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九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
2
个性是一种必须与世界广泛接触的东西,所以它非抛弃他的孤独之癖不可,放在玻璃杯里的个性一定会枯萎,而那种能够在人类交往中自由发展的个性才会丰富多彩。
----罗素 Company Logo
3
什么是个性 个性即人格。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Company Logo
4
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一个人对现实态度和积极性行为的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它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个性因素。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世界观、自我意识等因素构成。 Company Logo
5
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Company Logo
6
主 要 内 容 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 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个性发展的社会动因——家庭 个性发展的社会动因——同伴
个性的核心力量——自我意识的发展 Company Logo
7
第一节 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www.themegallery.com
第一节 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Company Logo
8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1、心理动力学中人格结构的形成 本我: 生物成分——唯乐原则 三个方面: 自我: 心理成分——现实原则
三个方面: 自我: 心理成分——现实原则 超我:社会成分——至善原则 Company Logo
9
本我是人格的生理成分,是人格三个成分中所占比例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是与生就有的,出生时就有的人格成分。本我是个性发展的动力,里面充满了力比多。本我寻求生理冲动的立即满足,如婴儿在饥饿、寒冷时就会嚎啕大哭,只有在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哭闹才会停止,本我的行动原则就是快乐原则。 Company Logo
10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成分,代表人格中的理性部分。它出现在幼儿早期,用来调和本我中的欲望以达到在现实中的实现。在自我的帮助下,婴儿看到母亲拿出奶瓶时,就会不再哭闹,再大一点的孩子就会想办法找吃的,而不是哭闹。自我担负着本我与超我之间进行协调的任务,遵循现实的原则。 Company Logo
11
超我是人格的社会成分,是社会价值的代表,常常与本我的欲望相违背。超我在3-6岁时开始出现,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将父母的要求内化后形成的。一旦超我形成后,自我就担负起更加复杂的任务,即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寻求平衡。 Company Logo
12
如,当儿童想要抢别的小朋友手中的玩具时(本我的欲望),超我会警告他,那样的行为是不允许的,自我就必须在本我的欲望和超我的要求之间寻求一种可能同时满足两者的方案(比如采用相互交换的方式得到玩具)。总之,超我是社会原则的代表,遵循至善的原则。弗洛伊德认为,在童年期形成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人格的基本面貌。 Company Logo
13
弗洛伊德是一个本能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因此,人格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
2、人格发展的阶段 弗洛伊德是一个本能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因此,人格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 Company Logo
14
弗洛伊德的“性” 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外,包括吮吸、大小便、皮肤触摸等凡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正是借助这种力量,性本能才得以完成其目的,弗洛伊德把这种力量称为“里必多”。 每个发展阶段不同,里必多投放的位置不同。 Company Logo
15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阶 段 年龄范围 性感带 性的活动 口唇期 0-18个月 嘴、唇、舌牙齿 吸吮、吞咽、咀嚼、咬 肛门期
阶 段 年龄范围 性感带 性的活动 口唇期 0-18个月 嘴、唇、舌牙齿 吸吮、吞咽、咀嚼、咬 肛门期 8个月-4岁 肛门、屁股 排泄或滞留排泄物 性器期 3-7岁 生殖器 对性特征的探究 潜伏期 5-12岁 生殖期 12-20岁 手淫、性交、对其他人的感情 Company Logo
16
弗洛伊德相信,许多成人的人格特质都与他们在某一个(或几个)发展阶段中形成的固着有关。
固着是指那些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解决的心理冲突。 弗洛伊德认为,一种固着的形成对人格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ompany Logo
17
口唇期(0—18个月):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的快乐大多来自嘴部受到的刺激。
