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土家文化与风俗.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土家文化与风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土家文化与风俗

2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18万,重庆市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及重庆市的51个县市(区),目前在25个县区实行区域自治,其中两个自治州(共辖16个县市),5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4个土家族自治县,40个土家族乡,41个土家族联合自治乡。他们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所辖的8县市: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张家界市的桑植县、慈利县、永定区、武陵源区;常德市的石门县、桃源县;怀化市的沅陵县、芷江县、溆浦县、麻阳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巴东、宣恩、咸丰、鹤峰、来凤县;宜昌市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杂居区有兴山县、宜昌县、秭归县、枝城市等县市。重庆市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区,杂居区有巫山、巫溪、云阳、奉节、万县、涪陵等县市;贵州省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杂居区有德江、江口、石阡、思南县、铜仁市及松桃苗族自治县。   

3 土家族的起源 土家族族源,尚无定论,目前处于诸说并存,其主要来源仍有以下几说:一说是古代巴人后裔。认为土家族的自称与历史上巴人活动的有些地名读音相近,巴人崇虎与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一些姓氏与土家族的一些姓氏相同等等。二说是土著先民的后裔。认为最早定居湘西的先民是土家族的主要来源之一。从龙山里耶、大庸古人堤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湘西很早就有古人类活动,很多土家语地名至今犹存,说明这些地方最早应该是土家族先民开辟和居住的。三说是唐代中叶由贵州迁入的乌蛮的一部分。认为贵州境内称为“比跻”或“比际”的人与土家族自称相同,而中唐以后,“越嶲”一带乌蛮入侵贵州,征服了当地一部分土著,就是白罗罗称谓的起源,一部分与他们长期斗争,最后被迫迁入湘西和云南,而土家族与彝族在语言、信仰、歌舞方面有相似之处,进而认为土家族是乌蛮的一支。四说是来自江西彭氏的后裔。认为唐末五代初年,由彭王咸率领的江西彭氏子孙及百艺工匠入主湘西后,披荆斩棘,开拓疆土,统治湘西,在此繁衍生息起了巨大作用。以上诸说虽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认识是统一的,这就是发展到唐代末五代后,土家族已逐步形成为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形成为一个单一的民族。   

4 土家文化 土家饮食文化 土家服饰文化 土家建筑文化

5 土家饮食文化 土家饮食文化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土家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光彩夺目。因为土家人世代生活在万山丛林中,其饮食喜好自然表现为“喜辛辣、好豪饮”的特点。如果要进行归纳的话,大体为以下四点:     一是喜酸辣。据旧志载:“丛岩幽谷中,水冷泉冽,岚瘴郁蒸,非辛辣不足于温胃健脾。”所以土家人的菜肴中自然少不了辣椒。就如俗谚所说,筷子碗一端,少不得咸辣酸。因而辣椒便是土家人一年四季的一道家常菜。蒸、炒、煮、卤、拌,均要放辣椒。二是好饮酒。土家地区是产美酒的地方。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有歌咏:“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幽思兮,落笔成赋。”而对土家人而言,“酒席场上无父子”,喝酒喝的是豪情,是胆量。三是喜饮茶。土家地区自古为茶乡,产好茶,唐·陆羽《茶经》这样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即唐时巴山县,于天宝八年(749)归入土家地区。土家地区的“宜红功夫茶”蜚声中外。而在土家人眼里,“好吃不过粗茶饭,好看不过淡打扮”。喝粗茶成为土家人的养生秘诀之一。四是重山肴。土家多山区,以产苞谷、洋芋、红薯、稻米为主,间作黄豆、绿豆及其他杂粮。所以土家人的主食向以苞谷、洋芋、水稻、红薯为主。

6 包谷饭由包谷碾成包谷面制作而成,包谷最原始的吃法就是把嫩包谷掰下来,连同壳叶一起瓮在火中烧,壳叶烧毁,包谷也就熟了,从柴火灰里刨出来,吃起来津津有味。金秋十月,包谷成熟了,籽粒硬了,就掰下来背回家撕开,连上壳叶一串串吊在屋檐下自然风干。爷爷说,还有最好的吃法是,把包谷坨烤熟后扭下来,吃时掺上几颗核桃米,嚼着品着别有一番风味。再后来,不知谁发明了石磨,用两块大青石凿成圆形,上面那块中间打成漏斗形,可装两升包谷,上下两块石头相接触的一面凿上齿,做个丁字形磨担子,把上面装上干包谷米后,逆向转动,包谷被磨成面后从磨缝中洒下来,用筛子一筛,去掉皮壳,把细面做成耙耙,打成糊糊,或者用木甑子蒸熟了吃。

