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四单元 生命系统的稳态基础 目 录 专题九 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 专题十 稳态的三大调节机制
2
第四单元 生命系统的稳态基础
3
第四单元 │ 单元网络 单元网络
4
第四单元 │ 高考纵览 高考纵览
5
第四单元 │ 高考纵览
6
第四单元 │ 高考纵览
7
第四单元 │ 高考纵览
8
第四单元 │ 高考纵览
9
专题九 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 专题九 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
10
专题九 │ 考纲导航 考纲导航 [热点考向] 1.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的考查 2.对其他植物激素的考查 3.对植物激素的应用的考查
11
专题九 │ 考纲导航 [复习策略] 1.以生长素的概念为核心,将与生长素有关的实验进行列表比较,进行分析。
2.将生长素的作用进行列表比较,分析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 3.对五种激素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比较它们的作用效果。
12
方法 操作过程 现象、结果或结论 暗盒 开孔类 ①是实验组,向光(小孔)弯曲生长 ②是对照组,直立生长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 有关生长素的实验分析 1.研究生长素的常见实验方法 方法 操作过程 现象、结果或结论 暗盒 开孔类 ①是实验组,向光(小孔)弯曲生长 ②是对照组,直立生长
13
A:①是对照组,直立生长;②是实验组,向光弯曲生长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锡箔 遮盖类 A B A:①是对照组,直立生长;②是实验组,向光弯曲生长 B:③是对照组,直立生长;④是实验组,直立生长
14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插入类 ①向右侧弯曲生长 ②直立生长 ③向光弯曲生长 ④向光弯曲生长
15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16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17
①a=b,c=d,都促进水平生长; ②a<b,c<d,a、c、d促进生长,b抑制生长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横置类 ①失重 ②有重力 IAA含量及作用: ①a=b,c=d,都促进水平生长; ②a<b,c<d,a、c、d促进生长,b抑制生长
18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梯度类 IAA处理浓度依次增加 得出相应的最适宜的生长素浓度
19
当考虑生长素的作用时,推测可能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的 ①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半边茎 类(只 考虑生 长素的 作用) 当考虑生长素的作用时,推测可能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的 ①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 ②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 ③如果是外侧生长素多于内侧,而外侧因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该解释也成立
20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2.与“几个基本原则”有关的实验要点分析
(1)对照原则:整个生长素的实验史都贯穿着该原则,如温特实验中利用“未作任何处理空白琼脂块(对照组)”与“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实验组)”进行对照,以说明生长素来自胚芽鞘尖端而不是琼脂。 (2)单一变量原则:如实验中涉及的自变量:①胚芽鞘尖端的有无;②是否接受单侧光的刺激;③接受单侧光照射的部位;④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等。
21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3)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确定:一般而言,施加变量的为实验组,不施加变量的是对照组。
(4)自变量的确定:一般可以针对实验目的所做出的假设来决定自变量。
22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图4-9-1 [特别提醒] (1)生长素的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其合成不需要光。
(2)生长素的分布:①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②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如生长点>老根。 (3)对生长素运输的理解 ①方向: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如图: 图4-9-1
23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②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由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而横向运输是单侧光、重力等因素引起的。 (4)方式:主动运输
生长素通过细胞膜是需载体协助、需消耗ATP的主动运输,可通过以下实验证明:①尽管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比顶芽处生长素浓度高,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旧能源源不断地逆浓度梯度由顶芽运往侧芽;②有实验证明:在缺氧时,生长素的运输受到影响。
24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例1 [2012·课标全国卷] 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 A.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
25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图4-9-2 D.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26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植物感光部位为胚芽鞘尖端,作用部位是尖端以下。由题中信息“a′组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无法生长”和图中信息“c、d的放置恰好相反”,再结合“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这一原理,可知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使其能向光弯曲生长,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所以无法生长。
27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点评] 生长素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生长,特别是细胞的伸长,对细胞分裂没有影响。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在茎的尖端,但弯曲的部位是在尖端的下面一段,这是因为尖端的下面一段细胞正在伸长生长,是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时期,所以生长素对其生长的影响最大。
28
不同 器官 对生 图示 长素 的敏 感程 度不 同 生长素浓度(mol/L)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二 生长素的作用及应用
探究点二 生长素的作用及应用 1.分析生长素作用的三个曲线 图示 不同 器官 对生 长素 的敏 感程 度不 同 生长素浓度(mol/L)
29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 (敏感性大小:根>芽>茎)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解读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 (敏感性大小:根>芽>茎)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 同,这是因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③曲线在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的 不同促进效果,而且A、B、C三点分别代表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④AA′、BB′、CC′段依然是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减弱
30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图示 不同 作物 对生 长素 的敏 感程 度不 同
31
①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解读 ①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 ②A点浓度之后,抑制双子叶植物生长,但仍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可以用此浓度除去单子叶植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32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图示 同一 器官 不同 浓度 下的 作用 分析
33
①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为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 ②曲线中的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解读 ①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为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 ②曲线中的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③曲线中的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 ④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m、2m,但促进生长作用相同
34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2.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 (1)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现象中,顶芽产生出生长素会源源不断向下运输,离顶芽越近的侧芽积累的生长素越多,抑制作用越强;离顶芽越远的侧芽积累的生长素越少,抑制作用越弱,故生长素浓度最大的是离顶芽最近的侧芽(B),生长素浓度最小的是顶芽(A)。如图4-9-3所示,生长素浓度大小为:B>C>D>E>A,A点为促进作用,其他点为抑制作用。
35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图4-9-3