在这一阶段,如果一个婴儿受到挫折或进食过度,就可能形成某种口唇期人格特质。到了成年期,这些嘴部刺激的需要即可能表现为嚼口香糖、咬指甲、吸烟、喜欢狂吻、暴食、嗜酒等行为。 在口唇期较早阶段,过度满足进食要求或过度关照所致的固着会产生口唇期-依赖型人格。这类人非常容易轻信、被动,总是要求得到他人的关注。 在口唇期较后阶段,挫折所致的的固着会产生口唇期-攻击型人格。这种攻击性经常是以撕咬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这种人格倾向的成人,喜欢争论并刻薄地挖苦人,疑心很重,甚至喜欢盘剥他人。 Company Logo
18
肛门期(8个月—4岁):儿童的注意力转移到排泄过程中。
当父母尝试对孩子进行大小便训练时,儿童可利用“排泄”或“不排泄”的方式,来获得赞许或表示反抗。 过于放纵或过于严厉的大小便训练都可能导致肛门期的固着,并表现为相应的人格特质。 肛门期-排泄型人格,即“随意排泄”型人格,这类人不讲规则,具有破坏性、残忍、龌龊。 肛门期-滞留型人格,即“憋着不排泄”型人格,这类人固执、吝啬、守规矩,但过于死板,有强迫性洁癖。 Company Logo
19
性器期(3—7岁):弗洛伊德认为此阶段的冲突的顺利解决对人格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具有生殖器型人格特质的成人,爱虚荣、爱出风头、敏感、自傲、有自恋倾向。 在生殖器期,儿童对性器官的兴趣越来越大,并开始在生理上受到异性家长的吸引。 Company Logo
20
母亲对男孩的吸引会导致恋母冲突,即俄狄浦斯冲突,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感情而与父亲发生对抗。
此时男孩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威胁,特别是害怕被父亲阉割。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男孩需要对父亲进行认同。 当男孩努力使自己变为父亲的样子时,父子之间的对抗就会结束。 之后,男孩会开始接受父亲的价值观,并形成自己的良心。 Company Logo
21
父亲对女孩的吸引会导致恋父冲突,即厄勒克拉特冲突,女孩因为暗恋着自己的父亲而与母亲进行竞争。
女孩对母亲的认同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不像男孩那样具有尽快缓解焦虑的足够动力。 Company Logo
22
潜伏期(5—12岁):潜伏期不是一个发展阶段,而是一段安静的时间,因为此时的心理性欲发展停止了或被中断了。
弗洛伊德解释说,与人生前6年中的迅速发展相比,潜伏期是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 Company Logo
23
生殖期(12—20岁):在青春期,迅速增加的性能量会激活此前各阶段中未能得到解决的心理冲突。
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期充满情绪混乱和各种困难的原因。 生殖期始于人的青春期,青年人逐渐形成一种建立具有社会性的两性关系的潜力。 生殖期结束时,人完全形成了成熟的爱和成人的性生活能力。 Company Logo
24
1、强调家庭关系和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意义,且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提供了一个理解儿童情感问题的理论框架。
3、简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强调家庭关系和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意义,且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提供了一个理解儿童情感问题的理论框架。 2、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如“恋母情结”;没有直接研究儿童,却建立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Company Logo
25
1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 2、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 弗洛伊德 埃里克森 强调本能 强调自我 把儿童放在母亲、父亲的关系上研究 把儿童放在社会关系上研究 研究阶段到青春期 研究阶段为人的一生 人的本性是恶的 人的本性不善也不恶,有两种可能 Company Logo
26
如果儿童解决了冲突,完成了每个阶段的任务就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完成的不好就会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
埃里克森把儿童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和矛盾所规定的。 如果儿童解决了冲突,完成了每个阶段的任务就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完成的不好就会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 上个阶段任务的完成有助于下个阶段任务的完成。 Company Logo
27
上一个阶段的任务虽未完成,仍有机会在以后的阶段继续完成,并不一定导致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种病理性后果。
即使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并不等于这个矛盾不复存在了,在以后的发展阶段里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矛盾。 Company Logo
28
艾里克森理论的八个发展阶段-同一性渐成说
1 2 3 4 5 6 7 8 成熟 自我整合与绝望 成年期 繁衍与停滞 年轻的成年期 亲密与孤独 发育期青春期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潜伏期 勤奋与自卑 运动的-生殖的 主动与内疚 肌肉的-肛门的 自主与怀疑羞愧 口腔的-感知的 基本的信赖与不信赖 Company Logo
29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大阶段 乳儿期:基本信任感vs基本的不信任感 婴儿期:基本的自主感vs基本的羞怯感和疑虑
Company Logo
30
成长阶段的不同任务与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主要发展任务 重要影响因素 基本信任vs不信任 (0~18个月)