7

8 鲊广椒,也称为鲊辣椒,它是以恩施本地鲜红辣椒和苞谷面(玉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具体制作是:将鲜红辣椒去蒂洗净,沥干水分,用铡刀剁成细沫,加入食盐拌匀,再加入苞谷面拌匀(也有的还拌入花椒、桔皮等调料的)。盛入干净的坛子里,上面盖上菜叶,然后用竹片将其卡紧,再倒置于盆中,加入水(称为倒腹水)。优点是重力压住坛口,密封效果好,吸水有度,为无氧发酵提供了保障,使成品口味更醇更香。制作少量的鲊广椒也可用正腹水坛子,即有沿可放水的,正放,在沿内槽中放水,盖上盖,但这种坛子制作的鲊广椒不可存放太久,因为坛子内气压有可能将坛盖冲开进入空气,也可能吸水过多变稀走味。拌好的鲊广椒装坛后让其充分发酵,大约3周后就可取出烹制。一般是在锅中焙熟后与土家腊肉一起炒食或作扣碗底料蒸食,成品色泽微红,酸辣味十分特别。还有用鲊广椒做蒸肉、扣肉底料、伴料,这样做出来的蒸肉不油腻、爽口,易消化吸收。甚至用它与苞谷面做成苞谷糊喝的,叫鲊广椒糊。

9 血豆腐 以猪血和豆腐为主料。先将鲜豆腐捣成豆腐泥,再将适量的新鲜猪血倒进豆腐泥中搅拌调匀,然后把适量的花椒粉、辣椒粉、葱蒜和煮熟的肥瘦搭配的肉丁拌进去,并泼适量的盐水搅拌均匀,一坨一坨的揉成馒头大小的血豆腐坯放在竹筛里,挂在火炕上熏干。     食用时可切成豆腐丝、豆腐片,只能干炒,不能水煮,炒的时候火要旺,时间要短,只需在锅里打个翻身就舀起来。特色是色质鲜嫩、香气浓郁、味道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10 土家腊肉 土家人家家都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时有肉吃,过年吃不完的,土家人便把它制作成腊肉,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腊肉放在锅里烹煮,香飘十里,勾人食欲,是土家人平时招待客人摆在席上的主菜。

11 香 肠 土家腊香肠原料来源于土家山寨家中“吃野菜”的猪,高挂于农舍瓦屋中长时间用柴火薰制而成的。口味均与多种腊制品不一样,这类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是逢年过年送人之最佳选择。

12 霉豆腐     土家山寨的土家族人,一到冬春季节,最喜欢作霉豆腐食用。其做法是,将白豆腐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坨,放入锅内用冷水煮至水开,翻均匀后起锅滤干、再将豆腐坨置于放入草把的木桶内,一层草把一层豆腐,最上层用棉被或衣物遮盖保温,待豆腐长出寸长的白霉后取出拌入食盐、辣椒粉、五香、花椒粉,最后用冷开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即可食用。如果需长时间存放,则用白酒或植物油浸泡,这样可以存放两三年。

13 酸 豇 豆 新鲜豇豆洗干净,摊开晾干。凉开水倒入瓶中。将豇豆放入瓶中,放生姜几片,干辣椒几片(新鲜辣椒会烂),放一点花椒,一个八角,一点小茴,然后一定要放冷透的开水。盐根据水的多少来放,不能太咸,可以尝一下,水盖出豇豆就行,最后加点白酒,这样不会起白沫。一般泡3-4天泡透芯就行,捞点出来尝尝,不行在泡两天。(以上所有步骤都不能沾油,就是自己的手一定要洗干净退油,否则菜还没泡好就先烂了。)

14 张关合渣是将合渣煮好后点卤变得稍干,加鲜汤配猪肉、仔鸡、鸡蛋等做成鲜肉合渣、仔鸡合渣、鸡蛋合渣等系列合渣火锅。张关合渣因宣恩一小集镇“张关”而得名,以合渣火锅为典型特征,尤以镇上一位黄姓老太婆制作的最有名、最为地道。张关合渣口味纯正,营养丰富,人们戏称“全价食料”。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本地人还是中外游客都特别喜欢吃,受到极高评价。 和 渣

