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生態旅遊的基本主張與核心價值 Lee Jeng Ching 16 March 2017
2
World change vs. change the world
生態旅遊的基本主張與核心價值 前言:資源、智慧與未來 歷史背景 企業與環保 可持續發展 生態旅遊 內涵、主張、精神 核心價值 保育與經濟的整合 結語: 六力共構 五個關鍵因素 World change vs. change the world
3
資源、智慧 與 未來
4
快速變遷的世界 圖2. 人為加速環境的改變。 疾病感染 全球氣候 土地利用 生態環境 臭氧層 外來種入侵
5
瀕危的地球:巨變中
6
舊的世界 vs. 新的世界 摘取自 ↑ :科學人雜誌,No.56, 2006年10月號,p.55。
7
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Phase one: hunter-gatherer phase The Four Ecological Phases
-- 狩獵 - 採集的時期 (數萬年) Phase two: The early farming phase -- 早期的農耕 (數千年) Phase three: The early urban phase -- 早期的城市(文明的興起) (數千年) Phase four: The high-energy phase -- 高耗能的時期 (近三百年) 適應環境 改造環境
8
A. 歷史背景 圖 1. 十萬年來,人類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的能量。 原始時期~10萬年前;狩獵-採集 ~1萬年前至10萬年前; 早期農業~7,000 年前至1萬年前;文明興起:~1400AD; 工業時代~1875AD;科技時代~1950AD。
9
生態足跡 文明因握有資源而興起, 終因資源耗盡而瓦解, 甚至成為廢墟。 文明城市於地球上持續 的建立,持續的耗盡各 地區的自然資源。
A. 歷史背景 文明因握有資源而興起, 終因資源耗盡而瓦解, 甚至成為廢墟。 文明城市於地球上持續 的建立,持續的耗盡各 地區的自然資源。 近代科技文明,從西方 興起,已經籠罩全球。
10
科技讓我們可享受更多。 但問題是資源的再生來源(太陽)並沒有增加。
A. 歷史背景 過去 現代 Wackernagel, M. (1996)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11
現代的科技不僅 可挖掘出更多的 資源,同時也造 成許多的滲漏與 浪費,且更是產 生許多污染。
A. 歷史背景 現代的科技不僅 可挖掘出更多的 資源,同時也造 成許多的滲漏與 浪費,且更是產 生許多污染。 Wackernagel, M. (1996)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12
人類倫理關係的歷史演變 出生後:家庭與家族內的關係 (輩分關係) 社會生活:家族間的關係 (家族關係) 帝王時期:極權王國 (階級關係)
民主國家:經濟自由化 (人民與國家的關係) 生活環境的維護 (人民和人民間的關係) 可持續的未來 (人與自然的關係) A. 歷史背景
13
B. 企業與環保 Fig.2a. Four organizational models: Changing relationships among business,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摘取自:Abe, J. M., P. E. Dempsey, and D. A. Bassett (1998) Business Ecology, giving your organization the natural edge. Butterworth-Heinemann.