36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2)根的向地性(如图4-9-4所示) 图4-9-4 由于根对生长素十分敏感,所以当植物横放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导致近地侧(B)生长素的浓度高,即B>A,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而远地侧(A)由于生长素的浓度低,促进生长,所以A侧生长较B侧快,表现为根的向地性。
37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特别提醒] 茎的背地性和向光性都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因为茎不敏感。根正常情况生长在土壤中,接受不到光照,一般只考虑重力影响。
38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例2 萘乙酸(NAA)是生产中常用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50~500 ppm)能促进植物生根,且效果比IAA好,但NAA对不同植物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有较大差异。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想通过实验探究“NAA促进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请帮助他们完成实验步骤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1 000 ppm的NAA原液加清水稀释到浓度分别为100 ppm、200 ppm和300 ppm的NAA溶液,茉莉花、栀子花、金钱松枝条,其他必要材料。
39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1)实验步骤: ①取250 mL烧杯________,编号。然后,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长势相当的两年生植物枝条若干(长15 cm左右,留顶部2~3片叶,基部的剪除),________________,每组10枝,分别将基部浸入各烧杯溶液中,时间为1小时。 ③将各组枝条分别插入沙土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④一个月后,观察各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成活率。
40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2)实验结果:3组同学分别用不同植物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41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3)结果分析:NAA浸泡对茉莉花插条生根的促进效果较好,而另两组未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栀子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钱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另一名同学用带芽的柳树枝条做了类似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4-9-5所示,但另一个同学研究了他的实验过程后,认为他的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不够准确,之所以做出这种分析,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个)。
42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图4-9-5
43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答案] (1)①4个 1~3号分别加入100 ppm、200 ppm、300 ppm的NAA溶液50 mL,4号加入等量清水作为对照 ②随机均分为4组 ④插条生根情况、统计成活枝条数量 (3)自身产生的IAA很多(或生根对IAA的要求很低),在不添加外源NAA的条件下,插条存活率很高 促进生根所要求的NAA浓度很高,300 ppm远未达到其促进生根浓度 (4)芽可以产生生长素,插条上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影响了实验结果;不同浓度的NAA处理插条时间的长短影响了实验结果(或浸泡处理时没有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答案合理即可)
44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1)从题中条件“100 ppm、200 ppm和300 ppm的NAA溶液”来看,有3个实验组,为保证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要将所用的实验材料随机分为4组,1~3号分别加入100 ppm、200 ppm、300 ppm的NAA溶液50 mL,4号加入等量清水作为对照;从实验结果来看,记录的是不同植物插条的成活数量,由此可判断实验的因变量不仅是生根情况,还有成活数量。
45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3)由题干信息“50~500 ppm能促进植物生根”可知,用NAA浸泡对茉莉花插条生根的促进效果较好,而另两组未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时,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去分析。栀子花这一组中,对照组成活数量为10,说明其自身合成的生长素很多,已经能满足生根的需求,在不添加外源NAA的条件下,插条存活率很高;金钱松这一组中,未添加NAA的对照组没有存活,但是添加生长素的实验组也未存活,最可能的原因是金钱松促进生根所要求的NAA浓度很高,添加的生长素浓度过低,300 ppm远未达到其促进植物生根的浓度,由于已知50~500 ppm的NAA能促进植物生根,因此不考虑NAA起抑制作用。
46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4)既然自变量的控制不够准确,则可能是有很多内因、外因干扰了自变量的控制,如枝条上芽的数量、浸泡时的环境条件(水分蒸发影响了NAA的浓度)等,都可以影响自变量的控制。
47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点评]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与其浓度高低有关,即表现出两重性,一般地说,低浓度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的生长。如何理解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中“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这里所说的“低浓度”和“高浓度”是相对于“最适浓度”而言的。所谓最适浓度是指对植物某器官生长促进最明显时的浓度。当低于最适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加强,而高于最适浓度后,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下降,直到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48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变式题 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萘乙酸等,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它们在生产上的应用很广泛。 图4-9-6
49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1)2,4-D是一种最早应用的选择性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常用它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单子叶农作物与双子叶杂草对2,4-D浓度的反应如图4-9-6中曲线所示。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2,4-D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 ②图中X点(甲、乙的交点)对应的浓度对于双子叶杂草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2,4-D作为除草剂的最佳使用浓度是__________点所对应的浓度。 ③近几年,媒体经常报道有些农民使用除草剂导致作物绝产的消息。如果某农民使用的2,4—D不是假冒产品,请你分析导致作物绝产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0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2)2,4-D还能促进插条生根。为了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某生物兴趣小组先做了一组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实验的结果如图4-9-7所示。 图4-9-7
51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①图中纵坐标的标识是______________;推测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在__________之间。
②做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正式实验中要实现实验目的,最少需要设置________组实验(相对浓度梯度为1)。
52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答案] (1)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促进 F(或D)
③使用的浓度过高,抑制了作物的生长甚至杀死了作物 (2)①平均生根条数(或平均生根长度) 2~6 ②探索实验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答一点即可) 5
53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1)生长素及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特点是具有两重性。分析题意,2,4-D在农业生产上常用它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因此曲线甲是双子叶植物对2,4-D的反应,曲线乙是单子叶植物对2,4-D的反应。图中X点(甲、乙的交点)对应的浓度促进双子叶杂草的生长,2,4-D作为除草剂的最佳使用浓度是F(D)点所对应的浓度;如果某农民使用的2,4-D不是假冒产品,使用后导致作物绝产,原因可能是使用浓度过高。 (2)图中纵坐标的标识可以是平均生根条数或者平均生根长度;由图示可推测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在2~6之间;做预实验的目的是探索实验条件或者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54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三 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 1.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五种激素之间的关系