15   把淘洗好的大米放到罐里以后,就把盖子盖好,煮一会,等米煮到八成熟后,滤去多余的米汤,再把铁鼎罐或铜茶罐放到火坑里的柴火旁,用文火慢慢煨,并将煨有米饭的罐子按照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不间断地转动,使之受火均匀。到了一定火候,揭开盖子,再用勺子或小锅铲拍打米饭表面,当米饭具有一定弹性时,就说明罐罐饭已经煨好了,这时就可以将煨好的米饭罐子端或提开火坑,放到一旁凉一会。待到不烫嘴时开始享用,这时米饭不仅不粘锅,而且味道非常地道,香美可口。 罐 罐 饭

16 土家服饰文化 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 服饰的审美倾向。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

17 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志》)。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图形式在《皇清职贡图》里清晰呈现:此时永顺、保靖等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已开始着裤,上衣为圆领短袍,衣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裹绑腿;女人则“高髻螺鬟”,内穿立领短袍,外套对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

18 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远古时代“裳”的遗风。在我国古史记载中,有“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之说。这是最古老的裙子样式,类似围裙的形状,为一帘式样。

19 女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头包一丈多长的青丝帕,缠成人字形,饰以银梳、瓜子针、茉莉针、芭蕉扇等银质饰品;喜欢戴耳环、耳坠、手镯、戒指等金、银、玉制的首饰。

20

21

22 土家族服饰的情感传达 图案是土家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土家族传统文化心态与其他民族一样,崇尚吉祥、喜庆、圆满、幸福和稳定,这一理念反映在服饰图案上,则表现为追求饱满、丰厚、完整、乐观向上、生生不息的情感意愿,通过图案造型,向人们展示民俗文化理念的深层底蕴和生命情感。如喜欢在作为嫁妆的鞋垫、肚兜上刺绣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并蒂莲、连理枝、蝶恋花及双鱼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视觉语言之中,反映了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观。同时,对纹样造型赋予生命的律动,表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勃勃生机。而方胜、如意纹、盘长等造型符号和纹样,则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表达朴素纯真的审美情趣。

23 色彩是土家族服饰视觉情感传达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服饰色彩语义的传达依附于展示媒体,通过视觉被人们认知,不同的色彩其色彩性格不同,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土家族服饰色彩的形成和传达,在很大程度上,受独特的人文意识的渗透和民族习俗的影响,土家族服饰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穿着尚简朴,喜宽松、重喜色。男子日常服装常以青、蓝、白三色为服饰主色调,表达一种质朴浑厚、洁净爽朗、简朴素净的自然之美;女子服装色彩丰富,将布染成“鹿子闹莲”、“喜鹊闹梅”、“双凤朝阳”、“蜻蜓点水”等喜庆的图案,在使用面积、色彩冷暖和肌理纹饰等方面,既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又协调统一,体现出承载实用文化精神意义上的审美品格。土家族的新娘装更是与众不同,叫做“露水装”,包括一套露水衣、一双露水鞋、一方露水帕、一把露水伞。婚礼服色彩多运用鲜艳亮丽的饱和色,其中尤以红色为甚,视其为吉祥色。

24 土家建筑文化 ——吊脚楼

25 吊 脚 楼

26 吊脚楼

27 吊脚楼的 一、吊脚楼的基本类型   吊脚楼这一古老民居,为“干栏”建筑的一种主要形式,是鄂、渝、湘、黔地区土家族普遍使用的一种建筑模式。传统吊脚楼属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不用一钉一铆,梁、柱、枋、板、椽、檩、榫均以木加工而成,一般依山就势,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并将楼房与平房结为一体,故有人称之为“半干栏式建筑”。但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尤其是近年来土家族社会的巨大变迁,吊脚楼在用材上也开始使用现代建筑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传统土家族吊脚楼的现代转型与调适。

28 吊脚楼的类型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其平面大体分为五种型: “一” 字型、“L”型、“撮箕口”型、“回”字型、“复合”型和“现代”型等。 

29 1、“一”字型。 最基本的住宅形式由三间正屋并列,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人间(鄂西称为“房屋”)。堂屋是祭祀、迎宾、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人间为卧室,一般父母住左边,孩子住右边。人间又以柱为界,前为伙房(又叫“火铺堂”), 后为卧室,中间设火坑。人间上部为天楼,主要用以贮藏粮食,伙房上可熏烘腊肉。正房中堂靠近大门一边设燕子楼。“一”字屋正屋一般不吊脚,但随着地形变化亦有吊脚,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