14
B. 企業與環保 污染者付費 輸出的管制 Fig.2b Four organizational models: Changing relationships among business,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15
B. 企業與環保 生產效率的提昇 輸入的管理 Fig.2c Four organizational models: Changing relationships among business,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16
Fig. 3-1. The bout-face needed in the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systems
Fig The bout-face needed in the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systems. (A) Focus on output (yield) with consequences such as increased nonpoint-source population. B. 企業與環保
17
Post-1990 B. 企業與環保
18
企業 與 環保的關係 (歷史軌跡) 1970s 之前 Unprepared (未準備) 1970s Reactive (回應):管制標準
1980s Anticipatory (預先回應):避免污染 1990s Proactive (積極的回應):生態效率 (eco-efficiency) 2000s 之後 High integration (高度整合):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真善美的價值創造 被動 主動 整合 B. 企業與環保
19
C. 可持續發展 (The Bruntland Re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生態 生產 生活
20
環境、社會與經濟 C. 可持續發展 環境 社會 經濟 好的環境 好的生活 好的經濟
21
建設資材 文化資財 機構資材 C.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reference to Different forms of Capital (資財) (資本) 人力資材 自然資財
2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圖 4. 自然資源與國民福祉的關係示意圖。
23
生態旅遊的基本內涵 環境保護:承載量 (carrying capacity) 創造利益:智價革命 生態旅遊 地方參與:責任與權利
24
保育與發展整合計畫 (ICDP)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ICDP)
保護區 在地社區 經濟與社會發展 生物保育
25
表1. 生態旅遊與一般旅遊的差異。(Mastny, 2002)
項目 一般旅遊 生態旅遊 遊客數量 大規模、人數無限制,有時會過量,但有時會稀少。 限制人數,承載量管制、長久維持一定數量。 旅遊地開放程度 全面開放、都會地區。 局部輪流開放、非都會區。 遊客抱持的心態 吃香喝辣啖美食、宿高級飯店、走馬看花、到此一遊、血拼。 愛護自然、尊重生命、樸素品質,力行環保、深入瞭解地方生態與人文特色。 遊客成員 來者不拒、雜燴各種階層。 按旅客的文化背景,分不同的梯次進行。 解說服務 旅行社導遊。 旅遊地當地專業解說員。 對旅遊地居民的影響 干擾居民,居民沒得到任何利益。 當地居民受惠,獲得尊重,並獲得經濟來源。 費用 價格低廉,俗擱大碗,以賺錢為目的。 價格可能較高(因有專業解說員),但未必然高貴。 對環境資源的影響 破壞殆盡,迅速消失。 資源永續經營利用。 對當地文化的影響 輕蔑、不莊重、鄙視。 尊重當地傳統的文化風俗習慣及價值觀。 旅遊後的擁有 舟車勞頓,身心疲憊。 接觸自然,獲得知識與心靈的提昇。
26
生態旅遊的基本主張 積極投入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 在計畫、開發和經營生態旅遊時,必要納入當地 居民和原住民部落,並將成果回饋給他們。
向遊客解說生態旅遊地區的自然和文化資產。 生態旅遊的定位,較適合自助旅行者和其他有組 織的小旅行團。
27
生態旅遊的基本精神 自然與草根文化發展的結合 分散多元的力量 小即美的原則 源自於「弱者福利的提昇」,也就是「公平正義」
質的提升,取代量的增加 小即美的原則 小型且合乎地區生態環境條件的生產與處理方式, 是達到社會公平的基本條件。
28
生態旅遊的核心價值 生態旅遊的核心價值 知識與經驗價值的肯定 精神與品質的提昇 分散與多元的原則 自然與文化的融合: 邊緣與核心的對換
29
1. 知識與經驗價值的肯定 生態旅遊是件極困難的挑戰,如何於有限的資源運 用下,享有最大的價值。 範例:台灣的攀木蜥蜴
譬如,如何了解「遊憩機會序列」(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ROS)和「可接受的改變限度」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LAC),規劃與經營生態旅遊。 這些都是需要有知識和經驗的輸入與運用。 同時,對自然野地,以及傳統文化的研究與了解,更 是生態旅遊附加價值的所在。 範例:台灣的攀木蜥蜴