对要探究的世界发展充分的信任感 母亲;温暖、充满爱意的交流 自主性vs羞怯怀疑 (18个月~2/3岁) 发展对行为的控制感,认识到能够将目的和意图付诸行动 父母的支持;模仿 主动性vs内疚 (2/3~6岁) 通过与父母认同的行为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而发展“自我”的意义 父母的支持;认为与别人具有同一性 勤奋vs自卑 (6~11岁) 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而发展自我价值感 学校、教师;学习与教育;鼓励 同一性vs角色混乱 (11~20) 发展对同一性-自我的强烈感觉;在各种各样的潜在自我中进行选择 同伴与角色塑造;社会压力 亲密vs孤独 (20~24) 与其他人之间发展亲密关系;获得需要做出长期承诺的亲密性 配偶、同事、伙伴、社会 繁殖感vs停滞感 (25~65) 在社区中承担责任的成人角色;做出贡献,对社会有价值 配偶、孩子、朋友、同事、社区 自我完善感vs绝望感 面对死亡;战胜潜在的绝望;清楚生命的意义 朋友、亲属、孩子、配偶、社区与宗教的支持 Company Logo
31
5、描述了个性发展各个阶段中社会要求和自我的冲突
3、简评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整体性研究 2、辩证法的思想 3、重视教育 4、对精神分析理论作了修改 5、描述了个性发展各个阶段中社会要求和自我的冲突 Company Logo
32
第二节 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先天素质和气质、体貌特征和成熟速率;二是社会因素,主要有家庭、同伴、学校、社会团体组织和机构,广播、影视、报刊的宣传等;三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即对自己的状况和活动的意识。 Company Logo
33
一、最初的个性或气质 假如你是医院妇产科的婴儿护士,你就会非常明确的感觉到,新生儿有各自不同的明显而稳定特征。新生儿的睡眠规律、活动水平、是否爱哭、哭声大小等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从婴儿早期即已表现的个人特点,就是我们所说的气质。 Company Logo
34
包括两个要点:气质是个体情绪性特征,包括情绪感受性,强度,速度及品质;气质特征大部分是与生俱来的,由个体的体质结构所决定。
阿尔波特提出的气质概念 包括两个要点:气质是个体情绪性特征,包括情绪感受性,强度,速度及品质;气质特征大部分是与生俱来的,由个体的体质结构所决定。 斯克特后来对情绪的界定与阿尔波特类似,认为气质是每个人们所具有的独特的与生俱有来的行为方式,它是以对体内外刺激在情绪上的反应为基础的。 Company Logo
35
托马斯和切斯(Thomas and Chess)在对婴儿行为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气质是人某些方面的,较为持久的行为风格。
托马斯和切斯提出的气质概念 托马斯和切斯(Thomas and Chess)在对婴儿行为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气质是人某些方面的,较为持久的行为风格。 所谓行为风格是指表现在活动中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上的稳定模式。托马斯和切斯的研究以婴儿为对象,其所描述的气质特征在对婴儿发展的预测方面受到人们的重视。 Company Logo
36
我国学者庞丽娟总结的气质概念,有三层含义: 1、气质是关于心理行为在速度、强度、灵活性等方面的动力倾向。 2、气质是具有遗传性的个体特征。
3、气质既是稳定的,又是可变的。 Company Logo
37
(1)活动水平:指以在睡眠、进食、穿衣、游戏等过程中的身体活动的数量主要以活跃时期与不活跃时期的比率为指标。
托马斯、切斯等人在对婴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质的九个维度(即气质的九个方面的内容),并据此对婴儿的气质类型进行了严格体系的划分和界定。 1、婴儿气质的九个维度: (1)活动水平:指以在睡眠、进食、穿衣、游戏等过程中的身体活动的数量主要以活跃时期与不活跃时期的比率为指标。 (2)生理活动的节律性:指吃、喝、睡、醒、大小便等生理机活动是否有一定规律。 (3)注意分散程度:主要指外界无关刺激对正在进行中行为的干扰程度 Company Logo
38
(4)接近与回避:指对新情景、新刺激、陌生人是主动接近还是退缩。
(5)适应性:指对新环境、新情景或环境常规改变的敌应能力,能否适应和适应快慢。 (6)注意的强度和坚持性:主要指集中从事某项活动的时间、范围和分心对活动的影响程度。 (7)反应的强度:即婴儿对外界作出反应的能量。 (8)反应阈限:即引起辨明反应所需的刺激的最低强度。 (9)心境质量:指积极、愉快的情绪与消极不愉快情绪相比较的量 Company Logo
39
2、气质的三类型说 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
(1)容易型。大多数婴儿属于这一类型,约占托马斯、切斯全体研究对象的40%。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他们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由于他们生活规律、情绪愉快且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反馈(强化),因而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 Company Logo
40
(2)困难型。这一类婴儿人数较少,约占10%。他们突出的特点是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他们的情绪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成人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使他们接受抚爱,很难得到他们的正面反馈。由于这种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麻烦,因而在养育过程中容易使亲子关系疏远,因此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 Company Logo
41