探究点三 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 1.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五种激素之间的关系 (1)相互促进作用 ①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③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或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④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乙烯。 ⑤调节种子发芽:赤霉素、脱落酸。 ⑥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55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2)相互拮抗作用 ①顶端优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则消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
②调节器官脱落: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的脱落。 ③两性花的分化:生长素使雌花增加,赤霉素使雄花形成。 ④调节气孔的开闭:细胞分裂素促进气孔张开,脱落酸促进气孔关闭。
56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2.植物激素的应用 (1)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可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可培育无子番茄等无子果实;可作为除草剂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里的双子叶杂草。 (2)赤霉素及其类似物:使芦苇、莴苣等植株增高,产量增加;促进种子、马铃薯块茎等的萌发。 (3)细胞分裂素及其类似物:瓜果、蔬菜和鲜花的保鲜;促进种子的萌发。 (4)脱落酸及其类似物:水稻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脱落酸随水流走而含量减少,可使水稻种子早发芽。
57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5)乙烯及其类似物:可用于瓜果的催熟。
(6)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中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以调节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之间的浓度比,可以调控芽的分化和根的形成,这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58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A 例3 [2012·江苏卷]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例3 [2012·江苏卷]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B.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 C.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果但不能疏花疏果 D.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 A
59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脱落酸能调控植物的生理过程,其机理就是通过调控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细胞发生生理活动的改变,尽快地衰老、凋亡等。杨树顶芽快速生长是因为产生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到达侧芽,对侧芽起到抑制作用,而顶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对顶芽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即顶芽的生长不需侧芽提供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和生长素一样,对植物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保花保果也能疏花疏果。密封贮藏水果能保持水果的水分,但不能导致各种激素的合成增加,比如水果中的生长素、赤霉素不会因为密封而增加。
60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点评] ①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②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61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变式题 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伸长,请根据图中信息和相关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是植物细胞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B.图中赤霉素对①过程起抑制作用,对②过程起促进作用 C.由图可知植物的生长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D.生长素促进胚芽鞘生长的作用部位在尖端以下 B 图4-9-8
62
专题九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微量有机物,A项正确;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伸长,因此赤霉素对①过程起促进作用,对②过程起抑制作用,B项错误;在茎秆的伸长过程中,赤霉素与生长素均起作用,表明植物的生长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C项正确;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因此生长素促进胚芽鞘生长的作用部位在尖端以下,D项正确。
63
编号 1 2 3 4 5 6 IAA溶液浓度(mol/L) 0(蒸馏水) 10-12 10-10 10-8 10-6 10-4
专题九 │ 规范答题示例 规范答题示例 有关探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例题 (10分)某同学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他选用了某植物的幼叶鞘作为实验材料,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IAA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编号 1 2 3 4 5 6 IAA溶液浓度(mol/L) 0(蒸馏水) 10-12 10-10 10-8 10-6 10-4 幼叶鞘增长相对长度 2.6 3.4 3.8 3.2 3.1 1.8
64
专题九 │ 规范答题示例 根据上述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由表中数据推知,10-3 mol/L的IAA对该植物的幼叶鞘生长具有________作用。 (2)在该植物的栽培过程中,发现部分叶片发黄脱落,从激素调节的角度看,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遗传的角度看,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进一步探究IAA适合该植物的幼叶鞘生长的最适浓度,请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4)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
专题九 │ 规范答题示例
66
专题九 │ 规范答题示例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 1.答题不完整,出现遗漏,没有记住脱落酸的作用。 2.审题不清,答非所问,没有弄清与遗传有关的“根本原因”。 3.用词不当,把“不同”和“系列”没有区分开来,注意浓度范围。
67
专题九 │ 规范答题示例 (1)抑制 (2)脱落酸促进叶的衰老和脱落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脱落酸促进叶的衰老和脱落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在10-12 ~10-8 mol/L之间配制系列浓度梯度的IAA水溶液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幼叶鞘增长的相对长度。 (4)较低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生长素对幼叶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继续提高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
68
专题九 │ 规范答题示例 [解析] (1)与编号1组(蒸馏水处理)幼叶鞘增长的相对长度相比, 编号6组(10-4 mol/L的IAA处理)幼叶鞘增长受到抑制,可以进一步推出10-3 mol/L的IAA对该植物的幼叶鞘生长具有抑制作用。(2)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片发黄脱落,该过程是由基因控制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3)探究IAA适合该植物的幼叶鞘生长的最适浓度的实验自变量为IAA的浓度梯度,因变量为幼叶鞘增长状况。(4)生长素对幼叶鞘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69
专题九 │ 规范答题示例 【总结提升】探究生长素对植物(根、幼叶)生长的作用实验要点
(1)实验中,注意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光照、温度、通气状况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则,如用相同的花盆,选用相同的植物材料等。 (2)配制生长素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3)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70
专题九 │ 备用习题 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由于版面有限,第1题用琼脂块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去掉尖端胚芽鞘观察其弯曲程度,在此作为补充,第2题考查有关植物激素知识,在此作为补充;第3题考查植物茎段再生,作为拓展补充。 1.将玉米种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切除长势相同的多个玉米胚芽鞘的顶端,然后在其左侧分别放置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保持在黑暗中12 h,胚芽鞘向右弯曲,弯曲角度与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关系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71
专题九 │ 备用习题 A.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效应一定不同 B.实验结果说明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是为了排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上述实验说明了种子萌发受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共同作用
72
专题九 │ 备用习题 [解析] C 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分析图中曲线,当生长素浓度为1.0和1.64时促进作用相同,A项错误;整个图示均表示促进,只是1.5之前是促进加强,1.5后到1.9时,促进减弱,没有反应出生长素的两重性,B项错误;该实验中只有不同浓度的生长素,而无细胞分裂素,因此不能说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D项错误;整个实验是在无光条件下完成的,这样排除了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项正确。