30
圖6. A Knowledge hierarchy (知識的階層)
Taylor. Liz (2007) Knowledge, information and the business process: Revolutionary thinking or common sense? Chandos Publishing (Oxford) Limited. 智慧 適應能力 (wisdom) 默會的(tacit)、需要學習的 知識 (Knowledge) 資訊(information) 明確的、容易獲取 數據 (Data) 圖6. A Knowledge hierarchy (知識的階層)
31
台灣的攀木蜥蜴
32
台灣的攀木蜥蜴 數據:台灣的攀木蜥蜴有五種。有伏地挺身行為。
資訊:不同地區,各有不同種類。伏地挺身行為, 各有不同。其中,斯文豪氏攀木蜥蜴,分布最廣, 且隨著地理分布,已經有分化為亞種的情況。 知識:都是特有(亞)種。蜥蜴特有種,比率很高。 伏地挺身行為的功能在於求偶和宣告地盤。 智慧: 伏地挺身,如同人類的語言, 不同地區各有不同腔調。 運用蜥蜴於除蟲。 各地區的生態指標。
33
2. 精神與品質的提昇 生態旅遊,是以智慧價值的輸入,取代資源(量)的 消費,提昇精神生活上的品質。
自然孕育人類的出現,人類的心靈深處潛藏著回歸 自然的渴望。藝術創作,或是理性的科學研究靈感, 往往都需要有自然的滋養。許多的重大發現,是在 自然野地渡假的過程,才猛然頓悟。 人類基本健康的環境狀態。(表2) 「演化偏離」 (evo-deviation)的現象 生態旅遊讓人們回歸自然世界的懷抱,這是導正「演 化偏離」的途徑。
34
表 2a. 人類基本健康的環境狀況(一) 。 新鮮的空氣。 自然的食物(無:化學添加物,農藥殘留,…等)。 清淨的水。
無達傷害程度的電磁輻射線。 甚少接觸微生物和原生寄生蟲和病原。 擁有可免於惡劣氣候傷害的住宅。 有情感的支持網路(emotional support network),可提供 相互關心(照顧),以及交換共同興趣和關注事項的 資訊。 有小團體合作互動的機會與誘因。 感官可享用自然環境的訊息。 有適度的運動,包含:一些短時間的激烈運動,較長 時間的中量且多樣的運動,並且有充分的休息。
35
表 2b. 人類基本健康的環境狀況(二)。 有創造性行為的機會和誘因。 學習和練習手工技術的機會和誘因。 主動參加遊憩活動的機會和誘因。
具有因其內人們活動而產生之價值的生活環境。 有自發行為的機會。 具有多樣的每日經驗。 一般行為傾向有滿足的出路。 具有可短期內完成目標的周期。 有如下特質的生活環境:參與感,有目標,有歸屬感, 有責任感,有挑戰,有同好,有愛,有成就感。 沒有如下特質的生活環境:疏離感,被剝奪,無聊, 孤單,挫折。
36
演化偏離原則 「Principle of Evodeviation」
當某種生物生活的環境,與其原演化出此種生物的 環境,有顯著的差異時,此種生物往往會有生理與 形態(和行為)的偏差出現。 環境愈差異,生理或行為的偏差愈大。
37
演化偏離(Evo-deviation)的現象
例如:野生動物園內的動物。 於動物園內,雖然可以享有人類「文明」的照顧,但是其生理和行為狀態通常會有些異常,與其在野外生活時期不同。 通常會發胖,比較呆滯,會有一些習慣動作重覆出現,等等。 這些就是因為這些動物離開其原演化出現的環境,而產生的「演化偏離」現象。
38
人類的「演化偏離」現象 易發怒,較暴燥。 或是沉悶,焦慮。 不知原因的低潮。 發胖,或是消瘦。 心血管等文明病。 冷酷,暴力傾向。
自殺,自我隔絕。
39
個人的適應
40
個人的適應 生態旅遊
41
3. 分散與多元的原則 自然野地,分散各地;各地的自然野地,多元多樣。 人類的量化生產趨向一致,但是自然生物的運作卻 是趨向多元多樣。
多元分散是自然生物運作的特質,也是生態旅遊的 基本原則。 Life Science 2011
42
Five Kingdoms (五個生物界) 動物界 植物界 真菌界 地球生物的多樣性 原生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
43
Table 1. Number of living species in major phyla
種類 已知命名 估計現有 命名百分率 病毒類 5,000 500,000 1% 細菌類 4,760 1,000,000 0.5% 原生界 80,000 16% 真菌界 1,500,000 5% 植物界 287,655 530,000 54% 動物界 1,296,539 11,540,000 < 11% 總計 1,753,954 15,570,000 11%
44
4. 自然與文化的融合: 地球上所有生命都依賴其周遭環境而生活。
人類也是一種生命體,當然不例外。舉凡人類的食衣住 行與育樂等所有生活所需之物質和能量,最終都是來自 環境。 近代文明發展,逐漸切割人類文化與自然世界的關聯, 讓人們遠離體驗自然世界的機會。 生態旅遊帶領人們進入自然世界,有促進生活文化與 自然世界的融合的功能。 同時,讓人們有機會了解傳統文化的生活智慧,特別是 與自然環境相關聯的智慧與經驗。
45
可持續發展的3E:經濟、倫理 與 生態 Economics(經濟):(Sustainable 3E)
Economics, Ethics, and Ecology Economics(經濟):(Sustainable 3E) Environmental integrity Efficiency Equity Ethics(倫理):(Moral 3E) Environmental ethics Eco-feminism Environmental rights Ecology(生態):(Adaptive 3E) Education, Experts, and Eco-ethics