30    2、“L”型 许多土家族都是将厢房做成吊脚楼形式,即是在房屋转角处立“将军柱”以支撑房屋的重心。厢房一般以中柱为界,前为灶台,后为卧室。这种吊脚楼模式的变化主要在于厢房空间的扩展,而原来三间房子并列的模式并无改变。这种吊脚楼在鄂西土家族地区比较流行。

31    3、“撮箕口”型 撮箕口型就是在“L”型吊角楼形式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厢房而形成的新模式。这种形式的吊角楼,三间并排的正房并没有改变,只是进一步扩大占地面积,扩展空间的一种变形。这种吊脚楼适合大家庭居住,在土家族地区也较为普遍。

32 4、“回”型 “回”型就是在“撮箕口”上加门,进一步发展成四合天井式,乃至另加围屋的模式。土家吊楼与四合院的有机结合,见证了土家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土家族文化交流的产物。

33 5、“现代”型 现代型为现代钢筋水泥建筑与干栏建筑的一种有机结合,是传统土家吊脚楼的当代变迁。传统土家族吊脚楼三间并列的正屋,均为土木结构,但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其建筑材料逐渐钢筋水泥材料所代替。这样,原来三间土木房变成了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建筑。在三间钢筋水泥房的上面,再按照土家族干栏模式修建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子,同时,再在钢筋水泥房的后面接三间土木建筑的房间(俗称“拖檐”),以作火塘、储存间或年长者居住(年老者上下楼不安全,同时也比较暖和)。这种“现代”型模式,不仅是对居住空间的横面扩展,也是对纵向空间的扩展,是对传统吊脚楼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模式的吊脚楼,近来在鄂西土家族地区也开始出现。

34 6、“复合”型 这种住宅模式,主要是在“一”字型的基础上,兼顾以上所述的其他一种或几种模式,以“吊脚”为支点,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空间扩展的一种复合型吊脚楼模式。

35 土家族吊脚楼的主要类型为以上几种模式。吊脚楼是土家先民千百年来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文化产物,是土家族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具有丰富的文化精神和内涵。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吊脚楼是土家族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取于自然、利用自然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吊脚楼不仅展示了土家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蕴涵了土家人的信仰崇拜、风水观念和民族伦理道德等内容,而且还是土家族民族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物质空间。因此,分析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及其精髓,意义不言而喻。

36 土家吊脚楼的意义 土家吊脚楼所体现意义 1、吊脚楼展示了土家人依靠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 生态环境是自然界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即生物因素之间及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在自然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所谓“生态系统”。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都存在于整个生态系统之中,人也必然在生态系统中生产和生活。人类是文化的动物,人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37    2、吊脚楼折射出了土家人的信仰崇拜与宗教意识。
一般来说,无论哪种模式,吊脚楼正中的正房(一般叫堂屋)都安有神位,主要用于供奉历代祖先灵位、立香火、安祖先等。同时,在新媳妇娶进家门或小孩出生,也都要在家神下举行入谱仪式,告慰祖先保佑人丁兴旺。这种做法,展示了土家人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

38   3、吊脚楼再现了土家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土家族民居讲究吉祥和风水,喜欢依山傍水、背风朝阳的地方,或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不喜欢东西向。修建房屋前要选择屋场,其标准是“左有青龙排两岸,右有白虎镇屋场;前有朱雀来照看,后有玄武做主张”或是“前看二龙来抢珠,后有双凤来朝阳。”讲究厚实,左右不虚。  

39   4、吊脚楼体现了土家族的家庭伦理观念。 土家族地区大多为大家庭,老少几代同堂,因而,土家族特重视搞好家庭关系。敬老扶幼、夫妻恩爱、兄弟团结、家庭和睦是土家人的家庭美德。父慈子孝、长幼有序,是土家族家庭内部的伦理观念。

40   5、吊脚楼也是土家人进行家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与美德的主要场所。
土家族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但一直以来,土家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因而,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就落到了土家族家庭教育身上。