(3)迟缓型。约有15%的被试属于这一类型。他们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快,但也不像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和事物和变化适应较慢。但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能逐渐地活跃起来。这一类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成人抚爱和教育情况不同而发生分化。 Company Logo
42
以上三种类型只涵盖了约65%的儿童,另有35%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去。他们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属于上述类型中的中间型或过渡(交叉)型。
Company Logo
43
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塑造的起跑线。
正是这种差异或特点制约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或教养者对儿童作用的效果。当然,也要考虑父母的个性。 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 Company Logo
44
布雷泽尔顿(1969)将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般型、活泼型和安静型。
1.活泼型。典型的活泼型婴儿是名副其实地“连哭带斗”地来到人世的。他不像一般婴儿那样要靠外力帮助才哭,他等不及任何外界刺激就开始呼吸和哭喊。护士给他穿衣服时他大喊大叫,脚挺直,或用脚踢,用手推开护士。睡醒后立即就哭,从深睡到大哭之间似乎没有较长的过渡阶段。每次喂奶对母亲来说都是一场战斗。 Company Logo
45
2.安静型。这类婴儿从出生时起就不活跃。出生后就安安静静地躺在小床上,很少哭,动作柔和、缓慢,眼睛睁得大大的,四处环视。给他第一次洗澡时也只是睁大眼睛、皱皱眉,没有惊跳也不哭,甚至连打针时也较安静而不大闹。 3.一般型。这类婴儿介于前两类之间。大多数婴儿都属于这一类。布雷泽尔顿指出,活泼型和安静型的婴儿的父母常常忧虑自己孩子的身心是否正常,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婴儿的气质是各不相同的,但这些婴儿都是正常儿童。 Company Logo
46
巴斯和普罗敏(Buss & Plomin,1984)根据婴儿在各种类型活动中的不同倾向性,将其划分为活动性、情绪性、社会性和冲动性等四种不同气质类型,认为这四种气质类型各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Company Logo
47
1.情绪性婴儿。这类婴儿常通过行为或心理生理变化而表现出悲伤、恐惧或愤怒的反应。与其他婴儿相比,他可能对更细微的厌恶性刺激做出反应并且不易被安抚下来。他们的恐惧水平和愤怒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其中,有一部分情绪性婴儿的主导情绪也许是恐惧,并伴随一般的唤起水平或悲伤水平;而另一部分婴儿的主导情绪也许是愤怒,同时较少恐惧和悲伤。 Company Logo
48
2.活动性婴儿。总是忙于探索外在世界和做一些大肌肉运动,乐于并经常从事一些运动性游戏。其中,有一些活动性婴儿会显得很霸道,经常与人争吵;而另一些婴儿则常从事一些有益而富有刺激性、启发性但不带攻击性的活动。活动性婴儿比其他类型婴儿更易引起与他人的冲突而导致成人对其采取限制、干预或强制性行为。巴斯认为,活动性婴儿在儿童期表现为坐不住、爱活动,而到青年期则表现为精力充沛、活动能力强、有事业心、竞争心强等。 Company Logo
49
3.社交性婴儿。这类婴儿常愿意与不同的人接触,不愿独处,在社会交往中反应积极,在追求家庭成员或不相关人员的接纳上都同样积极。但是他们这种强烈的社交要求常会受到挫折或伤害,有时甚至被作为神经过敏而遭拒绝。 4.冲动性婴儿。突出表现为在各种场合或活动中极易冲动,情绪、行为缺乏控制,行为反应的产生、转换和消失都很快。这类婴儿的活动、情绪都不稳定而多变化,冲动性强。 Company Logo
50
体貌指的是面部特征、身高体重、身高比例。 体格指人体的身材高矮、发育情况、外观或力量 。
二、体貌与体格的影响 体貌指的是面部特征、身高体重、身高比例。 体格指人体的身材高矮、发育情况、外观或力量 。 Company Logo
51
在儿童心目中有权威的人,如父母,老师对儿童外貌的看法将很大程度上决 定体貌与体格对个性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体貌与体格是影响个性的间接因素,因为体 貌与体格会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反应, 具有社会价值与意义, 社会价值与意义,成为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 之一. 在儿童心目中有权威的人,如父母,老师对儿童外貌的看法将很大程度上决 定体貌与体格对个性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Company Logo
52
谢尔登人体分类法按照人体结构的三种极端类型,将人类划分为三种,即内胚层体型或圆胖型,中胚层体型或肌肉型,外胚层体型或瘦长型。
内胚层体型(endomorphy)是由内胚层发育成的组织占优势的一种身体建造类型,全身各部较软而圆,消化器官肥大,脂肪沉积丰富,故躯干和大腿特大,而上肢和小腿特细。 Company Logo
53
外胚层体型(ectomorphy)是由外胚层发育成的组织占优势的一种身体建造类型。其体形细长,显得瘦弱,肌肉组织和皮下组织不发达。
中胚层体型(mesomorphy)是由中胚层发育成的组织占优势的一种身体建造类型。其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颇为发育、体格健壮、结实,有粗壮的外表。 外胚层体型(ectomorphy)是由外胚层发育成的组织占优势的一种身体建造类型。其体形细长,显得瘦弱,肌肉组织和皮下组织不发达。 根据谢尔登(1954),以上三种只是最“极端”的人体形态,没有人是仅属于单一的某一体态,每个人的身体成分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以上三种的身体形态。 Company Logo
54
Company Logo
55
Company Logo
56
2、父母及周围的人对不同体格的人有不同的反应,从而造成了个性发展结果的差异
1、体格反映了潜在的精力与气质上的差异 2、父母及周围的人对不同体格的人有不同的反应,从而造成了个性发展结果的差异 3、父母对不同体格的孩子的期望不同,这影响到了不同体格孩子个性发展结果 Company Logo