46
Adaptive 3E 3. Ethics 倫理 1. Education 2. Experts 教育 專家
47
Adaptive Education ←→ Adaptive Expert
適式教育 ←→ 適式專家 Optimal adaptability corridor Action (行動) Evaluate (評價) the action Dada analysis Reflection (反省)
48
適式經營 Adaptive Management 評估問題assess problem 調整 adjust 評價evaluate 重新設計
design 監測 monitor 執行 implement
49
5. 邊緣與核心的對換 於邊緣地帶的住民,往往都是弱勢者。 近代的政經運作都是以都市為核心,但是生態旅遊 的操作卻是回歸於自然野地。
隨著生態旅遊的發展,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如何避免陷 入財團與外力的主導範疇,且還能產出潛在的利益, 讓當地的住民分享。 近代的政經運作都是以都市為核心,但是生態旅遊 的操作卻是回歸於自然野地。 長期的土地開發,自然野地只能殘留於邊緣地帶。 生態旅遊是否可以成功,必要排除來自都市核心的 政經力量。
50
World change vs. change the world
生態旅遊的基本主張與核心價值 前言:資源、智慧與未來 生態旅遊 內涵、主張、精神 核心價值 保育與經濟的整合 事業生態學 藍海策略 美學的經濟 生物模擬 (仿生學) 自然之道 結語: 六力共構 五個關鍵因素 World change vs. change the world
51
保育與經濟 何去何從? 多元途徑: 如何「高度整合」 (high integration)? 人類生態學 (Human Ecology)
生態經濟學 (Ecological Economics) 工業生態學 (Industrial ecology) 資訊生態學 (Information Ecology) 事業生態學 (Business Ecology) 藍海策略 (Blue ocean strategy) 美學的經濟 (the economy of Aesthetics) 生物模擬 (仿生學) (Biomimicry) 自然之道 (The Natural Step)
52
事業 生態學 Abe, J. M., P. E. Dempsey, and D. A. Bassett (1998) Business Ecology, giving your organization the natural edge. Butterworth-Heinemann.
53
Business Ecology (事業生態學)
新世紀 post-2000
54
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 Blue ocean strategy
55
美學的經濟 自然與人為的對話 真(質感) 善(友善) 美(藝術)
56
結語 人類的出路 生物模擬 (Biomimicry) 如何管理企業? 綠化產業 仿效大自然的經濟學 成熟的生態體系 事業生態學 綠色商品
57
朝向「生物模擬」 靜音:完沉浸於大然中 傾聽:與地球上的動植物面談 共鳴:鼓勵生物學家與工程師合作,以大自然為典範
58
生物模擬的實踐 將廢棄物當作資源 龐雜與合作:充分利用棲息地 聚集並有效的使用能源 最佳化而非最大化 節約使用材料 不汙染自己的巢穴
不耗減資源 (可持續) 與生物圈保持平衡關係 靠訊息運作 就近取材
59
「自然之道」的架構 策略化「願景」 (strategic visioning)
建構「學習平台」 (building a learning platform) 整合「可持續力」進入所有的事業功能(integrating sustainability into all business functions)
60
「資源漏斗」的導引之牆 資源本體:競爭、原物料的短缺、自然災害和 環境污染的清理成本。 來自「消費者」的壓力。 「法規」的規範。
價值觀:員工的認同等。
61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The Natural Step framework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Unsustainable direction The company today 自然之道:資源漏斗 Vision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可持續的未來 Unsustainable direction 圖3. 自然之道的「資源漏斗」(Resource Funnel)。
62
自然之道:資源漏斗 可持續力的願景 行動
63
Interface 公司:朝向可持續發展成功的 範例
Ray C. Anderson 著 / 鄭益明 譯 新自然主義出版 PLETSUS: Practices Leading Toward Sustainability (公司操作導向提升可持續性) QUEST: Quality Utilizing Employees’ Suggestions and Teamwork (有效的接受員工的創意,彙整合作的力量,質的提升)