73
专题九 │ 备用习题 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成熟细胞比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
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成熟细胞比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 B.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往往受到抑制 C.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纵向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D.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故不表现出根的向地性
74
专题九 │ 备用习题 [解析] C 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而老细胞对生长素则比较迟钝,A项错误;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受抑制,但侧芽生长素合成正常,B项错误;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运输既有横向运输又有纵向运输,横向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但纵向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C项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与有无重力无关,D项错误。
75
专题九 │ 备用习题 3.科学研究发现,某植物茎段再生时,根总是由近根端长出,叶从近苗端长出(见图),这种现象被称为极化再生。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近根端与近苗端基因的表达情况不同 B.茎段截取后,近根端的生长素向着近 苗端运输 C.极化再生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与 细胞分化 D.生长素对离体茎段的细胞的生长具有 重要的调节作用
76
专题九 │ 备用习题 [解析] B 某植物茎段再生时,根总是由近根端长出,叶从近苗端长出,这种极化再生现象与近根端与近苗端的细胞分化有关,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A项正确;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茎段截取后,近苗端的生长素向着近根端运输,B项错误;根、叶的形成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结果,C项正确;从细胞水平看,生长素可以影响植物细胞的伸长、分裂、分化,D项正确。
77
专题十 稳态的三大调节机制 专题十 稳态的三大调节机制
78
专题十 │ 考纲导航 考纲导航 [热点考向] 1.对脊椎动物激素调节的考查 2.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的考查
3.对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考查 4.对水盐调节的考查 5.对免疫调节的考查
79
专题十 │ 考纲导航 [复习策略] 1.以激素为核心概念,特别是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图示要清楚,对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能分清。
2.对反射弧结构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都能列表进行比较。 3.对水盐平衡调节的具体过程能分析。 4.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列表进行比较和通过网络图分析免疫过程。
80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 有关脊椎动物激素调节 1.激素的作用特点
探究点一 有关脊椎动物激素调节 1.激素的作用特点 (1)激素是调节生理及代谢的物质,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作为信息分子,只是使靶器官的功能加强或减弱及改变物质代谢反应的强度和速度,而不能产生新的过程并使靶器官出现原先所没有的活动。 (2)激素在血液中的生理浓度很低,但却对机体机能及代谢产生强大的效应。
81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3)激素的分泌有一定的节律,并随生理和病理的情况变化而变化。
(4)激素在体内不断地失活,并不断地被排出体外。当激素灭活或排出有障碍时,则可表现出某种激素增多的症状。 (5)激素作用有一定特异性,不同的组织细胞对不同的激素反应不同,大多数激素均有其固定的靶细胞。 (6)各种激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的激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有的激素之间互相拮抗作用,有的激素又是其他激素起生理效应的必要条件。
82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图4-10-1 (1)血糖正常含量:0.8~1.2 g/L(或80~120 mg/dL)。
2.血糖调节(如图4-10-1所示) 图4-10-1 (1)血糖正常含量:0.8~1.2 g/L(或80~120 mg/dL)。 (2)血糖平衡的调节中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平衡起主要的调节作用。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83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如图4-10-2所示) 图4-10-2
84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1)垂体具有调节、管理其他某些内分泌腺的作用。 (2)垂体分泌激素的多少受下丘脑的支配。
(3)下丘脑对其他内分泌腺也有调控作用。
85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4.脊椎动物激素的作用机制
激素分子周游全身,与各种细胞接触,但只能识别它们的靶细胞。这是因为只有靶细胞带有能和激素分子结合的受体。有些激素的靶细胞,表面带有受体,另一些激素的靶细胞,受体不在表面而在细胞内部。这两类激素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86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1)受体在靶细胞内部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如图4-10-3所示) 图4-10-3
87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2)受体在靶细胞膜表面的激素(如胰岛素降低血糖的过程,如图4-10-4所示) 图4-10-4
88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例1 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4-10-5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C 图4-10-5
89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A.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升髙 B.刺激X→①→下丘脑→②→胰岛A细胞是体液调节
C.激素发挥作用后灭活,需不断产生 D.若靶细胞为肌细胞,则激素刺激可促使糖原分解
90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刺激X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故刺激X应是血糖含量降低,A项错误;血糖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B项错误;激素发挥作用后灭活,需不断产生,C项正确;肌糖原不能再分解为葡萄糖,D项错误。 [点评]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一类激素,它不能直接发挥作用,必须和所要结合的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紧密结合后,才能产生生理效应。胰岛素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主要分布在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的细胞上,它对胰岛素特别敏感,而且识别性极强。
91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变式题 血糖浓度保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4-10-6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图4-10-6
92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1)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是:胰岛素与__________结合后,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__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______________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某人因体内含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而表现出高血糖症状。若给其注射胰岛素________(能/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3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3)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其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此外也作用于胰岛组织中的神经末梢或血管内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胰岛素分泌。因此血糖平衡受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 (4)胰岛素是由________细胞分泌的,与胰岛素作用相互拮抗的激素是____________。
94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答案] (1)胰岛素受体 摄取、利用和储存 糖原 (2)不能 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
[答案] (1)胰岛素受体 摄取、利用和储存 糖原 (2)不能 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 (3)血糖浓度 神经和体液(激素)共同 (4)胰岛B 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