41 土家传统风俗 土家风俗 一、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所谓礼仪,即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如婚礼、葬礼等。土家族人在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礼仪较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四大礼,即诞生礼、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这四大礼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集中体现,既有社会特征,又有信仰特征,它们把土家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吉凶祸福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民俗样式,而且长期地支配着土家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42    1.诞生礼     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土家人相当注重为婴儿举行诞生礼,它既含有为新生命祝福,祈祷长命富贵之意,也有为产妇驱邪避祸之意,在礼仪中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虽然土家人最看重的是诞生礼中的“打三朝”(即婴儿生下3天后要进行全身沐浴)和“满月酒”,但实际上,土家人的诞生礼包含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43 2.婚礼和成年簪冠礼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土家族逐渐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层次礼仪,这些礼仪是十分复杂和隆重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礼仪过程,但在整个礼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婚期这一天举行的男、女冠礼和一系列其它礼仪活动。如“打样”,即媒人撮合男、女双方进行第一次见面,俗称“瞧样子”,双方满意后再正式提亲。“求婚”,打样之后,男方正式请媒人去女家求婚。“讨红庚”,俗称“合八字”,男方委托媒人讨来姑娘的生辰年月日时,写在“红庚贴”上,并请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按阴阳五行推论,看是否相合或相克。“定亲”,俗称“插茅香”,合了八字,就成了“天作之和”,男、女双方即择吉日,举办酒席,邀请双方亲戚到场正式定亲,实际上是向社会公开这桩婚事,取得社会承认。

44   3.寿礼     寿礼是土家族人的重大礼仪之一。土家人祝寿,对小孩子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叫“过生日”,50岁后方称“祝寿”。但若父母健在,即使年龄再高也不能称“祝寿”,“尊亲在不敢言老”。土家族为老人祝寿要献鱼,上长寿面,敬寿桃,满60花甲的寿礼最为隆重。土家族祝老人健康长寿,堪称民族美德。

45 4.葬礼 葬礼,几乎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的悼亡仪式和祭祀活动。土家族俗称葬礼为“白喜”、“白会”、“老龙归山”等,一般要跳唱丧鼓歌。湖北省清江流域的土家人在举行葬礼时,其主要活动是跳丧,即跳唱非常神奇和隆重的“撒尔嗬”。这是土家人悼念死者的一种祭祀性歌舞,且歌且舞,似剧非剧,风格异常古朴和别致。舞姿非常优美,时而绕臂穿肘,形似凤凰展翅;时而相对击掌,犹如幺姑筛锣;时而扭肩擦背,好比水牛擦痒;时而嘴唇触地,恰似春燕衔泥;时而相互嬉戏,犹如牧童戏水等等。

46   土家族四大礼仪的人文价值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是土家族人民礼仪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这四大礼仪也充分表现了土家族人民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表现了土家族是一个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民族。

47 4.土家族的葬礼,充分体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死观。
1.土家族的诞生礼,既是在祝福新生命的同时,对民族开天辟地、发祥繁衍的历史进行回顾和纪念,又充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土家族的婚礼和成年簪冠礼,标志着土家族是一个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觉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民族。   3.土家族的寿礼,充分体现了孝顺父母的优良传统伦理道德。 4.土家族的葬礼,充分体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死观。 5.土家族的四大礼仪,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明礼诚信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

48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四大礼仪是土家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外在表现,但是,我们还必须把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自觉地克服四大礼仪中的一些封建迷信和不良因素,以及由于很多繁琐礼节而带来的大操大办和铺张浪费等。土家族人民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是长期培育起来的重情尚义的优良道德传统,以及真诚而适度的文明礼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推陈出新。

49 二、土家族歌舞 土家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怒溪更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歌谣是黔东北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历史事件、阶级斗争、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男女爱情、社会礼仪等。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摆手歌,丧歌和哭嫁歌等类。    

50 土家民歌 土家族民歌是由朗朗上口的歌词与节奏明快的乐曲结合而成的统一体民歌,是土家族文学与音乐交汇的产物。细究土家族民歌的歌词,同样也能够划分成一门民间的语言艺术,他用质朴的语言表达感情,传递心意,千百年来他历久弥新、经久不衰,他被一代代的人感知着,传唱着。土家族民歌的乐曲以声音的外化形式,产生了美的抒情效果,直接作用于听觉,创造性的显示了土家族民歌抒情内容。歌词与乐曲的紧密结合丰富了音乐的形象,深化了民族特色,促使了土家族民歌的艺术魅力源远流长。 