57
身体成熟程度的差异会使同龄儿童面临不同的社会心理环境,从而影响到个体的情绪、兴趣、能力、社会交往。
三、成熟速率的影响 身体成熟程度的差异会使同龄儿童面临不同的社会心理环境,从而影响到个体的情绪、兴趣、能力、社会交往。 早熟的男孩在情感和社会适应上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 晚熟的女孩在情感和社会适应上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 Company Logo
58
第三节 个性发展的社会动因 ——家庭 Company Logo
59
家庭系统观 家庭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的社会系统,各系统之间发生双向的调节作用,任一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对其他子系统发生影响。从更大社会范围来看,家庭系统本身也是更大的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1)儿童不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抚养行为与儿童行为之间并非是单向关系,而是互动的。 Company Logo
60
(2)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儿童个性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影响儿童个性的家庭因素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指直接与儿童发生互动的因素,主要指父母的教养方式。间接因素指不直接与孩子发生互动,但对其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如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程度等。 Company Logo
61
(3)家庭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并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包括社区、文化系统。
(4)系统具有调节功能,随着儿童的发展,父母教养方式会发生相应变化。 Company Logo
62
一、早期依恋与儿童个性的发展 二、父母的管教活动 三、家庭结构 四、家庭的物理环境 五、电视的影响 www.themegallery.com
Company Logo
63
二、父母的管教方式 美国的儿童心理专家鲍姆令德曾对父母的教养行为与孩子个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踪研究,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两个衡量指标:要求度和反应性。 要求度: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标准的要求高低。以中间值为界,可以分为高要求度和低要求度。 反应性:是指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反应程度和关爱的程度。以中间值为界,可以分为低反应度和高反应度。 Company Logo
64
鲍母令德的研究与教养方式的类型: 权威型:
在大都数的情况下这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法,这类父母对孩子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了适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和达到这些目标。同时,他们表现出对孩子的成长的关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观点,并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简而言之,就是:理性、严格、民主、 耐心 和爱. Company Logo
65
研究者发现:在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出色。在掌握新事物和与别的小朋友交往过程中表现很强的自信,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并且心境比较乐观、积极。这种发展上的优势到孩子的青春期仍然可以在孩子身上观察到。 Company Logo
66
专制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和要求甚至于不近情理,孩子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的权利。这种抚养方式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因为我说了,所以你必须这样做”。如果孩子出现稍许的抵触,这种类型的父母就会采取体罚或其他惩罚措施。从本质上看,这种抚养方式只考虑到了成人的需要,而忽视和抑制了儿童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 Company Logo
67
鲍姆令德发现:这种抚养方式中的成长的学前儿童表现出较多的焦虑,退缩等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在青少年期,他们的适应状况也不如权威型抚养方式长大的儿童。但是,这类儿童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与下面将要提到的溺爱型和冷漠型抚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相比,这类儿童中出现的反社会行为的比率要少得多。 Company Logo
68
这种抚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和期望,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的社会化任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
