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

2 阶段特征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时期。探索是方式,曲折是过程,发展是方向 表现 政治建设 (1)建国初期,建立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2)“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

3 表现 经济建设 (1)经过“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初步建立,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之后“左”倾错误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外交活动 建国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适时调整外交战略,逐渐打破外交僵局,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科教文化 军事科技发展较快;文化教育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毛泽东思想继续丰富发展 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并带有计划经济的特色 (2)交通运输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4 一、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建立:1949年9月新政协的召开。 (2)职能转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不再代行人大职能,而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其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初步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5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背景:1953年国家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法律保障。 (2)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地位: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6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 ①历史依据:我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状况。 ②法律依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明确规定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目的、意义: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保证祖国统一。

7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但不是国家机关
政治协商会议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比较 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 区别 性质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但不是国家机关 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我国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履行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

8 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 区别 产生和组成方式  由协商产生,即由上届委员会协商决定,由中国共产党、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华侨的代表及特邀人士组成 由人大代表组成,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由间接选举产生 联系 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9 二、经济建设的历程 恢复经济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为一五计划奠定基础 正确探索 一五计划 内容
(1)一化:发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三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成就 (1)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中共八大 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意义 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

10 失败尝试 大跃进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发展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运动 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和规模(调整生产关系) 合理调整 方针 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结果 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 文革破坏 表现 生产计划和管理制度混乱,生产下降 调整 (1)周恩来主持工作,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2)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有所发展

11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存在哪些失误?原因是什么?有何经验教训?
(1)1956~1976年间党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二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片面追求公有化的大规模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造成失误的原因 ①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出现了偏差。

12 ②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的领导干部缺乏监督机制。
③毛泽东的晚年,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 ④没有正确处理“左”“右”倾错误的关系,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人们在心理上认为越“左”越革命,从而造成了“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

13 (3)经验教训

14 考向 1 |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情调研】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之路,经历了初期阶段的一五计划,曲折的十年以及文革的动荡几个时期。尤其是前两个时期要从国情角度、共产党自身以及国际环境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一般来看,本考向以选择题为主。

15 【真题回放】 (2015·全国卷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16 【解析】 要从一五计划(1953~1957)的时间限制出发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表格的比较项是增长速度而不是实力。由图中数据可知,当时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国、英国快很多。由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所以这些指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由于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年均增长速度不如中国,故A项正确,可排除B项。“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重工业发展没有出现急躁冒进的现象,可排除C项。仅从统计图中钢、生铁、发电量的数据变化,不能得出美英传统工业衰落的结论,可排除D项。 【答案】 A

17 (2015·福建卷,18)如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18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19 【解析】 由题干图片信息可知,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此时中国还处于过渡时期,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时期是指1953~1956年,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高于工业总产值,B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逐渐下降,C项错误;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兴起,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态势,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D项正确。 【答案】 D

20 (2015·广东卷,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D.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21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情况,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时间“1961年”可以推断A、B两项说法与当时国情不符,排除;由“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父子队”“兄弟队”“家庭作业”等信息可知,答案为C项;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对应关系,排除。 【答案】 C

22 冲破外交孤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建国伊始)
三、外交关系的发展 冲破外交孤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建国伊始) 背景 (1)二战后两大阵营尖锐对立 (2)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孤立、封锁 政策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成就 建国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23 外交政策的转变与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的 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提出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1954年,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意义 是对新中国意识形态外交的重大调整,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

24 步入国际舞台——50年代中期两次国际会议 会议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 背景 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结束,需要解决战后事宜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特点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家会议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内容 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影响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25 开创外交新局面——70年代外交 中国人回来了——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背景 (1)中国长期斗争,国际地位提高 (2)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 标志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合法权益 意义 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6 开创外交新局面——70年代外交 美国人来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 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 过程 (1)乒乓外交——打开交往大门 (2)基辛格访华——铺平道路 (3)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4)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日本人来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背景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推动 标志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27 我国对外政策的五个基本点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8 考向 2 |外交领域的成果 【考情调研】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篇章,外交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本考向考查这一时期的外交会广泛联系国际环境的变化,有变有不变。不变的是两极格局的总体形势,变的是美苏力量对比、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外交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主要是靠实力与妥协。

29 (2015·广东卷,17)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真题回放】 (2015·广东卷,17)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30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的有关内容,旨在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结合表格数据可知,中苏之间的贸易额占很大比重而且呈逐步上升的态势,而中美贸易剧减,这一现象反映了两极格局下中美敌对、中苏友好的外交状况,也是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客观反映。故答案为B。 【答案】 B

31 (2015·江苏卷,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32 【解析】 材料显示“中国愿同美国、蒋介石谈判,并愿订立和平条约”等信息说明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故D项正确。万隆会议是1955年,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正式确定于1979年,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确立于1954年,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的外交地位仍然很低,故C项错误。 【答案】 D

33 (2015·安徽卷,18)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34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外交重大成果重返联合国,时间是1971年。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恢复后,美国代表的感叹。“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突出了国际地位提高后的中国赢得了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支持,因为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据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仅就材料信息难以得出A项;B项史实出现于1979年,而且由材料信息也难以得出;材料只能表明针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问题,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与美国意见不同,但难以说明其在所有国际问题上都反对美国,C项对史实有所夸大。 【答案】 D

35 (2015·山东卷,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36 【解析】 本题解答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概念。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950年开始,中英关系逐渐发展,由“承认”到“互派代办”,再到“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这是在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从现实出发所做出的选择。中美关系的缓和从1971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一致,排除A;1967年欧共体成立,与材料时间不一致,排除C;D本身说法错误。 【答案】 B

37 四、科技文化成就 1.科技成果:“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2.文艺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遭到破坏。

38 3.教育事业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文革”时期: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39 建国以来影响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②党的坚强领导、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导,为科技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如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40 ③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吸收了国际相关的科研成果。 ⑤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⑥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较雄厚的人才储备。

41 (2)不利因素 ①“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②历史上轻视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③比较直接的是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地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 ④相当一段时间闭关自守,缺乏与世界先进文化的学术交流。

42 五、社会生活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突出政治色彩。 (2)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43 2.交通事业的进步: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公路交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44 考向 3 |科技文化生活 【考情调研】 本考向重点是科技成就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外交领域的联系。

45 【真题回放】 (2015·全国卷Ⅱ,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46 【解析】 从时间来看1952年是建国初期,从内容上看是俄语热。联系建国初期的外交,这时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方针,中苏关系亲密,属于文化受到政治的影响。但是A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从1949年到1952年外交政策没有转变,因此选D。 【答案】 D

47 (2015·北京卷,19)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48 【解析】 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知道大跃进1958年,样板戏文革期间,第一部宪法1954年,香港回归1997年即可。
【答案】 C

49 【拓 展】 综合归纳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各领域“左”倾错误的表现 (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50 (3)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4)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5)外交上: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意识形态挂帅,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60年代外交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


Download ppt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