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2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与成长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2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与成长"—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2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与成长
专题五、中国现代文明的构建与探索 I 高考命题视角 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一 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命题角度一 “一五”计划的背景、特点和成就 命题角度二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影响 命题角度三 “八字方针”的调整政策 考点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 命题角度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意义 第2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与成长 命题角度二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命题角度三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及确立 命题角度四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历程 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II 考场失分防范 防范一 对基本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 防范二 对主干知识认识存在误区 防范三 对不同历史事件内在关系梳理不清

2 【典例1】(2013·福建文综,38)(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II 高考命题视角 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一 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命题角度一 “一五”计划的背景、特点和成就 【典例1】(2013·福建文综,38)(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规范答案 【解析】第(2)问,主要分析苏维埃政权为工业化做的资金及政策上的准备。第(3)问,主要对比苏维埃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道路的不同,“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指的是西方工业化之路。材料二三的关键词提示有 “劫掠殖民地,外债,重工业开始”等。第(4)问,联系对比中国的工业化之路。第一小问,借鉴苏联经验是主要切入点,中国又探索不同于苏联的工业化之路是第二小问的关键阐述点。 点击 放大/缩小 【角度阐释】“一五”计划的成就与特点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复习备考时,一要紧扣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分析相应的经济政治措施及其影响;二要联系各国工业化之路的相关知识,分析比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的斯大林体制的异同,总结其经验教训。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8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9分) 答案:(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3)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3 【典例1】(2013·福建文综,38)(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10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8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9分) “斯大林工业化之路” 从轻工业开始

4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1】(2012·海南单科)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解析: B项是中美处于敌对,在新中国成立就已经形成这种局面;C项抗美援朝早已结束;D项当时中日关系没有变化,仍然处于敌对状态。当时重工业基础布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其目的就是有利于接受苏联的技术援助,故答案为A项。 【突破2】(2013·南京调研)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24.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①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②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③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④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解析:②不能从材料数据中分析得出,增长较快的可能有基数较小或者工业中的某一方面增长;④材料中没涉及。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必备的物质资料①正确;1952年至1957年我国正在进行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立了计划经济体系③正确。选A项。

5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一 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命题角度二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影响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典例2】(2013·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解析】人民公社化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一大二公”,即公有制的规模越大越好,公有制的程度越高越好,认为它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好形式;而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曾有过类似的尝试即农业集体化运动。根据题意,本题正确选项是D项。A项当时尚未进入社会主义,谈不上“加速”;B项在苏联帮助下取得很大成就;C项任务是改造,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故ABC排除。 关键信息 【角度释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经济建设中的调整等是高考考查的高频点。命题多从探索中取得成就的原因、探索中失误的特点、影响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角度进行考查,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注意将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中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

6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3】(2013·盐城二模)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部是自己的”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历程。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土地所有制变更    B.分配方式调整 C.生产关系变革    D.生产规模缩小 解析:从“人民公社”到“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故选C项。 【突破4】(2013·阳江重点中学测试)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角度提升】“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三者均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的表现。虽然它体现了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的良好愿望,但都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是造成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的具体原因。 解析:据题干世界,从题干所述事例,说明当时存在浮夸风、高产风等虚假现象,这反映了大跃进的特征,故选C项。

7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二 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命题角度三 “八字方针”的调整政策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典例3】(2012·海南单科,2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 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 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 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 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解析】本题注意关键信息“1960年” 。1959年到1961年我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商品极其短缺,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节约商品市场供应,故选A项。其他选项与“1960”年的时代背景不符。 注意”1960”时间,是“八字方针”提出前夕。 【角度释解】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为内容的八字方针以农村为起点,核心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到1965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中出现“左”的错误以来又一次有益探索,是近年高考的重要命题点。复习时要注意其内容实质及影响,联系当时背景理解其提出的意义。

8 C.面对农村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实施“八字方针”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5】(2013·宁波二模)新中国在某一时期采取以下措施:“明确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不得侵犯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和小农具等生产资料;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上述措施实施的背景是( ) A.中共八大召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面对农村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实施“八字方针”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解析:该材料仍然承认人民公社,但又允许发展家庭副业等,四个备选项中符合材料意思的是C项。 【突破6】(2013·泉州四校联考)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C到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的影响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自然灾害的影响 解析:根据图示,从C项到D项对应的时间应从1960~1965,而A、B两项发生在1958年,D项发生在1959~1961年且不是主要原因,C项符合题意,答案为C项。

9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 命题角度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意义 考点二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典例1】(2012·安徽文综,18)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数据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准确分析。从数据看,这期间农村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都远高于城镇,联系1979~1984年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可看出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A项不符合史实且无材料依据;C项与材料无关;D项误读材料,是迷惑项。 高于城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角度释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是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近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复习备考时,一要加强对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实质的理解认识;二要从文明史观角度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整个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地位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10 【对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1】(2013·广东百校联考)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解析:材料中的合作化是指农村合作化运动,农村集体生产,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是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之后,家庭经营,自负盈亏。故B项符合题意。 【突破2】(2013·绍兴一中调研)《中国改革开放20年史》中记载:“包干到户”的第一年(1979年),小岗生产队获得了大丰收,全队的粮食产量由原来的3万多斤猛增到12万多斤,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1979年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下列跟小岗生产队发生巨变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包干到户”明确了农民生产的责任和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包干到户”使小岗生产队获得了国家大量贷款,解决了农业发展所需资金 C.“包干到户”的做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D.“包干到户”使小岗生产队的农民重新拥有了土地 解析:题干中提到了“包干到户”带来粮食的大丰收,说明这一措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正确选项为A。