95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1)在人体内许多组织的细胞膜上都存在着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在细胞水平发挥生理作用,首先必须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才能开始发挥其生物效应,这是胰岛素发挥正常生理作用的先决条件。不同种类的细胞,其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量亦不相同。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调节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尤其能加速肝细胞和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以维持体内葡萄糖的平衡。(2)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和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可以“命令”从食物中吸收进血液的糖分加速进入肝脏、肌肉等组织,并以糖原的形式贮藏起来备用;同时又约束贮存在这些组织里的糖原不能轻易回流血液里,免得引起血糖过高。
96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3)血糖浓度是影响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血糖浓度升高
——血管壁等处的化学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下丘脑中调节血糖平衡的某一区域→传出神经→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肝脏、骨骼肌、脂肪组织等处的体细胞→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过低——血管壁等处的化学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下丘脑中调节血糖平衡的某一区域→传出神经→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肝脏等处的体细胞→血糖浓度升高。(4)当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升高时,会刺激胰岛B 细胞释放胰岛素;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则会引起使血糖升高的另一类激素(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的释放,使得人体血糖含量总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97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D 例2 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例2 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98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继而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故 A项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故 B项正确;促甲状腺激素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C项正确;下丘脑和垂体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下丘脑活动增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故D项错误。
99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点评]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在寒冷、紧张时分泌增加。当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首先会刺激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血液中这一激素浓度的增高会作用于垂体促进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即提高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促甲状腺激素进一步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大量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提高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增加产热效应。
100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变式题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应用其功能联系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变式题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应用其功能联系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_激素可以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__________,进而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时,对______________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它们分泌相应激素的量__________,进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细胞叫________。激素一旦完成作用后就会被________,因此动物体内需要不断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101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3)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若长期摄入碘过量时,高碘会抑制钠-碘载体的活动,使碘向甲状腺细胞内转运减少,造成细胞内碘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从而会导致甲状腺_____ (萎缩/肿大)。
102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促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和垂体 增加 (2)靶细胞 灭活 (3)肿大
[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促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和垂体 增加 (2)靶细胞 灭活 (3)肿大 [解析] (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反馈作用,使其分泌相应激素的量减少,进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2)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细胞叫靶细胞。激素一旦完成作用后就会被灭活。(3)甲状腺细胞内碘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合成的甲状腺激素少,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信息,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增多,促进了甲状腺的增生,会导致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103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二 有关神经调节 1.反射弧结构分析
104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105
刺激→电位差→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兴奋区)→未兴奋区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比较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过程 刺激→电位差→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兴奋区)→未兴奋区 突触前膜处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106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107
a.在膜外,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特点 双向传导 a.在膜外,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b.在膜内,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单向传递 只能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108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图4-10-7 3.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关系
(1)判断原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双向传导且各处速度相同;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速度明显慢于在纤维上的传导。 (2)实例分析:图4-10-7中ab=bc=cd=de=ef=fg=gh,按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分类如下: 图4-10-7
109
b、d与c点距离相等,则b、d两点同时兴奋,无电位差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指针偏 转次数 接线柱 的位置 刺激 位点 分析原因 bd两点 c点 b、d与c点距离相等,则b、d两点同时兴奋,无电位差 g点 兴奋在突触中单向传递,b、d两点不兴奋 1 eg两点 f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g点兴奋,在突触中单向传递,e点不兴奋
110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d两点先后兴奋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2 bd两点 a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d两点先后兴奋 ad两点 b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a、d两点先后兴奋 df两点 e点 神经纤维上电信号传导速度快于突触间神经递质的传递速度,d、f两点先后兴奋
111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3)兴奋传导特点的设计验证 图4-10-8
112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Ⅰ.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双向性 设计方法:电刺激图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113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Ⅱ.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单向性
设计方法: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14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4.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和神经—肌肉接点(突触)之间的比较