溺爱型 这种抚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和期望,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的社会化任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 Company Logo
69
鲍姆令德发现: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的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与期望相背时,他们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会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及时的满足。对于父母,他们也表现出很强的依赖和无尽的需求,而在任务面前则缺乏恒心和毅力。这种情况在男孩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Company Logo
70
忽视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既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他们对孩子的成长做的最多的只是提供食品和衣物,或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不会付出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成长条件.父母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可能是因为父母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生存的压力或者自己遭遇了重大的挫折或不幸,或家庭关系出现了重大问题,或是自己想要尽情享受人生,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 Company Logo
71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行为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行为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由于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很少,这种成长环境下的孩子,出现适应性障碍的可能性很高.他们对学校生活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也很差,并且在长大后出现教高的犯罪倾向. Company Logo
72
第四节 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 ——同伴 一、同伴、同伴关系 同伴指与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第四节 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 ——同伴 一、同伴、同伴关系 同伴指与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构成了儿童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技能、交流经验、宣泄情绪、习得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Company Logo
73
应该说6个月之前的婴儿对同伴的反应还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他们可能只是把同伴当做物体或活的玩具来看待。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婴儿期 儿童很早就对同伴发生兴趣。最初的行为是注视和触摸,这大约出现在婴儿3-4个月时。在6个月时就会对同伴微笑,向同伴发出“呀呀”的声音。1岁时,同伴相互作用中出现了较多的交流行为。 应该说6个月之前的婴儿对同伴的反应还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他们可能只是把同伴当做物体或活的玩具来看待。 Company Logo
74
另外,6个月的婴儿还不能主动追随或期待从一个婴儿那里得到相应的社会反应。这时的行为往往是单向的,且缺乏互惠性。直到婴儿半岁之后,才出现了简单的社会性的相互反应。
1岁以后,同伴间相互协调的互动行为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在游戏中的模仿行为。在2岁左右,幼儿开始使用言语来影响和讨论同伴的行为。 Company Logo
75
虽然,同伴对婴儿来说是一种有趣的,可以为其带来快乐的社会对象,但是,对这一时期的婴儿来讲,最为主要的社会关系还是依恋。同时,依恋关系对于同伴关系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婴儿与同伴最初的互动方式,是在与母亲早期所建立的的互动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婴儿与母亲的依恋质量也影响他们与同伴互动的一个重大因素。安全依恋的儿童,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更容易表现出自如与大胆。 Company Logo
76
婴儿同伴交往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过程,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此阶段一般是从6-8个月至周岁以前,婴儿之间通常互不理睬,只有极短暂的接触,如看一看、笑一笑或抓抓同伴,而且大部分社交行为是单方面发起的,一个婴儿的社交行为往往不能引发另一个婴儿的反应。然而,单方面的社交是婴儿交往的第一步,当一个婴儿的社交行为成功地引发了另一个婴儿的反应时,就产生了婴儿之间的简单相互影响。 Company Logo
77
第二个阶段是简单交往阶段。此阶段一般是从1岁1、2个月到1岁8、9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行为有了应答的趋向,他们会注意同伴的行为,也能得到同伴的回应。如互相摸一模、笑一笑、推一推、去拿同一个玩具、想玩与同伴相同的玩具、相互给玩具、走到同伴面前又跑开、模仿同伴的动作等等。这些行为都会引起同伴的注意,并且由于观察或模仿同伴,婴儿之间有了直接的相互影响和接触,简单的社会交往由此而产生。但这个时候,他们之间尚未产生合作一起玩的能力,也尚未体会到小伙伴一起玩的乐趣,需要成人的参与才能玩同一个玩具,而且玩的时间很短。 Company Logo
