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文選之《晉靈公不君》
2
一、簡介: 1.復習《左傳》基礎知識: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敍事詳細的完整的歷史著作。所記年代大致和《春秋》相當。自東漢以來,為《左傳》作注的很多,現在通行的是《十三經注疏》中的《春秋左傳注疏》(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見過《左傳》所描寫的金戈鐵馬後,再來看看春秋時期各國的政治情況。
3
2.《晉靈公不君》:選自《左傳·宣公二年》。宣公二年即BC607年。本文通過“厚斂以雕牆”、“從臺上彈人”、殺宰夫等史實,揭露了晉靈公荒淫、兇殘、愚蠢的暴君面目,讚揚了不顧個人安危,敢於直諫的大臣趙盾,稱頌了為道義而鬥爭甚至獻出生命的下層人物。
4
二、閱讀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牆。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
5
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歎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 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6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 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鬥且出。提彌明死之。
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間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7
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複。大史書曰:“趙盾弑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烏呼!《詩》曰:‘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8
三、串講 晉靈公不君。 晉靈公:晉國國君,名夷皋,文公之孫,襄公之子,BC620——BC607年在位,“靈”是他的諡號。
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詞活用作動詞,行君道。 《春秋》經裏寫道“晉趙盾弑其君夷皋”
9
厚斂以彫牆。 厚斂:加重徵收賦稅。厚:這裏指加重,作“斂”的狀語。斂:徵收賦稅。 以:連詞,表目的,用來。
彫牆:裝飾牆壁。這裏指修築豪華宮室,過著奢侈的生活。
10
辨析:彫、雕、凋、琱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論語·子罕》 彫:《說文·彡部》:“彫,琢文也。從彡周聲”彫可假借為凋,
“琢琱”漢·張衡《南都賦》 段玉裁注:“凡琱琢之成文曰彫,故字從彡。今則彫、雕行而琱廢矣。” 彫:《說文·彡部》:“彫,琢文也。從彡周聲”彫可假借為凋, 琱:《說文·玉部》:“琱,治玉也。” 王力《同源字典》:“彫、琱實同一詞,琱是後起的形聲字。”
11
凋:凋是形聲字,從冫周聲。《說文·仌部》:“凋,半傷也。”段玉裁注:“半傷也,未全傷也,……仌霜者傷物之具,故從仌。”本義為草木零落。
雕(鵰):《玉篇·隹部》:“雕,鷲也。”是一種兇猛的鳥。 後假借為彫。 雕也可假借為凋,表凋零、凋敝之義。 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秋盡江南草木凋。” 《史記·李將軍列傳》:“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楚辭·招魂》:“雕題黑齒。” 《國語·周語》:“民力雕盡。”
12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臺:古代高而平的建築物,一般供眺望或遊觀之用。 《說文·至部》:“臺,觀,四方而高者,從至、從之、從高省。” 《詩經·大雅·靈台》:“經始靈臺,經之營之。”毛傳:四方而高曰臺。
13
台: (1)本義為喜悅: →本义後分化為“怡” →後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 →疑問代詞,相當於“何”,“ 什麼” 以上义项均读为yí
《說文·口部》:“台,說也。”清·段玉裁注:“台說者,今之怡悅字。” 《尚書·說命上》:“朝夕納誨,以輔台德。” 《尚書·湯誓》:“夏罪其如台。”
14
辟:“避”的古字,躲避。 丸:彈丸。 (2)在《集韻·咍韻》中記有:“台,三台,星名。” 这应该是台的假借义讀tái,星宿名。三台指上臺、中台、下臺,屬太微垣。 古代以星象比附人事,又稱地上三公為三台。 後由此引申用作敬辭: “奉相公台旨,教我勸農已回。” “敢問台甫”。
15
宰夫胹熊蹯不孰,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
畚(běn):由草類編成的筐簍一類盛物的器具。 載:用車裝。一說義同“持”。《史記·晉世家》:“靈公怒殺宰夫,使婦人持其屍出棄之。”一說通“戴”即用頭頂著。朝:朝廷、朝堂。 宰夫:諸侯的廚師。 胹(ér):煮,燉。 熊蹯(fán):熊掌。 孰:後寫作“熟”。 寘:放置。 諸:“之於”的合音詞,其中“之”,指宰夫的屍體,“於”是介詞,在。
16
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 趙盾:趙衰之子,晉國正卿。 士季:士為之孫,晉國大夫,名會。 其:代詞,指代宰夫。 問其故:詢問宰夫被殺的緣故。 患之:為這事憂慮。
17