11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 命题角度二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典例2】(2013·天津文综,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角度释解】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随着近年国家要求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成为媒体焦点。复习时依据教材,注意把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及主要措施;并联系时事经济热点体会这些措施的作用与评价。 关键信息 【解析】A项是对50年代的企业经营情况的表述,本题考查的是90年代,可以排除;题干中没有关于产品质量的描述,所以排除B项;失去分号不是到90年代才出现的情况,并且也不是主要原因,据此排除C项;90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是造成“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原因。

12 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B.国营经济与个体经济 C.市场调节与计划指导 D.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3】(2013·金丽衢十二校二模)上世纪80年代初,陈云同志提出了关于经济建设的“鸟和笼子”理论。他说:搞活经济……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陈云的“鸟和笼子”理论喻指 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B.国营经济与个体经济 C.市场调节与计划指导 D.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经济建设和经济手段两方面的关系,其中的“鸟”是经济建设,要求“鸟”在“笼子”里飞,由此可以看出“笼子”是指计划指导,故选C项。A项是经济制度;B项是经济形式;D项是发展经济的策略,与题干材料不符,皆排除。 【突破4】(2103·河北高中质检)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扩大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D.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 解析:解答注意图表上的时间:1981~1989年,解读信息可看出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排除A;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进农业的发展,与题意不符;图表不能看出是经济特区,排除D。

13 【典例3】(2013·课标全国Ⅰ,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 命题角度三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及确立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典例3】(2013·课标全国Ⅰ,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角度释解】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近几年考查的题目大多通过新的图表情境材料,考查新时期我国工农业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新变化。复习备考时,要加强对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实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及影响的理解认识,同时要注意与时事热点问题相联系。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新”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也是改革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向市场经济发展,B项正确。A项表达不正确,苏俄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与中国是不同的;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没有出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C项错误;在苏俄时期还没有提出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D项错误。

14 项目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制形式 生产目的 后果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5】(2013·潍坊模拟)下表展示了1978年及1992年非国有工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中国加入WTO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年份 非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 非国有工业占商业总产值 1978 20% 10% 1992 52% 70%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从1978年到1992年,非国有工业、商业占国民经济的总产值有了大幅提升,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故选B项。 【角度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 【突破6】(2013·广东六校联考)“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色海洋”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②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③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④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项目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制形式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生产目的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 实现共同富裕 后果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而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未,2020年中国可实现小康社会,可排除①、④。

15 【典题4】(2011·福建文综,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 命题角度四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历程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典题4】(2011·福建文综,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角度释解】高考注重对新时期对外开放的背景、特点及成就及与之相关的思想观念、对外贸易的变化等角度的考查。复习时,一要注意对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目的、过程特点及影响的把握;二要联系国内国际背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等方面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理解对外开放的特点及影响。 注意X轴的年份 【解析】图片显示出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是在1984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排除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是图中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的原因,故选B;C项是在1990年,D项是在2001年,排除C、D。

16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7】(2012·江苏单科,22)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解析:提取材料中“1969年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等关键信息。题干反映我国从“1969年不向国内外借债”到“1979年12月,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我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故选C项。 【突破8】(2013•通、泰、扬、宿二模)1990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一决定体现了党和国家( ) A.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构想 B.拉开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序幕 C.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尽快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决心 解析: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浦东地区,其目的就是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故A项符合。B项开始于1985年;C项是1992年后;1989年中国已经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故排除B、C、D三项

17 【典例2】对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概念理解不到位
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II 考场失分防范 学习要求:依据教辅掌握详细分析。 防范一 对基本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 【典例1】对过渡时期的基本史实认识不清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1949至1956。1949年到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到1956年底,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典例2】对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概念理解不到位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18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 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考场失分防范——剖析易错混点补缺知识漏洞 防范一 对基本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应用训练】 【应用训练1】(2013·临沂期中模拟)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这表明( )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 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应用训练2】(2013·安徽名校模拟)有人把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划分为初步探索、制度创新和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其中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这里的“创新”具体是指(  )。 A.按劳分配制度的创新 B.管理模式的创新 C.所有制方面的创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

19 【典例3】混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的经验教训
☆考场失分防范——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防范二 对主干知识的认识存在误区 【典例3】混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的经验教训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缺乏认识。必须注意处理好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贫穷、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典例4】理不清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土地改革;②农业合作化;③人民公社会化;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 C.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D.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考场失分防范——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防范二 对主干知识的认识存在误区【应用训练】 【应用训练3】1958年 8 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9月《人民日报》根据《决议》精神发表了“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的社论;到11月,就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人民公社。这一运动( ) A.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导致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D.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应用训练4】(2013·衡水质检)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  )。 A.只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化 B.农业的社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条件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D.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先完成农业集体化

21 【典例5】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考场失分防范——剖析易错混点补缺知识漏洞 防范三 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梳理不清 【典例5】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全面纠正了50年代以来的“左”倾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路线方针。 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挽救了党。 【典例6】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中共八大的继承和发展 都是探索,都在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

22 【应用训练6】(2013·长沙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考场失分防范——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防范三 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梳理不清【应用训练】 【应用训练5】(改编题)学者刘迎秋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 (  )。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应用训练6】(2013·长沙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中共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巨大作用 C.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Download ppt "第2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与成长"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