78
第三个阶段是互补性交往阶段。此阶段一般是从两岁左右以后开始,在这个阶段婴儿之间出现了合作、互补或互惠的行为。例如,和同伴一起玩同一个玩具(如小皮球)、你跑我追、你躲我找、相互主动交换玩具和食物、轮流玩玩具等,并且能在成人的带领下一起做游戏、听故事、唱唱跳跳等。另外,和熟悉的同伴一起玩的时间要长一些,一般不主动与陌生小朋友玩。 Company Logo
79
游戏是幼儿与同伴互动的主要方式,在幼儿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二)学前期: 随着幼儿运动能力和交流技能的发展,儿童的社会领域比婴儿期时扩大了许多。儿童已经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他人的看法,并可以对不同的社会对象采取不同的行为,从而形成不同的同伴关系。家庭虽然仍是一个关键的社会关系,但是同伴已经逐渐成为幼儿生活中的第二重要的社会关系。 游戏是幼儿与同伴互动的主要方式,在幼儿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Company Logo
80
第一阶段:非社会化的活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行为是旁观他人游戏、单独游戏等。
帕特发现幼儿期的游戏经历三个发展步骤: 第一阶段:非社会化的活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行为是旁观他人游戏、单独游戏等。 第二阶段:平行游戏阶段。在其他儿童附近,用相近的方式来进行游戏,但他们并不试图去影响对方,彼此之间也没有真正的互动或合作。这是一种有限的社会活动。 Company Logo
81
第三阶段: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阶段。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参与真正的社会互动——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联合游戏,指的是儿童在一起玩同样的游戏,但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或没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他们的互动行为主要是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行为。合作游戏的特征是,幼儿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织起来,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Company Logo
82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阶段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一次出现的,但并不意味着后者的发展要代替前者。在学前期,这三个阶段的游戏行为时共存的。虽然非社会性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但是对于3——4岁的幼儿来说,这仍是他们最常见的活动方式。甚至于幼儿园,这种行为也占据了幼儿自由活动时间的三分之一。同样,尽管3——6岁的儿童出现了更高水平的游戏行为,但是单独的行为和平行游戏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Company Logo
83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的交往逐渐超过了与父母的交往。 塞尔曼(Selman)将儿童的友谊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二)学龄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的交往逐渐超过了与父母的交往。 塞尔曼(Selman)将儿童的友谊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这时儿童还未形成友谊的概念。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自己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Company Logo
84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了解,但有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随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儿童逐渐懂得忠诚、理解、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他们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但这时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 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的阶段。择友严密,建立的友谊能保持很长的时间。 Company Logo
85
同伴交往不仅有助于儿童认知技能的学习、情绪安定和愉快,更重要的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的社会技能。
Company Logo
86
1、 受欢迎的儿童:指获得许多同伴积极的提名或评定的儿童,即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 2、 被拒绝的儿童:指多数同伴都不喜欢的儿童。
同伴关系中儿童的类型: 1、 受欢迎的儿童:指获得许多同伴积极的提名或评定的儿童,即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 2、 被拒绝的儿童:指多数同伴都不喜欢的儿童。 3、 矛盾的儿童:指那些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一些同伴看作具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 4、 被忽视的儿童:指那些被提名(包括正提名和负提名)很少的儿童。 5、 一般的儿童:指那些被同伴接纳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儿童,他们在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分数(最喜欢或最不喜欢)。 Company Logo