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
將諫:將要進諫。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這是一個假設複句,意思是[您先]進諫,如果[國君]不接受,沒有誰接續您[進諫]。“諫”字前省略主語“子”,即趙盾。入:納,接受。“莫之繼”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前置。“之”指代趙盾。 會:士季自稱自己的字。
18
三進及溜,而後視之。 三進:向前走進三次。入門為一進,伏地行禮;至庭為二進,再行禮;升階達簷下為三進。 及:到達。
溜:通“霤”,《說文》:“霤,屋水流也。”屋簷下滴水的地方,即房檐下。 視之:主語為晉靈公。承前省略。
19
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 所過:所犯的過錯。 “所過”在這裏作“知”的賓語。 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稽首:古代最恭敬的跪拜禮,動作近似磕頭,跪倒後先行拜禮,然後雙手合抱按地,頭伏在手前的地上,並稍作停留。 過(1):名詞,過錯。過(2):動詞。犯錯誤。 莫:否定性無定代詞,沒有什麼。 焉:相當於“於是”,比這個。 “善莫大焉”:善事中沒有什麼比能改正錯誤更大的了。
20
《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這兩句詩引自《詩經·大雅·蕩》。意思是沒有誰沒有一個向善的開始,很少人能夠堅持到底。 靡:否定性無定代詞,義同“莫”,沒有誰。 初:開始。 鮮:少。 克:能。 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 夫:句首語氣詞,引起下文,表示要發表議論。是:這樣,指代《詩經》中的話。 如果這樣,那麼能彌補過失的人就太少了。
21
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
君能有終:意思是“您如果能改正錯誤並堅持到底。” 社稷:指國家。社,土神。稷,穀神。 固:堅固,這裏有保持的意思。 豈:難道。 惟:副詞,只,僅僅。 賴:依靠。 《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韩非子·难一》:“晋阳之事,寡人危,社稷殆矣。” 《史记·吕太后本纪》:“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22
社稷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之神)、祈祷丰年的场所。历代皇帝都把“社稷”看作为国家的象征,并自认为受命于天,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
23
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 又曰:士季在這裏省略了主語《詩經》。這兩句詩出自《詩·大雅·蒸民》。意思是:周宣王有了失職之处,只有仲山甫能彌補。 袞:天子的禮服,借指天子,這裏指周宣王。職:職責。闕:虧失,這裏指過失。 仲山甫:人名,周宣王的賢臣。 能補過也。 [詩句讚頌周宣王,是因為他]能夠改正過失。
24
猶不改。 猶:副詞,還,仍然。 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chúní賊之。 宣子:即趙盾,“宣”是他的諡號。 驟:屢次。 患:憂慮,這裏是厭惡的意思。 鉏麑:人名,晉國的力士。 賊:動詞哦,賊害,刺殺。
25
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 晨:原写作曟:星辰的意思。《說文》“曟,房星,為民田時者。” 辟:後寫作闢,開。 盛服:指朝衣朝冠穿戴整齊。
盛:使動用法,有“使整齊”的意思。 朝:上朝。
26
尚早,坐而假寐。 坐:《說文·土部》:“坐,止也。”坐是一種止息方式,古代的坐和現在有所不同,鋪席於地,兩膝著席,臀部壓在腳跟上。 假寐:不脫衣冠打盹兒。《詩經·小雅·小弁》:“假寐永歎。” 麑退,歎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退:離開、退出。 歎:讚歎。忘:忘記恭敬:同義連用,意思是敬重有禮。 民之主:民眾的主事人。
27
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
忠:《說文·心部》:“忠,敬也,盡心曰忠。” 棄君之命:不執行君主的命令。棄:丟棄,此處意思是“不執行”。命:命令。 信:誠實,守信用。 有一於此:在不忠不信中有一項。 觸槐而死。 觸:撞、碰。
28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飲(yìn):使動用法,讓……飲。 伏:埋伏。 甲:鎧甲,指穿著鎧甲的武士。 攻:攻殺。
29
其右提彌明知之, 右:車右、又稱參乘。古代制度,一車三人,尊者在左,禦者在中,參乘居右。車有由勇力之士擔任,負責保護尊者,排除險阻。
提彌明:晉國勇士,趙盾的車右。 之:指代這件事。
30
趨登曰: 趨:快步走,類似今天的小跑。清·段玉裁說:“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 登:自下而上。
堂:古代建築物的內部空間分為堂、室、房。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禮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後面是室,住人。室的東西兩側是東房和西房。整棟房子是建築在一個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階。要進入堂屋必須升階,所以古人常常說“升堂”或“登堂”如《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成語有“登堂入室”。