115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D 图4-10-9 例3 在图4-10-9所示结构中,兴奋传导(传递)的方向不能是( ) A.①→② B.③→④
例3 在图4-10-9所示结构中,兴奋传导(传递)的方向不能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① D.④→③ D 图4-10-9
116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传导,因此可以由①→②,也可以从②→①;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不能反过来传递,图示中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由③→④,而不能由④→③。 [点评] ①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要通过分析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跨膜运输深入理解动作电位的产生和静息电位的维持机制。②在神经元之间兴奋是通过突触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间隙是两个细胞之间的间隙,间隙里含有组织液。兴奋通过突触实现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117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B 变式题 [2012·浙江卷] 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变式题 [2012·浙江卷] 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B
118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内容,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骨骼肌细胞中,每一个肌细胞靠近细胞膜处有许多细胞核,这是因为在发育过程中,它是由许多胚胎细胞经细胞融合而成。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成分是组织液。突触后膜比前膜更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接受突触前膜发出的信号。乙酰胆碱可以和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这种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结合后通道开放,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一个小电位。这种电位并不能传播,但随着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的增加,开放的通道增多,电位可加大。当电位达到一定
119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阈值时,可在肌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即只有当多个乙酰胆碱分子与多个受体结合后,才能引起动作电位。所以答案选B。
[点评] 神经肌肉接头是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在骨骼肌肌纤维(肌细胞)上的接触点。从神经纤维传来的信号即通过接头传给肌纤维。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特化的化学突触,其递质是乙酰胆碱(Ach)。
120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例4 [2012·课标全国卷] 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________的调控。
121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图4-10-10
122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答案] (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细胞体
123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本题考查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与理解、分析能力。(1)结合题中图形和题干中给出“深吸气后肺扩张”的信息可知,肺中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入脑干,脑干经分析综合发出信息,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扩张肌,完成反射。因此可以判断出b为传入神经,a为神经中枢,c为传出神经,d为对应的效应器。(2)屏住呼吸属于条件反射,所以其调控中枢为图(a)中的大脑皮层。(3)观察图(a),我们可以看到神经元①的细胞体在大脑皮层,所以构成突触小体是由该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而观察图(b)我们可以看到突触小体是与神经元②的细胞体接触的,所以突触后膜是位于该神经元的细胞体上。
124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点评]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各种各样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活动,反射弧的结构也有简有繁。在最简单的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直接在中枢内接触,称为单突触反射,如膝反射。复杂的反射弧有许多中间神经元。
125
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三 稳态与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调节机制及意义 实质 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调 节 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26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②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功能的基本条件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②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功能的基本条件 ③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127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2.体温调节 两种环境中体温调节机制,可以概括为如下图解。
128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图4-10-11
129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特别提醒] 体温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作用下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
(1)与调节体温有关联的是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温度感觉在大脑皮层中形成。 (2)相关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相关的组织或器官是皮肤、毛细血管、汗腺、肌肉等。 (3)体温主要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机体的代谢速率。
130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图4-10-12
131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3.水盐调节 图4-10-13
132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1)水盐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参与,又有激素调节参与。
(2)水盐平衡调节的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接受刺激的是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通过分泌抗利尿激素和向大脑皮层传递信号调节水盐平衡,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 (3)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133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4.下丘脑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功能 (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代谢平衡。
(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4)调节:与体温调节、渗透压调节有关联等。
134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C 例5 [2012·海南卷] 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例5 [2012·海南卷] 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135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故 A项错误;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二者均发生在细胞内,故 B项错误;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2PO4-等离子有关,故C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D项错误。
136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点评] 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并不与外界相接触,而是处于机体内部的细胞外液中,因此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都是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渗透压、温度等,但内环境通过机体的调节活动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
137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B 变式题 [2012·课标全国卷] 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变式题 [2012·课标全国卷] 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B
138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本题考查哺乳动物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哺乳动物脱水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升高,血浆渗透压也会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从而产生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B正确。