87
受欢迎的儿童、被拒绝的儿童和被忽视的儿童研究最多。依据儿童在同伴中被接纳的情况,可以将儿童分成五种类型:
1、 受欢迎的儿童:指获得许多同伴积极的提名或评定的儿童,即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 2、 被拒绝的儿童:指多数同伴都不喜欢的儿童。 3、 矛盾的儿童:指那些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一些同伴看作具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 4、 被忽视的儿童:指那些被提名(包括正提名和负提名)很少的儿童。 5、 一般的儿童:指那些被同伴接纳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儿童,他们在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分数(最喜欢或最不喜欢)。 Company Logo
88
同伴接纳可以有效地预测当前和未来的心理适应。 不同类型儿童的行为特点总结如下:
Company Logo
89
受欢迎儿童、被拒斥儿童、被忽视儿童的特征
外表吸引人 许多破坏行为 害羞 积极快乐的性情 好争论、反社会 表现退缩 许多双向交往 说话过多 不敢表现自我 愿意分享 极度活跃 过于循规蹈矩 高水平的合作游戏 不愿分享 许多单独活动 有领导才能 逃避双向交往 缺乏攻击性 Company Logo
90
到底是儿童的行为与人格特征造成了不同的同伴地位,还是不同的同伴地位导致了儿童不同的行为与人格特征?心理学家对此问题还没有明确回答。而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Company Logo
91
第五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Company Logo
92
结果:15个月大的幼儿开始能够擦去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这标志着儿童客体的自我产生。
一、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 、有关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实验研究 ——“点红实验” 结果:15个月大的幼儿开始能够擦去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这标志着儿童客体的自我产生。 大约在24个月左右的儿童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自我概念。这时儿童都能使用“我”来称呼自己,这标志着儿童“自我”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Company Logo
93
2—6岁的幼儿已经获得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语言、姿势、绘画、数字及其他有关的符号。利用这些符号,他们不仅可以顺利地域周围人交往,还能从中了解自己。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简单地评价别的儿童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 Company Logo
94
幼儿的自我评价尚处于学习阶段的,有人称其为前自我评价。 ①依从性和被动性 ②表面性和局部性 ③情绪性和不确定性
2、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幼儿的自我评价尚处于学习阶段的,有人称其为前自我评价。 ①依从性和被动性 ②表面性和局部性 ③情绪性和不确定性 Company Logo
95
儿童自我概念、自我评价水平较低,处于从具体、个别的评价向抽象、概括评价过渡阶段。
二、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对学龄初期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 儿童自我概念、自我评价水平较低,处于从具体、个别的评价向抽象、概括评价过渡阶段。 Company Logo
96
①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时期,产生的原因有: 生理原因 心理上的原因 社会的原因
2、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研究 ①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时期,产生的原因有: 生理原因 心理上的原因 社会的原因 Company Logo
97
②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 ●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 ●自我的分化 ●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地增加 ●自我评价逐渐趋于成熟
Company Logo
98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越来越多地置于自我监督与控制之下。到了青少年时期,儿童就能逐渐地按照内化了的社会目标自觉地改造和重建自己的个性结构,从而加速个性社会化的进程。自我意识不仅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自己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 Company Logo
99
儿童个性的发展,不仅有着生物学因素的作用,社会化因素的作用,还有儿童作为主体我的作用,作为我的功能自我意识的作用。教育者必须善于利用这个重要作用,要教会儿童自己教育自己,完善自己的个性。
Company Logo
100
Thank You ! Company Logo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