51 “丁子丁,旦子旦,丁丁旦旦送你妹子哟” “郎采荷嘞,奴的哥哎哥”
土家族的民间歌曲按照传统习惯大致可以分为山歌、劳动号子、薅草锣鼓、哭嫁歌、哭丧歌等等类型。例如:     山歌:《唱歌十里有人听》       “唱歌要唱哎,高山音哎”     “骑马要骑哎,响铜铃哎”     “马行十里哎,铜啊铃儿响啊”     “歌唱十里啊,有人听” 劳动号子:《丁丁调》      “日头渐渐哟,往下沉啊”      “送你妹子哟,送你妹子哟哎”     “送你妹子来呀来”      “送你妹子呀来呀来”      “郎采荷嘞,奴的哥哎哥”     “丁子丁,旦子旦,丁丁旦旦送你妹子哟”      “郎采荷嘞,奴的哥哎哥” 

52 哭嫁歌: 《哭爹娘》 “哎呀我的爹耶” “哎呀我的娘呀” “慈母怀里我长大” “养育之恩儿难忘啊” “离别之心如刀割” “父母保重永安康啊”
 哭嫁歌: 《哭爹娘》       “哎呀我的爹耶”       “哎呀我的娘呀”       “慈母怀里我长大”       “养育之恩儿难忘啊”       “离别之心如刀割”       “父母保重永安康啊”    薅草锣鼓: 《挖田》       “捆起腰嘞嗬哎,要攒劲”       “把它挖起嗬哎,要斗行”       “哥哥边挖哟嗬,要攒劲”       “一步一步哟嗬,往前行”    

53 土 家 舞 蹈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民族史诗。摆手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社巴”。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梯玛唱的歌也叫梯玛神歌,舞蹈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徒、英雄事迹为内容。 

54 摆 手 舞

55 毛 古 斯 舞 土家人逢年过节跳摆手舞之前,都要跳毛古斯舞。毛古斯,相传为茹毛饮血时代的土家先民,意为“长毛的人”,后来把他们所创造的舞蹈也叫“毛古斯”。“毛古斯”中有歌舞、对话,有完整情节,有固定场次,故又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内容主要是讲“先人来历,先人生活”等。其装扮因模仿原始人类穿树衣、兽皮,所以从头到脚一律披茅草替代,并在腹前捆扎红色“草把”以喻生殖崇拜,取悦女神。传统的“茅古斯”只由男性跳演。表演时,“全身不停抖动,碎步进退”,“舞步粗野、狂放、雅稚”,加之以土语大声应对,毕现原始的古朴气息。

56 毛 古 斯 舞

57 八宝铜铃舞 八宝铜铃舞源于民间祭祀,而且只在宣恩酉水流域田、彭、向等土家族大姓流行,自古沿袭“父传子、子传孙及兄传弟”的“传内不传外”的传承方式,加之土家族只有民族语言而无文字等原因,传承范围相对狭小。目前,八宝铜铃舞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现状堪忧。     八宝铜铃舞是万物有灵的宗教文化观念在民间艺术中的遗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交流价值。特别是八宝铜铃舞的表演古朴优美,充满了民族舞蹈的翩翩神韵,深受土家人民喜爱,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所以,挖掘抢救、保护利用好八宝铜铃舞,对促进民族文化大州建设,开发乡村土(家)苗风情旅游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8 八 宝 铜 铃 舞

59 薅草锣鼓 具有勤劳、强捍和团结精神特质的土家族人,在历史上长期兵农合一的土司制度下,形成了鼓歌而战、鼓歌而作的习俗。薅草,是一种适宜集体做作,也易于形成群体氛围的劳动形式;薅草的动作,也与作战用矛的动作大体相似,因而以战功闻名的土家人,就相互用换工的方式,把单户的薅草劳作,变为集体劳动,并借用鼓歌而进的作战方式,在田间击鼓而歌,以鼓舞劳动士气,提高劳动效率。这样,薅草锣鼓这一劳动艺术形式,就在土家人的田间地头产生了。再经过祖祖辈辈的口碑承传,不断得到完善。长阳《竹枝词》是这样记载薅草锣鼓的:“换工男女上山坡,处处歌声应鼓锣。劝君唱歌莫轻薄,那山听到这山歌。”五峰《竹枝词》,则从这种欢乐的劳动场面中,看到了几分汗水的凝重:“农人随口唱山歌,北陌南阡应鼓锣。莫认田间多乐事,可怜汗水拭盈蓑。”

60 薅草锣鼓


Download ppt "土家文化与风俗."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