139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D 图4-10-14 A.“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 B.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例6 如图4-10-14是健康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D 图4-10-14 A.“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 B.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 D.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
140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体温调节,要求学生理解生物学模型。当人从温暖环境突然进入寒冷环境的初期,人体会迅速散热,而由于体温调节特别是体液调节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因此,进入寒冷环境的初期,人体产热速率小于散热速率。此外,若人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时,该个体会体温上升甚至发热。 [点评]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也在下丘脑,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来完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够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控制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因此可以说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141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D 图4-10-15 变式题 如图4-10-15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变式题 如图4-10-15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 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B.时间t1~t2,散热量增加产热 量也增加 C.时间t2~t3,散热量减少是体 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 图4-10-15
142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细胞中有机物氧化分解放出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来维持体温恒定,A项正确;人体体温恒定,正常情况下产热量总是等于散热量,时间t3后产热量也是等于散热量,D项不正确。
143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例7 请回答下列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问题。 图4-10-16
144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1)如图4-10-16为某科研小组探究饮水量对人体尿量生成速率的影响,获取相关数据后所描绘的曲线。据曲线分析:某健康成年人一次性口服1升清水后1 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变化,请根据图中所给的相关信息,在图中画出抗利尿激素相对量随时间(0.5~3.5 h之间)变化趋势的曲线。
145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2)产生抗利尿激素的部位是________,抗利尿激素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 (3)在尿排出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当尿量增加时,刺激位于膀胱的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到位于__________的排尿低级中枢,最终到达效应器,形成排尿反射,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
146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答案] (1)细胞外液渗透压 如图 (2)下丘脑 肾小管和集合管 (3)脊髓 反射弧
147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1)大量饮用清水后,细胞外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尿量增加。(2)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排尿的神经中枢由脊髓控制。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
148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点评] ①大量饮水时,尿量增多,因为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素释放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吸收减少。②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尿量增多,主要是因为血浆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同时血容量增多,反射性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新吸收减少。③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导致原尿渗透压升高、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④大量摄入NaCl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反射性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增多,使水的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
149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四 有关免疫调节 1.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比较 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 骨髓中发育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B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或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 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150
浆细胞(效 应B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 细胞 T细胞或记忆T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功能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浆细胞(效 应B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 细胞 T细胞或记忆T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功能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
151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2.记忆细胞与二次应答反应
(1)记忆细胞:包括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较之初始淋巴细胞,记忆细胞对抗原更为敏感,当再次遇到原先致敏的抗原时,可出现快速地增强性应答。记忆细胞记忆时间的长短还与抗原刺激的强度和次数有关,一般来说,刺激越强,次数越多,记忆的时间就越长。 (2)二次应答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地形成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它具有比初次反应快、反应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的特点。初次和再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的浓度变化可用下图表示。
152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图4-10-17
153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 图4-10-18
154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特别提示] 过敏原引起产生的抗体与抗原引起产生的抗体在分布、反应时机和反应结果的区别:
过敏原刺激机体后产生的抗体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血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遭到相同过敏原刺激时,这些表面附着有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的组织细胞就会释放组织胺等,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物增加,进一步导致过敏性反应。 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发生正常的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存在于体液尤其是血清中,其作用是与抗原发生沉淀或凝集反应,最后达到消灭抗原的目的。
155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4.稳态调节机制的综合应用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双向调节作用,通过它们之间共有的信息分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如图4-10-19所示)。
156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图4-10-19
157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D 图4-10-20 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例8 [2012·北京卷] 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图4-10-20 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
158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考查考生知识转移的能力和运用能力。被病毒感染且用同位素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和免疫过的淋巴细胞放在一起,4小时后测定上清液中同位素的释放量,说明两种细胞在一起能导致被病毒感染且用同位素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靶细胞)的破裂,据此能反映出是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D说法正确。 [点评] 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特异性免疫向来是考查的热点,特别是两种免疫的具体过程和比较,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此题中等难度。