64
Interface 公司 供應商 製程 市場客戶 價值 資本 人 地球 生態圈 社區
65
人、資本與製程
66
公司,與供應商和市場客戶
68
第一個前線,零廢棄(zero waste)
69
第二個前線,無害的排放
70
第三個前線,再生能源
71
第四個前線,封閉迴路
72
第五個前線,資源效率型的運輸
73
第六個前線,感受性的連結 (sensitivity hookup)
74
第七個前線,重新設計商業(redesign of commerce)
75
21世紀的Interface 公司
76
Fig. 邁向永續發展的進程
77
Interface 公司 Fig. 總銷售額 vs. 永續性銷售額
78
圖1. 生態、智慧、經濟,以及研究力、事業力、保育力,六力共構。
結語:六力共構 經濟力 保育力 事業力 智慧力 生態力 研究力 圖1. 生態、智慧、經濟,以及研究力、事業力、保育力,六力共構。
79
智慧 保育力 data 資料 在地的 事業力 研究力 知識 智慧力 在地 生態力 經濟力
圖3. 生態、智慧、經濟,以及研究力 、事業力、保育力,六力共構的關連。
80
五個關鍵成份 (成功的關鍵) 1. 公民社會:(參與公共事物的住民) 2. 溝通平台:(共識與執行力的形成)
3. 智價輸入:(內在的與外來的結合) 4. 適應(Adaptive)經營:(有機體的運作) 5. 自主體系:(經濟利益,留在社區)
81
Who am I : Ayo 自我簡介 美國 杜蘭(Tulane)大學 「生理生態學」之研究 (博士論文)
生物學系 生態學博士 (Ph.D.) 「生理生態學」之研究 (博士論文) 美國 Smithsonian Institution,中美洲的特有壁虎(Sphaerodactylus sp.)。 回國後,「生態評估學」,「人文社會生態學」等方面,致力於「生態學理」的整合與實踐。 專業論文90多篇。一般報章雜誌文章200多篇。
82
Ayo 學界經歷: 國立臺南大學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教授 (2008 - )
國立臺南大學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教授 ( ) 國立臺南大學 生態旅遊研究所 教授 兼所長 ( ) 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創院) 院長 ( ) 靜宜大學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創院) 院長 ( ) 靜宜大學 生態學系 教授 ( ) 國立交通大學通識課程 兼任教授 ( )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課程 兼任教授 ( ) 文化大學 生物學系 教授 ( ) 國立台灣大學 動物學系 客座副教授 ( ) 美國Smithsonian Institution 博士後研究員 ( ) 美國Tulane大學 生物學系 生態學博士(Ph.D.) (1984) 東海大學生物學系學士 (1975)、碩士 (1977)
83
Ayo 研究主軸 (1985 – ) 蜥蜴生態:(1985-1992) 「生態環境影響評估」:(1987-1994)
著書:台灣蜥蜴誌 (1990) 「生態環境影響評估」:( ) 著書: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學 (1992) 文化生態學:( ) 著書:人類生態與社會文明 (1994) 專書論文:科技文明對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的衝擊 2000 →「國家政策」的研究。( ) 專書論文:二○一○年台灣社會發展策略 (2003) 2002 → 人類生態學 2004 → 行為生態學 2008 → 社會典範與環境倫理
84
Ayo 社會參與 (1987 – )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 (since 1987)、副會長 (1990)、會長 (1991)。
台灣教授協會,環保組召集人(1993)。 編輯:輻射傷害與核四決策 (1994) 編輯:台灣生命的心聲 (1995) 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理事 ( ) 看守台灣研究中心(協會),理事與編輯 ( ) 台灣綠黨,召集人(2001) 核四公投促進會,召集人( ) 非核台灣聯盟,召集人 (2004) 環境資源基金會,常務理事 (2005 – 2007)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 理事( )
85
Ayo 社區網絡 全球接軌 主任 (2002-2007) 生態主張者:Ayo網站家族的建構 (since 1997)
Ayo 交通站 (1997)、Ayo 清華站 (1997)、Ayo 新聞站(1997) 、Ayo Forum 站 (1999)、Ayo ReadMe 站 (1999)、Ayo 英文站 (2000)、Ayo 文化站 (2000)、Ayo靜宜站 (2004)、Ayo台南站 (2006) 核四公投促進會網站(2002)、台灣環保聯盟網站(2004)、非核台灣聯盟(2004) 全球接軌
86
多元文化和諧的理想世界
87
問題與討論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