彩。 雖然他對個人樂器的處理很有一套,但他不會讓個人樂器凌駕於整個效果之上。 因為對他而言,整個樂團只能共鳴出一種聲音,那正式為何他的交響樂譜能讓人有一眼立辨的明亮響度。

4 柴可夫斯基的生平(3) 他的的個人生活在開始創作第四號交響樂曲時,有了重大轉變,這時他才發現:對於熱烈情緒的表現,關鍵在於旋律的激發和曲式的完美處理。 倘若不是他的婚姻生活有如此重大的變化,他很可能發展成一種不同於今日的作曲家,而成為一個較沒有具體發揮天賦和忠於感情表達的作者。 但是命運這個神秘不可測知的力量,也正是他在許多作品中試著去闡明得一種現象,無可抗拒地和他的生命交織成一片。

5 柴可夫斯基的圖片

6 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舞劇 胡桃鉗 睡美人 天鵝湖

7 胡桃鉗 完成於1891年的「胡桃鉗」,是柴可夫斯基根據德國浪漫派作家霍夫曼所寫之「胡桃鉗與鼠王」童話而改編而成之芭蕾舞劇,全劇中有十五首芭蕾音樂,編舞者為依瓦諾夫,於1892年在聖彼得堡舉行首演時,即獲得熱烈迴響。在全劇之外,柴可夫斯基還從中改編為兩套管弦樂組曲,其中以第一套最為著名,其首演日期還較芭蕾舞劇早了九個月之多。   故事敘述在德國鄉間有一農家,於聖誕夜舉辦熱鬧的晚會,並邀請眾多親友前來參加。晚會當中,小女生克拉拉從一名老伯伯手中獲得一件人形的胡桃鉗,但卻被調皮的哥哥弄壞了,克拉拉便傷心地將這胡桃鉗丟在聖誕樹下。到了深夜,曲終人散,家人也都睡了,小克拉拉從房間走出來,想看看心愛的胡桃鉗是否還在聖誕樹下。只是,小克拉拉卻突然間聽到一陣奇怪的聲響,原來老鼠大軍從牆邊的小洞跑了出來,對客廳裡的玩具發動攻擊,只見胡桃鉗揮舞長劍,率領由玩具與糖果組成的雜牌軍奮力抵抗。看胡桃鉗陣營節節敗退,小克拉拉急中生智,拿起腳上鞋子,就往老鼠首領砸去,老鼠陣營驚慌不已,隨而陣勢大亂、便急忙逃竄。   瞬間,這人形胡桃鉗搖身成為一位英俊瀟灑的王子,他為了答謝小克拉拉的救命之恩,便帶她穿越積雪的遼闊森林而來到了甜蜜之地,在那有一座糖梅仙子的宮殿,小克拉拉在此受到糖梅精靈的獻舞,並在他們的祝福下與王子舉行隆重的婚禮。這時,一陣清醒,原來,所有的奇遇都是小克拉拉的一場夢境。

8 天鵝湖 1875年,在一個莫斯科上層名流出席的文藝沙龍中,柴可夫斯基受波修瓦劇院(Moscow Bolshoy Theatre)前任藝術經理貝齊雪夫(V. P. Beqichev)之邀,寫作一首具幻想風格的芭蕾舞劇,這就成了後來四幕芭蕾舞劇「天鵝湖」之發想源頭,其腳本亦由貝齊雪夫及當時的著名舞蹈家蓋爾徹(Geltser)共同彙編而成。   蕾舞曲的創作方式一向是由編舞者與作曲家協力完成,程序上,事先由編舞者設定各段舞的節奏、小節數等基本元素之後,在交由作曲家譜曲,因此,編舞者的指示必定相當程度影響、並牽動芭蕾舞曲創作的品質。而與柴可夫斯基共同配合該首芭蕾舞劇者,是一位名為萊辛格(Julius Reisinger)的德國編舞者,未料這位編舞者之功力不怎麼樣,在柴氏僅花了一年多時間就寫完全曲後,萊辛格的編舞就又花了時一個月,還將曲目順序重新調整。隨而,便於波修瓦劇院展開排練,在1877年3月4日 首演,此刻,當家舞者遭官方抵制而未能登台,只好由舞者卡帕科娃(Pelageya Karpakova),在編舞已不理想、加上不太優秀的舞者情況下,首演之慘狀,不難想像,傳說連俄國沙皇都中途離席。   直到柴可夫斯基1893年過世後,與其曾成功合作「睡美人」與「胡桃鉗」的波修瓦劇院總監賽弗洛斯基(Ivan Alexandrovitch Vsevolozhsky)重新將「天鵝湖」第二幕搬上舞台,隨而又在1895年,由柴氏的弟弟協助下進行部分劇本更動,並另由裴帝巴(Marius Petipa)與伊凡諾夫(Lev Ivanoich Ivanov)重新編舞,於聖彼得堡再度上演,從此大受歡迎,嘉評如潮,從而成為芭蕾舞劇音樂中之經典、同時也是柴可夫斯基之代表作之一。

9 睡美人 「睡美人」原作者為法國詩人培郝(Charles Perrault),他這部著名的童話故事寫於西元1697年,原是為了他的孩子所寫的兒童讀物之一,收錄在其晚年出版的兒童故事集「鵝媽媽的話」中。而柴可夫斯基之所以將這部作品譜寫為芭蕾舞劇,主要是受當時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Maryinsky Theatre)負責人弗謝沃羅斯基(Ivan A. Vsevolozhsky)所委託。弗謝沃羅斯基本身即為一名劇作家,執掌馬林斯基劇院長達十八年,曾對當時俄羅斯之芭蕾舞劇音樂進行大幅改革。柴可夫斯基在收到弗氏的邀請函及舞劇綱要後,雖正忙著寫第五號交響曲,但還是因深受這故事的吸引而答應創作。也由於十年前「天鵝湖」的寫作過程不甚順利,導致首演失利,弗謝沃羅斯基乃邀請當時年已70的劇院舞蹈指導蓓蒂芭(Petipa)主導編舞,而當初蓓蒂芭所寫下要與柴氏討論的編舞初稿至今還保留在莫斯科的Bakrushin博物館。全劇於1890年1月15日 舉行首演,雖說首演之評價呈兩極化,但柴可夫斯基對芭蕾舞劇音樂之投入,不僅讓芭蕾舞音樂從伴奏音樂躍居為音樂會中常備曲目,亦使得「睡美人」成為柴氏三大芭蕾舞劇之一。

10 謝謝觀賞 謝謝觀賞 THANK YOU


Download ppt "柴可夫斯基 51803鄭亦宸."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