159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C 图4-10-21 A.⑤⑥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变式题 如图4-10-21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图4-10-21 A.⑤⑥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细胞b,使患者特异性免疫功能缺失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160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⑤表示细胞免疫,⑥表示体液免疫,A项错误;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效应T细胞、e是记忆T细胞、f是浆细胞,g是记忆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e、g,B项错误;HIV主要破坏人体T细胞,使患者免疫功能丧失,C项正确;细胞e→细胞d→③过程属于二次免疫,发生在机体再次接受抗原时,D项错误。
161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B 例9 [2012·广东卷] 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例9 [2012·广东卷] 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D.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162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项错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通过三道防线起作用,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B项正确;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T细胞和B细胞都可以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C项错误;神经中枢受损,不会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D项错误。
163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点评]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这三个系统各自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它们之间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外两方(免疫系统能够感知神经内分泌系统不能感知的刺激物,如细菌、病毒等)。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或激素作用于免疫系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而免疫系统则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产生神经肽和激素两条途径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使机体的调节系统间形成完整的调节网络,使机体的稳态得以保持。
164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变式题 人体内环境稳态是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请分析回答。 (1)依据其中生活细胞种类的不同,内环境主要可分为 __________三种。 (2)当人体需要大量能量供应时,支配肾上腺的神经兴奋性增强,其末梢内__________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引起__________升高,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165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3)剧烈运动时,人体会丢失大量水分,导致______________升高,刺激下丘脑________感受器,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________,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________。 (4)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其分泌的____________减少,从而间接引起 __________产生的抗体减少,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166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答案] (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血糖(浓度)
(2)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血糖(浓度) (3)细胞外液渗透压 渗透压 增加 增强 (4)淋巴因子 浆细胞
167
专题十 │ 要点热点探究 [解析] (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组成。
(2)当人体需要大量能量供应时,主要依靠神经—体液调节,因此支配肾上腺的神经末梢内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引起血糖升高,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3)剧烈运动时,会引起渗透压平衡的调节,当人体丢失大量水分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4)由于T细胞活性下降,会使其分泌的淋巴因子减少,进而对体液免疫中B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影响,间接引起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减少,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168
专题十 │ 常见易错示例 常见易错示例 对内环境成分变化导致失调的知识了解不足
例题 下列关于运动员剧烈运动后的内环境有关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浆中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B.运动后组织液的含量会有所减少 C.剧烈运动后,会导致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 D.由于糖的消耗,血浆渗透压会明显降低
169
专题十 │ 常见易错示例 [尝试解答] ________ [易错提示]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变化,特别要注意成分的变化引起内环境失调。
170
专题十 │ 常见易错示例 [解析] A 剧烈运动时由于供氧不足不断产生乳酸,产生的乳酸又不断被体内碱性物质中和,所以乳酸在血浆中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由于运动后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增多,所以渗透压升高,血浆中的水向组织液渗透增多。
171
专题十 │ 常见易错示例 【纠错笔记】 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归纳分析
(1)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水分由血管进入细胞液,发生水肿。 (2)淋巴回流受阻。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如患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 (3)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组织水肿。 (4)过敏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产生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
172
专题十 │ 常见易错示例 (5)营养不良引起。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
综上所述,凡能引起组织液蛋白质浓度升高或血浆蛋白浓度降低的因素,都能引起组织水肿。
173
专题十 │ 备用习题 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由于篇幅有限,第1题考查有关糖尿病人血糖的变化,在此作为补充;第2题考查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区别,在此作为补充;第3题涉及艾滋病等相关问题,作为拓展补充;第4题考查的是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在此作为补充。 1.下图各曲线能够反映典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变化的是( )
174
专题十 │ 备用习题
175
专题十 │ 备用习题 [解析] A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0.8~1.2 g/L,餐后血糖浓度若长时间过高,则属于糖尿病。
176
专题十 │ 备用习题 2.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乙酰胆碱贮存于突触小泡中
2.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乙酰胆碱贮存于突触小泡中 C.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D.去甲肾上腺素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解析] C 激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A项正确;乙酰胆碱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后由突触小泡摄取并贮存,B项正确;激素不提供能量,不参与构成细胞结构,只起信号分子的作用,C项错误;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D项正确。
177
专题十 │ 备用习题 3.艾滋病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可发展成为艾滋病。下列表示HIV侵入人体后,体液中的HIV浓度和T细胞数的变化过程,正确的是( )
178
专题十 │ 备用习题 [解析] A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HIV浓度增加,T细胞逐渐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
179
专题十 │ 备用习题 4.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下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 ) 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C.二次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180
专题十 │ 备用习题 [解析] C 由坐标曲线纵轴“抗体浓度”可知,同一种抗原A再次进入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比第一次更强。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