31
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 侍:陪侍。 過:超過。 爵:古代多用青銅器製造的飲酒器。 非禮:不合乎禮制。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爵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 遂扶以下。 遂:於是,連詞。下:下堂。 於是攙扶[趙盾]下堂。
32
公嗾夫獒焉。 嗾(sǒu):喚狗的聲音。《說文》:“嗾,使犬聲,此處用作動詞,嗾使。” 夫:指示代詞,那個。
獒(áo):猛犬。《爾雅·釋畜》:“犬四尺為獒。”焉:句末語氣助詞。
33
明搏而殺之。 搏:徒手搏擊。之:指代狗。 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 雖:即使。 何為:做什麼,即有什麼用。
34
鬬且出。提彌明死之。 且:连词,用在两个动词中间,表示动作同时进行,有“一边……一边……”的意思。 死之:为之而死。死:此处是为动用法。之:指救赵盾这件事。 鬬:打斗
35
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 初:當初,先前。 田:後分化為畋,打獵。 《逸周書·大聚》:“辟開修道,五裏有郊,十裏有井,二十裏有舍。”
舍shè:《說文·亼jí部》:“舍,從亼、屮căo,象屋也。口象築也。市居曰舍” 清·段玉裁說:“謂賓客所之也。”名詞,意思是客館。引申指房屋。引申作動詞,指止息、住宿。古代還特指行軍三十裏為一舍。後假借為捨棄義讀為shě,後引申為施捨。 翳桑:依照王引之的說法,是首陽山附近的地方。 《逸周書·大聚》:“辟開修道,五裏有郊,十裏有井,二十裏有舍。”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 如成語有“退避三舍”。 《荀子·勸學》:“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左傳·昭公十三年》:“施捨不倦,求善不厭。”
36
見靈輒餓,問其病。 靈輒:人名。餓:指因嚴重的饑餓而病倒。 病:重病。上古漢語 “疾”指病,“病”指重病。 如: 亮疾病,卒於军.
37
食之,舍其半。問之。 食sì:使動用法,使……吃。可譯為:給他東西吃。 舍:後分化為“捨”。留下。其:代詞,制食物。 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 宦:動詞,做奴僕。 請:表敬副詞。 以;後省略賓語“之”,指留下的一半食物。 遺;給,送給。
38
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 盡:動詞,吃盡,吃完。 “為之簞食與肉”雙賓語,之:指靈輒,是“為”的間接賓語。“簞食與肉”一竹筐飯和肉,是“為”的直接賓語。 簞:盛飯的圓形竹筐。 食sì:名詞,指飯。 寘:放置。 諸:“之於”的合音詞,其中的“之”指簞食與肉。橐:两头有口的口袋,用时以绳扎紧。與:動詞,給。
39
免之:使趙盾免於[禍難]。免:使動用法;之:指代赵盾。
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既而:不久。 與;參與。介:甲,甲士。 倒戟:等於說“倒戈”、“反戈”。 免之:使趙盾免於[禍難]。免:使動用法;之:指代赵盾。
40
戟:會意字,從榦從戈,榦省形,《說文》將之解釋 為“戟,有枝兵也”。段玉裁將之解釋為“兵者,械也。枝者,木別生枝條也。戟為有枝之兵,則非若戈之平頭,而亦非直刃,似木枝之邪出也。”
41
《詩經·秦風·無衣》:“王於興師,脩我矛戟。”
《史記·項羽本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三國志·魏志·韋典傳》還記有“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後常稱顯貴之家為“戟門”。有詩 “玉山突兀壓乾坤,出得朱門入戟門”、“貂裘玉食張公子,炰炙熏天戟門裏”為證。
42
干,天干,有10個符號: 甲 乙 丙 丁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有12個符號: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3
大史書曰:“趙盾弑其君。”以示於朝。 大史:後寫作太史,掌管記載國家大事的官吏。這裏指晉國史官董狐。 書:動詞,記載。 竟:後寫作“境”。 弑: 按照舊的禮法,臣殺君,子殺父叫“弑”,是貶義詞。
44
宣子曰:“不然。” 不然:不是這樣。然:代詞,這樣。 對曰:“子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亡:逃亡。 竟:後寫作“境”,國境。 反:後寫作“返”。 討:聲討。 賊:大逆不道的人,指趙穿。 “非子而誰”不是您是誰?意思是就應該記您弑君。
45
宣子曰:“烏呼!《詩》曰:‘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
烏呼:即嗚呼,表感歎。 “我之懷矣,自詒伊戚。”這兩句詩可能引自《詩經·邶風·雄雉》,但今本《詩經》“伊戚”作“伊阻”,有一字之異。詩句大意是:由於我眷戀[祖國],反而給自己帶來憂患。“之”助詞,用在主語“我”與謂語“懷”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它成為分句。懷:懷念,留戀、眷戀。 詒yì:通“貽”,給。 伊:指示代詞,那個。戚:憂愁。其:語氣助詞,表委婉推測。 我之謂:賓語前置句。賓語“我”因強調而前置,“之”複指前置賓語。
46
作業: 1.背誦。 2.翻譯。 3.找出文中有特殊用法的句子並分析之。
Similar presentations